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精选7篇)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篇1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现代的农业园区主要有几个方面,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生态餐厅园区等。下面以其中的几个园区简单介绍下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中,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是上海孙桥农业科技园区,还有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嘉定现代农业园区等。以上海孙桥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调查了解了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现状,它成立于1994年9月,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已先后被批准为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现状也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示范样板。

生态农业园区中,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是华庄生态农业园、新乡四季同达生态园等等。新乡四季同达有机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是新乡市延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隶属于河南四季胖哥集团,它集生态餐饮、住宿、中小型会议,果树种植,畜牧养殖,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餐饮企业。其中生态餐饮酒店部分:共有餐桌150余张,可容纳1500人同时就餐,采用全新设计的钢物架的结构,美观大方餐厅内部绿树成荫整齐排列着,潺潺的流水围绕餐桌流淌,鱼儿在水中畅游,枝上鸟儿在鸣唱,人造假山龙盘虎据。仿佛令人置身于人间仙镜。在幽美的环境中就餐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随后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到底,仅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区就达600余个;到底,我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各类观光休闲农园更是不计其数,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广西南宁八桂田园、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

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的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现代的农产品物流园,以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为例来介绍,它占地2700亩,规划有蔬菜水果、禽蛋肉奶、粮食油品、花卉农资四大农贸物流板块,十五个具备农副产品集散交易、仓储保险、加工配送、订单期货、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综合服务等功能的专业单元区域,园区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山西最大、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综合物流平台,建设链接我国中西部农货物流枢纽。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乐观的!除此之外,还有咱们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区,建立于,占地1600多亩,投资13.9亿元,注重业态发展,引导农产品新品种培育、开发树立农产品“万邦”品牌,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优势资源,成为北粮南调、西菜东输、南果北进、全国花卉集散的商务和物流中心,成为国内外农业流通服务链上重要的节点。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篇2

1 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1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快速提升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我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用不到世界9%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 且在提高产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以结构调整、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逐步推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组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并积极培育绿色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 使得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得以逐步推进。

1.3 农业现代化已具雏形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国农业已具现代化农业的雏形。 据农业部监测评价显示, 截止到2015年2月, 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283个, 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2]。 总之, 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存在问题

2.1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农业受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着, 但为了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生态环境破坏过多, 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也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带来农业生产用水渠口加大, 愈发增强农业资源的约束力, 难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难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增产增收难问题越发突出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 农业增产增收难度大。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农田、水利、交通、农机、农业信息等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产品竞争能力低等导致农业增收难度加大。

2.3 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难题难以解决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和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1], 严重打击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除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外, 同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十分缓慢和小规模分散经营也有关, 难以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再加上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和发展实力不够强, 导致自身管理不到位, 生产环境差、技术落后、信息渠道窄, 导致整体缺乏竞争能力。

2.4 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 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但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仍有数亿人会生活在农村[1]。 城乡一体化机制不健全导致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 难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 以改革创新的理念,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3.1 加快推进农业改革创新

各地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时, 必须要有目的、有规划的进行农业改革创新。 如瓮安县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时, 将其与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思路有机衔接, 确保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树立全县农业发展“一盘棋”观念, 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效应, 整合各类项目, 集中力量、步步为营、分块、分区域推进。 注重引导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园区等进行适度规模多种经营, 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注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改造, 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和低投入、 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现代职业农民培训, 强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力争为“三农”提供及时有效的全方位、 多层次的服务。 在农村改革创新方面, 重点搞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服务平台, 引导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 促进土地向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水、电、路改造, 广播电视、通信及宽带普及,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和“美丽家园”[3]。

3.2 深化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上应着重搞好产业结构、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创新。 在谋划好空间布局, 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后, 要选准主导产业, 培育支柱性产业, 集中打造示范亮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放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 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二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整合,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民小微企业, 扩大农民就业创业空间,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促进工资收入增长, 打造新的农民收入增长极。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采用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提高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 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生产方式上, 重点搞好土地流转、推进农业机械化,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3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创新

农民增收渠道创新主要放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上, 大力培育市场前景广, 增长潜力大的产业, 把增收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外部增收渠道上, 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力迅速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同时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促进家庭工业和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业发展, 让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中农业收入的比例下降, 非农收入比例升高, 尽最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4 加强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创新

搞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是搞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3]。 农业科技创新上, 主要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推广应用, 特别是科技前沿的集成技术、 节本增效技术更应推广普及。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上, 首先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 并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把耕地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增强农业综合增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三是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 实行农业资源的休养生息, 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新常态下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有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积极构建新型现代农业“六大”生产体系, 改变生产方式、适度规模多种经营,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进一步加强政策、体制、科技、人才、设施支撑, 积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对策,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求是, 2015 (4) :1-5.

[2]乔金亮.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达283个, 其中20个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N].经济日报, 2015-2-11 (11)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篇3

[关键词]日本现代农业;一改三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31.3;F3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20

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次巨大社会变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重要转换,它不仅体现在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上,也体现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1]。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政策选择,不仅需要明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清楚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应该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普适的范例,不同的历史环境、发展条件、制度背景,甚至不同的社会文化基础,都使得农业现代化过程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如土地制度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劳动力转移、城乡结构的演变、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比较,对后发国家来说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25;人口 1.27亿,相当于我国人口的 1/11。日本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地较多、人多地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等。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因此,相对于美国、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日本农业发展过程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中国更有借鉴价值。

本文拟在梳理日本现代农业主要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一、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严格来讲,日本农业现代化始于二战后,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战后恢复期,从二战结束到1950年代中期,大致经过10年的经济调整,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2)经济快速增长期,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通过大致10年的时间,日本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日本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良种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非常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完善健全,农户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日本农业现代化开始时存在着“三利三不足”。“三利”是指战前农业基础较好(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农业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广泛使用化肥(农民科技意识较高)、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除本州西北部和北海道,其余地方四季温暖湿润);“三不足”是指二战后果沉重(青壮年劳力大量损失、经济损失巨大、生产瘫痪),耕地面积少,小块土地多、生产规模小。战后初期日本的农地改革彻底完成了地主制度的解体和自耕农的创设[2],日本农村成了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日本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日本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欧美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是要选择先改良土地和农作物品种、再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即以“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为路径的“一改三化”。

1.土地改良

土地改良重在改变土地属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日本的土地改良包括农户个体和国家两个层面,除了农户个体的自发行为,如对土地进行修整、改造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立法、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对农田进行了规划、开垦、土壤改良、农业生产灾害预防、水利工程建造、农田道路建设等。日本土地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地力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耕种面积。这是日本特有的农业现代化开端。

日本的土地改良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以1949年出台的《土地改良法》为标志的对水田的改良;二是始于1960年代初的对旱田的改良,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居民膳食结构中对蔬菜、水果、畜产品的需求;三是196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草地的改良,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畜产品、奶制品的需求和发展畜牧业。

2.化学化

所谓“化学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类物质,这既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日本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过度的化学化曾经造成过巨大的危害和污染,包括滥用化肥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使地力下降、农作物生命力减弱,从而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增加。这样,化肥、农药轮番增施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污染、饲料污染进而导致畜产品污染。

3.良种化

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作物品种改良尤其是水稻改良(日本水稻品种改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根据气温有特寒区、寒冷区、温暖区、暖区等水稻品种;根据灾害有抗风性、抗湿性、抗旱性、抗灾性、耐肥性、抗病性等水稻品种;根据季节有早熟、中熟、晚熟等水稻品种)放在重要地位。在旱田作物方面,1960年代以后日本蔬菜种植主要采取设施型生产方式,并在水果质量和品种多样化方面进行研究,使日本水果业的发展同样位于世界前列。

4.机械化

机械化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始于1950年代,全面实现于1970年代。1960年代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全面普及和改良时期,也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适用性强。日本水田多、山地多、土地分散,对此,日本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例如,根据水田多的特点要求农业机械能够基本适用于从育苗、耕地、整地、灌溉、插秧、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脱粒等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根据山地多和土地分散的特点,要求优先发展小型农机。日本农业机械在向适用化、小型化、轻型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二是种类齐全[3]。农业机械有适用水田生产、旱田生产、果树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系列机械,甚至还有病虫害防治机、供料机、自动真空青贮室、自动挤奶机等。总之,到1970年代日本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牛马等农用畜力结束了其在日本的历史使命。

正是由于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实现,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从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农业现代化所选择的路径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国际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二、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广人稀的国家所采用的先机械化、后生物技术化的道路,二是法国、德国、英国等工业发达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所采用的机械化与生物技术并进之路,三是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所选择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先推广生物技术再机械化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之路。作为后起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日本基于自己的国情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这种理性的路径选择有利于此后各项农业发展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说,日本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农业现代化的“东方道路”[4],对东方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不具备农业现代化之欧美模式所要求的人少地多的条件,因此,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先例对中国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1.依法治农,加快农业发展

日本于1961年颁布实施的《农业基本法》作为农业“母法”确立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并对生产、价格、流通、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行政机关与团体等作出了规定,加之配套的200多部农业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日本的农业立法具有严密性、权威性、稳定性的特点。日本不仅通过严密的立法程序进行农业立法,而且立法内容严密,不仅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原则问题,也包括具体的措施、办法、程序等操作性问题,此外还明确规定了违法后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依法治农保障了农业各项改革的执行力度。日本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科技三大要素几乎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受政策更迭和人事层领导变动的影响。1999年日本颁布的《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作了较大的修改,确定了未来日本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一是稳定食物供给;二是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三是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5]。日本政府还依法建立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对土地流转实行严格限制,坚决排除非耕用地、利用农地获利,从而保护了有限的农地资源。这对于我们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有启发意义。

2.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日本政府先后完善了相关农业支持政策,如财政信贷支持政策、价格补贴政策等。价格补贴主要通过三种具体制度来操作:稳定的价格制度、最低价格保证制度、差价补贴制度。补贴政策尽管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故此,日本政府从价格支持转向生产能力支持,从而在不放弃政府职能的前提下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这种调整保护方式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3.建立网络庞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日本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本身对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几乎所有的日本农民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合作组织。日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农业协同组织(又称“农民协会”或“农协”)。这是日本网络最庞大、功能最齐全的合作组织。在日本,99%以上的农户都属于农协会员。从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都建立了经营上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民间农协组织。农协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同销售、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信贷,保险业务。日本农协的合作保险事业在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农协是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参与现代化进程的典型组织形式。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在生产、经营方面给农民以指导,使农民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农协组织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日本农业走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主要是由两个以上农户组成的、共同利用大型设备的合作组织。这类组织的主要形式有集体栽培组织、共同利用组织、畜牧生产组织等。

三是地区农业集团。以村为基础,把区域内所有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调整、指导和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农协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政府的支持和农协对内的公益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日本把农协制度作为发展农业的组织措施,通过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以法条的形式为其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并予以规范,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协在财政拨款与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农协对外追求利润,对内体现公益,成为日本国内最能维护农民利益的实体组织。同时,各地农协和各种研修中心非常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普及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使他们具有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素质,是我国农业合作组织面临的课题,而日本农协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4.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

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科技推广制度,民营的农业推广体系也是推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7]。

遍布日本各地的国家级或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各县的农业综合中心下设农业实验场、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普及改良所和综合调整部。农业实验场负责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属于研究部门;农业大学负责人才培养,属教育部门;农业技术普及改良所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属于推广部门;综合调整部统一协调上述三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同时,随着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日本的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管理,建立了严格且完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具有主体多元化特征,包括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院校、企业或民间的培训服务机构、各级农协、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改良普及系统等。这种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农业人才和经营人才,提升了日本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我们在发展有机农业、培养农业人才等方面可学习借鉴日本的做法。

5.重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

日本农业不仅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十分重视生态效益,把农村的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组成一个个休闲场所。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1955年日本农林大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经过前后三轮的新农村建设,日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其中“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日本各地以村庄为单位,以特色资源条件为基础,开发特色产品,使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既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农村繁荣,又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形成当前日本农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气息与传统特色共存的特征。这对于我们构建特色农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借鉴价值。

6.多种途径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理性推进城镇化发展

各国农业现代化均不同程度地面临过 “钱从哪来”和“人向哪去”两大问题。日本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做法是钱靠工业反哺、人靠城市吸纳,不仅为工业增长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也实现了就业结构的现代化。日本一方面发展农村合作事业,就地转移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人才,在农村推行职业训练制度,为农村谋职者提供学习机会,提升其劳动技能。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农村劳动力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

三、结语

二战后,由于日本制订了适宜的农业政策,选择了适合该国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基础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完全自给并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成为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其主要标志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乡村城市化、农业高效益化和产业化,农户家庭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科技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

日本在二战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特点主要有:非农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业内部结构中,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对于当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时代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发展基础等,都不能与世界范围内早期农业现代化时同日而语[3]。就农业层次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基本呈三种态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的处于经典农业现代化起步期的中部地区、尚未起步的西部地区;就化肥污染来看,我国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或模式的选择,在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如要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依法治农,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等。

[参 考 文 献]

[1]

蔡世忠.河南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探究[J].河北社会科学,2008(6):120.

[2] [日]晖峻众三.日本农业150年[M].胡浩,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85.

[3] 杨绍先.日本农业现代化之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0.

[4] 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124.

[5] 孔凡真.可供借鉴的日本农业现代化[J].吉林农业,2007(5):12.

[6] 范三国.国外的农业合作组织——以日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25-136.

农业现代化与我国设施园艺工程 篇4

论述了我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指出了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重心、努力方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的设施园工艺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90~2000年,全国以蔬菜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由近14万hm2发展到170万hm2,增长了11倍多。设施蔬菜总产量达8700多万t,人均占有量60多kg,比20年前增长了310倍。此外还有1亿多m2遮阳网和300多万m2的防虫网,以及240多万hm2的地膜用于蔬菜生产。上述情况表明,我国设施园艺总面积居世界第一,已成为设施园艺的大国。设施园艺产业在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设施园艺成为首选项目。全国400多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很多都以设施园艺工程为主要内容,说明了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关系密切,它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发展的现状

我国设施园艺目前已进入了蓬勃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基本摆脱了以往忽起忽落的状态,开始步入“发展、提高、完善、巩固、再发展”的比较成熟的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设施园艺工程总体布局更加合理,注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如我国日光温室主要集中在北纬33~38°,而遮阳网则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高产出的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

2)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园艺设施类型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设施比例近20年下降了近28%。对国外大型连栋温室成套设备及栽培品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大型连栋温室进一步推广普及。

3)园艺设施的结构设计及建筑水平不断提高,新型覆盖材料的研制开发进展迅速,多功能塑料薄膜、厚型无纺布、物理发泡片材以及复合保温材料不断推向市场,使得设施环境的调控能力增强,设施内的光、温、湿、气环境不断改善,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新型保温覆盖材料的出现,取代传统的蒲席、稻草苫,有利于机械化、自动化卷铺,为日光温室管理实现现代化,迈出可喜的一步。

4)设施园艺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用品种培育受到重视,并选育出一批新品种,正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表现在设施蔬菜的总产和单产大幅提高,例如日光温室黄瓜产量最高达3万kg/(667m2?a),番茄达2万kg/(667m2?a)以上,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国

家(如荷兰,日本)的水平。作物种类大大丰富,设施花卉和果树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北京平谷日光温室大桃最早的3月份即可上市,南方的设施葡萄已占相当比例,既丰富了园艺产品的市场供应,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

5)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九五”期间科技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攻关项目,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6省市,同时展开研究及试验示范。全国共有47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54名科技人员参与,完成了61项科研项目,投入的科研经费是“七五”和“八五”总和的10倍,已于2000年通过国家级验收,体现了大项目、大协作、大成果。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正式启动,2000年已通过中期考核,将于2002年底完成。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学科领域,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设施园艺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十五”期间工厂化农业(设施园艺部分)项目继续进行,而且又首次被列入“863”高技术领域的研究项目。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2 农业现代化与我国设施园艺工程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由传统的经验式农业,向高度集约化、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对中国来讲甚至是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赋而就。有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有3个基本特征(或过程):

一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设施和装备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二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它包括产品的商品化和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它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用上述3个基本特征来衡量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实际情况,就会宿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之首,但多为简易的设施。据1999年统计,中小棚的比例仍占到41%,这些简易设施不仅作业不便、劳动强度大、产出率低,而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北方基本上不能进行冬季生产。即便占到总面积69%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受自然气候制约的因素也很多,2000年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遭遇冷冬,不少地区的日光温室黄瓜减产或绝收,损失惨重;而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虽然温室总面积只有1.2万hm2,但都是现代化.的大型连栋温室,环境可控能力强,可一年四季全天候生产。我国这种温室的总面积才300 hm2左右,说明我国设施园艺还远没有达到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设施来装备和改造的水平。

2)设施园艺工程的三大主要技术支撑--生物、环境、工程,无论从产品的生产过程还是经营管理,仍以分散的农户的生产经营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国内现有上百家温室制造厂家,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更没有标准化,为争市场,一些缺乏技术实力的小厂便竞相压价、无序竞争,不仅坑害了客户,也打击了有实力、产品质量好的温室企业。投施环境调控是我国设施园艺十分薄弱的环节,设施内的光、温、湿、气、土五个环境因子的监控手段非常缺乏,就是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试验,也少有理想的测试仪器。国外虽有好的设备,但价格昂贵,国内只有少数的生产厂家研究开发和生产这些设备,生产出的产品不是质量差、不精确,就是不耐用、经常损坏,严重制约了设施环境调控的科研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至于设施栽培,缺乏专用品种,缺乏规范化的科学的量化指标,凭经验管理仍是主流,受气候制约严重,因而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3)从设施园艺产品的市场来看,目前蔬菜市场的需求从量上已是供大于求、卖菜难、卖好价钱更难,成为设施蔬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高质量、无公害、营养丰富、消费者放心的优质产品却又供不应求,出口产品缺口更大;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稳的品牌产品,无论蔬菜、果品或花卉,更是少得可怜。这与产品生产过程不能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有密切关系,更无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设施园艺的生产。因此加入WTO后,虽然给我国的园艺业(含设施园艺)带来了很大机遇,但由于产品商品化程度底,所以一些机遇很难抓住,甚至丧失。

4)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设施园艺是实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它是否能保持生态环境安全,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户栽培技术未实现标准化,缺少量化指标、更缺乏控制量化的设备和手段,盲目超标施用农药,过量施用化肥十分普遍,不但使蔬菜品质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危害消费者健康,同时也污染了生产地区的地下水和土壤,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5)设施园艺工程的科技含量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新技术、新成果的到位率、入户率低,因而单产水平低(表1)。

表1 部分国家蔬菜单产比较t?hm-2 波兰 西班牙 荷兰 美国 日本 中国

1980 13.63 18.79 40.65 18.68 27.72 14.44

1985 19.26 20.04 44.36 21.11 27.85 16.0

21990 22.51 22.95 53.21 23.48 27.41 17.72

1995 22.12 26.22 50.89 25.16 27.67 18.77

1999 24.68 29.55 54.97 25.79 27.08 16.94

2001 22.95 31.03 48.01 27.31 27.56 18.25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国际粮农组织(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虽然表中数据并非特指设施栽培的蔬菜产量,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某些方面甚至差距更大。而提高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知识形态的科技成果太多,物化形态的成果太少。论文多、专著多,但对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有突破性的成果少,科研成果应能够真正变成直接的生产力,而不是间接生产力。3 大力招进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现代化

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形势大好,问题不少。加人WTO后,更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与机遇的吸引。作为设施园艺工程界业内人士,必需面对现实努力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早日实现现代化,由设施园艺大国变为设施园艺强国。

3.1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因而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市场,因此必需把发展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置身于农产品的大市场中来考虑,从业者的观念必需转变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无论是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乃至具体产品品种,产品如何生产?都要以市场为出发点来考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农副产品供大于求的占70%以上,供求平衡的也不少,真缺的不多。设施园艺产品菜、花、果,也是如此。未来农产品的市场,数量、质量、花色品种还会增加,说明已经饱和或过剩的市场还会更饱和和过剩。同时加入WTO后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还面临着国外农产品的冲击。目前一些产品是又多又缺,多的卖不出去缺的又买不到,不仅表现在设施园艺生产的菜、花、果,还表现在硬件产品如温室本身、覆盖材料或生产资料等,这是因为产品品质与消费需求差距太大。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消费者对名特优产品需求迫切,反之则会积压过剩,加之假冒伪劣产品的干扰,更加剧了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如何,消费者是否满意。高质量、名牌产品不是靠炒作、包装,必需得到消费者认可,市场认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注意产品的生产,更要注意使产品变成商品,才能有价值。

3.2 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设施园艺的特点是地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各异,从全国宏观范围来看,园艺设施种类繁多,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应有尽有,但某一地区,某一省市,最终具体到某生产地的微观范围,适合发展哪些类型,就必需因地制宜。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基础的差异、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的不同,都影响到该地区设施园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效益,必需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跟风。我国许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趋同性太强,与此不无关系。

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设施园艺实现现代化是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发展设施园艺既要有宏伟远大目标,也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发展。设施园艺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而我们的国情,不可能从起步就高投入,许多地区的经验是初级阶段要低投入、低风险,还要高产出,否则广大农户学不起,用不上。但从长远看,有了基础和实力,必然也要向高投入现代化的设施园艺发展,不断提高环境调控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保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最终获得更高的效益。

三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国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是塑料薄膜拱棚和日光温室,而许多示范园区的高科技现代化温室只占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左右、微乎其微。因此,如何逐步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的现代化水平,着眼点、工作和研究的重心必需明确,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导向至关重要。只有占99%以上面积的设施园艺生产提高了科技含量,生产出来的蔬菜、花卉、果品高产、优质,能卖得出去,卖好价钱,农民赚了钱,增加了收入,才能拉近广大农民与示范园区的距离。

3.3 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篇5

4.1.1海口市农业基本情况1 2海口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情况

4.1.3海口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2)休闲观光农业(3)出口出岛农业(4)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5)农民合作社建设进展顺利

近年来,龙湾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

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重视机制和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区农业向

特色高效农业、都市精品农业不断迈进,形成区域性产业格局,使农业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逐步体现。

3.1龙湾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l、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强劲,产业发展新优势逐步显现

2、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增加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4、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有力,科技支撑能力提高

5、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

3.2龙湾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l、资源特色产品优势

2、体制机制优势

3、经济实力优势

4、区位优势

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篇6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别大、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与探讨,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的定义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 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 同时, 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事实上,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多方面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表现。从当前中国的实际出发, 可以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建立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运用先进的农业装备和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造, 不断提高生产者素质、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下面介绍一下美国、日本的经验。

(1) 美国

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 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国家, 因此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在于提高机械化程度, 增加土地产出率。为此美国进行了3方面的改革: (1) 结合自身实际对生产工具进行革新;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方式;鼓励农场主将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社会化进程, 将工业部门已经成熟的管理体系应用于农场, 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 壮大美国农业企业的规模,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3) 采用生物及化学技术, 对引入的农作物和牲畜品种进行改良, 提高其抗病性和产量, 同时运用卫星定位遥感技术对农业产区实施监控, 以确保全国农业生产保持均衡。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美国逐步建立起农林牧并举、农产品丰富多样的农业生产体系。

(2) 日本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自然资源匮乏, 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并不理想。为此日本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改良农作物品种、施肥和栽培技术, 将提高土地单产作为发展重点。通过推广良种, 建立起一整套农产品品种选育和繁育制度, 特别是针对水稻新品种, 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育种方法, 使水稻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单纯追求高产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 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严重影响到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增加有机肥料品种, 对施肥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 并大力提倡有机农业, 逐步使日本农业向良性轨道发展。

3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虽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同, 但这些国家都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发挥优势, 广泛采用机械化和生物技术, 重视农业科研, 使得农业现代化得到迅速发展。当前, 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 对于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 中国农业都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 机械化水平低, 这种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低效农业, 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必须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集约型农业。集约型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通过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 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点,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推动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2) 优化农产品结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 对食物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必须对农产品进行优化, 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有机食品。加快传统农产品加下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的转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运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 对农产品进行规格化、标准化生产,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 全方位推进现代食品加工业, 促进食物方便化、营养化、系列化和多用化, 并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效用。

(3) 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模式

中国传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难以产生剩余产品用于交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逐步呈现商品化、社会化趋势,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建立自身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建设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和有序的市场流通渠道,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实践中要构建农产品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将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张充分结合起来, 切实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从农产品初级加工到深加工的产业链, 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

当前, 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 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政府应从战略高度提升对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的认识, 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力度, 以法律和政策确保生态农业的顺利实施。积极开发绿色农业产品, 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 降低农户伪生产风险, 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充分整合农业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 以节约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为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建立农机合作社, 统筹农业机械配置, 协调和平衡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统一耕作、统一管理, 形成规模化, 从而进行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 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 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扩大农机合作社的服务面, 利用农闲时间进行一些非农业的作业来解决农机半年闲的问题, 如进城跑运输、修路、修桥等, 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机化技术服务;可以集中各方面的财力、物力、人才优势, 集中和集约各方面资源,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可以用好政府农机和燃油补贴等资金和政策, 壮大农机合作社;可以争取广泛的社会参与。增加农机合作社的后劲,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还应广泛地向社会吸引资金, 以联合、兼并等方式增加民间资本的投入, 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发展后劲。随着农机化投入机制的变化, 农机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运作形式、管理方式必将有新的发展。

(6)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引导, 吸收社会资金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篇7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18-03

一、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关于现代化

关于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各国学者都有不同见解。赖肖尔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等[1]。

我国学者梁桂全和郁方等人认为:“现代化是通过知识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促使人类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过程,直接表现为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步性历史变迁。”[2]

虽然,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学界还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从不同的理解中不难看出现代化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现代化具有时代性和动态性等一般特性,现代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二)关于我国现代化

预计到21世纪末,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是本世纪我国要完成的一个世纪目标。我国现在所讲的这个现代化目标并不是历来就有的,而是凝聚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才得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的。

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第一代领导人分两步走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当时实现的小康水平还只是少部分人的小康,并没有完成全面小康;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功进入第三步目标的实现关键期,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进步,我们的党在制定目标时也越来越贴近现实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保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样近期目标的提出是为实现能在2050年前后即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作最坚实的准备,更是为在21世纪末能够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必要保证。

(三)关于农业现代化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学界也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笔者比较赞同的理解是:农业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其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从根本上说,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为加快这一转变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措施的总和[3]。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若干难题

(一)劳动力生产水平较低

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劳动生产率[4]。有数据显示,中国以近50%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而所提供的GDP却只占全国GDP的10%,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5%以下[5]。这样的数字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率仍然是较低的。

(二)农业发展结构单一

农业发展结构单一问题的得出主要基于我国近些年来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出口贸易情况产生较大变化。总的来说,2001年至今,我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均处于增长状态,但进口增幅显著超过出口增幅。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由2003年的顺差25亿美元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此后连续7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6]。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除水稻外,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现在基本都需要靠进口实现供给了。

(三)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低下且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

农民的生活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方面。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放弃务农进城务工的现象就是他们对农村现实情况的不满所作出的最直接反应。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权力,进入城市可以享受到不止在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保障体系上更及时有效的服务,还能同城市里的人们平等的分享各类较之农村更为优化的资源。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将缺少新鲜血液注入的土地都留给了已经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辈们,随着这些父辈年龄的日益增长劳动力的水平自然下降,这也是造成上述问题较主要的原因之一。

(四)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数据显示,1978年—1998年,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30%,而2000年—2005年这个比例下降至10%—15%[7]。知名大学和一流大学对农村学生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并且即使农村学生考上了这些大学,也鲜有毕业后会自愿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的人存在,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大多会为改变命运而选择留在更发达的城市里继续生活。

(五)水资源的紧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水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生存和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平均年降水量的不足和区域降水的不均衡性,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过度以及由于不注意保护和监管导致的大量水源地遭到污染等都促发了当前局面的发生发展。同时,由于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不足,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了破坏并开始制约农业的发展,如气候反常、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若干难题的路径探析

(一)以加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重点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真正提高不是仅仅依靠某一单方面的努力就能最终实现的,这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间关系达到真正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后的必然结果。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在我国人口总数上又是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升注定是个漫长持久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能够顺利通过这个过程并出色的完成它,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为主要方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业劳动力从粗放型的单一形式向集约型的非农产业转化的步伐,即在稳定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需求收入弹性更大的农畜产品饲养、加工,果树育种和种植以及有机蔬菜培育研究等项目的发展比重,目的是在丰富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另外,探索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加强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以力求解决生产与市场间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平衡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以达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为出发点进行不断探索。

(三)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提升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

近些年来,从2006年农业税的正式取消到2014年最新户籍制度改革中取消城乡户籍差别政策的施行来看,政府部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的脚步从未停止,政府始终在坚持不懈的发挥着自身的主导地位。总的来说,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就体现在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这两方面内容上。

1.教育资源上。政府应继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资金支持,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注意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水平和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加大相应鼓励政策的倾斜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学业有成后能够主动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更希望有更多怀揣理想信念的城市学生能够来到农村进行支教以保证农村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有力提升。只有拥有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和源源不断的优秀教师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显著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是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继续加大对地方医疗事业的财政支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多建立一批有资质保证的地市级医院,同时出台更多利好政策鼓励和引导各个层级的医学毕业生能够主动回到自己的家乡或是去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市级医院来贡献自己的所学。另外,还要继续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近几年我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才刚刚建立起来,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进行改善和提升。使农民真正做到“求医有门”和“有钱求医”是政府在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上现存问题时需要着力达到的目标所在。

3.人居环境改善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良好的人居环境和配套的基础设施能使农村留住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是所谓的人安居才能乐业。近些年来,国家并没有停止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也在一定时间段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显然这些成效与农民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需求还并不完全适应,这方面的真正改善也是我国最终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的重要一环。

(四)以深化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缓解由水资源等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目标

着眼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近景目标和促进日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报告中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在原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新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内容,这一新内容的加入对我们现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和环境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形势下,谁掌握最优的环境和最富足的资源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五)以科技力量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动力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科技主导命运的特殊时期,依托科技的力量往往可能获得超乎人类预期的结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利用好科技这把利剑,让它能够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将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及时的传递给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以保证我国的农业和农民在这个处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能够时刻占领高地,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和免于被时代提前淘汰和抛弃。

总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是光明的,相信通过亿万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在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其他各方面的现代化之后不久我们就能迎来祖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真正跨入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那一天的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2〕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

〔3〕〔4〕〔5〕〔7〕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0,16,52,54.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247.

上一篇:让我好好来爱你散文下一篇:店面员工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