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即新生期、奋斗期、探索期、逐步迈向成熟期。
一、中国共产党新生期
清末民初,人民深受军阀混战的残害和西方殖民者的压迫。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国民党由于它的自身原因限制,无法满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迫切要求成立自己的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但是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中国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革命失败后,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在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3.7万多人。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
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它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毛泽东组织建立了中国农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带领军队进驻井冈山。于1928年与朱德带领的起义军会师于井冈山,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多人发展到30多万人。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左”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损失贻尽。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理论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损失,使全国红军由30多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30多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军事力量长征前曾经达到过30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3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三万人人队伍比三十万人的队伍更强大。”
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并着重总结了建党以来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制订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方针。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在内的包括一切抗日阶级的抗日统一战线。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政权。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致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万多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
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在武装斗争总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内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1946年6月至10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0座,歼敌29.8万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87座;解放军则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歼敌41万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解放区虽仍有95座城市被敌侵占,但解放军同时收复和解放了153座城市,并歼敌40余万人。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9年4月,百万雄狮过大江,占领南京总统府。
中国共产党仅仅经过3年多的英勇奋战,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中国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美国制造的飞机加大炮,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中国人民开始建设新中国,为新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奋斗的探索之路。1955年夏季以后,“大跃进”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为以后的长期发展遗留了一些问题。期间,“浮夸风”盛行,偏离了实事求是的道路。虽然后来拨乱反正,但是这次错误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得的影响。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使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保护党和国家不受外国的侵犯,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完善自己,歼灭国内的残余反动势力,还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及援越战争。从而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提升,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幻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更好地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政权。
四、中国共产党逐步迈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而努力。通过1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有多少位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是一部成长史,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无数挫折,仍然能够成长与壮大;是一部发展史,它是从“星星之火”发展到“可以燎原”的态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的高速发展史,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变成“富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它不断发展到现在。我相信,在它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篇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基本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中国早期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工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进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罢工的次数日益增多,罢工的规模急剧扩大,开始参加规模较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斗争。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物质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为了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包括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最后都失败了。近代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新型的先进的阶级来领导。这个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身上。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外,还具有斗争最坚决最彻底、集中程度高,易于形成强大政治力量、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联盟等本身独特的优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革命、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工人阶级有力量、有能力肩负起历史责任,发挥决定性作用,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一直苦苦寻找救国之路,诚心诚意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这些“先生”并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他们总是欺负自己的“学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现实,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新的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学习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在近代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地村人。他在1913年至1916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并满怀豪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把三大原理联络起来的“一条金线”。同年7月,他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驳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诬蔑,强调对中国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从而维护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会议。但会议拒绝中国正当要求,还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北洋军阀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强烈愤怒。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形成自觉的工人运动,不断提高斗争水平,产生组织起工人阶级政党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导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准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它的伟大作用。因此,一大批先进分子纷纷到工厂、煤矿等地方,调查工人生活,开办工人夜校,讲解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
义,发挥桥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逐步地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深人,知识分子和工人当中都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首先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
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 篇三:党的发展历程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年星光闪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历程。90年来,历经风雨的中国共产党,从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党和国家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梳理党的历史,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栩栩如生,刻在我们心里的那一些记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从五四运动到“南湖会议”(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2、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时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
弃了对同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时期 1927.7.——1937.7.)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4、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从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10.)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6、从争取国民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 1949.10.——1956.12.)1949年到1952年,面对满目倡痍、白废待兴、茅盾重重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成功地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从1952年开始,又展开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7、从“大跃进”到“八字方针”制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957.——1965.)
从195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加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历时十年的全局性内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9、从“两年徘徊”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拨乱反正时期 1976.——1981.)
从一位农民到一位记者, 是重庆日报给了我这个机会。
从一位记者到一位中国记者最高荣誉的获得者, 是重庆日报给了我这块成长的土壤。
从农民到重庆日报通讯员
一个儿时的记忆, 让我终身难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全国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我家所在的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柿子村一队, 在农业学大寨中, 青壮年劳力都被组织到荒坡上修梯土, 很有声势。当时还在读小学的我, 有一天听大人讲, 说有一位记者来采访改田改土, 一边听生产队长介绍情况, 一边把手放在裤包里就把队长介绍的情况记下来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记者好了不起哟!
从那时起, 我就有了一个愿望, 要争取当一名记者。
1971年, 我读了两年初中后, 回到农村当了一名农民。出于对记者的崇拜, 我一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挣工分求生活, 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写文章。虽然那时还不知道往哪里投稿, 但还是作为一种爱好, 坚持写不能发表的文章。
真正往报社投稿, 是1978年底, 我被聘用到当时的巴县青木关区公所多种经营办公室 (1995年区划调整时划给沙坪坝区) 作蘑菇技术员后, 办公室里有了报纸, 知道可以向报社投稿后, 我便利用星期天和晚上写稿, 并开始向重庆日报等投稿。
开始, 我写的是文学作品, 在两年多的时间, 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等作品, 但投出后都被退了回来。直到坚持了两年半, 创作了60多篇作品后, 才在当时由沙坪坝电影公司办的一张内部刊物《电影园地》上发了一篇500余字的影评文章。当编辑给我寄来一张样报和1元钱的稿费时, 我高兴了好多天, 也坚定了我写稿的信心。
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发表在重庆日报上, 也是这一篇稿, 让我开始往专业记者这条路一步一步地迈进。
1982年, 我在当蘑菇技术员时, 用锯木粉作原料, 在一个木箱子里试种成功香菇, 这在当时的重庆市是首次用锯木粉种香菇成功。我把这个木箱子抱到镇上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两寸相片, 然后写了一篇400来字的消息, 连同照片一起, 寄给重庆日报。没想到3天后, 重庆日报就在二版, 把这篇消息连同照片一起刊登了出来。
这第一篇新闻稿在重庆日报上刊登后, 我就开始把青木关区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新鲜事写成稿件, 寄给重庆日报, 先后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老子服了儿子》、《厂耻鞋》等一批在重庆和当时四川新闻奖中获奖的作品。至此, 我也成了一名重庆日报的通讯员。
在我为重庆日报当通讯员的10余年间, 重庆日报的唐明恒、熊庆元等老师, 专程到青木关来指导我。当时在重庆农村报当编辑的张小良、康仁明, 每年都数次到青木关来, 为我在当青木关区文化站长时组织的滴翠文学社的社员作辅导, 也同时指导我写稿。
从通讯员到重庆日报记者
从一名通讯员到一名重庆日报的记者, 我经历了11年的时间, 在这11年间, 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新闻工作的“爱好”和对记者工作的向往。
1993年底, 重庆农村报要扩为日报, 需要招记者编辑, 我作为在最基层的一名农村通讯员, 被调进报社当了一名记者。
当我第一次作为一名专业记者到农村采访时, 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因为, 作为一名在农村基层干了10多年的通讯员, 知道记者的荣誉有多重, 也知道要保持好这一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该怎么做。
我在基层作通讯员和区委宣传委员时, 也经常接待记者。当时, 我会尽最大的能量, 为前来采访的记者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但这不是为某一位记者, 而是为记者是在履行宣传党和政府的工作, 是在反映广大人民的心声的职责而要做好服务。
由于我了解基层对记者工作的尊重, 也知道基层在接待中的难处, 因此, 当我作为一名专业记者到基层采访时, 就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在生活接待上, 尽量不给基层添麻烦;在工作上, 要深入采访, 挖出新闻, 不能空手而归, 不能让基层的同志“失望”。
在当上专业记者不久, 一次采访写稿, 让我下了要当一名“三农”记者, 坚持在田坎上跑下去的决心。
1994年春节前夕, 农村报要采写一组反映农民如何过年的稿子。我到当时綦江县县城所在地的古南镇一个偏僻的山村采访时, 15岁的小妹妹还不知过年吃的汤圆是啥样, 50多岁的儿子和70多岁的老母亲靠一个老南瓜来过年的贫困状况, 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回来后, 当我写的《贫困农民的“年”》的文章见报后, 受到了包括报社个别同志在内的城里人的“质疑”, 认为解放40多年了, 农村不可能还有这样贫困的状况。
这个山村贫困的状况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 而城里人对农村贫困状况的“质疑”, 则让我清醒:城里的记者关注农村太少了, 基层和农村太需要我们记者去反映他们的真实情况了。我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 一位从农村基层走出来的记者, 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来。
因此, 从那以后, 我就下了决心:我这位重庆日报的记者, 就是一位永远不变的“三农”记者, 就要在田坎上跑一辈子。
从重庆日报记者到要当专家型记者
“记者要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思想的记者, 绝不会成为一名有作为的记者。”这是这些年来我在带实习生时, 首先要求他们做到的。
而要做有思想的记者, 也是我在实践中的感悟。
1994年下半年, 我在当时的省级贫困县潼南县进行了农村贫困的深入调研后, 写了一组农村贫困的深度报道, 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贫困状况, 对贫困的原因, 脱贫的路子等也进行了思考。这组报道一出来, 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5年开始, 对粮食生产, 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 并开始进行调研式的采访, 从深层次上去进行研究, 并将在研究中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 通过自己所写的报道反映出来。
早在1998年, 农业产业化才提出不久, 当我对当时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采访研究后, 就在所写的报道中提出了“农业产业化不能用行政手段推动, 要用市场来引导”的观念。随后的10多年来, 我就一直关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注着重庆粮食生产, 关注着重庆的扶贫攻坚, 关注着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重庆直辖后, 三峡移民搬迁成为中央交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我从1997年开始到2003年135米蓄水完成, 每年我都要用连续10多天的时间, 到库区的移民区县, 进行移民搬迁的调研。回来后, 把调研采访的成果, 写成一组深度报道。
从深入最基层中不断地积累, 在积累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 新的思想反过来又不断地指导自己到基层采访调研。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使自己在一步一步地向专家型的记者靠近。
记者的荣誉值得珍惜
从表面上看, 记者只是一项职业, 但从深层次来看, 记者这项职业是一种荣誉, 而这一荣誉, 是值得我们百般珍惜的。
从当上专业记者开始, 我就极为珍惜这一自己从小就要实现的梦想。因为, 只有珍惜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才能千方百计干好自己喜欢的职业。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程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30—02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并最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内曾先后出现了多次严重的“左”、右倾错误,这些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党当时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党内尚未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活的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简洁、最准确、最精辟的表述,它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要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举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同一切腐朽的势力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开始的革命形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大革命的失败经验表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实践证明,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毛泽东十分强调以中国的具体革命斗争形势来确立党的政策。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基于当时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同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且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的相继发表,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这次会议指明了革命的新出路,但是却滋长了“左”倾情绪。
20世纪30年代初期,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以至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在开始的时候屡屡受挫?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缺乏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来引领全党,以至于犯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从而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斗争道路。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并没能在幼年即国民大革命时期自觉地提出来。因而,真正自觉地探寻思想路线,是始于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12月,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反对主观主义的唯心观念,认为如果对政治形势进行唯心的分析和对革命工作进行唯心的指导,那么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中提出了加以纠正的方法:第一是“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第二是“使黨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第三是“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1]92所提出的这三条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思想的先声。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针对本本主义者照搬苏联、一切“拿本本来”[1]111的做法,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115的观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11—112,初步形成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116。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开始转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1935年底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实践论》和《矛盾论》(1937年七八月间)、《论新阶段》(1938年11月)等著作先后发表。这些重要著作,都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动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科学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结果,它集中“剖析了主观主义尤其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思想根源,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揭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基本战略和策略,这些都为全党进入抗日战争的新阶段作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由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清晰起来。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9年)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534的伟大任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3]522—523,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534。这使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更加明确。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在《共产党人》创刊号上发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3]611的思想第一次以最完整的形态被提了出来。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不仅为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日渐成熟起来。
不久,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并对其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801,还突出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已经形成。
继《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毛泽东又于1942年2月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这三篇文章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1941年5月—1945年4月)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問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4]795。在这次整风运动中,经过对党风、学风、文风的进一步整顿,使得全党统一了认识,而且逐渐将实事求是作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行为准则。
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章总纲上具体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这一时期的确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中国革命从此逐步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并很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又继续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领导中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强大法宝。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春明.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9):6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九十年沧海桑田。百万雄师的长江之歌已经久远,但声威犹存;风吼马嘶的黄河之颂已经过去,但言犹在耳。
九十年前,在江南的风雨中,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在这艘船上,中国共产党在无数仁人志士的期望中诞生了,从此,中华民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它引导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命运奋起拼搏:从井岗山到延安,从大渡河畔到雪山草原,从四渡赤水到百万雄师过天堑,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它展开的是一幅传奇般的画卷。它带领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走出了黑暗,它指引着炎黄子孙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90年的时间,一叶孤舟已经红遍了壮美的河山,而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九十年,有人感叹,时间易逝,有人感叹,精神长存。
有一种情,数十年的悠悠岁月,也不会消散丝毫;有一种情,九十载的斗转星移,亦不能淡去半分。每次忆起,必当热泪盈眶,;每次提及,定会溢满胸膛。那是中华儿女对党的最深沉的情感,是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的羁绊。九十年,党成了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辉煌诗篇,党成了炎黄子孙用无数丰功伟绩撰写的历史长卷。有一种人,时刻都在与死神战斗,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在敌后的战场上殊死拼搏,彻夜不眠,竭尽全力挽救那些为祖国的未来奋斗的英雄们;在和平年代,他们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攻克一道道难关,打败病魔,为人类健康殚精竭力。他们是天使,挽救着生命,不分种族,没有歧视,造福人类。
岁月如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根治,人类健康得到了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在大多数人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国一方面通过解决温饱和改善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有效地降低人口(特别是婴儿)的死亡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均寿命;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将卫生事业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抗击非典过程中,卫生部等各部委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病意识,引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并不断对相关药物进行研制,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抗击非典斗争的最终胜利,证明在非典的冲击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光辉的诗篇;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此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清晰;2009年4月6日,这一天,注定将成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众所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数易其稿,只因其是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了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让百姓公平享有公共卫生的“阳光”。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不断努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争取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岁月的长河汇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洪流,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党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面对越来越多疾病威胁,卫生事业的提高刻不容缓,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卫生事业定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
姓名:宋焕焕
联系方式:***
彼时彼刻,旧的制度在暴力革命的声浪中轰然崩溃,新的秩序在孙文等革命者殚精竭虑的经营下正逐步建立,但依然面临巨大的阻力。从政治层面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在实质上打破封建旧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封建旧臣坐拥平定全国的军事实力,是革命党无奈中必须依附或争取的对象,袁氏掌权当国之后遂更改宪法,试图实现永不退休的终身制总统,甚至不惮于脱掉共和的外衣回归世袭帝制,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在民国成立的最初十年内从未停止过,其中不可避免的夹杂着外国列强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伴随着日俄对满蒙的瓜分企图、英国对西藏的割裂企图、日军在攻占胶州湾以后对山东的窥伺等,革命的成果苟活在列强势力的危险均衡中,只能沿着旧制的惯性前行,在政体方面所谓的革新也更多的只是逢迎列强的侵略需求,同时均衡国内各大派别的势力,比如“辛亥前后革命党人所追求的原是个美国模式的总统制。但是在孙、袁交递时,革命党人(尤其是宋教仁),怕新总统袁世凯弄权,在《临时约法》里,乃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唐德刚,)。可见在选择政体时所参考的依据相当狭隘,而且最终也没能阻止袁氏的帝制闹剧。
另一方面,孙文发起的讨袁运动无意中加剧了地方实力派的角斗,许多地方军阀以反袁的名义纷纷独立,这反而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袁世凯死后,列强失去了共同的代理工具,开始寻求并扶植新的代理人,由此形成的大小军阀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海外的不同势力的利益,互相牵制、各霸一方,横征暴敛、祸国殃民,内战连年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张宪文,1985)。中国之文化土壤与西方不同,20世纪初的社会精英试图通过全盘或接近全盘式的学习西方政体来改良中国社会,多半以失败而告终。比如,区域高度自治的政体在美国就行得通,美国以“独立宣言”立国,其中着重宣扬人性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州与联邦之间的关系是“分离且自由”的,各州的经济、司法等事务均高度自治,一个区域的人们按照他们之间的契约,相互协调一个共存的自由生活,如果愿意,各个区域可以自愿的通过协商和妥协,达成一个契约联合在一起,这样的联合并不妨碍他们的自由,充分区域自治的原则,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也使得分治原则下的联邦政府看似权力松散,却足以维系国家的统一并使其日益强大。他们所依赖的正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林达,)。
但是,这样的制度如果照搬到中国,则会出问题。中央集权应该是最适合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一种模式,这也应该是不断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地方势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和控制的时期,必然是军阀割据,战乱纷争的时代,中国自宋以后逐渐意识到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藩镇的独大必须加以遏制,到明朝更是将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乃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发展,尽管如此,集权导致的发展阻滞换来的是农业帝国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再一次提醒人们,区域自治终究是行不通的,只会让国家愈发的混乱。地方势力难以均衡的问题一直延续到蒋介石执政时期,并且可能是其最终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近代政治探索的最初阶段,当对西方政体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遭遇失败之后,一种全新的治国理论呼之欲出,而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被大规模引入中国,正是为这艘在风雨飘摇中找不到航标的华夏巨轮指明了充满希望的方向。
从经济层面来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存,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近代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下,“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存在两个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在沉沦的过程中变为半殖民地,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伤,但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刺激下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而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点则出现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到北洋军阀统治的这一时期(张海鹏,)。
上升的趋势在之后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离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根基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的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于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在这同时,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开始成长和集结,并发动了一系列对内外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新锐思想和文化势力可谓“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而引导了中国社会在跌入“沉沦”的最低谷之后所迸发出的积极向上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混乱不堪的军阀政治背景中,其经济根源则来自于同时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1912到1927的中,由于一战的爆发缓解了西方列强侵略的压力,进口贸易大为衰落,出口贸易急剧增长,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民族资本投资潜力与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等方式的革新和改进,加上民族资本家在发对军阀内战和抵制外货运动中激发的民族热情高涨等因素,这些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张海鹏,2006)。同时也促进了以产业工人为主要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天然牢固的群众基础,从而使近代中国历史开始从黑暗的谷底上升,并逐渐透露出一丝光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再从壮大到强大的历程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所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同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接连不断的挫折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教训,逐步积累斗争经验,并在中国近代史纷繁复杂的斗争洪流中迅速成长。比如,1924年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上,受到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影响,孙中山执行其联俄政策,共产党员被允许个别加入国民党,此举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志士参与革命运动,实践革命道路。
国共合作维持了三年,孙中山病逝以后,蒋介石在1927年4月发动反革命政变,最初在上海,不久之后,凡国民党所统辖的城市都在拘捕甚至枪毙共产党员。蒋介石对共产党翻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有了上海金融界的支持,已不需要苏联援助”(黄仁宇,)。中国共产党从“四一二”的惨痛教训中领悟到,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对农民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领导又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农民群众、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尤其要领导武装力量、要领导军事运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运动与军事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对军事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地领导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尽管党内各项事务正处逐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但相比当时国内的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中共的优势依然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国民党曾借助于共产党人的建议、物质支援和组织技巧,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改组,进而建立了一只以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领导和受过政治教育的军队,青年干部到军阀割据地区的工人农民中区,鼓励和组织工农支持革命。那些曾经从事困难而危险的组织群众工作的人,被认为更接近共产党人而非国民党人。
当时的国民党员不愿意做实际的工作,而共产党人则主动承担这项工作,国民党初创时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血统”使他们和工农越走越远。孙中山去世以后,蒋氏的执政理念中更加视苏俄共产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急欲除之而后快。这使得国民党较少承担革命义务的人更加避讳在群众中工作,以此避免共产主义的沾染。四一二政变将共产党人排除在国民党队伍之外,被排除的,正是那些曾经在革命期间向国民党灌输活力、纪律和献身精神的人,因此,北伐的成功主要靠共产党发动工农和苏联的援助才获得成功,北伐成功后蒋氏的反革命政变把国民党内的优秀分子“清理”出去,这种狭隘的极权思维无视基层工农阶层的重要性,因而引发了更多的消极后果,并极有可能是国民党走向衰败的开始(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重大的优势是其领导有志青年最求和奋斗的信仰。信仰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在内外混乱的中国近代,作为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在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条件和在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共产主义学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一百多年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是有史以来最崇高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体现着人类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引入中国以后给一代知识青年点燃了信仰的火炬,这种针对国家、社会和阶级的全新理念迅速开启了有识之士寻求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图存和图强之路。
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最初创立的历史时期,正值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国外各方势力觊觎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国内各派阀关系错综复杂,民众更深受其害。在这种艰苦复杂的情况下,一个年轻的政党何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没有在专制政府镇压和屠杀中消失,反而在斗争实践中越战越勇,越来越强大呢?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至少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提炼出三个主要的经验:(1)在政治上建立一个适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特色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大量实践经验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同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现状以及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革新和调整。一个科学、合理的治国理论是一个政党长期保持执政智慧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古老历史传统的国度,中国共产党在初创之时的治国理论——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民主政权——在当时无疑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
质检科 贾书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着这首心中的歌,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的光辉节日。
回顾九十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心情澎湃,我们热血沸腾;展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对党充满了信赖与希望……
九十年来,我们的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了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九十年来,我们的党,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带领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九十年来,我们的党,历经千锤百炼,不断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和辉煌业绩,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信赖。九十年来,是我们的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我们的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次重大关头,都是我们的党,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建立起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
在列强纷争,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国无宁日,中华民族在黑夜中煎熬挣扎的时候,是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承担起民族救亡的重任,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辟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我们党,首先举起团结抗日的旗帜,反映民族呼声,伸张民族大义,建立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持久作战,在国民党消极抗日、节节败退的危难形势下,带领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大决战的时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的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打倒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新中国犹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东方。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国内外反动派政治破坏、武装颠覆特别是帝国主义严重的经济封锁和武力威胁的时候,是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涤荡污泥浊水,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
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重重困难,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面临如何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的时候,是我们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及时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中国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推进理论、体制和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
想想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想想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再看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们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多么了不起!
应当承认,我们党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过失误,出现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挫折和极左错误干扰;还应当承认,当前我们党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但必须充分看到,我们党是富有生机活力、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经得起考验的党,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存在问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
九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歌剧,萌芽期,发展阶段
20世纪初, 西洋歌剧传入中国, 中国的音乐家们渐渐开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又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道路。他们在题材上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 从中国的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中汲取音乐元素, 发展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中国歌剧。
一、中国歌剧创作的萌芽期 (1920年~1942年)
20世纪初,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锦晖, 作为中国歌剧的开拓人, 于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在之后的七八年间先后创作了《月明之夜》《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12部作品。这些歌舞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布景, 用独唱、对唱等歌唱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 虽然不能完整的诠释歌剧的意义, 却已经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 出现了一批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剧。如1934年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1938年的《农村曲》, 1938年的《军民进行曲》, 1940年的《洪波曲》和《台儿庄》等。这些歌剧的内容大多是宣扬抗日救亡的思想, 能够激起人民反对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 来配合抗日救亡的战争。用“话剧加唱”的模式进行歌剧的创作, 这种形式能够直接的表达情感, 通俗易懂, 适于流传, 是中国歌剧的探索道路初期出现的一种形式。
同时还有一些歌剧作品较多的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如1935年的《西施》、1937年的《荆轲》、1938年的《桃花源》、1939年的《上海之歌》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2年黄源洛作曲的歌剧《秋子》。这些歌剧有序曲、间奏, 有宣叙调、咏叹调, 有重唱、合唱, 都是借鉴西洋歌剧的模式对中国歌剧的创新。
二、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1942年~1950年)
1942年,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中指出“文艺要深入民间, 以工农兵喜闻见乐的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在这一方针的指示下, 作曲家们有了新的创作方向, 展开了一场“秧歌剧运动”。秧歌剧的大量创作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的产生, 形成了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秧歌剧是话剧、戏曲、秧歌的结合体, 它的结构短小精悍, 表达主题鲜明, 故事情节贴近人民生活, 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在音乐素材方面选自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 符合老百姓的审美习惯, 因此秧歌剧在整个解放区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秧歌剧有1943年的《兄妹开荒》《一朵红花》、1944年的《夫妻识字》《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发展为新歌剧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 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诞生。《白毛女》的创作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广泛的吸收中国多种戏曲的音乐素材, 比如甩腔、悲腔的运用, 戏曲板腔体的运用, 更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大大的丰富了音乐织体, 促进矛盾的激发, 使音乐更具表现力。《白毛女》诞生对中国歌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中国歌剧的道路开创了新局面, 使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放后的几年里, 许多作曲家按照《白毛女》的模式创作了大量的歌剧, 比如1947的大型歌剧《赤叶河》、1948年的《刘胡兰》等, 虽有一定的成就, 但都没有突破《白毛女》的水平。
三、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1950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 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在这和平的年代下, 中国歌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歌剧的题材转向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如1950年的《王贵与李香香》、1953年的《小二黑结婚》、1954年的《刘胡兰》、1955年的《草原之歌》、1957年的《红霞》和《窦娥冤》, 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1957年2月15日, 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 为新歌剧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并且提供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来支持, 中国的歌剧事业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有1959年《洪湖赤卫队》、1959年的《春雷》、1959年的《柯山红日》、1960年的《刘三姐》、1960年的《红珊瑚》、1964年的《江姐》、1965年的《阿依古丽》。其中《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的创作达到了我国当代歌剧创作的顶峰。
这一时期的歌剧有以下的特点:1.借鉴西洋歌剧主题贯穿的手法, 运用主题音乐贯穿整个歌剧的形式, 使整个歌剧的音乐更为完整, 剧情的联系更为紧密。比如《江姐》用《红梅赞》作为它的主题音乐贯穿全剧, 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剧情的发展。2.改革“话剧加唱”的形式, 将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和民族戏曲中的朗诵语调式手法相结合, 用朗诵式的语调来代替纯对话, 使音乐的连接更紧密、更贴合。3.借鉴中国戏曲中的一字拖腔、悲腔、散板、快板等板腔体形式, 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女性角色的音乐创作。这个时期的中国歌剧舞台上都是女英雄的经典形象, 如《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红珊瑚》中的珊妹、《江姐》中的江竹筠、《阿依古丽》中的阿依古丽等等, 都是对女主角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伟大英雄形象的刻画。
四、结语
中国歌剧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传承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笔者通过对中国歌剧发展的了解和研究, 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歌剧, 发扬我们的民族歌剧艺术和传统文化, 为中国民族歌剧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蓓.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大学, 2009
照相技术与感光胶片的发明,对电影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878年,英国著名摄影师慕布里奇为了证明马奔跑时是四蹄腾空的猜想,先后动用了12架照相机同时拍摄。当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在幻灯上放映时,竟然在银幕上出现了一匹飞驰的奔马。在慕布里奇试验的启发下,法国人玛莱终于在1887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连续摄影机,并用感光纸带拍摄出了许多活动照片。1889年,美国人伊斯曼发明并生产出了35毫米的赛璐珞胶片,后被认定为世界电影胶片的统一标准而通行至今。
1894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经过艰苦的试验,制造出了一台既能摄影、又能放映和冲洗的机器。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他们向社会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等12部影片,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巴黎,这一天便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电影诞生之初,仅仅靠动作和字幕来默默地讲述故事,因而获得了“伟大的哑巴”的美誉。为了让“哑巴”开口讲话,人们曾作过多种尝试,如在幕后让人或留声机配音、配乐等,但始终难以做到与画面同步。直到1929年《纽约之光》的出现,才标志着第一部纯粹的有声片的诞生。有声电影最初是采用蜡盘录音,后改进为磁带录音,随之又出现了立体声。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激光与数码录音技术。它带来的高保真立体声的音响效果,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有了声音后,观众对色彩的渴望也很快变成了现实。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英国特艺色公司终于在1933年研制成功了彩色电影摄制系统,用一架摄像机分别装入红、绿、黄三色胶片进行同步拍摄。尽管使用十分不便,但美国导演马摩里安还是用它在1935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不久,德国人研制并生产出了在一条胶片上涂有三色感光乳剂和录音磁粉的声像“二合一”彩色胶片,从而使电影真正成为了五彩缤纷、声色并茂的“第一艺术”。
电脑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全面介入,无疑是电影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早在1979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卢卡斯执导的科幻片《星球大战》,第一次采用计算机模拟宇宙飞船的运动轨迹,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更令人称奇的是,电脑还具有复制演员的能力。它通过激光扫描仪记录下演员的面部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转化成立体坐标,再与面部颜色和肌理等资料合在一起,即可复制出栩栩如生的电脑演员。在《泰坦尼克号》中,电脑创造了数以千计的三维旅客模型,并赋予这些数字人物以真实的形态和具体动作.几乎让观众真假难辨。
【党的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微信发展历程06-01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06-12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10-27
敦煌网发展历程11-02
电子病历发展历程11-13
黄金市场发展历程11-24
李宁品牌发展历程11-25
农村电商发展历程12-07
公司发展史_企业发展历程10-19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