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点兵中的数学故事(推荐9篇)
韩信点兵中的数学故事
韩信点兵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如果你随便拿一把棋子(数目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数,不满3粒的记下余数;再5粒5粒数,不满5粒的记下余数;最后7粒7粒地数,也把余数记下来.然后根据每次的余数,就可以知道你原来拿的棋子总共有多少.如:3个一数余1粒,5个一数余2粒,7个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棋子是多少呢? 它的算法很简单,而且在我国古代就有.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或“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韩信点兵”是较通行的名称.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早有说明,后来在宋朝经过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大衍一术”.这就是外国人所称的“中国剩余定理”,是数学史上极有名的问题.那么到底怎样来计算呢? A×70+b×21+c×15-105 其中a、b、c分别为3个、5个、7个一数的余数.如果得出数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一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因此你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前面问题的答案了 1×70+2×21+2×15-105=37(粒).那么“韩信点兵”里为什么要3个一数,5个一数,7个一数呢?周其它的数可以吗?我们先研究一下“韩信点兵”的解法“70a+21b+15c-105”.我们先来看一下70、21、15、105这4个数和3、5、7之间的关系:
(1)70=2×5×7,70=3×23+1,所以70是5和7的一个公倍数,它被3除后余数是1.(2)同理,21是3与7的一个公倍数,它被5除后余数是1.(3)15是3与5的一个公倍数,它被7除后余数是1.(4)105=3×5×7,是3、5、7的最小公倍数.根据上面的这些关系,“70a+21b+15c-105”确实是所求的得数.所以,70a+21b+15c-105被3除的余数是1.据同样的道理,这个数被5除后的余数是2,被7除后余数是2.那么,“韩信点兵”里为什么要用3、5、7这三个数呢?我们知道,3、5、7中任意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1,也就是说是两两互素.于是就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数,是3、5、7其中两个数的公倍数,而被另一个数除后余数是1,类似70、21、15.这也就是“韩信点兵”中的三个数的要求.那么不是两两互素的数,是不是就一定找不到类似70、21、15的数呢?如4、6、7这三个数,4与6不是互素,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2,而6与7的任何一个公倍数都是偶数,被偶数4除后的余数也一定是偶数,而不可能是1,所以是找到与70、21、15相当的三个数的.因此在“韩信点兵”里就不能用.我们也可以不用3、5、7这三个数,而换成其它两两互素的数,如2、3、11.这时的计算式是“33a+22b+12c-66”.不信的话,你可以用上文中的例子试一试,看是不是37粒.
服药自好。据说这种西瓜品种是当年韩信留下的。
传说韩信不得志时,曾在淮阴受厚胯下,乞食漂母。当时有一些市井无赖,不时找韩信的麻烦,寻衅斗殴。大丈夫能伸能屈,为了忍辱待时,韩信遍访名胜古迹,广交天下豪杰。他在淮阴听说下邳北控齐鲁,南蔽江淮,咽喉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于是他决定先到下邳去。
一天,韩信收拾了简单行装,从淮阴乘船出发,一路星夜兼程,不几天就到了下邳。他登上峄阳山顶,这时正值春日晴和,风光正好,满山桐树已抽芽放叶。韩信披襟当风,放眼往北望去,但见沂水绕廓,两岸平原沃野,田畴交错,青山北横,看去真叫人心胸开阔。韩信下得山来,歇息片刻,此时天色尚早,他继续向北行走。走到太阳平西,来到一座山下。这座山西北高耸,蜿蜒而东,半山腰里有一座金黄色的亭子。远远望去,好象一顶黄色草帽覆盖着。山脚下农舍栉比,炊烟缭绕,点点暮鸦投林,三两农夫晚归。这时韩信走得乏了,便坐下来观看山景。眼看日落西山,不一会儿,村头已出现零星灯火。他顺着山路,走到村口,忽见路旁有一个小茅屋。韩信想到那里投宿,便向小屋走去。只见小屋迎门放着一张小方桌,一老一少正在用黑白两色西瓜子下围棋。韩信走到门口,弯腰施礼,老人忙欠身让进。韩信道声打扰,走进小屋,宾主落坐寒喧—阵,互道了姓名,韩信说明来意,老人满口答应。不一会儿,那少年出去不久送来了晚饭。韩信见老人如此好客,也不推辞,二人一起吃了饭。饭后谈了些家乡风情,话题又转到下棋亡来了韩信忙道:“老伯既然余兴未尽,晚生愿奉陪取乐。”老人一听大喜便取出瓜子,开始挑灯拇战起来。下了两局,二人平分秋色,各有胜负。第三局又摆开了。这时老人重新抖擞精神,摆兵布阵,韩信也一着不让,步步逼紧。两个回合过后,老人有些发慌,阵法开始乱了。这时韩信更加沉着,慢条斯理地用手捏了个白瓜子,先在额上划来划去,好大一会儿,只见他眉头一皱,下了个绝招。走了不到几步,老人不能支持了,败下阵来。渐渐地,白子把黑子吃个精光。老人把棋盘一推,连称领教。韩信忙说不敢,二人又谈了些棋法阵式,方才人睡。次日清晨,老人起身种瓜去了,韩信也起来帮忙,二人把昨夜当棋子用的瓜子全都种在地里。早饭后,韩信拜别老人又登程去了。
这一年,老人的瓜地里,长出了一棵特别旺盛的蔓藤。老人加工施肥,精心培育,后来这根藤上结了个特大的白皮西瓜,卧在地上足有二尺高。等到瓜熟了,老人摘下来,把全村人都请来尝新鲜。切开一看,白瓤、白瓜子。瓜子的前端,还长了半圆的黑边。吃口尝尝,甜得咽人。老人把瓜子分给大家拿回收藏了。第二年春天,大家都把收藏的瓜子种下地。等到瓜熟了,都跟上一年那个瓜那么大。一传十,十传百,韩信种瓜的事传开了。几年之后这种瓜也传遍下邳各地。后来韩信辅刘邦建立汉朝,封为楚王,建都下邳。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把韩信住过一宿的山叫做一宿山,时间长了,变成了倚宿山。倚宿的三白大西瓜也因此出了名。
[成语拼音] 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成语解释] 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故事
故事: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传说: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今天老师上课讲了7,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在生活中找7。我找到了很多7,我告诉爸爸:你的汽车牌号上有7;你的手机号码上也有7。爸爸听了高兴地说: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我告诉奶奶:我家住在7幢207有两个7;奶奶今年67岁有7,奶奶一听说:齐齐,还有七仙女我一听大笑起来,我一看钟面,连忙对爷爷说:爷爷,7点钟了,新闻联播时间到了。爷爷赶紧在遥控器上按下7频道。我告诉妈妈:妈妈,我们今天学了7,我找到了很多7,一个星期有七天;音乐中有7;北斗星由7个小星组成;七星螵虫背上有7个点;体育跑道上有7;雨过天睛后彩虹有七道颜色;童话中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妈妈夸我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今后只要你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韩信是如何死的?
从告密现象这一角度而言,秦帝国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帝国。相比后来的唐武后、明太祖、康雍时代,秦帝国写进法律的告密因为无人呼应而成了小儿科。秦灭后,刘邦建立汉朝,已经几乎被六国百姓扼制的告密文化才算苏醒过来。开国功臣韩信则成了第一个受害者。
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他在识人处世上的智慧几乎等于白痴。从小就家境贫寒又早年丧了双亲的他时常遭到同乡地痞的欺辱,江苏淮阴在那个时代或许非常盛产流氓,韩信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人。不过,之所以这些流氓总欺负韩信,与韩信自己有很大关系。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学成后总觉得自己是大将之才,常挎一根木剑四处招摇,这种特立独行难免会让那群流氓产生好奇,先是认为与他身份不符,随之而来的就是侮辱。韩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钻了一个流氓的裤裆,后人称之为“胯下之辱”。
项羽与刘邦纷纷揭竿而起反秦后,韩信跟了项羽,项羽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军事天才,只是让他担任了自己的粮库站长。韩信当然认为自己不是干这个的,于是跑到了刘邦那里。
结果,刘邦也没有看上他。倒是刘邦手下的萧何在与他的谈论中发现此人是个天才。楚汉战争前期,刘邦手下的.许多人见他总被项羽打败,所以都逃跑了。韩信也逃跑,但却被萧何追了回来,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任韩信为将,韩信正式登上了楚汉战争的舞台。
韩信被杀之谜:加害韩信的两个告密者是谁?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末,已经被封为齐王的韩信率三十万大军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将项羽的九万兵马团团包围,项羽仅带二十八人冲出重围,逃至乌江,又被韩信的部队追击,项羽在吟诵了几句诗歌后,挥剑自刎,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
楚汉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天下已经归刘邦所有,但是,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不承认刘邦是天下之主,还要为项羽奋战到底。刘邦派人告诉他们,项羽已经死了,他们不信,最后,刘邦只好把项羽的人头拿给他们看,鲁国才放下武器,投降了刘邦。
就在与鲁国对峙期间,刘邦只带了几个随从,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冲进了他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缴。韩信一下就成了光杆司令。
这件事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刘邦在得到天下后对功臣,特别是韩信的猜忌之心非常重;第二,韩信虽然能带兵打仗,却不善于治军,不然不会让刘邦那么轻松地进入军营,韩信在军队的管理上相当差劲。第二年,刘邦大封功臣,就把韩信封为楚王,理由是,那里是你的家乡,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给他任何兵。
此时,韩信是个没有牙齿的老虎,只能听从刘邦的摆布。他在楚王位上只待了四个月,朝廷就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刘邦召见群臣,脸色灰青,漠然地对臣子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要谋反,怎么办?”
这个告密者到底是谁,司马迁没有给我们答案。但从种种迹象来看,的确有这样一个告密者,而不是刘邦信口雌黄。韩信此时已经是个光杆司令,刘邦没有必要采用欺诈的手法来惩治他。不过,这个告密者肯定熟透了刘邦的心理。韩信与刘邦其实并不和,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被项羽围困,急切希望韩信来解救。但韩信却趁火打劫,让刘邦把自己刚攻占下来的齐地奖励给他,而且要封他为齐王。刘邦当时可是咬着牙让韩信做齐王的。告密者很可能从这一信息上吃透了刘邦对韩信并不那么友好。所以,即使韩信没有想造反,由于偏见,刘邦也会认为韩信会造反的。众人都认为告密属实,就商量对策。商量的结果是,不能去###韩信,因为韩信是个打仗的天才,刘邦的臣子中没有这样的天才。
有大臣建议说,既然不能强攻,只能智取:“古时天子常到各地巡游打猎,借此机会与各地的诸侯相会。南方有云梦泽(湖南益阳以南、湖北江陵以北之地),您可以说到云梦巡游,会见那一带的诸侯,韩信听说陛下到了云梦,按照礼仪,必来见陛下,陛下乘其不备,只用一个壮士就能生擒他。”
韩信被杀之谜:加害韩信的两个告密者是谁?
刘邦认为,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便向天下发布通告,说要到云梦泽游玩。并专门遣使告诉韩信,让韩信前往云梦相见。
韩信听到消息后,是很犹豫的。他不知是该去还是不该去。据史料记载说,韩信当时感觉到刘邦来者不善。他左思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秘密被刘邦知道了,结果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自己的老乡,曾经追随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身上。
项羽死后,钟离昧并没有陪项羽去地府,而是逃到楚地,听说好朋友韩信在做楚地的王,就跑来找韩信寻求保护。韩信想都不想,答应下来。刘邦曾发布通缉令通缉过钟离昧,但因为没有告密者,所以毫无消息。
韩信认为,问题可能就在钟离昧身上,大概是有人告密,说我私藏国家罪犯。韩信于是跟钟离昧商量,希望他能老实点,跟自己去见刘邦。
钟离昧苦笑,却又很郑重地提醒韩信:“你若将我逮捕交给刘邦,以此向刘邦献媚,那么,我今天死,你也将随后而亡。”
韩信当时很窘迫,他有点后悔当时收留钟离昧了,既然钟离昧不肯老实与他合作,那么只有杀了他。据说钟离昧自杀前,说韩信:“你真不是一个仁厚之人!”
这话如果放在二人的关系上,的确如此;但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韩信的确是个忠贞之臣。
不过,韩信想错了。当他提着钟离昧的首级见到刘邦,还没有作一句解释,刘邦就一声断喝,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然后,就启程回临时国都洛阳。
上车时,韩信不知是哪里来的书生气,喟然长叹:“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当然应该被烹了。”
刘邦可不想让人误会自己是这样一个人,他争辩道:“你还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抓你,是因为有人告密,说你要谋反。”
韩信无话可说,总之,现存的史料并没有记载,韩信当时有过争辩。到洛阳后,刘邦思来想去,认为韩信虽然要谋反,但功大于过,所以就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去淮阴好好反省去。韩信无缘无故地被贬,当然牢骚满腹,常常称病不朝。刘邦也不是不理解韩信心中的不服,这位皇帝也是没有办法,所以对韩信的软对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韩信被杀之谜:加害韩信的两个告密者是谁?
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告密者又告发了韩信。
韩信这个人似乎命运很不好,小时候无依无靠,好不容易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只领兵四年就被剥夺军权,然后是被人告发谋反。这次又是被人告发谋反。不过这一次,告密者留下了姓名,这个人叫栾说。栾说的哥哥是韩信的舍人,也就是家臣,很可能是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不符合韩信的心意,韩信就把此人囚禁起来,同时还声称要对其进行严厉的制裁。
栾说在看望哥哥的过程中,哥哥的处境让他感到了无助。据史料给我们的信息,可以得知,就是在栾说与哥哥见面的时候,这位韩信最信任的家臣把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栾说,栾说毫不迟疑,为了能解救哥哥,立即向朝廷告密,说韩信要与阳夏侯陈谋反。陈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当时被任命为巨鹿守。公元前1,陈任代国的丞相。汉朝规定,诸侯王的丞相都由中央政府派遣。不久,他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燕王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吕后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
有一天,吕后慌忙召来相国萧何,把栾说的告密说了一通,最后认定,韩信肯定是和陈商量过谋反的事情。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经过密谋,两人决定: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叛军已经被刘邦平定,陈已死,诸侯与群臣皆入朝祝贺,也请韩信入朝致贺。
萧何去见韩信,把来意一说,韩信果然跟着萧何到了长乐宫。
结果可想而知,韩信进宫见不到皇帝,只见到了一大批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吕后可没有刘邦那么仁慈,连问都不问,就将他杀掉了。
韩信临死前,并没有说自己是否要谋反,司马迁认为韩信的确与陈探讨过谋反事宜:“陈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韩信被杀后,刘邦回到洛阳,听了这个消息后,又喜又叹。至于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刘邦没有问。于是,“韩信谋反被杀”就成了历史上的重大谜案之一。那两个告密者也成了历史讳言之人。
许多人对韩信之死表示惋惜,有人认为他在齐王任上时,靠实力就能与刘邦项羽鼎足三分。如果在那个时候不造反,楚王时的光杆司令和淮阴侯时的无兵无卒,“造反”实在是玩火自焚。
不得不说,开国功臣大都不得善终,如果不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汉朝初年,刘邦辛苦奔波,全是为了各地造反的诸侯王。韩信虽然没有造反的实证,但却有造反的实力,这不能不让刘邦有所顾忌。况且,韩信当初要挟刘邦的事,总不能让刘邦痛快,所以,韩信后来之死是必然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因为有告密者。
韩信被杀之谜:加害韩信的两个告密者是谁?
如果说第一个人的告密是刘邦搞鬼的话,那么,第二个告密者可是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刘邦当时正在前线拼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找个告密者告发韩信。
所以说,韩信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么是告密者毁了他;如果他没有想过造反,那么,是刘邦利用告密者毁了他。
告密者在汉朝初年,所能担当的角色恐怕也只限于此。至少刘邦在那段时间忙于剿杀诸侯和与匈奴的对峙,国内百废待兴,他不可能将秦朝的告密制立即继承过来。不过,秦朝的告密制度显然是给了他种种启示,聪明的人往往都能利用告密者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不能因此认为,刘邦是个光明磊落的皇帝,只是因为汉初的政体是郡县封国并存,集权制度还没有被强化到必须要帝王一个人来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刘邦在治理国家的大范围内还不需要告密者。
摘 要: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使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把数字故事运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可有效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数字故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一幅生动的图画,把较为零散的数学知识关联在一起,便于小学生的理解,同时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77-01
数学本身属于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而小学时期的学生尚处于逻辑思维形成的阶段,在数学分析中遇到的困难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教学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教学中出现数字故事,使小学生能够集中精神进行课堂听讲,使数学课堂上出现教学新浪潮。
一、数字故事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重视教课,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实际学习情况,这种情况使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死气沉沉。而且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重视分数,使学生忽略学习中的收获。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传授学生的书本知识,没有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字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2、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题的辨别能力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题的辨别能力,学生可以在遇到数学困难时,把数学题目放在一定的数字故事中,对实际的数学题中存在的情景?M行假设,在对数学题进行重塑的过程中完成对于数学题的解答,并分析推理数学题目。数字故事能够体现出学生数学思维中的优缺点,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
小学教师在制作数字故事时,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寻找数字故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筛选较为适合的数字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其次,进行脚本设计,教师需要依据已选定的数字故事,重新设计故事,把数学知识点穿插进整个故事中,在故事中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再次,收集与数字故事有关的素材,依据数字故事的主要内容,搜集与故事相关的图片与文本资源,以便在数学课堂上用于教学。最后,展示播放,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设计安排,把备课时准备的数字故事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解题方向思考。
三、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字故事的引入需要一定过程,需要利用数字故事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需要在数字故事中穿插数学知识点,完善数字故事,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除此之外,数字故事还可以应用在数学知识的复习方面,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基于此,需要积极的把数字故事应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1、在数学课堂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问题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数字故事帮助学生创建问题情境,例如故事情境或是生活问题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以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时可以引入数字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运动员赛跑的故事,在规定时间内四名运动员在圆形跑道内进行赛跑,问运动员在跑道内跑一圈是多少米?学生通过对数字故事问题的思考,容易形成对于圆的周长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数字故事中引入数学知识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入数字故事,同时数字故事需要体现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依然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在整个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知识点有数学符号,例如乘号与π等符号;同时需要在数字故事中引入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除此之外,数字故事需要体现出圆的周长的演变过程。在数字故事中穿插数学知识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3、复习数学知识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更希望接触新知识,而不愿意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组织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积极复习工作,有利于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对数学知识进行二次消化。数字故事同样可以运用在数学知识的复习方面,复习数学知识时应用的数字故事需要体现出知识的基本定义与性质方面,利用数字故事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头脑中加强对于旧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数字故事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能够利用数字故事营造数学课堂的活跃气氛,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故事自身的优势,合理运用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话说乞儿韩信,当年跟了仅有二十几岁的刘邦混,终究混出了“大名堂”。可是刘邦刚建国不久,韩信却遭到不测,吾心有不舍。
有人说,杀韩信杀得有理。
韩信一向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在楚汉之争中的关键时刻,曾威逼刘邦封他王位,并时常有谋反之举。刘邦念其有功,对此,也只是将韩信降职,免于处死。而韩信不思悔改,总是耿耿于怀,待机谋反。
为汉初社会基础之稳定,避免再出项楚汉之争之类的局面,萧何和吕后竟设计害死韩信。因此,有人曾说,杀韩信杀得理所当然,是除一害。
但我不这么认为,据当时情况,韩信重兵在握之际,更无反叛之意,若韩信有谋反之意,在刘邦打天下之时,韩信即可三分天下,得一方势力,刘邦又怎能得到天下?更何况告发韩信之人乃是即将被处死的囚犯,此人的话真的可信?
再者说到如果韩信果真是谋反逆臣,那又为何在抓捕韩信之时,不先公告天下,将韩信之罪昭告众臣呢?这只能说明韩信是被有心之人谋杀!
回想当年,韩信跟随刘邦刘大总统打天下,战功赫赫:擒魏豹,擒赵王,说燕王,败龙且,平齐地……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2、昌亭之客: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
3、独当一面: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4、各自为战:指各自独立行战。
5、兼人之勇:兼人:一人抵多人;勇:勇敢。抵得上几个人的勇气。形容十分勇敢。
6、胯下蒲伏: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
7、纳谏如流:虚心听取谏议。
8、口尚乳臭:嘴里还有奶腥味。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
9、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10、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11、衣锦食肉:穿锦绣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亦借指居官食禄。
12、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13、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14、暗渡陈仓: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15、积德累善:积累德行与善事。
1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17、胯下蒲伏: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
18、韩信用兵,多多益办:比喻越多越好。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9、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20、鲜血淋漓::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
21、情见力屈: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22、手无缚鸡之力: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23、戴月披星: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24、靡衣偷食: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25、昌亭之客: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
26、按甲休兵: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27、耻与哙伍: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28、暗度陈仓: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29、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30、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31、捋袖揎拳:捋:拉起。揎:卷起袖子。拉起袖子,伸出拳头。形容怒气冲冲准备动武的样子。
32、羞与哙伍: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韩信点兵中的数学故事】推荐阅读:
韩信埋母历史故事07-24
韩信,韩信黄庭坚,韩信的意思,韩信赏析01-03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史11-13
数学小故事精选关于数学的11-15
“转圈”中的数学12-25
初中数学论文精选之生活中的数学11-12
日记中的数学11-11
浅谈数学笔记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01-05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10-02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