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篇1

廖琢佳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看图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插图画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或者课堂练笔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学生有了学过的课文作为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种课文插图描述对学生语言积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目前许多低年级的课文配了多幅插图,就像连环画一样,展现了故事发展的情节,学生们兴味盎然。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课文篇幅长,人物对话多,孩子们完整地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带领孩子仔细看图,借助课文弄懂每幅图的大意:青蛙生活在湖边——青蛙与苍鹰的对话——松鼠引导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孩子们根据插图讲述课文故事,难度降低了,有助培养他们的兴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孩子们知道了斯杰潘老人把猎枪挂在墙上,再也没动过,是因为被天鹅破冰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并试着给插图起个名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学生起的是“破冰勇士”,因为这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还有学生起的名字是“老天鹅”,因为老天鹅带领大家破冰、捕食,是天鹅队伍的灵魂。常常是一个学生话音刚落,就有另一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团结的天鹅”,也有的说“天鹅勇士”„„

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所起的名字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天鹅精神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了。天鹅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也更“高大”了,学生的情操也由此得到了陶冶。培养学生思维深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自于对课文的感知、消化、吸收和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时间久远、空间遥远,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有些课文在情节的推进或人物对话、场面描写中留有空白。这类课文往往都配有发人深思的插图,为了弥补这些空白,教学中就要巧妙地借助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开发学生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章节中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想象力有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文和插图,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思维自由翱翔。

类似的插图在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编排,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孩子们的求异求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篇2

1. 色彩美———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当《阅读与语言艺术》进入教师和学生的眼帘时, 教师和学生立刻被整套全本满幅彩色的画面所吸引———难道课本这么严肃的东西, 也可以这样的花花绿绿吗?然而的确是的, 所有年级的课本每一页都是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色, 鲜亮而丰富, 宛然一套五彩斑斓的儿童书。

2. 厚度大———提供海量阅读素材。

这套教材, 作为课本, 其厚度让人吃了一惊——任何一年的教学内容, 从页码上看一般都有800多页, 只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 页面中所含文字的数量不断增加。低年龄阶段, 更多以画面为主, 文字短、少;随着学段的上升, 课本上的文字逐渐增多、加密。

3. 选材广———呈现原汁原味。

仅仅翻阅每册课本的目录, 就会有令人吃惊的发现, 这样大量课文的选材来源, 是如此之丰富、广泛。这套教材充分地显示了在课文选材上的自由度, 其课文的体裁、题材极其丰富多样,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并且许多课文都是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4. 故事真———贴近现实生活。

阅读这套教材的内容时, 总是被课文中那些或长或短的故事、场景所感染, 一个接一个的“故事”, 让学生轻松地阅读, 并快乐地联想。加上富有表现力的童话、绘本故事、诗歌等, 课本的世界变得活泼、生动。

5. 结构明———指引探索学科内涵。

这套教材基本的结构是单元化的, 即把一个学年中的课文分为几个主题单元, 每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根据其题材或体裁的不同, 又在学生的语言、阅读和文学学习要求中各有侧重, 但每个单元内部基本都按照“词汇”、“理解”、“写作”三个角度进行, 每篇课文都会列出需要知道的词汇, 给出一个引导阅读的问题。

6. 联系多———学科整合与渗透。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篇3

一、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悟语言的韵昧美?

汉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特别准确与细腻,而语文教材的文字更具有典范性。语文教材中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如:《九寨沟》、《庐山的云雾》;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如:《爱如茉莉》、《梦圆飞天》;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如:《大江保卫战》等等。

二、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欣赏祖国的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祖国山河的壮美,这种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正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的。如:描写日月星辰的《鲜花和星星》、《夕阳真美》、《云房子》等,描写山川的《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咏华山》等,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学生所陌生的、不常亲历的,如果没有丰富形象的视听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们便无法领略到这些美,或者说不能充分领略到这些美,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进行情境再现,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象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引领学生揣摩言行。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一丝不苟的竺可桢、勤学苦练的梅兰芳……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军神》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的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文章通过刘伯承的事迹引起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来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沃克担心他会晕过去且“擦着汗”,烘托出病人伤势严重。“病人脸色苍白”而手术时还一直在数刀数,并说出了“七十二刀”,这种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怎不令沃克医生“惊呆”且“大声嚷道”?因此,沃克医生激动难抑,由衷地赞叹:“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这句话既点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沃克内心震撼、极度赞扬之情,同时衬托出刘伯承镇定、沉着、坚毅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文章语言简洁、朴实无华,读来却让人震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的揣摩,已经充分感悟了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具有超人毅力的神,是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注重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散文、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我注重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堂课,我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看着九寨沟神奇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让学生想象那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的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想象那大大小小的五彩池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形状:想象生活在五彩池的人们过着如何神仙般的生活等等。通过这些想象,大大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了一幅幅比课文中描绘的五彩池更美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热爱九寨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语文每册教材中还有不少诗歌,而诗歌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五、通过朗读、表演。让学生学会表达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表达美的活动,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表现文中的美。?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六、运用生动的教师语言渲染美

教师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也是传达美的途径之一。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浅谈小学教育的语言艺术 篇4

——记优秀教师时克福

时克福老师是我校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最调皮捣蛋、再不爱学习的孩子,也会有他的闪光点。如果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不仅能强化他的优点,而且能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使他由“老师要求我......”的被动接受变成“我要争取......”的主动要求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名叫小宇,他是上学期来到他们班的,是一个典型的“双差生”,才到他们班时,他既不做作业,上课也不听讲,还要影响其他同学;下课爱和别人打架。通过了解,原来他是一个缺爱的孩子,父母分手了,都不管他,由年迈的奶奶抚养。因为缺少关爱,他成了一名消极的学生,认为自己反正不行。经过观察,他发现这名同学很爱劳动,搞大扫除时,他总是挑最脏最累的活干,他看到了,对小宇竖起大拇指:“小宇真能干!”回到教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小宇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大家要向他学习!”同时小宇也爱帮助别人。要是谁忘记带笔了,他总是第一个跑上前去,把自己的笔借给别人。我说:“小宇真是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我看到他的脸上美滋滋的,露出了笑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小宇的学习比以前自觉多了,作业大多能够按时完成,打架现象少了,遇到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他还能主动地劝解呢。小宇进步了。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热情洋溢的称赞、鼓励,比批评的确效果会更好,更让人能够接受。他经常使用这些语言:“你真聪明!”“你的字写得真好!”“同学们读书越来越有感情了!”......经常得到鼓励和赞美的孩子更有自信心,更能自觉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更能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可是,忠言如果能够不逆耳不是更好吗?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谈话,使其既明白自己错了,又知道错在哪里,同时又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老师没有让他难堪,他没有失面子---小学生也是要面子的哦。他也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自觉地改正缺点。总之,在与学生交谈时,注意语言艺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语言留白艺术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逐渐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在英语课堂上,过去那种纯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独白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现象似乎都看不见了,教师们都在为体现学生主体而努力着,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处理教材大胆了,教学的视角新了,老师们开口必谈“活动”――师生活动,生生对话,文本情境模拟练习等等。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了吗?实则不然,很多时候我们的英语课堂是在进行着“假主体”。

其实,面前教师的这种课堂教学行为依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学生观的表现:只把学生当作施教的对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宽容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些体悟的时间,即便不能解决问题又有何妨,学习就是为了发现问题的。我们的英语课堂不应该充斥着老师的提问和分析,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思索,去感悟,我们教师应当讲究一点课堂语言的留白艺术:

一、“导”中留白

因为欣赏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相信精彩的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大要素,初上讲台我就非常注意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每堂课前几乎都要来一段颇见“功力”的导入,以此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看着学生钦敬的目光和高昂的激情便常常沾沾自喜。有一年上区公开课,教授第八册的《Summer is coming》,我设计了一段颇为得意的导入:从一年有四季讲到四季植物的变化,再到我最喜欢夏天,及在夏天我都喜欢做什么等等,讲了足足五分钟,把自己和学生都激动得不行。可是,在评课的时候,一位资深教师评说导语太长,内容太多,可删掉些,让学生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无法接受这位老师的意见,我认为只有热情的教师才有热情的学生,只有声情并茂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样的认识固然没错,但是我忽视了一个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教师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把该学生演的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能说的老师坚决不说,教师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给学生说的机会。课堂导语要精简,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

二、“问”中留白

现在,英语课堂中的“满堂灌”的现象固然少了,可是“满堂动”的现象却大有取代之之势。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个的活动,又在课堂上一个个地抛出,学生被老师的活动牵着鼻子走,围着各个活动团团转,教师一副“请君入瓮”的架势,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欣欣然面有喜色,于是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这样的活动到底有多少价值呢?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是不可想象的。”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英语教学要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学习是为了发现问题”,可我们教师往往怕学生有问题,急切地要替学生解决问题,课堂上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问题问老师。”仿佛老师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是我们应当明白教师不是“万能钥匙”,大可不必给自己制造无上的权威,背上沉重的包袱。教师应当放开手脚,把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有积极性,老师也乐得松一口气。即使这问题提得幼稚或不合情理、这答案有许多种又有何妨,毕竟学生思考过了、体验过了。

三、“模糊”留白

文学语言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对某些文学语言的模糊认知与理解。例如,《Who won》中多次强调“have fun”,岂能仅仅用一句“高兴,开心”就能打发掉?面对激烈的比赛,美味的小吃,Bob球队的胜利,他们“开心”的原因包含着多种因素,你尽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把握它,大致作出若干明晰的判断,择其一二,都会失之偏颇的。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和不同的意见,教师要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表达、去倾诉。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篇6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其管理艺术大多是通过班主任管理语言体现出来的,提升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自然成为班级管理重要突破口。班主任语言设计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体验中慢慢总结经验,什么地方需要启发、什么时候需要鼓励、什么场合需要教育,这是班主任管理语言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一、运用启发语言,体现以生为本

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语言的筛选,不同管理环境需要配置不同语言,而且要注意体现语言的启发性和人文性。作为班主任,需要利用艺术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心理,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做的。所谓言传身教,最重要的体现方式还是言语传授和启发,班主任要对启发性语言展开深度探究。班主任管理语言设计时,需要考虑具体的管理场景,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要运用启发性语言,还要观照学生心理,体现生本意识,这对班主任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如有几个学生集体迟到了,按照一般处理程序操作,先要问清缘由,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适度给出批评,学生认识到问题严重性了,教育也就结束了。教师语言根本不需要设计,都是即兴发挥的。这样操作真的能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吗?教育效果真的可信吗?对此,大家都应是心知肚明的,学生违纪,班主任处理,不是体罚就是语罚,想让学生“长记性”,但操作效果往往难尽人意。如果班主任能够科学设计管理语言,了解情况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效果自然大不同。有教师这样教育学生:“你迟到了,的确不是故意的,老师能够原谅你,但你换位想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这样认为,都可以随便迟到,这个班级还有什么秩序可言呢?这样吧,咱们来个约定,如果下次再迟到,你以后负责班级迟到处理工作。”班主任这样说过之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迟到过。因为学生有了换位思考,他会时时提醒自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看上去是班主任的“威胁”语言,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给学生带来深刻触动。

二、优化评价语言,做到张弛有度

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是正常的,班主任对学生展开评价时,也要注意分寸,注意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利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班主任也不能姑息和迁就,而是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是非曲直,从而建立鲜明的是非观念。班主任在评价学生表现时,对语言的设计常常流于形式,或者是轻描淡写,或者是故作姿态,让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有点别扭。有两个学生拾金不昧,将捡到的东西交给了班主任。一个班主任这样评价:“表现不错,捡到东西知道交公,这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说明你思想境界是非常高的,我要在班级内宣传你的行为,让大家都来学习你的先进事迹。”另一个班主任这样说:“拾金不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素质。我们可能都丢过东西,那着急焦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我们需要快点把东西交还给失主。”两位班主任,两种不同评价操作,学生的`感觉会一样吗?很显然,第二位班主任的语言更贴近学生接受心理,夸奖学生不可太过,一旦让学生感觉到假,就容易得到反效果了。像第一位学生,以后不敢拾金不昧,会担心被当成典型。班主任评价学生语言要张弛有度,多接地气,也就是多说实在话,少来虚的。

三、借助寓理语言,实现以理服人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篇7

带着诸多疑问, 笔者有幸到瑞典参加了“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培训”, 到了当地十几所中学进行英语教学调研, 直观且较深入地了解了瑞典高中英语教学。瑞典中学生英语语言水平较高,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能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 在国内, 英语教学仿佛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教师教得费力, 学生学得吃力。同样是外语教学, 抛开社会环境因素, 为什么瑞典的英语教学效率如此之高?笔者拿到了瑞典高一英语教材《Core English 1》, 让我们从教学材料来了解瑞典高中英语教学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

一、注重人文素养

【教学材料】

A Smiling Face

What makes you smile?What makes you laugh?

Do you like funny stories?Tell your favorite joke or funny story.

Do Swedes have a special kind of humor?If so, explain what makes it typically Swedish.

Which are the three all-time funniest films and TV shows in the last ten years?

Would you say that Americans appreciate the same kind of humor as we do?What about the British?Try to give examples from films, TV shows and comic strips or books.

【教材分析】作为本单元的导入, 这篇教学材料紧扣单元主题A Smiling Face, 进行了大量设问, 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热身训练。最后一个问题, “美国人也和我们一样欣赏同样的幽默吗?英国人呢?试从电影、电视节目、连环漫画和或者书籍中举例说明”。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学生是很难回答美式幽默以及英式幽默与瑞典幽默的异同的。试想:如果要国内的高中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估计我们的学生会集体失声吧。这也反映出, 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了一个误区: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交流工具的作用, 而忽视了对文化元素的学习, 导致国内的许多中学生文化素养缺失, 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了。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 英语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文素养, 这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在英语教学中, 要关注文化教学, 渗透文化元素, 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情景创设源于生活

【教学材料】

That’s right

The scene is a sitting-room in an ordinary house in one of the suburbs of London.In front of an open fireplace there are two armchairs, a sofa and a table.A television set stands in one corner and through the window we can see a small garden.The floor is covered with a wall-to-wall carpet.On a small table there is a bowl with some goldfish in it.Doris enters with her boyfriend, Jacques.He is wearing a French beret.

Characters:

Doris an English girl

Jacques a French boy in love with Doris and called Jack in English

Dad Doris’s father

Mum Doris’s mother

Check your listening.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y does Doris warn Jacques not to speak French?

2.How has Doris prepared Jacques for meeting with her parents?

3.Why does Doris’s dad say he likes Jacques’s cap?

4.What does Doris’s mother say about her daughter having a boyfriend?

5.What does Doris’s dad say about foreigners?

6.Why does the subject of football irritate Doris’s dad?

7.Why does Doris’s dad think foreigners are ignorant?

8.How does the episode end?

【教材分析】这部分是听力训练, 首先给出的是具体场景, 场景发生在伦敦郊区一栋普通房子的客厅内, 在壁炉前有两个扶手椅, 一条沙发和一张桌子, 在角落有一台电视, 通过窗户可以看见一个小花园, 地上铺着地毯, 在一张小桌子上有一个养着金鱼的小鱼缸。Doris和她的男友Jacques走了进来, 戴着贝雷帽。教材提供的这个场景非常丰富, 让人感觉非常真实, 非常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 进行思考。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创造, 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 以便使之繁荣发展。”可见, 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感受语言, 享受到应用语言沟通的乐趣, 而且丰富真实的情景, 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对于英语情景教学而言, 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源于生活, 而不能是臆造的, 因为虚假的情景设计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 从以上听力材料的8个问题看, 瑞典高一英语听力难度要求明显高于国内高一英语听力要求。

三、强调用英语解释英语

Vocabulary

The following words are all from the story.Match them with an explanation.

abroad checked interrupt reply

beret decorate lad saucer

bowl foreigner lump suburb

cap grown-up ordinary trolley

1.an area on the edge of a large town or city=

2.a person from another country than your own=

3.another word for“answer”=

4.a kind of soft hat, used especially in France=

5.another word for common, usual=

6.a small round dish that you can put a cup on=

7.another word“adult”=

8.a round container, used for food, water, etc.=

9.a pattern of squares, used on clothes, etc.=

10.another word for“boy”or“young man”=

11.make something, for example a room, look better by adding beautiful things=

12.a table or container with wheels=

Which four words are missing?What do they mean?

【教材分析】这部分是词汇教学, 教材编排与国内的词汇教学无太大区别, 都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英语的能力,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瑞典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查生词,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材料】

Let’s Talk

Work in pairs or small groups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e conversation in That’s Right is complete disaster.Who is most to blame?Is it Doris (the girl) , Jacques (the French boy) , the dad or the mum?Explain your choice!

●It’s only natural to make mistakes when we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Sometimes we don’t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 and sometimes we make embarrassing mistakes.Tell each other about such experiences, for example when you first visited a foreign country, met someone or quite simply made yourself look stupid.

Act it Out.

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writing tasks about first meetings.Write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a) You meet a friend you haven’t seen for quite some time.Imagine what you might say to each other.

b) You meet your boyfriend friend’s/girlfriend’s parents for the first time.What do you say to each other?

c) You’ve just got a job at the local supermarket.You meet your boss for the first time.What do you say to each other?

d) Two people talk pa st each other.One says someth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doesn’t understand, and vice versa.

【教材分析】这部分是口语和书面表达训练, 以前面的听力材料为基础, 首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听力材料中发生的矛盾冲突, 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这一部分并没有标准答案, 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瑞典教育非常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瑞典考察调研期间, 笔者发现瑞典高中生非常独立, 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国内颁布的《新课标》也提出,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为他们提供平台,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表演环节中, 教材给出四个情景,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情景编出对话并表演, 这一环节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 既有写作训练又有口语表达, 每个场景都有特定的语境, 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角色身份编出对话, 最后进行展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完全符合“学中用, 用中学”的教学理念,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快乐和轻松的气氛中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谈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篇8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本文拟就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一、语文课堂语言的精致美

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

(一)要讲标准普通话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语文教师如果经常说不准普通话,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有影响。而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只有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流畅自然、娓娓动听,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把自己的真切情感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讲课中尽可能使用妥当的词汇,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避免口头禅,话语罗嗦,语无伦次, 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拖泥带水。最后,要讲究语言的畅达精炼,应如行云那样舒展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教师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

(二)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常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 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 “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世界是多彩的,学生是鲜活的,课堂是灵动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是灵活、有灵气的。“活”的语言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钥匙,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感知敏锐、想像活跃。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二、语文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虽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但因为语文教师所教的作品大多数属于“文学”一类,加上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与文学融合,使之带有文学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作到文学语言讲文学作品,力求在语言上使学生受益。

(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语言要生动形象。给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描述事物。三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

(二)推理严密,环环相扣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学科的知识处处充满辩证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罗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堅决摈弃。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三)富于激励,启发引导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当。

三、语文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幽默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欢迎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综上所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就必须把课文讲得生动、形象、有一定的感染力,并带有趣味性、启发性。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

小学生语言艺术教材 篇9

小学班主任作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小学生思想方式的塑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管理方式中语言艺术是一项关键的技巧,在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教导管理中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推进,增强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培养与探究是很重要的课题。如果班主任能领会了管理语言艺术的技巧,那么其个人魅力对班集体的作用,以及本身管理班级的水平的提高都能使小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更效率。

一、当前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方面的不足

1.语言死板,不幽默,管理效果不佳。

小学生还处在对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具体的概念的年龄,如果班主任在管理语言方面过于死板和严肃,会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培养以及班级的长期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2.语言太过直白,伤害学生自尊心。

目前小学班主任尤其是农村教育中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依旧存在着依靠直白果断的语言方式管理学生的现象。有老师在平日课堂上对学生问题的回答不满意会直接批评,让学生在班级里的印象收到影响,甚至有的老师直接表明不喜欢学生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缺失的表现,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或许会因为班主任的一些话而收到极大的伤害,对之后的学习和成长方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了解学生不深入,没有区分指导。

有部分班主任对班级中的学生没有具体的了解,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管理,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在管理语言方面口吻差别不大,对敏感内向的学生和外向开朗的学生没有区分来进行语言教育。这样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误导学生,造成班级管理上的问题和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增强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将学生作为主体。

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文化水平和高道德素质的人才,所以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当前新课标的.新型方式。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时刻谨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想法,在私下了解或者通过谈话了解到的关于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应予以尊重和保护。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般比较敏感和抵触,班主任在开导或者谈话时要考虑到这点,对学生予以宽容和理解。班主任要用真诚的言语鼓励赞扬表现好的学生,同时要注意不能过于夸大神话个别人的成绩,造成对其他同学的忽视和负面作用。在批评教育表现较差的学生时不能用太过生狠的措辞,应该注意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2.语言轻松幽默,气氛民主活跃。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与学生相处要秉持真诚的态度,管理语言应该尽可能的轻松和善,不要以过于严肃和命令的口味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觉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学生在同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可以和学生做朋友的,这点对之后的班级管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幽默的语言在班级管理中也是有效的调节剂,除了在活跃课堂气氛上,还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作用。

3.正视学生差异,适当采取激励评价。

一个班级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是都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与学生自身性格态度有关,而且和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也有关系。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不能“扬长避短”,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准则,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应该经常采取适当的激励评价,多说“你真行”和“你进步不少哦”这类鼓励的话,给后进生要慷慨的施以掌声,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在班主任恰当的语言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结

上一篇:汽车4s店毕业论文下一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_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