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推荐7篇)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1

学科

年级

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9海滨小城

课型

阅读

主备

费海燕

教材、学情分析

这是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笔下的这座每族小城拥有宜人的自然环境,阳光、沙滩、海浪,还有一片海蓝蓝,真是令人向往。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第4、5、6段都是围绕关键句写的,每段的关键句,能帮助学生理解一段话的大意

描写海滨小城时,顺序清晰。课文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先写远处的大海和沙滩,再写近处的庭院、公园和街道。作者描写辽阔的大海时,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这些有序描写的方法渗透在文本品析中,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3.能找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课文的丰富的用词,多样的句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调整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刚刚告别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又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座小城,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一座靠海的小城,所以我们叫它——海滨小城。“海滨是海边的意思”。(板贴)

2.谁能读好这个题目?强调“滨”是前鼻音。指读,齐读。

3.学习生字“滨”,师范写,生书空。

4.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海滨小城在什么地方?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概括出来了,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

出示句子: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原来文章就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来写的,它是整篇文章的关键句。谁能读好它?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本

过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又美丽又整洁呢?

1.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请你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地方来展现它的美丽与整洁?读的时候可以圈画出课文中提示地点的词语。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

机帆船

军舰

通过图片认识

随机引出“棕色的机帆船

银白色的军舰”

②桉树

椰子树

橄榄树

凤凰树

榕树

亚热带这些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树木

③栽树

满载

渔民

鱼虾蟹

对比分清同音字

④胳臂(强调多音字“臂”)

3.课文描写了哪些地方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边”景色的?(大海1-2

沙滩3)大海和沙滩就构成了海滨。

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城”景色的?(庭院4

公园5

街道6)庭院、公

园、街道构成了小城。海滨和小城两个景点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4.出示四句话,齐读。它们是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三、多形式朗读,感受海滨之美

1.我们先去海滨走一走。指读。

2.我们现在走到了街道尽头,向远处望去,你们看见了什么?出示图片,理解浩瀚。谁能读出大海的浩瀚?(浩瀚的大海)指读,齐读。

放到句子中,谁还有信心读好它?还有什么也是浩瀚的?

3.此时,你眼前的天是什么颜色的,海呢?

4.出示图片,理解“海天交界的水平线”。正因为我们是向远处眺望的,所以远处的海面和天空的边际就连成了一条细线,这条细线就是海天交界的水平线。海上还有什么?(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军舰)让我们用优美的读书声来赞美一下远处的美景吧!

5.美丽的景色不止在眼前,还在头顶!快,抬头看,你们看到了什么?还有呢?(云朵有什么颜色的?)谁愿意和这群可爱的海鸥,以及飘浮着的云朵打个招呼?我们一起和它们打个招呼吧!指读,齐读。

6.早晨海滨是怎样的景色?指读。

7.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这颜色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用读书声来为美丽的海滨镀上一层金黄吧!

8.过渡:我们欣赏完了海上的景物,再来沙滩边走一走吧!在沙滩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它们多得遍地都是呢!

9.见到这么多颜色各异,花纹多样的贝壳,你喜不喜欢?不过啊,这里的孩子见多了,所以他们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

贝壳因为没有小朋友和它们玩耍,所以它们太寂寞了,只能在海滩上睡大觉了!书上是怎么说的?引读:这些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这真是太可惜了!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贝壳,所以海滩多了一份宁静的静态美呢!让我们用读书声和这些美丽却无人理睬的贝壳告个别吧!

10.正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贝壳的时候(播放汽笛声录音)你听,是谁回来了?(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

船上有什么呀?相机出示图片。渔民们真是满载而归呀!

11.说话训练。假如你是其中一个渔民,你会说些什么呀?让老师来采访采访你们。怪不得,你们一回来,海滩就被你们喧闹的讨论声给包围了。

12.指导朗读。谁能来当一当小渔民,把你的喜悦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当一当收获颇丰的渔民吧!指读,齐读。

13.有别于贝壳安静的静态美,船队回来后的海滩又充满了生机的动态美。在海滩边,我们既感受到了安静的那一面,又见识到了船队归来的热闹场面。文章前后一静一动的对比,让海滨小城更增添了几分魅力,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动静结合。

14.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沙滩,去往下一站了。各位小游客,让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和沙滩说再见吧!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时候要安静些,什么时候要热闹些。

15.海滨之旅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参观,你能不能向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这座城市,吸引更多的游客。

课件出示: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四、品味语言,习得法宝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1-3自然段,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海滨之旅。同时,边读边思考:作者把海滨写得这么美,除了动静结合,还用了什么法宝?

①出示书上1-3自然段,表示表示颜色的词语。(颜色丰富,板贴)

为了表扬你们今天都是文明有序的小游客,老师决定把这些美丽的颜色送给你们。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齐读。

银白色

金黄色

银光闪闪

蓝色

棕色

白色

灰色

青色

2.小结:下次,我们可以试着把“颜色丰富”“动静结合”这两个法宝用到你的写作中哦!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出发去了海滨,欣赏了海滨色彩绚丽而富有生机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就要离开美丽又热闹的海滨,去往城内,请大家先自己根据这节课画的中心句,去试着自学一下4-6自然段,看看文章是怎样表现城内的美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把海滨写美丽的两个法宝是什么呀?(颜色丰富、动静结合)今天我们去小城走一走。课文描写了小城哪些地方的美景啊?

2.友情提醒: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二、抓住关键句,感受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1.自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里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很重要的,请你在它下面画上△。

2.学生交流分享:“小城里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关键词是“每一个”“很多”。

3.在这一自然段中有哪些句子让你读出树很多的?学生交流表现树很多的句子。

4.出示图片,认识了解这许多树。师总结:看来小城树的种类很多呢!

5.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②“热闹”这个词我们很少用来描写植物,如果让你来写,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凤凰树开花的美景?

③说话训练。透过“热闹”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强调说完整:透过热闹这个词,我看到了……

④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

6.提出质疑:明明是要写树多,但是为什么作者在这一自然段还写了树的香味和花开得热闹?(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树多)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树多呢?

7.此时庭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充满生机)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庭院的美丽与生机。

8.教师总结学法:确定中心句,再找到关键词,然后品读后面的句子,体会特点。

9.根据学法自学5-6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2)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待会儿和同学交流妙处。

10.关注表达,交流发现。

(1)

“更”“也”承接了上文。说明一样美。

(2)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住太阳,挡风雨。

①出示榕树图片,说一说榕树的特点。

②作者将榕树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③这样高大茂盛的榕树除了好看,用处也很多呢,谁来说说?

(3)

除了沥青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①关注拟声词,有什么作用?(使画面有了声音,更显生动)

②明确“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不是比喻,是作者的联想。

11.齐读5-6自然段,读出小城公园的美丽,街道的美丽且整洁来。

三、回顾全文,明确关键句作用

1.通过两节课的旅行,你觉得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广东这座海滨小城的热爱与赞美,对自己家乡又美丽又整洁的自豪之情)

3.回顾全文,发现特点:作者把整篇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放在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段落的关键句放在了每段的第一句话。看来文章有文章的关键句,段落有段落的关键句,它们出现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有的在出现在开头,有的出现在结尾,还有的文章可能会出现在中间。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来帮助我们理解整段话,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课文中有一些新鲜感的词句,抄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海滨小城

庭院

树多

公园

榕树高大

叶密

街道

干净

小城

颜色丰富

动静结合海滨

大海

沙滩

美丽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2

一、听两遍朗读录音,回答下列问题。

1.()被视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铁路

B.飞机

C.轮船

2.中国第一列标准动车组是()。

A.“和谐号”

B.“复兴号”

C.“富强号”

3.()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A.日本

B.德国

C.中国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适合做本段听力材料的题目?()

A.“复兴号”

B.最美中国

C.中国名片——高铁

二、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石径(jìnɡ)

棕色(zōnɡ)

钥匙(yào)

B.迟到(chí)

橙黄(chén)

橘绿(jú)

C.丰收(fēnɡ)

蟋蟀(shuài)

辽阔(kuò)

三、根据语境写词语。

1.公园两旁的树pái

liè()得并不ɡuī

zé(),孩子们常被那树下淡淡的花香ɡōu

zhù()脚步。

2.五彩缤纷的yán

liào()给凉亭穿上了新衣裳,散发着非常hǎo

wén()的味道。

四、同音字组词填空。

【piāo】

()落

()泊

()扬

【jūn】

()队

()子

()匀

【xiān】

()子

()艳

争()恐后

五、下列词语中全部属于描写秋天的是()

A.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草长莺飞

B.金桂飘香

五谷丰登

天高云淡

C.果实累累

百花争艳

春光明媚

D.骄阳似火

冰天雪地

银装素裹

六、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A.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定。

B.十分镇定,毫不在意。

2.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

A.怀念。

B.向往。

七、句子乐园。

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照样子,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用加点字仿写比喻句)

十五的月亮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花凋谢,连那遮风挡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花朵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霜斗寒。(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金色巴掌”指的是枫树叶。()

3.《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

()

4.《听听,秋的声音》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

九、课文内容回顾。

1.秋天,我看到了那美丽的枫林美景,红得似火,我想到了___代诗人_______的《山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赠刘景文》是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描写了_____(季节)的景色,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与祝福。

3.《夜书所见》中前两句诗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感。

4.《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我”上学路上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_______之情。

5.《秋天的雨》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分别写了秋雨中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

6.《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具体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抒发了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___之情。

参考答案

一、听力材料:

铁路,至今仍被视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2017

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于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与日本、德国等高铁强国相比,如今的中国在高铁技术领域已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竞争对手。中国的目标是:到

2020年,将高铁总里程提升到

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中国高铁正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诠释着“中国智慧”带来的共享精神,成为闪耀世界的中国名片。

1.A

2.B

3.C

4.C

二、B

四、飘

五、B

六、1.A

2.B

七、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八、1.×

2.×

3.√

4.√

九、1.唐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

苏轼

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梧桐树叶

秋风

思念家乡

4.比喻

热爱

5.缤纷的色彩

香甜的气味

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6.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3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本单元重点:

(1)感受童话中生动有趣的形象。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塑造了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如《去年的树》中信守诺言的小鸟;《那一定会很好》中牺牲自己、把方便献给大家的大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见多识广、机智的青头;《一块奶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教学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体会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2)学会讲故事、演故事、编写童话故事。

每篇童话都非常生动有趣,易于把握内容,学完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最好会演一演故事。还要在了解童话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提示词语来创编童话故事。

二、单元教学要点及教学建议:

1.去年的树;本课描写了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情,重点是感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懂得信守诺言的道理。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

2.那一定会很好:本课作者记叙了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变化过程,重点是感受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带给大家的无私品格。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大树的情怀。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童话中表现的主题不同。3.在牛肚子里旅行:本课作者记叙了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变化过程,重点是感受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带给大家的无私品格。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语气。

4.一块奶酪:本课介绍了一群蚂蚁搬运一块奶酪的故事,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美好品质和蚁群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默读课文,讲一讲、演一演这个故事。

5.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我来编童话》,引导学生根据例词写童话,重点是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总结童话的特点,提出习作要求,再练习写一写。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4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7分)

1.院子里ān jìnɡ()极了,小妹妹tínɡ

zhǐ()读书,欣赏着盛开的rónɡ

qiú

huā()。

2.在舒缓、yōu

yánɡ()的dí

shēnɡ()中,一位身穿xiān

yàn()fú

zhuānɡ()的小姑娘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

二、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4分)

1.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juàn

quān)了一段。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āi

ái)打也值得。

3.爸爸说,假(jiǎ

jià)如今年夏天他不太忙的话,就带我去海南度假

(jiǎ

jià)。

三、给下列汉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

(12分)

()

()

()

()

()

()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6分)

1.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

2.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

3.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

五、选词填空。

(6分)

果然

竟然

突然

1.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

2.按照老师的提示,我()做出了这道难题。

3.在这喧闹的地方,()也能听到婉转的鸟鸣。

六、按要求写句子。

(9分)

1.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仿写拟人句)

2.孙中山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改为“被”字句)

3.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缩写句子)

七、猜谜语。

(6分)

两座窑洞十个孔,一家十位住当中。

不怕冬天北风吹,窑洞里边暖烘烘。

猜防寒用品:

手套十字街头道路边,水泥柱上三只眼。

红、黄、绿色勤变换,车辆行人听调遣。

猜一物:

八、平平的外婆晚上7点钟来电话,让平平告诉妈妈,她明天上午10点半在中心医院门口和妈妈见面。

请你把外婆的话转述给妈妈听。(4分)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6分)

山村小学

①是一簇白色的山菊花在山野开放吧?

②是一支船队在绿海碧涛中航行吧?

③我们的学校,青瓦碧墙的学校,坐落在山野的怀抱里,远远望去,像绽开的花、扬帆的船。

④它是嵌在大山上的一面窗子,透过它,我们看到辽阔的大海、美丽的城市和遥远的宇宙,还有山外那一片丰富多彩的天地。

⑤采来山里的花,紫蓝色的牵牛花、乳白色的小茉莉、红霞似的山茶、虹霓似的三色堇(jǐn)……给学校编织彩色的花边,让蜜蜂、蝴蝶飞来,在我们的歌声中舞蹈。

⑥种上山里的香樟、塔松、赤桦……给学校镶了一条绿色的林带,让杜鹃、画眉、布谷、黄莺用啁啾的欢鸣与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作伴。

1.短文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学校比作、。(3分)

2.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这些颜色真多呀,可以用四字词语、来形容。(4分)

3.认真读短文,说一说你对画“

”的句子的理解。(3分)

4.第⑤段写了山村小学的美,第⑥段写了山村小学的美。(2分)

5.你喜欢你的学校吗?为什么?(4分)

十、作文。

(30分)

写一写你的课余生活吧,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趣事。

第一单元语文素养评估

一、1.安静

停止

绒球花

2.悠扬

笛声

鲜艳

服装

二、1.quān

2.ái

3.jiǎ

jià

三、扮

装扮

足球

飘扬

纷乱

珍珠

杨树

四、1.乌黑

2.人声鼎沸

3.干燥

五、1.突然

2.果然

3.竟然

六、1.柳树姑娘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2.昨天所学的功课被孙中山流利地背出。

3.影子摇晃。

七、手套

交通信号灯

八、提示:交代清楚时间和地点。

九、1.比喻

绽开的花

扬帆的船

2.白色、绿、青、碧、紫蓝色、乳白色、红

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3.“我们”在学校里读书学习,通过书本,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

4.花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5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重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1.联系生活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借助图片链接学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发生事情的想法,产生表达的欲望。

2.授之以渔

听得悦耳,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融“听”“说”“交际”三个部分于一个有机整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旨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听说及交际的方法。

3.合作交流

口语交际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课堂上必须充分创设学生在话题建构之后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情境,小组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校园生活照片。

3.学生提前搜集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师: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执勤大队长帮助小学生把自行车摆整齐的图片、小学生乱倒垃圾的图片等。

2.同学们,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值得我们学习,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

设计意图:

借图片将生活的场景搬进课堂,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小事的回忆,激活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给学生搭建一个积极的口语交际平台,为后面聚焦具体场景、表达看法埋下伏笔。

二、直击画面,表达看法。

(一)课件出示(课本97页插图,提出看图要求)。

1.看完图后,说说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如果不对,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做才对。

2.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一幅图片(左上):

(1)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走在前面的同学,打开门后,让后边的人先走,最后再自己把门关上。)

(2)谈谈你的感受。

生1: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身边的人感到很温暖。

生2:事情虽小,但是让人敬佩,是文明的行为。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二幅图片(右上):

(1)说说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小事?

(出门遛狗时,主人自觉带上铲子和方便袋及时把狗狗的粪便清理干净。)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狗主人的行为非常文明,这样做,我们的环境就保持整洁了。

①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

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随手捡拾垃圾

帮助有困难的人

随手关掉水龙头

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

语言文明

爱护小动物

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

……

(3)教师小结:只要我们有做好事的意识,处处留心,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会让别人感到温暖和爱,还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4)有的小事,就像一盏灯,给我们指明方向;有的小事,就像一面镜子,给我们警醒。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他人传递正能量。说说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个讲文明、受人尊重的人。

生1:要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生2: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好人。

(三)不文明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三幅图片(左下):

(1)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大家排队乘公交车,一个戴红帽子的人,却插队挤上了公交车。)

(2)说说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生1:这个人太不文明了,别人辛辛苦苦等了半天,他不用等就上车了,太气人了!

生2:如果我在场,我一定阻止他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太自私了!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四幅图片(右下):

(1)说说图上的内容。(一名游客在房屋的外墙上乱涂乱画,还有一名游客爬到树上拍照。)

(2)谈谈你的看法。

生1:这种随意跑到大树上拍照的行为太不文明了,不光会损坏大树,还很危险,一旦出现意外,害人害己,后悔都来不及。

生2:旅游时,在墙上留下字迹,是非常自私、不文明的行为,留下字迹,美好的景物会变得面目全非。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小组长做好记录。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一要注意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二要记住别人说的主要信息;三是必要时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四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五是汇总时,每个同学的看法都不要遗漏。

(3)汇总如下。

课件出示: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

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在墙上涂鸦、乱闯红绿灯、公共厕所用完后不冲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语言不文明、故意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不珍惜粮食、踩踏禁行绿地……

(4)小结: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素养,是被大家厌恶的行为,轻则要受到谴责,重则会给社会、他人或自己造成灾祸,害人又害己。

设计意图:

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书上的四幅插图,上面两幅图讲述了同学们身边不

文明的小事,而下面两幅图则介绍了一些生活中的文明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却能让别人感到温暖,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更加生动了。

三、拓展延伸,体验生活。

1.同学们,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文明、美丽的心,那么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令人温暖的言行,请你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一颗“爱心”,表达出文明礼貌、携手前进的心意。

2.向自己的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

进行实践的延伸,意在将这份口头表达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文明礼貌的快乐,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言行,使教学更有意义。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指导,选题要精心思考,其中的道理应尽量深入浅出,老师的范例也要精心准备。在课堂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要多观察、多积累,丰富自己口语交际的内容。

成功之处: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注意用简要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不足之处: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比较少。

教学建议: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6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4.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

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比较多,字形比较复杂,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乳”“梢”“舍”是翘舌音,“融”“兴”是后鼻音,“欣”“浸”“显”“临”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认清字形:可用加偏旁的方法,如,“当—挡”“才—材”;还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如,“连—库”。

本课13个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发现它们左右或上下大小的比例、高低和宽窄的不同,然后交流各自的发现。如“挡”和“刮”,一个是左窄右宽,一个是左宽右窄;“线”“材”“软”在高低和宽窄上则基本相同;注意“舌”在作部首时和独立成字时写法的不同。

2.朗读课文

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3.积累运用

本课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要以读为主,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小兴安岭喜爱、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情感表现出来。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资料,搜集红松、白桦、栎树、榛子、紫貂和黑熊的资料及图片,帮助自己认识这些事物。

(3)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尝试对生字组词,能对会写字进行归类,可以自己总结易错字的易错之处和同学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等自己常用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导语并配小兴安岭的图片。

同学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受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字叫“小兴安岭”,那里可美了,像个大花园。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看一看。(教师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1.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解题)

2.引读“什么的小兴安岭?”生读“美丽的小兴安岭”。

3.这个“兴”字在题目中读一声,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个“兴”字还有一个读音是四声,可以组什么词?(高兴)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兴安岭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地图)看老师的资料和你们课前搜集的是不是一样。

课件出示:

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山势平缓,长约400千米,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林中主要的针叶树种有红松、沙松等,落叶阔叶树种有白桦、水曲柳、色木槭等。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及其他珍贵的药材。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拉近了小学生与小兴安岭的距离,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出示地图,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和教师指导。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乳”“梢”“舍”是翘舌音,“融”“兴”是后鼻音,“欣”“浸”“显”“临”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兴”是多音字,在“兴奋”中读xīng,在“高兴”中读xìng;多音字“舍”在“宿舍”中读shè,在“舍弃”中读shě。)

课件出示:

小练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了,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分类写字。

(1)课件分类出示本课生字:

线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脑

上宽下窄:实

左右等宽:线

独体字:严

半包围:库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

指导易错字:上下结构的字“袋”,左右结构的字“线、软”。“袋”下边部分“衣的上部穿插在“代”的中间,因此“代”的斜钩要写得平缓舒展,为“衣”腾出空间;“线”右边部分的两横稍斜,撇要穿插到左边绞丝旁的下面,托稳整个字;“软”字中“欠”的长撇穿插到“车”的提下面,使整个字结构紧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理解词语意思。

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葱葱茏茏:(草木)青翠茂盛。

严严实实:事物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xì)。

名贵:著名而且珍贵。

来临:来到;到来。

诱人:吸引人的。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

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对难读字词进行检查与指导,扫除字词障碍,落实读通读顺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让学生了解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此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读顺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让学生了解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此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学习课文,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学得轻松愉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把表示时间的词画出来。

(2)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3)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学生读文后交流汇报。(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介绍的。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第1自然段概括地叙述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木多、森林面积大;第6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2.指导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

有意识地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有条理性的安排。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欲望。

二、精读课文,品读赏析。

1.学习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1)自读这一自然段。

思考:第1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小组交流汇报。

告诉了我们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也非常美丽,然后抓住“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等词语来理解,突出小兴安岭森林广阔无垠、非常美丽的特点。

(3)(课件出示:林海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进行描述。

生: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而且很绿,仿佛就是绿色的海洋。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建议用卡通学生的泡泡语呈现并配小兴安岭的图片。

指导朗读:抓住“数不清、绿色的海洋”等词语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思考:在春天的小兴安岭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用“”画出这些景物。(教师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2)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哪种景物?说说你的理由。(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学生说树木时,教师适时引入: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出”是什么意思?(长出)那么课文为什么不用“长出”,而用“抽出”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抽出”与“长出”相比,用在这里更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指导朗读:带着欢喜的感受读一读,把握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调,读出小兴安岭的美丽。

预设2:学生说积雪和小溪时,教师适时引入:

①从“淙淙”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溪水欢快的歌声,生可自由回答)

②如果能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读,你会觉得更有滋味,读读看。(学生读相关句子)

③谁想一个人读?(指导朗读)

④你听出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⑤全班跟着读一读。

预设3:学生说小鹿时:

①教师引导:课文中的小鹿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看自己的影子的?(高兴)

②你是从哪一个词语感受到的呢?(欣赏)

③每个词语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把词语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就更有滋味了,同学们快快找到这个句子,自己读一读(学生找句子自读)。

④老师给你们一点儿提示:俯下身子喝水,侧着脑袋,大家应该都找到了这个句子吧?会读吗?(指名读)

⑤听着你的朗读,老师感觉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鹿,告诉老师,你在做什么呢?能不能做一下动作给老师看。

(3)小结:是啊!春天来了,树木发芽,积雪融化……作者写得有声有色,谁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全班学生都举手)原来大家都想读,那我们就一起读吧,注意要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学生读,教师在旁边引导做动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5)指导读出愉快的语气。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①小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怎样?

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理解。

(2)小组交流汇报。

①小兴安岭的夏天很美丽,作者抓住了树木、晨雾、太阳、草地、野花这些景物来写。

②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挡”“遮”等重点字词感受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葱茏,枝叶茂密,抓住“浸、穿”来理解晨雾、阳光、野花的美丽。

(3)“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哪个词用得准确?为什么?

教师指导:“密密层层”可换成“密密麻麻”,“封”可换成“盖”。“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汽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一个“浸”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读书方法。

①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小兴安岭夏天的美丽。

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词句进行理解。

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兴安岭夏天的美丽。

4.自学课文第4、5自然段。

(1)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夏天葱葱茏茏,秋天和冬天也各具特色呢。请同学们自读下面的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秋天和冬天特点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好吗?

(2)学生读、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秋天让你感受到——(教师板书:松柏苍翠落叶飞舞)

(4)这里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呢?(“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则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生动形象。)

(5)落叶飞舞让你联想到什么?(彩蝶纷飞)

(6)你知道吗,同一个“飞舞”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呢,请读:“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

(7)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师相机板书:雪花飞舞厚雪没膝)

雪下得可真厚呀!来,我们一起用读来感受这“雪花飞舞、厚雪没膝”的情景吧!(师生齐读:冬天……没过膝盖)

5.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教师指导: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理解和感悟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向学生渗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小兴安岭这个美丽的大花园,欣赏了这里一年四季的美景,那里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那里的白雾、太阳、草地、野花,以及那落叶、雪花飞舞的样子,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非常成功。

2.总结写法。

(1)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抓住每个季节特有的景物特点。

(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3.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说。

预设:

秋天,因为森林有酸甜可口的酸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秋风吹来,落叶飞舞,十分清爽。

四、家庭作业。

我们的学校也很美丽。让我们以学校为例,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写一写,注意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哦!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以学校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介绍。在充分想象、感悟的基础上,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美景,使课内阅读得到一定的延伸。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示了小兴安岭的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成功之处:

在知识点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方法主要以反复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不足之处:

因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中时间有些紧张,对全文的品读自然也就不够。

教学建议:

部编版三年级第19课 篇7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乡愁》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乡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三、理解词义

1.嘶哑:声音沙哑。

2.悲愤:悲痛愤怒。

3.激怒:刺激使发怒。

四、问题解疑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五、课文主题

上一篇:分级诊疗医联体合作协议书下一篇:美术教学学期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