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1

一、目标教学模式(适用于初中教读课文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语文教学每个单元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两种教读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单元教学中起着展示教学目标和重点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教读课文的教学很适合采用目标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模式的总体结构,包括目标的编制与设定、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和目标的检测与反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目标的编制与设定

教学目标编制的原则首先是科学化原则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目标要全面,既有认知目标,又有能力目标,还有情意目标,以及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养成的目标;二是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并不是每篇课文都必须面面俱到上述目标,应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基础和教学需要有所侧重,突出某一、二个方面;三是教学目标要适当,要使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在目标一致性的同时要注意不同基础学生的分层性,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果子其次是系统化原则要研究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的规定和教材体系,并且将规定转化为明确的知识要点、能力要点和学习习惯方法要点,然后再把这些要点分解到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课文和课时中,从而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系统第三是具体化原则教学目标具体,才便于把握、操作、落实和检查教学目标具体化的方法,就是将每节课学习的知识内容与掌握水平(即能力培养)双向对应,用学生学习结束时应该达成的行为变化来具体描述

课文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主要是四点 :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的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的体现,二是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单篇课文教学中的渗透,三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寻找新课学习与旧知联系的契合点,四是研究教材编者在课文前的提示性文字(阅读提示和训练重点)和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明确学习内容和重点

第二阶段,目标的实施与达成

目标实施与达成的步骤以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达成来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一般有“示标、学标、导标”三个环节第一步示标,一般在导入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提示教学目标,为学习定向初中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教读课文还有“学习重点”的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提示性文字,让学生自己归纳领悟,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片揭示教学目标第二步学标,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循序渐进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第二种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引下,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自己尝试着分析和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向老师质疑第三步导标,教师根据重点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与学习目标紧密有关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同时点拨释疑,问题的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老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述

目标实施与达成的关键一是要科学地处理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关系,大力压缩教师讲的时间,实行精讲多练;训练应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各种形式的训练,都必须指向学习目标,杜绝无效的表面的热热闹闹二是要正确地处理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的关系,防止只重视语文知识传授等显性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等隐性内容的教学三是要有效地处理启发式教学和现代技术运用的关系,使传统教学的长处和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互扬

第三阶段,目标的检测与反馈

这是课堂教学的小结阶段,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测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的测标既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项训练活动的延续,又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的小结,因此要确保检测的效度,又要注意分层达标的梯度二是补标通过测标,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达标,极少数学生还有差距;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某个环节上相当数量的学生存有学习误差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采取补救措施,但方式可以不一样,前者主要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帮助学习困难生迎头赶上,后者应立即讲解点拨,帮助大家排除学习障碍

目标教学模式操作全过程是 : 定标、示标、学标、导标、测标和补标

二、自读尝试模式(适用于自读课文教学)自读课文的教学很适合采用自读尝试模式建立这种模式的依据,一是自读课文这种课型要求教师采用这种模式教读课文的教学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科学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自读课文的教学,则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学生模仿借鉴老师在教读课上的方法,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解决不了,再向老师请教二是自读尝试模式借鉴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教学理论和成功实践尝试教学理论,是在中国古代优秀教学思想基础上升华出来的现代教学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而且能成功”,基本方法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在教读课文的示范教学之后,学生领会并掌握了阅读的要领和方法,完全能够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加以运用,长此以往,独立阅读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可以得到培养,从而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三是自读尝试模式符合以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学理论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即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学生主动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自读尝试模式正是运用这一办法的途径四是自读尝试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他们渴望成功,期望受到尊重,自读尝试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发掘潜能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关注和期望,他们会珍惜每一次自读尝试的机会,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

自读尝试模式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要列出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细目,形成系统,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到每个年级每一册每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长期坚持,反复实践,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逐渐内化为独立阅读的能力

自读尝试模式的基本结构要体现出“自”和“试”两个特点具体操作程序包括以下五步 : 第一步定向这一步有三个环节,一是学生通过阅读单元提示、课文前的自读提示,尝试提出本课文的学习目标;二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认知、能力目标和重点;三是教师按照阅读习惯和方法培养的系列提出本课文的养成要求

第二步自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方法要求,自读课文自读过程大体三个阶段,一是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落,圈出不识的字并查字词典,划出重要语句,理清结构思路,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二是细读课文,围绕学习重点,尝试提出问题,联系课文的语言因素和阅读因素,开展思维活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三是精读课文,进一步研究课文重点语段,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讨论这一步有三个环节 : 一是小组交流学生自读过程中已经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代表发言汇报经过归纳的问题答案,提出请教的问题;三是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和课文学习目标,提出重点问题启发讨论,进一步让学生尝试解决

第四步点拨在学生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讲解归纳答疑点拨 第五步检测教师根据课文实际、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要求,设计检测题,在自读尝试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当堂独立限时完成,并随即检查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迁移能力

三、趣疑导练模式(适用于初中教读课文)采用趣疑导练模式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提出的,长期以来,语文课时最多,但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不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这固然与语文教材中有些篇目缺乏现代意识和活力不无关系,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方法手段陈旧不能吸引学生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医治语文教学的病症,还是要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突破口趣疑导练模式正是攻关突破的一种有效的实践趣,就是激发兴趣,引进情趣,改变语文教学呆板机械的八股程式,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疑,就是生疑激疑,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导,就是导读导学,精讲点拨,体现教师的主导性;练,就是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训练能力,及时反馈,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趣疑导练模式的四个方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操作程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主要环节都可以包括激趣生疑导读练习四方面内容但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有些环节还是会侧重于某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激趣导入,往往是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最佳引路者激趣导入可以有各种办法,但不管采用何种办法都要遵循两个共同的原则,一是要紧密结合本课文或本课时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二是立即唤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欲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不断生疑,波澜起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求知欲望一直保持在亢奋状态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因素和阅读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中寻找题眼,生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疑问,不但在有疑处设疑,更在不经意的无疑处生疑,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再向老师请教在师生双向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精讲点拨,善于归纳总结学生有价值的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补充疏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训练是贯穿始终的,包括形式上的听说读写和内容上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因此生疑、导学和训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到了课堂教学的小结阶段,为了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还需要有一个当堂练习的环节教师应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设计练习,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讲评反馈

因此,趣疑导练模式的操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纳为四步 : 激趣,生疑,导读,练习(反馈)

四、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模式

“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自学质疑筛选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

一、自学质疑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提出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自学提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自学引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学生在此基础上,认真细致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从中发现问题

二、筛选问题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这此问题进行归纳、综合,从中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和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作为师生共同进行探讨的重点问题

三、合作交流

问题筛选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创设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针对筛选出的问题去自由地探寻、自由地讨论、自由地交流,在合作交流中驰骋思维、感悟知识

四、反馈归纳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解决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

五、深化创新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可由学生尝试着将所学内容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或由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教师在总结中,要特别注意深化知识,留给学生思考创新的余地总结内容可分步进行,也可整体囊括;形式上可板书、让学生笔记、口头表述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

五、“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模式

“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诱导激发——自学质疑——释疑答难——教读课文——综合训练——归纳总结

一、诱导激发

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的导入方法有:设疑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

二、自学质疑

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自学思考题,介绍自学的具体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思考、圈点、批注等,使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全文的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三、释疑答难

这一环节是教师检查自学和吸收反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好机会注音、释词等一般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并不是有问必答,有的作出明确解释;有的只提供解答的线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有的让学生讨论切磋,统一认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随问随答,而是将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程序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全体同学共同研究解决

四、教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两个问题或分析一两个段落、层次,让教师的教读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教师的讲解分析应点到即止,切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五、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环节教读环节过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围绕教读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训练、运用性训练、评价性训练、辨析性训练等等

六、归纳总结

这是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看看哪些目标达到了,哪些目标尚未达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所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五步和谐教学法”教学模式

“五步和谐教学法”教学模式构建的宗旨是:运用一些科学、艺术等手段,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其操作程序是以“和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出示目标——指导自读——组织讨论——引导深化——强化训练

一、出示目标

讲授新课前,教师先出示学习目标,说清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要求,目的就是给学生筑起要攻克的“堡垒”,使学生学起来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等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要符合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指导自读

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靠工具书的帮助认识字词,编写提纲要点然后将知识方面的目标,对号入座,画出疑难教师来回巡视,适当地做些点拨,特别要对那些差生做个别指导,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和要领,理顺知识的层次及其间的关系,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讨论

学生自读后,会有这样那样的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教师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提交教师然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快速地整理、分析,下发到每个小组中去讨论如果问题非常集中,以班为单位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争取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给学生做必要的纠正、补充、点拨,特别是重点、难点,这往往是学生看不透摸不准的地方,教师理应抓住关键直接引导学生解答至此,整个知识目标落实到位

四、引导深化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理想,而且,教师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系其它已学过的或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深化知识并使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这样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钻研课文,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五、强化训练

通过训练巩固知识目标、深化能力目标、落实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目标课堂训练题是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不是多,而是精,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就要求教师以目标为基础,精心设计训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师生当堂评点矫正训练题要多样化,既有单项训练,又有综合训练;既有巩固性训练,又有创造性训练对那些肯动脑筋、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七、“主体引导六步创新法”教学模式

“主体引导六步创新法”教学模式,是将较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分解成简单的六个过程:引入、设问、自探、归纳、练习、应用该模式也可具体表述为速投入、频活动、多层次、有梯度、强反馈、共矫正其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一、引入(速投入)

这一过程是指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思考的设疑、电教媒体的图片等方法,为学生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或情景,使全班学生尽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其投入度,不仅是行为上的投入而且是思维活动的投入

二、设问(频活动)

这一过程是指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设问、阅读设问、情景设问等方法,使学生处于动态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也可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自探(多层次)

这一过程是指在参与的要求和认知要求上,分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在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并不断提高其层次,让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得其所,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目标的速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归纳(有梯度)

这一过程是指对全体学生在认知内容上安排较为合理的梯度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新旧知识的对比,自己参与讨论思考,探究规律,使自己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练习(强反馈)

这一过程是指既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反馈,又要在参与方面进行反馈;既要对参与结果进行反馈,又要对参与的态度进行反馈;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最后对结论的总结归纳,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和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注意这方面的反馈,使归纳的结论准确、明晰、简单,并与原来学过的知识相联系,为长时记忆提取有效的线索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参与态度进行反馈,充分肯定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应用(共矫正)

这一过程是指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中,师与生共同矫正、生与生相互矫正以及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集体为主进行的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纠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弥补思维过程中的缺口,最后带领学生把所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知识、综合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

“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三”即课堂教学三个步骤: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拓展延伸;“四”即课堂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五“即初中语文五种基本课型:阅读教学课、写作评改课、测试讲评课、专题复习课、专题探究课各课型教学步骤和操作要求如下:

一、阅读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提前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提纲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梳理疑难

①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交流 解决疑难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 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延伸训练: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主题阅读:根据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指导学生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3、反馈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做反馈矫正

二、写作评改课

(一)课前准备

1、明确预习目标:教师提前预置文题,明确写作的任务和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预习

2、设计预习问题:引领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

3、探究预习疑惑:通过预习,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答案

(二)作文指导与写作

1、指导:

①审题:先让学生自己审题,小组讨论探究话题的内涵及其含义、揣摩作文题目所允许取材的性质和范围

②指导:师生列出习作目标并对重点目标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每个目标的具体分值和记分方法,激励学生完成训练目标

③交流:取材性质和目标确定后,让学生考虑自己想写的具体事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评选出优秀的、新颖的素材,在全班交流、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矫正自己达标误差,扩大取材范围,开拓写作视野,并修正自己本次写作的素材

2、写作

根据写作要求中的重点和常规目标,学生开始作文

3、批改:

①师批:学生成文的速度不相同,总有十余名学生写作的速度比较快,这些早完成的同学可以拿着作文到讲台上找老师批阅,老师当面指出习作的成功与不足,根据“批改要求”填好每一项目标的得分及共计分数,并且把典型的问题和优点记在作文批改记录上,以备后面讲评,然后让学生回去修改

②组长批阅:组长批阅和教师批阅形式一样,当面指点、打分,然后学生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用红笔修改自己作文不妥当的地方因为牵扯到小组组员竞争,每个竞争小组的三个成员,可以在组长批阅对手的文章时,进行监督或者提出异议不管是组内解决不了的纠纷,还是组长在批阅过程中难以判断的问题,都找老师定夺,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批改记录中,典型的作预备讲评

③修改:学生明确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后,不管修改还是重写都必须在作文本上进行,这样组长可以对比第一次的批阅进行复查如果是小错误,直接在作文中进行修改;如果错误比较大甚至需要全文重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4、讲评

①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规定的重点和常规目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过关人数统计如果某个训练目标过关人数不足四分之三,那么这个目标将继续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如果重点目标只有少数不过关,那么这个目标就成为下一次的常规目标

②逐项统计每一项目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典型问题并及时评价,同时欣赏优秀文章,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经验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形成《优秀习作集锦》:每次习作每班都要选出优秀的作文5—10篇编成《优秀习作集锦》,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作为图书传阅传阅者要在《集锦》中部分文章后面的“传阅留言”中留下对某篇作文或褒或贬的意见

2、实施评价激励: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汇总一次,评价作文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3、每天写作900秒:课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每天写作900秒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多读、多观察的基础上多感悟、多动笔,同时做到规范书写

三、测试讲评课

(一)课前预习

1、分析体验:展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验知识的重要程度

2、纠错寻因:学生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找出每道错题的出错原因,把做错的题进行错因归类

3、查漏解惑:总结知识的遗漏点和迷惑点并进行归类,设计相关问题加以强化

4、总结启示:学生自我总结本次测试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明确哪些知识点需强化

(二)课内探究

1、考情分析,确立目标:明确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2、自主合作,互补完善:学生自主查找测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题目及疑问,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

3、展示思路,暴露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或让部分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也可以有准备地让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

4、释难答疑,分类点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分类,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生、师生合作的形式解决

5、变式训练,归纳提升

6、反思总结,自我整理

(三)课后拓展延伸

1、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

2、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反馈和矫正

四、专题复习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专题复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前检测,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以此了解学生对专题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复习重点

2、教师提前出示复习提纲,明确复习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务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3、学生课前根据复习提纲提示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材料,搜集有关专题的相应知识性材料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纲,结合课本材料,自主、有序地进行自主复习,初步感知所要复习的内容,主动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在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复习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树立主干,形成网络

2、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在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教师要注意选择与复习重点相关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拓展延伸知识的探究性题目,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先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有关问题,对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之后,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本组成员出现的疑难点、易混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并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利用情况

3、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在展示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语言材料展示各组对知识的理解,全班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教师的点拨,一是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纠正错误的;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作出准确答复;三是对各组普遍感觉理解困难的内容,重点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点拨要有意义,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回答的简单重复,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学生应用复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巩固训练,拓展迁移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当堂反馈矫正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巩固中掌握知识,在运用中转化能力,在能力展示中有所创造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掌握复习的相关知识并辅以巩固练习作业内容可以体现层次性,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内容的作业也要体现探究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在阅读中,关照复习重点,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

五、专题探究课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出示专题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

2、学生根据活动提纲,查阅相关材料,落实探究的内容

3、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对需要讨论探究的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思考

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专题探究活动提纲,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自主整理材料,整理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②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重点探究的内容,对材料进一步进行取舍,并查找相应资料,形成文字材料

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探究的重点内容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小组同学互相补充完善,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制定活动计划,合作搜集研究相关资料

3、交流展示

①教师精心创设交流展示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②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展示各组对专题探究内容的理解,在全班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③教师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全过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一方面要进行活动指导、方法指导、评价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协调听者与说者双方的互动,组织各组同学对展示小组的研究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提升

①在梳理专题探究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写作规律,指导学生写作

(三)课后拓展延伸

1、进一步梳理课堂探究的材料,继续搜集相关材料,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专题探究活动研究报告”

2、围绕相关主题,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形成新的课题研究思路

九、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前“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所谓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

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课,展示课上学生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和“明确目标”:明确目标的环节,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

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的是,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节,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十、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常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个字来概括其6个主要环节如下: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

操作:课前写好投影胶片,课上通过投影给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

操作:课前写好投影胶片,课上通过投影给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教师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5~8分钟)操作: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8~10分钟)

操作: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

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③批发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十一、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启、读、练、知、结

1、“启”就是启发诱导,即在开始上课教师先面向全班启发学生,以明确学习要求和自学方法

“启”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自学,让学生知道这一堂课(或一篇课文)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怎样去完成,进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的自学性“启”的工作分别由教师和教材两个方面承担教材的“启”主要落实在课文的“学习要求”部分,和课文前的辅读部分,教师只需要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领会教材上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就可以了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验,创造性地做好“启”的工作,但有两点应予避免:第一,不能脱离教材或教学需要;第二所用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以35分钟为宜

2、“读”就是让学生自定步调去阅读课文

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等)的文字,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量很大实验开始的时候,由于阅读方法尚未掌握,阅读习惯尚未形成,会出现学生阅读速度较慢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学生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默读、郎读、泛读、精读、速读等,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眼到、口到、耳到、脑到、手到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意义,掌握自学的方法,强化自学的自学主动性和稳定持续性

(2)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3)全班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相机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向全班提出并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

(4)适当介绍自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示范,始朗读、评点等介绍方法要要言不繁,示范要具有启发性(5)在全班学生自学的时候,个别学生的问题的巡视时个别解决;全班性的问题,除了对自学有较大影响的,一般要在全班学生自学告一段落后再处理,以保证学生自学时间的完整性和思考问题的连续性

(6)及时鼓励学生的微小进步和创造性,激发自学兴趣,强化自学欲望(7)教师极应变的思想准备,相机施教

3、“练”,就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

“练”一般来说是与“读”同步进行的(这与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读”也是练一种形式此外,“练还有读中练与读后练之后,而读中练又是大量的,经常的,读课文的同时,要动笔评点,是练,要查字典词典,也是练(查字典词典的能力就是结合读练出来的)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是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反复宣传“练”的意义

(2)凡要要求学生练的,教师要先行一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时间速读一篇课文之后即作填空练习,教师就要先试一下,以确定答案,了解所需时间,掌握难易程度

(3)在练的过程中要先扶后放,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4)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学习定势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在条件不变时迅速解决问题,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它的消极作用是当条件变化时,容易发生错学,会固执地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而不尝试用其他方法要用比较法提醒学生注意,克服思维活动的惰性和刻板性,培养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5)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完整性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固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教师辅导个别学生要用低声,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安静的教学环境(这与读的要求是一样的)

(6)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具体辅导,例如对敏捷的而不踏实的学生,不让其停留在会做上,要求防止出现细微差误;对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要求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的练的任务,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不让快车等慢车,全班齐步走对踏实而不敏捷的学生,要求在会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速度;对不敏捷又不踏实的学生,要求注意力集中,多思,乐于争取老师对自己的辅导

4、“知”就是在全班学生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之后,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学的结果,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

这是“即时性反辣,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知”这一环节,教师与学生都能对后续活动起调节作用课文上的各种练习题一部分可以从课文和字典词典上找到答案,学生边练边自检,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另一部分练习题不宜用固定文字作答案(因为这种答案灵活性模糊性很强,)就采用“他检”的方式解决“他检”的主要形式有:

(1)教师巡视时的纠误或肯定;

(2)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作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要让学生明白

5、“结”就是最后小结一下这次自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上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

“结”的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一次学习的全过程内容主要是:对这次(或这一篇课文)学习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应极少要防止两种偏差:一是把刚刚学过的内容再讲一篇,甚至板书一遍让学生抄在笔记上,如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定作方法等这样做不仅费时耗力,还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导致自学时不认真,只等最后抄笔记,退回到注入式的老路上去二是用较多的时间批评学生,使教学到此出现低潮,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自学,要肯定他们的微小进行,要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教学到此形成一个令学生振奋的高潮

十二、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1、定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魏书生教学的重点是由学生提出的

2、自学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保证各类学生都有所得

3、讨论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人一组互相讨论

4、答题分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5、自测学生根据定向内容,拟出一组十分钟的检测题,自测、互测,抢答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2

一、巧引学生生疑, 激发学习的动机

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 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一门新学科, 这是教好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人的思维, 必须以知识为载体, 因此对课程有价值的引导, 我们都去提倡、尝试。在课堂中如何去引导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 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 唤醒学生的动机。如我在学习CO2的性质时, 我从欧洲的一个“死狗洞”的传说引入, 简单讲述这个传说, 然后我就设置问题: (1) 为什么只见猎人惊慌地从山洞里跑出来, 他的爱犬呢? (2) 为什么狗会死掉而人却能幸存?这种引导法会使同学们的思维活跃、兴奋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动机。当然, 作为教师在引导问题时, 首先要注意: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把握好疑问的难易尺度; (2) 注意问题的生动性和难易的循序渐进; (3) 疑问的解答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二、巧设学生实验, 提高思维的兴趣性

化学学习中最有趣的就是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 又适当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 由于它们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时外观没有明显现象, 直接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缺乏说服力。这时我在课堂上提出:同学们能否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计实验去证明它们确实发生了反应。有的同学就能联系到曾做过的CO2与水反应的实验。就往一个充满CO2的塑料瓶中倒进1/3体积Na OH溶液。振荡后塑料瓶瘪了, 这是说明它们真的发生了反应。我在肯定这设计正确的一面时, 再问大家有没有质疑的地方?最后让同学明白由于CO2能溶于水, 应增加一个将1/3体积的水倒进充满CO2的同样的塑料瓶作对比观察, 一样的塑料瓶瘪的程度不同, 就肯定它们发生了反应。当同学亲自完成上面两个实验, 我从学生脸上看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 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 提高了他们综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他们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还展示了四种证明它们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三、巧设一题多变, 提高应变能力

化学计算在化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一般同学的综合计算能力较弱, 考试时失分多。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计算题的“迷宫”走出来, 但不提倡题海战术, 而是最好找出解题的窍门,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计算时, 我就设计了一题四变, 由浅入深, 寻找题与题之间变在哪里?应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例1在盛有100g碳酸钙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 它们恰好完全反应, 求: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该题的化学反应同学较为熟悉, 容易入手, 只要让学生明白: (1) 化学方程式计算时, 能直接使用的必须是纯净物 (即题目中碳酸钙的质量) ; (2) 懂得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先分析以上重点, 学生顺利解题。这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例2。

例2在盛有12.5g不纯的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中,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称得烧杯中所剩物质的质量为108.1g (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求 (1) 生成CO2质量; (2)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例2与例1的差异 (1) 由纯净物10g Ca CO3换成了含杂质的石灰石12.5g; (2) 增加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数据, 引导学生明确上述三个数都是混合物, 都不能直接使用, 但可用质量守恒定律, 先求CO2质量, 即根据反应前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差计算。当CO2质量求出后, 其余各问题可仿例1求解。从例1变为例2, 引入了含杂质的计算, 增加了难度, 懂得了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例3在盛有12.5g不纯的石灰石样品中加入100g稀盐酸, 反应恰好完全后, 经过滤称得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5.6g (杂质与盐酸不反应, 也不溶于水) 求 (1) 生成CO2的质量; (2) 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 配制200g此稀盐酸, 需36.5%的浓盐酸 (密度为1.19g/cm3) 多少m L, 需加入多少m L水?

很显现, 例3比例2难度又增加了, 若再用例2的方法求CO2的质量, (即12.5g+100g-105.6g=6.9g) 就是错误的, 由于105.6g是所得溶液的质量, 但不包含杂质的质量, 所以6.9g应是CO2质量与杂质的质量和。

经过分析提示, 学生就明白若设石灰石中的杂质的质量为x, 则CO2质量为 (6.9g-x) , 通过质量比可求出杂质的质量, 进而求CO2质量; (2) 、 (3) 两问可仿例2计算, (4) 问是巩固溶液的稀释问题, 抓住稀释前后溶质不变, 需点拨的是:求水的体积, 一定要先求水的质量不可用稀浓盐酸的体积差求解。待学生顺利解答例3后, 继续展示例4。

例4将12.5g含杂质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 加入7.3%的稀盐酸, 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了6.9g (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 求: (1) 生成CO2质量; (2)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4) 反应后所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读题后, 继续引导他们分析例4与例3的差异, 再说明其实例3与例4的差异只是提法改变, 实际都是说明生成CO2的质量与石灰石中所含有杂质的质量的和共是6.9g, 找出了突破点, 其余稍加点拔即可顺利解题

通过前面例题的训练, 我认为还需要增设一道反应物所含杂质与生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同一物质的题目, 就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全面计算。

以上一题多变, 说明了在复习计算的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尤其通过这类由一道传统简单的计算 (例1) , 然后向外延伸, 使学生循序渐进, 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然教师在选题时要做到: (1) 切中课堂教学的目标, 使问题习题化, 具体化。 (2) 习题的典型性、启发性, 难易适度; (3) 注重习题形式的多样化, 力求避免单调、重复、高难度的题海现象。

四、巧找规律, 达到融会贯通

新知识学习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结归纳重点, 在各章的联系中, 寻找共性的知识, 因为这个环节是感知探究的延续和发展, 是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将知识浓缩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使知识系列化、图表化、规律化。如进行元素及其它化合物的性质复习时, 可以将三大气体的装置、反应原理及性质列成图表。通过对比, 更加清楚各自相似性和差异性, 避免混淆, 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篇3

一、模式概述

“134”即“一个学案作引导,三步阅读作引领,四个环节作保证”。

一个学案:促进预习有效完成,引导学生的自学方向。

三步阅读:初读(解决字词,整体感知)——思读(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品读(品味语言,赏析精妙)。以此引领课文学习的思路。

四个环节:学案自学——讨论展示——精讲提升——能力迁移。以此保证课堂高效。

二、操作流程

(一)学案自学

1.学案的编制要求:展示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点拨方法,引导自学。

2.学案的使用途径:授课前一天将纸质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前十分钟将学案任务分解分配给学习小组;课上将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当堂预习;课上以课件形式或小黑板辅助逐步展现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交流展示

1.学生自学效果检测。(1)在展示时,教师要解放思想,尽量给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以展示的机会,这样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获取成就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展示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板演或口答等。(3)展示成果时,要防止不展示的学生无事可做,可让他们细心聆听展示者答案中的失误并及时予以纠正,还可布置他们完成其他指定任务。总之,要做到时时刻刻人人有事可做。(4)教师要在倾听与巡视过程中,发現、搜集错误,记入课件或小黑板,供评讲时用。

2.学生讨论、更正。(1)学生在聆听展示者作答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更正。(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相互质疑、讨论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补充。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行 “兵教兵的教学方式”,让通过自学学会的学生去教没有学会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精讲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弄清错因和更正的理由;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升至理论并运用今后。

2.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3.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重视答案,而要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四)能力迁移

1.能力迁移的形式要多样,如拓展训练、课后作业等。

2.练习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符合学生实际,既要典型又要适量;面向全体学生,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不同类型;练习评价要关注后进生,对其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模式特点

(一)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此模式力图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在面向全体学生上下工夫:练习题设计凸显层次性,尊重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上进;提问对象锁定中差生,从对差生的关注做起,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模式以“学案自学”“交流展示”为先行,可谓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1.以读引领教学,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古语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应当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没有生机的。此模式通过“三读”引领学生去亲近文本,“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落实对话教学理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形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就需要践行对话教学理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形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此模式的设计落实了这一教学理论。

(三)做到了“以标定教”“以学定教”

1.学习目标的确立及教学流程的设置均以研读课标为基础。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为导向,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接,与课堂的对接。从此模式的设计流程来看,自学习目标的确立到教学流程的设置均以研读课标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以标定教”。

2.教师以“三讲三不讲”为原则,做到 “以学定教”。此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以学定教”,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易漏点,讲规律与方法,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也听不懂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交流教学模式,只是给同行一个教学的基本套路。我们不要被模式束缚住,要将模式化为无形。就像练武术一样,先学基本套路,然后上升至灵活出招,变有形为无形,达到最高境界。

(责编 张敬亚)

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篇4

作文教学模式

教研组:语文教研组姓名:宋谊明、李栋时间:2011年12月

作文评讲课教学模式

初中作文课从来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尽管都是本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为目的,但是许多教师作文课只是流于形式,随便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写,然后

随便一讲评,甚至不讲评,再出个题目上学生写,这样循环进行。作文课虽然没

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最适合的作文

教学模式。一学期以来,我遵循以下的教学模式上作文课,感觉效果不错。

一、基本模式描述

首先每节课可以根据学生上次写作中出现的缺点确定一个训练点,然后按照

五个环节进行。五个环节:评、赏、讲、改、练。首先对上次作文进行总体讲评,第二步赏析学生优秀作文,第三步让学生结合赏析的优秀作文进行改写,最后出

合适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写作。

二、基本模式解说

(一)评

对上次作文进行总体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对优秀作文进行点名表扬,然

后点出作文中的共同缺点,明确本次作文需要改进的地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

(二)赏

第一步:在屏幕上出示学生优秀作文并打上姓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学生细心聆听,作出要求:听完之后作出评价。

第二步: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评价,无论哪个方面都可以,然后教师进行

总结评价,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和学习之处。

第三步:对优秀作文进行详细的赏析。在屏幕上对作文中的优秀之处进行批

注,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或者立意,作出详细的赏析,尤其针对本节课的训练点,看看本篇作文之中的成功之处。

第四步:教师结合优秀作文对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如何才

能写好本节课的训练点。

(三)讲

可以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再次强调,第二再次明确如

何才能做好本节课的训练点。实施的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四)改

学生通过赏析优秀作文,通过对如何写好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学习,对作文

进行再次改正。可以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该同桌的作文,可以改文中不满意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思路。实在不行可以进行重写。改完之后,让学生进行展示。并适时作出评价。

(五)练

针对本节课的训练点出一个合适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写作之前,教师应从作文立意、语言、结构内容等作出简单的写作指导,尤其对本节课的训练点作出详细的指导和明确的要求。最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写好作文。

案例:如何让你的文章更有感染力——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让让自己的作文更加有文采

教学过程

一、评

1、回顾上次要求:

训练题目:半命题作文《乘着的翅膀》

训练要求:

(1)认真书写,字数不少于700字。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要有真情实感。

(4)作文形式可以多样但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立意。

2、介绍作文总体情况:

绝大部分同学作文态度认真,能够认真书写,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较充

实。

优秀作文:段慧娟袁宏杰何超颖何迎宵崔欣茹

崔鸽崔月刘鑫何雨晴何亦学齐文杰

3、作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叙述过多,较平淡,描写不够具体、细致,抒情不够充分,议论不够深刻,精炼。

文章缺乏感染力,不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给读者印象不深刻。

二、赏

1、佳作欣赏:乘着天使的翅膀(段慧娟)

乘着心的翅膀(袁宏杰)

2、听后感

(1)谈谈你的感受

感受

一、打动自己,打动读者,是作文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感受

二、用优美的语言写出心中的话,让读者读出美的感觉是作文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教师总评:

文章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的深入思考,借着文章写出了对小悦悦美好生命小时的惋

惜,对小悦悦美好祝愿,和小悦悦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文章语言比较感人,结构

合理,立意深刻。尤其对小悦悦出事时的环境和场景等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整篇文章用的全是诗一样的语言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文章的结构也不失精彩。可

以看出作文题目打动了作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心中的话。……

3、共同品味:乘着天使的翅膀(段慧娟)

落叶随风将要去何方,只留给天空美丽一场… …——题记

雨在下,似乎永不会再停歇,风在吹,吹得枯叶无力的摇,凌晨惨白的路灯

下,你,静静地躺着,鲜血,已流成一朵小花。在那车来车往的街道上,只有它

陪着你,而你幼小的脸上还带着惊恐的表情……

4、交流收获

三、讲

(一)归纳总结:如何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1、情感真实、丰富。

2、叙述要生动、描写要细致,抒情要充分,议论要深刻。

3、文章形式能为内容服务。

4、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问、设问等。

5、长短句结合,衬托人物心情,增添形式的美感和朗读的美感。

6、注意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涵。

7、情景交融,刻画画面,以此吸引读者共鸣。

8、词语一定要有表现力。

(二)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四、改: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契诃夫

要求:认真修改文中不满意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思路。最后,写出自己本

节课的收获。

结束语: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只有一个动词

能使对象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能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

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福楼拜(法国作家)

五、练:

训练题目:令我心动的声音

训练要求:

1、认真书写,字数不少于700字。

2、立意深刻准确有独特的见解。

3、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语言优美,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一)进行简单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关注全体,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教会方法;因材施教,有效互动;达成目标,当堂检测。

一直以来我们的校长就给我们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该学的,不要在课下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不知从何时起,这一点被我们遗忘了。现在加班加点成了“时尚”,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多如牛毛,似乎不参加补习班就“out”了。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补习班是非常“必须”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是不高效的。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区正在积极推进以“导学案”为导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韩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因此教师之间要充分配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因此要体现小组的合作和教学的高效性,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高效的导学案就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导学案在导学部分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趣味性强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一下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学案在知识的衔接上要多多下功夫,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 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问题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课题内容而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起到学生都能够参与并通过参与获得知识。最后在练习和达标测试的习题选取上要下功夫,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有层次,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采用导学案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和推广导学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是我们追求的改革目标。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四步教学法:前置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激励评价、拓展活动。

(一)前置学习(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提前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要求学生要主动、独立、尽所能地完成导学案。第二天早上课代表收齐交教师(时间充足,教师阅批,若来不及课代表代阅),上课前课代表来拿走发给学习小组组长,组长牵头互批互改,互帮互助。

(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

课堂交流: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学生教学生,之后请小组代表展示本组预习交流后的成果,并接受别人的质疑,解决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组把问题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遵守纪律。

(三)激励评价

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发下导学案的达标测试,做课堂评价练习,当堂测试,下课时立即收起。课后批阅:教师及时批改,放学前由课代表取回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此时能力差的学生是没有作业的。

练习点评:第二节课首先由小组代表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其他小组对其点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倾听习惯、尊重习惯。对教师批改的[课堂评价练习]中共同的问题,根据时间条件,教师可进行问题点拨,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个别问题,空出时间让其自己说出看法。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一般不超过5个问题),由不同的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辨析,从而让学生说服学生。

(四)拓展活动

练习中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巩固拓展是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教师使用导学案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做到随教随研讨随更新,避免 同一个错误在同一科组内重复出现。以便在下个班级或以后的教学中修正,达到更佳的效果。

2、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要求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要求学生对所使用后的导学案进行整理,整理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案进行重新的认识,及时地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三、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

1、教师观念转变不到位,导学案设计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现在大部分备课组都是将导学案的主要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各个任课教师。但是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编写的讲学案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题目的设置也达到了帮助学生巩固练习的目的;有的题目设置就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甚至跟作业本等学生手中的练习册发生重复,降低了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导学案撰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导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稿,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稿,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5、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四、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后,我们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也适用导学案的形式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我们的课堂缺少激励和表扬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方面今后应该做好。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习惯和信心的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6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类教学活动情况,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东庐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 “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为此,在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数学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一、基本思路

1.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主要抓好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再从每个知识点每个课时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但要遵循课本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二、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

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

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三、不同课型教学模式 1.新授课

新授课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它以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新授课设计的灵魂是优良的教学理念,从宏观上来讲,必须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自主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1.1.基础知识课---“五环节”教学模式 1.1.1.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提高能力→自我反思,纳入系统→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1.1.2.环节阐述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情境教学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的运用,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

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2)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合作交流,提高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4)自我反思,纳入系统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通过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

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5)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 概念课---“七环节” 教学模式 2.2.1.基本程序

知识链接,提出课题→创设情境,感受概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变式训练,强化概念→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2.1.2.环节阐述

⑴知识链接,提出课题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

⑶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

⑷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⑸变式训练,强化概念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⑹自主归纳,升华概念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⑺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2.3.定理推导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3.1.基本程序:

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反思评价,课外练习2.3.2.环节阐述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此环节属于感知阶段。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是指实际问题或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都是人们经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的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凝炼的知识“活化”,创设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

(2)设疑猜想、主动探究

此环节属于求知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主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来实现。从而获得新知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属于巩固阶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此环节属于应用阶段,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感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模塑人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模塑人格。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使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主人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2.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整体化、具体化,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抽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上好习题课的关键是达到“精”、“练”,“精”:精心讲解,精心选练,精心设计和安排全过程;“练”:做到勤练与精练相结合,练习要考虑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2.1.基本程序

自主回顾,梳理知识→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变式训练,拓展提高→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2.2.环节阐述

⑴自主回顾,梳理知识

通过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梳理本专题的知识、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⑵例题剖析,尝试练习

学生自主对本专题典型例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教师剖析解题思路,点拨应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

⑶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本环节仍然是学生先做,再展示修正,教师最后点拨强调。

⑷自主整理,归纳总结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整理归纳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当强调重点内容及注意事项。

⑸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最后用一组题目对本专题知识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当堂进行小组内批阅、修改,以此来强化落实对本专题知识、方法的理解、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

数学复习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的知识回顾与概括。它的作用是系

统归纳整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达到“清”,即知识系统应理清,数学思想要弄清,解题思路与解题规律要搞清。3.1.基本程序

出示提纲,确认目标→自主复习,构建网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展示质疑,反思点拨→典题引导,巩固拓展→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3.2.环节阐述

(1)引学——出示提纲,确认目标

教师要早编拟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的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笼统的字眼。提纲的形式最好是问题式,表述时要把问题说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干什么。要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复习,不引导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2)自主——自主复习,构建网络

下发复习提纲后,学生照提纲看书、看笔记,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写出知识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展示。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逐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知识的梳理。对于基础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尽量把知识构建的机会留给学生,不取代学生网络知识结构。(3)合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结合自己对本节或本单元知识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研讨。

组内研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知识构建的情况;二是对自主复习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三是教师在“学案”中应该依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准备展示。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共同研究,从而了解学情。研讨过程以学生合作交流形式为主,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4)展示——展示质疑,反思点拨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在“学案”上预设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释疑。问题的提出,不但要依据教师的预设,还要注意采集学生中新生成的疑难。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应遵循“有疑则教”,“先自主、后合作、再展示”的原则,将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留给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的时间,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反

思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实际,一般一节课重点研讨2~4个问题为宜。

(5)训练——典题引导,巩固拓展

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例题可以分为基础性的和能力性的。点拨的重点是回扣知识、点拨迷津、培养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答题规范的指导。选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变式训练、多解多变、多题归一。一般基础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中档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讲要讲透、指导到位。(6)检测——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针对本节课复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试题的命制原则是依据复习目标、针对复习内容,复习什么就测试什么,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测试题的容量要适中,最好控制在5分钟能够完成,2分钟批阅,并搞好反馈评价。

4、试卷讲评课

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价方法。在考试之后,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讲评课。讲评课是学生继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讲评课中,对学生的成功,特别是有创新的解答,应给以展示,以利鼓励和强化;对普遍存在的失误和不足,可通过课堂讨论或由教师作重点的评析,以利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加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的要求。

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既要“评”,也要“讲”。“评”——要评“不足”、评“偏差”与“误解”、评“优秀”,评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讲”——要讲清错在哪里,产生错误的原因,克服错误的方法以及预防的措施。

4.1.“三段六步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环节阐述

第一阶段:课前阶段(1准备数据材料:

教师依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认真阅卷,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得失分、及各个题目错的人数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对学生中典型错误及优秀解法进行分析整理;准备好跟踪练习题,对每名学生的成绩、各小组成绩进行分析,确定表扬促进的对象及个别谈话的对象。第二阶段:课内阶段(2)概述测试成绩

用3-5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效果:简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公布各小组成绩,表扬进步小组。

(3)小组合作研讨

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已经过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对一些题目已有了新的认识,拿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自行改错,小组内交流,一些较简单的错误可纠正过来。教师也要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以期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与分歧点。(4)典型错误剖析

可由学生将典型错误进行公开公开展示,或自我剖析,由教师进行评价;也可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对错误问题进行纠正。(5)新颖思路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的新颖思路当众展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每一位学生欣赏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策略,由教师进行点拨。(6)重组知识结构

教师对本节典型错误、新颖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针对性补充练习,以求学生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第三阶段:课后阶段

进行变式作业巩固,有针对地对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改造,使旧题变新题;也可整理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充分体会、内化;也可以在《集锦本》上整理错题剖析;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考试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定出下次考试目标等等。

4.2.“开放发散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4.2.1.课前准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阅试卷,并做好以下4项工作: ①对学生的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②统计各题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重点讲评。③对学生试卷中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便讲评时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④分析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好针对性练习题。4.2.2.环节阐述

(1)发放试卷、概述成绩

讲评课开始,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成绩情况:⑴简述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达标率。⑵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特别是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应多鼓励,可通过一些进步快的同学为实例,教育他们不要泄气,要奋力直追。

(2)自查自纠、交流疑难

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如果教师仅仅把答案讲解一遍,学生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或更多次。自查自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学生先对错因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订正。对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同学都能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

以四人为一组,指定一名优生任组长。以讨论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为主,从怎样分析题意开始,探讨解题策略,讨论解决问题。对于较难题,组内解决不了,再提出请老师帮助,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解疑,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样集中集体的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转化,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教师点拨、针对训练

试卷讲评课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重点讲评若干问题,应透现象看实质,应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特别应注意“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具体来讲,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应重点讲评;能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的重点讲评;能体现“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的问题重点讲评。每讲一多变题,教师给出同样类型题来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出一题多变中的联系与区别,来完成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转变,明白“以不变应万变”的真正含义。

(4)典例集锦

在专用的《集锦本》记录下本次试卷的特色题、新颖题及代表性的问题,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写出对本次考试的体会,并定出下次目标。

五、说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提倡百花齐放,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适合于新理念的、适合于学情和个人特点的新的模式。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按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范畴: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完善自己的专业行为,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等。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教育专家提出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推荐给广大数学教师,供学习、借鉴、应用。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1.每年拟订一份专业发展的计划,确定两三个要提高的领域,它可以是课堂管理技能或是业务知识进修等,以使你的专业发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它能保持你的先进性,也是使你的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的源头。

3.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记下你酝酿已久或突然产生灵感的教学思考。4.加强集体备课,共享智力资源。

5.不要害怕其他教师走进你的课堂,你应该充分把握这个机会。6.加强备课组建设,定期进行教学研究,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7.发展你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深入课堂了解学生,阅读书籍和杂志,访谈专家或者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升你的专业技能。

8.选择一位导师,让他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对于他的帮助,要及时地通过言语的感谢、象征性的礼物、花费时间帮助他处理特殊事务来表达你的感激。9.在同事中确定一个你要追赶的对手,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来学习。

10.如果有一个机会去参与学习,就抓住它——即使它需要一些财力的付出。

11.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与你教学领域有关的省级或国家级的会议,带回经验和思想与感兴趣的教师分享。

12.至少订阅与你的教学领域有关的两三种刊物,及时更新你的教学思想。

13.教学凭的是一种热情,你有必要奉献业余时间去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新的技能以及对每日的课堂挑战进行反思。

14.带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参加在职培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专业技能,拓展视野。15.开发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果你只有一种方式来教一个概念或处理不良行为,那么,当你的手段不能发挥作用时,你将做什么?如果你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法的话,你就能不断地试验,直到你找出一个成功的方法。

16.重视学生对你教学的评价。要仔细而客观地阅读评估结果,看看学生怎样评价你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学生评估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们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不要忽视他们的观点。

17.充分利用考试结果,辩证地分析学生成绩,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

18.不要为学生成绩差进行没意义的解释。比如“如果我有最好的学生我将是一个最好的老师”。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承诺,用技能和资源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可能。

19.不要轻视他人对你教学行为的批评性反馈。监督者或者领导者的观察评价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来源。客观地倾听,不要防卫。如果你对他们的一些结论不同意,可以理性地出示一些资料和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记住,避免以争论或讥讽来保护自我。

初中语文课堂30+10教学模式 篇7

当前, 在深化教改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课堂生态虽有明显改观, 但仍存在着教学的粗线条现象, 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缺少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教师也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 常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语文课堂构建30+10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进一步关注课堂细节, 切实转化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 使课堂更精细化、合理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能。

二. 30+10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宗旨

所谓30+10教学模式, 就是指把原有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两大块:前三十分钟内, 教师可进行组织讨论、引导赏析等教学活动;后十分钟, 只允许学生单向的活动, 教师不能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体教学活动, 而对于个别学生的提优补差、解疑答惑是可以的。

构建这一教学模式, 旨在促使一线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目标, 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旨在更为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旨在进一步彰显“轻负优质”的办学宗旨。

三. 实施30+10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

萨特说:“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为了适应语文课堂的这种新型模式, 我们必须应时而变, 必须考虑并尝试一些有效的对策, 并使之得以落实且能持之以恒地得以实施。

(一) 研透教材体系, 以单元为教学内容的落实点。

时间的紧缩, 迫使教师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筛选。而无论如何, 惟有吃透课标精神并经充分预设的教学, 才可能是成功而高效的, 才能彰显你的教学导引和组织能力。

如学习九上册三单元的小说时, 可先对小说的知识作完整的介绍, 接着在《故乡》中着重学习赏析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 《孤独之旅》则重点学习环境描写, 《心声》侧重于心理描写的品析, 《我的叔叔于勒》则要关注神态言语等细节的描摹, 然后在末节课中归纳小说多角度的人物塑造手法等。

(二) 明确教学目标, 以感知品析为实施教学的主抓手。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不仅是专家所诟病的, 也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亟盼改变的。然而语文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庞杂性和散乱性, 最终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无阶梯性, 一篇初一的课文, 也可放到小学教材中, 朱自清的《春》就是如此。

其实, 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 除了字词、文常、修辞等一些知识外, 无外乎内容层面的“写了什么?”主题层面的“为什么这样写或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主题、主旨) ?”写作技巧与方法层面的“怎么写或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语言层面的“语言上有什么美点、亮点或可借鉴点?”等几块内容而已。

而联系目前的考试现状,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也就是以上所涉及的内容上的整体或局部概括, 主题的把握和表述, 人物形象的评析, 以及优美文句的赏析等。

然而, 诚然我们上了那么多的阅读课, 可学生对于以上几方面的解答能力却是很弱的。所以就很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训练与强化, 如对于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就可通过一个单元的训练或更长时间的练习来加强和优化。

(三) 理清训练重点, 以读写说练为10分钟之重头戏。

对于贵胜于油的后10分钟, 务须每一次都落到实处, 务须每一次都得到科学有效而精细的安排, 方能达成预想的结果以致获得意外的惊喜。

就语文学科而言, 可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还是很丰富多彩的。就读而言, 便可有朗读课文, 美读某段, 阅读背景资料, 选读作业本之课外文段, 阅读课外拓展之文——如同作家、同主题或同题材文章。

就写而言, 可以是仿写, 如《孤独之旅》中颇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是评述, 如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是续写, 如此后杜小康的生活会怎样?也可以是仿杜小康的心理描写, 写写自己觉得最孤独时的情景或细节等。

就练来说, 便可有作业本练习的当堂完成, 校本练习的随堂训练, 对提供的拓展语段的内容概括、主题理解、写法揣摩、语言品析、句子仿写、问题设计等。

说议方面, 可以对老师未曾涉及的问题在同学间展开交流和讨论, 或使疑问释然, 或产生新的疑问, 或在同学间补充自己对文中人物 (主题、写法、语言等) 的理解和把握。

背的当然是该背的诗词古文及美段美文佳句哲理句, 以课内为主, 课外为辅。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模式 创新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7-01

引言

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新课改实施以来,社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懂得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优化教学环节,以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使枯燥无趣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理性的传授和人性化的讲解充分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教学模式没有改革创新,还是延续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许多因素,例如:语文特点、教学效果、教学对象等等,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有一些教师完全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平时教学只注重知识考点,这种教条、传统的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长此以往,只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与教师互换位置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换一身份去了解数学知识,时刻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课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全面展现学生的非凡表现力。教师应该准确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一些游戏场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

例如在讲解《人生寓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分组表演情景剧,不用对其引导,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力按照课本中的台词去表演。表演完毕后大家共同讨论哪组表现得好,为什么好,随后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真正走到课本的故事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供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来感悟语文知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意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不断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具有针对性的材料,改变以往传统的“教条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制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媒体教学已经慢慢的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教师可以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语文知识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个性化行为。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很多不一样的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带有不一样的情感色彩,教师要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多思考,在思考中体验不一样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天性,从而不断获得丰富的知识。

五、适当进行课堂导入

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强,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解《绿色的蝈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实行课堂导入的方式,将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导入到课堂中,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顺利的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首先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好蝈蝈的各种图片,在课上先让学生自己去描述生活中我们所见的蝈蝈都是什么样子的,吃什么食物,叫声怎样;随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并同时讲解课本内容,使其真正的了解蝈蝈的各种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慢慢过渡到学习中,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学习课本内容。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参看文献:

[1]陈映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

[2]范红涛.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3]曾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4]崔宝山.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育[J] .科学之友B版,2007,(01)

[5]胡为平.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05).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太原软件行业发展前景下一篇: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