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通用9篇)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篇1

学习目标

1、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认识几种说明方法。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认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检查课前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残sǔn()推chïng()xiáo()河 匀称()弧()形 拱()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2)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3)巧妙高超,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4)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二)听老师介绍说明文:

1、说明文含义

2、怎样才能将要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明白 看板书记笔记: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

(二)精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每小组抽取一个研究题目,完成任务后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1、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简要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示例:第一自然段中:“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因此不能删去。“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去掉是否可以,请说明理由。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分析体会。

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

3、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举例时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请反复读第五自然段,根据你的理解,试画出赵州桥简图并给大家讲解。

5、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读完全文,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三)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三、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后材料中介绍芦沟桥的内容,与课文中写芦沟桥的内容作对比,小组讨论两部分内容的异同,哪部分内容用在课文中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演练——走进桥文化

1、架“桥”: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1)(2)

2、设想一下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未来的桥。

五、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和疑问。

六、走进自然,欣赏桥之艺术

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带上照相机,拍上一组以桥为主题的艺术图片——欣赏桥之美。

课后反思: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分析欣赏语言。【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煞()纤()细 驻()足 前瞻()后顾 点缀()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二.合作释疑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2、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座,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迁移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举例说明。四.同步达标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教后反思】

13、苏州园林

目的要求: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 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 xiâ {轩 榭)lín xún(嶙峋)jiàn shǎng(鉴赏)zhēn zhuï(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â)镂空(lîu)阑干(lán)模样(m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总结点拨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合作探究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课后反思:

14.《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资料链接】

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鳌头()湛蓝()琉璃()

蟠龙()中轴线()金銮殿()击磬()

檀木()攒()乾清宫()坤宁宫()

肃穆()奏极()额枋()藻井()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它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合作探究

1、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课时达标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3.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五、作业。课后反思: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导思阅读:《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流萤 帷幕 忒 书斋

韶光 休憩 伧俗 闺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什么。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释疑

1、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小组讨论明确: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三、思维拓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四、达标练习

1.选出加粗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g)纳凉(nà)B.流莹(yíng)惟幕(wãi)C.伧俗(chân)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g)缓冲(huǎ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篇2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八(上)第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3

交卸 橘子 迂腐 琐屑 栅栏 簌簌 狼藉 颓唐 黯淡 晕眩

蒙眬 惺忪 褴褛 风靡 山岚 谛听 静谧 雄踞 舷窗

触目伤怀 气势汹汹 情不自禁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循循善诱

辗转反侧 人影憧憧 莫名其妙 万籁俱寂 失魂落魄 鳞次栉比

人迹罕至 恍如隔世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2.辗转反侧: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3.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4.万籁俱寂: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5.循循善诱: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6.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7.可见一斑:比喻从事物的一小部分可以推知事物的整体。

8.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到达。

9.接风洗尘:设宴款待远来的人,以示慰问和欢迎。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我的母亲》,作者邹韬奋,原名邹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3.《父母的心》,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4.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 一词多义

(1)丧此已丧矣(去世)/ 便索舆来奔丧(丧事)

(2)病笃(病重)/ 笃实(忠实)

(3)弦既不调(已经)/ 既然而悔之(后来、不久)

(4)月余亦卒(去世)/ 士卒(士兵)/ 卒业(完毕、结束)

(5)如鸣佩环(名词,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6)隶而从者(随从)/ 世隶耕(属于)

(7)水尤清洌(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8)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高低不齐)/ 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词类活用

(1)子敬素好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2)语时了不悲(名词用作动词,说话)

(3)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凄,使……凄楚;寒,使……寒冷)

(4)心乐之(意动用法 ,以……为乐)

(5)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长蛇那样)

(6)犬牙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 今:前往

(2)小生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篇4

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旅鼠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篇5

一架模型飞机只有三十厘米左右长,可要玩好它还真不容易,尤其是火箭模型和薄膜飞机的制作。就以制作火箭模型来说吧,首先,得把木头割成机身的大概形状,然后用锉刀锉,使之成为流线型,这样,在空中飞行就能减少阻力了。

为了做好这些,我常常手上磨出了泡,胳膊酸得端不住碗。一次,我制作机翼时,用左手紧紧压住2毫米厚的木板,右手握紧美工刀,使劲往后一划,“啊呀!”我不禁大声尖叫起来,旁边正埋头苦干的杨莹一看,瞪着大眼叫道:“哇!好长一个口哦,这回许楠挨刀喽!”说完,她马上陪我到医务室要了块邦迪,并涂了点红药水。那滋味可难受啦!

当然,吃了很多的苦头,最终能够去参加比赛,还是值得的。比赛,不仅有趣,而且能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它使我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

去年我去区里比赛火箭,真是终生难忘。

“下一个,许楠。”听到裁判的指令,我便拿起火箭,胸有成竹地来到发射架前,并小心翼翼地装上导火线,然后夹住。我拿着发射器,仰望天空。“三、二、一,开始。”裁判一声令下,我用力按住按钮,只听“刷”的一声,火箭直冲蓝天,展开双翅在空中飞翔。我扔下发射器,去追火箭,我一边追一边抬头望着,一不小心,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我连忙爬起来,脚又酸又痛,只好一瘸一拐地向前走。突然,我喜出望外:火箭在远处的草丛中!我高兴得忘了酸痛,飞奔过去。可不巧又碰到一个浅水塘,我也顾不得绕行,直趟过去,又直趟回来,裤腿全湿透了。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一等奖。看着获奖证书,我把苦、酸、辣都忘了,剩下的只有甜。

八年级上册语文卷子第三单元作文 篇6

这里的街道那样安静,这里的行人那样稀少。但路旁错落有致的洋房、秋天里安静地落叶的绿树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一幅沉静的油画,尤其七七街一带。在一个金色温暖的午后,漫步在有落叶的街道,欣赏雅致的房屋,感受像老照片一样的宁静和百年风华的积淀,岂不妙哉?

除了这夕阳西下时分的美景,中山区还有两处夜色美景,十分适宜傍晚散步,一是儿童公园,二是植物园。儿童公园和植物园都有“湖光山色”,也算在中山“相映成辉”吧。记得去年中秋之夜,全家在在儿童公园漫步散心。皓月当空,我提议作诗。言之再三,妈妈思衬片刻,吟出一句,大意是三人一同赏月。我吟的似乎是“湖光映月似镜明”一类。爸爸推说心无灵泉,言难锦绣,到一旁思量去了。后来诗被妈妈推敲再三,改得七零八落,也没有定论。爸爸冥思苦想,得出一句,可又不知接哪里才好,于是草草作罢。现在想来,当日湖对岸灯火辉煌,灯光和着月光影影绰绰地交融在湖面;这一岸却夜色甚浓,行人在垂柳中借着微灯月色穿行,也算最好的诗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景色依旧是在儿童公园。那是一个由中老年人组成的舞蹈队。领头的老妇人每天傍晚六七点都带大收音机,站在队伍前翩翩起舞。看她熟练的动作就知道她以前一定有过曼妙灵动的舞姿。老妇人陶醉在舞蹈之中,自得其乐。老妇身后的人们虽然舞姿不那么优雅,也不像老妇人那样与音乐融为一体,可这不重要。她们每天在这里跳舞,跳得那么专注,这就足够了。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篇7

在初中教学中, 大部分教材是以单元为基本组成形式的, 英语教材也不例外。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在单元内设置了性质相同、形式相异的学习活动, 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传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规律。教师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在一定的连续时间内完成多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活动, 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张华2000) 。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主要围绕英语语言、英语思想以及英语文化等内容组成不同的单元, 不同单元具有一定的递进性, 从而使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获取一定的语言知识, 并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标题句, 学生通过单元标题句可以了解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因此, 在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正确解读和拓展单元标题句,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领悟教学目标, 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李晓蓉2013) 。

一、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基本结构

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一共有5册, 其中, 七年级、八年级教材被分为上、下两册, 九年级教材为一册。全套初中英语教材共设置了78个话题, 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由标题句引入的, 大部分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大多数的单元标题句包含某一功能项以及与该功能项相关的多个句式, 同时还包括实践该话题的必要策略 (宋运来2009) 。以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标题句为“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该单元的话题为“Free Time Activities”, 语言功能为“描述你在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 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句式, 如how often以及why引导的句式, 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频率副词的用法, 最后指出具体的学习策略。

二、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编排的理论依据

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是以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为事实依据的, 以句子为单位的英语“听说法”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姚小鸽2014) 。根据“听说法”的相关理论,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语言时, 教师可以采用句式操练的方式, 帮助学生完善英语语言知识系统,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习惯和英语语言意识 (薛晓玲2011) 。

在20世纪末, 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结构+功能”的教学理论, 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社会符号。因此, 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将英语看成一种系统性的符号进行教学, 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现阶段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在结构安排方面遵循了“结构+功能”的相关理论, 在编写的过程当中, 不仅重视语言培养的目标, 同时强化语言规律的习得与养成。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为话题设置了对应的语境, 同时选取对应的语言结构来实现语境功能, 将英语的交际功能以及词汇的语用意义嫁接到句子中, 使语言具有多重效应。

三、解读和拓展单元标题句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从教学资源研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到教学评价都必须以《英语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基本依据, 体现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及性质。因此, 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标准》, 了解其所包含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理念 (丁振月2011) 。现行的《标准》明确规定, 初中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 提倡通过体验、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相关知识。同时, 《标准》制订了分等级的培养目标, 其中所规定的第三、四、五级的口语教学目标分别为:能与他人沟通自己较为熟悉的话题;能与他人沟通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并给出简单的点评;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话题并能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在《标准》的指导下安排具体内容, 所有的话题都是通过一种概念性的单元标题句呈现的, 在单元标题句后安排一些具有一定功能的语言项目以及语言结构。

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按照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基本结构, 从单元标题句出发,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从而使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获取必要的语言知识 (韩刚2009) 。

因此,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不同单元时, 需要从解读单元标题句出发, 根据解读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设计单元教学。以教授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八年级 (上) Unit 1H ow often do you e xercise?为例, 教师可以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对该单元标题句进行解读:第一, 在该单元标题句中所出现的频率副词often与frequency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可以促进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频率副词;第二, 从句式角度来看, 该句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并与一般现在时进行联系;第三, 针对该标题句,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用英语进行表达, 使英语教学的语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这与《标准》要求有高度的一致性;第四, 教师可以创设逼真的场景, 增强学生对此句的理解。

四、对单元标题句进行解读和拓展的实际意义

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 遵循以单元标题句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因此, 教师有必要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 以单元标题句为基础拓展教学, 实现《标准》中所规定的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以“结构+功能”为基础, 课堂教学以句式操练为主。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以对话形式模拟实际交际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教学思想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不断发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上文中提到的“结构+功能”的教材编写思想应运而生, 同时成为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编写的主要思想。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突破传统的英语实践观念, 重视我国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 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 (邵燕楠、黄燕宁2013) 。

在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中, 各单元都是以标题句为基础的, 通过标题句可以明确英语的语用功能,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语言功能可以传递事物的相关信息, 同时检验信息的真实性, 例如, 在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 该标题句可以被用来陈述个人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该标题句后, 就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词汇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表述, 并向他人传达某些观点或者对某事的态度。另外, 当该标题句被用于不同的语境时, 必然产生不同的语意。一般情况下, 初中生在使用英语表达信息的过程中都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经历与情感。例如, Unit 10的单元标题句为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该句充分说明了说话者的喜好。

总之, 人教版《英语 (新目标) 》教材的编写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支撑, 以标题句为单元话题, 同时在教材目录中明确可能涉及的话题内容, 对该话题结构以及语言结构进行了必要的处理, 指明话题相关的词汇以及相关的执行准则, 从而使教材重点一目了然。

结束语

大部分初中英语教材是以单元为基本形式组织相关内容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深入解读与拓展单元标题句, 这对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丁振月.2011.人教版《新高中英语》教材中学习建议板块的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

韩刚.2009.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晓蓉.2013.高中英语教师对人教版新教材的适应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邵燕楠, 黄燕宁.2013.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 (2) :60-63.

宋运来.2009.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薛晓玲.2011.人教版与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217-218.

姚小鸽.2014.教材内容重构的价值、限度及方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篇8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汉字。(18分)

二、火眼金睛选一选。

1. 在正确的字音或生字下划横线。(6分)

羊圈(quān juàn) 笼(lǒnɡ lónɡ)罩 和谐(xié xéi)

蔚为(状 壮)观悠然自(的 得)变(画 化)多端

2. 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括号中。(2分)

辟:①开辟,从无到有地开发建设;②驳斥,排除;③透彻。

(1)王老师语言精辟,深得学生爱戴。( )

(2)搜救队员开辟出一条通道,迅速展开营救。( )

3.选择合适的词填空。(3分)

决心决定决断

(1)小明( )把零花钱捐给灾区。

(2)究竟该选哪个地址建学校,应该让教育部门( )。

(3)小猪改掉了坏毛病,( )做个让大家喜欢的孩子。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10分)

辽( )无( ) ( )死( )生 ( )( )益彰

( )( )壮观山外( )( )( )死( )伤

(1)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

(2)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的景象。

(3)这次比赛,我输得心服口服,它让我知道了 的道理。

(4)清明时节,想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的革命先烈,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四、句子长廊。(10分)

1. 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礼花()绽放。(将句子写具体)

2. 球员手中的一只球牵动着千千万万颗心。

改成“被”字句:

3. 山泉叮叮咚咚地流向远方,一群群鱼儿在泉水里游着。

改写成拟人句(至少改两处):

4. 句子细体会。

(1)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

最能体现火种的重要和盗火的不易的词是。这个词的意思是 。

(2)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这句话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高贵品质。

5.听了我的话,妹妹七嘴八舌地嚷起来。(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

五、口语会表达。

1. 从这幅漫画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

2. 看了这幅漫画,你有哪些想法?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2分)



六、多阅读,多积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桂花雨》节选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从“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中我们体会到了 。(2分)

2.用“”画出表达“我”心情的句子。(1分)

3.桂花纷纷下落时,还会像什么呢?(2分)

(二)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拉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草丛里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 大自然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仔细地读读课文,你能在文中找到许多表示声音的词。请任选五个认真抄写下来。(5分)

、、、、

2.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课文中的这句话来写的,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4分)

3. 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2分)

4. 读完这篇课文,你同作者一块儿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妙的声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3分)

七、快乐写话。(28分)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哂笑、牟取、棘手”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2、过程和方法:梳理小说的情节,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二.教材分析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收入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课中。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而这篇课文应该说是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三.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探究小说的深刻含义,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梳理归纳文章脉络和语言概括能力。四.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星新一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了一篇课文,叫《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动于斑羚的献身精神,而且告诉了我们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确,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应该思考得更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文章的绕过是?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星新一(1926—1997),堪称日本科幻界奇才。他以创作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微型小说”闻名于世。

他洞悉人性,以精简的结构、新奇的创意、流畅的对话,简洁有力地描绘出人生百态,处处充满幽默、悬疑和刺激,故事到最后总有出乎意料的结局。

文学体裁: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科幻小说的特点

虚构:虚拟假设的内容,神奇大胆的想像。真实:合理推断与假设,思考现实与未来。形象: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环境典型。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读音。(多媒体显示)

哂(shěn)笑 mòu(牟)取

棘(jí)手 铆(mǎo)钉

lǚ(履)行

贪婪(lán)众目睽(kuí)睽

莫衷一是(zhōng)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通盘打算。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靠。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慷慨大方:不吝啬,很大度。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一个建筑工人听到了一声“喂——出来”的叫声,接着,又有一块小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开端(1—13):风吹庙倒,深洞出现(洞现); 发展(14—28):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探洞); 高潮(29—51):新奇公司,尽收垃圾(填洞); 结局(52—文末):石头飞出,危机初现(洞满)。

五、再读课文,探究内容

(1).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明确:是虚构、幻想的,但有其真实的一面。(2).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3)探究“洞”的本义:这是一个怎样的洞?它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任何垃圾都可以扨进去。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看上去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

(4)探究“洞”的象征义:

明确:洞是真的永远无法填满吗?正当人们幸福地享受着“洞”带来的美好生活时,洞变发生了。年轻人的声音出来了,小石头出来了,接着还会出来什么东西呢?我们生存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当这些垃圾又涌回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天空是否依旧蔚蓝?海水是否依旧清澈?

3(洞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上地球是无边无际际,实际上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垃圾使得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六、课堂小结

这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是“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但是回声终究传出来了,原先扨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所以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第二课时

一、解析人物,探究主旨

1、这个洞出现后,出场了哪些人?各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人?说明理由。

(1)奸诈投机,唯利是图的人

投机商人: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

(2)自负虚伪,不懂装懂的人

学者——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埋掉!”

虽说事情还没有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处理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3)害怕,退却的人

新闻记者: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渐渐地,绳子一尺一尺地放了下去。可是,等到绳子全部放完之后却拉不上来了。他叫了两三个人过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地使劲一拉,绳子居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见到了这番情形,一声不响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4)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的人

政府官员:外交部和国防部把那些用不着的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一块儿扔了进去。随车前来执行监督任务的政府官员们,很轻松地谈论着打高尔夫球的事情,而那些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则一边扔着各种文件,一边谈论着弹球房的事情。

2.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3.作者通过本文想揭示什么思想内涵?

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如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会遭到灭顶之灾。

二、质疑思辨,写作探讨

1.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2.文章以“喂——出来”为题有什么好处?(1)前后呼应——因果报应(伏笔)。(2)富有哲理,内涵深刻。(3)警钟长鸣,回荡耳边。

3.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主题?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就是用幻想的形式,预测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三、拓展训练

1.故事虚构了这样的一个“无底洞”,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现象?请举出一两个例子。

明确:这个深不可测的洞,实质是人们的幻想。文中说,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本来是排放到海洋里去的,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隐无踪,那就把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可以飘散得无隐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2.有人说,到处都有垃圾,又不是我一个人丢的,我一个人不丢,环境也干净补了多少。你认为这个想法对吗?为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四、课堂小结

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的智慧很有限。所以,我觉得小说中的人其实都很无辜,却是魁祸首之一。但是如果没有学者的必须填洞的定论,没有政府发的营业许可证,他的想法就不可能实现。是的,在一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是互相牵制影响的。如果这影响是良性的健康的,我们的社会就是健康的。如果相反,我们的社会必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实觉得故事中的大部分人,既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因为从始至终,大家都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并不想害别人,更不想害自己。学者顾全面子,商人谋求利润,普通人想要一份轻松一些的生活,这固然不高尚,但是也还可以理解。我觉得悲剧更在于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一无所知。

五、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什么启示?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2、想象和联想是我们文章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双翼”!本文运用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文章不仅形象具体,而且引人深思。根据文章的情节,运用星新一似的想象,设想一下小石头飞下来之后会发生什么?最终结果怎样?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本文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结尾。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

六、板书设计

喂——出来

星新一

开端——现洞

发展——探洞

环境保护 高潮——填洞

结局——洞变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七、反思

《喂——出来》。每一篇文章都在提醒读者,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容忽视地受到了破坏了。相对与《敬畏自然》的严肃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惨烈,《喂——出来》更爱 6 有趣味性。这是一篇科学幻想小说,就是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幻想,虽然幻想的内容是假的,但是和科学有关的材料是真实的,比如说假钞,核反应污染物,废水,垃圾等等,文章中丢到洞里的人类无法处理的东西,恰是生活中人类所无法处理的困扰。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他巧妙的想出了这个洞,解决了人类全部的问题,使得“天空和大海好象又变成了蔚蓝色的,就像是透明的玻璃瓶一样。”看到这里的时候还觉得挺讽刺的。

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比较容易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是什么,在故事戛然而止之后,能让人通过联想猜到故事接下来的进展,这应该也是文章的特别之处。于是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就是续写课文,学生都很乐意,虽然写的五花八门,但都提到了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想法。

上一篇:中国结说课稿x下一篇:妈妈九十大寿祝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