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认定书范文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故认定书范文(精选10篇)

事故认定书范文 篇1

一、定义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交通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以及对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其目的是分清事故责任,为依照交通法规和其它规定对肇事者作出正确恰当的处分,同时也为以后事故损害赔偿处理打下基础,提供依据。

二、制作原则

1、程序合法

2、事实清楚

3、证据确实充分

4、适用法律正确

5、责任划分公正

三、期限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逃逸交通事故尚未侦破,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当事人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受害一方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书应当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四、内容

1、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

2、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

3、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

4、当事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5、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和日期。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办案民警签名或者盖章,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转自: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网

联系方式:王律师

QQ:1690618619

事故认定书范文 篇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证据类型来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因由公安机关制作,故应为公文书证,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作为交通警察机关对违章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证明被告人是否有罪;在民事赔偿案件中,交通事故认定书又起着确定赔偿义务人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及应当赔偿多少损失的证据作用。如此重要的公文书证,却存在一系列欠缺之处,不仅与法理不合,也引起了司法实践中矛盾和混乱。

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实际上已经成为认定事实与承担责任的当然依据。

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这三种类型的诉讼中,其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程序、证明的目的、证据的要求、证明的标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和差异,尽管很多证据可以同时作为这三种程序的证据使用,但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怎么能让其当然成为认定事实与承担责任的依据?事实上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时确实如此,只要有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一般都直接按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判决。

其次,交通事故认定书直接作为民事诉讼的责任承担依据及刑事责任的依据与证据法基本理论不符。

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交通警察机关对违章当事人的行政处罚的证据,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但直接作为民事诉讼的责任承担依据及刑事责任的依据却与证据法基本理论不符。因为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应当赔偿多少损失,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据相关的证据(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以及其他证据)经过分析后才能予以确定,这根本不是交通警察机关的职责范围。

再次,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可诉,事实上成为终局性的东西,影响和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和知情权,同时对公安行政机关失去必要的监督,有可能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

《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交警部门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原则上只负责原因分析和责任判定。至于到底怎样赔,谁来赔,可以由交警来调解,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目前交警部门已不予复议。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因不服交警部门作出的责任认定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第4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所以,行政上不复议和人民法院不立案都是有依据的。这就使得交通事故认定书实际上成为终局性的东西,影响和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和知情权,同时对公安行政机关失去必要的监督,有可能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

尽管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对交警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可以不予采信,即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是事实上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时,只要有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一般都直接按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判决。

二、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修正

针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上述欠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修正:

第一,通过立法加以完善,明确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之规定和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4条之规定,使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成为可复议和可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从法理上说,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本质上应属于一种依法履行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1)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授权依法对交通安全实施管理职能,取得依法处理交通事故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2)在内容上, 必须向对方当事人 (行政相对人) 作出具有效果意思的表示。从交通事故认定书看,它能够对相对人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一经作出并送达当事人,即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不论是调解还是诉讼,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存在都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重大影响。(3)在程序上, 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和方式送达行政相对人。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6条第3款明确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因此,无论从主体资格上,程序上,还是内容上来看,交通事故认定都是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为从事实到责任认定以及认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则应当可诉,否则它必将成为终局性的东西,影响和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和知情权,同时也会对公安行政机关失去必要的监督,导致行政权力滥用。

第二,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区别情况,把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界定为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立法的精神就是要扩大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使对公民合法权益产生影响的行政行为越来越多的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以更好地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对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行为予以司法审查与这种立法精神是相吻合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并未排除在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关于“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者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不应再予以适用。

因此,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根据其性质可以分别不同情况和阶段作出不同的处理:

1. 当事人单独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使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救济。

2. 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诉讼期间一审辩论终结前,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应告知其提起行政诉讼。如果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中止正在进行的诉讼。如果没有提出异议或者虽然提出异议并不提起行政诉讼的,法院可以将其作为正常的证据进行审查、分析和判断,决定是否采纳认定书的意见。允许交通事故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责任认定书提起行政诉讼,可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知情权利,纠正、减少和避免公安行政机关草率进行责任认定的现象。

3.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审辩论终结之后,不得再提起诉讼。因为只有当事人及时主张权利,法院才能及时处理案件,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也才能尽早使各方当事人从中解脱出来。

当然,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同时具有证据的功能,这与行政行为的性质并不矛盾。人民法院根据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证据功能进行事实认定时,对证据效力的认定和取舍应当符合证据运用的一般规则,应当充分考虑证据的特性与证据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同时应将交通事故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相分离,避免二者同一关系的误区。

参考文献

[1]裴翠屏.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事故认定书范文 篇3

关键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证据;属性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以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为前置条件的,因此,事故责任的判定对交通肇事罪能否成立意义重大,而围绕交通事故认定书的相关问题也就成为了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證据属性,应将其认定为鉴定结论,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鉴定结论需要结合证据规则,即从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所以,经过实际的查证核实所制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书,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所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与其证据属性二者形成紧密联系的。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明确规定,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从而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定罪处罚。在交通事故中,对事故责任划分及理解是认定交通肇事罪的重要依据,同样,在此过程中,责任事故判定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或者来说是成立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制作主体是公安交警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按照交通法规来进行定位,并且对违章违规行为导致的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

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其目的是分清事故责任,为依照交通法规和其它规定对肇事者作出正确恰当的处分,同时也为以后事故损害赔偿处理打下基础,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和证据属性。

一、是一种特殊的鉴定结果

1.交通事故责任书认定书不属于书证范畴,尽管都是通过书面记录的方式

因为通常来说书证在案件发生前已经制定,通过记载的内容和陈述的方式来反映和展示案件的事实情况,其并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另外书证的制定通常是在诉讼案件形成之前。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在相关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通过公安机关的现场勘查并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而比较及时的制定所产生的。二者时间上存在差异,所以不属于书证范畴。

2.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具有专业性和理论科学性

其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体,以交通法规为标准,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进行定位,以及对违章行为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能够清楚的进行责任认定的同时,并且向被罚者提供一定的法律解释,提高其对自身违规行为的清楚认识和理解。另外来说其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以交通法规为标准,对于违法行为运用法律手段并通过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方式并且具有一定强制力来作保障来得以实施。所以,保证其专业性和理论性也是提高执法标准、推动执法顺利实施、保障社会稳定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点。

二、对结果申请复议

由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制作主体是公安交警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按照交通法规来进行定位,并且对违章违规行为导致的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因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当事人不服是否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是否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和审查,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本文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而并非鉴定结论、将交通事故认定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问题等,阐述对交通责任认定属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有责任也有权对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生活中违规停车的情形也比较多,某些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章第九十三条的规定的违规罚款相关情形规定缺乏合理的认识和理解。在某些情形下仍然向驾驶人开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比如对于驾驶人在现场且同意马上驶离以及在因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拖车造成机动车损坏的情形下,驾驶人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向法院申请复议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有利于对公民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法水平。

三、法院选择性的采纳

交通肇事罪一直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明显突出。此罪的认定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一项证据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官应基于交通肇事罪基本理论,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且结合其他证据与具体案件情况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然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据能否得到法院的采纳和相信,是需要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其进行有效的审核的,而不是不经审查则对其进行一贯的采纳。人民法院对于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进过审查后发现其不符合客观真是情况或者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不予采纳。在当事人提出复议后,法院要求出具认定书的有关公安交警部门提供详细且客观的能够清楚反应情况的素材和证据,并且通过对实践案件的调查和研究,给予当事人一个合乎法律规定的答复。

交通事故认定书 篇4

第××××号

时间19××年5月17日12时30分地点××市××路××路口××市××有限公司司机王××驾驶“桑塔纳”小客车,在××路由西向东通过××路口时,适有××市××出租汽车公司司机李××驾驶“切诺基”吉普车以八十多公里时速由南向北通过路口。李××临近路口发现前方横穿的小客车后虽踩了紧急刹车,但由于车速快,停车不及,吉普车前部撞在小客车右部,造成小客车内乘车人赵××当场死亡、两车均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

发生交通事故原因是:王××驾车通过路口时,未让干路车先行,属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车辆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或交通标志控制的交叉路口,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依次让行:(一)支路车让干路车先行……”的规定,李××驾车通过路口时,未减速慢行,属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机动车遇道路宽阔、空闲、视线良好,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原则下,最高时速规定城市街道为七十公里的规定。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王××负事故主要责任,李××负事故次要责任,赵××不负责任。

(公章)

承办人:宋××郭××20××年5月27日

此认定书,已于19××年5月28日向当事各方宣布,当事人不服的,可在接到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市交警支队申请重新认定。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究竟如何定性 篇5

【前言】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确认当事人责任大小的书面材料。该认定书在是否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是否进行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赔偿诉讼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粗浅的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如何定性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基本案情如下:2010年4月28日22时12分,张某无证驾驶燃油助力车搭载两名同学,由西向东行使至某路口处,被后面李某无证超速驾驶轻便摩托车追尾,李某驾驶失控,人被甩出27米之远,造成颅脑触地抢救无效死亡。经当地交通事故处理部门认定,李某为主责,张某次责。在查阅事故卷宗后,我们认为该事故认定书对道路交通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证据明显不足,适用法律不当,张某应为无责,遂依法申请事故复核。复核结论为撤销原认定,责令重新作出认定。不久,接到原事故处理部门通知,拟维持初次的认定结论。而根据现行规定,事故复核以一次为限,这就意味着不能再通过申请复核的途径来推翻该认定,亦不能通过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来进行法律救济。这不禁让人产生困惑: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究竟该如何进行定性?

二、关于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的争议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确认当事人责任大小的书面材料。该认定书在是否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是否进行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赔偿诉讼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其如何进行定性,众说纷纭,争议很大。大抵包括如下几种观点:

(一)证据或鉴定结论说。

根据1992年12月1日最高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1月15日《公安部关于对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公安部门及司法实务部门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在公安机关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起的是证据作用,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此外,依据2005年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否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意见》(法工办复字[2005]1号),也认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因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牵连的民事赔偿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二)行政确认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完全符合行政确认的基本特征。理由:第一,交通事故认定实施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一种行政主体;第二,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交通法》的授权而实施的一种职权行为;第三,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针对特定的交通事故而单方作出的行为,它代表着国家行政机关的独立管理意志,不以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事人是否提出处理申请或者在处理

活动中是否同意,都不影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的认定。交通事故认定不同于行政管理调解,也不同于准司法仲裁行为。第四,交通事故认定一经作出,即对特定的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实质的影响,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分担。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完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确认行为。

三、关于两种不同观点的简要评析

1.就现状而言,证据说为目前司法实务部门所采纳。既然事故认定书仅仅是作为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一种证据使用,从理论上讲,该认定书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并无当然的约束力。人民法院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可以采用,也可不予采用。然而事实上,不予采纳的情形是十分罕见的,而且有时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有的法院规定,如不采纳事故认定书,应经过分管院长同意。其次,交通事故认定的技术性很强,无论当事人或审案法院往往缺乏相应的专门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难被推翻的,易于形成交通事故认定在民事诉讼中难以真正受到司法审查的真空状态,会使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变成一种特权,失去司法监督,增加随意性,纵容违法行政。由此可见,交通事故认定书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十分重大。如不赋予当事人除向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申请复核之外的救济措施,很难保证事故认定书的准确性,从而极有可能因此影响法律的正确适用,以及司法的公平与公正。

2.由于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单纯证明所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有关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中包含了对当事人事故责任划分的认定,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当事人是否要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从行政法学的角度而言,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确认、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属于行政确认,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公安机关交通部门依法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行为,无论从行政主体、行使的职权,认定书的责任划分对当事人的权益的重大影响等方面,均符合行政确认的特征。

其次,如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证据,则根据上述分析,该认定书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并无当然的约束力,人民法院可以不予采用,并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来确定当事人事故责任。但该做法又与现行法律规定相矛盾。进行交通事故认定是《道路交通法》赋予公安机关交管部门的法定职责,而人民法院的做法无疑有司法权不当代替行政权的嫌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行政确认,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允许当事人对该行政确认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交警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的 篇6

2005-09-0

2对交警的认定书不服的,能申请复议吗?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自勘查现场之日起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的,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或者重新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后五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期限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交警的事故认定主要根据各方当事人的违章情况、事故的成因等从专业的角度对事故进行认定。在诉讼中,该认定可能作为任何一方或几方当事人的证据。法院对赔偿责任的划分,是基于举证质证的情况,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作出的判决。如,机动车和行人发生事故,法律规定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行人违章的,只是减轻机动车的责任。交警的事故认定在民事诉讼中同其他证据一样,要经过质证等程序才能确定其证据效力。

通勤事故工伤认定那些事 篇7

上下班通勤事故是否应视为工伤, 长久以来存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上下班属于工作的延展时间, 在此阶段雇主已经丧失对雇员的控制, 事故的发生亦非雇主采取防护措施所能避免。即便雇员没有在上下班途中, 也会遭遇类似之风险, 因而将通勤事故认定为工伤, 实属赋予雇主过于严格之责任。况且, 随着车辆增多, 交通事故率在各国和地区连年攀升, 更增加雇主之负担。据此, 各国和地区对于通勤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 以及怎样的情况视为工伤, 有全然不同之处理态度。

1964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公约》, 肯定了上下班途中事故的工伤属性。此外, 巴西在1967年, 智利在1968年, 牙买加和巴拿马在1970年, 赞比亚在1976年都将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在德国, 上下班通勤事故一般是享受工伤保障的, 但通常限于往返受保险的工作地点时所必经的与受保险的工作有直接联系的道路, 从父母家中绕道带孩子去幼儿园、学校或照料人处发生事故的也享受保险。在美国, 上下班通勤事故通常不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内。但是, 美国有个概念叫雇主前提 (employers’premises) , 如果符合雇主前提规则, 那么遭受的事故伤害就可享受补偿。所谓雇主前提规则理论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 如果雇主提供交通费用、雇主补偿劳动者外出所耗费的时间、雇员随叫随到 (on call) 或使其外出构成其工作职责的主要部分, 那么这些要素就可以认定雇主已经确认其应当承担责任, 如果在这些情况下外出发生事故, 应当享受工伤补偿。与此类似, 有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虽将上下班通勤事故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 但对交通事故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只有劳动者在使用雇主提供的交通工具发生事故时, 劳动者才能享受补偿。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通勤事故是否为工伤在理论和实践中差别较大。虽然台湾《劳工保险被保险人因执行职务而致伤病审查准则》第4条规定:“被保险人上、下班, 于适当时间, 从日常居、住处所往返就业场所之应经途中发生事故而致之伤害, 视为职业伤害。”台湾地区各级法院已就通勤灾害工伤认定案件做出多次判决, 但对于通勤灾害是否视为工伤, 见解并不一致而未统一。

我国对于通勤事故是否能够认定为工伤持肯定态度。早在1963年全国总工会就颁布了有关上下班交通事故死亡职工的赔付规定。此后, 从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至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 再到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历次修法, 都肯定了上下班通勤事故为工伤。虽然, 我国历次立法都将通勤事故认定为工伤, 但是法条表述却有较大差异, 彰显出不同阶段立法者对于通勤事故工伤认定态度之差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最为严苛, 上下班途中事故如果要认定工伤须符合这样几个要件:其一, 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其二, 无本人责任或本人主要责任;其三, 道路交通;其四, 机动车事故。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相对宽松, 仅保留了2项要件:其一, 上下班时间和合理路线, 没有规定必经路线;其二, 机动车事故。取消了对劳动者本人责任和“道路交通”的规定。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将原《工伤保险条例》有关上下班途中事故认定工伤的条款改为:“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2010年《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改, 虽然将保障范围扩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等伤害, 却特别强调劳动者必须承担“非主要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实际缩限了对于通勤事故保障的范围。

通勤事故涉及时间、地点、责任确认等诸多问题, 在实践中又有较多变数, 加之相关概念缺乏明确规定, 导致通勤事故工伤认定问题层出不穷。

认定难点

上下班时间之确定

劳动者在正常上下班时间内发生交通事故, 认定工伤自然争议不多。但是, 如果劳动者提前下班回家, 或提早上班, 或下班数小时后发生事故的, 是否能够认定为工伤?通常, 对于上下班时间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扩张性解释。如果劳动者在单位加班后回家, 应当将加班结束时间作为正常下班时间。下班之后多长时间内发生的事故可以认定为工伤, 应以一个普通劳动者通常回家所需时间为计算依据, 如果劳动者严重超出规定时间, 又没有与工作有关的事由或其他情况, 则不宜认定为工伤。

通勤路径之确定

上下班路径中关键是相对于工作单位的另一个点如何确定?实践中住所、居所、经常居住地、宿舍等概念经常纠缠在一起。2008年8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的答复》 ([2008]行他字第2号) 指出:劳动者下班没有回单位宿舍, 而是直接回另一处住所途中发生事故的, 该路线应当认定为上下班路线。尽管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扩大了上下班中的起始点, 但仍是以住所和单位作为确定上下班的起始点, 笔者认为相对于工作单位的另一个点的确定和解释应以有利于劳动者为原则, 上下班途中的“上下班”应当认为是劳动者在单位结束工作后, 到达某一点开始以自然人身份享受生活, 行使自由支配权这期间行走的路线。劳动者下班后, 无论是直接回家, 还是与朋友相约赴宴会, 还是办理其他事情, 都应以劳动者从工作单位到达其预定目的地为原则, 不应将劳动者居住所确定为下班后的唯一目的地。同理, 也不应将上班始发地确定为其住所, 应以其经过一夜休息后出发之地, 为其上班始发地。

除了这种直接的上下班往来之外, 实践中还大量存在上下班途中涉及顺道处理个人私事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具有“双重目的”的行程:既有私人目的, 也有为用人单位利益考虑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是否认定工伤应当以主要目的为考虑原则。如果出行主要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工作, 辅助目的是处理个人事务, 发生事故应当认定为工伤;如果是以处理私人事务为主, 顺带处理单位事务, 则不宜认定为工伤。如果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顺路接送小孩上学、放学、吃早点、买菜等, 应认为是上下班路途的延伸。实践中, 劳动者异地工作, 如果其在工作单位所在地没有住所的, 应当认定劳动者异地回家属于上下班途中, 如果劳动者在工作单位有住所, 节假日回家的则不应认定为上下班的终点。

除了确定起始点以外, 两点之间可能不止一条线路, 这时对于上下班的路径应以合理为确定原则, 上下班的合理途径并非必经或唯一的路线, 原则上劳动者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不限于最短路线, 也不应由用人单位指定路线。总的来说, 上下班路径确定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障的目的出发。设置上下班途中工伤保障目的源自上下班是劳动者进行工作释放劳动力的必经环节, 就如同工作开始的准备和结束的收尾一样, 上下班也是劳动者正常工作的延伸。1964年国际劳工组织《工伤事故津贴建议书》建议各成员国对上下班途中进行扩大性解释, 建议将劳动者往返于工作地点和主要住宅或别墅、通常用餐的地方、通常领取工资的地方的直接途中发生的事故均认定为工伤。

“非本人主要责任”之确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 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 并送达当事人。”第77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 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根据上述两条规定,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享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职权。但是, 实践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所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结论, 有时可能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主张的基本观点, 甚至是与相关法律规定发生冲突, 这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是否认定工伤?在实务中, 无证驾驶者通常在事故认定中会被认定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有时却并非如此。

让我们先看一则真实案例:2011年5月8日15时10分许, 在西安市灞桥区水香路发生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杨某驾驶一辆重型自卸货车沿水香路由南向北行驶至纺北路约50 m处, 将同向行使的王某驾驶的无牌号两轮摩托车挂倒, 杨某自卸货车的右后轮将摩托车压损, 同时压伤王某的右小腿, 造成事故。事故中, 王某不仅驾驶无牌照摩托车, 其本人也属于无证驾驶人员。最后, 西安市交通警察支队灞桥区大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道路交通事故形成原因是这样分析的:“杨某驾驶技术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机动车上路, 观察不周, 处置不当, 未能确保行车安全是造成此事故的一个过错。王某无照驾驶无牌号两轮摩托车上路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另一过错。”最后, 交通管理部门认定杨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而无照驾驶无牌照摩托车的王某仅承担事故次要责任。现在王某要求工伤认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是否应当认定其为工伤?

2010年12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 (修订) 宣传提纲》专门针对《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有如下说明:“限定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才能认定为工伤, 对上下班途中本人承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如无证驾驶、酒后驾车等行为造成本人伤亡的, 不纳入工伤的范围, 这样规定有利于提示和引导职工群众注意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宣传提纲中强调《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后增加“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限制性规定的功能之一在于排除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造成本人伤亡认定工伤的可能, 但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却认为该案中无证驾驶无牌照车辆的王某仅承担事故次要责任。据此产生对于“非主要责任”的认定问题。

为此, 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3]34号) 第2条明确规定:《条例》第14条第 (六) 项规定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 应当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为依据。显然, 对于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问题, 已经超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

认定方向

从整个人类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看, 应当肯定将通勤事故纳入工伤保障范围是工伤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了对劳动者的护佑。但是,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 通勤事故往往在雇主可控范围之外, 加之汽车数量与日俱增, 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 由雇主单方承担此种责任却有不妥之处。此外, 交通事故强制责任险的普遍实施,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遭受事故伤害后的窘迫之境。因而, 不少学者主张将通勤事故排除在工伤保险保障范围之外。但是, 对于劳动者赋予的一项权利和保障, 想要轻易的拿走必然招致极度的反对。那么, 通勤事故工伤保障将何去何从呢?

笔者认为, 在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劳动者享受的权利还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下, 不宜将通勤事故排除在工伤保险之外。但是, 为了避免通勤事故可能对雇主和工伤保险基金带来的不利影响, 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对通勤事故工伤保障进行改善:

其一, 宜从严对通勤事故进行认定, 准确确认上下班时间和路径;其二, 通勤事故显然非雇主从事工伤预防所能避免, 因而可以尝试将通勤事故率单独测算, 设定费率。工伤保险费率的设置分为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 然而通勤事故之发生与行业差别没有任何关系, 因而可考虑所有行业参保单位设置单独的通勤事故费率, 以保证一定的公平性, 使得通勤事故工伤成本能够在用人单位之间平等分配;其三, 通勤事故率不纳入一般工伤事故率统计, 不计入浮动费率调整范围, 因为通勤事故率并非能够通过浮动费率所能降低。安

学生在校事故的责任认定 篇8

一日下午,某小学课间期间,学生杨某在操场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李某、王某撞倒在地,并被压在身下,造成右膑骨骨折。杨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3名学生的家长。在医院,杨某做了手术,但未住院治疗,并于10天后到校继续上课。其医疗费、交通费等已由李某、王某的监护人支付。经公安部门法医鉴定,该损害属于轻微伤。其后,杨某的家长作为代理人,以杨某因伤害造成人身损害,可能对今后生活产生影响为由,以另两个学生及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三方赔偿其误工及精神损害赔偿1万元。

案情评析

由于未成年学生彼此间的追逐、玩耍、打闹、玩笑等行为,而造成的学生身体受伤的情况,在中小学校中是比较常见、多发的。本案就是典型的由此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0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司法解释》第7条也对这一问题都做了相应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从刚才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可以总结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应当按过错责任原则确定学校责任,即学校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无过错的即无责任。关键在于对学校过错的认定上。

确定学校是否有管理职责上的过错,首先要明确学校职责的来源。学校、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负有保护的职责,是来源于《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学校并不是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学校是否尽到管理的职责,应以其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以及是否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尽到了谨慎的注意义务为判断依据。

就本案来说,未成年的学生课间追逐打闹从孩子的天性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从教育者的角度,也是正常的,不应当限制,学校未禁止学生的此类行为,并不属于管理的疏忽和过错。如果学生的玩耍在正常的范围内,只是由于偶然的和难以防范的意外而发生事故,那么学校就没有管理的过错。但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其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还是有义务制止他们明显的危险行为,比如应当禁止学生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以危险的方式游戏、以危险的手段玩笑等。如果学校、教师发现了以上情况而未及时予以制止,才能认定学校有过错应当承担责任。当然,对过错的判断难以完全客观化描述,关键还要以学校是否尽到了谨慎管理者的义务为依据,在具体的案件中应当具体地分析。

由于学生杨某的损害是轻微伤,这种情况下是否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如果构成伤残才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在本案中学生杨某所做的是伤情鉴定而不是伤残鉴定,如果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还需要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其损害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事故认定书范文 篇9

一、复核程序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能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道路交通事故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是否公正、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及认定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复核结论。

复核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当事人提出要求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公安部交管局16项便民措施第14条: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3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结束后,召集事故各方当事人,当场宣布复核结果。

二、重新认定和内部监督程序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六条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重新认定的复核结论后,原办案单位应当在十日内依照本规定重新调查,重新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撤销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重新调查需要检验、鉴定的,原办案单位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重新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撤销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第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可以依法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处理交通事故工作进行现场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错误应当及时纠正。

《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六十二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由具有交通事故处理高级资格的交通警察组成的交通事故处理专家小组,负责交通事故认定的审核、复核工作。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承办单位的交通事故认定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或者接群众投诉经审查发现“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错误的,应当作出撤销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决定,由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另行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对承办单位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决定的,按照《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规定》第十九条 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合法、不适当的执法活动,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错误的处理或者决定予以撤销或者变更;

(二)对拒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法定职责;

(三)对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决定和命令的有关人员,可以停止执行职务;

(四)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已经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需要给予

国家赔偿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国家赔偿;

(五)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同时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并按照《公安机关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进行错案追究。

三、诉讼中重新认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的规定规定,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是赔偿义务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赔偿权利人主张权利的重要依据。因而,在民事诉讼中,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事故责任认定正确与否,往往成了各方当事人争论的焦点,只要当事人对该事故认定不服的,在诉讼中可以提出事故认定不合理的因素,法庭将对事故的责任从证据法的角度重新做出判断。交警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证据,是一种鉴定结论。当事人对责任认定不服时,法院决定是否采信。法院对责任认定有异议的,法院可以将交通事故案件调查材料正本调卷,由法院做出新的责任认定,而不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作为被告出庭应诉。

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第28条分别规定了两种可以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

1、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而且有证据证明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鉴定资格的;

(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

(三)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

(四)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

2、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既不是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也不是一方

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而是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的,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当事人也不能重新提起认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1)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人民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如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无相反的证据或者足以推翻其结论的理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应当成为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电力安全事故认定标准 篇10

一.人身事故的认定

1、特大人身事故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为一次死亡3至9人的事故;一般人身伤亡事故为一次死亡1至2人(包括多人事故时的轻伤和重伤)的事故。

2、人身重伤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肌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3、人身轻伤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只发生轻伤的事故。轻伤是指造成职工肌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一般指受伤职工歇工在一个工作日以上,但构不成重伤者。

二、特大设备事故的认定

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的或经公司认定的。

三.重大设备事故的认定

1、发电主设备损坏,40天内不能修复或者修复后不能达到原铭牌出力的;或者虽然在40天内恢复运行,但是自事故发生日起3个月内该设备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达40天的。

2、电力设备、设施、机械等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

3、其他经公司认定的。

四.一般设备事故的认定

1、一次事故造成2台以上机组非计划停运,并造成全厂对外停电的。

2、发电设备异常需停机处理或者机组计划检修不能按期完成,使机组停用时间超过168小时的。3、6KV以上发电设备发生恶性电气误操作的。

4、因为发生一般电气误操作、热机误操作、监控过失等原因,造成发电主设备出现异常运行或者被迫停止运行的。

5、发电设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

(1)炉膛爆炸。

(2)锅炉运行中的压力超过工作安全门动作压力的3%的;汽轮机运行中超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12倍以上的。

(3)压力容器或者承压热力管道爆炸的。

(4)汽轮机大轴弯曲,需要进行直轴处理的。

(5)汽轮机叶片折断或者通流部分损坏的。

(6)汽轮机发生水击的。

(7)发电机组烧损轴瓦的。

(8)发电机、主变压器绕组绝缘损坏的。

(9)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发生爆炸的。

6、发电主设备异常运行已经达到规程规定的紧急停止运行条件而未停止运行的。

7、电力设备、设施、机械等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

五、设备障碍的认定

1、热力设备发生下列异常情况之一者:

(1)主要发电设备运行参数,如锅炉主汽温、主汽压、汽包水位、汽机主汽温、主汽压、给水温度、除氧水箱水位等,超过规程规定极限值。

(2)锅炉和专用压力容器安全阀、安全门拒动。

(3)锅炉水压试验超过批准压力。

(4)生产设备被淹、被冻,影响正常运行和备用。

(5)误向检修设备、系统送水、汽、油等。

(6)汽轮机调速异常,引起机组负荷波动达10%,时间超过6小时。

(7)汽机调速系统发生故障,引起调节范围波动,超过规定值。

(8)汽机油箱油位低于规程规定允许值。

(9)机组开、停因调整不当,引起主要控制指标,如汽压、汽温升降速率,上下缸温差,汽缸壁温差,差胀等超过规程规定。

(10)汽机打闸停机,抽汽逆止门拒动。

(11)汽机高加一台泄露,24小时内不能恢复或全部高加停用。

(12)回热系统发生故障,使高加退出运行。

(13)真空发生故障引起真空降低,超过规定值。

(14)电除尘器有两个电场停用2小时不能恢复。

(15)锅炉安全门发生故障,致使锅炉超压。

(16)锅炉超温时间超过电厂规定时间。

(17)锅炉辅机故障,引起减负荷。

(18)电除尘不正常,粉尘超标。

(19)燃烧不正常,引起尾部二次燃烧。

2、电气设备发生下列异常情况之一者:

(1)消弧线、电容器组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间超过24小时。

(2)400V及以下电力设备误拉合刀闸,未造成人员伤害,或未影响主设备的正常运行。

(3)高压开关,刀闸停送电操作拉合失灵。

(4)小电流地系统,发生单机接地,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

(5)高压开关遮断次数已到重合闸停用规定次数,6天内未安排检修。

(6)强油风(水)冷变压器运行中冷却装臵被迫全停。

(7)100KW及以上电动机绝缘损坏。

(8)随意解除电气防误闭锁装臵。

(9)向停电检修设备送电或倒充电。

(10)6KV以上开关、电机损坏。

(11)发电机线圈、变压器油温度超过规定值。

(12)充油、充气设备油位、气压下降超过规定值。

(13)直流系统接地或一点接地时间超过24小时。

(14)保安电源故障失电。

(15)厂用母线故障。

3、继电保护、热控保护自动装臵及计算机监控装臵发生下列异常之一者:

(1)发电设备计算机监控装臵死机或受计算机病毒侵害失灵。

(2)机、炉、电、热控保护误动或误投、停。

(3)机炉主要热工因故停用;主要热工自动装臵停用时间超过24小时。

(4)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臵失灵或定期试验不能自投。

(5)机炉动力联锁装臵失灵;自动调整励磁装臵失灵。

(6)错投、停电气设备保护。

(7)重要自动调节装臵发生故障,退出运行。

(8)重要保护装臵发生故障,退出运行。

(9)自动测量调整装臵发生故障,退出运行。

(10)生产调度电话全部中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水处理设备发生下列异常情况之一者:

(1)蒸汽品质不合格,8小时内未能恢复。

(2)透平油、绝缘油、抗燃油等油质不合格,72小时内未达到标准。

(3)炉水水质严重超标。

(4)给水、凝结水水质严重超标。

(5)全部制水设备发生故障停运并停止制水。

(6)酸、碱系统泄漏,影响制水。

5、经济损失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1)生产设备、运输工具损坏(或发生由企业负同等及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化学用品泄露等,经济损失达到人民币5万元及以上的。

(2)输煤皮带撕裂,损坏长度超过10米或修复费用达到0.6万元以上。

(3)贵重仪器、仪表,造成损失值达到0.2万元及以上。

(4)生产用油、树脂等泄露,直接经济损失达到0.6万元及以上。

(5)污染物超标排废,环保罚款达到1万元及以上。

(6)生产设备、厂区建筑发生火灾,经济损失达到人民币5千元及以上。

六、设备异常的认定

1、蒸汽、给水、凝结水、炉水在6小时不能恢复者。

2、主辅设备和公用系统(包括油罐)出入口电动门自动开、关而影响正常运行构不成障碍者。

3、热工自动调节失灵影响汽压、汽温瞬间超出规程允许值。

4、热工流量变送器故障、表计误指示使异常处理扩大,影响参数变化瞬间超过允许值。

5、低压厂用系统带地线合闸、带电挂地线、母线短路构不成障碍者。

6、变压器上层油温超过极限,在10分钟内不能恢复者。

7、发电机入口风温超过极限,在10分钟内不能恢复者。

8、充油设备漏油,油面下降到油位指示以下3日内不能消除。

9、40KW以上电动机绝缘损坏、烧毁,16小时未恢复。

10、正常运行,热工电动门4小时未能恢复正常运行者。

11、备用电源自投,自动重合闸,自动调整励磁装臵,主要联动装臵失灵构不成障碍者。

12、继电保护装臵拒动或误动构不成障碍者。

13、电气设备因试验错误而引起绝缘击穿构不成障碍者。

14、因二次回路开路、短路或忘记结线而设备、保护、表计异常指示未造成其它后果者。

15、误动备用电源自投装臵,致使备用电源自投或定期试验不能自投者。

16、直流系统接地拉路寻找3小时以上,消除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

17、电气设备检修中错误拆装接地线造成后果者。

18、运行、备用、检修的设备误停电构不成障碍。

19、电气防误闭锁装臵故障,短时间内不能处理,申请批准停用处理者。

20、汽轮机调速系统故障,使单机出力变化超过额出力15%,时间超过4小时未能消除者。

21、锅炉主蒸汽温度、压力、水位、瞬时达到规程最高、低值。

22、给水母管压力因故低于规程允许值,而影响汽温者,延续时间超过2分钟。

23、汽轮机真空下降,使汽轮机排汽温度记录表升高10℃及以上(汽轮机真空在规定允许值内)。

24、除氧器水箱水位瞬时超过规程规定的最高、最低水位。

25、锅炉安全阀因某种原因误动。

26、汽包云母水位计破裂,未影响锅炉正常运行水位。

27、主辅助设备冷却水断水轴瓦温度升高超过规程允许值。

28、辅机设备检修拖期超过值长批准时间未提延期申请。

29、主辅机设备汽、水、油、高低压容器内掉入或遗留物件构不成障碍。

30、由于人员过失使机、电、炉专用盘总电源打保险,失去电源而构不成障碍者。

31、人员过失误动运行设备或误启动设备发生异常(包括信号),构不成障碍者。

32、向停用、备用、检修中的设备误送汽、水油未造成后果。

33、机炉承压部件、管道、容器试验压力超过规定未造成后果者。

34、误开误停辅机设备,误停忘投设备联锁开关超过1小时。

35、主辅机设备在运行、备用、检修中被冻淹。

36、除氧器安全阀、进汽母管安全阀误动或某一停用超过24小时。

37、汽轮机油系统漏油或其它原因使主油箱油位低于运行允许值。

38、汽轮机油系统有水,回油窗出现水珠24小时未恢复。

39、人员过失误动设备造成设备联动而未影响正常运行者。

40、误开误关汽、水、油及公用系统阀门未造成后果者。

41、误关或未投仪表伴热汽源造成设备冻结失灵。

42、汽轮机调速汽门杆断落,降负荷处理构不成障碍者。

43、吸、送风机出口挡板门误开误关影响负荷构不成障碍。

44、汽轮机打闸停机抽汽逆止门不动作。

45、汽轮机危机保安器误发信号。

46、易爆、易燃气体浓度超过规定标准,应采取措施而未采取者。

47、其它情节严重的情况,本单位领导和安监人员有权视情节轻重认定异常。

48、人员过失造成设备、工器具、仪表、车辆损坏或其它经济损失(包括备品备件、材料、人工费)1000元以上,构不成障碍者。

七、未遂事故的认定

在生产工作中,由于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误操作、工艺作风不良等,发生了威胁人身安全或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件。符合下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未遂或严重未遂。

1、在已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发现带有电压。

2、在电气设备上工作发生麻电现象。

3、检修时(或正常情况下)误入未停电设备范围或间隔,但未停造成恶果者。

4、未按规程规定好安全措施或未办理开工许可手续即进行工作者。

5、脚手架未经验收或在使用中发生断裂、倒塌、翻板等现象,未造成人身伤亡者。

6、脚手架严重超载使用。

7、高空摔跤未造成人身事故者。

8、高空落物未造成人员伤害及设备损坏者。

9、在起吊过程中,吊件等发生坠落者。

10、搬运过程中重大物件翻倒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者。

11、热力部分未放尽残压即开工检修、作业,汽、水喷出而未造成烫伤或轻微烫伤,冲击但无需休工者。

12、没有采取防止转动的措施,而在转动设备上进行工作或检修者。

13、在对转动设备上进行检查、作业等工作时。发生了卷进衣物而未造成人身事故或者是棉纱等缠入转动部分者。

上一篇:母乳喂养宣传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学期音乐教案《小树叶》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