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的近义词(精选7篇)
“环境通过对舞体的影响和制约, 决定了舞种的源流、功能与形态, 实际上是环境与舞种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环境的特定条件, 限定了舞种形、功、源的可能范围。”[1]“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舞蹈活动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决定了他从事的活动必须通过自身的变化以适应不同条件和环境。”[2]可见人类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束缚, 而是积极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加以来改造, 使其烙上人类社会文化的印记。因此, 自然环境与舞蹈总是保持着复杂而间接的关系。例如, “地形对舞蹈的影响, 很少能直接观测到, 而它往往决定了人类的生产劳作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服饰的式样特点等等, 而后者对这一地域的自然舞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拿最简单的影响来说, 从劳动方式、交通、服饰式样都可能直接影响居民的步态, 从而在舞蹈的步伐特点上, 打下烙印。”[3]舞蹈生态环境对舞蹈的作用往往是间接的, 是通过人类社会文化其他因素达到的。因此, 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舞体生存的直接要素, 而自然环境则作为舞体生存的间接要素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外围。
一、自然生态对晋南鼓舞的起源的影响
“山西全境都属黄土高原, 黄土广布, 山岭起伏, 沟堑纵横, 水土流失严重, ”“临汾、运城两个地区, 地处山西省的南部, 统称“晋南”。东连上党, 与晋东南地区为邻, 黄河沿西、南边界环绕, 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 ;北与吕梁。晋中两个地区相接。”[4]“历史上, 山西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 常给人民的生活及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山西省地处内陆山区, 省内东西两侧的太行山和吕梁山脉, 在―定程度上阻挡了经由华北平原到达山西省的夏季暖湿气流的深入, 使东西山脉之间的盆地和吕梁山以西的黄河沿岸山区常年雨水偏少”[5]“山西省地处内陆山区, 距海较远, 加之境内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 暖湿气流较难深入。全省各地年降水尬大多为370-650毫米, 水资源不丰, 这构成了山西易发生干旱的原因, 又因为年内降水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际变化又大, 加大了干旱的发生机率。”[6]
晋南的山岭起伏, 沟堑纵横, 由南而北地倾斜, 水土流失严重, 再加上干旱少雨, 所以干旱频发。这样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干旱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下雨成为人们非常期望的事情, 这样的愿望成为了人们产生行为的动力, 于是祈雨舞蹈在这样求雨若渴的社会文化中应运而生。追溯晋南鼓舞的起源, 人们能从起源的传说中清晰地窥见干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据说鼓早在上古时的黄帝、少昊时期就开始使用了, 是受到天雷的启发而发明的。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是经常存在的自然想象, 能听到雷声, 就离下雨不远了, 而雷经常作为下雨前奏的一种自然现象出现。在远古时代, 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 往往赋予一种万物有灵的思想, 觉得雷声是神, 是让人崇拜和敬畏的。于是人们开始把兽皮蒙在土罐上模仿雷的声音。据《路史·后记》载“ (神农氏) 捋土鼓以致敬和鬼神, 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 乃命刑天作《扶犁》之乐, 制丰年之咏, 以荐厘来, 是曰《下谋》。”大意是说神农氏为了获得五谷丰收, 命令他的大臣刑天创作了《扶犁》这一乐曲, 并以击敲土鼓的方式来表达对鬼神的崇敬和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这大概是有关于鼓舞的最早记载吧。晋南鼓舞在早期鼓舞的基础上, 发展出更多有关于求雨的舞蹈。如穿箱锣鼓、花敲鼓。
“穿箱锣鼓又称《唐王出城》, 流传于山西新绛县。因表演者穿着戏曲服装 (百姓称《戏箱》) 敲锣打鼓而得名。关于该舞的起源,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唐初, 北海龙王冒犯天庭, 玉皇大帝降旨, 令大臣魏徵将龙王斩首。龙王托梦于唐王李世民, 请求救助。于是, 李世民便与魏对弈, 使其不能随意走动。不料, 李打了个盹, 魏伺机出走, 将龙王斩首。这一行动, 惹得群龙大怒, 三年不给人间降雨, 致使大旱, 民不聊生。李世民为拯救百姓, 召集皇子皇孙, 文武百官, 敲锣打鼓, 替龙王招魂, 到龙王庙还愿, 从而形成了这一舞蹈形式。”[7]
“花敲鼓又称《花腔鼓》, 流行与晋南新绛县一带。过去主要在庆贺‘孚惠圣母’ (水母娘娘) 神诞辰的庙会活动演出。关于孚惠圣母,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孚惠生于鼓水上游的三泉镇冯古庄, 嫁到古堆村, 这里吃水困难, 婆婆要她每天下山挑水。一日孚惠挑水行至半山, 遇见一位骑马的将军向她讨水饮马, 孚惠欣然答应, 马将两桶水饮用一空, 孚惠欲下山再挑, 将军遂将马鞭赠予她, 并嘱咐道:‘将它插入缸中, 轻轻往上一提, 便可取出水来’。孚惠到家中一试, 果然灵验, 从此免受下山挑水之苦。婆婆心中生疑, 一天偷看孚惠提鞭取水, 怒骂:‘肮脏马鞭怎么插到我吃水的缸内?’顺手抽出马鞭, 顿时水溢不止, 眼看就要酿成大祸, 孚惠忙搬来一扇磨盘盖在缸口并纵身坐在上面, 才使村民幸免于难, 而孚惠却从此坐化成仙了。后人为了纪念孚惠, 为她立庙塑像, 拜她为圣母, 规定其生日 (农历三月初八) 为圣母节。这天, 冯古庄要把孚惠圣母接到娘家小宿, 初九再由古堆村将圣母迎回, 初十为大庆。这一天, 鼓水河上游的八个村庄和下游的八个村庄以及周围得益于此河的各村都要到古堆娘娘庙前迎神赛会, 《花敲鼓》就是这一活动中的主要节目。”[8]
可见自然生态环境对舞体的生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对舞体的心理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舞种在舞体的心理作用下诞生了。在这个意义上说, 舞蹈生态环境必须在舞体生存环境之内, 并对舞种起着影响和制约。
二、自然生态对晋南鼓舞的功能的影响
山西晋南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苦难, 粮食收成不好, 饥荒连连、民不聊生。在原始社会, 人们不能认识自然想象, 对自然力量感到崇拜和敬畏, 他们认为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外, 冥冥之中还有一个不可知的神秘世界, 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超人的力量, 既可以保护人类、赐福于人间, 又可加害人类, 降灾祸于世人。大地是人类万物赖以生存的地方, 天上的日月星辰、风电雷雨既可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甘露, 又可给人类带来黑暗、寒冷、酷热和洪涝旱灾, 于是就产生了祭祀天地鬼神的风俗, 随着人类对天地、祖先以及图腾的崇拜, 万物有灵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兴起。在这些祭祀活动中, 舞蹈成为了祭祀礼仪的一部分。人们在舞蹈活动中感受到了舞蹈振奋人心、倾泻感情、陶醉欢愉的特殊功能, 这种功能使人产生神秘感, 这大概就是古人在宗教祭祀巫术活动中要用舞蹈“娱神”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个时期晋南鼓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 希望通过“通神”、“娱神”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从本质上看, 人类的祭祀活动实际上是祈求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社会越原始, 人类越愚昧, 祭祀活动的礼仪越隆重。反之社会越进步、人类越文明, 对万物的崇拜依附的感情也越淡薄, 祭祀仪式也日渐简单化。这种祭祀舞蹈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大量的来自民间的敬神娱神的祭祀舞蹈, 随着社会的进步, 逐渐走向自娱舞蹈和娱人舞蹈。现在, 晋南鼓舞的祭祀功能已经大大的衰退, 甚至消失, 变成人们自娱自乐、强身健体和表演性的舞蹈。这似乎是舞蹈功能发生变化的规律。
注释
1[1]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36.
2[2]陶立璠.傩文化刍议[J].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2:72.
3[3]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37.
4[4]刘纬仪.山西方志概述[M].长春:吉林省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 1988:44.
5[5]钱林清.山西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155.
6[6]钱林清.山西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156.
7[7]《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山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55.
聚族而居的水族村寨—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村寨依山势而建,寨前傍水,周围竹树环绕,房屋纵横交错。全寨清一色干栏式木楼,盖小青瓦,见不到任何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各户的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互不遮挡阳光与视线,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又气韵相连,古朴而又生动。阳光和煦、云白田蓝,整个村寨与山体相融,青黛与金黄相嵌,如诗如画,不由人不赞叹:此处真是人间奇妙佳境!放眼四周,两岸青山虽不威,却绵延奔腾,山林郁郁葱葱,轻雾缠绕,点缀其间的水家吊脚楼,炊烟袅袅,这才是美丽、真正的精神家园。
水族村寨一般是聚族而且是同血缘而居,数姓杂居极少。水族人修建房屋,讲究选择吉日和坐向,按生肖五行各取所需。因此村寨建筑都不规整,通路迂回曲折,不成街道,有的村寨至今仍保留有两百年以上的古楼。
珍贵的古建筑遗产——越人的“干栏”式建筑
我们走进一户吴姓人家的屋子,热情的女主人急忙放下手中活计,热情地招呼我们。她取出家里珍藏的水书让我们拍照,我们都是第一次目睹水书,无不感叹水族先民创造的保留着水族文字原生态的伟大。
古朴、稚趣、浑厚的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水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尽管是原始文字,但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对于研究水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大价值,堪称是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让我们觉得最伟大的,却还是水族的“干栏”式建筑——这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整个九阡水寨中,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水族人民的住房建筑属于越人的“干栏”式建筑。“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合称即为楼房之意。早期的“干栏”,则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即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宋代的记述,就出现了酋长的“楼屋战棚”,并有竹栅护卫。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楼居,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后期则把底层围装,除喂牲口之外还置放用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整栋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
环顾四周,吴姓人家的房屋有着水族传统的千栏建筑风格。结构仍是三层,楼板以下为“地层”,顶棚以上为楼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地层为牲畜圈及杂物间;楼层主要是贮藏层,因为吴姓人家人口比较多,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她的未婚儿子的卧室,中间层是住宅的主要空间,有三开间。明间为堂屋,是全家的主要共享空间,家庭中的主要活动均在此间进行:其余次间为家长及长子等主要人员的卧室,并在次间中的一间设置火堂。在空间的划分上,虽然十分自由,但也有一定的格局,各种空间功能的布置,都是以堂屋为中心和周围辐射的布局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基本上是一种圆形空间的模式,堂屋是圆心,是全家的主要空间,这样的布局显然很有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反映在建筑上就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水族民居具有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单体建筑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院落组合,这就使建筑空间得到极大限度的开放。这种极度开放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处理,增加了在处理建筑空间上的弹性。在水族民居中,一般都是四排三间或三间搭两厦的构成为基础,通过开间的增减和剖面富于弹性的变化来形成的。它的营建过程,完全采用动态规划。在营建时,根据房主人的经济条件,首先满足当前最起码的居住需要,同时预见到今后的发展以后根据需要逐年完善整体结构。这些建筑外观上的新旧程度,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这样的建筑在空间功能的处理上,完全得到自由;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完全得到了统一和谐。比城市中的单元住宅(将固定模式的使用空间强加于居住者),既舒适又实用,充分体现了水族民居的优越性。
水族的另类住房——“吊脚楼”
除了干栏式木楼,我们还发现了水族的另类建筑——“吊脚楼”,这是水族的另一种住房,也叫“半边楼”。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屋基分前后两级,前低后高,相差约五六尺,前半部的柱子伸向斜坡的下部着地,所以要长一些,有一段柱子露在外边。建在下一级地基上的房屋是楼房,高处山坡的后一级是平房。前部分的楼房与后边的平房齐平,楼下存放农具,柴草,圈养牲畜,楼上和后半部分的平房住人。这种房屋,因前部的坎高,一般多从后门或侧门出入,也有在前面大门外砌石阶上下的。这种房屋,融“干栏”式建筑和平房于一体,别具一种风格,从远处看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水族人民把自己生活的山山岭岭打扮得像凤凰一样,波光粼粼的梯田,花果累累的园林,层层叠叠的干栏木楼,地绿砌翠的树木,欢快流淌的泉溪,就像凤凰光彩美丽的羽毛。山乡美景,田园风光,泥土气息,自然的美、淳朴的情,与城市的繁华共同交响,演奏出伟大祖国的时代乐章。
水族简介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面壮族自治区的面部。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现有人口345993人。有自己的语言——水语,先民曾创制过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全文的“水书”,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日常生活中通用汉语。
水族以大朱为主食,喜爱糯食,酸汤也极有特色,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烤制本酒。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来开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流过端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旅游小贴士
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寨,具有浓郁的水族风情:隆重热烈的丰收铜鼓舞、庄严的水族祭租仪式、水家“斗鱼”等,层层叠叠依山建筑的干牲木镇也是行走在水乡不可忽略的一道亮看风景。
1.[deflate]∶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
2.[loseheart]∶泄劲
详细解释
1.放屁。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儇弄·酒令》:“王元美与客讌集,王偶洩气,众客皆匿笑。”清褚人穫《坚瓠二集·咏洩气》:“三水林观过,年七岁,嬉游市中,以鬻诗自命,或戏令咏洩气诗。”
2.犹放屁。
宋王君玉《杂簒续·好笑》:“对客泄气。”清俞樾《茶香室三钞·论大小便及泄气》:“李赤肚禁人泄气。”
3.泄劲。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七回:“遇上困难不能悲观泄气!”
4.出气。
杨朔《麦子黄时》:“敌人吃了民兵的.亏,没处泄气,特意点起火,退到村外,等到把人骗回,又突然扑上来。”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1、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2. 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一个简单的微笑可以制造奇迹。
3. 激励别人采取行动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告诉他一个真实的故事。
4. 事实上,当你说谎的时候,你从来没有真正愚弄任何人。
5. 激励的秘决,不只是诉之于道理,还要诉之于情感。
6. 不要说谎,但可以在它被欣赏的地方说谎
7.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8. 你真的`很不错!祝贺你今天的成功!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
9.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0. 星光依旧灿烂,激情仍然燃烧。因为有梦想,所以我存在。你在你的领域里不惜青春,我在我的道路上不知疲倦。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昂马突”上, 哈尼族人经常会跳鼓舞。传统鼓舞是哈尼族舞蹈的根, 没有传统就谈不上民族舞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哈尼族鼓舞的研究, 发现哈尼族舞蹈艺术中所蕴蓄的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容, 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上有很强的资料性。通过对传统哈尼族鼓舞与各民族之间鼓舞的对于研究, 寻找出传统哈尼族鼓舞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促进传统哈尼族鼓舞的发展。
1 传统哈尼族鼓舞
哈尼族鼓舞是一种产生于古代哈尼族以狩猎为生的古代舞蹈, 随着时代的不断改进, 哈尼族鼓舞也在不断演变完善。到了2014年11月, 哈尼族鼓舞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鼓舞的历史渊源
古代哈尼族人习惯以狩猎为生, 人们常会为了狩猎而进行联络和相约, 他们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的空心树会发出鸣响, 于是他们发明了鼓。鼓声不但可以作为猎手邀约的信号及联系工具, 也可以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哈尼族人擅长舞蹈, 发明了鼓之后进一步研究使用, 于是鼓舞就应运而生了。青铜时代的到来也给鼓舞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铜的发现使得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铓, 成就了铓鼓舞。铓代表着谷子的饱满, 鼓代表着谷子粒多。随着时间的推移, 铓鼓舞在祈祷庄稼饱满或节日庆贺上广泛使用。每逢节日期间哈尼族人都要跳鼓舞, 鼓舞不仅能反映出哈尼族人远古社会生活和开凿梯田的艰辛, 同时舞蹈的刚健有力、热情奔放也能反映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很好地体现了哈尼族人刚毅淳朴的性格特征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1.2 鼓舞传承的意义
哈尼族鼓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被誉为“世界风采的艺术, ”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及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都有所展示。鼓舞以其独特的舞姿, 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受到了世界的肯定。尤其在首都举行的中华鼓舞大赛中一举夺得最高奖—山花奖。哈尼族传统鼓舞不仅反映了哈尼族祖祖辈辈坚韧不拔、团结拼搏、不屈不挠、冲破万难、奔向理想生活的伟大民族品格, 更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所在。传统哈尼族鼓舞对于研究哈尼族的历史和现代民族舞蹈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给鼓舞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2 传统哈尼族鼓舞的创新
传统的哈尼族鼓舞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通过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鼓舞发展比较快, 传统哈尼族鼓舞可以借鉴其优点, 融合自身的鼓舞特点, 开创新的鼓舞, 带动鼓舞的新一轮发展。
2.1 鼓舞相关资料整理
本次资料调查和整理是将红河、普洱、德宏、西双版纳、玉溪五个哈尼族聚居区作为田野考查对象, 从哈尼族的铓鼓舞、地鼓舞、扭鼓舞、牛皮大鼓舞、蜂桶鼓舞、鱼鼓舞、楔鼓舞等舞蹈风格特点、艺术特征及其功能等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
现在的鼓舞在传统鼓舞基础上, 开创了新的鼓舞形式和表情情感的方式。从过去单一的用于祭祀到现在的歌颂祖国、表达民族风情、民族精神等都有了质的变化。
2.2 融入与开创新元素
在世界各地,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鼓舞有不同的鼓舞文化, 如:非洲鼓、爵士鼓、维吾尔族手鼓、朝鲜族长鼓、佤族木鼓、壮族铜鼓、傣族象脚鼓、藏族热巴鼓等, 把不同民族的鼓舞与哈尼族鼓舞进行对比, 将哈尼族鼓舞从音乐的角度与爵士乐、流行乐发展与创, 从舞蹈语言的角度与流行舞、街舞、爵士等融合突破。通过对比才能清楚地了解到哈尼族传统鼓舞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然后通过融合、突破来充实哈尼族传统鼓舞的内容, 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
现在的哈尼族鼓舞多用于庆典、祭祀的鼓都是皮鼓, 也就是用牛皮和特定的木材做成的鼓。木鼓已经很少出现。过去哈尼族跳鼓舞的皮鼓又称为花鼓, 它的鼓框过去是用整段原木挖成的, 两端蒙上牛皮。现在这种鼓吸收了汉鼓的特点, 在材料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鼓多数使用梧桐木据成小块, 以老竹稍作榫, 箍成圆形鼓框, 用黄牛的脊背皮冒鼓, 用竹稍钉牢。鼓身会有雕龙画凤,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传统鼓舞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了创新, 现在的鼓舞表现都是将一面大鼓横向置于木架上, 由一人用鼓槌敲边鼓, 另一人立于鼓面的前方, 然后随着边鼓的节奏一面用鼓槌敲击鼓面一面翩翩起舞。在种类上鼓舞也有了创新, 很多鼓舞融入了武术动作, 其动作有练习、射击、武术等, 后来又发展出了“劈叉翻腰”、“弹腿腾飞”、“猛虎下山”等具有高难度武术动作的表演。传统鼓舞在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放置鼓的方式, 另一方面又根据民族的生活习俗来编排舞蹈动作套路。现代鼓舞子安表演时会击鼓纵歌, 再配上唢呐、铜锣、三弦等乐器伴奏, 刚柔相济的表现很容易令人心情激奋、热情奔腾, 从而对哈尼族人的襟怀豁达、性格豪爽、和热情好客产生崇敬之情。传统鼓舞在不断融入新元素之后发展形式和表演方式都在不断改善。
3 传统哈尼族鼓舞的发展
传统哈尼族鼓舞在不断地演变和改善当中, 以适应生活的变化和需求。对于哈尼族传统鼓舞的发展, 可以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强创新, 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乐、爵士乐融合发展, 从舞蹈语言的角度与流行舞、街舞、爵士等融合突破。
3.1 学校教育发展
传统的哈尼族鼓舞传承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对鼓舞的发展是传统鼓舞传承的又一标志性新思路。如在舞蹈专业性强的学校还可以与其他舞蹈不断融合, 学校教育模式可以展现出传统鼓舞的优势, 也可以成为传习鼓舞文化、储备和更新信息的基地。很多音乐舞蹈学校都开展了鼓舞的教学, 并且与其他舞蹈相互交融、创新发展。从美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去传承和创新, 有些学校虽然传承了鼓舞的动作和特点, 但是其侧重点会有所改变。现代鼓舞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美学、艺术的挖掘。
3.2 融合各种音乐发展
(1) 融合流行乐
流行乐具有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等特征, 它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 流行乐在布鲁斯音乐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哈尼族鼓舞在音乐上的使用比较单一, 形式也不够丰富。传统哈尼族鼓舞可以融合流行元素, 在舞步上创新。
(2) 融合爵士乐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音色运用、独有的爵士和弦等。和传统的音乐相比, 爵士乐最大的特征是发音方法和音色。传统鼓舞可以在音色、和弦上融合爵士乐, 丰富鼓舞的内容, 增加艺术特色。
(3) 融合古典乐
古典乐主要是指因创作技术复杂多样和承载的内涵厚重而有别于通俗音乐的一种民间音乐。曾一度成为欧洲主流音乐。传统鼓舞可以在情感表达上借鉴古典乐, 把祭祀、节日的氛围用丰富的鼓舞内涵来承载, 达到创新发展的效果。
传统鼓舞只有内容不断丰富, 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好的音乐和舞蹈是在无数的元素下激烈碰撞后融合而成的, 所以传统鼓舞的发展需要参考和借鉴不同音乐、舞蹈中的特色, 融入到当中去。
3.3 融合现代舞蹈发展
虽然传统哈尼族的舞蹈具有气势轩昂、豪情奔放等特点, 但是与现代其他舞蹈相比, 还缺少了温和。现代舞蹈的发展迅速, 无论是流行舞、街舞、还是爵士等都发展成为拥有自身特点的、受大众欢迎的舞蹈, 在舞蹈表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传统哈尼族鼓舞可以借鉴各种舞蹈的舞步、舞风、舞蹈表现形式等来改善自身。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哈尼族鼓舞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还需要加强,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舞蹈。一些鼓舞有着幅度大而简单的舞步, 这样能够表现出复杂的舞感, 同时也比较容易学习, 跳起来也很好看, 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然而复杂丰富的舞步也能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 所以鼓舞在保留自身的舞步特点时, 也可以融合其他舞蹈的特色, 充实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4 结语
传统哈尼族鼓舞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都备受部落人群的喜爱, 而且其作用也很大。鼓舞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在形式上、美感上、艺术上多研究创新, 才能使鼓舞大放异彩, 长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 郭小菁.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的风格特征[J].艺术品鉴, 201 (6) .
[2]汪涛.哈尼族铓鼓舞的艺术人类学阐释[J].红河学院学报, 2015 (4) 5~7.
[3]胡益凡, 李生福.哈尼族地鼓舞的文化渊源与风格特点[J].青年作家, 2015 (8) :75~76.
[4]王丹丹.哈尼族民间舞蹈探析[J].大舞台, 2011 (2) :128~129.
[5]白云武.浅谈红河州哈尼族原生态铓鼓舞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理论, 2009 (16) :216.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年代的浙江,记忆中是一个小省,经济小省,工业小省,因为地处前线,很少有大的国家项目摆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状况也很一般般。30年改革开放,浙江经济超音速起飞,总体实力迅速进入全国前列,成为响当当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当然,叫得最响的还是浙江的民营经济,浙江人创造了“温州模式”,创造了义乌小商品城,创造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民营经济大省。
正是因为浙江的民营经济太火了,人们甚至淡忘了那里的国有经济,淡忘了浙江的国有企业。此番本刊记者走访浙江,给我们带来了《民营大省的国企传奇》,使我们切身领略了在国有经济比重仅为三分之一的浙江省,国有企业是如何以“三分天下”托起引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浓墨重彩导演了一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好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个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浙江人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释放了深植于民间和社会的强大生产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浙江人以同样的执着和智慧,兢兢业业盘活存量资产,深入细致推动国企改革,按照“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重新布局国有经济,以“三分天下”的分量,打造出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全新格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鼓舞的近义词】推荐阅读:
鼓舞的近义词是什么01-14
鼓舞人心的话语06-11
年会鼓舞士气的话01-09
鼓舞士气的员工宣誓词07-26
清晨励志鼓舞的问候语11-18
鼓舞学生的励志经典语录11-29
有哪些关于鼓舞少年的励志诗句09-08
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句子欣赏10-06
鼓舞励志语句10-07
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