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精选8篇)
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坚决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1.精准识别,精准搬迁。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高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水平。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各项资金都要精准集聚,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和后续脱贫,防止“大水漫灌”。
2.群众自愿,应搬尽搬。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努力做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并统筹处理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农村低保户、特困户等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确保有序搬迁、平稳搬迁、顺利搬迁。
3.保障基本,完善配套。严格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要求,做好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安置住房的规划和建设,防止因建房面积过大而增加搬迁群众负担,防止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因建房而负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新建的住房要符合美丽乡村规划,做到新房与新村同步建设。切实做好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稳定脱贫。紧密围绕搬迁对象脱贫目标,把扶持搬迁对象后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积极拓宽搬迁对象稳定增收渠道,实行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并重,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努力提高搬迁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对居住在偏远自然村、地灾隐患点、生态保护区等有搬迁意愿农户的搬迁任务,其中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5.9--8.5万人(目前我
省有搬迁意愿的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约5.9万人,考虑到因灾因病等因素可能导致新增返贫,“十三五”期间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人数在5.9—8.5万人之间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做到立足实际、应搬尽搬。实施搬迁后,搬迁对象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收入结构明显多元,经济收入整体提高,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安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迁出区水土流失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二、搬迁对象与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主要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需要搬迁农户,主要为:偏远自然村农户、地灾隐患点农户、生态保护地需搬迁农户、灾后需重建农户,以及居住在危旧房需集中重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
(二)搬迁方式。包括自然村整村搬迁和分散搬迁两种,鼓励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对于偏远自然村且有意愿搬迁的农户,应采取自然村整村搬迁方式为主。
(三)安置方式。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城镇化进程,主要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引导集中安置。
1.集中安置。依托中心村、集镇、县域和工业园区周边附近交通便利、公共服务配套水平高和就业条件好的地方,采取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集中安置。
2.购房安置。购买集镇、中心村空置的安全、实用二手房以及在城镇有稳定收入来源、到城镇购房的,均可享受搬迁同等补助政策。
3.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配置相应耕地等资源安置部分搬迁对象。
4.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除享受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外,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应在户籍转移、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建设内容
(一)搬迁群众住房建设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对每个安置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或农户自建搬迁群众住房。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25平方米/人的标准(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其中,单人单户安置住房可采取集中建设公寓、与幸福院、养老院共建等方式解决,具体建设方式和标准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稳定脱贫后可自行扩建。省定贫困户和非贫
困户搬迁安置,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经济安全实用的原则以及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建筑面积。新建住房结构设计应执行相关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住房质量和安全。
(二)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水、电、路、基础电信网络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善出行条件,满足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全面硬化安置区主干道;根据对安置区供配电调查情况,实施电力扩容及线路改造;努力解决搬迁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户户通;对安置区村社公共活动场所周边、主要道路两侧、院落四周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标准执行相关行业标准。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集中安置区可依托现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尽量不再新建相关教育设施;现有设施规模小、分布零散、设置不均衡的,根据需要增加新建或扩建。规划为每个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一个群众活动小广场。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和需要规划建设安置区村委会。根据安置区搬迁群众实际需求规划建设分散供养养老院。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现垃圾定点收集,规划实施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功能布局、规模配置和建设标准等,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安置区建设规划执行。
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工作部署,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对于整村搬迁后的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整治,积极开展迁出区生态恢复工作。
四、补助标准
(一)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每人可享受补助不少于25000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7000元、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以及省级财政补助不少于3000元(在每人补助3000元基础上每户追加补助3000元,困难计生户、少数民族户、贫困残疾人户等对象还可享受政策叠加,即困难计生户每户追加补助3000元、少数民族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补助1000元、贫困残疾人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补助1000元)。在集中安置区建房的国定贫困户,县级可从人均10000元的地方政府债券和人均5000元的专项建设基金中切出不高于10%的额度统一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可根据需要,从农发行、国开行提供的人均不超过3.5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中切出部分资金用于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专项贷款剩余部分可用于对贫困户的后续扶持。
(二)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省级财政按家庭人口每人补助10000元,同时享受造福工程相关政策叠加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一定额度长
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三)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
省级财政按家庭人口每人补助3000元,同时享受造福工程相关政策叠加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三五”期间,全省搬迁25万人以上。以每人平均建房投资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万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万元测算,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共需150亿元以上,实际投资根据搬迁人数进行调整、确定。
(二)资金筹措
1.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4.55--5.95亿元(按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争取补助7000元测算),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
2.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8.3亿元(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每人提供约1万元的地方政府债),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
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专项建设基金。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为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3.25--4.25亿元(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每人提供0.5万元的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资本金,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省级造福工程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建房补助资金9亿元以上,用于搬迁户住房建设补助。
5.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资金4亿元以上,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缺口资金118--123亿元,除引导农户自筹约50亿元资金外,主要通过争取由农发行和国开行提供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以及其他投融资渠道解决。
六、融资模式
(一)资金承接、发放与使用
委托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组建福建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担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工作的投融资任务。国家下达我省地方政府债和专项建设基金额度,分别由省财政和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注入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作为项目资本金。
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将专项贷款规模分批发放至省级投融资主体,贷款份额由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各自承担50%,利率按国家政策执行优惠利率,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由省级投融资主体统贷统还,并按照市场化原则与县(市、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签订相关协议。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平台或指定现有平台承接扶贫开发投融资业务,并作为承贷主体,负责向省级投融资主体提出贷款申请。贷款获批后,省级投融资主体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和资本金到位情况,分批发放贷款资金给县(市、区)投融资平台,由市县实施主体建设使用,实行专款专用。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投融资平台直接与农发行及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并承担还款责任。
(二)贷款品种
1.扶贫搬迁地方政府补助资金专项贷款。主要用于地方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提供补助资金。对于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易地扶贫搬迁统计数据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专项贷款,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以内执行;对于地方政府给予搬迁补助政策的其他搬迁改造人口的专项贷款,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执行。
2.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主要用于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原居住地的复垦及整理等相关项目。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0%以上的,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以内执行;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0%以下的,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执行。
七、支持政策
(一)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的支持力度;整合省直部门涉农资金,统筹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土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集中安置区用地需要;用好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收益主要用于群众搬迁改造和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金融政策。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指导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落实和衔接好易地扶贫搬迁所需信贷资金,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并加强督促检查。
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工作部署和政策落实,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及集中搬迁安置区予以倾斜支持。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管理体制。省级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重点做好实施方案编制、确定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政策、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市县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搬迁对象的组织动员、审查认定、安置区选址,以及落实建设用地和工程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并列入各地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二)科学规划布局。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开发、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有机结合,一起规划。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尽可能地将搬迁群众集中安置在集镇所在地、工业集中区周边和中心村,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三)创新搬迁模式。坚持住房模式多样化,既可统一安排宅基地,统一规划,每户一宅;也可群众集资统一建设公寓式套房住宅,每户一套;还可几户合作,集中联建。坚持建房方式多样化,各地要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房方式不拘一格,可以依托亲朋好友出工出力建房,也可由乡村统一交由有资质的施工队承包代建。
(四)多方筹措资金。要建立健全“以财政补助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有关部门资金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支持” 11 的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和乡村集体也要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还要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外出乡亲集资、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投入。
(五)注重后续发展。以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为扶持对象,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把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生活质量。搬迁任务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剩余资金可用于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的后续扶持。要根据每一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采取发展致富措施,力求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坚持规范运作。要注重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运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严格按照投资项目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在搬迁对象的筛选确定上,严格按照标准,实行公开公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实行施工进度月报制度。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要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报账制和公告公示制,防止套取挪用资金。省级投融资主体要按照“物理隔离、封闭运行”的要求规范运行。
12 月8 日, 发展改革委、 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 《方案》提出, “十三五”时期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 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 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 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 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 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方案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 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 “十三五” 时期将适当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 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
一、1270个县已全面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8%以上
截至9月底,22个省(区、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工县数1270个,占计划县数的99%以上。开工项目1726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其中,已竣工项目2093个,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以来,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的省份由此前的仅重庆市1个,增加到吉林、山东、湖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青海8个,山西、河北、宁夏3个省份开工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仅河北、广西、福建3省区因土地审批程序等原因,开工率在90%以下,分别为88.6%、84.7%和84.4%。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政策“红线”之内
截至9月底,全国已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08万套,924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1345个、卫生院所1347个、安置区活动室1964个。已累计完成总投资951.58亿元,投资完成率41%。初步统计,2016年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红线”之内。
三、各省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3月和6月分2批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实现对年度建档立卡搬迁任务计划的全覆盖。截至9月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分解下达到市(县),并按照今年249万人搬迁任务要求,用于补助年度计划内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
四、18个省级政府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贴息贷款承接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22个省(区、市)均已明确由省级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除安徽、福建、河南、重庆4省(区、市)外,其余18个省份省级政府均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其中: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为现场会后新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同时,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贴息贷款速度明显加快。河北、山西、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等10个省份已与两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承接贴息贷款337.7亿元,较现场会前增加238.3亿元,其中云南、四川、湖北3省分别新增105亿元、74.5亿元、47.6亿元;河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8个省份已承接专项建设基金189.95亿元,其中,湖南、四川、云南3省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全部额度的注入工作。
五、283亿元地方政府债所筹资金已支付到项目,部分省份存在债务资金滞留现象
截至9月底,除山东、湖南2个省份未发行地方政府债外,其余20个省份已发行地方政府债635亿元,占“十三五”时期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控制规模的63.87%。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发行完毕。在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中,有615.54亿元已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283.06亿元已支付到具体项目,分别占已发行地方政府债总额的96.93%和44.57%。其中,内蒙古、吉林、江西、重庆、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全部滞留在省级投融资主体或市县实施主体,滞留资金132.1亿元,其中甘肃49亿元、重庆24亿元、江西和内蒙古各20亿元。有11个省份出现部分资金滞留,其中贵州100亿元、山西34亿元。仅湖北、西藏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支付到具体项目。
六、搬迁与脱贫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和就业岗位正在加快落实
各地在编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时,同步制定了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计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初步统计,今年计划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各地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2.33万人次,在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2.2万个,拟劳务输出人口81.73万人,通过产业扶持人口117.6万人。
七、12个省份专门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全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根据《县 2020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案》,结合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思想认识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关键环节,要深刻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已由建设、搬迁入住转为后续扶持,但从全乡“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成果看,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扶持好、保障好,不断巩固和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
始终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对帮扶项目实行精准配置、对搬迁对象实行精准扶持。要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发展壮大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快社会融入上下功夫,坚持普惠政策和超常措施并举、技能培训提升和兜底保障并重,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力促后续扶持成果最大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争取项目资金,统筹资源配置,在政策制订、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给予重点支持,探索创新机制,补齐薄弱环节,提升扶持效益。要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对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结合村乡实际,进一步查漏补缺,配套规划建设园区公路、通水设施、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实现提质扩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需求。依托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聚居点建设,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提升改造图书室、广播室、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体设施,满足搬迁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责任机构:乡乡村振兴办公室、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二)发展致富产业。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各村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加以落实推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加强技术培训,实施农业人才振兴工程,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搬迁户掌握 1-2 项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2020 年按照“一户一策”为每户易地搬迁户规划后续扶持种养殖产业,按照每户不超过 3**元给予财政补助。[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引导就业务工。依托东西部扶贫对口协作机制,结合扶贫车间工程、东西部协作项目和农民工工程等载体,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和提供信息,引导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信息台账,鼓励、引导、支持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通过与企业互访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与企业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优先吸纳适岗贫
困劳动力就业。[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乡村振兴办公室]
(四)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县城与乡域间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争取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村乡建立服务网点,建成乡有服务网点、村有服务门店、户有服务门户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五)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摸底调配,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失业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农民夜校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技能水平。[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六)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依托现有护林绿化、地质灾害监测、乡村道路维护、水利工程维护、环境卫生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加强岗位建设,注重纪律监管和业务培训,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实行考核与考评相结合的岗位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胜任岗位的,择优调整和更换,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为乡村建设管理发挥作用。[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七)代缴养老保险。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按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减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鼓励搬迁稳定脱贫后,有经济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
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责任机构:乡便民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八)实施医疗救助。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及时更新台账,对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搬迁贫困人口在安置地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巩固医保扶持成效。[责任机构:乡便民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九)落实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便民服务中心]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搬迁为手段,以脱贫为目的,以建档立卡搬迁对象的搬迁脱贫为主攻方向,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投融资方式,完善后续扶持,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把握对象识别、易地建房、建新拆旧、配套保障、就业发展、退出销号六个关键环节,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镇的主导作用和搬迁户的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努力建设新家园,尽快实现自我发展脱贫致富。
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动员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2.量力而行,保障基本。
严格控制住房面积,同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强化规划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引领作用。
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市民化,有效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成熟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工业园区布局安置区,实现产业发展和扶贫搬迁互融互促、协调推进。
综合考虑水土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因素,科学编制实施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
4.突出重点,统筹安排。
以有搬迁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努力做到应搬尽搬。
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
对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5.绿色发展,改善生态。
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建新房拆旧房,对腾退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加大迁出区和安置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2016—2017年,对有搬迁意愿且符合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安排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
二、搬迁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
——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交通、水利、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及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大中型水库库区缺乏生产生活资料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其他确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上述搬迁对象需在进一步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的基础上,聚焦聚焦再聚焦,经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本村群众评议、审核公示后由县人民政府锁定。
三、安置方式
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就近就地,适度规模,实行“五靠近”(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
也可以通过分散建房安置、插花和投亲靠友安置、进城及进镇购房安置等,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满足搬迁对象多元化需求。
集中安置规模原则上达到20户以上。
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均实行“交钥匙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质量安全监管、统一分配。
(一)集中安置。
——依托中心村、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
将搬迁对象安置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满足安置条件的中心村、旅游重点村和旅游景区附近,引导周边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发展旅游等产业。
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宅基地建多层多户或“一宅一户”的方式安置。
——依托行政村和自然村集中安置。
将搬迁对象就近安置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沿国道、省道、县道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能力较为完善的行政村、自然村,既靠近生产资料便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方便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务工。
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宅基地建多层多户或“一宅一户”的方式安置。
——依托县城、工业园、乡镇集镇集中安置。
引导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商贸经营基础的搬迁对象到县城、工业园区、乡集镇建设集中安置区进行安置,转变就业方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脱贫致富。
建设在县城、工业园、乡镇集镇规划区内的集中安置区原则上采取一宅基地建多层多户模式,特殊情况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五保”集中安置。
属农村“五保”对象的,根据本人意愿,由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安排到福利院或建设农村公租房集中安置。
(二)分散安置。
——分散建房安置。
由乡镇统筹,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安置地建房安置。
——插花和投亲靠友安置。
依托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乡镇人民政府引导搬迁对象采取购买产权明晰、安全实用、水电路配套条件
较好的农村空置房屋,并流转相应耕地、山林等资源进行安置。
流转耕地人均不少于1亩。
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审核并协助搬迁户办理相关手续。
严禁购买违法违规建设的房屋。
——进城及进镇购房安置。
优先采购存量保障房安置。
采购价格由相关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严格控制在搬迁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内。
严格控制贫困户向他人借款购房,严禁向商业银行贷款购房。
严禁购买违法违规建设的房屋。
四、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住房建设。
1.建房标准。
建设保基本的脱贫安全保障房,住房设计、建设要经济、安全、实用,具备基本入住条件。
不得随意提高建房标准。
2.建设面积和户型。
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
按照50、75、100、125平方米4种户型进行建设。
户型要精准对应到户,至少一个乡或村要统一一个房型设计。
单人户建设公租房,以集中居住为主,分散居住者建设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
对于暂时因条件限制只能建一层但有后续建房需要的,可以适当提高地基等级,为将来加层预留空间,但在未验收销号、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举债扩建。
3.奖励政策。
建新必须拆旧,旧房拆除的按人均0.25万元标准进行奖励,每户最高奖励1万元。
对于进城、进镇购房及进村插花购房安置的,其购房补助如下:
(1)补助面积
严格执行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按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进行补助(每户最高补助不超过125平方米)。
(2)补助标准
①在县城区、野三关集镇购买产权明晰的合法商品房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1500元进行补助。
②在溪丘湾乡集镇购买产权明晰的合法商品房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1100元进行补助。
③在其他乡集镇购买产权明晰的合法商品房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800元进行补助。
④购买农村空置房安置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补助。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安置点红线范围内征地、场平以及配套建设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
建设资金按项目审批程序据实测算,统筹安排。
(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资金按项目审批程序据实测算,统筹安排。
(四)后续帮扶脱贫。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资产收益和社保兜底等帮扶脱贫。
每个集中安置点应重点突出一个以上脱贫项目类型。
所需资金按项目审批程序据实测算,统筹安排。
(五)搬迁安置区的建设方案、资金规模由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审定。
各乡镇安置区建设资金总规模按户均18万元的上限把控,预留部分资金全县统筹解决相关后续问题。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自筹资金0.25万元,户均最高不超过1万元,搬迁时缴入相关账户,作为搬迁资金来源之一。
鳏、寡、孤、独、残等特殊困难群体不要求自筹资金,但房屋产权归当地政府所有。
五、配套政策
(一)住房政策。
国有土地安置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房屋产权,5年内不能进行交易;集体土地安置的,按照农村宅基地进行登记管理。
拓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源,允许地方政府购买存量保障房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村空置房安置搬迁群众。
提倡与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切实落实减免相关税费政策,采取政府主导代建企业微利建设等措施降低建房成本。
(二)土地政策。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地需求,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计划单列。
2.所有搬迁户必须建新房拆旧房,实行土地复垦、生态修复。
贫困户新房产权办理与拆除旧房挂钩,搬进新房后允许有过渡期,但不超过1年。
搬迁腾退的原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间隙地(未记入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农户场坝、自留地等)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登记,组织复垦。
3.集中安置宅基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三)其他农户搬迁政策。
对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并集中安置的其他农户,可享受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各乡镇要参照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对象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同步搬迁人口,合理确定搬迁规模,防止规模过大影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进度和脱贫效果。
(四)帮扶政策。
切实处理好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关系。
搬迁后,脱贫攻坚的其他措施要继续惠及搬迁贫困户。
1.就业。
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尽快实现就业。
加强就业培训,大力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强化工业园区定向培训,促进搬迁户转移就业;对于吸纳一定比例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的企业,地方税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户务工情况摸底调查,掌握外出打工人员从业情况,各级政府积极与务工地政府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支持务工人员长期稳定就业,公益性岗位重点向搬迁群众倾斜;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信息专项统计制度,把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的范围。
2.产业。
和“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政策相结合,制定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和资产收益等脱贫致富。
(1)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农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机制,使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增收;
(2)发展劳务经济,通过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等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3)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商贸物流、租赁、农家乐及“互联网+”等;
(4)资产收益,拓宽增收脱贫渠道,通过光伏发电、土地(林地)流转、股份分红等,盘活农村资源,在不改变扶贫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在县城、集镇、中心村及产业园区、生态旅游区集中建设商业门店摊点或部分标准化厂房集中出租和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折股分红保底到户机制,租金及折股分红收入量化分配到搬迁贫困户。
(5)搬迁后,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承包的土地、林地等相关生产资料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等继续享有。
鼓励、支持承包人“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或用于参股专业合作组织。
(五)社会保障政策。
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
搬迁群众原享有的各项惠农政策不变。
凡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必须做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
(六)公共服务政策。
1.加强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搬迁人口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务。
2.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进场交易。
具体操作办法由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制定。
3.鼓励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支持乡镇人民政府采取招商代建的方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六、实施步骤
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2月—2016年4月)。
1.组建专班。
成立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办公,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召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家、省、州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精准识别。
按照精准识别要求,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搬迁户进行锁定管理,确定全县搬迁总规模。
3.科学选址。
根据拟搬迁的贫困户规模,科学规划选定迁入地址。
关于呈报《镇平县2012年搬迁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的
报 告
南阳市扶贫办、财政局: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伏牛山南麓。东接南阳市,南邻邓州市,西连内乡县,北依南召县。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53.8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全县辖22乡镇、街道办事处,41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01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耕地面积107万亩。镇平县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有扶贫开发重点村84个,贫困乡(镇)2个,低收入人口12.04万人。镇平县所属的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四个乡镇地处伏牛山南麓,其中一半人口散居在大山深处,交通、信息闭塞,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吃粮难、就业难、1
吃水难、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据调查,目前我县这四个乡镇共有 2152 户,8520人需要扶贫搬迁。
镇平县2012年搬迁扶贫项目拟在我县高丘镇周盘村、黑虎庙村、菊花场村、四山村、拐沟村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实施,拟搬迁5个村零星贫困户78户375人,建设搬迁扶贫新村(小区)2个。该项目搬迁户建房和搬迁安臵区基础设施配套共需投资1075.1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省财政资金1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68.2万元,群众自筹706.93万元。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①建房400间,14400平方米。②电网改造架设电路3.5千米,安装变压器2台。③铺设供排水管道3.17千米,供水设备4台。④整修道路2公里。⑤征宅基地23.5亩。⑥平整土地1.6万平方米。⑦广播电视入户78户。⑧建桥涵两座。⑨绿化面积1.5亩。
为扎实开展我县2012年搬迁扶贫工作,县扶贫办聘请有关技术部门专家到项目区进行考察、论证、实地规划,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现将镇平县2012年搬迁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呈报,请予以审批为盼!
附:《镇平县2012年度搬迁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农业 搬迁扶贫△ 实施方案 报告 镇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5月25日印发
镇平县2012年搬迁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一、序言
编制方案的依据:镇平县搬迁扶贫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定为依据,以居住在深山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散居、独居户为重点,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为目的,动员社会力量,整合部门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群众自愿搬迁的积极性,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搬迁扶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加快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稳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核心,以竞争开发为手段,以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金,集中力量,确保搬迁扶贫开发规划目标的实现。尽快改变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遵循的原则:坚持搬迁户自愿,充分尊重深山贫困户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自筹
为主、扶持为辅,省搬迁扶贫补助资金只用于建房补助的原则;坚持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到有土地安臵,有业可就的原则;坚持高标准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标准、统一施工,集中安臵的原则。
二、全县基本情况
(一)全县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主要情况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伏牛山南麓。东接南阳市,南邻邓州市,西连内乡县,北依南召县。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53.8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全县辖22乡镇、街道办事处,41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01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耕地面积107万亩。据统计预测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4%;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3.4亿元,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增长9.6%。
(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镇平县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有扶贫开发重点村84个,贫困乡(镇)2个,低收入人口12.04万人,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1年农业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总产量突破5亿公斤,进入全省产粮大县行列。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9000余万元,争取并实施了一批村村通、农综开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等涉农项目,平原林网高级达标进一步巩固,全年植树240万 株,新增农村沼气3012余户,建设乡村公路90.9公里,抢修水毁道路32公里。新农村试点18个村收效明显,村庄规划稳步实施,这些都有力的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据调查,目前我县共有 2152 户,8520人需要扶贫搬迁。
(三)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镇平县所属的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四个乡镇地处伏牛山南麓,其中一半人口散居在大山深处,交通、信息闭塞,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吃粮难、就业难、吃水难、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搬迁贫困村和搬迁户的基本情况
此次搬迁扶贫规划涉及高丘镇黑虎庙村、菊花场村、周盘村、拐沟村和四山村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组),78户,375人。这些户都是自愿申请搬迁,并与乡镇、村签订了搬迁协议。
高丘镇位于镇平县西北25公里处,西与内乡县接壤,南依王岗乡,北邻南召县.全镇面积18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14亩,全镇辖29个行政村,3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万人。是镇平县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之一,全镇有9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此次实施搬迁扶贫村涉及黑虎庙村、菊花厂村、周盘村、拐沟村和寺山村5个行政村78户,375人。黑虎庙位于正北18公里,全镇总面积3.3
万亩,其中耕地709亩,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276户,120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菊花场位于高丘镇西北22公里,全村总面积3.9万亩,其中耕地308亩,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128户,516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400元;周盘村位于高丘镇西北27公里,全村总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462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245户,920人,2011年人居纯收入1600元;拐沟村位于高丘镇东北7.5公里,全村总面积1.9万亩,其中耕地1584亩,全镇辖15个村民小组,512户,1827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700元。四山村位于高丘镇北14公里,全村总面积4.2万亩,其中耕地473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86户,674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5个实施搬迁的村都是典型的深山村,搬迁户大都居住在距乡镇政府所在地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大山深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粮难、就业难、吃水难“六难”现象是制约其脱贫的“瓶颈”。山区小气候造成严重干旱缺水,灾害频繁,连阴雨有水吃,遇上天旱要到几公里外的深山沟里挑水。同时,高山寒冷,农作物一年一熟,吃饭问题难以解决;农业产出率低迫使人们进一步垦荒,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几乎没有耕地可种粮食,加上地理地质结构特殊,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对其就地实施开发,成本高,难度大,易返贫,当地生态环境也难以改善。使这部分群众摆脱贫困、迈上富裕 的唯一途径就是实施搬迁式扶贫开发。只有实施搬迁扶贫,才能解决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行路难、务工难、信息不便等诸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现状,获取更多的致富信息和增收门路。
四、安臵方式和安臵地的情况
(一)安臵方式
政府引导、迁民自愿、零星迁出、集中安臵、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
(二)安臵地选择依据
高丘镇:搬迁户安臵地按照高丘镇搬迁扶贫规划,采取集中安臵和就近搬迁方法:即将寺山村18户、118人;拐沟村10户、44人全部搬迁安臵到高丘镇新农村社区。新农村社区所在的门岗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全镇最高5300元,该村群众同意将30亩的集体用地出让给搬迁户。菊花厂14户、79人;黑虎庙18户、66人;周盘18户、68人3个村的高山零星户50户、213人。全部搬迁到原寺山政府所在地上河村。
1、迁入地的优越条件:①交通便利。新农村社区位于高丘镇集镇附近,交通十分便利,战备路从旁边通过。上河村是原寺山政府的所在地,交通设施齐全,四通八达。②公益事业健全。高丘镇卫生院、中学、小学、幼儿园均在新农村社区项目区不远,上河村现在保留着原政府所有机构,完全可以解决迁入户的就医,子女入学、入托问题。③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两个项目区位于高丘镇地势最平坦的地方,土地平坦肥沃,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充足,发展袋料香菇产业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④是务工经商的好地方。两个项目区分别有金鱼养殖基地
和生产食用菌合作社,更便于搬迁群众就近经商。⑤项目区附近有2个大型的页岩砖厂,方便搬迁户就近打工,增加收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2、安臵地有国土部门的勘察论证。选址做到了“四避一高地基实”,即避开泥石流、避开滑坡体、避开雷区、避开高压线、高出洪水线、宅基地地基坚实不下沉,确保搬迁安臵户居住安全可靠。
3、安臵地已按有关规定审批,有建设用地审批证明(证明复印件附后)。
4、安臵点安臵群众78户、375人。
5、搬迁安臵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1)组织搬迁户参加县、镇开展的各项农业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78户搬迁户中至少有30户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就业,增加收入;至少每户有一人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2)扩大金鱼养殖基地和建立袋料香菇生产基地。通过2年的努力,使搬迁户学到养鱼的技能和发展袋料香菇3000袋以上。
五、搬迁建设投资情况
镇平县2012实施搬迁扶贫5村,78户,375人,搬迁扶贫项目共需资金1075.1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省搬迁扶贫资150万元(全部用于搬迁户建房补贴,补贴按照差别化补贴),整合部门资金368.2万元,群众自筹706.93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①建房400间,14400平方米,需资金864万元,占总投
资的80.4 %。其中:中、省财政补贴150万元,其它部门资金59.16万元,群众自筹654.84万元;
②电网改造架设电路3.5千米,安装变压器2台,需资金28.5万元,占总投资的2.7%。
③铺设供排水管道3.17千米,供水设备4台,需资金25.74万元,占总投资的2.4%。协调部门资金25.74万元;
④整修道路2公里,需资金30万元,占总投资的2.7%。协调部门资金30万元;
⑤征宅基地23.5亩,需资金70.5万元,占总投资的6.5%。其它部门资金38万元,群众自筹32.5万元;
⑥平整土地1.6万平方米,需资金20.8万元,占总投资的1.9%。其它部门资金8.2万元,群众自筹12.6万元;
⑦广播电视入户78户,需资金15.6万元,占总投资的1.5%。其它部门资金10.6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
⑧建桥涵两座,需资金16.99万元,占总投资的1.6%。其它部门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1.99万元;
⑨绿化面积1.5亩,需资金3万元,占总投资的0.3%。协调部门解决3万元。(5个搬迁村2个安臵点项目及建房投资及规模表附后)。
群众自筹资金的来源:5个搬迁村375户建房及安臵区基础设施配套自筹资金706.93万元,375户全部都需要向亲戚朋友借款,110户需要有村、组干部担保贷款,借贷款的还款年限1-5年。
六、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
(1)2012年6月—2013年5月。
1、广泛宣传发动,深入调查摸底。对自愿搬迁的村和居住点的自然状况、人口状况、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登记造册。
2、安臵点勘察设计。对安臵区域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资源现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勘察设计,征求自愿搬迁群众意见,制定搬迁扶贫项目建设规划和移民搬迁点项目规划图、移民搬迁户房屋典型设计图。
3、制定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可行性文本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2)2012年7—8月。征地,工程招投标,完成“三通一平”土建工程。
(3)2012年9—2013年2月。进料,进行地基处理,建房等。
(4)2013年3——4月。进行粉刷,安装门窗、架设电路、基础设施配套、路旁绿化等其他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责任 为确保搬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四大班子主抓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发改委、土地、公安、建设、农行、信用联社、交通、电业、电信、教育、工商、人事劳动、农业、广电、林业、水利、民政、国税、地税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平县搬迁扶贫项目规划》、《镇平县扶贫搬迁优惠政策及对象认定条件》等政策性文件,将工作列入县“十件
实事”,认真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搬迁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项目乡镇政府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在项目配套、财政拨款、土地审批、土地征用、贷款投放、办理户口等方面实行“六个优先”,保证扶贫搬迁新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村”,使深山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搬迁后得以彻底改变。在整个移民搬迁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切以搬迁农户为主体,成立搬迁户建房管理委员会,并派出群众代表监督项目征地、设计、建房等,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由管委会统一解决。以村民议事会的形式,自我决定房屋设计样式,房屋设计成本及房屋建设招标价格,使每个搬迁户心中明白整个建房过程、建房费用,真正体现农民是整个搬迁工作的主体,达到把好事办好、办实、群众无意见的目的
(二)搬迁扶贫项目管理安排
(1)项目计划管理:在移民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经县扶贫办考察、论证、筛选上报经上级部门批准的移民搬迁项目实施方案执行。(2)项目资金管理。加强搬迁扶贫工程资金管理,设立专户,建立专帐,专人负责。省市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县国库支付中心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禁任何单位、个人挤占、挪用和截留搬迁扶贫专项资金。(3)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有三级以上资质证书的工程队承担,实行项目质量责任制,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确保达到优质工程。(4)技术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乡、村组织技术人员在工地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5)、发展主导产业,加大移民后续帮扶力度。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切实搞好集中安臵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将移民群众纳入产业化扶贫范围,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具体帮扶计划,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和资金来源,有效地帮助移民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副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三)落实具体责任,实行年度绩效考评
为确保搬迁扶贫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县政府将对项目所在乡(镇)、相关部门针对搬迁扶贫所做的工作进行年度绩效考评,并作为凭政绩用干部的依据。并将组织扶贫、财政、发改、国土资源、林业、水利、交通、农业、电力、公安、教体、电信、城建、人事劳动等成员单位,召开搬迁扶贫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顺关系。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尽心竭力,做好配合,舍弃部门利益,共同奋斗,对搬迁扶贫工作在财政拨款、土地审批、疏林地征用、贷款投放、项目配套、办理户口方面实行“六个优先”,保证扶贫新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村”,使深山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搬迁后得以彻底改变。
(四)严格资金筹措,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县政府负责督促项目乡(镇)及部门配套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工程建设需要。作为县年度重点项目,如因资金未及时到位而滞阻工程进度的,将由县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及县纪检部门联合调查,严肃处理。同时在项目资金的计划安排上遵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集中解决搬迁扶贫工作中资金困难问题,确保搬迁扶贫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严格资金管理,加强项目督导,严把项目质量关,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
在资金拨付过程中,严格按照县级报账制管理要求,设立专户,专人负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县、乡扶贫办派专人蹲守项目区,监督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
镇平县扶贫办
一、中央高度重视, 已将扶贫搬迁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对扶贫搬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是认识程度达到新高度。中央领导,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2012 年视察河北省阜平县时指出:有的地方实在是穷山恶水, 可以整体搬迁, 也可以分散移民, 但一定要选好搬迁和移民的地点;在2014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指出: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不得不实行搬迁, 但要做好工作;在2015 年年初视察云南时再次强调, 要做好扶贫搬迁工作, 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 安置好一方群众, 实现一方人脱贫。扶贫搬迁是一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是, 由于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搬得出, 还要稳得住, 能致富。移民不仅要安居, 还要有产业, 有就业, 要帮助移民尽快实现经济社会适应, 尽快从文化、心理实现与新居地的融合, 真正脱贫致富, 这样才能既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 又为迁入地的城镇化做出了贡献;在2015 年年中视察贵州时进一步强调, 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攻坚行动计划。要实施易地搬迁, 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 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这样做还有利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目前, 初步估算, 全国有大约有1000 万贫困群众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 以及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开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就地采取扶贫措施, 不仅成本高, 而且很容易返贫, 难以取得持久效果。移民搬迁扶贫, 近些年已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 现在需要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这1000 万人的移民搬迁规划, 统筹搬迁地点、搬迁资金、进度安排, 争取每年至少解决50 万户, 有条件的力度还可更大一些, 到2020年全部完成。此外,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都特别强调要做好扶贫搬迁工作, 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对扶贫搬迁工作都作过多次讲话和批示, 指出这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项重要创举, 在推动脱贫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后的第一场大仗, 是在“补短板中的短板”。多位领导对同一项工作高位推动, 足以说明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性非同寻常。
二是政策框架设计达到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搬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易地搬迁脱贫作为精准扶贫方略之一进行了部署。在这个文件里, 对扶贫搬迁的方式、规划、资金来源与渠道、政策支持、移民的后续扶持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 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很强, 含金量很高。可以说, 这个文件的出台, 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搬迁工作的最新政策制度框架顶层设计, 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扶贫搬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是组织落实程度达到了新高度。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的第5 天, 国务院就召开了全国易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也是我国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最高规格的会议, 首次打响了脱贫攻坚的“揭幕战”。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推动《“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全面落实, 力求解决两大问题:搬迁资金的问题, 1000万人的搬迁规模, 6000 亿的资金保障;政策保障问题, 要求财政和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保障到位。
二、多年的实践, 我省已探索了扶贫搬迁的好经验
自2003 年我省开展扶贫搬迁工作以来, 全省已搬迁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80 多万人。其中, “十二五”时期投入中央、省财政搬迁扶贫资金14.6 亿元, 全省各级投入各类资金共计300 多亿元, 建设集中安置点2974 个, 其中县城安置点58 个, 乡镇安置点701个; 建设1000 人以上的安置点72个, 实现了34.6 万贫困移民的安居梦。
2013 年, 我省调整了扶贫搬迁工作思路, 创新了搬迁安置路径, 实行扶贫搬迁进城进园安置为主, 乡镇和中心村安置为辅的梯度安置基本模式, 逐步实现由乡村安置向城镇安置转变, 从有土安置向无土安置转变。当年确定了修水、于都、龙南、遂川等9 个县为扶贫搬迁进城进园试点县, 全省搬迁安置6 万人。2014 年, 又确定武宁、 上犹等18 个县为扶贫搬迁进城进园试点县, 全省搬迁安置8 万人。2015 年全省共搬迁安置10.6 万人, 建设安置点257 个。在修水、武宁、遂川县以及赣州的12 个县 ( 市、区) 建设的集中安置点规模都在千人以上。
梳理一下我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第一, 党政领导的高位推动, 是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关健点。在省级层面, 省委省政府对扶贫搬迁工作高度重视, 特别是对进城进园安置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强卫指出, 把居住在不适宜居住的山区人口搬迁出来, 对统筹城乡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鹿心社省长对这项工作多次进行专门批示, 要求省扶贫和移民办牵头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尹建业副省长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的第2 天就召集发改、财政、扶贫和移民办的负责同志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建立投融资主体事项, 研究政策整合问题。2014 年6月, 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贫困群众扶贫搬迁工程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搬迁的工程组织、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此外, 省政府每年都把扶贫搬迁工作列入民生工程, 明确计划任务, 实行目标考核。在县级实施层面, 各搬迁县都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的扶贫搬迁领导小组。修水县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成立了一办十组, 即综合办公室、搬迁安置组、县域规划组、安置房建设组、土地整理组、山林土地流转组、社会保障组、户籍管理组、资金整合组、社区管理组、宣传组。这些组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县直各单位抽调, 集中办公, 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 以县城为龙头, 实施县乡村三级梯度安置, 是彰显扶贫搬迁“江西模式”的创新点。我省近年来实施的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和乡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模式, 既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 同时也通过工作实践表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搬迁新途径。
强调以县城为龙头, 是因为这种安置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县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资源优势, 可以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群众的行路、上学、就医等多种困难, 可以快速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 可以阻断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 也可以比就地扶贫有效地节省财力物力。昨天上午发言的几个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已成为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除这几个县外, 还有上犹县、宁都县、瑞金市、寻乌县、石城县、信丰县、全南县、崇义县、会昌县、万安县、广丰县等县正在实施进城进园的安置模式, 有的已初见成效, 相信这些安置点也将成为我省扶贫搬迁工作的新亮点。万载县、乐安县、大余县即将开展这项工作。
实施三级梯度安置, 既是充分尊重移民意愿, 又是考虑移民群众的各种现实条件, 进县城进园区安置的主要是贫困群众中有劳动能力, 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尤其是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务工的贫困移民; 到乡镇安置的是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贫困移民; 在中心村安置的是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差的特困移民。满足不同层次移民群众的需求, 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
第三, 整合政策资源、整合资金, 是我省扶贫搬迁工作的大看点。实践证明, 政策和资金整合的好, 整合到位的项目县, 工作成效就大;不敢整合, 不会整合的项目县, 工作难度就大。尤其是进城进园的项目, 不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整合, 就无法有效地实施。昨天我们听了和看了修水县和武宁县两县的进城进园项目, 他们整合政策和资金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修水县良瑞梦想家园小区, 安置移民1920 户8013 人。房屋均价1350 元/ 平方米, 购房移民群众享受移民搬迁政策人均4000元, 危房改造政策1.2 万元/ 户, 拆除旧房政策4.8 万元/ 户, 小户型 (80 ㎡及以下) 奖励政策2 万元/ 户, 户均政策叠加8.47 万元, 人均2.03 万元。也就是说, 购买60平方米的住房, 搬迁移民基本不用出钱。武宁县武安锦城移民安置小区项目总投资11 亿元, 其中整合各种政策资金5.35 亿元, 包括公租房补助及基础设施配套资金3.8 亿元, 国家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资金1.15亿元等。搬迁移民购房, 每人补助6000 元, 原住房占地300 平方米以下的补3 万元/ 户, 300 平方米以上的补3.5 万元/ 户, 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补1.5 万元/ 户。移民购房价仅为1200 元/ 平方米。
第四, 实施整体性搬迁, 是我省开展扶贫搬迁工作的着重点。自2013 年以来, 我省在开展扶贫搬迁工作时, 特别注重实行整体性扶贫搬迁, 以“整个居住点、整组或整村”为单位, 将所有群众搬迁出来, 实施集中安置, 解决了搬“富”不搬“穷”的问题; 解决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 为土地的增减挂, 盘活生产性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解决了国家对原居住地村庄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投入问题, 避免国家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解决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集约化、均等化问题, 提升了公共财政的社会效应, 有利于贫困移民在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后“能脱贫、快致富”。修水县在整体搬迁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是全国的典范。自2013 年以来, 修水县共完成5 个乡镇的14 个行政村、2 个乡镇的5 个片区村和其他18 个乡镇的256 个自然村的整体搬迁。在整体搬迁的地方, 修水县坚决做到不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进行危旧房改造、不再审批非农建设用地手续;坚决做到居住人口全部搬迁、农房全部拆除、宅基地全部复垦。
三、用足用好新政策, 打造扶贫搬迁“新样板”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 解读《“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省政府即将出台《江西省“十三五”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如何精准地解读新政策, 把握新政策, 我就操作层面讲13 个方面的问题:
1. 关于搬迁对象。要按照文件规定的范围确定搬迁对象, 中央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由省里给予支持。搬迁的贫困人口必须与国扶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相衔接。即, 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必须录入国扶办建档立卡系统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块中, 且基本信息要一致。在建档立卡系统中已脱贫的贫困人口, 按照摘帽不摘政策的规定, 仍可以享受这项政策。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摸准对象。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条件, 进村入户组织开展对“十三五”有搬迁需求贫困村 ( 组) 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摸底, 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不搞“运动式”搬迁。符合条件而意愿不强的, 要分析原因, 积极开展政策宣讲, 让群众全方位地知晓政策。二是明确重点。“十三五”我省要完成50 万人的搬迁任务, 其中在2018 年前主要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按此时间节点和分类占比, 在2018 年底前, 对贫困村要优先整体搬迁, 其中非贫困户同步搬迁; 对非贫困村要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拔罗卜”。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人数要控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数的1.5 倍范围之内。超出此范围的非建档立卡人数在县扶贫资金的总盘子中自行安排。
2. 关于建立投融资平台。全省要在省、县二级建立扶贫搬迁融资平台, 目前省级投融资平台已经明确, 为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有限公司。有搬迁任务的项目县要尽快建立县级投融资实施主体。委托代建购买服务模式进行运作, 由政府与承贷主体签订《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协议》, 以承接专项建设基金、专项政府债和政策性金融长期低息贷款。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目前建立的是投融资平台, 主要业务就是扶贫搬迁, 没有承接其他扶贫开发业务, 因此投融资主体的中心工作就是扶贫搬迁。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下, 是否还要拓展其他扶贫开发项目, 待国家有新的政策出台后, 再另行部署。
3. 关于补助标准。明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不低于2 万元/ 人, 其中, 省级层面安排0.8 万元/ 人, 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的补助标准为0.8 万元/ 人。在县级层面,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5万元的信贷资金, 是中央与省里算帐的一个参考, 这里面包括补给贫困户的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 不是补给每个搬迁贫困户的额度。各县要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的补助政策, 其中信贷资金补助贫困人口的标准不低于1.2万元/ 人。需要说明的, 省级不再按搬迁对象人均标准, 对集中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资金补助, 同时也取消了市、县对这块需安排配套资金的要求。
要注意补助标准的上下衔接。各地在省级标准基础上, 可结合县级财力和移民需求, 尽可能增加同步搬迁人口的补助, 以期减少同是扶贫搬迁中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同是贫困户但前后年度搬迁的移民之间、都是移民但属不同搬迁类型的移民之间, 因补助性质不同、标准差距较大, 而可能引发的攀比、不满等矛盾。要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 确保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安置点社会和谐稳定。
4. 关于建设标准。最近,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的通知》, 省发改委和省办转发了此文件。国家和省里的文件都规定住房建设是“保障基本”的原则,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 平方米, 以砖混结构的小户型为主。要强化建设规划和安置区建设方案的约束力, 不得变相扩大住房建设面积, 不得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 可以采取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等办法, 由搬迁对象今后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户, 在未稳定脱贫前, 不得自主举债扩建。对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 各地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 确定住房控制面积标准, 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汪洋副总理特别强调, 贫困户搬迁, 是脱贫的搬迁, 不是小康的搬迁, 建新房的标准不能过高, 面积不能过大。不能建成别墅区, 大大超出脱贫标准。底线是不能让贫困人口因搬迁负债、因搬迁影响脱贫。这个问题要引起各地高度重视, 不能一边叫穷建不起房, 一边又建“高大上”的房子, 把几代人的住房都考虑进去, 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5. 关于信贷资金的规模和使用范围。信贷资金由省农发行、省国开行按照我省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 分别向其总行申请专项资金支持解决。各县要根据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 及时与当地农发行、国开行分支机构对接, 按不超过5 万元/ 人的标准, 办理好扶贫搬迁项目信贷, 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享受这项政策。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 信贷资金的用途问题。用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补助, 另一个是统筹用于安置点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按政策规定, 信贷资金不得用于原居搬迁对象住地的土地复垦、整理, 搬迁过程中发生的搬迁补偿、临时过渡等费用。第二, 信贷资金由投融资主体统借统还, 不涉及到搬迁对象的还贷问题。
6. 关于特困对象的兜底安置。省政府即将出台的扶贫搬迁的文件, 对特困对象的搬迁作了明确的政策, 这是我省搬迁安置方式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政策规定:需搬迁的五保贫困移民对象, 符合入院供养规定的, 全部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安置。对搬不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身患精神病、传染病等不符合入院集中安置的五保对象, 在由户主申请, 村委会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审批, 公示后并与乡 ( 镇) 政府签订保障房安置协议的, 按其家庭人口数制定不同住房面积标准, 由县统筹安排, 在乡、村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 实施交钥匙工程。安置房产权公有, 周转使用。同时, 在组织实施中, 要明确集中供养、保障性住房和分散安置的对象申请程序和确认手续, 以及补助资金发放、拆除旧房、住房产权等操作办法与具体政策, 确保今后无纠纷、无争议, 具有法律效力。
这个条款, 是省政府瞄准建不起房的贫困户及特困户, 进行兜底安置的制度性安排, 是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必将对我省实施安居扶贫攻坚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地要用好用足这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
事实上, 各地在做好特困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上, 通过实践已总结了不少好办法, 如龙南县2015 年采取“整合资源、乡镇代建、全面兜底”的方式, 整合扶贫搬迁、危旧土坯房改造等政策, 县财政再每户补助1 万元建设资金, 在乡镇专门建设726 套保障房, 免费安置特困群众。其中南亨乡三星塘保障房建设还争取到帮扶单位省机场集团的445 万元扶持资金。
7. 关于回购小户型商品房安置。省政府的搬迁文件规定, 各地可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探索回购空置商品房和其他空置房等多种形式的集中安置方式, 优化搬迁安置的投资性价比。这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这种安置方式不涉及征地、拆迁、补偿等事项, 具有时间短, 速度快, 难度低, 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同时又为房地产“去库存”找到了路径。这样既解决了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难题, 又盘活了当前房地产市场, 可谓一举两得。石城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采取“团购成本价商品房”集中安置“进城进园”移民对象, 一次性团购安置房355 套, 以每平方米2850 元的价格进行整体打包。搬迁户中的贫困户按1800 元/ ㎡房价购买, 不足部分通过整合交通、水利、农工部、扶贫和移民办等部门的资金、以及安置房上交税收全额返还、财政存量资金等方式进行化解。搬迁户中的贫困户享受5000元/ 人的补助政策;享受危旧房改造1.5 万元/ 户补助政策, 低保对象享受2 万元/ 户。同时, 进入移民集中安置小区的移民户可申请金融扶贫产品“金福通”个人贷款, 贷款限额5 万元, 期限1-3 年。这种安置方式要注意两点:其一, 要选择小户型商品房, 住房面积要控制;其二, 要通过整合资金和政策, 控制房价, 原则上房价控制在2000元/ 平方米以内。其三, 要有扶贫功能, 搬迁的是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 且贫困户要占较大的比例。
8. 关于政策和资金的整合。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强各项政策和资金的整合尤为重要。各地要加强协调, 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 协调好住建部门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政策;协调好国土部门落实安置点用地审批的绿色通道;协调好供电公司对安置点用电设施建设给予优惠, 对移民安置房用电开户费给予减免;协调好科教文卫、民政等部门优先安排安置点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室、城乡社区等配套项目建设; 协调好水利部门的安置点饮用水与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资金;协调好林业部门对迁出地不适合复垦山地的安排生态林建设资金;协调好农业部门重点支持迁出地和安置点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等, 通过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和社会公益组织力量, 共同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有些政策在市县级层面就可以协调好, 市县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不要等。
9. 关于后续扶持。各地要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巩固搬迁, 实行改善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 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 积极探索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新措施新办法: 一是按照“人走权不走、人移利不移”的原则, 引导移民盘活生产性资源, 将原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等资源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扶持。结合“雨露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技术培训, 鼓励企业优先招用搬迁群众, 帮助移民群众建立产业合作社, 利用国家和省里的金融扶贫政策, 积极发展产业, 提升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能力。
10.关于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移民集中安置点是一个系统的新社区, 既具有城镇特点, 又呈现农村特色, 既是移民创业发展生产的基础, 更是和谐稳定生活的依靠。一是要落实安置地社会保障。对进县城进园区安置的扶贫搬迁, 各地要明确: 是继续新农保、农村低保还是享受城镇居民社保、低保, 应可自定互转; 是保留农村户籍、新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医疗保险, 应可自由选择, 确保移民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 各种原有权益待遇不变。二是要强化移民社区的管理。要做好迁出地与迁入地管理的过渡与衔接, 妥善解决易地安置“人地分离”的管理问题, 在整合原有村委会职能的基础上, 对安置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 建立联合管理机构, 将以“人”为主的事项归社区管理, 以“地”为主的事项归原村委会管理, 落实好相应的工作经费, 搞好社区服务和原迁出地村级债务的化解。三是要完善公共服务的措施。明确安置社区内环卫、保洁、绿化等政府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户, 商铺、超市、宾馆、酒店等优先向移民户拍租, 物业费以最低价格收取等, 确保移民得到更多实惠; 同时加强移民的培训教育, 帮助他们从心理、生活上尽快适应新环境, 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确保实现安居乐业。
11. 关于责任落实。扶贫搬迁, 涉及范围广, 政策性强, 实施难度大, 国家实施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 主要是“管住两头”, 一头管规划, 一头管实施效果。中央各相关部委结合职能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形成推进搬迁扶贫的强大合力。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就是要“抓好中间”, 做好组织实施。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搬迁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要明确分管领导的具体责任。为了落实中央的要求, 省政府将成立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 分管副省长任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 部门责任已分工明确。县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扶贫搬迁的主体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抓, 成立组织协调机构, 及时制定落实精准搬迁的扶持政策, 抽调专门人员组织实施好具体项目建设。
12. 关于考核评估。中央将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 分年度、分阶段对各省 ( 区、市) 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搬迁成效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我省将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第一, 扶贫搬迁的考核是对25 个贫困县和设区市的考核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地要充分认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第二, 要建立完善资金运行监管机制。要牢固树立扶贫搬迁资金的“高压线”意识, 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原则, 广泛动员移民群众参与资金管理和工程项目建设监督。同时发挥审计、财政、扶贫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杜绝挤占、挪用、截流移民资金现象的发生,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13. 关于档案管理。各市县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及时收集、系统整理、分类归档、专人管理, 建立和完善移民搬迁档案, 切实做到“一户一档、一点一本、一乡一册、一年一卷”, 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整个扶贫搬迁工作过程, 这样既便于监督和检查扶贫搬迁工作, 同时也便于服务搬迁移民。
四、紧抓当前, 尽快完成几项基础性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 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也是脱贫攻坚打响扶贫搬迁揭幕战之年。各地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成效基础上, 围绕扶贫搬迁的工作新目标、新任务, 扎实做好今年的扶贫搬迁工作, 为“十三五”扶贫搬迁开好局, 起好步。各地要充分领会和把握上述13 个重点问题的内涵和实质, 结合实际, 认真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抓紧正式上报2016 年度扶贫搬迁安置计划。今年2 月, 各地上报确认了本市及所属县 ( 市、区) 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数据和2016 年度实施计划, 鉴于目前建档立卡系统的信息录入和标识工作尚在调整, 考虑到各地原上报的数据有所变动。为此, 省办于3 月7 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 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正式上报工作的通知》, 要求进一步核准搬迁计划和落实搬迁对象, 严格评审确定安置点, 认真做好申报工作。全年申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计划在50 人以内的县, 省办不予安排搬迁指标, 由县在扶贫资金总盘子中自行解决。2016 年搬迁计划要在3 月底前, 以县政府名义报市办, 市办统一汇总后报省办。
二是抓紧再核实核准“十三五”扶贫搬迁对象。这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也是今后“十三五”扶贫搬迁工作重要基础。各地要以2 月份确按认上报数据的基础上, 照国家确定的扶贫搬迁条件, 再次对列入搬迁范围的村组情况,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步搬迁人口进行核查, 确保范围准确, 对象精准。并以此建立迁出村组名称、总搬迁户及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人口、同步搬迁户及人口等基本情况的台账, 确保搬迁工作有的放矢, 有序推进。
三是抓紧修订和编制县级“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各地要在前期编制“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最后确认的搬迁规模, 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要按照省里印发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基本原则、基本政策等, 根据这次会议的新精神、新要求, 结合实际, 及时制订县级“十三五”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进一步量化、细化搬迁规模、年度安排、安置方式、补助政策、建设标准、建设规模、资金筹措、政策整合、扶持政策、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内容, 确保方案具有政策性、操作性。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县政府名义在4 月底前, 经设区市审核后, 上报省办和省发改委。
四是抓紧组织2016 年项目的实施。要以“搬迁对象、建设用地、搬迁政策”三落实为前提, 组织开展今年申报计划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安置点建设的土地平整工作, 争取项目实施的主动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面积要严格控制在每人25平方米, 对一户一宅方式建设住房的, 可采取预留续建空间的办法, 由搬迁对象今后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未稳定脱贫前, 不得自主举债扩建。要落实项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确保项目管理到位, 项目质量有保障。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易地搬迁后续扶贫产业蔬菜大棚实施方案07-01
易地扶贫搬迁01-07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0-31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规划09-22
乡镇扶贫易地搬迁总结12-20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1-19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07-12
石阡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经验交流材料12-04
搬迁技术方案09-16
网络机房搬迁方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