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精选9篇)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 篇1

一、新时期岗位任职教育的现状透视

士官任职教育院校要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对新型军事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特殊需要,明确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就目前士官岗位任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现状:

1、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不够

应该说,军事技能教学是向学员传授军事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将决定着学员知识量、知识的时效性和知识结构的状况,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军事技能教学的内容比较陈旧,整体设计不够合理,科技含量不高,教员在实施教学中对所教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够,从而影响了学员的任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担负知识传播任务的主体相对封闭

目前,士官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力量与其他一些军事院校相比还较为薄弱,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时期,如果单靠士官院校的自我繁殖,难免陷入落后状态,培养出来的士官指挥与管理人员必定缺乏最新知识和先进技能,创新意识也不会很强,长此下去,军事创新人才断层现象将会更为严重,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上的脱节,学非所用、学而不用的现象将会影响军队的全面建设,更谈不上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3、教学方法的“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当前的教育转型期间,每一个学科在构建本学科任职教学模式时,都应该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学科内容的特殊性,研究和探索启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问题。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环境,设置多种环节,采取多种方法,唤起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员求异创新的思维灵感,为学员的任职素质的生成,任职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然而,从现在士官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模式化”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员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述,学员在台下被动的听课,授课者讲述的正确与否一概不知,这种典型的知识注入的模式化方法,是不利于学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也不利于学员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瞄准教育转型提高岗位任职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使我们不难看出,制约岗位任职教育的因素不外乎观念的保守、管理的落后、手段的陈旧、方法的滞后,这些因素从各方面均阻碍和压抑了岗位任职教育教学的创新,久而久之,就会从根本上削弱任职教育发展的动力。针对这些问题和差距,任职教育教育的突破点应选在几个方面:

1、全面把握岗位任职教育特点规律调整办学思路

岗位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具备胜任某种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岗位任职教育具有岗位的指向性、前瞻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只有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这些特点规律,才能理清岗位任职教育的发展思路,推进岗位任职教育高效、持续、稳定的发展。根据士官院校在新型院校体系中的定位,瞄准军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和教学指导思想,要在为军队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上有所作为,在为军队的改革和建设、为军事斗争准备、为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提供理论支持上不辱使命,充分发挥士官院校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功能、军事理论的创新功能、武器装备的试验功能、为领导决策和部队建设提供智力服务的咨询功能。

2、加速构建岗位任职教育新型教学体系

士官院校要遵循岗位任职教育规律,立足岗位任职需求,找准院校教育与部队建设的结合点,按照“充实理论、强化能力、提高素质、胜任岗位”的思路,科学设计和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根据岗位任职教育起点高、综合性强的特点,把能力标准转化为课堂支撑,按照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模式的模块,建立和完善模块化、综合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体系,改变以教员、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案例式、课题式、学导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时改革,实施理论大课、课堂研讨、课堂答疑和现地教学等活动,把传授知识、研究问题、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强化问题研讨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强基地化、野战化、综合化教学训练,开展联合教学,提高模拟训练效果,推进网络教学,不断提高学员综合实践能力和军事决策思维能力。

3、准确定位岗位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做好岗位任职教育顶层设计的关键,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机制的依据。应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搞好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坚持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牵引,遵循军事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院校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实际,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重视各级各类人才在多个岗位的任职需要和发展潜能。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 篇2

外军非常重视军事院校的法学教育工作,较早地在军队院校中开展了法学教育。如为了解决军事法律需求,美国西点军校早在1849年就建议成立单独的法律系,并于1858年再次提出该建议,美国国会最终在1874年通过了这项建议,随后,西点军校开始了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学员开设宪法、战争法、军事法等基础课。比利时的皇家军校自20世纪40年代末就开设了法学课,至今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学课程体系。英国在很早之前就将法学课列为皇家空军参谋学院所开设的军官指挥课程中的首选课程。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院校法学教育几经波折,在文革结束后才重新起步,军队院校的法学教育开展的时间更晚,1987年,西安政治学院成立第四政工教研室,承担全军保卫、检察、法院干部的培训任务,才再次开始我国军事院校的法学教育工作,此后,随着1990年6月,我军发布的《内务条令》第一次将“依法治军”载入军事法规、1991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依法治军的方针,我国军事院校的法学教育工作才逐步展开。

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历史传承沉淀下来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意识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军的进程,由于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几经变迁,时断时续,缺乏历史的传承性,以至于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的观念、内容、体系、方法等都处于初步阶段。我们应吸取历史的教训,吸收外军军事院校法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取其长、补己短,为依法治军方针的落实,为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培育大量具有优秀法律素养的人才。

二、中外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定位之比较

军队院校法学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军队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法学教育功能的发挥。纵览中外军事院校的法学教育,在定位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中外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定位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非常重视培养军人的法律素质,把提高军人法律素养看作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看重法学教育的价值观导向作用。美国西点军校法律课的雏形是伦理道德课。1816年,西点军校明确规定“自然法和行政法应当包括在伦理道德课的教学之中。”西点军校认为,法学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员智力发育和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向他们灌输法治的原理和具有明确西方政治意识的价值观,从而能够为捍卫其价值观而战斗。我国目前军队院校的法学教育工作由总政治部主管,法学课程属于政治理论课程,包含在《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之中,可见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同样突出其价值导向功能。

中外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定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外军院校法学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教育,而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则定位于素质教育。外军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开设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军队建设的需求与军事行动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加之西方法律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大多定位于基于职业的应用教育,受此环境影响,外军院校法学教育同样定位于应用教育。美国西点军校正是为了解决前线指挥官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或在军事法庭中的手足无措问题而提议设立专门的法律系,其法学教育着重突出的是法律知识在军队建设与军事行动中的应用性。而我国法学教育由于历史上受到前苏联法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法学教育定位于培养无产阶级专政的法律人才,也可以说是定位于政治与法律素质教育,我国军事院校从恢复法学教育以来,延续了这一定位,将法学教育列为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一定位导致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仅突出了其价值导向功能而忽略了其应用性功能。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进行合理定位,在保留现有价值导向功能的同时,及时增加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功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借助法学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提高学员的法律素养;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功能,突出培养学员对法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员成为符合当前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中外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内容之比较

中外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定位上的差异导致其设置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外军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大多定位于应用教育,因此,外军院校在法学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设置具有明显价值观导向的以宪法为中心的一般法律知识教育之外,还围绕军事司法实践和军事行动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课程。例如,随着美军军事司法制度的改革,美军院校设置了《军事审判法》课程; 为满足军事行动需求,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等院校设置了陆军条令、战争法、国际法等课程,美国空军各院校根据学员的任职需求专门给学员讲授空军专业条令及军事法规。德国的军事院校设有国家基本法、紧急状态法、军法、刑法、国际法等多门法学课程。比利时的皇家军校的法学课程依照军官的分类而各有侧重: 一般军官学习法学概论、公法原理、私法原理、军事刑法和军事刑事诉讼法以及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法等课程; 工程技术军官学习法学基本原理、军事刑法、工业法基础理论、战争人道主义法等课程; 特种部队预备军官学习法学基本理论。法国海军学院为满足海上作战指挥需要,分别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安排了国际法和海洋法课程。

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由于定位于政治与法律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指挥类还是技术类专业,统一设置《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着重向学员讲授法的一般原理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一般性地介绍我国的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和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知识。从教学效果来看,《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认识和了解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了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培养了学员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学员的法律素养,基本达到了提升学员政治与法律素质的要求。但是这种“大一统”的法学教育,没有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学教育,使法学教育丧失了应用性功能。因此,有必要改变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针对性的法学课程,如指挥类院校可以开设军事法、战争法等课程,技术类院校可以开设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海军院校还应开设国际法、海洋法课程,以提高学员法律应用能力,满足军事行动需求。

四、中外军事院校法学教育延伸性之比较

外军军事院校的法学教育中,除了重视学员学历教育中的法学教育之外,还非常重视法学教育在军人职业进程中的作用,积极将法学教育从学历教育延伸至军官晋升、任职培训等过程之中。例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把军队的条令条例这一军事行政法课程作为水兵晋升军官训练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英国陆军参谋学院的高级参谋班,入学条件极为严格,其中特别要求入学者在指定的三门课程的考试中必须及格,军法便是课程之一。德国菲斯滕费尔德布鲁克空军军官学校为候补军官9个月的训练计划安排了三门法学课: 国家法、军事法和平民法, 汉堡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的任职培训学员在21个月的培训中,必须学习以德国基本法和军事国际法为重点的法学课程。法国高级海战学校培训海上作战指挥军官,尽管入校的学员均己在海军服役15 ~ 20年,但仍要学习国际法这一共同课程。印度军队早在1989年底就创办了军事法律大学,专门对军队的中级和下级军官进行法律培训,军事法律课成为印军全体军官晋升必须通过的考试项目。

目前,我军院校的法学教育基本上是“一学定终身”,学员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学习的几十个学时的《法学概论》课得管一辈子,此外少有其他途径接受法学教育。在军官晋升中没有法学内容的考核,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任职培训等继续教育中,政治教育内容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其中的法学教育却没有一席一地,这与我军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对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军官晋升活动中增加法学知识的考核,在军人任职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中,应借鉴外军院校法学教育的有益做法,适时纳入国家重要法律法规、军事法、国际法、战争法等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适时举办军官法律培训班,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合格人才。

摘要:从法学教育历史、法学教育定位、法学教育内容、法学教育的延伸性四个方面对中外军事院校的法学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每一方面的比较后指出了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的缺陷,提出了合理定位我国军事院校法学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置法学教育内容、注重法学教育的延伸性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 任职教育 转型 教学改革 面向岗位

一、当前任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任职教育转型过程中,受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存在很多弊端,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与部队训练内容缺乏统一设计; 2.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与学员来源多元化需求相冲突;3.应用理论教学与部队实践发展不相适应;4.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岗位相矛盾;5.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设定不适宜;6.课程内容的局部优化与整体优化的矛盾。

二、全面建设,促进教育转型又好又快发展

(一)制(修)定适应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院校承训的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新的承训任务,在总结学历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任职教育的规律特点,构建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进一步优化课程总体设计。任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立足岗位、贴近需求、着眼现实。

(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立足课堂教学,以教研室、教学组、课题组为组织形式,以日常教学活动与专项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教学难点重点开展教学研究。针对教育转型和任职教育的特点,统一思想,大力推行课程改革,贯彻以学为主、突出实践,面向岗位的“课题式”教学理念,把课程改革与部队维修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更新教育观念,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学员自主选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

(三)大力推行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转型与教学目标的转变,必然带来人才评价机制与考核方式的转变。任职教育不再像学历教育那样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内容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培训内容的变化决定了授课质量评估的变化,评估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任职教育授课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特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分析,将传统的由院校教员主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员、学员、部队用人单位以及地方聘请的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估体系,考核方式主要以课题答辩的方式进行,从而达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估的目的。任职教育授课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说要看学员重返工作岗位后学用一致、训用结合的情况。

(四)完善教学硬件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院校教学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没有一流的教学条件,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任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任职岗位的专业定向教育,教学条件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使命任务需求,必须适应部队岗位和武器装备发展需要,必须满足逐级培训模式需要,必须兼顾学员发展需要。

(五)加强教材建设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增强教学针对性。教材编写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更利于课题式教学与学员岗位业务能力的形成。继续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的扩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各教学组将自己的课改方法、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案例、课件展示及计划方案上报到教研室,教研室派专人整合,上传到教研室学科专业网站,成为大家共享的网络资源,实现网上教研。

(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任职教育带来了培养对象的多样性,带来了培训周期的多样性,带来了教学节奏的多样性,带来了教学班次的多样性。教学管理必须由相对固定和统一的管理标准,向统一性与多元化结合、突出多元化管理标准转变。任职教育管理、尤其是对干部学员的管理,应该强化学员的自我管理意识,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加强教学组、课题组建设。教学组要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力求人人参与,各展所长,相互学习,总结上周教学得失讨论下周的教学工作。落实各教研组安排的公开课、示范课及优秀教师的录像课,争取运用多媒体展现课堂内容,切实改变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形象解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益,使这些课改活动起到示范作用,积极鼓励教员上校级公开课。教学组、课题组要认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并且有记录,有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组织教研室讨论学习。认真做好课前动员,做到记录详实,成效明显,充分了解学员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以及专业素养,为下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把教学质量的监管延伸到教学起步阶段。

(七)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培养教员综合素质

为适应任职教育转型,教员队伍应由“学科型”向“双师型”和“双员型”转变。实施任职教育,依赖教员的任职教育能力,关键在教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完整。当前,在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员部队实践经验缺乏,尤其是指挥员经验缺乏,已成为制约院校任职教育能力和质量的瓶颈。必须引导教员加强对任职教育特点、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强对教法、学法进行研究和把握。必须把丰富教员部队实践经验、优化教员队伍任职教育能力结构作为当务之急,使教员既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又有工程师经历和素质,努力达到“上台能讲课,下台能顶岗”。因此,通过教员部队代职,邀请研究所、工厂、部队专家来院讲学与选派业务骨干赴工厂、研究所、部队、参观见学相结合点方式,逐步培养教员具备工程师和指挥员的岗位能力素养。针对学历教育施训人员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教研室采用导师制,老带新的方式,明确帮扶对象,手把手帮扶,通过经常性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新装备教学内容,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员交流做课、相互参与教研、课题协作、经验交流等方式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篇4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多元,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状况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的失范,提出了深化社会公德教育的.建议.

作 者:张增 李慧杰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社会公德   高职院校   教育  

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5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里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一、普及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的核心是尊敬,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构建诚信友爱的价值观。新形势下普及礼仪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1、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仪教育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起效快、传播速度快、学生运用得快。礼仪教育可以有效地将“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学生心中。大学生思想活跃,易受各种思潮影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及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2、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公民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譬如诚信缺失,廉耻观念淡薄等;“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秩序被扰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民言谈举止缺乏修养、国际形象不佳等。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教育,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公民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通过礼仪教育,在小事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高尚的情操,养成文明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些学生热衷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对西方节日礼仪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礼仪文化。大学生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普及礼仪教育十分重要。普及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既然普及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普及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普及礼仪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礼仪课程。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1、构建礼仪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修养的弊端。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少数开设礼仪课的院校只作为选修课,未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扩大开设礼仪课程的范围,建礼仪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量化考核,制定相应考核制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来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2、礼仪教育形式多样化

传统礼仪教育普遍局限于课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因此,礼仪教育应该是理实结合,注重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通过讲座、校园文化宣传来创造一个礼仪文化氛围。例如,聘请专家定期开展礼仪专题讲座,能让学生吸收大家的思想精华,而且能弥补课堂教学局限;不同阶段的大型仪式,如“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庆典仪式”、“颁奖仪式”、“捐赠仪式”等,能让学生在仪式中学习礼仪文化;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传播礼仪规范,如职场礼仪大赛、礼仪文化沙龙等,能活跃礼仪学习氛围,达到礼仪教育的效果;一系列礼仪素养测评,如“乘车礼仪”、“服饰礼仪”、“行进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西餐礼仪”等,能强化学生礼仪修养;用墙体标语、橱窗、校园网来宣传礼仪文化,能营造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知礼、重礼的理念。

3、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 篇6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西安710128)

摘要:我国的教师教育正由封闭、定向走向开放、非定向,由数量扩张型走向质量提升型。在此背景之下,非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有其内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应重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谋求同基础教育的合作与双赢,实现教师教育“两翼齐飞”的跨跃式发展。

关键词: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两翼齐飞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1-02

非师范院校在师资、学科以及专业格局上的综合性特征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只要不断完善教师教育的配套机制,非师范院校完全有可能与师范院校一样确保毕业生同时满足师范性和学术性的要求,而且其广阔的背景能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后劲…。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非师范院校在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地位不高、缺乏专业特色、学科教学师资短缺、对基础教育关注不够、改革不深入且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等”。这极其不利于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质量的提升。

一、当前我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学术性,师范性被弱化

教师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双专业”教育,非师范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的实力较强,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更侧重于学术性。相对而言,其教学专业对应的“师范性”则呈现出弱化的特征,这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如何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如何在保持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师范性,这是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必须回应的关键性问题。突出表现为:在课程安排上,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在课程传授方法上,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以及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学术取向,缺乏“师范”氛围。以上这些使得非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术性”优势反而变成了阻碍其“师范性”发展的绊脚石。

2.与中小学的合作有待加强

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师资一般是以专业与学科教师为主的,他们人职前并不具备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教育科研素养,对基础教育缺乏全面的了解,他们将研究重心放在理论研究上,忽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往往很难通过有限的专业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教学专业素养。在教育实践环节也很难做到由教育专家亲自带队,很难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探索。非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是分隔的,专业与学科教师对基础教育感到陌生,这更突显了对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紧迫性。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非师范院校应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拓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范围。

3.尚需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从课程观念上看,被传统观念束缚了手脚,主要体现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从课程结构上看,设置比例不够协调,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10%左右,与美、英(分别占20qe、25%)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而公共学科课程则占到全部课程的4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的50%左右。。此外,教育类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能力不强。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依然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在非师范院校尚未形成引领教改之风。

4.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准入制度、教师资格的认定政策以及针对师范生的一系列鼓励政策等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师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往往是针对师范教育体系制定的,或者说是指向于较为封闭的“师范专科、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这一教育系列的。对于教师教育的生力军――非师范院校而言,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尤其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如何通过政策扶持来鼓励、规范和引导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直接影响我国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长远建设的问题。

二、我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两翼齐飞”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 篇7

首先,要强化军事体能训练的基础内容,比如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灵敏度训练以及柔韧度训练等。

在军事基础体能训练以及以后的军事后勤保障作战过程中,对于军官的这些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并且不同形式的技术动作对各项体能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训练,强调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不同的需要。比如速度素质的训练,可以通过对学生反映速度、动作灵敏速度以及位移速度的练习来实现,具体的方法有直线短距离加速跑、行进间跑,变换方向的折线跑、蛇形跑、往返跑等等。力量素质的训练,可以采取专项负荷练习训练、负重和不负重循环练习等方法进行,通过改善负荷强度、练习重复的次数与组数、练习的持续时间、组间间歇时间等来实现对学生力量素质的训练。而柔韧度素质的训练,则可以采取腿部和髋部的压、劈、踢、摆、绕、环等,腰部的站立体前屈、转体、绕环等动作来实现;通过有效的柔韧素质训练,使学生全身各关节、各肌群和韧带等活动幅度逐渐增大,以适应未来战斗动作的需要。

其次,要改进军事体育技能训练的内容,比如单杠引体向上、400米障碍、5000米长跑、800米计时游泳、20米持枪低姿绕杆往返跑等等。

这些技能训练既要通过单项专项练习提高技术技巧,还要结合起来优化训练内容体系,以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能素质。比如身体上下肢训练结合,将上肢训练的单杠引体向上、俯卧撑等项目与下肢运动的400米障碍、5000米长跑等结合起来,穿插练习,使身体的各部位能够得以协调拉伸和发展。

2、创新军事体能训练的方法

军事体能训练是军队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军事技能、技术和技巧的基础。在当前我校军事体能训练面临瓶颈问题的现状下,创新思维模式、改革训练方法显得十分紧迫。

2.1、科学组织军事体能训练模式

首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施军事体能素质的技能、技术训练。初始阶段,以带领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为主。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让学生建立起对动作的感知和认识,领悟动作的过程和要领。第二阶段,则是熟悉动作,不断加强提高。通过深入示范,带领学生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规范性和质量,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纠正错误动作等等。第三阶段,便是巩固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动作质量,使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如。只有这样一步步地示范、引导和练习,科学有序地实施体能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其次,要实施合理组合、科学搭配、循环交叉,尽可能地使每一个项目都能够穿插训练到。正如前文所述,将单杠引体向上与20米持枪低姿绕杆往返跑结合起来,将折线跑、蛇形跑和俯卧撑等基础项目结合起来,将哑铃练习与800米计时游泳结合起来等,从而使人体的机能得到相互调节、协调发展。同时,需要根据运动量的大小来组织体能训练。比如可以每周应安排一次大运动量的训练,然后每间隔1天穿插一些小运动量的训练,以确保学生的体力充沛。此外,体能训练时间的长短,也要进行科学把握,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和锻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2.2、军事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有机结合

军事体能训练的强度大、难度高,再加上持久、单一、枯燥的训练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军队院校的军事体能训练还必须与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同步实施,从而有效促进体能训练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通过理论引导、知识讲解、宣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下发《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简明解答》、《军事训练心理知识手册》、《士兵心理指南》和《执行维稳处突任务中的心理调适》等书籍、宣传册,供学生们学习调节;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等等。另一方面,在实战训练过程,穿插有趣的活动,增强体能训练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和厌烦心理。比如在基础体能训练中安排些球类训练,既锻炼学生体魄,又调节学生情趣;在800米计时游泳练习过程中,穿插些花样游泳练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军队院校肩负着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任务,而军事体能训练又是军事学生必备的基础。因此,军队院校必须重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从新生开始抓起,改进训练内容,选用多种训练方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训练,不断提高军事基础体能训练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部分高等军队院校中学生的体能素质还离基层部队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体能训练的内容有待改进、训练方法亟需创新。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思考了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军队院校军事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

关键词:军队院校,军事体能训练,训练内容,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光明.对军队院校军事体能训练效果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军队院校教育改革转型的新思考 篇8

关键词:军队院校;改革转型;战斗力生成模式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和主渠道,是军事教育的主体力量,其办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军队干部能力素质状况。为顺应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军队院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战的指导下,深化改革转型,加快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在提升军事人才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一、适应主题主线要求,更新院校教育理念

新的战争是人才与技术的较量,也是理念与智慧的交锋。美国在评论海湾战争时曾说过,战争的结局,不过是20多年来我们军事人才观念转变的成果体现[1]。可见,理念转变对于战争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军目前建设的主题是推动军队和国防建设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在这种背景下,谋求军队院校改革的深化,就是要与时俱进,适应主题主线的要求,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转变院校办学理念,即实现由传统军事教育观向现代军事教育观的转变,实现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发展新转变。

1.牢固树立超前教育理念。所谓超前教育观念,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不仅培养现在需要的军事人才,还要培养未来军事斗争所需要的复合型军事人才。超前教育观念是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必然要求,是科学的办学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活力。为此,军队院校就必须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紧跟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积极探讨军队院校建设发展方向,不断追踪并占领世界先进军事前沿;在办学行为上,军队院校必须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用超前的思想观念来规制自己的办学行为,积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理清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制定军事教育训练的具体措施,并付诸实施。

2.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被实践反复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教育观念,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21世纪的教育思想。军队院校教育属于特种教育,理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军事特点。为此,军队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化军事素质教育观念,并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军事训练,把提高军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必须不断改革教育方式,剔除宣讲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外化与内化相结合、讲解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新路子。

3.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创新教育是指以知识承传为基础,以重点培养学员开拓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爱好和鼓励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中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创新,军事领域历来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领域。在军队院校教育中大力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这是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军队院校必须时刻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使创新教育观念指导军事教育各项工作。

4.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飞速变化的时代更是这样。终身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基本理念。军事领域是应用科学技术最多最广最快的领域,进入21世纪后军事科技更是突飞猛进。战争形态发生多变,国内外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五种战争形态,目前正在进入第六种战争形态,即以使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并向第七种形态(以信息化武器为主)演进。新的战争形态导致了军事活动的空间扩大,军事活动正在由三维(陆海空)向五维空间(海、陆、空、外层空间和网络空间)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军队院校教育就必须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追踪科技前沿,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确立为学员终身学习打牢基础的思想,在办学体制、办学任务上要不断改善和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有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

二、着眼人才能力素质,合理推进院校体制改革

按照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根本要求,本着提高军事科技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战的指导下,军队必须合理进行院校体制改革。

1.完善专业结构,扩大综合性院校规模和数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来都是综合与分化的辨证统一。从综合到分化是繁衍性发展,由分化到综合则会带来飞跃性进步。当今时代军事科学技术正处在高度综合的发展之中,开展综合性教育已成为不可争论的现实。美军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先后将国防军事学院、武警工业学院、参谋学院和国防部计算机学院划归国防大学;其空军航空大学,也有6个学院和4个研究中心。尽管我军也创建了部分综合性院校,但笔者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力度还不够,借鉴外军的经验和我军目前的实际,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军院校的专业结构,扩大综合性院校的规模和数量。

创办综合性院校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军政合训、指技合训、兵种合训的基本原则,培养复合型军事通才。我军综合性大学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这同实际需要和我军的目标定位还有差距。军队院校还需要进一步打开思路,调整组训模式,尽快适应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发展的需要,走军政、技指、兵种合训相结合的新路子。

在军事人才培养理念上,各单位必须打破院校、部队、科研单位的界线,确立“联合培养观”,将院校作为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主渠道,部队作为军事指挥人才最终锻炼成熟的大舞台,科研单位作为联合作战指挥理论的源泉所在,专设训练机构作为检验和提高培养效果的重要场所,真正走院校与部队、科研单位、专设训练机构联合培养之路,培养出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合格军事指挥人才。[2]为此,军队院校要从全面提高干部的指挥、技术管理等综合能力出发,尽快把指挥、政治、技术、装备、后勤等方面的训练结合在一起,把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的教育训练结合在一起,把军事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结合在一起,着力培养出联合作战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2.拓宽专业领域,建立新型专业体系。专业设置是军队院校结构体系的基础,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军事人才,与军队院校专业设置具有直接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趋势明显,过于单一的知识结构已明显不适应现代军事科技的需求。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建立新型专业体系,使其能够适应军队转型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首先,军队院校应该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部队武器装备更新的需要,尽快淘汰陈旧过时的专业,更新改造不完全适应的专业,设置和扶持军队建设和未来争迫切需要的专业。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3]。

其次,军队院校在新型专业体系构建中,应该遵循军事人才成长更替的规律,准确把握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再者,军队院校在新型专业体系构建中,应该坚持为军队服务的方向,充分考虑部队岗位或教学对象的业务范围,突出军事指挥人才素质及其特点,使专业设置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军队院校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拓宽专业领域,建立起设置规范、结构合理、先进超前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军队院校建设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军队建设意义重大。

1.加强对教员的系统培训。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教育者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更新知识,否则就难以完成教育训练任务。教员知识的更新,一方面要靠自学,此外还要靠系统培训来实现。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应在全军或各大单位选择一批教学科研实力很强的院校,建立培训中心,完善教员继续教育体系;②建立教员轮流进修和学术休假制度,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有潜力的教员到国外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③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员在职学习,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④加强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任职交流等。

2.加强和完善教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开展和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员队伍建设也是这样。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多个方面来完善教员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①要完善教员资格标准,强化教员任职资格制度;②要提高高职教员编配比例,缩小助教层,形成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合理比例,按照教员成长的最佳年龄规律和合理群体结构,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③要完善和加大硕士博士生的选留比例,可以在部队选拔高学历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来院校任职当教员,改变教官选拔自产自销、近亲繁殖的习惯做法;④要注意校际人才的交互选任,注意从军地科研机构及留学回归人员中选拔优秀硕士、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扩大外源教官的比例;⑤要改革专业职务评任办法,逐步实行评聘分离,竞争上岗;⑥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把考核与培养、使用、奖惩挂起钩来;⑦要合理确定教员队伍的编制结构,实行专职、兼职和外聘教员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院校领导和管理干部担任兼职教员,重视并聘靖领导机关、相关业务部门、科研单位、部队和社会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院校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魏挺.“硕士战争”离我们多远[N].解放军报,2000-02-16(3).

[2]宫诚烨,曹建中.对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理性思考[J].军事基础教育,2009,(1):62-67.

[3]江泽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A].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35-2140.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9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技能与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使命,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职业院校学生当前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本身的特点提出各项对策,从而加强对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因,对策

职业教育是“为初、高中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使命。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职业教育以及职业院校生源自身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须知,当前我国缺乏大量技能人才,有一天将有一大批职业院校毕业生来填充着一缺口,他们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德能兼备的人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和公办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观、人生价值观,心理素质方面都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欠缺

部分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职校前文化课功底就比较差,自然、历史和社会知识相对不足,步入职校后更是只注重所学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的文化修养,导致学生人文知识缺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功利化;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陷入一种有专长没思想,有技能没心灵的状态。

(二)道德素质偏低,自我约束能力差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或是其他一些无业人员,为谋求一技之长而走进校园,他们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却又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常常沾染不良的爱好,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外界信息多渠道渗入,学生的思想比过去更为活跃,获得的信息量更大,眼界更开阔。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应对网络的影响而长时间沉浸于虚拟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会变得更加内敛、封闭、孤僻。网络改变了很多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例如迷恋网络游戏,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缺乏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行为粗放无理等;在职业道德方面,有些学生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而在择业观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例,缺乏敬业精神。

(三)政治观念不清晰,价值观念注重自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了部分道德意识模糊的大学生,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生长在东方的土壤中,却崇尚西方人的行为方式。部分学生理想淡化、信念动摇、盲目崇洋,甚至存在少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等现象。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政治热情相对不高,部分学生政治心态尚不成熟,他们把“入党”作为一种就

1业的“资本”来考量,政治取向上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有些同学因自己的专长与技能,打算

就职于外企、私企,于是不愿加入党组织;而有些同学意图谋职于机关、事业单位,于是迫

切希望入党,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为将来找个好工作打基础”。

(四)学生心理问题突出,自我调节能力差

许多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就

业和学习的压力,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不适和障碍,感到迷茫、困惑,苦闷、压抑,焦虑、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同时,走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学习成绩差,求学无望,或是高考成绩不理

想,不能步入理想大学;亦或是为现实生活所迫不得不谋求一技之长的人,这些都挫伤了他

们较强的自尊心,在当前这样一个重学历,重文凭的大环境中,这些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

乏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加之他们之中大部分没有经历过高等教

育的培养,以及学校管理心理辅导方面的缺失,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这些往

往导致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

二、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

为什么职校学生在思想道德发面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充分感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原有的一些思想意识、观念、价值观也受

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行为特征商业化等特

点。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感到困惑,对当前社会风气中的消极现象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从而影响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思想

上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与社会转型期的整个社会宏观

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高职院校运行中评估与监管不力,职校管理欠缺以及师生不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

现职业院校包括原为中专的一些学校,也包括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在诸多客观条件的制

约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这些高职院校往往重教学硬件的审查,而忽略了师资配置、办学

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审查。结果导致:一些高职学院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图书资料短缺,仅有的图书也品位不高,缺乏思想性;而且在补充图书时也没有明确的思想导向。在师资建设上的审查也往往是形式上的,即使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也只是从授课

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并不涉及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导致高职院校中很少有专业人员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教学业务上的指导与管理,其他工作基本上处

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不够。

另外,大部分师生视高职教育为一种就业教育,使社会要求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把高

职教育演变成单一的职业培训,认为掌握好高超、熟练的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许多中、高职院校并未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及辅导员,即便一些正规的中、高职院校设置相关课

程和工作人员,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其次,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师生对思想道德培养的忽视。虽然,当下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作为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往

往更加侧重他专业技能的高低,而对人文素质,道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难做考量与要

求。

原因之二,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前些年,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削

弱了党在学生中的威信。院校的正面教育和提倡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不符。尤其是

在学生毕业择业上的不公平,好学生因没有关系或钱照样找不到理想单位,而差等生则因有硬

门子或礼金重照样挑个好单位,学生对此反映强烈,其后果影响将是长远的,使在校生产生“读

书无用”的想法,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三,职业学院学生生源复杂,层次良莠不齐。进入职校的学生很多是高中毕业无缘大学,或者是初中毕业求学无望的孩子,由于入学无需门槛,家长就选择了职校。但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够好,很多学生自身素质较低,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对自身思想道德要求不高,且没有清醒地认识。

二、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劳动态度、责任心和意志力等等,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散发创造热情,培养责任心和意志力等方法,开掘人的潜能,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力量。”①这些都是职校学生所亟需的。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设置相关理论课,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针对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将稳定专业思想,强化职业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增强专业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能力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并教育学生树立紧迫感,危机感,明确发展目标,奋发学习,立志成才。②

(二)加强职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职业院校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确实认准辅导员队伍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定位。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他的对象是千差万别,思想变化无常的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适应不同工作对象和应对各种具体鲜活问题的本领和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既道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它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基础载体,将其与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真正收到实效。因此,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非功利性,发挥和释放教育的人文价值。具体来说应做到,在职业教育中,多设置一些人文类课程,增加以文史哲为核心的的人文讲座;在一些自然科学中也体现、渗透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让他们通过思考、体验、感悟、积累人生经验,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人生境界。③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载体。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调动起来,吸引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活动不能拘泥于老套,辅导员应开动脑筋,根据职校学生的时代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于活动中,开展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思想教育方式。

此外,学校要确立一套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它以人生观为核心,然后它又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有“准则”可依,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管理相结合,加强综合管理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多变化。应该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多丰富、形式更灵活、渠道更广泛。辅导员应将所带班级所有学生动员起来,按兴趣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公益性活动或社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应拓展思路,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创新、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辅导员和学校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让理论与实际、思想与现实得到充分的碰撞,而后进行思考,学好这本“无字”的课本,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针对职校学生生活、学习的特点,应对学校及周围的不健康因素进行治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点是对网吧、歌厅、舞厅等的监督和管理;另外,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更多的地播放、出版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和书籍、报刊精品;最后,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要言传身教的给后代做出榜样。

参考文献: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67页

②盛凯.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上一篇:金鱼的记叙作文下一篇:动力厂党委200*年工作总结暨200*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