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13篇)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摘要】: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养数学思维的解决办法等方面着手。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重要性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

[2]胡廷欣,童其林.充分利用习题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引导学生明确数学思维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 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 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教师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 让学生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指引、激励下, 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 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拾级而上, 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 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意义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 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 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思维的活力, 提高思维的效率。

二、创设条件, 营造良好的数学思维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求知的动力, 是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应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交给学生, 而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 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 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 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 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 使每节课生动、形象, 有意识地创造动人的情境, 设置诱人的悬念,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化和求知欲望, 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知的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 让学生置身于多种可能性的真实问题之中, 让学生联想到其知识结构中所有数学思想方法的适用情境, 且自觉地尝试各种方法, 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各种证明方法、各种运算法则, 从而发现各种定律。实践证明,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思变,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乃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模式。

三、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心理学家认为,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 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 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等等。在数学教学中, 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1.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 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 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如正数与非负数、空集覫和集合{0}、锐角和第一象限的角、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映射与一一映射、sin (arcsinx) 与arcsin (sinx) 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 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 使新旧概念分化,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发现隐蔽关系, 优化解题过程, 寻找最佳解法, 等等。

2.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 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 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 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 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 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 还有运算习惯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 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 还要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例如, 每次上课时教师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 让学生计时演算, 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 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 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无理数如π、е、lg2、lg3的近似值等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和、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 对数和指数的有关公式, 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 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 基本不等式, 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 二项式定理, 复数的有关公式, 斜率公式, 直线和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等, 都要做到应用自如。实际上, 速算要领的掌握和熟记一些数据、公式等, 在思维活动中是一个概括的过程, 同时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 而数学技能的泛化就成为能力。

3.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 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 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 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 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而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师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 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 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 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 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教师在概念教学中, 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 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 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另外, 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采取措施 (如编制口答练习题) 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 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多思善问, 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

5.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 而它们的合理性如何, 效果如何,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 犯过哪些错误, 而原因何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有赖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学教学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已去经历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并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鼓励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教材及教学过程都具有创新因素的,教师在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和过程时,要善于挖掘和张扬,引导、启发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两个数的所有质因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能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很快就找到答案了。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会令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自由的心理空间和相应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二、鼓励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过去我们要求学生拥有较多的是”好胜心”,而现在,我们应该希望学生具有较多的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到做”学问”。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并广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提问。为了使学生勇于质疑,我们应该给课堂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例如求15、12、30的最小公倍数,第一次用三个数的公约数3去除,余下5、4、10,第二次用4、10的公约数2去除,不能被2整除的5怎么办?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从书上得知,把5照写下来。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该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讨论中,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15、12、30分解质因数的奎逊耐塔形图中去寻找答案,通过直观操作去理解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过而形成解疑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

三、引导交流,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当前社会赋予教育的新的任务,也成为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提倡的一种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首先要求我们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们可以首先用电脑显示”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这时,有的学生会想出65-3=62,62-20=42;有的学生写出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会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就这样,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悦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相互交流,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打破常规,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的,在教与学过程中,我们要打破”教”与”学”的常规,通过引导质疑,启发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指定学生分什么,怎样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基本是围着书本转,跟着教师的指挥棒去想问题,一遇到如”把15支圆珠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圆珠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几支?”这类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学只重视了分数的意义的结论,而忽略了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打破常规教法,进行大胆的尝试。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分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知识,我可以把新课程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的意义上。

学生的数学良好素质是通过自已的研究、比较等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探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时间、空间,应当教会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通过”自主、研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思维开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文/代保卫

摘 要:历史教学不只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观察力;想象力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去创造,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并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如在教学“红军的长征”有关内容时,可放映《四渡赤水》《闪闪的红星》等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创造力的开端,更是客观外界信息转化为个体经验的唯一途径,它是创造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途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热、社会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观察。如带学生去参观杨靖宇纪念馆,展品中有当年杨靖宇抗日战争用过的武器、衣物等,在这些遗物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当年杨靖宇带领抗日战士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从而看到杨靖宇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观察力是多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有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因此,想象力对各行各业的人都很重要,但想象力对历史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历史是过去的陈迹,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事实具有活力。

历史的想象,贵在真实。因此,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做到:(1)利用各种文物,如古代遗物、衣冠器皿、生产工具、建筑美术等;(2)利用历史图表、模型、电影等;(3)利用乡土教材、历史博物馆展品等。有了这些直观材料,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描绘,学生脑子里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再进行想象,就能使早已消失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画面再现出来。因此,历史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诸因素的核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它。在历史教学中,要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靠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可在评论、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训练中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揭示历史问题的本质、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总结历史的教训中,借古鉴今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精神是学生在其亲自参加的创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创造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志向、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创造活动,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都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受书本知识的束缚,鼓励学生敢于介绍不同的观点,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新观点,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以此树立学生创造的信心,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多做努力,以此来活跃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萌发他们创造的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例如:讲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为什么岸边泥地上感觉烫脚,近在咫尺的河水却很凉?”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热容量不同的缘故,大陆和海洋也是这个道理,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

2.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事例,能起到诱导学生积极创造的作用。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目前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球上五带如何?若黄赤交角增大为30度或减小为15度,五带又如何?”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对黄赤交角存在意义的理解。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素质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做到“学会”,而且要“会学”,并且在“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并且再“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技能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一句话简明、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要让学生真正成才,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会落后,甚至衰亡。语文是各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门学科,这就更应该也更容易结合学科教学将创新的意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技能后所产生的兴趣最浓,产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能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学能分析,有时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而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措施有下面几种: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创新。

学科研究始于问题,创新也是如此,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明代学者陈献章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番话更道出了“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确,如果一个人不能质疑问难,不能对所学知识作一番思考,只是被动地听从别人的讲解,那么,他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学生提出一个有见地的问题,不亚于他能准确地回答一个问题,甚至比单纯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那种把学问看得很容易,提不出疑问的人,是不懂学习的。因为未曾深入,虽有疑难而不知晓。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思,多想,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之花,让他们在疑问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如此循环,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语文教学法中讲到:情境教学方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注重教学的探究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情境的创设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比如《晏子使楚》,是一个以语言表达为主的课程,我就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各抒己见说一说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都失败之后发生的情形,学生一下就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抢着接龙,把故事的结尾部分接得出人意料:有同学说楚国为了向晏子道歉,赠送了很多礼物;有的同学说晏子走后,楚国不甘输了,召集大臣们继续商议怎样侮辱晏子;有的说楚王出重金礼聘了晏子当楚国的宰相„„种种的故事结尾无不体现孩子们的智慧与闪光点。以煽动性语言为主创设的故事情境让每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感受,自主的学习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同学们的个人语言魅力和想象能力,使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沉浸在优美的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技能。

讨论法是美国创造家奥斯本首创的,这是一种以集体讨论为形式,通过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新设想。

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讨论的份量停留在表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有的讨论的份量把握不当,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真正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我们应当设计有思考性或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避免提那些过于简单无效的问题,比如“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是不是?”„„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的使用频率应减少至最低限底。相反,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就要多提。例如在讲授《赤壁之战》这一课前,我设计以下问题讨论:

(1)“如果你是古代的一名将领,你希望率领更多的兵士吗?为什么?”(2)“大家都希望打仗时多带兵,那么,是不是兵多就一定能打胜仗呢?” 课前的这一讨论,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疑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古代当中去了,因此他们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的热情非常高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求异的思维。

在讲授时,我同样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曹操率兵二十万,为什么败在只有三万兵士的周瑜手下?要是曹操„„那么结果„„”,话音刚落,课堂就热闹起来了,学生展开了以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原因及周瑜能够不败战略的探讨。这样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

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也是学生个性飞扬的一种很好的展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运用想象法进行教学就是要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贴画、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想象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各个意象的联系。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语言对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如:在教学完《乌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乌塔来到中国,你会怎样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乌塔来到中国以后,人们是怎样看的,乌塔对中国又是怎样看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乌塔来到中国后参观了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舍不得回去。”有的说:“我会非常热情地接待乌塔,带她去游览我们美丽的横矶鹤巢,品尝远近闻名的九江煎堆和九江米酒。”等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把乌塔的那种克服依赖,在生活中学会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意识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被传播、颂扬。由课文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学生都在丰富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训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将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素材进行组合,好的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此外,还可以通过方位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如:语言训练、角色替代、凭借文章的情节延伸、利用插图引导等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生活资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让学生学会迁移,拓宽创新空间。

迁移法,也叫延伸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教法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是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新鲜活水,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

在教授新的知识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手段完成课前、课后的预习工作,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方式,去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学生新知识的陌生、畏惧感就可以得到消除,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如讲完《乌塔》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演讲,谈谈他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去自学,这样,不仅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了课外去,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 4

界。

事实表明,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把其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才会不断创新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碧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网络 2005年12月3日

2、语文课文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湖南 刘茂银 米仁顺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4、上海教育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明确创新思维的特征及意义

从猿人到现在, 思维是人人都有的。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与发现, 它能创造和发现新概念和理念, 对科学技术进行新的改造和改进, 创造出新产品, 为人类造福。人群中一些人善于思考。如果我们不去正确引导他们善于思考, 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就不能提高, 数学成绩就不好, 乃至长成了成年人后也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 就没有成就。所以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 一般是指对思维立体来说的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包括发现新事物, 提出新规律, 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 但一定是思维立体自己首次发现或超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才能提高, 成为有用人才。

二、培养创新能力应优先培养学生的爱好及自觉性

一个人都有爱好, 如果对一份事情不爱好, 他就不自觉去做, 甚至做不好, 更谈不上去创新。一个人做工作还是靠有自觉性和爱好, 强迫是不行的。比如, 有的人爱好钓鱼, 有的人不爱好钓鱼。爱好钓鱼的人每天都在思考怎样钓到鱼或大鱼。从钓鱼的鱼具上下功夫创造改造, 同时从钓鱼的鱼饵料中加以创造配制, 也不顾风吹雨打受饥饿都要去钓鱼。当今时代, 许多学生的家庭富裕了, 物质和经济甚至文化精神生活都不缺, 学生就有了享乐主义思想, 学习目的不明确, 没有理想, 学习自觉性差, 不爱好学习, 好玩, 学习就谈不上去创新了。针对这种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应优先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爱好。同时也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努力思考和探索解题的方法, 对解正确一道题他们就有快乐感。例如, 在初中几何入门的教学中, 首先给学生讲清学习几何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和爱好学习几何。老师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几何有一种快乐, 他就会去勤思, 创新解题方法, 学好几何知识。

三、培养创新能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单位, 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 每堂课都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线, 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 以形成智慧达到提高解数学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备好课, 深入研究教材, 找准本堂课培养创新思维的知识点, 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口胃, 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教学,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引起学生的兴趣。

1.师生互动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品尝数学课的乐趣, 老师首先提出情景, 让学生思考探究后。老师再提出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又积极探究其他方法。比如, 有道题“已知AB//CD , AE、CE交于E。求证角A+角C=角E。方法一:过E作EF//AB, 利用平行线的性得证。方法二:连接AC。利用平行线的性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证。”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了, 他们不断地探索, 发现解题方法。另外, 老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思路要大力开放, 解决问题时, 可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有的几何题可以从已知开始分析, 能解决。有的可从求 (求证) 分析, 还有的既从已知又要从求 (求证) 的及图形结合分析才能解决。

2.通过开展活动和老师指导教学

开展活动和老师指导探究教学的形式, 首先老师在课前必须作好本堂课的教具以及还让学生准备有关工具, 让学生进行模型制作, 开展游戏, 调查研究, 分组讨论等方式, 使学生真正学到本堂学习的知识。例如, 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制作正方形折叠, 学生自然得出结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是创造思维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的特点, 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情景, 诱发学生去创造想象, 从中找到解题的灵感。要让学生将想象和灵感结合起来, 从想象中找到灵感。充分让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是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有一点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 把“ 3倍根号6分之2, 根号15分之1, 5倍根号3分之2, 2倍根号7分之2 ” 用“>”号连接起来。对于这种题, 学生通常采用通分比较方法, 但分母含有根号, 计算非常麻烦, 为此, 在教学中提示学生用倒数比较法进行, 有不少学生就知道把每个数看它的倒数的大小就能完成此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 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和各种教学设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大力应用这种设施教学。在多媒体中配制声音, 图形, 动画进行数、形、声结合教学, 使学生通过动、形、声获得知识, 捕捉到灵感, 想象出钥匙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平移”时, 可用多媒体反几何图形进行移动, 学生轻松获得了“平移”的知识, 以“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 一个长为am, 宽为bm的矩形草坪花园, 从花园中任修一条宽为1m的弯曲小路以便通行, 问草坪面积是多少?学生学习了平移知识, 灵感来了, 想象到了平移方法, 将一边草坪平移靠拢, 得到长为 (a-1) m, 宽不变的草坪, 得出面积为 (a-1) bm2, 得到了解决, 利用现代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数学兴趣;动手参与;学习热情;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动手学习与交流合作是有效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来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使难理解的数学理论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动手参与认知学习是很重要的。

一、主动动手参与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操作是通过人体各个功能感官的相互作用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兴趣的产生是学生由内心自发的去探寻事物,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空间以及感知欲望直至进入学习的理想状况。兴趣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产生求知力,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动性。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很高的热情后,就会产生很强烈的热爱之情,去自发学习,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主动动手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

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之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很困难。在教程上很显然,几何图形的知识学习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图形学习,但是,在小学教程中,孩子们通过认知简单的图形到掌握再到计算,学习的成果一直不理想,孩子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意识画出相应的图形或者想出这样的立体图形更是少之又少。

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灵活掌握的学生最多在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学得苦,不能举一反三。学得辛苦不说,成绩也不理想。

三、主动动手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数学知识是非常教条的,一旦被列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它就非常的规范化、固定化,而忽略了数学教学中隐藏思维过程。为此,老师就需要不断地指引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实践能力去探究问题。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2条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与此同时,很多的学生就会加以思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记住呢?所以,我把很多的想象力都让给了学生自己去思考,可以通过“讨论组”的方式从多重的角度去寻求答案,产生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四、主动动手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都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为此,主动动手参与实践至关重要,可以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在课堂实践中,需要让学生亲力亲为,通过自身参与调动学生的热情度以及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让他们通过实际参与,动手、动脑去实践,大胆思索问题、创新问题才能不被动地学习知识,更好地了解知识,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想法。通过动手参与,孩子们不但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技巧,而且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和创新力,与此同时,更加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力。而学生也很愿意展现自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让我备受感动,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让我觉得他们都有很强的想象空间,他们具备的创造力是我无法估量的。

总而言之,在基础教学中,老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当地让学生动手去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彩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7).

[2]施楠.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中旬,2011(12).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较好的思维品质,本文给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维培养情感教育

伴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促进人类的全面和谐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教学中,老师是主人翁的地位,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主导地位。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的融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下面就从数学的概念,性质和规律做一些探索。

一、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产生概念的合情合理的背景,学生可能会存在太多的疑惑,被动的.接受学习,违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讲授某个概念时,如果先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会顺理成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更自然,更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很容易培养。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来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如小刚与某公司签订用工合同,按小刚要求,给公司工作十年,公司只需付三年的工资,方法如下,第一个月的工资2分钱,第二个月的工资是第一个月的工资两倍,即4分钱,以此类推,公司愉快的和小刚签约,但不到三年,便支付不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案例体现了工资和月份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很容易发现,月工资y随月份x的增加而增加,则y是x的函数即y=,这样从合适的实际问题或熟悉的事实,转变成抽象的概念,有利于从形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转变,从而愉快的学习。

二、创建融合的合作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在发现的前提下才会有真正的理解,也只有在真正的理解下学生才会记忆深刻,让学生去探索去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适当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点拨,这样就呈现出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新课改要求不仅包括师生合作,也包括生和生的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持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概念的某些特征,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机的联系。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时,给出表达式后,教材为什么要给出a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这个时候要体现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若a<0,比如,a=-2,有意义吗?当a=1时,1的任何次幂都等于1,没有研究价值。

为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数学,而数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得到自己的探索成果。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不仅是数学学习和探索的需要,也是师生社会交往,人生价值观体现的需要。去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老师应注意以下三点,(1)问题的提出必须站住脚,体现发展方向,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

(2)揭示问题的本质,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3)要追求常规,淡化技巧,强调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解题方法。

三、构建知识背景,揭示数学概念本质

在构建知识情境下,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之后,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熟悉的背景中分析出来,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例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在初中研究函数的方法,先做出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想和类比思维。有了上面的事例,学生也就能突破这一难点,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类比的图象的画法和一些结论,就会做出图象,要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多角度理解,突破学习中的障碍,大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和交流的习惯,是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学生应该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问题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新课程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改后,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抱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好,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初中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困难,老师讲着困难,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高一开始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较好的延续,而且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并整理课堂笔记,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严格性。另外,学习时集中精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探索,合作,引导,突破是新课改教学方式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交融,目的就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让全体学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增加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充分,和谐发展,提高思维水平,提高教学效益,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林崇德中学科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

★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 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 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 基于生活化教学的数学教学的论文

★ 浅议生活化的幼儿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赋予教师新的职责,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停留在原始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要树立起创造性的发展观,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教学探索。

一、开发教材,赋予教材以活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是用于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媒介或知识载体,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虽然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科学性要求,但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教材不可避免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把握时代对教学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能从实际生活和学生内在的需要出发,灵活组织和处理教材,变书本上的死知识为课堂上的活知识,以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如教学“简单的统计表”,把例题改成学生都很熟悉的话题,上课时,可以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各国获得金牌数的统计表进行教学,中国运动员奋勇拼搏,取得了5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令举国振奋。抓住这一事例,把它自然地动用到教学中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发挥了教材的育人功能。学生由这一事例还想到了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奥运健儿,为祖国争光,思维得到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地:如果让我们测量长方形黑板的面积,测量正在讲课的这个长方形舞台的面积,测量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要测量的事物的面积都这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怎样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呢?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对于教材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入乎其内”,而忽视“出乎其外”的学习指导,久而久之,学生成了书本的奴隶,大大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真地对待书本知识,不唯书,不唯师,通过实践活活动,来证明书本上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根据每个人个性特点,书上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如在教学“化简比”时,例题是把“5/6∶2/3”化成最简整数比,书上讲到的方法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化简,即:5/6∶2/3=(5/6×6∶2/3×6)=5/4,而实际在化简过程中,部分学生不习惯这种方法,认为5/6∶2/3=5/6÷2/3=5/4也是可以的,但迫于书本上没有这样的方法,所以不敢提出来。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指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化简比,但用第二种方法来化简,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鼓励学生认识到:书上的方法不一定的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完全可以超过书本。再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10小时,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许多学生列式为240÷4×10,思维上的从众使部分学生不敢有别的想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敢于创新思考,教师可以引导:4小时行了240千米,那么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呢?8小时又行了多少千米呢?于是学生出现了新的计算方法:1、(10÷4)×120,因为10除以4表示10里面有2.5个4小时,而1个4小时行了240米,2.5个4小时(10小时)就行了1000千米。2、(10÷2)×(240÷2) 课后我问那位同学是什么时候想到用倍比法来解此题的,那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一开始就想到了,只是另外同学都认为只有一种方法,而且第二种方法的算理我不能很好地叙述,所以一开始我不敢……”可见,思维上的从众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干向别人挑战的精神非常必要。

三、开展多种方式的思维训练,发展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教育部对非物理类理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该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当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 物理学领域中的重大突破都是建立在理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因此, 大学物理教学在培养的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批判性思维和精神的培养普遍缺失, 就以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为例, 在大学阶段, 对考试分数看待相对弱化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仍然是为了考试过关、修满学分为目的在学习大学物理知识。学生在大学物理课堂上仅仅充当听众和受众, 在问题面前显得无力和迷茫, 不知从何下手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对老师讲的内容不假思索地机械化记忆, 没有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 所以就不具备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所学的物理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对于书本知识不假思考地赞同, 对权威和主流思想的盲从以及对现有研究方法的依赖。这些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原因

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精神伴随在我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做出恰当的决策的过程中, 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批判性思维也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贯彻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和灵活的批判性思维, 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海量的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增加。“知识经济”业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培养具有良好知识基础又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有力保证。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 使得学生在抓住知识要领的基础上, 敢于和善于质疑辨析, 在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理性思考, 合理推断,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 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质疑和科学判断力。

很多人不敢质疑,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不会质疑, 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思维, 不论对问题的怀疑还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都是建立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所怀疑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推理, 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对自己提出问题全盘否定,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讲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过程中, 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上时, 一些学生就结合有些报道说发现超光速的物体进而提出问题, 提出超光速真的存在的话, 现有的以光速为极限的理论是不是都得坍塌?甚至一些学生在学习了狭义相对论后, 武断地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就被淘汰了。这说明学生也提出了问题, 但是缺乏合理质疑和对科学的判断。这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批判思维思考问题, 给出正确的答案。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要根据直观的感觉接受已有的知识或者结论, 不受外部环境的暗示干扰, 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 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 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明辩事非曲直能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合理推断和科学的批判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没有绝对真理, 只有相对真理。在人类知识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条固有知识都可以被质疑, 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成为知识向前发展的不可动摇的基石。知识的新旧更替过程绝不是新知识的简单叠加在旧知识之上, 而是伴随着对旧知识进行合理修正和扬弃的过程,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在旧知识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过程。例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 一些学生发现了书本上有些知识的不足之处, 却不能提出解决或者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就不利于推进知识的进步。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对旧知识提出合理的质疑,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理性探究, 最终找到可靠的知识和真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有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大胆质疑前人的学说, 提出合理的假设和推断。如果在教育过程中, 注重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三、大学物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和变革时期,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工作者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在我国一些大学的教学改革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物理学是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规律的认识和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利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精神理所当然地充当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该在以下方面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

1. 必须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授学生学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反思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例如讲解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假说的时候, 很多学生对此概念的提出要么就不去想物理本质, 要么简单地从字面上把它和传统的传导电流混为一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安培环路定理在非恒定电流情形下遇到的矛盾, 面对这样的困难, 提出我们是否存在对一些物理概念理解的误区或者不足。然后讲解麦克斯韦为了解决这个困局, 并且利用电流的连续原理和高斯定理导出了非恒定情形下的安培环路定理, 认为变化的电场也产生磁场, 提出了“位移电流”概念, 并且进行了有效论证。这样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批判性思考的巨大价值, 启发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2.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 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特别是在讲解物理历史中一个新理论产生的过程时, 教师要注重向学生展现这些大物理学家们在遇到问题时所突现出来的敢于突破固有观念束缚的批判性精神, 引导激励学生尝试去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例如讲解量子论的诞生过程的时候, 首先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与经典物理给出的结果的矛盾展现出来, 陈述很多物理学家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遭到失败的事实。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判, 然后讲解普朗克是如何批判性地提出与经典物理学概念格格不入的能量量子化假设而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能量量子化概念冲破了经典物理框架的束缚破茧而出。这样彰显了勇于向传统理论提出质疑的批判性精神的重要性。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愿和技巧。

有的学生善于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物理问题, 但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技巧, 相反有的学生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却没有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所以老师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培养起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意愿和技巧, 因为二者的相互促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时候,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动的个性和共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讲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是在光的二象性的启发下提出的, 他是以科学类比的方式提出一个科学命题, 并对此命题展具体论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类比等方法思考问题, 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巧。

四、结论

总之,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师生共同建设的过程。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敢于大胆质疑, 不迷信, 不盲从。培养学生积极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在尊重经验和客观事实基础上,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所怀疑事物给出合理的诠释和合理论证。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或者弱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抑制其创新能力的生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激发、鼓励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要坚持做下去, 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钱颖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 (03) .

[2]邓晓芒.原创性的源泉:批判性思维[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 (03) .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3

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热爱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了热爱, 学生才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执着地学习中追求和探索。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置情境,恰当运用具体的人和事,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叫大家拿一张作业本纸竖直剪成10条, 接着问:在以每条的式样设计成作业本能用吗?如果我们的书也设计成这种式样好吗?学生都说不好,然后引导到数学中的比例问题。

再如:教师把自己的嘴扭向一边,问好看么?学生答:不好看,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左右不对称。于是说 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件跟人脸一样是对称的,学生很快想到桌凳、黑板、汽车、飞机、轮船、动车等等,教师进一步鼓动说:也许你们今后能设计制造出比这些物件更精美、更高档的物件,只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一定能!

学生明白了这些,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入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积极性

实践证明,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从问题开始也得解决问题。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培养思维积极性。

如教学《勾股定理》,可设置问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教师在此设置问题不仅是检验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证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忽视思维过程的活动,只讲结论,不讲过程,不让学生自己动脑, 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懒惰,使思维形成定势或僵化。展示思维过程, 能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使学生迅速抓住思考问题的本质,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问题的创设为例。

首先教师问: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怎样探求的?

(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 n 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样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

接着教师又提出:从四边形内角和的探求方法,你得到什么启发呢?五边形如何化归为三角形,三角形数目是多少?六边形 n 边形呢?你能否用列表的方法给出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化归为三角形的个数是多少?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想一想怎样求 n 边形内角和?可得出什么结论?

进而让学生揭示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让学生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发展。

三、抓住内容精华, 培养思维深刻性

课本中的概念与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的精华,是数学知识的浓缩。深化课本概念和习题教学,是巩固学生双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引导学生钻研概念与习题,并加以恰当的分析研究、归纳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因式分解》。在数学教材中,因式分解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式乘法后,自然地引人的,如 m(a +b +c) = ma + mb+ mc 是乘法运算,反过来得到:ma+mb+mc= m(a+b+c)则是因式分解。这里明确指出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于是教材结论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接着得出:把 (a +b)(a-b)= a2-b2 反过来就得到a2-b2 = (a + b)(a - h),即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由此,抓住类比思维,抓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这条主线,既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又可以从思维的角度训练其逆向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在教学中一开始就强调让学生运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来进行验算。教学中,在处理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时,要强调用分组分解法时,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进行,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

这样逐步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观察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四、采用一题多解, 鼓励钻研与探索

数学教学其实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中最可贵,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训练,提高数学素质。

当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如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灵感等。现以在解题中通过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灵活性、创造性。一题多解多变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

如分解因式:x3 + 3x2- 4,这个题的解法就有好几种。事实上, 每个题中都会隐含一些内在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解题的同一目的。

因此,探求一题多解多变, 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教学活用多媒体,强化能力培养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方式、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只要适时、适量、恰当运用,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良效,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学生负担,促进课堂教学更科学,更优化,更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的过程,随机展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全方位认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老师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交流,充分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识别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上一篇:令人难忘的春游小学作文下一篇:2023学校总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