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小策略研究(通用8篇)
特别是第三讲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小策略研究。自主学习包括课前学习的指导,课堂学习的指导和课后学习的指导。
课前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如何结合新课的学习进行复习回顾,如何对新课进行尝试学习等。课堂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科学的课堂学习流程,特别是针对学科与课型的实际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流程;如何才能专注地学习、做到动静结合,深入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高效学习;如何与同学、老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自己能够学得更好;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如何才能科学地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有效地练习,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有效地减轻自己的课业负担;如何反馈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自己学习,帮助自己纠偏补弱;如何有效地整理反思,构建知识树,查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并解决。
课后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课后如何有效地复习、巩固、整理所学的知识,如何高效、科学地完成作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何补偏纠弱和突出特长,如何自主地拓展和练习,如何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与疑难,如何自我检测、反馈与评价,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如何劳逸结合、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等。
关键词:便携式,多功能,绘图,压痕仪,流程导向,研发
一般来说,小产品的研发因受人力、物力、设备、成本和销售渠道等各方限制性因素的制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小产品研发时,除创新之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遵循从设计、生产、品牌推广到营销等诸多环节中各因素的基本规律,找到符合其客观规律的研发工作流程。实践证明,在此工作流程的导向下,可以顺利的完成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换过程。本文就一款“便携式多功能绘图压痕仪”的研发实践来探讨基于流程导向的小产品研发策略,希望能给相关问题的研究者些许启发。
一、问题提出
在纸产品(如:纸包装、纸展架、纸质POP广告、宣传册等)结构设计、研发的过程中,“绘图”与“压痕”是不可避免的两道重要工序,相关设计师通常需要借助直尺、三角板、圆模板等琐碎的辅助绘图工具进行绘图,最后还要借助印刷厂笨重的专用压痕机械来完成压痕工序,因为此项压痕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方能完成,不仅会使设计师感到极为不便,而且成本也较高。于是,很多设计师便采用废弃的圆珠笔与直尺配合使用来进行压痕,其效果不仅极不美观,更不符合生产标准。本研发团队根据相关设计师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对专业压痕机械、绘图仪、角度尺等绘图工具工作原理进行了反复研究,结合纸品结构设计师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需求,拟研发一款小型“便携式多功能绘图压痕仪”,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研发工作流程图的设计
根据产品研发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对生产、销售企业以及潜在用户的调研,本研发团队从“便携式多功能绘图压痕仪”创意的产生、市场调查、样品研发直到规模化销售等产品研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设计出了该产品研发工作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希望能在“流程图”的指导下,扎实开展每一项研究工作,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适价值和规律性的建议或意见,以便指导本产品的进一步改良,并对同类产品的研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三、创意的产生
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过程,好的创意是新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团队的研发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分别以“便携”、“绘图”和“压痕”为中心词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此阶段中,研发人员应本着“天马行空”的原则进行思考,其思维应不受产品功能、形态、材质、市场等任何条件的限制或制约,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思考,快速记录,以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意思维。
四、市场调查
在上述初步创意构思的基础上,研发人员进行了市场调查。市场调查的对象为该产品相关的消费者、生产者、营销者等,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市场现状、市场需求、功能需求、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调查的主要途径为现场走访和互联网查询等。通过市场调查可知,该产品应具备以下功能:
1)便携。为适应相关消费者的工作特性,该产品应便于携带,以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多功能。融丁字尺、三角板、圆模板、曲线板、量角器、压痕仪等仪器的功能为一体;
3)压痕。利用导轨,通过压印,在纸上压出痕迹供弯折槽痕的功能。
五、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的论证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我们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比较清晰的明确产品的定位并制定营销策略。
1、产品定位
1)消费者定位:包装结构设计师、纸品结构设计师、平面设计公司设计人员、印刷厂设计人员、工程制图人员、在校相关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等;
2)价格定位:通过试制期间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市场调查的结果,该产品的市场批发价应控制在10-16元之间,零售参考定价应控制在20-26元之间,同时要绝对避免低价竞争;
3)品牌定位:该产品应建立并设计出自主品牌和包装,打造出高端的品牌形象。
2、营销策略
1)销售渠道:通过调研,该产品销售的渠道应为四种,第一是借助各地文具营销商店和超市,直接进行销售;第二是通过各地文具经销商,间接销售;第三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京东等)进行销售;第四是与相关大学进行合作,通过活动进行销售;
2)品牌营销:尽快申请发明专利保护,通过视频、广告、网站和图册向潜在客户进行宣传,告知该绘图压痕仪的使用方法及便捷特点,以激发兴趣,产生体验欲望,进而产生购买动机。
六、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1、创意筛选
在上述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团队开发人员再次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发散式思维”寻找更多更好的创意设计方案,然后再结合产品功能、形态、材质、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运用“收敛式思维”,最终寻找到该产品的最佳概念性设计思路,即:将丁字尺、三角板、圆模板、曲线板、量角器、压痕仪等仪器最为典型的功能融汇于该产品一体,通过可折叠或方便拆装的方式来实现便携目的。经过筛选后的概念性创意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产品研发
在创意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设计,这一阶段应包括绘以下三项内容。
1)绘制设计草图
项目团队在便携式多功能绘图压痕仪概念性创意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限制性因素,参阅、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类似产品,进一步画出深入的创意设计草图(如“图3”所示),以便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2)构建模型
模型的构建应与创意设计草图同步进行,彼此之间是一个互相印证,相互完善的过程,为节约成本和时间,可先根据创意设计草图用最为简单的材料制作成最为简单的模型,以验证其结构的合理性与否(如“图4”所示),再进一步制作成较为复杂的模型(如“图5”所示)。
3)创意草图的修改和完善
通过“图4”所示模型草案的检验结果便知,“图3”所示的创意设计方案存在着很大的设计缺陷,其主要问题是轴心无法固定仪器。在进一步论证之后,决定再行设计一个滑槽辅助固定仪器(如“图6”所示)。通过制作模型进行了验证,此方案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固定效果。因此,不得不放弃此设计方案。
此后,团队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专家,决定借鉴角度尺的工作原理重新审视原工作方案并绘制了设计草图(如“图7”、“图8”所示)。
再次利用模型草案和模型进行验证(如“图9”所示),得知其方案基本可行。
3、绘制结构设计图
在创意设计草图(如“图8”)和构建的模型草案及模型(如“图9”)的基础上,利用专业软件绘制标准工程图,用于打样生产(如“图10”所示)。
七、产品打样与改进
1、产品打样
产品打样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主要用于检验产品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的要求。项目团队成员通过查询和走访,最终确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激光雕刻和3D打印技术,使用PPMA亚克力材料进行打样。打样后的产品及其部件如“图11”所示。
2、产品的试用
邀请相关业界专家和潜在消费者对打样后的样品进行试用,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和改进,通过不断地完善产品,以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3、产品的改进意见
1)在绘图压痕仪转轴底部增加一个50×50×2mm的方形垫片作为导轨,以便于画出水平线和不同倾角的斜线;
2)不再另置压痕仪母轨,将其功能融于上述方形垫片中,使用时拆卸下来即可使用;
3)转轴底部的螺母应沉入平面以内,以便于使用,也利于美观;
4)在产品上部的直尺两边均设置刻度。
八、产品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
1、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
一款产品如果没有品牌,就如同人没有灵魂一样。本产品在研发之初便委托相关设计人员对其进行品牌设计,并确定该产品的品牌名称为“妙道设计绘图仪”简称“妙·道·绘”,用以寓意该品牌将遵循“道”的法则,为广大设计师提供最为专业的绘图设备,使繁琐的设计工作变得轻松而美妙。品牌标识如“图12”所示。
2、产品的包装设计
一款产品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包装方可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包装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为该产品设计的包装如“图13”所示。
九、产品的商品化营销策略分析与实践
产品的商品化营销策略是指产品拥有者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营销手段。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的营销策略。通过探索和研究,本便携式多功能绘图压痕仪在走向商品化营销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申请专利保护
为该产品申请专利保护,最大程度的保护该产品的不被侵权。
2、委托制造商
本产品研发团队委托了当地一家文具制作公司进行合作,第一批生产了1000把产品进行试销,因质量监控到位,所生产的产品基本达到预期标准。
3、设计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本产品研发团队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之后,决定采用代理经销制的方式进行营销。选定了一家全国连锁经营的美术用品经销商负责本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营销工作,第一批投入市场仅一月时间,便已销售出200多把。目前合作情况良好,市场反馈也较好。
4、品牌形象推广策略
品牌塑造的核心是树立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未来一年时间内,“妙·道·绘”品牌应采取以下系列途径来推广该品牌的形象:
1)通过与经销商合作,大力宣传产品的品牌形象;
2)向各设计公司派送广告,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的便捷和优势;
3)参加轻工业博览会、办公设备展览会、文具展会来推广品牌形象和产品;
4)通过与各相关高等院校设计院(系)及各地设计协会的合作,举办各类设计比赛,树立“妙·道·绘”高端专业设计绘图仪的品牌形象。
一、教师要及时把握教学现场,适时引导幼儿
教学现场掌控能力是教师必备技能。教师通常会预设好整节课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因目标的达成情况调节好教学进度。然而幼儿园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自制能力弱,往往会出现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成效。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用于维持教学秩序。出现这类情况可能与教师缺乏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关,尤其缺乏把握教学现场的能力。他们在设计活动时很少留有生成的空间。活动中注重计划的完成,却很少注意幼儿的反馈。更不敢或不能对幼儿的反馈信息做出处理。因为一旦给予解释或处理,预定的目标不能达成,预设的环节不能继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把握现场,把注意力转向幼儿,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幼儿提出的新想法和新发现进行适时的分析,一旦确定教育价值,要及时生成新内容并积极引导幼儿探索。
二、尊重孩子,关注幼儿的内心小世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则谈不上爱。”《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时得到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尊重每一位幼儿,完全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感受到爱,从而更加投入到活动当中。在《有趣的报纸》A老师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旧报纸经过想象,剪、折、揉、搓各种造型后制作出的服装道具,感到新奇又有成就感。做完帽子,又着手裁剪衣服,制作魔法棒,腰带等。幼儿的操作兴趣一时难以结束。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强制让幼儿结束,孩子们一定会觉得意犹未尽。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继续操作,甚至可以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至于展示和讲评的环节,完全可以等幼儿都完成作品后调整到一日活动的其他时间进行。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作为教师,要学会打破固有的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要追随幼儿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目标、程序、内容,尊重幼儿的既有状态和水平,将幼儿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尊重幼儿。
三、用有趣的游戏情境吸引幼儿,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有趣的报纸》B教师设计的是一节户外活动。幼儿利用报纸探索出各种新奇的玩法。贴报纸迎风跑、揉成小球拋接、跨报纸等。当幼儿被放出教师的固定范围自由探索时,他们对报纸带来的乐趣激发起了莫大的兴趣。教师在下一个环节是要和幼儿一起探讨报纸的各种玩法且进行小结。可是对于操场上四处奔跑跳跃的幼儿已是束手无策。很多教师在预设时会考虑到这种情况,导致为了更容易控制住幼儿,把游戏、探索的范围控制在自己的周围,让幼儿在自己能召唤、控制到的一个小圈内活动。幼儿的想象力和活动兴趣都不能更好地发挥。为了更好地收放自如,又不给幼儿过多的约束,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来吸引孩子,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例如可以用音乐来做指令,音乐开始时幼儿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奔跑,当音乐停止时就要回到指定的区域,打开报纸当作小毯子,安静地等待和教师、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的游戏经验和发现。
教师在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注重活动经验的反思和积累,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南新小学 刘珮
通过搜集苏教版低年级语文书上相关童话故事,我总结出现今童话故事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例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主题。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童话的语言具有一般的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的语言通过动物或人物之口来表达,这些语言来自生活发自内心,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很容易进入童话创设的情境,同文本进行对话,与童话作者和作品人物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结合这些特点,我又总结出童话故事对于小学生的几点帮助: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假设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那么他们在作文中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中,他们体会到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进入光怪陆离的童话幻境,体验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童话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剧美、悲剧美……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儿童的心灵日渐丰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年人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于创造性。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优秀的童话课堂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
近期,我们学校各教研组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关于高效课堂的大讨论,通过学习,我感觉收获不少,深感“两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的教育发展要求了,而当前提倡的高效课堂正就是各学校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新模式。我认识到要实现地理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认真备课、用心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细致辅导、深刻反思和“狠心”抓落实。下面我就结合近期学习及个人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认真备课
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每一节课。只有备好课,你才能讲课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就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这就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平常我在备课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就是把课本读“薄”.在熟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我认真钻研教法和学法,努力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具有吸引力且富有情感的课堂语言。二就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资料来解决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基于这两点,我把我的教学思路设计成导学案的形式。
二、用心上课
上课就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就是实现地理高效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和途径。下面我就从上课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1.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就是地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地理课的.导入要用生动诱人,以趣激趣、设有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兴趣就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所以在课前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火花。例如,在学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时,我就引用了一些诗词让学生判断描述的就是哪个地理区,还请同学演唱《青藏高原》等歌曲,活跃课堂气氛。
2.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就是课堂的精髓所在,一节好课,应该有好的学习过程。我在课堂上力争做到自己精讲学生多练,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尽量让学生多动,这也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另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在课堂还就是在课下我都非常重视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读书、读图及如何记忆。
3.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巩固,使看似繁杂的知识点建立起联系,从而梳理学生的思路,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力求把学习的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课下。
三、认真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的反思大多就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四、认真批改作业、耐心细致辅导
细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都就是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通过批改作业,你会发现不少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不仅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还能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五、“狠心”抓落实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就是无效教学。”因此,老师要在落实学生所学上常抓不懈。课堂上要将所学落实到课本上、学案上;课下要落实到作业上。对于那些完成不好或没做的学生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监督、督促完成。通过几次测试,我深感“抓落实”的重要性。
这个月我们幼儿园陆续开展了打击乐的公开课活动。我设计并执教了小班的打击乐活动《好饿的小蛇》。《好饿的小蛇》原本是一本绘本故事,它里面的内容简单,画面有趣,很适合小班幼儿阅读。对于幼儿来说,喜欢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截选这本绘本中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苹果、香蕉、葡萄、苹果树四种食物作为情节,通过小蛇吃这些食物所发出的“啊呜”声让幼儿进行模仿,熟悉节奏。整个打击乐活动以内容简单的故事形式来贯穿,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也符合了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使得这堂打击乐活动变得更丰富、有趣。活动结束后,针对这堂活动我进行了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目标定位为两点。1.喜欢参加活动,感受乐曲的优美,能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2.初步认识图谱,熟悉2/4节奏型,具有初步音乐节奏感。整堂活动结束孩子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在环节的设计上还不够完善,整堂活动偏于从故事中让孩子掌握节奏,让孩子在音乐中用乐器敲打感受的较少。首先,我用播放肚子“咕噜咕噜”的叫声来导入好饿小蛇这个故事,孩子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简单有趣的故事中,我通过小蛇吃东西“啊呜啊呜”的声音来导出节奏。在吃第一种第二种食物的时候孩子们很难说出节奏,在吃第三钟食物时通过让孩子们模仿好饿的小蛇并且结合图谱加以引导孩子们还是能够大胆的说出节奏的。在这个环节中缺少了让幼儿用手敲打节奏,如果让幼儿用手敲打可以让幼儿感知节奏,这样会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先欣赏音乐,再用乐器敲打节奏。但是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让幼儿欣赏音乐,而是出示乐器让幼儿跟着我看图谱先敲打节奏一遍,然后合着音乐直接敲打节奏。因为没有欣赏音乐,所以幼儿缺少了对音乐的了解以及对节奏的把握。虽然幼儿节奏敲打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都是在看我的手势,而且我在合音乐给幼儿指挥图谱的时候出现了错误。从这些上面可以看出我在活动前的准备上我还不够充分。
关键词: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
一、关于导学案
导学案 (Learning Guide) 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从定义中可见, 导学案的制定者是教师集体及个人, 指导标准为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是其编写要求依据, “三维目标”是落脚点。
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总结、环节设置及时间安排、课堂评价、知识链接、预习检测 (自主学习, 可分级) 、合作探究 (精彩展示) 、归纳小结 (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 (巩固练习) 、自我评价/反思。根据我的教学实践, 我一般采用以下几部分:学习目标、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归纳小结、达标检测、自我反思。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 不受外界干扰,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 的行为方式。本人在此次课题研究中还特别采纳了宋庆泮先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内涵概括, 即教会学生预习、教会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等。
本课题意在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 通过实践探索和尝试, 形成一整套较成熟的、适用于初中历史教材 (北师大版) 的导学案, 从而为学情分析提供有效依据, 使教师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主观起点和学生的真实起点间的差距, 进而为实施有效地课堂转型提供准确的依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受益。
二、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原因
(一) 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重点内容。
本人希望以课题研究为契机, 力求在分层教学理念指导下, 通过设计编写适用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7-9年级) 的完整导学案, 同时作为应用研究验证和充实已有的导学案研究理论, 使导学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丰富课程标准中的此项内容, 从而有力地推动课堂转型的真正实施和新版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2. 新课标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强调点线结合。
使用导学案, 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预习, 夯实基础, 进而使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升华有据可依, 从而节省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3. 冷冉“教会学生学习”理论支撑。
冷冉先生认为, 实施“情·知教学”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 以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冷冉先生说的“教会学生学习”即新课程强调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它包括六项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自觉性和信心, 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耐力的学习态度 (培养兴趣和态度) ;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养成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立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 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 灵活选择对策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 善于探索, 善于试试看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 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学会评价与修正) 。这六项内容能充分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并为智力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 有利于建立生本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正确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思维。
(二) 实践依据
1. 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
课堂的低效能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和教师的厌教。过重的课业负让教师累, 学生苦, 家长怨。现实中的课堂, 往往是以教师的自我判断为设计的主体, 缺少对学生的精确把握。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转型理念, 通过导学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课前的“导”和学生学会“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和达成目标, 从而便于教师通过课前批阅及时摸清学情, 进而为实施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能力培养搭桥铺路。
在参与我校专门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青春快车”系列活动中, 我学习和研读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一书, 同时通过多方面参与课改的过程, 深深感到打造高效课堂必然离不开导学案的使用。无论是山东课改“三驾马车”———杜郎口、昌乐二中、兖州一中, 还是河北天卉、辽宁立人, 导学案成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必杀技。借用我们历史教学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 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大势所趋。此外, 在参与区域科研活动中, 我在观摩其他老师高效课堂听评课的过程中, 深切地感受到, 无论是区域研讨还是校内展示, 以案导学逐渐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由此我更加萌生和坚定了要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想法。
2. 以研促教。
进一步促成我开始真正运用导学案来源于我前一阶段教师小课题研究———《课堂转型中初中历史通过教学前测落实学情分析的实践研究》。其实施过程使我感受到以导学案为平台, 教师通过抽查、批改班级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策略, 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导学的同时, 有助于教师以此落实教学前测、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提高教学针对性, 做好预设, 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常说,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正如河北天卉中学一位校领导所言, 其实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你一上路, 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你会体味到从事教育无法言说的妙处。于是, 我从2014年9月开始了大胆的实践。
3. 就教材版本和区域学情看, 如何使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切实推动区域“读议展点练”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 以我区正在重点研究的小班化教育为背景, 作为区域历史学科基地校,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导学案体系构建对推动区域学科教学和重点课题推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同时, 针对我校正在探索实施的“五环三动, 动静转换”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科内化, 有关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研究则具有更加现实而迫切的意义。可以说, 学校“五环三动, 动静转换”教学模式的探索落实, 为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搭建了新的更加稳固的实施平台。
三、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 经过组内研讨, 结合实际, 我在初一历史教学中, 在导学案设计和运用方面进行了尝试,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导学案容量与内容的确定
1. 导学案容量出于两方面考虑。
其一, 根据学前调查, 目前在小学接触导学案的学生较少, 对导学案的认识和使用较为陌生;其二, 从学生小升初适应性和初一课业量考虑, 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角度。经过与同组教师商讨, 结果将导学案容量确定为A4纸正反面, 页边距四面均为2.5cm, 正文小4号, 行距为20磅。
2. 在各种关于导学案的书籍和文章中就导学案内容提出了诸多建议,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学定教”“以学定案”, 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
同时, 出于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考量, 最终, 我将认定目标、预习检测、共同探究、整理归纳、拓展练习五部分最终作为初一历史导学案主要内容, 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将知识链接 (相关知识或课外阅读参考书目等) 作为机动内容适时出现。
(二) 导学案各部分内容设计意图及使用
1. 认定目标:即本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这部分我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目标表述除了要科学、准确外, 要特别注意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地图”, 目标表述应尽可能具有可测性, 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在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整理过程中所要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如“说出”“写出”“背出”“找出”“根据……完成……”等就比较易于学生掌控。
二是在落实分层教学理念方面。由于初一第一学期缺少对学生历史成绩的摸底反馈数据, 同时出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考虑, 尽可能避免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我在初一上学期没有专门在此部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而是希望全体同学都能尽可能的共同达成目标。但在初一下学期则根据上学期期末历史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目标等级, 即A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20%的学生, B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70%的学生, C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10%的学生。如此划分是参照了许多高效课堂教学理论, 如典型的昌乐二中“271模式”。这样, 在目标认定中对不同等级的学生也会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 量力而行, 一直前进。
2. 预习检测:主要采用填空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达成情况。
虽然目前初升高考试中早已不再采用填空题这种普遍认为比较僵化的题型来考查学生, 但从版面控制、容量和效益角度, 采用这种题型的好处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预习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 能够最直观有效确认基础知识点。因此, 设计中我通过使用说明提醒学生“请认真阅读教材 (XX页) 内容, 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独立回答下列问题, 并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在课前批阅导学案过程中能够最直接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从而准确把脉, 为课堂提速做好学情调查。三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标注知识要点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使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养成预习完后在教材圈画出知识点的习惯, 同时, 这种圈画只针对关键词, 而非之前孩子们普遍存在的盲目的成行画线的低效行为。这也为今后学习中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把握试题题眼等学习训练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学生对导学案的适应情况和学习水平的逐渐提升, 我在初一上学期前十课导学案设计中普遍采用教材原文缺词填空, 而在其后的设计中则逐渐采用调整语序、合并同类词或抽象概括等手法对教材稍作修改, 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在文本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为今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铺路搭桥。
3. 共同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问答题或材料解析题。这部分的设计中我主要注重三个方面。
其一, 材料的选取与情境的创设。由于版面所限再加上学生刚接触导学案学习, 我最初多提示学生从教材上的某段史料、课文或图片中提取信息, 思考讨论。随着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熟练和对历史学习的逐步适应及方法的掌握, 我会选取部分课外典型材料或最新时事加以佐证, 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 进而开阔视野, 提高能力。
其二, 适当的提示引导。为了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尽可能的获取到有效信息, 在某些问答题后面我会给出不同形式的温馨小提示。如用④提示该题有四条答案;提示此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或列出大体框架,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填出相应史实或结论, 从而掌握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评判思路;抑或提醒学生根据之前对某历史人物、事件的原因、意义或评价的方法来完成本题。总之, 适当的提示引导尽可能避免使学生产生望题生畏的心理, 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让分层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其三, 出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和历史学科史鉴功能发挥的考虑, 除了每课必须要求掌握的问题外, 我在每课的这部分尽可能都设计一道开放性试题供学有余力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毕竟除了考试, 历史最有魅力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无声的影响。而一旦缺少了这些开放性问题, 导学案也必将沦为昔日学生异常厌恶的题海练习册。这也鼓励同学们能够不拘泥于教材, 打开思路,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寻找和感悟学习历史的智慧, 享受这份应有的乐趣。
4. 整理归纳:
帮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归纳本科学习要点, 重点是梳理历史脉络, 理清历史线索, 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一步。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在初一年级先后采用了三个阶段进行———理解打样、动手模仿、自主选择。
初始阶段, 即上学期前两个单元, 属理解打样阶段。经过与组内教师研讨,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选择了相对来说最为恰当的知识归纳形式, 如表格、时间轴、结构示意图、思维导图等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完后将所学知识填入相应的位置上。通过这种训练,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梳理方法, 并逐渐理解每种方法的优劣或不同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最佳归纳方式。
在此基础上, 进入到动手模仿阶段, 即上学期的后两个单元。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按照要求规定的形式来梳理归纳所学知识。这是一个下水实践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每种归纳方法的掌握情况,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巩固练习, 从而使其真正掌握这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 进而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线索和相应的知识网络。
最后, 在初一下学期就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尊重个性, 多元呈现也是教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如此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的是学生从心理到能力上的自主。
5. 拓展练习:
即对本节课所学的巩固应用。为照顾到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 一般多采用选择题为主, 后附有一道材料解析题。由于版面所限, 这部分试题必然是较为经典性的问题。其中, 选择题采取由易到难的设计思路, 这种学生熟悉的题型既便于学生接受、易于产生成就感而树立学习信心, 也有利于教师从中直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材料解析题仍然采用由易到难的思路, 但最后尽可能设计一个与现实有关的启发性问题, 以照顾全体, 兼顾满足A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此外, 为了增添学生语文本的亲切感, 拉近与导学案的距离, 我在每个部分标题后都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性的话语, 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也收获一份心理上的满足。如:“心中有目标, 你就会走向成功!”“翻开一页书犹如推开一扇窗, 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不依附, 不从众, 让思考成为习惯!”“小试牛刀, 拾级而上, 顺达成功的顶峰!”
四、导学案的使用模式
在导学案的使用上, 我在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践行学校“五环三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 有效融入了我组已有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 探索制定出切合我组实际的、以导学案为抓手的教学流程。
(一) 学案导学———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学情、能力目标要求、学习方法、课件问题设计等多方面因素, 设计制定导学案, 在课前下发给学生。
具体内容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即要求预习检测必做, 教师据此给基础分;其他内容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选做, 教师在这一部分给出相应的附加分。 (落实三十九中“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环节[“五环三动动静转换”教学模式———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教学模式, 刘艳, 2015, 5])
(二) 摸底反馈———课前收全体或部分学生导学案, 批改, 反馈。
(三) 合作探究———课堂上, 导入新课后, 根据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批改, 互相对照教材, 修改导学案, 扫平自主学习障碍, 并将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以关键词的形式落实到教材上。
各小组将学生问题汇总反馈, 共同探讨解决, 教师适时点拨。 (落实“互助探究、组间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同上])
一般在初一上学期前两个单元, 我坚持将导学案全批全改, 以摸清学情, 利于学生逐步熟悉导学案的使用,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之后, 只收各组组长的导学案进行批改, 然后指导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小组内部对照批改, 总结出本组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在班级交流分享、探究解决。待到初一下学期, 学生按照单元组内轮流上交导学案, 并根据教师批改带领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对照批改。
(四) 情境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教学设计等, 酌情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课堂展示, 适时点拨。
(落实“互动、点拨提升”环节, 此间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上])
(五) 小结巩固———利用导学案先点拨方法, 再结合所学检验、归纳, 论从史出, 得出结论, 夯实所学, 提升认识。
巩固练习, 选择性完成导学案作业。 (落实“达标验收”环节[同上])
经过某一阶段的使用后, 我在导学案右上角又增添了“本课自学部分用时分钟”一栏。其目的, 一方面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 以便于根据大多数学生完成时间的长短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易做出一定的判断, 从而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自学效率, 对学生是一种提醒和鞭策, 有利于其自主发展。
五、取得的成效
(一) 学生方面
1. 经过一段时间的导学案使用, 学生自主预习意识逐渐形成, 并随之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他们会在每节课结束后主动向老师索要下节课的导学案, 并及时主动上交;根据导学案教师批改反馈来圈画落实教材要点也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备的有效方法。
2. 通过导学案学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切实提升了学习历史的能力。
导学案中“认定目标”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自信心;“预习检测”让他们养成准确圈画知识要点的良好习惯, 感受到有效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影响;“共同研究”中学生们尝到了合作学习乐果,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思维习惯, 感受到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归纳整理”的过程, 学生逐步接触并学会了运用图表、示意图、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拓展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收获了学习的喜悦。复习阶段, 学生捧着一学期导学案, 回顾所学, 查漏补缺, 导学案成为他们自主学习, 复习和总结的学习宝典。
(二) 教师方面
1. 导学案成为教研组内教师多种教科研成果综合运用的成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过程中, 巧妙融合了我组教师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 将我之前关于时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策略、教学前测问卷、芦翠老师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和运用、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等研究成果都融入其中, 并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使学生享受到教师智慧教学的成果, 推动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
2.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转型的探索实践中,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最大的成果。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与探索中, 不乏对美好教育丰满的理想与构图, 但能落到实处, 真正是学生受益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 方法和技术是必须的, 也是最容易学会的, 最难解决的是观念!思想是行动之本, 理念是课改之源, 头脑在任何时候都比嘴巴和手脚重要。这段时间的探索中, 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关注学生的所思、所乐, 关注个体差异、目标与学生、不同学生与不同目标, 思考的是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 从而真正推动课堂转型。观念的转变让我看到课改前行路上的希望和动力。
六、新的思考
经过学习、研读相关资料, 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导学案设计和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例如, 怎样将史料运用和情境创设相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接下来如何重点讲思维导图训练逐步引入到导学案教学中, 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提升思维水平的主要方法。
此外, 针对不同年级和课标要求, 抓住细节, 运用分层教学理念落实到位, 逐步构建出一套切合我校或区域实际的导学案体系是下一步实践研究的目标。教学中, 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学评价体系亟待完善跟进, 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导学案对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探索学习的方向。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那么教师就是从事这门艺术的工匠;而能否成为能工巧匠, 则取决于工匠的技巧和钻研。我愿成为一位勤于钻研的巧匠, 更愿通过我的精雕细琢, 让我的课堂教学不断的焕发出新的色彩, 让我手中的教材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
[2]张海晨, 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10
[3]尹兴宇.课堂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中山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福涛.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4.9.
[5]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8.
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贯彻一般学习程序的过程,可按不同的程序环节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一、预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所谓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指:(1)明确预习(阅读)的内容;(2)明确对内容应达到的把握程度。目标的明确可以避免预习时的盲目性。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去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谓具体的学法指导是指:(1)指导学生运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预习目标;(2)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避免些什么,要提高哪方面的技能。以初中记叙文为例,预习时的具体学法指导则体现在:1.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2.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3.指导学生运用写预习笔记的方法对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的掌握,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掌握的熟练程序,体现了学生学习技能的高低。
二、听课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与成年人的自学、学者的治学所不同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听课这一点上,学生听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几个学习环节的效果。注意力集中是保障听课质量的前提。听的本质是人对语言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几方面听课法的指导和训练。
1.通过对教师语言因素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在听中抓要点,抓重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有声语言不仅有语气、语调、还有节奏和重音,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重点时,都会采用加重语气、提高语调、放慢节奏和加重重点词语读音的讲话方式。教师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提醒学生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教师授课语言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有利于训练学生运用有意注意,集中注意力去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加强听课的目的性,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3.指导学生在听中动笔,变“只听不记”为“听记结合”初中生对“怎样记”的认识一般还处在较为模糊的阶段。
由于小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一学生对记笔记的认识一般都局限在对教师板书的照搬照抄上。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随时对“怎样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动笔方式:用圈点法标示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旁注眉批法表示对有关内容的理解;用提要勾玄法提练知识要点,用中心语概括法表示分析思路……至于适当摘抄教师的板书,只是诸多动笔法之中的一种而已。
三、作业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的小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09-29
王洪国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报告06-14
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06-02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09-22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11-02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12-01
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05-25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