旅游景区发展对策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景区发展对策(共8篇)

旅游景区发展对策 篇1

泰山旅游资源品位高, 风景组合上乘, 区位条件好,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 旅游资源开发迈出了较大步伐, 服务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泰安市政府、管委、建委、旅游局等从不同角度对泰山旅游开发与管理做了不少开拓性工作, 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 在其开发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4.1 旅游资源开发重点不突出, 特色不明显

泰山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上, 它不及南方山水的秀丽险峻,但却有其它名山无法望其项背的悠久文化。因此, 其旅游开发也应以此为重点, 突出其浓重的文化特色。调查数据显示有13.6%的人能够得到泰山文化体验的满足,对其他各方面的满足情况如图1.1显示。而就目前开发现状来看, 开发过程中各种旅游项目一起上, 没有突出重点, 反而掩盖了泰山旅游的特色。以泰山中路为例来看, 泰山大多数的人文景观集中于此,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服务如导游等, 开发力度不够, 并未充分体现其文化特色, 发挥其巨大的潜力,致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大多数仅限于走马观花。这一方面降低了泰山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加大了市场营销的难度;另一方面,游客在游览泰山时的导向性差,多借助高速游览工具,从而导致旅游感受不佳,无法感受到泰山“五岳独尊”的神奇魅力,产生了“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片面感受。

4.2 旅游产业链条结构还不完善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结构还不完善,尤其娱乐、购物两项消费始终在低端水平上浮动。在现代旅游经济的产业链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缺一不可,国内的海南、云南、九寨沟等购物、娱乐消费已占据旅游经济的半壁江山。调查数据显示有51%的人在泰安的消费额处于200——500之间,32%的人消费额在200元以下,13%的人消费额处于500——1000之间,只有4%的人消费额在1000元以上。而游客在旅游中关注的要素比重情况如图1.2显示,其中购物跟娱乐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所以泰安的旅游消费额较国内如海南、云南等其他旅游发达的地区相比还相差太远。4.3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4.3.1 客观上泰山旅游业供需的时空矛盾突出

在时间上,泰山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来泰山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于四至十月,调查数据显示42.5%的人选在清明、五一等小长假来爬山,这就导致了小长假期间的客流高峰,最高达

日进10万人以上,而其它月份游客数量较少,有的月份日进山人数不足2000人;在空间上,90%以上的游客集中在泰山主景区——泰山中路和西路,而扇子崖、普照寺、玉泉寺等景区游客稀少。由于供需的时空矛盾,导致泰山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旅游管理的难度大,安全隐患多,服务与游览质量难以保证。调查数据显示60.5%的游客对景区内的公共服务不满意。上述问题最终导致游客游览感受降低,对泰山整体形象的评价不高。

4.3.2 景区的城市化、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

泰山景区内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服务设施不断增加,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使景区的城市化、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在岱顶,常住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多达数百人,所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严重危及生态环境;过多过乱的店铺地摊、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体量巨大的商业广告牌等,造成了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氛,与泰山自然风貌和人文胜景极不和谐。4.4 国内外、省内外客源地发展不够平衡,市场营销针对性不强

泰安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数百万人, 而其中国际游客仅万人, 这与泰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不相称。大批国际游客对泰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兴趣, 特别是港澳台同胞、东南亚游客, 以及旅居国外的华人、华侨, 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泰山之游恰恰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在泰山的对外宣传、营销过程中, 应抓住这一特点, 充分利用香港及东南亚当地具有影响的旅行社, 增强海外游客的进入度, 推进泰山的国际旅游。

另一方面,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3.9%的游客来自省内,36.1%的游客来自周边及国内其他省区,而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某些发达地区的游客不足10%。这一数据表明,泰山国内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省份以及其省内各地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区市场尚需进一步开拓。而且游客在泰山逗留时间短,大约有80.9%的游客在泰安的滞留时间少于三天,旅游消费偏低。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泰山还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有待开发。

4.5 交通、餐饮等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效益不理想

作为支撑旅游业发展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 在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泰城在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市区道路普遍过窄、车辆违规违法占道行为较多、公交线路不尽合理,以致交通拥挤。其次,餐饮住宿行业结构不尽合理, 特别是一些新建的餐厅、饭店, 对需求考虑不充分, 档次追求高档化,缺乏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 脱离了泰山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之饭店总量激增,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其经济效益不

理想。如何疏导交通、解决泰城居民和游客畅快通行,同时合理布局餐饮服务业已是目前泰安旅游服务方面亟待解决的大问题。4.6 旅游线路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从近几年的泰安旅游看,除了泰山以外,在外省旅行社报线中,泰安就没有第二个景点能够拿到外省报到山东旅游线上来,也就是说没有个高层次产品与泰山相匹配。调查数据显示游客对泰安的其他景点相知甚少,具体数据如图1.4所示。泰山、徂徕山、莲花山、东平湖、大汶河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路线。所以产品空间结构比较单薄,这就是一个走出泰山发展泰安旅游的问题。目前自然泰山、休闲泰山的形象也没有在国内树立起来。泰山东部、西部距济南不足50公里,且交通方便,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养生资源,本应是休闲最好的目的地,泰安却没有好的旅游产品打造出来,不能满足休闲度假群体的需求,所以说泰山旅游市场形象单调。5 强大泰安旅游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泰安旅游经济发展步伐,有利于提升泰安经济总量,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要加快发展泰安旅游经济,关键是以提升泰安旅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发掘利用泰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为实现泰安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5.1 坚定不移地确立旅游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泰安旅游产业是泰安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件,是与周边城市比较优势中的璀璨之处。旅游产业与生俱来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带动性、关联性作用,决定着它必然成为泰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展示一个城市的投资优势与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拉动城市人口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为此,应尽快制定《加快泰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以此发挥政府的指导、倡导和引导作用,为泰安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引导、扶持泰安旅游产业发展。同时,精心筛选一批启动快、投资量大、带动力强的旅游项目,通过金融支持,财政扶持,土地使用优惠,鼓励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大力倾斜,增强泰安旅游经济的后劲发展。5.2 提高泰山导游素质、积极调动多种因素,充分展现泰山文化魅力

秦汉以来, 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告祭, 无数文人、雅士到泰山顶礼膜拜, 给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泰山正是一座硕大无比的露天博物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应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培养高水平的泰山导游, 增强泰山旅游的文化内涵。泰山作为

历代登临胜地, 不同于一般的自然风光, 它是经过历代的精心营构, 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要想使泰山风光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紧紧吸引住游客, 使其不是走马观花, 而是流连往返, 就得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导游队伍, 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紧地融为一体,向游客展示出泰山风光的真正内涵, 增强泰山旅游的文化含量。其次要组建并开放泰山文化馆, 开设若干展厅, 如历代帝王封禅展厅、历代文人墨客石刻展厅、泰山神话传说厅、泰山古建筑厅等,展示泰山古文化的全貌。开发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既可增强旅游者的科学意识, 扩大旅游者视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又能够提高泰山的知名度, 实在是一件应该快办的事。

5.3 调整泰山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

目前, 泰山游客绝大部分是以观光旅游为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 人们出游将不再单纯以观光为主, 而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享受, 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要充分利用泰山的知名度, 打好泰山这块金字招牌, 在充分开发泰山观光旅游基础上, “跳出泰山看泰山”, 下大力气建设一批配套游乐设施,使游客来得了, 留得住, 玩得好, 变单纯观光游览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购物、会议、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 实现旅游经济的升级转化。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观光旅游的档次。依托泰山华夏文化旅游城的开发建设, 借助泰山良好的资源、区位和客源优势, 着力抓好展示传统华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泰山华夏文化旅游城项目建设, 并以此带动整个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 把泰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与泰山相映生辉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区。二要进一步做好文化娱乐旅游大文章,大力开发会议和购物旅游的潜力市场,在充分发挥现有度假区、宾馆、购物街的休闲购物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改善泰城交通状况,使游客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休闲购物场所。5.4 保护好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要实现泰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泰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在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下,一要制定《泰山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为泰山旅游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和行为准则。二要制定科学的旅游总体规划,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经一步完善风景区的旅游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协调旅游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针对景区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积极做好疏导工作。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三要控制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古树名木, 精心养护植被生物, 切实保护山石古物, 不得损坏,防止火灾, 重于泰山。游人和管理人员的衣、食、住、行、便都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全面考虑。四要切实保护好泰山和泰城的文物古迹, 对

遗址和遗迹等文物古迹要尽量保持现存形态, 不宜进行过多的修复、重建活动,开发服从保护。另外景区一切建设, 都应服从景观环境的要求, 统一规划。凡属风景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 均应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一支笔签署, 报省以上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兴建。5.5 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国内外市场的营销工作

首先,要研究确立泰山的主体形象,并围绕着主体形象宣传促销。泰山主体形象应定位于“中华历史文化第一名山”、“中华民族的圣山、神山”、“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历史文化的缩影”。其次,要借助于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宣传促销工作使之经常化、网络化。要充分认识并及早介入信息高速公路,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再次,宣传促销应加强区域联合“山水圣人旅游线”,泰山、济南、曲阜三地旅游联系密切,三地应加强区域联合。最后,应针对泰山旅游的目标客源市场开展宣传促销工作。目前泰山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在国内,因此宣传促销应坚持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指导方针。对国内旅游市场,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到500公里以外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泰山的对外宣传、营销过程中, 应抓住海外侨胞对祖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特殊情感, 充分利用香港及东南亚当地具有影响的旅行社, 增强海外游客的进入度, 推进泰山的国际旅游。5.6 加强对相关服务行业的宏观调控

旅游行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其内部、外部都要求有较严格的比例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另外,无论是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还是购物、观光等都需要互相协调发展,既不能出现瓶颈效应,也不能任凭某一方面过分超前。这需要加强旅游行业的宏观管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心,加强行业法规建设,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对旅游企业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完善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结合统计部门关于游客的消费结构和层次的调研,合理布局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次的配套服务设施及比例,更好地满足中低消费者的餐饮、住宿需求。再次,建立鼓励创新机制。管理者要有创新思想及领导创新的意识,然后才能将蕴藏于行业和社会的金银“点子”挖掘出来。

相关部门要以以上宗旨来指导工作,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疏导。无论是汽车、火车,泰安市应与铁路和公路交通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城建方面要逐步拓宽市区道路,严格规范道路行驶准则,要做到满足泰城居民正常山下班以及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使游客来去舒畅,减少在车站、道路上的滞流。二是依据游客的消费结构需求,合理布局餐饮服务消费层次,同时抓好饮食卫生及物价检查工作。“假日旅游”人多于平时几倍,饮食卫生工作难度较大,可临时组建卫生监督队。同时,物价、工商、卫生、环保等管理部门加大力度,做好管理、检查工作。以防止欺行霸市、诈游人钱财的现象发生,维护好泰安市的声誉。三是扩大住宿面积。虽然,泰安市现有床位两万多张,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假日旅游”的需求。泰安市现有高校十几所,在假日期间完全有可能为此提供住宿空间,但这需要泰安市与住地高校协商解决,使其利益共存。5.7 增强泰安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

从“着眼泰安, 放眼山东”的视角出发,为实现泰安市“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泰安市旅游资源应加强整合发展。

从历史文化方面看, 泰城因泰山兴起与发展, 泰山-泰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如泰山-泰城共同构成了“天上-人间-地府”的神文化, 通天街-岱庙-岱宗坊-红门-中天门-南天门共同构成了山城轴线,泰城与泰山的古建筑也遥相呼应、风格协调统一。千百年来, 由于帝王封禅、文人登临和宗教的繁衍等社会历史原因, 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因此应将开发开发泰山旅游资源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真正使泰山载体与其历史文化内涵相得益彰,成为重塑泰山品牌、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泰安市有岱庙、天外村、徂徕山、莲花山、东平湖等旅游资源, 它们大都属于省级旅游景点, 知名度不高, 宜将此类知名度相当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发挥它们的互补功能, 实现叠加效应, 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由于处于阴影区 , 它们的整合需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营销宣传, 以打破屏蔽效应。6 结语

改革开放后的泰山旅游,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泰山被列入世界双重遗产名录之后,泰山旅游进入了黄金时代。随着整个世界旅游大发展的热潮,泰安市政府又提出顺应时代的旅游发展思路“大泰山、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进入21世纪,泰安在泰山保护、资源开发、景区景点建设以及旅游服务、队伍建设、宣传促销、产业管理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的了全面地协调发展。季羡林的名言也逐渐被国人所熟悉:“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对泰山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弘扬与利用不仅对泰山的旅游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作用。

泰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泰山文化不仅是泰安与山东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重要旅游资源。通过分析泰安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所得到的改进措施也终将贯彻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旅游业的全球化,世界双重遗产的命名地——泰山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游览圣地和探索知识的宝库。

【参考文献】

[1]付景远 《整和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经济》聊城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 [2]孔宁宁.《发展泰山生态旅游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3]谭海鸥,谭益民.《关于发展泰山旅游经济优势的思考》.山东农业大学,2001年. [4]李敏.《价值工程在泰山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初探》. 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5]林爱庆.《山水城市 名山特色》.城乡建设报,2010年. [6]徐威.《深入开发再创商机—谈谈泰山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 [7]孟华,范方堃.《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以泰山为例》.泰山学院,2010年.

[8]刘建,李秋颖.《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研究》.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年.

[9]朱波,梁振民,国转英,《泰安市泰山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山东服装职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机局,2010年. [10]郭树生.《泰山风景区管理状况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 [11]赵敬民,彭淑贞,乔晓红.《泰山风景区自然灾害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泰山学院,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 [12]贾静.《泰山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青岛大学,2010年. [13]徐建春,张雪莹,刘庆.《泰山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泰山旅游文犯产业发展》,2006年.

旅游景区发展对策 篇2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在欧美, 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 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左右, 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产值;韩国和日本仅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 就分别创造出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仅此就足以证明体育旅游业的蓬勃生机和巨大市场潜力。

一、我国体育旅游现状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 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目前, 我国的体育旅游项目大致可概括为观赏类和参与类。其中观赏类的体育旅游也可称为体育参观旅游。一般体育比赛受到的关注程度很高, 高级别、大型的、爱好者众多的体育项目的比赛更是如此, 例如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 人们很希望能身临其境地去观看比赛。参与类的体育旅游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简单易学的特点, 对参与者没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也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与类体育旅游项目多、形式广, 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因此有着良好的市场。

二、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在对体育旅游的宣传方面, 做得还远远不够。正所谓“酒香也得勤吆喝”, 旅游企业除了要有好的卖点主题外, 还应探索好的卖点宣传推广方法。否则, 再有新意、再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也无法收到市场的反馈。

(二) 体育旅游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

目前,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人才多为非专业人员, 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 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根据我国对各大旅行社、体育旅游景点及消费者的一项调查表明,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 急需大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三) 单一产品开发导致局部生态环境破坏

我国的体育旅游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尚短, 缺少自主创新性, 现行的大部分体育旅游产品, 都是在模仿国外的传统体育旅游活动, 特色不突出, 不符合我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 这是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范围较小, 需要大力拓展。

三、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 注重宣传推广活动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发展体育旅游较晚,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功能、特点及旅游方式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这一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还比较陌生, 因此, 旅游界必须不断完善宣传手段, 加强宣传推广活动, 充分利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 开办体育旅游频道和体育旅游栏目, 多渠道宣传, 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 更新大众观念, 提高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刺激其体育需求和旅游欲望。

(二)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

体育旅游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素质, 而同时体育旅游又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新型旅游项目, 传统的旅游知识己经不能适应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求, 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 体育旅游的经营管理者既要熟悉旅游业务, 把握旅游市场的运作规律, 又要了解体育项目的特点, 懂得如何将体育与旅游结合, 地理环境与运动项目结合, 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其次, 体育旅游, 特别是体育探险游等项目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旅游线路上的自然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地理地质环境与气候条件等比较复杂, 而大部分体育旅游项目需要参与者掌握相应的技术和一定的技巧, 才能确保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施和人身安全。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处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参与者进行必要的参前培训等。

(三) 深入挖掘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体育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和本民族的居住环境、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这些体育活动大都是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 因此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使得我国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 因此我们可以在开展民族体育旅游方面多做点文章, 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来。比如, 与各种节日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文化风情旅游项目, 如民间大众喜爱的龙舟、风筝、舞龙舞狮、斗兽、踩高跷、踢毽子等等。

(四)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以保护旅游资源和使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为前提, 因为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且体育旅游资源也不是绝对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有很多资源不可再生。一些体育旅游资源一旦污染、破坏或过度开发将不能在短时间内再生或可能永远不能复原。因此, 要坚决杜绝盲目对各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开发。

体育旅游具有娱乐、健身、调节情感的功能, 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一种重要途径, 也是传统观光旅游的一种重要补充。因此, 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目前, 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者集中力量来研究体育旅游, 以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伯力, 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李平, 刘红兵.浅谈体育旅游的价值及前景[N].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 (12) .

[3]刘凯, 柴新.试论体育旅游[N].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2) .

[4]黄贵.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J].体育旅游科技, 2001, 20 (3) .

[5]孙梅.谈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J].体育经济, 2006, 201.

科技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科技 旅游 资源开发

一、科技旅游的涵义

科技旅游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科技,第二是旅游,是两个方面的结合,具有两方面的性质。

从科技的角度来说,就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必须研究经营。所以科技旅游的发展可以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一种事物,发展的好与坏,关键在于能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体制上来说,科技与旅游的结合有困难。因为当下与科技有关的馆所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每年有经费保障。经营的好与坏往往是与市场没有直接挂钩,即使是景区景点,很大一部分现在也都是事业单位。所以其竞争力、创新力是无法与其他一些竞争主体相媲美的。

例如国内经常进行科普讲座,但由于形式刻板,不仅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其科学普及的目的也未必能够真正达到。所以如果要使科技事业与旅游产业更好的结合,就从科技、科普如何产业化、市场化这一方面着手。要让原本承担科普任务的事业单位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盘活现有资源。事业单位要摆脱固有想法,主动求发展、谋发展,不仅要事业化,也要市场化产业化。

我国科技旅游产品较单一,大批主题雷同的科技旅游产品在同一市场上形成“扎堆”现状,没有选择差异化开发主题,特色不鲜明。而在西方国家,避免雷同和模拟、力求特色和创新是他们科技旅游得以成功的重要法宝。

品牌不突出,目前,在我国科技旅游产品中,找不出响当当的名牌、品牌。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建议运用科技武装旅游业,真正提高科技旅游的科技含量何光炜曾在全国旅游行业治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旅游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高科技,在我国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占领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科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包装旅游景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治理和经营旅游业,促成旅游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和优化。当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旅游业,将旅游业导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旅游与科技结合的经济价值。

三、借鉴与创新

(一)可以借鉴国外很多成熟的科技旅游的形式及经验

国外的科技旅游形式众多,科技观测场所、专题科技会展、科技主题公园等等。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等是这些进行日常科普活动的场所早已开发成为游览场所。民众们一边参观一边进行科技知识学习。可以说科技场馆成为了这些国家进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公众学习科技文化、体验科技生活无法割舍和不可替代的好去处。如美国国家航天博物馆、加拿大马尼托人类与自然博物馆、比利时的自然史博物馆等。

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运作方式,促进科技旅游的开发建设国外科技旅游开发的经验表明,我国的科技旅游开发必须在主题差异化的基础上塑造品牌,在表现手段上要新奇化、现代化,提倡参与式开发,并且要深层次、全方位开发科技旅游附属产品,以科技旅游产品为核心,开发食、住、行、游、购、娱等系列延伸产品,建立旅游群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挖掘消费潜力、增加盈利。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开展商业合作并引入社会捐助,在切实提高科技旅游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平台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吸引赞助经费。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促进科技旅游的市场建设国外的科技旅游非常重视通过科技旅游的经济活动来营造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并以此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效益。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积极地参加科技旅游活动,又能提高科技旅游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外的科技旅游那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而这一切与科技旅游面向社会市场、依靠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是分不开的。

(二)将旅游资源恰当地转化为产品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近几年也取得一些成绩,如北京,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也率先提出“科技旅游”,即以“中国硅谷”——中关村为中心,涵盖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30多个景点,游览内容为现代工农业、电脑网络、古代科学技术等。这类科技旅游在北京旅游整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尚有开发的空间。

在国外,尤其是那些历史人文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依靠自然资源、着重发展自然景观科技旅游成为一些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在这一点上也应加以借鉴,比如西昌的航天卫星发射基地,提出“观卫星发射、看摩挲文化”,并提出最多5000人限额。西昌在这一方面正在逐步提升。和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相比,这样一种科技旅游形式无疑是4A的资源。这就是资源和产品的差别,不能光讲资源丰富,要讲资源怎么转化为产品。

(三)对科技资源的开发要有创新性、多样化、重视参与性

科技旅游的核心价值是科技性,同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要将科技型与对人的吸引力合理的结合起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更多的科技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的科技价值。现代科技特别是多媒体和虚拟技术的成熟,可以丰富科技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使无论是传统科技馆所的还是新兴的旅游企业都能有机会、有条件、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

科技旅游是通过激发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好奇与求索,从而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得到某种科学知识的普及或教育。所以在科技旅游的开发中,能否让游客获得更多的参与度是完成科技旅游目的。因为参与度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趣味性的多少,而趣味性往往成为一个科技景点能否吸引游客,有效传播知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切实手段。

虽然国内科技旅游的现状较之国外有所差距,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科技旅游认识程度的增加,科技旅游会越来越热,越来越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科技旅游中来。

参考文献

[1]钟海生.旅游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3.

[2]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李廷勇.论科技旅游[J].山西大学学报,2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推进辽宁省科技旅游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3DJY098)阶段性研究成果。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4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条件,指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培养,扩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山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旅游业作为高层消费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而乡村旅游因其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客体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现代旅游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在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乡村旅游均发挥重要作用。美丽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是乡村不同于城市最大的特点。在乡村旅游中,这些乡村特色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乡村旅游休闲方式[2-3]。乡村旅游多分布在寒暑假期、国庆五一等假期或者某种特定农产品如樱桃、葡萄收获时期,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乡村旅游在空间上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特色的山区林木区如苹果园等、特色岛屿水库等农村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多由当地农民直接经营,而游客多为当地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事劳作,游览田园风光,了解民俗风情等为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业开始在我国兴起,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农业多方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一种新的领域[4]。

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基本情况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入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的发展。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发展迅猛势头强劲,现在,已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据统计,位于福山区的回里镇以及张格庄镇,早已被评为省级旅游强乡镇[5]。其中,位于张格庄镇的楼子口村、位于回里镇的善疃村、位于高疃镇的曲家村等七个村庄已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福山区还具有鸿润科技生态园、福昊庄园、蓝湾有机蔬菜生态园,福山区有五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如一得山庄,八个省级精品采摘园如双龙潭樱桃谷等,这么多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数量上以及规模上均在烟台市屈指可数。福山区具有“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并依托此品牌优势,迄今为止,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福山大樱桃采摘节,接待游客数量从最初的每年2.3万人,迅猛增长到现在2万人次,九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次高达80余万人[6],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大大增加农民受益。1.2烟台市福山区地乡村旅游模式及特色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休闲度假农庄模式。主要依托独特的区域农庄,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种模式是休闲采摘模式。烟台市福山区盛产草莓和大樱桃以及具有烟台苹果品牌优势的苹果。草莓、大樱桃,蔬菜以及苹果种植面积很大,[7]并形成了各种采摘园50余个。如福山区充分利用“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从2007年开始直到2016年,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大樱桃采摘节。三是休闲垂钓模式。烟台市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并且福山区河流众多,如外夹河、内夹河等在内的30余条河流湖泊。众多的水库及河流为鱼类繁殖成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8]。大量的鱼类资源可供游客进行垂钓、观光、休闲等旅游休闲项目。

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烟台市福山区自然环境优势分析

烟台市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烟台市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北部,仅靠黄、渤海,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温暖湿润,自然风光秀美。整个烟台市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达,烟台市内具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福山区位于烟台市,在整个烟台市旅游业发达的前提下,对于福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带动效益。

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5′-121°22′,北纬37°14′-37°29′。北临黄海和烟台经济开发区,东、南、西与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蓬莱市接壤因境内有福山而得名。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1131年(金天会九年)置县,故名。福山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夏季雨量较多,空气湿润,自然风光秀美。

福山区水资源丰富,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9]。

2.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优势。“大樱桃之乡”、“鲁菜之乡”、“书法之乡”三大“国”字号文化名片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带来很大效益。

福山区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中形成福山八景:烟台海市、石门春波、磁山瀑布、蛤垆烟云、古寺奇泉、仙峰夜月、罘顶朝日、长堤新柳。福山八景成为福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烟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80余项。为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现已打造出一系列极具传统民俗文化及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庙会、灯会、渔家民俗等品牌活动,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民俗文化体验。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烟台市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经济实力和科学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不断向前,逐渐位于前列,烟台市注重发展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曾获得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等荣誉称号,受到全国瞩目,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2.3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很多水库及河流,水产资源丰富。可供休闲垂钓鱼类众多,如鲫鱼、鲤鱼、鲢鱼、鲑鱼等等。经济水产主要有带鱼、东方对虾等等。

“水果之乡”是烟台市自古以来就有的美称,水果产业非常发达,在全国重要水果产地和水果出口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烟台市主要盛产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葡萄、山楂等等。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已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享誉全国。烟台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葡萄生长。烟台市是中国重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中国葡萄酒工业起源于烟台,并于烟台发展出灿烂完整的葡萄酒文化。烟台市福山区集中栽培的大樱桃,是全国首创,也是目前唯一集中栽培樱桃的地方。

2.4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政府政策优势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据世界经合组织旅游委员会,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不表现在作为先驱的驱动作用以及其催化作用。其次是成长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七对于旅游业的综合规划管理以及服务。最后是成熟阶段,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协调和中介作用。综合来说,在这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依次为开拓、规范、协调。由此看来,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1]。

乡村旅游业一直是烟台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早在2011年,烟台市政府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旅游下乡工程”建设。明确确立了全市各县市区在2015年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并对各重点具特色的旅游地区乡镇开展重点工作,重点帮扶,整体规划,相继建立各个不同乡镇的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机制。同时,为促了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烟台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积极展开各项活动,如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及宣传、资金供给和各种优惠活动。据报道,烟台市政府每年均会召开与乡村旅游工作相关的专题会议,在各领导和专家的讨论及研究下,部署了《旅游法》,并严格贯彻实施。同时,为刺激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烟台市政府适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刺激了烟台是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农作物未成熟的淡季,进行相关民俗文化活动、温泉优惠活动、葡萄酒文化节等等。烟台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使得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后劲强劲。2.5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市场优势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资源,使得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休闲旅游方式。游客在城市喧嚣和紧张的生活中忙碌疲惫,而乡村旅游时的游客可以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可以有效缓解游客在城市中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因此,更多的游客越来越喜欢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趋势,未来乡村旅游将有更大的的发展空间[12]。

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且急需解决,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规范性不强等等。3.1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对当地资源条件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并对市场前景和客源进行合理分析及科学论证,然后在整个区域旅游业开发的整体布局下,将乡村旅游融入整个区域旅游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合理规划。目前,虽然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烟台市政府已针对乡村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但对于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烟台市政府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13]。在缺乏总体规划的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难发挥作用且对于进一步的规划,也尚未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因此,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开发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势必会造成一些低水平项目的大量涌现,使得同一项目过多而造成重复和新意缺失。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由于规划和科学建设,使得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完善,存在仓促粗糙等问题,并且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使得乡村旅游应有的意境和氛围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经营规范性不够,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如一些农家乐的环境卫生不能达标,使得一些游客不愿意再次游玩。

3.2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烟台市福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受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新兴项目理解不够深入[14]。因此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层次较低,项目单一,重复性较强,没有鲜明的的特性。乡村旅游项目紧紧围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这一传统理念开发。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操作过程中,在什么样的农家饭,什么样的农事活动,农家屋住宿的风格,乡村景观的改造,农家产品种类等方面,经营者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开发不够深入,层次较低,单一化重复性严重,乡村旅游的价值为得到充分挖掘。

乡村旅游项目的层次以及农家产品的价值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消费意愿以及再次游玩的意愿。福山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部分属于比较低级层次的类型,如钓鱼,采摘,吃农家菜,从事简单的农事劳动,整体来说,这些乡村旅游项目呈现出简单快速的模式,使得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大多是城市游客自驾游到郊区,钓一会鱼,吃一顿农家菜,采一会水果,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天两天,便驱车回城。游客尚不能在乡村旅游中真正放松身心,也不能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并且整体消费少。这种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不能把乡村旅游真正内涵和意义挖掘出来,也不能形成一整条乡村旅游经营生产链,带来的收益也较低。3.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在旅游业的营销策略中,宣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规模不大,较为分散,多为家庭小本经营。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使得他们主要进行宣传的意识不强,而且因为自身原因他们的宣传能力不足。同时,这种零散式的经营缺乏品牌效应,市场较难开拓。一些研究表明,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对于常见的社交宣传软件及网页了解较少,如微信、微博、论坛。同时,由于大多数是小本经营,没有意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资金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宣传。总体来说,对于现代宣传手段认识利用意识不强,了解不足,能力不够,技术缺乏。这导致福山区乡村旅游业难以形成品牌,不能吸引游客,最终影响游客对于福山区乡村旅游的选择。3.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问题突出

目前,在烟台市福山区基础设施问题在乡村旅游业中很突出[15]。常见问题如,很多有休闲农家乐、休闲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区域交通很不方便,道路状况不良,道路不容易查找等等。同时,乡村旅游区域的停车场缺乏或者过于简陋,卫生间也过于简陋,总体的卫生条件比城市差很多。此外,在住宿条件以及餐饮条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上述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将会降低游客旅游体验好感度,导致再次游览或者向亲朋好友推荐的概率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品牌的建立,限制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6]。

3.5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仍不不健全。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经营模式是大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这会使得多数经营者选择任用家庭中亲人进行经营管理,使得用人不当,使得无管理能力的人居于管理地位,造成管理制度不完善[17]。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因为雷同,资金等问题恶性竞争,但在这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治理。三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在乡村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很多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无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和措施

4.1全面规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规划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及处理,使得旅游业能有更好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烟台市福山区要进行合理规划,必须综合福山区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地区的独特特色,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资源等因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同乡镇村庄,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色统筹安排,做到建立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只有这样全面规划后,才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和资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又可以减少兴村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减少恶性竞争,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4.2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业专业从业人员

由于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专业从业人员欠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经营方式多为家庭经营模式,使得整个乡村旅游业缺乏专业指导[18]。因此,尽快培养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提供服务的技能以及安全卫生意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再造农民和农民再造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农民角色定位问题”[19]。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项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并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乡村精英”群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会带来示范和带动效,这能促进更多农民自愿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也使得奇特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更注重专业性,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挥。4.3保持乡村性,突出地方性和独特点 与城市生活区别开来,以满足游客对心灵深处回归自然的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田园风光和鲜明的地方感,这也是最为吸引游客的特点。因此,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提高档次而忽视乡村性和地方特色。在福山区兴村旅游业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风貌和地方特色,打造出具有福山区特色的旅游项目,着重突出乡村田园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城市所没有的乐趣。具备乡村行和地方性特点的乡村旅游业才能与城市旅游有所区别,从而更能吸引城市游客。4.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随着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福山区政府也加大了对福山区乡村旅游的宣传,但是从宣传方式和影响力上来说都远远不够[20]。因此,福山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全方面多角度的对本地兴村旅游特色进行宣传,着力打造处福山区乡村旅游品牌。为加强福山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首先福山区政府应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宣传标志,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其次在网络媒体上也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如微信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全方面、多层次进行宣传,这样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扩大福山区乡村旅游影响力,树立福山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4.5关注农民感知,建设新型乡村

在兴村旅游业发展中,农民毫无疑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但是,更重要的是,农民也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并且也是乡村旅游的利益群体,农民与乡村旅游联系最为紧密。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农民对于乡村旅游的态度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感受,才能使得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福山区应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这对促进福山区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篇5

摘要:通过介绍发展乡村旅游的作业,以及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展现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提出进一步促进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

关键词:乡村旅游 作用 发展 措施

一. 引言 总所周知,四川省是个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8%的耕地满足了占全国6.7%的人口的食品需求。但只依靠农业致富,不仅发展速度相对较缓,收益也较低。因此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词汇“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就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以及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通过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释放压力的一种活动。从概念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种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又为乡村居民带来经济效益,文化上的收获。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乡村发展的具体作用

具体地说,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广大游客深入农村旅游,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将大旅游和大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大作用。发展乡村旅游还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成效显著四川有5.1万多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的村有2550个,占到5%,375万农民受益。经调查,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农民纯收入一般可以增加到1-5倍,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达到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农民在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收入,村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受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收入都会为转达当地农村

经济实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创造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截止2008年底,四川乡村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1.672万家,全年农业旅游经营点接待旅游者2.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6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4.1万人。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对提升农村文明建设和促进城乡互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们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是自发阶段(1987年-1991年),规模小,较分散;

(二)是规模阶段(1992年-2002年),规模逐步扩大,功能逐步完

善,分布趋于集中。在郫县农科村的带动下,成都周边乡村纷纷发展“农家乐”旅游,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

(三)是规范阶段(2002年至今),旅游氛围比较浓厚,旅游特色更加突

出,旅游规范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全省已有28家乡村旅游点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呈现三种不同的特点:

(一)是城市依托型。依托大城市就近的客源市场,利用农村、农园的自然生

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

(二)是景区带动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

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销售,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三)是特色村寨型。以特色村寨的生产生活、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

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研究者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学习以及研究。

四.怎样促进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据我资料收集了解到,四川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的具体措施包括五大方面:

(一)是扶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培育民俗特色浓郁、服务质量规范的民族旅游接待户,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牧家乐”、“藏家乐”、“彝家乐”,启动“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

(二)二是推动“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开展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

制订、评定工作,在基础较好的地区评定一批星级农家乐,并争取将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

(三)三是开展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提档升

级,并在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郊区,如成都、眉山、遂宁等城市周边,探索并支持建设1-2个省级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度假。

(四)四是加强旅游人才培训,今年内就将组织8期以乡村旅游、藏家乐、普通话、外语、卫生健康、烹饪技术、接待礼仪等旅游服务实用知识和基本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五)五是进一步强化全省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宣传,进一步提高各地乡村

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

不仅如此四川还拟打造形成环城市“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攀西“生态农业”、川南“古村古镇”等五大乡村旅游板块,实现从分散粗放的传统“农家乐”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从单纯的农户经营向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转变,从比较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努力开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局面,真正实现“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与此同时,对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四川省也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先行。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乡村旅游三个方面。而旅游是可以结合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多功能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有综合效益的方向。因此,全面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研究市场的需求,长信策划乡村游憩方式,综合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旅游产业分布,编制区域形成旅游规划,是旅游系统服务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重在提升。当前四川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把简单的乡村服务转化为乡村旅游景区,从而把农业项目转化为旅游项目,做好以市场为目标的包装和提升工作。四川到2010年建成5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评星”、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工作的步

伐要加快。

(三)突出特色。四川的乡村旅游可分为五大板块:一是环城市“天府农家”乡村旅游板块;二是川西“藏羌风情”乡村旅游板块;三是川东北“苏区新貌”乡村旅游板块;四是攀西“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板块;五是川南“古村古镇”乡村旅游板块。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乡村游憩方式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农业体验模式设计、乡村游乐设计、田园休闲设计、民俗娱乐休闲设计等,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四)管理同步。在进一步解放旅游生产力的同时,要切实转好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竞争才能正常有序开展,四川旅游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四川旅游业恢复与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给广大四川农民带来实惠。

五.总结

乡村旅游是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结合点。四川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拓展了旅游资源领域,丰富了四川旅游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并且已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来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根本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

参考文献: [1]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源,2006,(1).[2]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3] 周荣华.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篇6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云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也面临着因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政府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树立创新意识,改变旅游理念,加强对导游队伍的培训.

作 者:王永志 樊国敬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F592.7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   发展趋势   对策  

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7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1. 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 推出了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

近年来, 辽宁依靠其农业资源丰富, 农村景观类型多样, 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 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 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辽宁的乡村旅游注重树立品牌, 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新型的旅游项目。比如, 辽宁省的沈阳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大连弘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溪市虹鳟鱼良种场、本溪市绿色生态园、北宁闾山农业旅游区、风城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鑫安源绿色生态园等九个农业旅游项目, 均获批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2. 初步探索出符合辽宁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现在, 辽宁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 并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户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 如在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的“农家乐”旅游就有113户;二是农园观光采摘模式, 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及观光采摘等于一体, 如丹东凤城大梨树村, 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 春季赏花观光, 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 如沈阳新民市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住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 其它方面服务设施落后, 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科学规划, 专业人才匮乏, 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 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 宣传促销手段单一, 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这些都影响了辽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 优势分析

(1) 资源分析

辽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辽宁以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以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草原为主, 农村地理环境多样化, 包括沿海, 内陆, 平原, 山地丘陵等, 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其中不乏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 而且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 农作物种类繁多, 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例如大连的苹果、黄桃、海参、鲍鱼, 辽西的李子、大枣、白梨, 丹东的板栗, 铁岭的榛子等等, 物产十分丰富。二是人文资源优势。辽宁历史悠久, 古文化源远流长, 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 少数民族达40多个,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大都保留在乡村。如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和生活方式、婚俗习惯、传统节日活动, 高跷、二人转、秧歌、剪纸等民间文化, 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这些形成了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2) 区位分析

辽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 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东南与朝鲜半岛一江之隔, 距日本也较近, 对外交往十分便利, 水陆交通发达, 是东北三省的海上出口, 拥有全国最稠密的铁路和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 以及四通八达的密集的公路网络, 14个市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 村村都通柏油路, 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目前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数位于中心城市1小时~2小时车程内, 比较适合省内游、城郊游等短途旅游。而且, 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的高级阶段发展, 辽宁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不仅吸引国内游客, 而且对海外游客也有较强的吸引力。

(3) 政策分析

国家制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把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东北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 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这也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因而有助于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 推动新农村建设, 提升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 机遇分析

(1) 政府支持

近年来, 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中国乡村游”, 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的旅游主题。在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的主导下, 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发展辽宁的乡村旅游, 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2) 需求增加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持续高涨, 休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国家公共假日的调整, 也使省内游、城郊游等短途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到农村去, 吃农家饭, 体验乡野的农家生活, 越来越被众多市民所接受。

3. 战略对策

关于乡村旅游的种种问题和不足,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决对策, 各地都是根据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地区的调整。笔者认为各地区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区域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分步实施, 防止“四面开花”, 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解决:

(1) 提高认识, 根除“病源”

政府决策者、旅游企业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和农村村民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 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 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 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 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 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再次, 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 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要将辽宁乡村旅游办得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的愉快、走的高兴, 必须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 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 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 也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3) 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产品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所在, 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辽宁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 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必须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一是要突出辽宁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 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 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辽宁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 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 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 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等, 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 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 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 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 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4) 采取多种促销方式, 大力提高知名度

旅游产品的营销对旅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旅游者无法事先看到旅游产品本身, 经营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有关旅游产品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活动。辽宁的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 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首先与旅行社合作, 通过定价优惠, 结盟合作, 互惠互利等方法联合促销, 借助中间商力量, 使营销活动辐射范围更广, 获取充足客源。

三、结论

乡村旅游是一项新的产业, 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存在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进行理智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辽宁的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7 (1)

[2]黄元春: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区域经济, 2007 (2)

[3]范秋梅: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地方经济

古镇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古镇;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7-01

通过对古镇民俗旅游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得出民俗旅游开发产生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在于对其开发力度和展现特点、民俗特色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地制宜的制定古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对策将促进古镇的发展,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一、健全民俗旅游管理的法律、政策和管理模式

我国是法制化的国家,有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传统。在21世纪的新中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依赖于社会人心的支持,更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上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政策上对于民俗旅游资源予以保护。对于西古镇民俗旅游实行立法保护,完善管理,健全法制,形成民俗旅游保护自觉意识。

二、优化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管理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

古镇优化民俗旅游项目,在开展明清故居项目和历史文化名人项目的同时,也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例如在古镇可以开展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耕读文化在古老的乡镇中具有普遍性。其所体现的古朴的晴耕雨读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千年文化,传承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耕读文化所传达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理想刚好可以为现在浮动的社会人心带来清凉慰藉。若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来促进古镇的自身发展,那么一定能够提升古镇民俗旅游开发的质量。

(二)加强民俗旅游质量管理,强化民俗旅游环境管理。

古镇作为千年古镇经历风雨飘摇的历史锤炼,如今依然以无穷的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与小镇千年传承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本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必须加强对于古镇民俗旅游的质量管理,在保证游客旅游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强化民俗旅游的环境管理。只有小镇以良好的环境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时候,才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为古镇的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民俗文化保护,开发民俗旅游文化产品

古镇作为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经历后世的发展演变,如今古镇的在21世纪的发展需要回顾历史,选准突破“亮点”,打造民俗旅游品牌。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发展,如今大多数古镇都有令游客流连忘返的的老街,街道两边是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而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明清民居。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而在古镇尚有明代水井等。清末建筑的房屋一般来说体量都不大,而用材小巧、风格仆素,体现了川西文化特有的勤俭节约。当然,如今的民居也现在罕见的、雕刻精美的个体或局部,而个别单体有极少欧式装饰。实际上这些古老的民居基本上都符合《清工部法则》的营造,大多是采用木结构穿逗梁架,单檐青瓦的设计风格,而民居的布局则是传统的前店后院。如今这些古老的民居里依然居住着淳朴的人。

四、大力开展民俗旅游的文化营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满足旅游者对异族或异域文化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而民俗文化旅游也需要制定高端旅游策划和有效市场营销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如今各地区分别结合自身情况开发了独具特色魅力的民俗旅游,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旅游中来。这无疑有利于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然而同时也为民俗旅游业提供了竞争和压力。

古镇想要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民俗旅游,只有提升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民俗旅游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文化心理需求。古镇只有根据自身特点,避免民俗旅游同质化,研发新的旅游项目并且大力开展民俗旅游的文化营销,才能真正的提升其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俗文化旅游需求,古镇打造并构建民俗文化旅游的营销模式势在必行。

五、民俗旅游开发实现从单纯产业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

旅游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多。旅游也从最初的离开常驻地到外地欣赏美清,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渐渐的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寻求思想上的升华。而民俗旅游开发也顺应时代需求,满足了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古镇文化,而又在古镇文化中寻访到游客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故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实际上民俗旅游的开发应该从单纯的旅游行业本位开始想社会本位进行转型,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这一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光赏玩,更多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提升与学习。所以,古镇的民俗旅游也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条件,开展程度茶馆系列茶文化的宣传与交流等,也可以进行花卉知识的普及,在普通的旅游活动中通过向社会本位的转型来提升古镇民俗旅游的高品质。

总之,通过研究街子古镇民俗旅游提出合理化对策,对于古镇民俗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古镇民俗旅游的开发与整合。与此同时,可以为古镇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完善其民俗旅游文化功能,避免单纯的“观光”,打造多元化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游客对古镇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7).42-43

[2]王祥玉.试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1997(5).24-25

[3]孙大江等.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 [J].四川建筑,2008(8).33-35

[4]尤恒芳.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 2015(1).13-15

[5]樊忠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12)

上一篇: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下一篇:小班数学:动物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