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推荐8篇)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1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2

一、质疑性课堂的组成

质疑性课堂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可以用两种课型来实施, 即预习课和展示课,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大致为如下几个环节。

1. 兴趣引领——质疑的基础。

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1], 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人对事物的真正关心, 而不是表面的关心, 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兴趣一旦被激发, 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 去积极地认识事物, 因此兴趣对质疑或探究具有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山西年仅16岁却已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牛培行, 利用20多年造出26个机器人的农民吴玉禄等, 其创造实践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幼时的爱因斯坦, 对于父亲给他的罗盘中“指针总是指向北边的原因”产生了极大兴趣, 他后来回忆说, 正是这种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使他获取了全新的体验。

可见, “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现在的中学生, 大多在责任感驱使下而学习, 其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往往未能发挥到最佳。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 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那就意味着他的教学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质疑性课堂需要教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兴趣引领, 而兴趣的诱因, 教师或利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或利用实验等等不可千篇一律, 但要切实形成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2. 自主与合作———质疑的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 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传统的“授哺式”课堂中, 学生没有亲身质疑、探究问题的过程, 从而导致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 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学习兴趣、毅力得不到锻炼等结果。此外, 传统课堂几乎没有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 无法形成同学资源互补的优势, 团队意识亦得不到有效培养,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长远的发展。

质疑性课堂要求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 针对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如教材、互联网、实验室和图书馆等, 进行小组内的研读、质疑和探究, 亲自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究直至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同时, 对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基础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要有探究的过程记录, 以备进行小组间交流展示时应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实施将极大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主动性。

3. 展示与交流———质疑的共享和提升。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 对于基本知识已经基本理解, 通过对质疑和探究过程的展示, 既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又能达到展示探究愉悦体验而增强信心的目的。同时, 质疑的深度和探究方法的共享, 亦会为其他学生所学习和借鉴, 从而仿效之并从事新的质疑和探究。此外, 教师亦为质疑和释疑的参与者, 既要组织好学生间的释疑, 又要针对内容提出补充性疑问供学生思考, 同时, 对于学生的奇谈怪问, 不能以不在考试范围内为借口而否决, 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而是知则明确作答, 及时将思维拉回课堂, 不知则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解决。

可见, 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既有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学习视野的开阔, 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提高。同时,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释疑中漏洞的意识, 以及“只有经受住考验的释疑才是最完美的解释”的意识。

4. 检测——质疑的成果。

作为一种课堂模式,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 课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如何有效的设计课堂检测形式和内容, 却是需要探索的问题。检测以10分钟为宜, 时间过少则不能实现较为完整的知识检测, 时间过长则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检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 可以结合与旧知识的联系出题。检测形式可以让几个同学板演, 其他同学纸上书写, 完毕后以板演同学为例进行学生纠错、不放过任何细节, 之后请纸上书写的同学相互评判, 并指导和监督其掌握。

检测阶段将直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 由于检测习题考察角度不同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等因素, 学生往往要进行新的质疑和探究,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多角度的理解及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二、质疑性课堂的主要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 质疑性课堂突出了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研究得出结论的转变, 其显著优势如下:

1. 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质疑性课堂的诸多环节使学生实践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中研究的初步方向订立后, 研究者要通过查资料分析该研究的进展情况以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同时在资料的查询整理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接受专家的质疑, 然后根据质疑情况调整和完善研究思路, 最后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形成研究报告和成果。而学生在学习课题明确后, 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和质疑, 而后利用教辅书和网络等进行释疑, 其间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对于需要实验探究的, 可以到实验室实施, 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 展示研究成果及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检验, 进一步开阔视野并完善研究成果。让学生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质疑性课堂的各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预习课上教师将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和该课题的兴趣点告诉学生, 时间不超过5分钟, 然后各小组的学生开始研读、质疑、探究, 必要时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同时, 在对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再对教辅书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和质疑, 又会产生新的探究, 最后, 对于自己的探究形成结论性报告, 包括给定课题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并将疑问通知老师, 让老师有时间准备释疑或进行探究实验仪器的准备。展示课上各小组轮流选代表做研究报告, 说明研究内容和疑问并请其他组或教师协助释疑, 其间允许争辩, 亦可以进行课堂实验演示。然后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进一步完善课题内容。最后通过检测阶段了解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情况。

可见, 以上课堂各环节教师除了作为课堂组织者的特殊身份出现外, 更多的是以与学生同等身份的质疑和释疑的参与者出现, 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亲自实践,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 能有效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

多年的授课模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只愿听不愿做, 只愿接受不愿探索的惰性, 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 至于某些现象的原委很少提出疑问。例如:你告诉他们氯气有毒, 很少有人会提出有关“毒性机理”的问题, 更多的只是死死的记住“氯气有毒”;实验验证含醛基物质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时, 许多人只注意到最终的红色沉淀, 却不能对实验过程中的绿色变黄色然后变红色提出疑问。在学习了“葡萄糖”后, 也只有一个学生提出“糖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素材开发应用的研究

王兴刚

(南京市秦淮中学, 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要体现新的教学发展观, 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乡土素材是通过师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使其进入课堂教学能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对自身的教与学进行评价和反思, 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从而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乡土素材;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0) 11-0041-03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 当务之急, 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乡土素材, 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一、高中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现状

目前,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

为什么会甜”的疑问。可见, 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惰性, 而质疑性课堂将有效地培养他们积极质疑并探究结论的意识, 在质疑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会有创新的萌芽。

同时, 质疑性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无疑为教师提供了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平台, 对于学生的超常规思维, 教师要去探索和实验并形成结论, 这无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经过近期的实践, 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 部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意识有所增强, 课堂基本形成了质疑、释疑和争辩的局面, 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百度一下”及自主实验的要求明显增加。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但同时在也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

(一) 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 长期以来, 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 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 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

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质疑性课堂模式将以其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亮点, 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者的重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式, 尚需在实践中进行配套措施和制度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每一位教育改革者的心声, 愿质疑性课堂模式能培养出更多在科学的阶梯中善钻研、肯思考、乐质疑、巧创新的学生, 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3

伴随着音乐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课堂随之发生了变化。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改使我们老师面临这样的挑战:初三音乐课要不要上?怎么上?上什么?其实我们都清楚初三学生学业重,时间紧,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可以说用”可有可无“来形容。新课改倡导课堂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利用音乐学习引入生活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为丰富的、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2012年我与其他学校老师一起参与了一个音乐剧的课题。这个课题对我启发非常大,鉴于音乐剧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等多重特点。让我下定决心在本校初三年段做“校园小型音乐剧编排与实践”的活动尝试。现将我的课堂具体实施模式介绍如下:

一、前期准备。(四课时左右,集中授课。)主要活动内容: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由哪些部分组成?音乐剧发展史;音乐剧与歌剧、舞剧、话剧的区别;代表性音乐剧介绍等等。让学生对解音乐剧有个大致的了解。当我提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音乐剧作品时,学生一开始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其实内心早已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

二、划分小组,明确人员分工。(一课时)以一个班50人为例,一般将一个班分为两个小组,每组25人左右。(划分的小组过多,在排练中会遇到排练地点难找、学生难管理等问题)每组选出一至两名负责人(即:导演)这名负责人在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要负责召集、策划、编排、指导等关键性的任务。首先,确定“导演”。可由学生推荐,也可毛遂自荐。一般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大多是班干部或艺术特长生。第二步,比看看哪个“导演”面子大。(确实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及时干预,按学号分或按组别分都可以。但要注意避免艺术特长生扎堆一组的情况。)确定负责人以后,全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跟哪个“导演”。有时会出现男生、女生一边倒的情况。这时老师最好及时干预,告诉学生:除非你们角色的扮演都要自己反串演,不然请慎重选择自己的小组。第三步:小组成立,第一次分工大会开始。这时教师要出示具体的人员分工项目,由学生组内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我将几个岗位设置如下:A剧本编写组B表演组 C音乐编辑组D舞蹈编排组E后期制作组F后勤组(服装、道具、摄像、联络、资料整理收集等,即:场务)这些“岗位”的设置都顾及到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优势等特点,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能突出“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最后每个学生都能如愿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岗位”,这时你会发现:大部分艺术特长生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都选择了“表演组”,没有“特长”的、性格内敛的或“不自信”的学生扎堆较冷门的“场务组”也许你会问:“那平时其他学生排练时他们做什么呢?这不是虚设的岗位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很犀利。首先,人无完人,只能说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符合他们个性的角色,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这些孩子也许不会像“特长生”那么“忙”,但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他们在人前的表现欲望较弱,不擅于表现自己,但他们了解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在欣赏中明白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作用是什么,而且我也明确向他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负责服装、道具组的学生:在欣赏音乐剧代表作品时,要注意观察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与剧情的发展,观察演员的服饰及道具的运用。其他同学排练时,他们可以在教室欣赏经典音乐剧作品,但要按要求进行记录,最后还得根据本小组编排的音乐剧风格搭配出适合每个角色的服装及所需的简单道具,这些就是他们岗位的职责。

三、小组二次会议:各抒己见,确定剧本方向。(两课时)这环节是最关键的。这就好比剧组成立,却没好的剧本如何开排?组员要在两个课时里,发表自己的想法,确定音乐剧的类型。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编排音乐剧的经验,因此我将剧情内容定位为以下三种:校园剧、校本剧、童话剧。校园剧即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题材内容进行创编;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学生可以改写但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童话剧是以童话为内容,剧本可以原创和改编两种,但童话剧所需的道具和服装要求较高。组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各抒己见,确定剧本方向。如果是课本剧和童话剧基本的剧情是有的,校园剧的剧情学生要自己创编。基本剧情确定以后就是负责编写剧本的同学的任务了。这个同学可能文笔不错,但根本就没写过剧本,也不知道剧本的格式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多开一节课对这一环节进行梳理。负责编写剧本的学生要利用周末时间根据剧本的格式编写出本小组的剧本,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四、实施阶段。在各个小组开始排练之前,负责人每节课排练之前要开个小会明确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剧本的剧情有了,别忘了它不是话剧,音乐剧最重要的还要有音乐和舞蹈。音乐部分我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经典影视作品的插曲、主题曲等旋律,,再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这项内容也有专门负责的同学。舞蹈部分一般是由一个专门负责舞蹈的同学负责编排后再组织演员进行排练。

排练前期,学生在编排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做了一份“校园小型音乐剧编排前测表”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自主排练情况及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帮助解决。前侧表的设计也是对前面工作开展的一个小结。在“实际排练中遇到的困难一栏中”可以看到学生反映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演员表演生硬,动作放不开。台位设计单一;同学不背台词;组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扰乱排练进度;每一幕的衔接不紧凑”等等。教师应在学生自主排练时针对这些困惑的问题适时地提供帮助,不断鼓励学生。当然,每组的“导演”在排练时期的主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主心骨”,这剧是排不起来的。

五、验收阶段。到了排练后期,学生的音乐剧模型已经初见成型,教师应对音乐剧后期整合进行指导,如:演员动作、台位设计;道具运用及上下场衔接组织;音乐演唱表现、音乐剪辑处理;服装的选择、摄像、前台后台工作人员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指导。后期制作组的学生还将平时收集的排练照片、视频加上主要演员、剧情介绍制作成片头花絮,在汇报演出时做为本小组的介绍展示,非常的有创意。

为了提高学生表演的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提出班与班、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学生参与的热情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初三三年的同窗生涯即将结束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表演将会为师生留下珍贵、难忘的记忆。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4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要求的提出就势必要引发旧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改革:新世纪之初,在全国推行的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以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为切入口,实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它由“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活动程序”四个要素构成。

三、研究目标和理论价值

1、研究目标

(1)通过学习和培训,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执行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2)通过探索与研究,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3)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评价制度,强调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平时的阶段性评价。(5)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并在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和探索新课程理念和思路,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推动大批优质课堂的涌现。

2、理论价值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理论价值: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更切实有效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化。

它的实践价值:新课改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我校师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新型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观、学生观,逐步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教育文献的研究,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法:在初一年级及家长学校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3)行动研究法:在对初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预案,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和改进,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4)个案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作具体研究,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分析档案,及时汇总。

2、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6)

①加强市三中课改领导小组及课题组建设,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 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实施学科及年级班级

③查找、收集、借鉴相关课题的研究方法,组织课题人员学习、探讨

(二)实验阶段(2007.7——2008.7)①抽样调查摸底,了解实际跟踪情况 ②逐项改革,边实验边操作,积累材料

③教科室合理调控,修订计划与方案,实行阶段验收

(三)总结评价阶段(2008.8——2009.8)

①将实践所取得的材料分析研究,进行科学评价和经验总结 ②撰写研究报告,召开结题会,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指导和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1、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学校将通过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下发材料、观摩公开课、教研组、备课组研讨互动等形式从思想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以使每位老师接受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课改理念,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2)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校教师将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完成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2、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变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可控制、可操作、可移植的清晰状态,是提高知识传承效率和质量的快捷手段和形式,但它使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绪、情感、个性、能力、创造性等受到忽视甚至压抑。而新课程环境下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讨论对话、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三年中,我们将围绕课改中心,大力探索各学科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之日趋完善和成熟;大力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力求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其能力形成、人格完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以上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具体为三个原则和六个优化: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以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重点的活动性原则,使课堂根本摒弃传统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而实现知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和创新结构优化。

3、新课程下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1)学校将开展各项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高各年龄段教师对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认识,如“五四”青年教师大练兵、备课组长引路课、教研组长精品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在这些活动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参与课改、参与探索课堂模式建构的积极性。

(2)学校提倡备课组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力求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校明确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即课堂教学结束时要使学生达到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明理到导行,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要求;为此,该目标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高度统一。(3)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写教后记,并定期进行检查。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和探索规律的依据。

(4)学校建立完善的随堂听课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5节,加入“导师”制的年轻教师每学期不少于3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0节,每堂课后及时写听课评价并上交教导处。通过听课制度的推行,尤其是让所有行政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始终坚持关注第一线的教学实际,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并准确记录。每周一的例会上由教导主任汇报听课情况并作简单评价与分析。以此把科研视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尝试将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及真诚对待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被肯定和欣赏。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5)每学期学校都将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发放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位任课教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做全面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六、组织管理

1、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学校教科室全面负责,各教研组密切配合,课题组人员具体操作。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开拓性,同时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力争快出成果,早出成果。

2、建立课题信息库,课题人员经常进行情况、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定期交流学习。

3、时间、经费、设施向课题组适度倾斜,使组员有充分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设施开展研究工作。

4、确立子课题,分组实施。我们确立了如下三个子课题:

(1)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2)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变研究(3)新课程下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5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特别强调人文性理念,强调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丰富多彩的人格。人文理念的核心就是尊重和顺应人性、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关注人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倡导人文理念,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从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人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最终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学会共同生活。

(四)关注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开放性评价原则

我们主张以学定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为学服务。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反对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给被评价者留有广阔的创意的空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要求

1、确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去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全面揭示本课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能进行智力(主要指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学习方式、方法与习惯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的习惯。

②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

③尝试多种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高度思维独立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学习。不要把学生的自学当作自主,而学生的独立思维和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尊重和张扬。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其特征为,由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由内在动力支持和调控,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学生真正有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产生独立的见解或独创性。B、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将大大改变学生因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而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个性心理。这样看来,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互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领导意识,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形式上围坐在一起的个体学习,根本不存在合作,不存在合作的价值和结果。正确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努力,互助、分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其要素有: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寻求有效性的途径,对于各人的看法和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C、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即是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与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虚心地承认差距和失败,追求和关注美好的事物等。

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开辟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但他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教学中,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它绝对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和探究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再讲授,合作学习不等于从此不再搞单独的质疑和答疑活动。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极端倾向。

2、抓好教学实施(1)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要具有训练性和综合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资源来自生活、自然和学生自身。学生可以在自然和生活中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呈现问题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活动。

(4)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5)呈现教学能力、素质、机智与情态

讲授正确;语言、风格良好,即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语调适宜;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要善于驾驭课堂,即做到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6)优化教法、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能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3、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得到增强,学会倾听、积极探究、交流、协作、分享。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好。(3)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学有所得,同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4、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所教对象的特点。教学要个性化,有令人称道的特色。

四、关于“三段五步”教学法的说明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我镇今后将着力推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拓展”,“五步”即“导入定向、尝试实践、点拨归纳、应用延伸、检测评价”。

1、导入定向就是以简洁的语言、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浓厚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导入”的方法,如猜谜、讲故事、读儿歌、做游戏,或以激趣性、激励性语言设置悬念等,语言要简洁、明快、有感情。“定向”要抓住课程的切入点,既要与“导入”相衔接,又要明确提出本节课的任务,为下一步“尝试实践”指明方向。

2、尝试实践,即在教师分派任务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质疑释疑,相互交流。

3、点拨归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交流经验体会,在教师的点拨下,全体学生一起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再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应用延伸,即对当前的知识体系进行应用,使课本上的知识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操练,并适当插入一些延伸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5、检测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本节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小结。检测可以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以个人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呈现。评价,既可以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个人或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可以拓宽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

“三段五步”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究性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盲目套用。教师个人要在“三段五步”大框架下,潜心钻研,大胆实践,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升华为理论成果。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6

秋河小学 余康俊

新课改是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改变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及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一、只有把握新课改的特点,才能使教师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做到得点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新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其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贯穿于学生整个一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的课程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

2、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着眼于“开放、创新”。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稳妥地走向综合化。新课程体系强调的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这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提倡“新、活、宽”

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是的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

4、新课程在课程学习方式上运用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 当前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活动之中,寓乐于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得以实现。

二、全面认识课堂,重新变革课堂

1、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实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和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这种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

2、课堂不应该成为训练学生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场所。学校课堂应该变革,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能力就会比较好地向前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7

一、指导———回授式教学模式

指导—回授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学习观,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指导为调节, 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提高语言、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指导—回授式教学模式十分有利.指导—回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师生总结———练习巩固———自评反馈.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辅导的有效配合.例如在讲初一新教材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节时, 首先给学生布置自学提纲:1.只给一个条件 (一条边或一个角) 画三角形时, 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 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一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1)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 一条边为3厘米; (2)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 (3)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 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 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然后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问题去自学教材,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 老师巡回指导基础比较差的同学, 在经过大约20分钟的自学后, 教师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提问, 以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突破难点, 并将结论总结板书.接着出示一组练习题进行巩固,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自觉纠正.最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节课揭示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哪些解题技巧、规律?3.在解决本堂课的问题中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小结,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 以便学生课后进行针对性复习.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教材为基础,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质疑探究问题, 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探究问题,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 营造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框架一般是: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思维情景———释疑解惑———精讲总结———设计开放性分层练习———启发引导.

程序:发现、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理性归纳———知识应用———推广延伸.

学生:接受挑战———探究讨论———完成解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 获得发展———发现新问题.在教学定理课、习题课时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例如:某旅行社有8名旅客欲去60千米远的机场赶3个半小时后起飞的航班, 他们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 靠走是来不及了, 恰好旅行社有一辆汽车, 但该车连司机在内最多能坐5人, 已知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 你认为这8名旅客能否赶上班机?课堂上, 我将同学们每四人分一组, 要求他们自己设计送客方案, 并计算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否使旅客赶上班机.下面是学生设计出的方案:

方案一:汽车先送四名旅客到机场, 然后返回旅行社接另四名旅客到机场, 用时3.6小时, 不能赶上班机.

方案二: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 待送车上的四名旅客到机场后, 再回头在途中接到另四名旅客, 并将他们送到机场, 用时2.8小时, 能赶上班机.

至此, 我进行了认真的归纳和小结, 并确定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这时一名同学举手反驳说:“老师, 我的方案用时更少.”我感到很惊奇, 因为本题在课前我只设计了两种方案, 于是我耐心听了这位同学的方案.

方案三: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 送到途中, 让车上的四名旅客下车继续步行, 汽车再回头接另四名旅客, 最后使8名旅客同时到达机场, 用时2.4小时, 就有充足的时间赶上班机.

这第三种方案如同一支兴奋剂, 使全体学生拍案叫好, 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 如果本节课我按传统的方式授课, 把自己的备课内容传授给学生, 学生能听得懂, 也能接受, 但绝不能使学生有很深的印象, 更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多, 而且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 增强反应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三、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也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是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针对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提出的教学理论而创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收集、处理有关信息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运用结论.

发现式教学模式适用于知识引用阶段, 通过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知识的探究发现, 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 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 首先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多边形的定义, 然后提出问题: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2.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螺帽的内角和是多少?七边形呢?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设置悬念, 引出课题, 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自己探索.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工具, 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 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求出结果, 通过类比并归纳得出用连接对角线的方法可以把n边形分成 (n-2) 个三角形, 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 (n-2) ×180°, 最后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对n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四、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来传递教学信息, 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1.5%来自触觉, 这三项加起来就有95.5%之多.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情趣盎然、丰富多彩, 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学模式的选择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这就好像解数学题, 不同类型的题目要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一样, 所以什么样的课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是要认真思考的.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万能的模式去传授所有知识, 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实际, 汲取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点进行组合, 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 为能力的全面培养创造条件.如一节课的教学中, 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 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 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或结构教学模式, 适当时也可附带多媒体教学模式.又比如在运用发现模式教学中, 可以结合使用讨论模式、辅助模式和结合模式.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益, 而且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 创造性地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徐斌艳主编, 2003年9月.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模式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 七年级英语 ;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69-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七年级英语作为小学英语的承接和初中英语的起点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問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因此,研究并探讨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动力。兴趣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兴趣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英语课堂上经常存在着教师全程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满堂灌”的状况,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导致教师上课累,学生学习苦,最终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建立适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教师应以宽容、鼓励、期待的心态去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从内心去接受老师,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同时,教师在授课前要根据所教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讲述与国家有关的词汇时,可以将该国家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知识融合进去,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因此,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营造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

七年级英语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在关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执行者,而应转变为指导者。学生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和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源于学生自愿主动的学习和参与也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会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下七年级英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互动配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双边关系。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善于引导;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同时,它要求学生要发散思维、分析思考、积极参与、自我创造。“主动学习”模式是一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和完美融合的教学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在遵循初中生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最终促进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进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多样化

实践证明,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可以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感和趣味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是目前七年级英语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特定的情境或带有任务的背景下教师将听、说、读、写和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顺利开展教学任务。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意境,或是有针对性的引入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的场景,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一个个精心营造的“情境”让学生在在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的背景下不断去探究、去思考、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因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和交接恐惧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内驱力, 在融入情境的过程中即学习到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充分调动和巧妙运用各种资源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加深理解。比如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引入游戏中,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将乐、学、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在语言性或非语言性的活动中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此模式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这样,在任务活动中学生去感受、体会、掌握和运用语言,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感和喜悦,提升了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出发,让任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能够更加融入教学任务,从而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教学材料变为动态的生活素材,在真情实感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创新,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效率高效的目的。

总之,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七年级英语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本着优化教学的前提,去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探索和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素养,要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在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遵循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萍.新课改下七年级英语教学浅探[J].新课程(上),2015(6)

[2]江海燕.新课改下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14)

上一篇:精诚团结-打造高效团队下一篇:最新入党程序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