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云南旅游(共10篇)
八月五日
从昆明到大理
今天上午从昆明坐10:00的火车去大理。昆明火车站给人的印象不大好,离老远都能看见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到近处一看原来是排队过安检的,二十几个安检口,每队都数百米长,一直排到大街上,想到几年前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如果现在有一个恐怖分子,恐怕很多人都难逃一劫,人太多太密集了。没办法了,赶紧加入到排队大军中,排了半个多小时,过完安检取票,又排队验证身份,差点没赶上车。
上车后,车上人很多,还好补了张卧铺票,可以躺下休息了。车上大多是去大理旅游的。对面坐着一家三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儿只有7岁,上小学一年级,一路上爸爸拿着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提问着,小女孩竟然都能流利地背下来,她爸爸说只剩几首没背了,这次旅行途中准备全部背完。旅行达人张小砚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小女孩的灵魂伴随着身体同行,一定收获更大。这位父亲的数育方法值得学习。窗外是青山绿水,沿途景色也很美,就这样大家聊聊天,看看景,或者闭眼休息一会儿,不知不觉7个小时就过去了。
下午5点钟到达大理下关车站,然后乘火车站到三塔的公交车到住处。一直坐到终点站三塔公园停车场,房东发的位置图就在附近,可到处都是客栈,而且这个叫三文笔的村子全部是小巷子,拐来拐去半天找不到。没办法叫个出租车,结果出租车到一个巷子里卡住没法走了,只好打电话给房东把我们领了回去。
大家发现了没有,房东竟然是外国人。她说她们是法国人,来中国十几年了。进院子后,还有一位年龄大的女的。特别热情,领着我们楼上楼下转了一圈。小院里环境特别美,门口还有自己的菜园子。有公用的客厅、厨房、书房,可以自己动手做饭,还可以读书学习,完全就是回到家的感觉,可惜不能常住。
安顿好后出去吃饭(准备明天开始做饭)。吃完饭后在附近转了转,天已经暗下来了,三塔近在咫尺,苍山云雾缭绕,远处的洱海闪着波光,一切都那么神秘,充满着诱感。
不敢多转,怕一会儿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回到客栈里,其它客人也都回来了,有的在做饭,有的在洗漱。问了问他们旅游的情况,先去哪儿,怎么玩好,乘车坐索道等情况,大家互相交流了很多。这时候,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不分彼此,互相吃着自己做的饭菜、买的水果,感觉特别好。
苍山洱海,我们来了,希望有一次风花雪月的旅行!
八月六日
游大理古城
早上起来就开始熬稀饭,然后去买菜和馒头,妈妈炒了两个菜,美美吃了一顿,还是自己做的饭吃着舒服。然后10:00出发去大理古城。三塔公园离古城特别近,坐公交到三月街口站下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
我们从苍山门进去,顺着街道往前走。也不知道走的是哪条街,比较热闹的有人民路、洋人街什么的,反正见街道就走。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其实现在所有的景点、古城卖的东西都一样,无非就是各种手链手镯耳环吊坠,手工编织的棉麻衣服、五颜六色的披肩、当地的各种特色小吃。大理古城也一样,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鲜花饼,一筐筐的玫瑰花瓣放在店门口,然后现做现卖,买了一盒尝尝挺好吃的。各位朋友如果想要告诉我,可以邮寄的。再者就是银制品店特别多,手镯可以现场刻字,然后根据客人要求打制。另外,还有茶叶、烟比较多。这次出发前就发誓不准买东西,因为每次旅游买的东西基本上拿回去就尘封了,但还是忍不住买了几件。走累了就坐在街旁边的椅子上歇会,太阳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有时还会滴几点雨。就这样竟然走到了下午2点钟,有点饿了,中午饭吃的是重庆冒菜,味道挺好的。
吃完饭后继续往前走,忽然看到了一条街特别美,后来专门问了别人是“大风街”。街中间是一条小渠从高向低一路流下来,两岸都是花草树木,水清澈见底,有的地方修有台阶,就形成了层层瀑布,水里还有造型各异的石头,路旁是一个个酒吧,因为是中午,基本没什么客人。没有了那几条街的熙熙攘攘的游人,特别的幽静,走在石板路上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才是古城的本来面目。走累了,就到一个99酒吧要了两杯普洱茶,一杯18元,可以免费加水,不知道加了几次水,反正到最后都没有一点茶叶味了,坐了一个多小时才起身离开。
再往前走就到了古城的正门,好像是南门吧,上面有“大理”两个字。从这儿可以登上城墙。站在城墙上看苍山,离得特别近,一团团云雾好像就在头顶飘来飘去,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经 6点多了,就赶紧坐车返回。本来今天还准备去《天龙八部》影视城的,结果在古城游逛了一天。明天再去吧。再见!
八月七日
走马观大理
听说要想深入了解白族文化,就必须要去喜州古镇,又觉得自己看不出什么门道,所以今天报了个一日游。虽然行程赶得紧了一些,也很不自由,还又被领去购物花了一些钱,但还是有些收获的。
坐上中巴车,上面一共有6个家庭,导游是一个口才很好、很幽默的白族女孩子(金花),一路上给我们讲解着白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通过她的讲解,我觉得白族是一个很浪漫的民族。首先称呼特好听,女的叫金花,男的叫阿鹏;白族人喜欢白色,衣服以白为主,干净美丽、优雅纯洁;房子青瓦白墙,青青白白做人;墙壁上画着画、题着字,表达着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手腕上带的白色的苍山雪花银,寄托着父母的祝福、情人的爱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尤其是它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现在更是成了浪漫的代名词。那个包头的设计多有创意,风花雪月都包含进去了,戴上还特别好看,觉得自己一下子也变成一朵美丽的金花了(不过太重了,很不舒服)。也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浪漫,所以才有了“风花雪月”。
第一站是喜州古镇。依旧是店铺林立,人流如潮。据说这儿吃的很有特色,一个是叫“粑粑”的饼,因为刚吃过饭不饿,所以就没买。另一个是现做的牛奶冰棒,3元一根,看着店主一次出锅一筐,好多人排队买,也买了一根,也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只是觉得真的纯手工制作很环保而已。另外还有一棵很大的古树着很震撼,严氏大院里面全是卖吃的,很无聊。
接着从桃源码头坐游轮游洱海,由于甲板上都是人,就没走出船舱,再加上中午有点热,所以一点也感觉不到洱海的美。中间去了南沼风情岛,岛上竹林茂密,树木葱郁,有点清幽的感觉。走到海边沙滩上,坐到桌子边,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一回。
接下来又来到苍山脚下坐索道上去游了一个溶洞,据说是《天龙八部》里拍段誉修炼的地方,一点儿都不好看,远比不上栾川的大溶洞。下山后又到了旁边的“上关花”景点,就看到了那几个字和一个牌子,根本没什么花,原来“上关花”是一种花的名字,还以为是一片花海呢。
后来又去了一个很大的卖银制品的的地方,又忍不住买了几样东西。最后去了一个白族民居,进去后把人领到一个房间里,就开始让人们品尝一筒筒茶叶,足足有五六种,我想大家已经猜到最后的结果了是什么了。
这就是跟团游大理的情景,现在我才明白同事王玲昨天说的“游了一次假大理”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觉。
其实,“风花雪月”只能永远在人们的心里。
八月八日
偶遇
早上起来,天气一直在下雨,在住处休息一会儿,玩会儿手机,觉得很无聊,就准备出去转转。妈妈不想出去,我一个人也不能走远,就撑着伞拿起手机到附近走走。
顺着三文笔村的小巷子一直往下走,到大路边就是三塔公园(公园还没转,准备留到最后)。穿过马路,就是大鹏展翅广场。穿过广场,顺着一条宽广的马路一直往前走,过了一个门叫“不二法门”,往南有一条小路,看起来特别幽静,就顺着这条路一路走下去。
一路上的景色美不胜收。路旁五颜六色的风车欢快地转着,红、黄、紫色各种野花在雨中摇曳着,高高低低的树、草在雨中显得更加青绿。两边的田野,平整宽阔,这儿一块水稻,那儿一块玉米,再看还有一大片莲(很奇怪,莲没生长在水里)。还有很多树林,一会儿一片松树林,一会儿一片柳树林,还有很多叫不上来的树,都郁郁葱葱,特别养眼。田野里还有小渠,上面架着的小石桥掩映在花草中,有人家养的鸭子一群群在水里游来游去,空中有几只白色的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栖。这一切都在朦朦烟雨笼罩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也不知走了多远,过了4个村子,有上、下鸡邑村和大、小岑村(村名是不是都很好听呀),路上游人渐多了,我竟然走到了洱海边!路上,有坐着鲜花环绕的电动三轮车的,有自己驾着电动车改装的呆萌的小汽车的,也有骑着自行车的,大家都兴致勃勃,边走边赏美景边拍照。我走到海边,眼前出现了一幅大水墨画,天空很低,一团团云雾笼罩在海面上和对面的苍山上,天空、苍山、洱海好像要合为一体。海边的一棵棵小树、小草也都是灰蒙蒙的,组成了一幅别样的苍山洱海图。有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赶紧偷偷地跟他们合了个影,也沾些喜气吧。
一看时间都下午两点了,妈妈还等着我买面条做中午饭呢,就赶紧返回。有点累,走不动了,就花了10元钱挡了一辆花车把我拉回去。回到家里吃完饭,硬把妈妈也拉去走了一下,和路边美丽的花儿合个影。
在这儿住了几天了,竟然都没有发现附近有这么美的地方,每天都想着往远处的景点跑。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总是舍近求远,结果远的地方没能到达,近处的美丽风景也错过了,还是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吧。
★ 云南旅游高一作文精选
★ 云南旅游作文800字
★ 去云南旅游英文作文
★ 大学生暑期实习总结
★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
★ 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 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 暑期大学生实习工作总结
★ 大学生暑期打工心得通用
一、徐霞客与《滇游日记》
徐霞客, 名弘祖, 字振之, 江苏江阴人,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的旅行考察实录《徐霞客游记》, 是其毕生智慧的结晶。作为一部珍贵的地理考察笔记, 《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地理名著及文学巨著, 又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民俗民情著作, 其学术研究价值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云南是徐霞客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的终点, 也是他所游历的诸多省份中, 停留时间较长、文字记录非常翔实的一个地区。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 (1638年) 五月初十, 经过贵州普安 (今盘县特区) 的亦字孔, 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 先后经过云南的曲靖、昆明、大理、丽江、永昌 (今保山地区) 等地方, 写下了近30万字的《滇游日记》, 其占了整个《徐霞客游记》的五分之二, 为研究明代滇云大地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有助于今天更好地开发云南的饮食旅游资源, 促进云南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滇游日记》与云南饮食资源
主食。《滇游日记》中有详细记载:水寨“良田数千亩”[1]852;蒲漂“得引水之塍, 其中具已插秧遍绿”[1]855。而在山区由于缺水, 当地人民则主食小麦或大麦。在保山大寨, 当时的彝族人民“俗皆勤苦垦山, 五鼓辄起, 昏黑乃归, 所垦皆硗瘠之地, 仅种燕麦、蒿麦而已, 无稻田也。余初买米装贮, 为入山之具, 而顾仆竟不之携, 至是寨中俱不稻食。煮大麦为饭, 强啮之而卧”[1]918。稻米的加工方法简便, 农家常用南方特有的水舂或水磨加工大米和面粉。而稻米的食法多是把米煮成干饭或稀粥, 把面粉做成面条, 也有的将大米加工成米粉、冻米、爆花, 面粉加工成馒头、包子及饼食等, 风味各异。此外, 用稻米做成的糕点也相当精细, 如云南丽江木土司送给徐霞客的礼品“酥饼油线, 细若发丝, 中缠松子肉为片, 甚松脆;发糖, 白糖为丝, 细过于发, 千条万缕, 合揉为一, 以细面拌之, 合而不腻”[1]785;云南鸡足山西来寺做的“黄黍之糕, 乃小米所蒸, 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1]982。
肉食。猪肉是常见的肉类食品之一, 云南较具有民族风味的猪肉是“柔猪”, 《滇游日记》中载:“柔猪乃五六斤小猪, 以米饭喂成者, 其骨柔脆, 全体炙之, 乃切片就食。”[1]791另外, 这里的鸡鸭多且肥, 云南丽江“生鸡大如鹅, 通体皆油, 色黄而体圆, 盖肥之极也”[1]785。肉食中常见的还有羊肉、狗肉。鹿肉, 竹鼯等一般为鲜食, 《滇游日记》中载:竹笆铺“数家夹路成衢, 有卖鹿肉者, 余买而炙脯”[1]858。高黎贡山森林茂密, 物产众多, 徐霞客在这里吃到了鲜为人尝的鹿肉烧烤。竹鼯也是一种特殊的食品, 徐霞客在云南保山境内不止一回吃到这种鲜味, “虎变以骑候于马鹿道中, 不遇, 甫返, 煮竹鼯相待”[1]895。另外, 云南地区也有很多将肉制成腊味的习惯, 《滇游日记》载:“所陈多腊味, 以断屠故也。腊味中始食竹鼯。”[1]888在云南, 鱼品也很普遍, 市场上到处可见, 民家可随吃随捕。鱼肉中的珍品有云南滇池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 中腆脂, 首尾金一缕如线, 为滇池珍品”[1]615。鱼品中常见的有白链、锦鲤、绿缘、墨鱼、青鱼等, 多以熟食。肉类食物一般都是烹食或烤食, 也有比较特殊的生食的习俗。如在早龙川家“出火酒糟生肉以供。余但饮酒而已, 不能啖生也”[1]932。土家族中有一种“剁生”的食物, 就是将生肉细剁, 和蒜泥吃[2]210。可见当时一些少数民族有食生肉的习俗, 以生食为贵。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信仰、传统等不同, 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副食。云南多山多丘陵, 宜于茶、果生长, 果品丰富。《滇游日记》中记载的云南地区的副食主要有水果、豆类以及其他一些野生的药材或土特产食品。徐霞客在云南保山境内的时候恰好是夏秋之交, 水果成熟, 所以他看到“北邻花红正熟, 压枝墙南, 红艳可爱。摘而食之, 以当井李”[1]915。“此间石蜜最佳, 白若凝脂, 视之游肥腻之色, 而一种香气甚异”[1]766;“飞松者一名孤实, 亦作梧实, 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 色味亦始梧桐, 而壳薄易剥”[1]872。此外, “摘豆裹米”[1]837, “乃饭于鬻腐者家”[1]855, 豆不仅可以和饭一起煮着吃, 也可做成豆腐出售。徐霞客一路上遇到很多家豆腐店, 在施甸中火铺“有守者卖腐于中, 遂就炊汤而饭”[1]944。又“啜其豆浆而返”[1]888, 这说明用豆磨浆而食也是当时的饮食习俗。《滇游日记》还记载了枸杞子、颠茄、何首乌、土巴豆、易元散等中草生成药的性状及其食用;对竹实、香笋、梧实、树蛾、竹孤、玉菌、天花莱、蔗芽、葵菜、石密、白生香、葺木耳、灵芝等山珍土特产的采集和食用等, 也有所记载[3]54。
饮品。滇云大地饮酒之风极浓, 《滇游日记》中到处有“煮蛋献浆”、“腊肉火酒献”、“送蔬米酒肉”、“主人以村醪饮余”等记载, 宴请活动更是“不醉不散”。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之一, 西南民族地区不少地方山高雾重而宜种茶, 《滇游日记》中这样描述大理的茶树:“树皆高三四丈, 绝与桂相似, 时方采摘, 无不架梯升树者。”[1]830“茶味颇佳, 炒而复曝, 不免黝黑”的感通茶, 产于昆明大华山彝族人家的“太华茶”, 以及产于滇南傣族的普茶, 合称为明代云南三大名茶[4]88。天然泉水以及植物的汁液, 也是一些比较特别的饮品。例如, 芹菜塘“有卖浆者, 出酒甚旨, 以醋芹为菜。与同行崔姓者, 连啜而壶乃行”[1]860。这里的酒不但味道醇美, 还用醋芹下酒, 别具特色。
三、《滇游日记》与云南特色美食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述了1639年农历二月初一, 丽江府世袭知府木增设宴款待他的纳西族盛宴, “大肴八十品, 罗列甚遥, 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抵暮乃散。”[1]785这足以证明300多年前, 木增招待重要来客的家宴, 制作精细, 口味独特, 品种繁多, 丰盛诱人, 使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游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徐霞客都难辨其味。《滇游日记》中记载的特色美食有:火烤柔猪:“柔猪乃五六斤之猪, 以米饭喂成者, 其骨俱柔脆, 全体炙之, 乃切片就食。”[1]791火烤柔猪非常香嫩可口, 是较具云南民族风味的一道肉食。牦牛舌片:徐霞客记载道:“牦牛舌似猪舌而大, 甘脆有异味。惜余已醉饱, 不能多尝也。”[1]791这道美味极具云南地域特色。酥饼油丝及发糖:徐霞客写道酥饼油丝“细若发丝, 中缠松子肉为片, 甚松脆”[1]785。另一种糕点叫“发糖”, 《滇游日记》中写道:“白糖为丝, 细过于发, 千条万缕, 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 合而不腻。”[1]785徐霞客把“酥饼油丝”和“发糖”称之为“奇点”。云南鸡苁:鸡苁是云南食用菌中的珍品, 因为它味似鸡肉而得名, 是难得的特色美味, 徐霞客特别喜欢。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多次提到“鲜鸡苁瀹汤佐饭”。在保山时徐霞客“购得鸡苁, 六斤, 蒸之, 缝袋以贮”。用此鸡苁煮汤下饭, 真是一种口福和享受[1]969。云南竹笋:云南竹笋以其独特的清香和鲜醇而深受人们喜爱, 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名的一种山珍野味。徐霞客在滇游中, 经常“觅笋箐中”, “采而携之”。《滇游日记》中对这里的香笋有详细的记载:“笋出山箐深处, 八月正其时”[1]632, 男女老少“各捆负笋而出”, 以后“淡熏为干, 以待鬻人者”[1]654。
四、《滇游日记》与云南饮食礼俗
饮酒礼。俗话说“无酒不成宴席”, 在云南地区, 饮酒之风极浓, 徐霞客云南之行常常受到民家的酒食款待。《滇游日记》中到处有“腊肉火酒献”、“煮蛋献浆”、“主人以村醪饮余”、“送蔬米酒肉”、“携菊而酌”等记载。云南一些地方饮酒还有设歌童、鼓乐以助酒兴等习俗。比如, 这里有男弹琵琶女吹箫以助酒兴的习俗。在风羽尹家, “薄暮尹返, 更具酌说鼓吹焉”[1]815;在清源洞, “犹与吕君洗盏更酌, 陈乐为胡舞, 曰紧急鼓”[1]818以助酒兴。云南洱源地区人们用钩藤饮酒的习俗是在众多饮酒习俗中比较特殊的而罕见的, 即以钩藤作为吸管的“咂”酒方式, 这种习俗与钩藤可治瘴气有关[5]123。由此可见, 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敬茶礼。种茶饮茶是滇云高原的重要习俗, 敬茶更是当地的待客常礼。《滇游日记》中有多处“具餐啜茗”、“供茗芳逸”、“瀹茶煮笋以待客”的记载。云南悉檀寺僧献茶有清、咸、甜三味之分, “初清茶, 中盐茶, 次密茶”[1]768, 这种饮茶方式是明代云南饮茶的一大特色。此外, 敬茶礼俗常伴有敬果。徐霞客亲眼所见鸡足山茶会“出茶果, 皆异品, 有本山参, 以蜜炙为脯;又有孩儿参, 颇具人形……有桂子、海棠子, 皆所未见者”[1]766, 由此可见一斑。
祭祀礼。《滇游日记》对云南食品祭祀礼也有记载。云南洱源地区有过清明节重祭扫的民俗, “祭扫者纷纷, 奢者携猪, 贫者携鸡就莹间杀之以祭”[1]818。这种祭祀应该可以看做云南人不忘祖先, 与祖先共食的美德传统。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 用他的亲身经历和亲口品尝的方式, 把所见到的明代云南地区的物产、美食、饮食礼俗等最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 充实了云南饮食文化的内容, 为今天研究云南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和线索, 把云南饮食文化表现出来, 促进云南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陈宝良, 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3]杨载田.《徐霞客游记》与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J].衡阳师专学报, 1991 (4) .
[4]刘惕之.徐霞客滇游与云南少数民族[J].衡阳师专学报, 1995 (1) .
我想,这些抱怨没有什么可写的学生,如果不是读书少了,就是他们很少走出家门去接触大千世界。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充满了感人的经历、有趣的故事,到处都是可写的内容。只要走出门去,与人接触、交流,善于观察和发现,就能很容易地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问题。
那街头卖大饼的夫妻、路口值勤的警察、拖着一大篮子水果的郊区妇女、等着挤公交车上学的孩子,他们都会有看似平淡但蕴含深意的生活可写。
学生也许还小,不能独自出门,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地帮助孩子走出门去,接触现实的生活。
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看看野外,观察动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看到月亮和星空了,高楼和路灯遮蔽了夜空,所以他们的作文中很少写到这些自然壮美的事物。如果居民区缺乏植物,孩子们大概都叫不上几种植物的名字,甚至连四季的变化也感觉不到。很多小学生写作文,都是写家里的金鱼、宠物和阳台上的花等。他们对其他的事物知之甚少。
所以,在周末或者是假期,应该多带孩子去野外看看,辨认一下那些不同的动物和植物。这样既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又可以给他们改变一下环境,呼吸一些新鲜空气,眺望一下远处,以防止眼睛近视。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带孩子走得更远一些,去看看大海的潮水、沙漠的日出;去看看長城和黄河,了解一下它们的起源和历史。
可以让孩子去同学家住上两天,感受一下不同家庭的生活。
一项全国性的课外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从来没有在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以外的人家里吃过饭、留过宿。他们几乎不知道别人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更难以适应一些突然的生活变化了。
让孩子去同学或者好朋友家吃一顿饭、住上一晚,对他们极有好处,他们会看到别的孩子是怎样跟父母相处的,有哪些不同的生活习惯,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应酬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逐渐地接受和适应社会。
可以带孩子回老家,了解一些亲戚们的生活状况。
不同的地域,生活着不同的人们。那些跟随父母回老家的孩子,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老家在农村,他们就能看到牛、羊、猪、鸡、兔等动物,了解一些它们的生活习性,能看到田野里的玉米、大豆,知道棉花是怎样盛开的,花生果是长在地里的。他们还能了解一些亲属间的称呼和关系以及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
可以领孩子一起去福利院、敬老院助人为乐做点事情。
一位同事的孩子,每个星期跟同学去福利院教那里的孩子学习数学、英语。他发现那里的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督促,大都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他在教他们做数学题时,他们会把作业也塞过来让他代做。福利院的孩子也大都是些脑、耳、眼、四肢等有残疾的孩子,跟他们沟通很不容易,他就用图画来与他们交流。他把这些现象和自己的思考都写进了他的作文中。
让孩子走出门去,有很多好的途径。而只要走出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读书很重要,走出家门,了解大千世界同样也很重要。司马迁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除了聪慧,读了大量的书,还游历了大江南北,所以他后来能够写出伟大的《史记》来。
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国外读书。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磨难、辛苦,他们也许不一定都成大器,但是他们了解了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能够直接用外语跟这些国家的人交流。这些“国际儿”在阅历、语言和对事物的接纳方面更有优势。
让孩子经常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当中,不仅能够解决他们写作文的小问题,还能够开阔胸怀和视野,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更为坚实丰厚的基础。
今天是8月3日星期一,姥爷上班去了,坦克弟弟上幼儿园,舅舅,舅妈也上班了,只有姥姥陪着我和妈妈。上午10点,姥姥,妈妈陪我登上久违的龙首山。
夏日的龙首山绿意充盈,山间绿荫为游客遮阳,小松鼠成群结伙地往来于林丛中,山路旁,游客身边,一只只小松鼠胖乎乎的,游游客的眷顾和厚爱,真是衣食无忧,吃喝不愁。
我和姥姥,妈妈沿着龙首山路往北走,很快到了星桥,走过星桥来到八景广场。这里的游客人很多,一伙儿跳舞的人吸引了我,她们在音乐舞曲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我和妈妈在八景亭里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跳了起来,我旋转在妈妈周围,姥姥端起相机,一通咔嚓,把我和妈妈跳舞的精彩瞬间装进镜头里了。我和妈妈在周总理诗文碑前合影留念。 舅舅,舅妈和坦克弟弟和我貌进晚餐,看到坦克弟弟吃饭那么香,我也觉得饭菜好像有了味道…
我们坐着快艇,上了桃花岛。桃花岛位于黄海之滨,太公山下,是日照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岛上有漂亮的贝壳,可爱的小螃蟹和小鱼,还有和真的一样的桃花。大姑捡到了许多漂亮的贝壳和海螺;二姑费劲的捉到了许多小螃蟹和小鱼。我和妹妹姐姐一起趟海水,爬礁石,太开心了。离开桃花岛,我们去了灯塔景区。灯塔是给晚上行船的人指引方向的。下午,我们去了海水浴场。换好泳衣,就迫不及待的像海边扑去。这时,我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渺小。一个大浪过来,把我淹没了,我喝了几口海水,这海水可真是又苦又涩又咸啊!天开始下雨了,而且越下越大,风也越来越大,所以浪也越来越大,一个高过一个,但我们谁也不愿离去。即使被海浪打倒了,但我们很快又站起来了……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哥哥怀着高兴地心情来到了的以险著称——华山,爸爸买完了门票后,我们踏上了登山的脚步。
一晚上我们都要爬山,天色已黑我们打开手电筒继续登山,到北峰的百尺峡和千里幢,那得路又陡又窄,人们只好扶着两边的铁链子,手脚并用真正地在爬山,有人笑着说我们回到了原始时代。一路走走歇歇,经历七八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东峰,大家知道我要干什么,那就是休息一会看日出,到4点半多一点,太阳缓缓地升起了,游客都各自举起手机、相机去拍照留作纪念,看完日出后,我们又登上西峰,做索道下山,俯视下面的景色,山峰险峻陡峭,我们爬的时候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现在想起心惊胆战。
妈妈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爬上了华山,挑战成功,宝贝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回想爬华山的毅力,你一定能克服的。”下山后我们走出了华山的大门,然后开车回到西安。
华山旅游日记2
到西安的第一天,我有幸看到了西岳华山。
在车上,我放眼望去,看见了一块平滑的大山石,便知是华山了。
因为上山要坐索道需排很长的队,我急得吱吱乱叫。折腾了好久,总算上山了。在石梯上,我往下一看,啊!好高。两块山石平静地摆着。由于急着赶路,我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大山在下午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像一大块金色的宝石。来到苍龙岭,我深吸一口气,打了个冷战,为什么呀?因为我就像在一条龙的脊背上面,有点斜,好像就要掉下来,真吓人。
又经过艰难的跋涉,来到了被称为天梯的地方,这些石头叠起来排列着,直上云霄。我在爬的时候双手发颤,但还是抓着铁链往上爬,脚紧收着,生怕掉下去。
最后,到了我最喜欢的景点-----劈山救母。这里还残留裂纹,仿佛让我回忆起宝莲灯的那个剧情。
我喜欢华山。
华山旅游日记3
听说华山险峻无比,这次我亲身体验了一把。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华山脚下。我站在华山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我和爸爸妈妈轻装上阵。爬啊,爬啊,终于爬到了千尺峡。石级只有一般楼梯的一半宽。我用我自己发明的“狗爬式”安全地爬上了千尺峡的顶。最困难的事来了,怎么下去呢?我一咬牙坚持到了最后,爬下了千尺峡,又穿过了蛟龙洞,修炼洞,神佛洞,还有道士观,终于登上了华山的西峰,我满心欢喜地在西峰的铁链上挂上了我的平安锁。
再过十年,我还要再去华山看看。
华山旅游日记4
在去年一月份,我和妈妈、弟弟一起去游览在三秦大地上的`一座险要的高山,它就是被人们称为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华山海拔一千多米,好像是由好几个大大小小的山峰组成的。再加上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好像仙境一般。
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峰重峦叠嶂、高耸云端,景色十分诱人。当你快到它的山脚下时,就会感到它的气势非凡。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一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我和弟弟从山脚下一个劲地往山上跑,刚到半山腰,我和弟弟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千尺潼是华山的险要之地,里面全是羊肠小道,中间夹着一块大岩石,要是游客从这里过,都要加快脚步,生怕岩石会掉下来。
“鹞鹰翻身”是勇士们去的地方,中间夹着一块巨大的岩石,两边系着铁链,登山人要手扶铁链,双脚凌空才能过去,传说鹞鹰从这里飞过,只有翻身飞跃才能过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旅游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最快的产业,它对全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资源、就业、文化交流、管理、全球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崭新课题。其间,旅游人类学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 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影响的一门新新科学。它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相应理论与观点。
随其发展, 关注的问题也渐有不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的主流。其中七十年代, 以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为主。进入八十年代后,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影响,并把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联系起来,考察如何使二者更好地互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中,旅游人类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领域,其学科发展更成熟。本文意在通过梳理其发展及主要的理论观点,从中确定云南旅游的情形、状态、所存在的问题及我们将如何选择应对的方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研究的源起
旅游(Tour)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旅游社会科学中,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科学、休闲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及营销管理学都对旅游做出了积极的学科回应。如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关注旅游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长; 经济学家主要关心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目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重视供求关系、外汇收入和国际收支平衡、就业和其他货币性因素; 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个人和团体的旅行行为,且更关注宾主双方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地理学家关心旅游的空间因素,研究旅行流向和地点、开发的范围、土地利用及实体环境的变化……旅游人类学的兴起及发展有主观及客观的原因。
( 一 ) 旅游产业时代的到来 ———旅游人类学兴 起 的 外 部动因
人类的各种旅游和旅行活动古已有之, 如伴随宗教性的朝拜、祭献等活动带来的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旅行经历。然而,我们所说的现代旅游,受工业社会影响,作为特殊产业和大规模的社会现象。从二十世纪中期起,随着便捷安全的信贷系统的发展及相对便宜的喷气式商业交通等条件与作用, 使得旅游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产业。据2003年的国际旅游组织的材料表明, 现在全世界每年参加旅游的旅客大约是七亿一千五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四千一百五十亿美元。旅游产业的作用还远非仅仅体现在众多的游客数量及可观的外汇和经济收入,现代旅游还把一些活动和观念如探险、教育、休闲、娱乐、放松等带进了现代文明的社会表述范式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都把旅游视为本国、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代社会已经非常普遍地把旅游当做一种产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1。
然而在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也引发了多学科的关注。如经济学家主要关心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目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重视供求关系、外汇收入和国际收支平衡、就业和其他货币性因素;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个人和团体的旅行行为, 且更关注宾主双方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地理学家关心旅游的空间因素,研究旅行流向和地点、开发的范围、土地利用及实体环境的变化……但是诸如:旅游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的“可持续性”面对着严峻考验;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及“涵化”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鲜有学科关注。这正是旅游人类学学科形成、发展的外部动因。
( 二 ) 旅游人类学学科特点 ———旅游人类学兴起 的 根 本动因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适合劳动技巧低的经营单位;旅游业是一种发展手段,特别适宜不发达的边远地区,但综合来说旅游本身并非“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类型, 它包括旅游设备和旅游活动及由此所产生的一方与另一方的互动关系。即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自身不仅具有系统特性,而且与一个更大的系统构成一种语境。尤其是当代旅游介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在这一层面看,以旅游为研究对象,对比旅游地,特别是第三世 界国家和 地区的旅 游趋势、历 史文化变 迁正是人类 学一直以 来所关注 的2。人类学 首次介入 旅游是在1963年 , 而正式的 旅游人类 学研究则 是以1977年瓦伦·史密 斯(Valene Smith) 的《东道主与游客 》 (Hosts and Guests) 一书为标志。
“旅游”概念的界定是旅游人类学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为只有澄清旅游现象的性质,研究才有深入的可能。麦坎内尔与科恩都曾对旅游做过界定,但前者以偏概全,认为旅游者就是观光者,后者的归纳较为全面,但失之简练,与人类学缺乏直接的关联。在法国社会学家乔弗里·杜马泽迪尔(Joffre Dumazedier)“休闲”理论的启发下 , 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 概念与休闲的某种特性联系起来。杜马泽迪尔值得借鉴的论点就是:休闲是自由,即能够从公认的社会主要责任中解脱出来。其“休闲 ”有“纯 粹休闲 (pureleisure)”与“半 休闲 (semi leisure)”之分 , 人类学者的任务就是要寻找“纯粹休闲” 的特性,此特性就是“旅行(travle)”3。
人们公认,旅游者应该是寻找生活变化的人,因此合格的旅游者必须离开家居社区,离开就意味着旅行。当然,对于旅游者生成社会而言,旅游就意味着休闲与旅行,而就整个旅游过程而言,它还意味着主、客间的跨文化互动、对旅游社区的文化影响、旅游的历史,等等。为此,纳什建议:人类学者可将旅游视为两种或多种文化在历史上的交叉产物,这样,旅游就变成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拨拨旅游者旅行而至,随之与东道主社区发生一系列互动, 它影响着所有介入此过程的人群与文化。
二、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多年来,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两方面,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与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具体可细化为:
( 一 ) 旅游影响 研究 , 即旅游目 的地社会 的文化接 触与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涵化 (acculturation)是文化变 迁的一个 主要内容 ,亦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关于文化变迁理论,必须明确几个关键词:传播、媒介传播、文化接触、采借、选择、整合、涵化。不难看出 ,文化传播 、文化接触 可以说是 涵化的先 决条件 ,而涵化则是文化传播导致的一种结果。将旅游者生成社会、旅游者、东道主社会之间的互动视为涵化, 实际是一种判断 ,即此三者 间的遭遇 过程 (touristic encounter)就是多种 文化接触、影响、发生变迁的双向互动过程。这说明,旅游不仅对东道主社会产生影响,而且对旅游者、旅游者生成社会产生影响。关于旅游者及其生成社会的文化对东道主社区的影响 ,人类学的 内化、适应 、示范效应 、对抗、复兴 等概念都得到应用。
(二)旅游体验,主要关注“通过礼仪(rites ofpassage)”式旅游,将旅游与仪式进行比对,从中探寻一种类似“朝圣”的神圣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研究主要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受范金纳普与v.特纳的仪式理论所启发,以纳尔什·格雷本为代表的人类学学者将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世俗仪式, 进而寻找旅游与仪式的相似处, 使仪式理论能够适用于旅游研究。詹夫瑞的“跳板”理论与格雷本的“世俗—神圣—世俗 ”的提法 ,都是对旅游现象的象征性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分析在接近旅游本质与旅游动机方面不无裨益, 但它更适用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仪式中的阈限体验与“共睦态”体验,都可在旅游过程中找到踪迹。“阈限”体验中的个人,体会到“自由”与“再创造”的快乐, 因为来自社会规范的结构束缚被暂时解除, 或暂时失忆;而“共睦态”体验,则让旅游者领略到结构社会绝无仅有的群体共同的“高峰体验”4。
旅游体验,既需要心理学的剖析,更需要通过对体验者行为之流(flow of behaviors)的观察与解释,揭开这体验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渊源,而且“一种好的解释总会把我们带入它所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处”。对于这一解释视角在旅游体验研究上的运用,尚需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
此类研究逐渐激发了人类学学者对自身社会的兴趣,从而引发了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叩问,譬如:人们为什么旅游,为什么出现不同类型的旅游,为什么特定旅游模式总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社会群体相关, 影响旅游行为的因素是什么,等等。
此外,还有工艺品的关注。这里所指的是那些可用于制造和制作的特殊物品的原材料,按传统技艺进行加工、生产的工艺制品,它可用于收藏,也可用于市场交换。旅游人类学家关注工艺品中的所谓“真实性”问题。因为在具体的手工制品中可能包含许多其他社会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工艺品形象“确认其真实性”。
三、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云南旅游业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 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旅游名城———昆明。文化方面:云南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此外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 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 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 ,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 ,国家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多样的景观形成了云南五大生态文化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 滇东南岩溶地貌生态文化旅游区; 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滇中高原湖泊生态文化旅游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 旅游业总收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5。旅游业逐渐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 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如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行业管理差,保护意识差,开发资金不足,环境管理差,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它们影响、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以本文的视角,笔者提出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旅游景区与景致 (Habitat)
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为游客所吸引的物质形态, 它大致有:(1)各种引导游客通往、进入或到达旅游市场的渠道与途径。(2)因为气候等原因所导致的游客变化。 (3)专门为游客创造的那些参与性的活动。 (4)自然环境和风景,等等。在这里,一个关键因素是那些为游客所创造、设立、建造、组织、制造的景物、景致、项目和活动。
就云南而言,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他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 美国则更多,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如下:(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 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 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 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2)石林外围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 加重了水土流失, 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4)中甸地区部分草甸、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此外,更应该注意地方在组织和安排旅游项目和活动的动机当中所借用和利用的资源及这些资源的价值, 包括可以量化和不可以量化的部分。比如为吸引游客建立一个“民族村”、“民俗村”, 它所花费的实际费用和这一活动项目对本民族或族群所可能造成的环境和文化上的影响等。
(二 )历史 (History)
这里所说的“历史”主要指在现代大规模旅游进入以前当地与外来者的接触与交流状态的历史记录,借以将过去那种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历史形态和现代旅游产业的接触、交流作一个“历时性”的参照和比较。在旅游中,我们要关注云南地方性传统的自然形态与外界交往, 特别是在政府组织下的或个人性旅游活动之间的变化与差异。它包括诸如旅游活动的确定者,冲突的起因与化解,现代展演性案例,边缘人与群体的关系等因素。
(三 )遗产 (Heritage)
指那些地方群众认为有代表性的和有欣赏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可以成为一个分析的视角。遗产包括诸如博物馆、纪念仪式事件、大型的节日庆典、民族中心、民俗村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遗产并不是历史。历史记录事实,有的时候还在制造“伪事实”。遗产使历史获得活的生命,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在对云南遗产进行调查和分析时,我们除了要了解它们独特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品质以外, 还要关注与这些遗产发生关系的制度性组织、机构及其与地方精英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遗产除了那些“物化”性遗物、遗址等符号以外,还包括文化遗产部分,它指传统的知识体系。当云南特殊的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或者族群共同分享的历史价值和行为观念的时候,关注其在旅游发展中的变迁、涵化。
结语
My one day
On Saturday, My friend and I went to a farm, We took the bus there.I saw a lot of cows and milked one.It was fun,Then I fed chickens and rode a horse, In the afternoon , We talked with a farmer.The fatmer was friendly , He showed us around the farm.I saw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and learned some farming abount the farmer.The weather was so clend.It was great.In the end , I picked some fruit and took some home.
哇,向右看就是黄河了,这里的黄河比较清澈。接着我们坐着游览车继续参观吧!前面不远有一座铁索桥,等会儿我们回来的时候再去看看。往前开,游览车上了山坡,现在请大家往右看,有一排长长的骆驼小分队沿着沙丘的山脊背往下走,到了北区我们也会亲自骑骆驼体验一下。到了北区入口处请大家下车,这里已经是南区最高的地方,我们可以眺望黄河,景色非常壮观,大家可以拍照留念。
拍完照,我们去北区参观,好,请大家再次坐上游览车,到了目的地,请大家下车。等会儿我们要走过一大片沙漠才可以去坐骆驼。如果您怕沙子近鞋子里可以买双防沙鞋套。好我们现在已经走了一大半路,大家可以歇一下,摄影朋友可以登上瞭望塔观赏一下沙坡头的美丽景观,登上去可以看到黄河和沙漠中间还有一条铁路,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火车开过。虽然这次我们不去玩滑沙项目,但对滑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沙丘上自由飞奔而下,从六七十度的坡上一边冲下去一边喊“啊”,这样不但很惊险,而且也圆了您玩滑沙的梦想,就是您滑下去还得自己走上来,比较麻烦。好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骆驼场”,请大家听工作人员的指挥骑上骆驼。好,骆驼要起来了请大家坐稳。大家听见铃铛声了吗?是从我这匹骆驼上发出来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装铃铛吗,这样骆驼就会按着节奏走。我们坐的骆驼只有一个“小山”,大家发现了吗?骆驼的尾巴是短短的,脚印的形状像月牙
骑完骆驼,我们最后一个项目就是走黄河索桥,体验一下黄河的魅力。走完黄河索桥我们顺便吃了中饭就离开了沙坡头。接着我们去买硒沙瓜,你知道为什么叫硒沙瓜吗?因为这种西瓜是长在沙地里的,我尝了一块真不错,我们顺便买了甜瓜,甜瓜里面没有水但吃起来可甜了。
我们怎样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做强?笔者作了如下总结:
(一) 时间保障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曾说:写作的人, 就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 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 必须每天写, 要紧的是叫自己的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小学生固然不是作家, 然而果戈理的这句名言, 却可以称得上是为坚持日记写作量身定做的.日记日记, 只有天天写, 日日记, 才能称之为“日记”.
写日记是需要时间的, 没有时间的保障, 就没有高质量的文章.为此, 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 确保学生的写作时间, 我们学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
(1) 小时间, 大舞台
二十分钟能做什么?下不完一盘棋, 读不完一本书, 画不完一幅画……然而, 对于学生来说, 却正好可以写一篇短短的日记.每天中午二十分钟, 是学生习作的大舞台.我们对每天中午的二十分钟时间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和安排.一周五天, 三天语文老师下班, 两天用于日记写作, 一天用于阅读摘记;另外两天一天用于写数学日记, 还有一天用于写英语日记.这样的安排既注重了学生阅读积累打基础, 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范畴.小时间发挥大作用.
(2) 小课改, 大作用
经过600多天的实践, 针对学生在日记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新要求, 从本学期起, 我们将对日记写作时间进行相关调整, 以满足学生对日记写作时间的需求,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日记质量.
第一, 日记进入语文课.经过学校语文多多工作室成员多次研究商讨, 本学期我们将从3年级到6年级, 每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专门用来写日记.让日记写作正式进入课堂, 给予老师足够的指导时间, 学生足够的写作时间, 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记质量.
第二, 日记进入校本课程.日记长跑作为我们暨阳实验小学的特色之一, 经过600多天的努力, 全体师生都深深感受到午间的二十分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记写作的时间需求.因此, 我们从本学期开始, 把学校的校本课程多多OM改为专职的日记写作课.寒假期间, 我们组织学校多多语文工作室成员进行了日记校本教材的编写.我们对低中高各年段的日记写作指导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规划, 让日记教学正式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入课堂.这样既有时间保障, 又有技术支撑, 相信学生的日记质量会有更大的提高.
第三, 日记进入多多少年宫.坚持写日记对学生成长、对学生整个人生的意义也非同一般, 但是我们不能把这项原本美好的事情变成学生的负担, 因为, 我们还让日记进入我们的多多少年宫, 一周4次的少年宫活动时间中, 我们抽出一节课用来学生写日记, 教师对学生日记进行有效指导和点评.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有限的时间中, 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生的日记水平将会取得不可估量的进步与成绩.
(二) 指导保障
叶圣陶曾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 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 可经老师一提醒, 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日记写什么?日记怎么写?这是日记起步时学生最头疼的问题.每天生活大同小异, 有什么新鲜题材可以写呢?
面对学生的困惑, 来自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学生的天资和努力固然重要, 但没有人将他们领进写作的大门, 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 完全靠自身去摸索, 成功的道路将漫长而坎坷.
因此, 在习作道路上, 教师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当学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掌握了“点石成金”的本领, 他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值得一写, 都可以写出彩.
在600多天的实践中, 我们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指导:
(1) 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有效指导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教师在日记指导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学校有的老师会根据年级特点, 经常提供一些素材, 用几分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交流, 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捕捉能力, 再用十分钟写一、二百字的小日记、小片段, 在日积月累的练笔中培养习作兴趣和能力.
三年级的陈老师从指导学生描写静物开始, 教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 以写树叶的那次为例, 陈老师这样写道:
我把三片树叶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忽而放大, 忽而缩小, 忽而看正面, 忽而看反面, 同时边操作边引导:仔细看看它们的外形、颜色, 想想它们以前的模样, 再想想它们今后的命运, 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 可以这样开头:这是一片樟树叶……也可以这样开头:秋风起了……
在动笔之前进行这样的引导, 首先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可以是多角度的, 不要囿于一个角度;其次是拓宽孩子们的写作思路, 暗示他们不要仅仅局限于写它们的外形;最后给他们一个开头, 是为了让学生写起来更顺畅.
这样的引导是非常有效的, 不妨看看学生的日记:
(一)
这是一片樟树叶, 鲜红鲜红的, 非常好看.
它为什么是红的呢?我想这应该是秋风姐姐给她穿的彩色服装吧!
如果我是一片树叶, 我要长在最高的树上;如果我是一片树叶, 我要长在万年老树上! (李牧青)
(二)
你看!这樟树的叶子碧绿碧绿的.春天叶子嫩绿, 夏天肥美, 秋天变黄, 风一吹, 从树上落了下来, 像花仙子从空中降落.
叶子纹路很清楚, 左右两边很对称, 宛如小朋友在排队呢.叶子的形状像一个雨滴, 边缘还有一点儿波浪线.叶柄从粗到细, 好像一根针插在叶子上面.
你瞧!一片简单的樟树叶也那么有趣! (周冉棋)
为配合状物日记的写作, 我们教室里种过吊兰、粉掌、仙人掌、铜钱草等植物, 也养过蜗牛、金鱼、小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当然, 并非每一次都进行如此详细的观察引导, 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 可以逐渐放手, 学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日记.
事实证明, 状物日记的写作,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在以后的写作中, 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 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效果更加明显.老师会在批改学生日记时, 适当加以点评, 提出修改意见,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修改, 或者单独进行辅导, 举一反三, 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比如四年级一位老师就针对学生日记进行了如下点评:
过桥
2014年1月1日星期三天气:晴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四 (1) 班黄亚丽
今天, 是新年的第一天, 为了挑战自我, 我要去张家港公园过桥.
你一定很奇怪, 不就过个桥嘛, 至于这么郑重其事?告诉你, 那可不是普通的桥, 而是一个又一个树墩连接起来的桥!树墩像梅花桩一样立在湖中央, 每隔二三十厘米才有一个, 走到对岸, 大约要走过四五十个树墩.以前看别人在上面轻快地走, 我只有羡慕的份.今天, 我决定亲自去试一试.
我胆战心惊地踩住第一个树墩, 心里直打鼓, 要是这个树墩没站牢, 猛地倒下去, 那我不也跟着栽下去了吗?要知道, 我可是个“旱鸭子”.幸好这树墩很结实, 依旧纹丝不动地站立着. (迈出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重点渲染一下紧张的心情, 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这里可以适当加上一点细节的描写, 比如:我小心翼翼地伸出脚, 眼看脚尖快碰到树墩了, 我又猛地收回脚:不行, 要是掉下去就成落汤鸡了!犹豫了一下, 我对自己说:“既然是挑战自我, 可不能这么轻易认输呀!”我深呼吸一口, 胆战心惊地……)
我缓缓迈出第二步, 眼看脚就要落到树墩上, 没想到岸上传来一个孩子的叫声, 我吓了一跳, 身体不由摇了一下, 说时迟那时快, 我的脚踩住了树墩, 谢天谢地, 我终于站稳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走第二个树墩还是很紧张, 一点风吹草动都影响自己的前进.)
就这样, 我战战兢兢, 走走停停, 走过了好几个树墩.渐渐地, 我找到了规律, 原来走得越快, 身体越能保持平衡.哈哈, 看来, 这走树墩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艰难嘛!我情不自禁得意起来, 一口气走过了好几个树墩. (找到规律了, 开始得意了.这里的心理活动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我放眼远眺, 呀!阳光透过白云, 照在镜子似的湖面上, 真美呀!站在湖中央的我, 仿佛在金色的舞台上跳舞呢! (心情放松了, 终于有闲情看风景了.) 我又看了一眼脚下的水面, 马上惊呆了———湖底的水草离我那么近, 好像一低头, 就可以碰到它们.我吓了一大跳, 双脚发软, 差点就掉下去. (真是一波三折, 这就是得意付出的代价, 呵呵.)
没办法, 我只好恢复老样子, 缩手缩脚, 像蜗牛爬似的往前挪, 再也不敢东张西望了.
终于走完最后一个树墩, 我的双脚牢牢地站在坚实的土地上了!我猛地一转身, 一个又一个树墩连接成的桥, 在湖面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哇!我简直不敢相信, 刚刚我就是从这“弧线”上走过来的.我忍不住欢呼起来:“我成功了!”
然后以该日记为范文, 在班级中进行点评:
写事的日记, 由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 事情的经过是重点.只有把事情经过写精彩, 才能让日记更加生动, 从而吸引读者.《过桥》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读完这篇日记, 你一定跟着小作者的笔触, 心情像坐上了过山车似的, 忽上忽下, 忽高忽低.简单地说, 这篇日记最成功的地方, 就是真实的心情描写:走第一个树墩的时候, 心里直打鼓→走第二个树墩时, 依然很紧张→走过几个树墩, 开始得意, 顺便还欣赏起风景来了→好事多磨, 刚得意一会儿, 发现自己离湖底的水草那么近, 又吓成了“蜗牛”→最后, 终于克服困难, 取得了成功, 忍不住欢呼起来.你看, 细致的心理活动像几颗珍珠间的串绳一样, 把整篇日记串联起来了.
同学们平时写一件事, 只要学会描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 就能写出好日记.要是你不记得当时的心情, 发挥合理的想象也很重要.比如第三小节, 经过修改, 是不是更加生动了呢?
在点评的过程中, 不光小作者大有收获, 其余学生也学到了很多, 知道怎样做到有详有略, 怎样以心理活动为线索, 把日记写生动.
(2) 根据整体情况进行备课组研讨
俗话说得好, 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相同年级的学生, 自然有其共性, 如何抓住学生共性进行有效指导?这一直是我们备课组研讨的重点.
在我们学校, 同年级的备课组往往有写前交流定主题、写后交流谈得失的习惯.比如我校三年级备课组, 曾经就日记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过专项研讨和指导.
经过研讨, 老师们确定了“擦黑板”的题材.黑板每天都擦, 是最寻常不过的了, 选此题材, 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事小事皆可入文.那么有人关注过值日生是怎么擦的吗?估计没有.老师们选择了苏教版第五册《哪吒闹海》中的片段为范文进行讲解, 先引导孩子们再次通过读文体悟哪吒的每一个动作, 然后选择了两个擦黑板的“模特”, 一个矮个子, 一个高个子, 两人因身高不同, 擦的方式也不相同.
模特开始擦, 学生按要求观察每一个动作, 观察细节.明确写作要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来写.
三分钟的例文引路加上细细观察, 孩子们是有收获的.撷取几个句子欣赏:她屁股一扭, 左腿一蹬, 就跳了起来……他盯着那几个字, 向后退了几步, 伸直手臂, 猛地一跳……突然, 只见他腿一弯, 脚一跳, 像小兔子那样蹦了起来……
后来, 围绕此系列, 该备课组还指导学生写过《跳绳》、《扳手腕》、《扫地》等片段, 因为范文引路, 要求明确, 学生也很快攻克了这一难关, 学会了把一连串的动作写形象、写生动, 达到了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
(3) 发挥“多多语文工作室”团队引领的作用
有了成功的经验, 怎么跟别人分享?又怎么引领老师们齐头并进?一年前, 一些致力于日记写作钻研的老师自发成立了学校第一个教研团队———多多语文工作室.
学校为工作室提供了场地和经费, 工作室的成员定时活动, 在活动中, 大家各抒己见, 介绍和聆听成功的经验, 然后把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指导实践之中.
某一次老师们进行交流, 四年级老师提出困惑:写人的日记, 比较普遍的情况是, 写一个人似乎就那么几件事, 事例枯燥乏味, 人物形象苍白, 一点也不生动.
正好五年级一位老师介绍在班级里开展了“同题日记20篇”的活动, 指导学生连续20天写妈妈, 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了全方位地观察和描写一个人, 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工作室的老师们听后纷纷效仿, 指导学生把妈妈当做模特, 让妈妈成为每篇日记的主人公, 等写满20篇, 可以跟爸爸商量, 为妈妈出一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
学生热血沸腾, 可是, 20篇都写妈妈?他们有点犯难.老师指导说, 每个人都不是平面的纸片人, 而是立体的人, 妈妈有很多特点、爱好和品质, 这就要求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我们每天的日记只要抓住能说明某个特点的事例, 写一个片段就行.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三年级的孩子从开始几天写“勤快”、“善良”、“会做饭”、“勇敢”……到后来写“淘宝达人”、“女高音”、“变色龙”、“胆小”、“福尔摩斯”……妈妈的形象从“高大全”到有了“烟火味”, 孩子们笔下的妈妈变得有血有肉, 日渐丰满.
20篇日记, 是献给妈妈最好的礼物.“妈妈”系列写完, 孩子们很有成就感.这些日记, 不仅表达了对妈妈的热爱, 也让孩子们学会了全方位地观察和描写一个人.
【日记云南旅游】推荐阅读:
云南之游日记12-16
美丽的云南小学三年级日记12-02
夏天旅游日记09-09
海边旅游日记12-05
国庆旅游-随笔日记06-11
北京旅游小学日记07-22
初中暑假旅游日记10-14
我的假期旅游日记10-06
我的寒假旅游日记11-13
寒假旅游日记300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