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作意见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工作意见(精选8篇)

环境工作意见 篇1

一、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软环境建设

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今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对软环境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十分珍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始终保持软环境工作的热情不退,力度不减;要认真按照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立足长远,谋划思路,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弘扬“三创”精神,围绕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和软环境工作的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断推进软环境工作的创新和深化;要立足部门职能,积极主动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努力形成特色和亮点;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推进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XX年全市软环境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强化宣传引导、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监督水平、完善考评机制、加强责任追究,以新思路和新举措,促进行政审批再提速、服务质量再提高、行政收费更规范、机关作风更务实,保障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

1、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市电视台、电台等媒体,认真办好“金坛软环境”专题栏目,对软环境建设的政策规定、创新举措、先进典型等进行宣传,同时组织开展创优发展环境征文活动,引导全市各界围绕软环境建设主要工作和重点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建言献策,集思广益,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工作简报的监督功能,对软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反面典型、重大投诉事项等进行公开曝光和跟踪报道,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监督。

2、认真制定落实各项制度。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执法和中介服务。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收费标准,实行统一扎口收费;全面落实集中审批制、告知承诺制、工业建设项目联审联办、“企业宁静生产(经营)日”等制度;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便企利民的相关配套制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规范、快捷、优质的服务。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政务信息公开分类目录等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快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全市统一、先进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对明确要求公开的政策文件、审批服务事项等一律通过政府网站予以公开。部门、单位及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相对独立又符合整体要求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大力推行网上审批与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4、全面实施标准化窗口建设。按照“严格、规范、优质、高效”的要求,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基地,全市设有窗口的部门、单位全面施行标准化窗口建设工作。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从窗口工作标准、展示指标、服务指标、业务指标、执行规章制度指标5个方面细化标准化窗口的建设标准和申报评定工作。

5、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规范,公布第二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凡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政策明确规定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的服务性流程,明确服务机构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提供与行政审批相配套的服务,并做到服务内容、服务程序、申报材料、服务时限、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六公开”,提供“一条龙”服务。

6、切实加大工作协作力度。建立健全软环境建设的协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加强部门协作与互动,对改进作风、服务创优、规范执法等重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工作考核,促进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始终把便企利民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突出服务职能,更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想方设法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7、继续深化“政风热线”。完善和提高“政风热线”节目,进一步丰富直播形式,组织一些企业、群众走进直播室,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互动。进一步完善问题受理方式,由单纯节目开播时现场受理咨询投诉向事前受理、事中受理转变,由直播室被动受理向电台、投诉中心工作人员走进企业、走进基层主动征集问题、了解情况转变。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在市电视台开辟热线追踪栏目,使“政风热线”节目的宣传、交流、投诉、监督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8、积极推动政会分开。按照常办发[XX]50号文件《关于促进我市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常组发[XX]86号文件《关于对全市行业协会实行政会分开的具体实施意见》的要求,对全市行业协会的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理清各行业协会的机构设置、人员兼职、财务及物产等情况,按照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开展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市行业协会在机构、人员、财务、资产上脱钩到位,规范行业协会的组织与行为。

三、完善机制,强化监督,确保软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1、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对创优发展环境各项制度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组织专项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对制度执行不力的部门、单位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适时进行通报。建立50个软环境建设企业监测点和50个重点项目监测点,定期收集掌握情况。认真组织开展“明察暗访”活动,重点抓好对部门、单位机关作风建设情况如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能等的督查,突出对窗口、基层站所等直接服务于企业和群众的一线办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明察暗访。对严重损害我市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加大调查处理力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2、继续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拓宽投诉受理渠道,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软环境网站等的作用,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投诉处理情况的研究分析,掌握重点;认真执行投诉事项领导阅批制、部门会办制和效能中心督办制,对企业、群众投诉的办理情况按季度呈报市领导;强化投诉责任追究,对投诉应该处理而不处理、不实事求是处理,导致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并产生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领导责任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环境工作意见 篇2

《意见》指出, 到2015年,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 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 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 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 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 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 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环境工作意见 篇3

关键词:农民;环境维权;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07-1

随着兰溪经济发展,兰溪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点污染与面污染共存, 各种新旧污染相互叠加。一些农村里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各类疾病明显上升, 还有一些农村因环境污染,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更有部分绝收。同时, 兰溪市区的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农村成为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农民的环境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1 农民对当地生活环境态度的分析与思考

1.1 农民对当地生活环境态度的分析

通过在兰溪各农村的实地走访,我们发现有34.06%农民认为现在的生活环境和过去差不多,有36.23%的农民认为现在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如以前,有28.26%的人认为比以往有所改善。此外,为数较多的农民认为垃圾污染、水质污染对生活影响较大。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仍存在一小部分农民不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环境责任意识缺失。

1.2 农民维权的现状调研

通过统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5.82%农民选择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来进行环境维权,各有约25%的人偏向通过与厂方交流或者媒体曝光等方式进行维权,另有13.47%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也有极少部分人称会通过暴力途径反抗厂家。

1.3 农民环境维权意识养成的调研

整体上说,兰溪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积极正确的,以当地特色工业为例,有将近80%的农民认为,在不影响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支持特色工业的发展。在对农民维权自觉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5%以上的农民会自觉维权,但仍有少部分人对此持消极态度。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获得环境维权知识教育的方式不同。

1.4 农民对环境维权的期望

农民环境维权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仍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近一半的农民依赖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他们认为加强对村委会的管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可以使农民维权更加便利;此外,村民希望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资金的支持。

2 针对兰溪农民环境维权现状反映的问题分析

2.1 兰溪农村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兰溪经济发展,兰溪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新旧污染相互叠加[1]。由于兰溪企业生产技术不成熟、规模小、分布散,没有相应的防止污染设施的配套,导致一家企业污染一个村的现象发生。

2.2 兰溪农民环境维权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兰溪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兰溪城市居民,兰溪农民维权意识普遍较差。另外,社会转型期使农村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农村大量“精英”外流,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状况不稳定,造成农村环境改善能力、环境维权能力以及维权意愿的下降[2]。这些均导致了兰溪农民环境维权意识缺乏,阻碍了兰溪农民进行环境维权。

3 针对兰溪农民环境维权现状的一些建议

3.1 加强农民环境维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维权意识

加强农民环境维权教育,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或志愿者发放宣传手册或进行实地讲解;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宣传教育。

3.2 健全农村环境维权的法律援助体系,加强相应法律法规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参与农村环境维权的支援工作,就农民面临的环境侵权问题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透明度,为有关人员建言献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任何破坏当地环境的行为,应根据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4 总结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兰溪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兰溪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一些地方呈异常高发态势。据兰溪相关医院统计,近几年来,兰溪多个行政村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明显增多。从“生态村”到“癌症村”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维权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兰溪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和参与度有待提高,农民在环境维权方面仍存在不少阻碍。如果能做到政府作主导,企业多治理,农民做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改进农村环境建设体系,提高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那么兰溪农民对于环境维权的态度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一个政府处理难,企业治理难,农民投诉难的问题就将被定格在历史的相册当中。

参考文献

[1] (日)宫本宪一(著),周富祥(译).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7:12.

[2] 汪劲,王明远.中国的环境法治[M].高鸿钧:清华法治论衡(第6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2.

作者简介:曹孝强(1991-),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09级学生;朱文斌(1992-),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科学教育专业2010级学生;陆汝焕(199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专业2010级学生。

环境工作意见 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全民发动、广泛参与;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到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各负其责与协同配合相结合、强化督查与严格奖惩相结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突出抓好各类规划的编制、城市道路(街巷)环境、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12项专项整治内容,使重点区域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全县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各类规划编制。年内老城区改造详细规划全部完成报批。加快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城市道路(街巷)整治规划编制进度。县城搞好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燃气规划、城市热力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停车场规划、集贸市场规划、环卫设施规划、夜景照明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各类管线规划等专业规划的审查、评审、报批和管理。县城控规覆盖率达90%以上。

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配合单位:黛溪办事处、黄山办事处、高新办事处、开发区、县公安局、县城管局、县经贸局、县广电局、网通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县供电公司。

(二)城市道路(街巷)整治。维护修补城区主次干道,并结合道路整治,加快县城公厕、垃圾中转站以及停(候)车点、街道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对完成整修的道路两侧环境进行全面、立体整治,实施拆墙(围)透绿、“平改坡”、旧建筑物改造。进一步提高街巷档次,解决“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问题,方便市民出行。

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城管局、三个办事处、开发区。

配合单位:县公安局、县工商局、沿街各单位。

(三)市容秩序整治。在全面整治的同时,加大对县城黛溪三路、黄山二路、黄山三路、会仙一路4条样板路的整治,规范广告牌匾,消除乱搭乱建,清除乱贴乱画,清理占道经营,打击非法洗车,整治露天烧烤,美化建筑容貌,维护市政设施,完善灯饰照明,提升绿化水平,改善景观效果。

责任单位:县城管局、三个办事处、开发区。

配合单位:县建设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

(四)交通秩序整治。对城区四环范围内的主次干道实施畅通工程,加强动态、静态交通管理,完善诱导系统和标志标线,加强以新建、改建道路为重点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施建设,规范停车秩序,增强通行功能,严查禁行车辆进入市区行驶及无牌照车辆上路营运现象;城区外开展三级(含)以下公路的安全整治,完善交通设施,实施路段改造,消除事故隐患。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交通局。

配合单位:县建设局、县城管局。

(五)环境卫生整治。加大保洁力度,加强城区垃圾、渣土运输管理,查处违章乱倒和沿途撒漏现象,有效遏制垃圾、渣土运输影响交通、破坏环境的行为,整治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出入口环境面貌,清除垃圾死角,杜绝保洁盲区,建立规范的垃圾、渣土处置秩序。加快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狠抓建筑工地环境卫生整治,达到《建筑工地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

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建设局、三个办事处、开发区。

配合单位:驻邹各部门、单位。

(六)市场秩序整治。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重点治理城里大集占路问题,解决各市场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摆摊点、市场冒尖、乱停车辆等行为。对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的市场进行改造整治,配备垃圾容器,落实保洁队伍,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完善“防尘、防蝇、防腐”三防措施,加大除“四害”力度,严格规范物品摆放,有效改善市场秩序和卫生水平。

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自治区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新党发〔2015〕30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有效解决当前园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明确各方环境保护责任,严把环境准入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实现园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布局集聚化、企业生产清洁化、环保管理规范化、执法监管常态化,推进园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园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赢。

(二)基本原则

--理顺机制、落实责任。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推进形成有利于园区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明确园区管理机构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落实园区企业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

--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强化“三线一单”约束,督促各类园区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破解突出问题,保障环境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园区。

--市场推进、公众监督。推动建立完善环境服务市场机制,鼓励园区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第三方环境服务;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公众监督,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区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全面建成并正常投入使用,风险防范体系健全,入园企业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度、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值能耗明显下降,并满足环保约束性指标要求;循环化、生态化、低碳化、清洁化水平明显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园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园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严格园区设立审核

(四)科学优化园区规划

园区总体规划必须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与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园区设立按照生态红线和环境功能区的划分要求合理布局,不得设立在环境敏感区。根据各地、州、市县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布局和排污总量。已建成园区尚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必须限期整改完善,按照环保要求建设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并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规划逐步优化调整,推动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水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用环保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各类园区,已有的园区应借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做法,将园区逐步改造成消耗低、排放少、可循环的生态型、绿色园区。

(五)加强园区规划环评

各园区管理机构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编制园区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园区需加快开展相关工作,在完成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前,环保部门应暂停受理、审批入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已批准的园区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主要环保措施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园区管理机构应及时重新或补充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五年以上的园区,园区管理机构应及时组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由相应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经核查属实的,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采取改进措施或者修订规划的建议。规划审批机关在接到规划编制机关的报告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建议后,应当及时组织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采取改进措施或者对规划进行修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督促园区管理机构对跟踪评价中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六)严守园区设立审核条件

各类园区在规划建设前,必须编制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批准设立该园区的同级环保部门审查,园区总体规划应依据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后报批和实施。凡未编制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已编制的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但未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查的,不予受理申报自治区级及以上园区的申请。对园区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符的,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进行调整;严重不符并造成区域环境严重污染或生态严重破坏的,要停止建设,由园区所在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制定初步调整或重新整合方案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七)严把环境准入条件

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条件,制定本园区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环评审批“三联动”,加强对在建和已建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严格依法查处和纠正建设项目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不得将降低环境准入门槛作为园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得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入园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各项环保要求。园区应根据自身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目标,重视培育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有利于构建企业间生态工业链的项目入驻园区,努力形成产业之间的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进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污染治理技术,以及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资源利用率均应达到同行业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三、加强企业污染防治

(八)加强水污染防治

园区企业要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污分治”,实现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确保废(污)水稳定达到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和现行排放标准,不得擅自停运或闲置污水处理设施,不得超标排放。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应对废(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尾水稳定达标排放;新建园区、现有园区的新建区域、新建企业及现有企业新建部分的废(污)水应经专用明管输送,在达到纳管标准后方可纳入园区污水管网送末端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园区化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医药、电镀以及涉及重金属污染产排的企业应对厂区初期雨水、地面冲洗水进行有效收集,处理达标后经污水管网外排,不得直接通过雨水管网排放;可能产生地下水污染物的园区企业须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强化生产车间、危废暂存库、事故池、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道(网)等区域防渗,定期排查风险,杜绝跑冒滴漏,避免污染地下水,同时认真落实地下水、土壤检测计划和要求。园区及园区企业不得以晾晒池、蒸发塘等替代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现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晾晒池、蒸发塘等应立即清理整顿。入园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100%。鼓励园区积极实施区域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优先配置利用再生水作为生产水源,鼓励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价格调节等方式提高再生水资源利用率。

(九)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园区及园区内企业要加大对无组织排放废气、粉尘尤其是有毒气体的收集及处理,严格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园区企业必须严格落实环评文件要求,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以及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园区管理机构应督促企业加大对恶臭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强化无组织废气排放管控。以化工、医药、制革、食品加工等恶臭污染严重行业为主的园区,园区管理机构应督促相关企业建设有毒及恶臭气体收集、处理设施和相应的应急处置设施,并督促企业通过实施工艺改进、生产环节和废水、废液、废渣系统密闭性改造、设备泄露检测与修复、罐型和装卸方式改进等措施,减少挥发性污染物的泄露排放;厂界恶臭污染物排放须符合相关标准中的厂界标准限值要求及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园区及园区企业不得擅自停运或闲置废气、粉尘处理设施,更不能超标排放;园区要加强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

(十)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

园区管理机构应完善固废处理处置监督机制,明确固废处理重点管理环节及其在贮存、转移、加工利用、处理处置过程中污染防治要求,积极推进产废企业的源头减量,强化源头减量措施,实现固废处理处置全流程管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园区及园区企业,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固废物可根据其产生量和相关标准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或处置场。

园区企业对环评批复中明确为危险废物和暂按危险废物管理的固体废物,应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并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报,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园区及园区内企业转移危险废物必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和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禁止将不符合入场要求的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场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

(十一)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企业在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生产时间,采取选择采用低噪声设备、基础减振、建设隔声建筑或种植高大乔木绿化带等降噪措施,厂界噪声须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以减少对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十二)加快推进污染企业“退城入园”

强化污染源控制,对城区内污染企业全面实施搬迁改造。加大检查力度,确保企业搬迁改造过程符合安全、环保要求。协调、督促搬迁改造和停产关闭企业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鼓励搬迁企业同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促进产品技术提档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设备,严格实施落后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防止异地简单复制和落后产能转移。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管理能力和安全环保水平。

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十三)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

园区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要求建设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逐步建成完整的排水和中水回用系统。在处理工艺、处理规模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也可依托附近城镇污水处理厂或企业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必须经过企业预处理达到城镇排水管网相应标准,并在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控系统,与污水处理厂共享数据;对于不能按照环保标准要求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或者不能依托城镇或企业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园区,环保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园区废(污)水产排企业必须按照项目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按照规定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坚持“管网先行”,在园区新建和扩区改造中,要同步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十四)完善固废处理处置设施

推动园区按照总体规划、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要求,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相配套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场所,避免大量危险废物跨地区转移带来的环境风险。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不断提高各类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年产生危险废物5000吨以上及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为主导的园区,鼓励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利用企业,具备条件的园区可以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园区可在符合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引入第三方建设、运行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对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应根据园区产业性质严格管理,属于危险废物的须按照危险废物依法处置。危险废物未妥善处理处置的园区,不得引进新增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

(十五)完善集中供热设施

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快园区集中供热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鼓励园区采用低硫低灰煤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集中供热、供气;鼓励利用园区内企业的余压、余热作为供热热源;在风电、光电富余区要积极开展风电、光电供热,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园区内现有的燃煤锅炉(除热电联产锅炉外)应逐步由清洁能源替代,通过集中供热(汽)、热电联产等方式,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新政发〔2014〕35号)等文件要求的燃煤锅炉;集中供热设施配套的煤堆应实现封闭储存,控制扬尘污染。

五、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十六)完善环境应急保障体系

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园区自身特点,明确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制定园区综合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并结合园区新、改、扩建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园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设施建设,鼓励园区建立重大风险单位集中监控和应急指挥平台,配备应急物资,逐步实现企业、园区、所在地政府互联互动、应急联动,建设高效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有计划地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园区风险防控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各园区应按所属地州市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确定不同预警级别需要限产、停产企业名单,组织落实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各项强制性减排措施。

(十七)健全风险防控措施

建立企业、园区和周边水系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积极推动园区内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企业参加和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督促园区企业履行环境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有效的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和有效的拦截、降污、导流等措施。涉及重金属、化学品、油品生产贮存、工业废渣贮存的园区,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强化生产车间、危化品、油品、危险废物暂存库、事故池、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道(网)等区域防渗,定期评估园区地下水环境安全隐患水平,检查重点工业企业周边及下游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防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于已经造成地下水污染且可能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园区,应采取封闭、截流、净化恢复等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园区推进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建设。

六、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十八)实施公众监督

园区管理机构及环保部门应向社会公开环境污染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和公众参与度。对涉及园区的环境信访、投诉案件要及时调查、处理,答复反馈信访人或举报人。园区管理机构和园区重点企业应建立与周边群众的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上门走访、邀请群众参与、聘请环保监督员等形式,听取群众对园区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园区管理机构要积极协调园区所在地发改、经信、环保、水利、安监、工商、税务及其他相关部门等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公开园区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行政处罚和突发环境事件处理情况等环境信息。园区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达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有条件的园区及企业可在网站或园区醒目位置采用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实时公开在线监控数据。

(十九)加强环境问题排查力度

园区管理机构要会同当地环保等部门定期对园区内所有企业开展环境问题排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由环保部门依法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内容、时限和要求,督促落实到位。企业应制定详实的整改方案,按时保质进行整改,直至达标排放。未达标排放、不符合生产条件的禁止生产,落后的、污染严重的依法关停。按照《自治区“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7〕111号)要求,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煤炭、印染、造纸、制革、染料、焦化等行业企业或产能应依法依规有序退出。

(二十)加大环境监测监察和违法惩处力度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园区企业的环境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的排放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园区及周边地下水、排污受纳地表水体、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开展常规污染监测的同时,逐步加强对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加大环境监察和违法惩处力度,加强日常巡查、突击检查、监督检查。鼓励举报园区及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举报偷排偷放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奖励。对园区内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恶意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惩处。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园区,应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实行区域限批。

(二十一)提升环保监管能力

进一步加强县级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全监测和执法装备,保障监测、监察工作用车,进一步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园区环境监管网格作用,做到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场所、定经费,使园区各重点排污单位得到有效监管,实现环境监管全方位、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园区可设立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管力量。

七、强化服务保障

(二十二)推进第三方环境服务

园区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向社会购买专业化环境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区聘请第三方专业环境服务公司,为园区提供环境监测、环保设施建设运营、环境治理等环保一体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园区应择优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运维单位对园区各类环保在线监控设施进行运维。环保部门负责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及标准。园区应明确在推进第三方环境服务中的各方责任,逐步建立“排污者付费担责、第三方依法依约治理、政府部门指导监管”的治污新机制。推动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与园区企业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十三)强化专项资金引导

在园区专项资金方面,对编制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园区优先给予资金补助,不断提高园区科学规划水平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园区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PPP模式进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行维护。

(二十四)严格落实各方责任

园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园区环境保护问题排查,科学制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制定、分解园区环境整治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园区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同时督促园区内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园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履行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责任,加强对园区环境问题的统一监管。本意见主要用于指导国务院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工业(产业)园区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或正在规划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

环境工作意见 篇6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9‟27号)和四川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加强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川治工发„2010‟8号)精神,现就我市加强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要求

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用2年左右的时间,从强化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角度出发,对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统筹兼顾、系统治理,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逐一梳理工程建设在规划、项目审批、建设、后续监管等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坚持“边排查、边整顿,边改进、边规范”,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预防为主、惩戒结合的环境保护廉政建设惩防体系。

二、具体措施

(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1.加强对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环评执行情况的检查。以公路、水利、市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对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严肃处理“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违法行为。

2.加强对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情况的检查。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力、有色、多晶硅等行业为重点,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情况进行清查,对涉及重金属污染的有色金属等行业项目环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

3.加强对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情况的检查。对涉及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履行环评及辐射安全许可情况进行检查。将全市电磁辐射设备(设施)使用单位全部纳入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与安全。

4.强化工程建设环评审批环节的监督。查处“越权审批”、“拆分环评”及降低环评文件等级要求等违法违规审批行为,特别是违反“四个一律不批”要求,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能过剩的项目;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的违规审批行为以及在依法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违规审批建设项目的行为。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及审批程序不规范等行为。

5.加大对环评单位及专家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环评质量考核。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属地环评机构及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日常考核,对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行为,一律依法严处。构建完善环评专家库,规范管理专家队伍,明确入选环评专家的基本要求及专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各县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环评专家队伍进行清理规范。市环保系统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将适时抽查清理规范情况。

6.认真执行《绵阳市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内容,根据该办法规定对市级各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清理,追究相关部门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二)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和验收管理 1.加大对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批复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查处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不力的行为,追究有关企业及其当事人的责任。

2.规范核与辐射建设项目“三同时”和验收管理。建立辐射工作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过程中,环评文件审评审批、现场检查、“三同时”验收一体化管理制度。严格审查辐射工作单位使用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对周围环境和公众可能造成的危害、辐射防护措施和辐射工作从业能力。

3.加强试生产和验收管理。严厉查处“久拖不验”、未经检查同意擅自投入试生产、未经验收擅自投入正式生产 等违法行为,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和地区进行清理、整顿,依法予以处罚。

4.推动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总结部分地区有关工作的经验,将施工期环境监理作为试生产和环保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逐步建立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

(三)规范各类规划环评管理

1.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以宣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为契机,清查各地区、各部门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情况,重点查处以责任主体不落实和经费缺乏等理由不依法开展规划环评,依法应开展环评的规划在未完成甚至未开展环评的情况下即审批的行为。

2.强化规划环评有关措施和要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不执行规划环评有关规定,擅自降低范围和等级的行为;督查规划环评执行、落实情况。

3.加强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管理工作。对评估工作从定位、程序、方式、质量、时限、收费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形成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

(四)加强环境保护工程资金安排使用的管理

1.严格环境保护工程资金安排原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环保工程资金安排的法规、制度和要求;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工程资金安排程序和方法;坚持集体审查、部门审核、党组审定的工作规程,严把环境保护工程资金安排关。

2.加强环境保护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切实加强中央和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管理,严格工程实施规范,严格资金使用规定,严格资金绩效考核。

3.加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农村环境保护资金、专项整治资金等使用情况的检查。坚持监、管分离,加强环境保护工程资金安排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坚持查、处分离,严肃查处环境保护工程资金安排使用管理中的问题,决不姑息迁就。

4.对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

(五)推进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1.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重点对环评领域不认真执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等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2.研究制定垃圾收集和处理、污水处理、市政道路、输变电、房地产等公众关注度高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有效机制。

3.研究制定环评领域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环评队伍职业道德素质。

(六)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评领域违纪违法行为 1.健全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突出抓好专项制度和基础性制度建设,创建具有环保特色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2.认真执行环保部“六项禁令”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加强督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廉洁从政规定的执行情况,以自查为主,查纠结合。

3.加大查办大案要案工作力度,对利用环评审批权等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

1.成立领导小组。市环保局成立绵阳市环保系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纪检组,承担日常工作。围绕中央、四川省和环保系统所确定的专项治理内容,全面开展工作。各县市区环保局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专项治理工作,并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担任联络员,负责与相关部门的联络协调。

2.制定工作方案。各县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按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区环保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提出专项治理环保业务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度和时间要求。

(二)深入排查问题 1.开展自查

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要求,重点对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环保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环保项目进行自查,对本系统负责 建设的项目进行自查自纠,梳理自查项目,细化自查内容,并于2010年1月底将本地区的自查报告报送市环保局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环保局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汇总后报市和省环保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2.重点督查

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选择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地区组织督查和抽查,点面结合深入排查。市环保局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力量,对部分重点项目的自查自纠情况进行抽查。

自查自纠和重点抽查结束后,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本地区、本系统逐级上报排查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项目自查自纠和重点抽查情况及履行监管职责的排查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于2010年2月底前报市环保局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2010年3月市环保局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汇总情况上报绵阳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和省环保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三)认真进行整改

1.及时纠正问题。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前期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以及招投标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逐一整改,及时纠正。

2.落实监管责任。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领域各环节的责任,加大环 8 保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因环保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的重大环境事故和重大损失的行为。

3.推广典型经验。对专项治理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4.完善法规制度。全面清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领域的各项制度,分类作出处理,不适应的予以废止,不完善的及时修订,需要制定的抓紧制定,特别是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注重制度的配套衔接,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5.理顺体制机制。查找漏洞,完善现有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部门合作、联合审查、规划环评部门协调等体制机制,形成环保合力。

(四)巩固治理成果

1.适时对专项治理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对搞形式、走过场,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要责令“补课”,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打折扣。

环境工作意见 篇7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 促进社会节能减排,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 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三条本法所称应税污染物是指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以及其他污染物。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依法设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不征收环境保护税。

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设施、场所贮存或者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 不征收环境保护税。

第四条环境保护税的税目、税额, 依照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统筹考虑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 在《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税额标准上适当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 并报国务院备案。

第二章计税依据

第五条应税污染物的计税依据, 按照下列方法确定:

(一) 应税大气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

(二) 应税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

(三) 应税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确定;

(四) 应税建筑施工噪声按照施工单位承建的建筑面积确定;应税工业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

第六条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 以该污染物的排放量 (千克) 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千克) 计算。每种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具体污染当量值, 依照本法所附《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执行。

第七条每一排放口的应税大气污染物, 按照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排序, 对前3项污染物征收环境保护税。

每一排放口的应税水污染物, 区分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按照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排序。其中, 重金属污染物按照前5项征收环境保护税;其他污染物按照前3项征收环境保护税。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污染物减排的特殊需要, 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应税污染物种类数。

第八条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工业噪声的分贝数, 按照下列分类方法计量:

(一) 纳税人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的, 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核定计量;

(二) 纳税人未安装、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控仪器的, 按照监测机构出具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监测数据核定计量;

(三) 纳税人不具备监测条件的,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污系数或者物料衡算方法核定计算;

(四) 不能按照上述方法认定的, 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抽样测算办法核定计算。

第三章应纳税额

第九条环境保护税应纳税额按照下列方法计算:

(一) 应税大气污染物的应纳税额为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二) 应税水污染物的应纳税额为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三) 应税固体废物的应纳税额为固体废物排放量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四) 应税建筑施工噪声的应纳税额为施工单位承建的建筑面积乘以具体适用税额;工业噪声的应纳税额为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对应的具体适用税额。

第十条具有以下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情形的, 加倍征收环境保护税:

(一) 污染物排放浓度值高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或者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的, 按照当地适用税额标准的2倍计征;

(二) 污染物排放浓度值高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同时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的, 按照当地适用税额标准的3倍计征。

第四章税收优惠

第十一条下列情形, 免征环境保护税:

(一) 农业生产 (不包括规模化养殖) 排放的应税污染物;

(二) 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应税污染物;

(三) 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不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

第十二条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50%以上, 且未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减半征收环境保护税。

第十三条国务院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需要或者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可以制定环境保护税专项优惠政策,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各级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大环境保护建设投入, 对企业事业单位用于污染源自动监控专用设备的投资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

第五章征收管理

第十五条环境保护税由税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本法的有关规定征收管理。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履行对应税污染物监测、监督和审核确认的职责, 协同税务机关做好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当日。

第十七条纳税人应当向应税污染物排放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税按月、按季或者按年计征,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按固定期限计算纳税的, 可以按次申报纳税。

第十九条纳税人应当自纳税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 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纳税人应当对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第二十条环境保护税按照重点监控 (排污) 纳税人和非重点监控 (排污) 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

重点监控 (排污) 纳税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申报情况, 由主管税务机关自纳税期限届满之日起5日内提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收到申报资料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出具审核意见。

非重点监控 (排污) 纳税人的申报资料, 由主管税务机关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合核定并公告。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主管税务机关结合纳税申报资料和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调整纳税人应纳税额。纳税人在下一期纳税申报时, 一并办理纳税事项的调整。

纳税人未按规定调整纳税事项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二条主管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发现纳税人有下列情形的, 可以提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纳税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审核,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收到税务机关资料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出具审核意见:

(一) 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发现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应税污染物排放情况或者申报数据明显不实的;

(二) 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等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税务部门的征管工作需求, 及时将排污单位名录及排污资料信息、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信息、审核确认信息和排污许可信息、排污单位环境违法和受行政处罚情况等信息, 送达主管税务机关。

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将纳税人的排污申报、税款入库、加倍征收、减免税额、欠缴税款及风险疑点等环境保护税涉税信息, 送达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纳税人从事海洋工程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的, 比照本法相关规定申报缴纳环境保护税。具体纳税申报事项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会同海洋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本法规定及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税具体管理办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法规定建立税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分工协作工作机制, 加强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 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第二十六条纳税人未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税务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法所称重点监控 (排污) 纳税人, 指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轻工 (酿造、造纸、发酵、制糖、植物油加工) 纺织、制革等重点污染行业的纳税人及其他排污行业的重点监控企业。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增加 (调整) 重点污染行业种类。

第二十八条本法施行后, 对依照本法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 不再征收排污费。原由排污费安排的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三十条本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征求意见稿) 》的说明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环境保护费改税要求, 为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财政部、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在研究、吸收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关于纳税人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规定, 排污费的缴纳人为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与排污费有关规定相衔接, 征求意见稿规定, 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 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二) 关于税额

征求意见稿规定的税额标准与现行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基本一致。省级人民政府可以统筹考虑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 在规定的税额标准上适当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 并报国务院备案。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新环境保护法等要求, 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征求意见稿规定, 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 加倍征收环保税。对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征收环保税的, 不再征收排污费。

(三) 关于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环保税的征税对象分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4类, 具体税目按照税目税额表的规定执行。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征收范围, 按每一排放口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的顺序, 最多不超过3项 (重金属污染物为5项)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污染物减排的特殊需要, 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种类数。

(四) 关于税收优惠

征求意见稿规定, 对农业生产 (不包括规模化养殖) 排放的应税污染物, 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应税污染物, 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 免征环保税。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低于排放标准50%以上且未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减半征收环保税。

(五) 关于征收管理

工会工作意见及建议 篇8

关键词:工会工作;工会组织;工会系统

引言

当前在工会职工的工作过程中,针对如何化解工会之间的矛盾,起到调动工会工作积极性的效果,调解好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如何做好工会的思想组织工作,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一些工会名存实亡的说法,对工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发挥工会的职能。

一、工会设立的意义及工作职能

所谓工会是指基于一个组织共同的社会利益所组织出的社会团体。我国工会组织成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地调解职工与职工,职工与企业雇佣单位,职工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我国针对对工会职能的有效实施和保护制定了专项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工会的职能是通过与雇主谈判的方式等确定职工的工资、工作的时间以及办公环境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针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国工会组织已经不再仅仅是为维护职工利益、调解纠纷的组织的存在了,现在的工会组织已经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工作内涵:现代的工会组织成员通过对我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学习,从而实现对工会企业组织和社会单位、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党委建设单位等组织的一个下属职能部门。工会的这种职能方式的转变,从表面上来看是扩大了工会组织的职能权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却逐渐失去了最初设立的意义,在有效调解企业职工纠纷、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上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对新时期的工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完善工会组织的工作。

(一)站在职工立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本着工会的成立目的和意义上来看,最初成立工会就是为维护企业职工这一在雇佣与被雇佣中相对弱势的群体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而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设立的专项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法》更是为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出了法律保障。因此,在新的时期,若想加强和完善工会的职能工作,首先就要在这一方面加以完善,本着以职工为本,依法维权的原则为调解职工之间的纠纷问题,职工的维权问题,作出法律保障。进一步贯彻维权思想,对企业职工提高维权意识上做出努力和准备工作,并且从工会自身出发,建立健全工会机制,包括职工矛盾调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1]。

(二)学习新思想,增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从当前我国对工会成员的要求上来看,我国的工会组织成员需要具备先进的思想,能够在思想政治领域理解和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如何合理运用的这一思想实现对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工会组织成员工作内容的又一核心体现。首先要想实现对企业职工的思想培训教育工作最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思想教育综合素质[2]。站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大环境下,工会职工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的挑战内容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走向,从而摸索出能够提升职工工作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新的思想理念[3]。再者要从工作的主动性上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充实工作内容。工会职工在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政治能力后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为将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渗透到企业职工的工作理念当中,从提升职工工作的效能和稳定性上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领域工作作出努力[4]。

三、结论

总之,工会组织工作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具有工作内容的长期性和工作实施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作为工会组织的成员需要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从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出发,真正为企业员工办实事儿,让企业员工得到思想政治领域的提高,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注重对自身职能的发挥,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赋予的权益为企业职工维权寻找途径,努力解决企业职工工作中的纠纷问题、侵权问题,以实现对企业员工维权意识的培训。真正站在职工的角度,做让企业职工舒心、放心的维权机关。另外,在工会组织的工作中,还要注意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为企业职工和企业建设的长期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领域的发展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海英,周世杰.工会工作要做就要创新求实——王建斌创新丰台工会工作新模式纪实[J].工会博览,2014(01).

[2]张秋惠,于桂兰.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03).

[3]蔡翔,陈滢.《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绩效管理的六大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总结下一篇:五一6年级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