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感言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寂静的春天感言(精选7篇)

寂静的春天感言 篇1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 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 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

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二、课文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①—⑧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① 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 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④ 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⑤ 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些化学药品。

⑥ 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⑦ 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

⑧ 化学药物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⑨小结本文内容,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灾祸”,是“打击整个地球”。

板书: 寂静的春天

第一部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①生物的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污染空气、土地

③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

④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

⑤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⑥化学物质被人类使用

⑦这些化学物质的危害

⑧导致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 ⑨小结全文:使用化学药品,是“打击整个地球”

三、写作手法讨论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只有在20世纪较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

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有污染破坏

众所周知的核污染(对比)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

(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的草、玉米或者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 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性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水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

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对比)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

(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的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

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课堂练习:口头作文

设想一下,如果人类不对化学药品进行控制使用,50年后的地球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课后练习:写作训练

为儿孙留一片净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附:(下水作文)给儿孙们留一片净土

———读《寂静的春天》

广东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用了美国生物家、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寂静的春天》。她在文章中说:“人类对环境的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通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质。”“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从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在这里作者给我描给出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

我们从猿人进化而来,一天天地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在进一步走入深渊:地下水面临枯竭,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南极洲的冰层有溶化的趋势,大气层中的臭氧洞渐渐扩大,甚至太空也难逃厄运,“太空垃圾”四处游荡。

古代中国,人们推崇“天人合一”,人即非自然的主人,又非自然的奴隶,人与自然应是朋友,应溶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能扮演一个可憎的破坏者的角色吗?

不,我们绝不能!否则,我们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大自然已被人们掠夺得千疮百孔,我们听到的是流离失所的动物悲鸣,我们看见的是枝头的小鸟哀怨地远去。难道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只有冰冷的机器、污浊的空气的世界中吗?

人们常常留恋于郊外,徜徉在乡间小道,寻找温情脉脉的小溪、清新的风、和煦的阳光、柔软的草地,甚至月光下蟋蟀的吟唱、萤火虫的点点灵光„„它们都能让你获得一种久违重逢的欣喜。“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不正是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写照吗?

寂静的春天感言 篇2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 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 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 蕾切尔·卡逊却不一样, 她有这种特殊的敏感性:“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 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 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 它们战慄得很厉害, 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鶇鸟、鸽子、樫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 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 这本书试探着给予解答。”

《寂静的春天》开篇就虚设这样一个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翻版的城镇, 对其的一景一物作细致的描写, 以此来带领读者进入这本书的主题, 同时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生于宾夕法尼亚斯普林代尔的蕾切尔·卡逊从小就对大自然、对野生动物有浓厚的兴趣。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树林和小溪边度过的, 观赏飞鸟、昆虫和花朵。她总是想将来做一个作家, 并在十一岁那年就发表了一篇短故事。她声称, 是她母亲将她引进了自然界, 才使她对它们富有激情。

戈尔甚至公开承认, 卡逊的榜样“激励着”了他, “促使”他“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投身到环保运动中去”。不仅是对戈尔或者某个其他的什么人, 卡逊的著作掀起的的确是一场运动, 她不局限于美国, 而是遍及了全球。尽管有来自利益集团方面的攻击, 但毕竟《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警告, 唤醒了广大民众, 最后导致了政府的介入。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读过此书之后, 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书中提到的化学物进行试验, 来验证卡逊的结论。“委员会”的后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完全证实了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正确”。

有人形容这本书是“科学知识和发自内心的个人情感的神奇结合”, 因为全书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主题, 那就是对生命的尊敬。美国的宗教界人士曾指责卡逊没有在书中提到上帝, 她回答说:“起码对于我来说, 相信进化论和相信上帝创造世界, 是完全不矛盾的。我把进化论看做是上帝创造生命所用的方法, 这方法是如此完美, 我们研究这一方法, 正是为了更加尊敬上帝, 更好地敬畏他所创造出来的方法。”

如今, 在中国, 滥用化学物质并把它加入食品中的事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最担心的问题, 而环境保护也令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人忧心忡忡。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里有山、有水、有自然资源, 在这个星球上, 我们相互依赖, 相互共存。世界濒危物种急剧减少, 我国的东北虎、大熊猫栖息地被人为的开发和占有, 使得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在缩小, 它们的数量也在减少。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使得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 使得全球气候变暖, 北极的冰层在融化, 北极熊的栖息地在缩小;人类为了使用木材, 去砍伐森林, 使得千年森林毁于一旦;破坏森林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 还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 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 严重的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及频繁发生的水灾和旱灾等。有人说如果内蒙古的三北防护林没有了, 那么北京也没了。森林植被等的大量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 使我国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寂静的春天 篇3

在《寂静的春天》之前,人类从来没有讨论过“环境保护”的话题。在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高歌猛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类的自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征服大山、征服大河、征服太空——“征服大自然”跨越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成为全世界的口号和奋斗目标。

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最先进的美国,一位女作家开始挑战这个几千年来从未被怀疑过的基本理念。

“资产高达3亿美元的农药制造商们近来被一位文静的女作家搞得焦头烂额,这位作家的科普作品因为其精致与简洁而受到高度赞扬。作家名叫雷切尔·卡森,其著作《我们周围的海洋》和《大海的边缘》是1951年和1953的畅销书。作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女士的作品得体地描绘了大海及海边的生命世界。然而在她的新书中,更多的是尖锐而不是诗意,卡森女士不再那么温和了,她批评说,农药的广泛使用已经极大地危害了生态平衡。她说,农药不仅杀死害虫,而且杀死了人,并对野生生物、土壤与水产生危害。”在过去了几十年,农药制造商们一直被当作农业的天使,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美国的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率水平快速提升、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抹杀他们的功绩。《纽约时报》的文章中重点阐述了来自农药制造商们的反映:

“一些农业化学品制造企业让他们的科研队伍逐字逐句分析卡森女士作品,另一些公司则准备‘辩诉状’去保护他们产品的应用。他们在华盛顿和纽约举行会议,起草声明,并策划反击。”

“制造商认为卡森女士提出的是一种单方面的情况,忽略了现代农药的发展与使用带来的许多益处,例如食品产量的提高,农作物发病率的减少。”

“一位化工公司的总裁在一次声明中说,卡森女士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充满幻想的保卫生态平衡的狂热卫士进行写作。”

比起卡森后来遭遇到的攻击,1962年夏天遭遇到的批评仅仅是毛毛雨。

雷切尔·卡森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她童年是在鸟语花香的乡下度过的。她开始想成为一个作家,在拿到文学硕士之后,她改变主意,开始学习生物学。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在1935年至1952年间一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生物学教育背景,让卡森迷上了科普写作。几本有关海洋生物的科普书,让卡森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

1952年,卡森决定辞职,把时间全都用到她所喜爱的写作上去。

《寂静的春天》的写作缘起于一封友人的来信。1958年1月,卡森接到她的一位朋友的一封信,朋友在信中写道,1957年夏,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大量的DDT(又叫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飞机飞过她和她丈夫的农场,农场里有一块飞禽保护地。第二天,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她希望卡森利用她的影响力呼吁政府不要再进行这样的行动。

在当时,DDT是一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这种廉价的杀虫剂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扑灭传播疟疾的蚊子。二战期间,仅仅在美国军队当中,疟疾病人就多达一百万,极大地削弱了美军的战斗力。后来,有赖于使用DDT消灭了蚊子,才使疟疾的流行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DDT的发明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因此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之后DDT因其强力杀虫效果被引入到农业生产。人们在广泛使用DDT的同时,却忽略了这种农药产生的副作用。农药不但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灭了益虫。更可怕的是,由于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

在联邦政府鱼类和野生生物署工作时,卡森就了解有关DDT对环境产生长期危害的研究情况。她自己在1945年也给《读者文摘》寄过一篇关于DDT的危险性的文章,但文章被拒绝发表。朋友的来信使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她做出了一个影响人类历史的决定,深入地研究农药的危害,并让公众了解。

在之后5年时间里,卡森投入到《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写作。在此期间,卡森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先是母亲去世,接着被诊断患了乳腺癌,进行乳房切除的手术和放疗。带着病痛,卡森顽强地完成了写作。

《寂静的春天》的第一章名为“明天的寓言”。文章是从田园诗般的场景描述开始的:“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象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树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文中描写的正是卡森童年记忆中的家乡。

“……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鸟;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不解。不仅在成人,在孩子中亦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卡森用感性、优美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然后将一幅正在发生的可怕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之后,支持和批评的声音演化成一场全民大讨论。到后来,反击的声浪甚至演化成对卡森的人身攻击。尽管,反击的声音异常的强大,但更多的人们开始觉醒。《寂静的春天》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作家优美的文字和煽情,而同时来自一位生物学研究者的翔实论据。《寂静的春天》仅文献来源就多达54页。40多年后,在《寂静的春天》再版序言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写下了这样的评价:“《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森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警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几周后,肯尼迪总统在对政府农药规划进行回顾的时候提到这本《寂静的春天》。仅仅在这本书问世的当年,美国各州就通过了40多个法案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1967年,美国建立了环境防御基金,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环境政策法案》,1970年美国环保局成立。

50年前,雷切尔·卡森的畅销书《寂静的春天》引发人们关注肆意使用杀虫剂对环境的危害。

两年后DDT被宣布禁用。

这书的巨大意义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农药危害的警醒,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开始全面反思延续了几千年“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篇4

1962年,《寂静的春天》横空出世,它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惊醒了依旧沉醉在“征服自然”美梦中的世人,同时也把一位伟大而坚强的环保先驱——瑞秋.卡森女士推到历史的舞台。也就是从这时起,一场震撼世界的环保热潮因运而生。

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这种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的意识是那时几乎所有人的信仰,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整整四年多的时间,她用自己的笔为世人勾勒了一个由于过度的使用化学药品而导致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没有家畜嘶鸣、没有小鸟歌唱的小镇,她用文字向人们预告了一个残酷但是并不遥远的未来。尽管著作的问世让她饱受诋毁和打压,她所坚持的思想最终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这样的一部小说带给了我太大的震撼,当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的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愿意万物生灵呐喊的人,如果没有这本书,如果这些如果都发生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将是怎样?是不是我们还依旧在为了眼前的利益滥用DDT、氯丹、狄氏剂、艾氏剂、安德萘、烷基和有机磷酸盐等巨毒化学药物?而我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就会像书中描绘的那样一片死寂?我们都应该庆幸,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我们都该庆幸,那时的有着一批像蕾切尔·卡逊一样用自己的良心呵护这场空前的环保浪潮的人,是他们让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

半个世纪过去,作为生活的在当下的我,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愧疚,因为时间流逝,我们环境污染越来越多,如果说那时的人们看到这本书描述的象时依旧带着怀疑,他们会觉得那是蕾切尔的危言耸听。那么在5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高新技术产品时,当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GDP奇迹时,我们人类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推向了书中那个没有生机的噩梦。如果说当年人们没有环保意识,科学技术落后是其中一个的原因。那现在呢,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依旧被无数的化学药品包围着,这难道还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太落后所致吗?

也许正如阿伯特•斯切维泽所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我们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在最大的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那些形形色色的化学药品让我们内心深处的征服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满足,然后这样的满足感让我们逐渐淡忘了人类与地球之间不能画上一个等号。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灵,他们同样是这个星球上的主人,他们的生命从不卑微,他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起源。但是我们为了自己的贪婪的欲望,剥夺了他们生的权利,这是不公道的,更是不人道的。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与其周而复始的在牺牲与保护环境的怪圈里徘徊,还不如怀着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尽一份作为万物灵长的一份义务,尊重每一个地球上的生命,用心呵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读书笔记--寂静的春天 篇5

“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阿尔伯特·史怀泽

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在扉页中写道,献给人道主义巨擘阿尔伯特·史怀泽。

在书的开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村庄,“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林成林。春天,繁华像白云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组画面,任何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无不沉醉其中且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勾画出那美丽的村庄。然而,接下来,我们会发现“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一切都开始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鸟儿到哪里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未出”。读完这些,心里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

当然,以上的村庄只是作者“明天的寓言”,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到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的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希望的摇篮。但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春天”的前面硬生生放了个形容词“寂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因某些地方尚未感受其作用而被忽视,以至现在鸟儿悄然绝迹。”这是作者对于当今环境的感慨。或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但这并不是作者在无病呻吟,而是被生活搞得麻木而疲惫的我们根本没有心思去留心周围的环境。

书中作者为我们详尽地描写了以DDT为主要污染源的杀虫剂、化学药剂的工作原理及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后遗症”。如书中所阐述的“与人类被核战争所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还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整个环境已由难以置信的潜伏的有害物质所污染,这些有害物质积蓄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进入到生殖细胞里,以致于破坏或者改变了决定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书出版两年后,卡逊由于乳腺癌而去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有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当时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化工界都为了追求利润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数的人们都只盲目地关注暂时的利益,而忘了从长远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的严重性。书中举道“在美国,合成杀虫剂的生产从一九四零年的一亿二千四百二十五万九千磅猛增至一九六零年的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六千磅,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多。这些产品的批发总价值大大超过了二亿五千万美元。但是从这种工业的计划及其远景看来,这一巨量的生产才仅仅是个开

始。”另外有资料显示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仅农场用的农药就加倍到每年11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一些国家仍然生产国内禁止使用了的一些农药,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反复地使用与接触必会造成累积效应。而生物界本身是一个循环相连的整体,食物链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人对大自然做出暴力之前,大自然以一种造物主的身份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生物,并使它们和谐相处,似一个圆一样地完美衔接。但人的肆意妄为却对这大自然做出了极大的伤害。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在短期内看来是收效颇丰的,但它的累积效应也不容小觑。卡逊幽默地对杀虫剂的一种——内吸杀虫剂作了形容“内吸杀虫剂世界是一个难想象的奇异世界,它超出了格林兄弟的想象力——或许与查理·亚当斯的漫画世界极为近乎同类。”书中也对杀虫剂的累积效应作了说明“如果喷药是在反复进行的话那么关于‘一英亩地使用一磅DDT是无害的’老说法就是一句空话。在马铃薯地的土壤中发现含DDT为每英亩15磅,谷物地土壤中台19磅。在一片被研究过的蔓越桔沼泽地中每亩含有DDT34.5磅.取自苹果园里的土壤看来达到了污染的最高峰在这儿,DDT积累的速率与历年使用量亦步亦趋地增长着。甚至在一个季节里,由于果园里喷撒了四次或更多次DDT。DDT的残毒就可以达到每英亩30—50磅的高峰。假若连续喷撒多年,那么在树棵之间的区域每英亩会含有DDT26一60磅,树下的土中则高达ll3磅。”由于在土壤中长期滞留,而土壤又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场所,自然而然从植物到动物体内都或多或少的留存化学药剂。而通过食物链这种过程

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身上,并且于食物链的顶端的含量将从一次次地积累中增多。人就是又这样对自然做出外力,就像牛顿第三定律一样对其自身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但不同于此的是此反作用力却不等同于作用力甚至比作用力来得更为惊人。后果于不久就显露无遗了,合成杀虫剂使用才不到二十年,动物界及非动物界均发现有残留的杀虫剂,有的新生婴儿的体内就被检测到有杀虫剂,有的成年人使用杀虫剂而致患上癌症„„而此类情况在各种医药文献中报道得很多。而在许多人糟受着身体上的病痛的同时,许多人也受到了精神上的困扰。错乱、幻觉、健忘、狂躁一系列的表现皆是由摧残我们神经系统的化学药物于不知不觉中带来的。它们普遍地侵入鱼类、鸟类、爬行类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躯体内,并潜存下来。这些化学药物就像隐形的恶魔,随时就潜伏在人们的身边,人们却对它们视而不见。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她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化学药品之战永远也不会取胜,而所有的生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都被射中。使用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

《寂静的春天》出版了50个年头了。在这50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并且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覆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种又一种化学物质在实验室里合成,然后喷洒进农田、喷洒进树林、喷洒到草原,它们进入水体,进入鱼和各种动物的体内,进入我们人类的体内。更可怕的是,这些自然界没有的人工合成品还有自我生成的能力,它们甚至可以在空气和阳光的催化下,自我产生新的化学品种类——技术的迅速变革让我们感到焦虑,老年人更容易成为被时代列车落下的人,可是,我们的身体,却尤其没有为这迅速的变化做好准备。至少200万年的演化才生成现在的人类,但是当今的人体,却要在短短几十年甚至几年时间里,应对以往数十万年才遇到的物质变化。

环境问题,在作者提出50年后的今天仍是一个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但我们至少有一部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努力为改善环境出谋划策。试想,如果这50年我们没有做任何减少污染的措施,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意识到有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能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以前的不良做法,这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为了金钱、利益,很多人宁可顶着危险,置环境问题于不顾。蕾切尔·卡逊指出了化学药物DDT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潜在的危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类似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劣质奶粉、地沟油、毒豆芽等让人们触目惊心,还有最近的皮鞋酸奶、皮鞋胶囊,那些不法商人为了个人利益,竟然伤害自己的同胞,甚至是那些刚出生的婴儿,那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啊,真的让人难过!

最近几年,环保也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意识。但是如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发展。虽然这是根本解决方法,但说起来就显得有些空洞,如何才

能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发展,其实也不是一下就能讲清楚的。但最基本的,我们必须从自身的思想观点的改变开始,对待自然,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纵容人类的欲望。我们要时刻想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待自然就需多一些爱护,少一些破坏。同样,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一颗爱护环境的心。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想想如何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这份力量很小,我们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贡献。

寂静的春天现代散文 篇6

毫无疑问,于我而言,岁月是以波涛滚滚的方式汹涌澎湃着一路滔滔而来的,它有时候会让我措手不及,很多想做的事,想看的书,想写的文,在“忙”的借口下,全都覆灭了。那天走到市委院子里去看罗先生,只觉得院子里风声在耳,浓荫匝地,沿着高高的山坡拾级而上,在一个有着古老樟树的大坪上,我有了种想飞的冲动,种种因忙碌而生的烦闷一扫而空。拔通罗先生的电话,那头的他,竟高声说道,你来了吗?我在三楼!听上去,整栋楼都被他的声音震动了。

市声远去,樟树掩映下的小楼,有与世隔绝的味道,上三楼去,刚走到楼梯口,就听见走廊尽头有朗朗的声音唤道,王芳!我清脆地回了声,哎,罗老师!或者我应该叫他小军,可是这并不是我的风格,就像明明在朋友圈子里叫多了“国文”,见了面依然只叫得出“涂老师”一样。我这样的人,满身清寂,从一开始就将世界轻轻地掩在门扉之外了。

推开门,只见罗先生坐在一大堆参赛的作文卷子边,见我进来,忙起身倒茶。罗先生在银城语文界算是真正的前行者吧,近十年来,各大语文类报刊杂志,作文大赛的组织事宜,都有他的参与。罗小军的大名,正是如雷贯耳。而我与他此前并未谋过面,不过是彼此在杂志上打过照面罢了。前一天晚上,他的声音从电话那头响起,且兴奋地告诉我,他深深地被我所辅导的学生的文章所感动了,被我这个作文辅导老师感动了,我真是不敢相信作文比赛的结果,更不敢相信他的评价,毕竟我教的班在年级的二十个班里,语文分数是最差的两名。当时,只顾为学生高兴去了,哪里还记得问那是谁?直到我再把电话打过去,才相信,这竟是大名鼎鼎的罗先生!

春日的晌午,阳光明艳,空气清凉,我们就坐在一堆的作文卷子前聊天。从学生的文章聊到自己的人生选择,从个人的奋斗史聊到对未来的憧憬,罗先生说起过去怎样为学生的一篇文章奔走,怎样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辛酸不已,但说到后来便层层递进,甚至一下子就谈到好文章的标准,说到史铁生与郁达夫。他的自信健谈,令我顿觉自己黯然失色,但是,同时,他又用另一种特别昂扬的形式激起了我的斗志。虽然生命的虚无感长久纠缠我,使我总是在前进与停滞之间徘徊,永远无法与世界产生共同点的孤独笼罩我,使我无法从俗世的热闹里获得温暖的安慰,但是,光明的力量,就像太阳,催生万物。

那天,罗先生请午饭。两个菜,宁乡花猪肉和空心菜。菜味很朴实,就象自家厨房里刚炒出的。那天,被罗先生点燃起希望,我竟豪情万丈地说,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然而现实残酷,无止境无意义的忙碌,消耗了我的热情。

罗先生正色道,记住,永远不要说你忙,忙,不过是你懒惰的借口。这句话,于我而言响彻整个或许亘古寂静的春天。

然而,事实上还是忙的,忙备课看作业,忙儿子教育,忙家务,忙约稿写……忙得连樱子生病了,我也抽不出时间去好好看她。

若干久以前,樱子通过博客上我留的电话,给我通过一次话,但是我没有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匆匆过客中的一位,哪里想到今年以来,她竟像樱花霸占春天一样,以无比热烈的形式侵入了我的生活,似乎对我的接受与否毫不在意,似乎她天生就应该是我的朋友。

有一天,她再次拔响了我的电话。她说,我看了你写雁子的文章,哭了,芳,让我代替雁子来对你好吧!我的鼻头一热,泪猛地涌上来,没有回答。当时我只是在想,怎么可能?雁子与我十年友情,乃是唯一之知己,怎么可能有人能代替她?

后来,她忽然又拔响我的电话,不容避让地说,我在华天喝茶,你也来吧!快点来,我和太阳公主在等你。我被她搞懵了,我从未见过樱子,与太阳公主只谋过一面,贸然与人喝茶,不尴尬么?但她一会儿又打电话来了,问,你出发了么?问得我只好赶紧出门,去见吧!

出来接我的是樱子,高挑丰满,眼睛幽黑,美得妖娆,里面坐着的,是涧泓和太阳,一个肤如凝脂,语声清细,美得出尘,一个长发齐腰,凤眼柳眉,美得明媚。我一见,想自己的村姑风格,顿觉不在同列,想退出。但来既已来,硬着头皮也要撑下去吧。

除樱子,其他二位,写得一手好文章,还都是银城金融界的风云人物,一个园林设计与建设,一个曾是连锁酒店的老总。樱子呢?与我一样是老师,但又与我大不一样,她出入于银城文艺圈,金融界,似乎是所有人的好朋友,而我不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写作者罢了——这样一想,我的`心里便起了隔。

那晚喝的是极品“金骏眉”,说的是我。关于在她们眼里,文章写得还过得去的我该怎样去过我的人生,大家展开了讨论,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多么渺小,多么卑微,多么需要去改变一切。涧泓当然是劝我活在自己想要的份上,因为她是想怎么做就会马上行动的人,且那时正沉浸在爱情里呢,说是还要去北京学画画,我见她如此自在,当然也只有惭愧。但樱子似乎也一直在玩手机微信,只是偶尔插一句,也是玩笑,缓和一下我的哀伤。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芳,你要自由,自由对于你,是最最重要的,谁也不要去束缚你,你自己更不要。

我也知道我要自由,但是……

或许对于我而言,不自由,是另一种意义的幸福吧?!这一点,樱子在以后与我交往的日子里渐渐地明白了,在一次对我住所、我老公和孩子的全面考察之后,她很少再次说起女人们在一起常说的“自由”。

没心没肺,每日傻傻开心着的她,竟与雁子同岁,且热爱着文学,她从不矫揉造作,是什么就说什么,包括剖析自己“邪恶”的内心;面对素不相识却患了重病的女诗人小梅,她第一次见面就赠了对方一台电脑,后来小梅来银城治病,她也多方帮助,她的善良成就了她的美;她真诚而真实地对每一人,总是更喜欢善意地去评价,更多包容与理解;她每天都会照很多各种各样的相片,哪怕是公车上的一小孩,也会成为她关注与爱的焦点,用以来更新她的微信,那种热力,是生命蓬勃的象征;她也常常忍不住手痒去打打牌,输和赢都在最新时间用微信就地报告……

有一次樱子邀我去K歌,就着音乐,她竟毫无顾忌地跳起了舞!她的那种放得开,是那么地自然且自信,这对于木讷安静的我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冲击。我永远也做不来樱子,我总是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喜欢过近的距离,但是,这个春天,她的热情,把我身上的某些东西悄悄改变了。

今天我在日记里写道,感谢上苍,在带走雁子后,给我送来了樱子。

去岁某天,正在监考,忽接舒老师电话,说裴先生和吉安老师在校门外,想见见我。裴先生的大名是早有耳闻,所以请假去了。他们一行四人站在校门外,正等我出来。我与前辈们一一见过,心中惶恐,不知这几人突然到访所为何事,裴先生笑道,你的文章写得好,相片也好,所以评完奖,大家都想来瞧瞧美女啊!

我尴尬得要死,好像书上的相片是骗了人,只好回道,只怕文章也平常,人也有碍观瞻,大家不要失望哦。那些天,我的脸上有一小块皮肤发炎,特别难看。

还是吉安先生厚道,立即笑道,以为真看美女呀,满大街美女多的是,主要是看看才女呢!文章的情意那么浓酽,人居然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我们想看看真人啊!这次三周文艺奖,你的作品脱颖而出,大家都想见见你的庐山真面目。

在啡客,一场关于我该何去何从的讨论开始了,讨论激烈且认真,每一个前辈都对我抱以最大的期待。我万分惭愧,因为我之为文,确也没有任何野心,甚至连自信也没有,不过就是书写的痛快支撑我一直这么写着,哪里有他们所谓的“才气”和“灵气”?但裴先生和吉安先生的赞词,在那一天,和以后,确实给了我不小的信心,毕竟,就是这样误打误撞,我也被正规军瞧上眼了。

那次,作为纯文学杂志编辑的吉安先生要求裴先生在年后给我做的栏目里做个访谈,放在杂志里,裴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但我从来不敢妄自托大,怎敢提醒先生给我做访谈?这样,便一直拖着,延到了春天。

吉安先生催得厉害,笑说别人约了稿子,都是两三天内搞定,怕没了机会,没见过我这样的,竟然拖了三四个月!吉安老师的话里自有批评之意,于我这样的“文学新人”,他们的器重当是对我的爱护,我再没有推托的道理了。

我给裴先生发了信息去,他迟迟未回,谁知中午,竟直接打电话来了,说是在省外出差,回来就给我做。又过了两天,他喝醉了酒,只好再推。我以为他不想做了,就打算不了了之,也没再给他信息。又过了两天,他说他把我的书全部仔细重看了一遍,可以做访谈了。就这样,裴先生与我熟识了。熟识后的裴先生,除了对文字很苛求之外,第一次给我的幽默印象,得到了无限扩大。

银城的大文豪盛可以女士回乡,裴先生应邀作陪。席间他因喝了酒,一直没怎么说话,等到一散席,我们乘他的车去喝茶,那天正好樱子生日,买了一条较短的绿色连衣裙穿着,可裙下还穿一条较厚的打底裤,上车便问我,这样穿合适吗?我说,不太搭,不应该穿裤子的。樱子一听,立马撩起裙子就开始脱裤子!裴先生虽坐前排,还是从反光镜里看见了,吓了一大跳,即笑道,我的娘呀,你怎么就脱起裤子来了!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生猛?樱子被他这么一说,脱到一半的裤子不知该穿上还是继续脱,笑得直不起腰,裴先生呢,马上给我解释,你别被樱子吓住了啊,她就是可以这样简单!就因为单纯得可爱,我们才能做这么多年的朋友!

下车时裴先生还念念不忘樱子刚才的动作,对我说,你看,写作就该像她这样,还要生猛些,再生猛些!盛可以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在这份生猛上!说时,他满脸通红,眼睛笑成了一条线,小胡子一翘一翘,好玩极了!

其实那天看到盛可以,我的心又使劲“咚咚”跳了很久。这是一个娇小的女子,却有那样强大的能量!我与她言语不多,她也极少提及写作,具体说,她很少说话,偶尔会接过烟,点燃,抽上那么几口。

我告诉裴先生玩微信,她也过来指点几下,一幅邻家女孩的样子,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她,一定不会相信,她可以把小说写得那样有力量。

我的心之所以会为了盛可以而澎湃,当然不是别的原因,只可能是写作这个梦。

关于写作,我并不清楚我的梦是什么,当我的脑海里有那么多的故事和情感要表达出来的时候,写作对于我的意义便相当巨大。然而,每一次头脑里的风暴,都会因为琐碎的生活被压下去,慢慢地,我习惯了只想,而不行动,忙碌成为了我不行动的理由,如此堂而皇之。当然,还有时时会涌起的虚无感令我在写与不写之间停滞。

我对盛可以说,有一个晚上,我看你的小说到凌晨一点,就一直睡不着了。我在微博中写道,“读盛可以,澎湃不能眠”。

她微微一笑,哦,原来那个人是你,你为什么会澎湃?

裴先生说,是不是因为看了盛可以的小说,发现自己不敢写小说了?

一室的朋友等我的答案。茶室里安静极了。

我答道,不,正好相反,我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好好做一个自己?去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像盛可以一样?

从《寂静的春天》到诗意地栖居 篇7

《寂静的春天》以寓言故事开头,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村庄的突变:“从前,在美国的中心有一座城市,那里的所有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然而,一种罕有的瘟疫却在这个地方到处潜滋暗长。一切都被笼罩在一种不平常的宁静之中。小鸟都消失到哪儿去了?……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接下来作者全方位地揭示了杀虫剂等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指出了春天寂静的原因。卡森认为,所谓的“控制自然”,乃是一个愚蠢的提法,那是生物学和哲学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物。她呼吁,透过新颖、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而产生的问题。人类唯有尊重大自然,敬畏生命,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才有可能挽救自己。

《寂静的春天》之所以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而不是自然文学,主要在于卡森从生态的角度去思考现实,以生态整体观为思想基础,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满了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寂静的春天》所显示的生态意蕴主要有:

首先,作品预警生态危机,揭示人类滥用化学农药导致生态灾难的严重性。卡森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人类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全球性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寂静的春天》里论述杀虫剂的使用——尤其是DDT——已经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关系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即使只是少量的DDT在动植物间传播,其毒性也足以毒死知更鸟,让春天失声。”

其次,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文化原因,质疑现代人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著名生态思想研究者唐纳德·奥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的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批判的特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要消除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消除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生态有机整体主义。卡森说:“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人类已经具备了毁灭地球的能力,具备无限能力的人类,如果继续不负责任、没有理性地征服自然,带给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只能是彻底的毁灭。”

第三,呼吁建立生态整体观和生态联系观,构建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卡森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整体。她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平衡机制,这种自然平衡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卡森说:“水、土壤和由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组成了支持着地球上动物生存的世界;纵然现代人很少记起这个事实,即假若没有能够利用太阳能生产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食物的植物的话,人类将无法生存。我们对待植物的态度是异常狭隘的。如果我们看到一种植物具有某种直接用途,我们就种植它。如果出于某种原因我们认为一种植物的存在不合心意或者没有必要,我们就可以立刻判它死刑。”

第四,提倡敬畏生命,担负生态责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卡森指出,生命是一种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对它心怀敬畏之情。她说:“由于森林管理局所制定的‘改良’措施,柳树也遭到鼠尾草的下场,被同样地不分青红皂白地喷药所杀死……湖水已经枯竭,没有一条大点儿的鳟鱼留下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生存在这个被遗弃的小河湾里,这个小河穿过光秃秃的、炎热的、没有留下树荫的土地。这个生命世界已被破坏。”

卡森既是海洋生物学家,又是文学家,《寂静的春天》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生态思想与文学审美的统一,独具艺术风格。生态作家梯尔曾称赞此书:像卡森这样把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企及的。卡森用严谨的科学写作方法来酝酿此书,她这部小说在写作开始前的素材收集和资料占有阶段,完全是一个科学研究家。查资料,搜集数据,这些文献、数据都反映在文中,如卡森论述一定数量的死牛与喷药的野草有关:“危险全在于硝酸盐的增长上,这种增长由于反刍动物所特有的生理过程立刻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寂静的春天》又具有文学的虚构和想象性。布伊尔认为生态文学的想象,不仅指生态文学对美好理想的表达,还包括对未来的生态灾难的预想和预警。卡森在作品中虚构了一个故事,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忧患意识。卡森在文中说:“上述的这个城镇是虚设的,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寂静的春天》全文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如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 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对比,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持续升温,译本在世界各地热销、流传。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寂静的春天》所写的序言里,对卡森所作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证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卡森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寂静的春天》与生态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生态文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绵延至今仍在发展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学流派。它是伴随着生态理念的兴起而形成的。尽管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的描写,或是讴歌自然的美和诗意,或是颂扬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但是严格来说,这属于前生态文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因为生态文学的出发点是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尽管在此之前有对自然的叙述和描写,但都是以人类和自然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的。自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危机意识逐渐凸显。由于人类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对自然疯狂索取,肆意破坏,使得自然不堪重负,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生态危机显现。于是人们重新思考人类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意识到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生态伦理、敬畏自然等观念,基于这些观念进行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生态文学,这是构成生态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是一种介入文学,生态作家担当起回应现实的责任。生态文学成为人类转变思想,建立生态观,认识生态危机,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表现。这些生态理念都突出地表现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

因此,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寂静的春天》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生态文学是指广义的生态文学作品。即那些关注自然,具有生态意识的传统文学作品。20世纪60年代之后至今的生态文学是指狭义的生态文学作品。即作家有鲜明的生态主义立场,揭示生态危机,探寻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从生态整体主义去思考人与自然,倡导生态责任。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生态作家和生态文学作品,从美国到法国、英国、俄罗斯等,生态文学成为全球性的文学流派。除了美国作家作品,还有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和《沙漠》;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俄罗斯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断头台》、维·彼·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以及拉斯普京的《告别马焦拉》;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等。

生态文学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由于生态文学秉承生态主义观念和创作,因此不拘泥于某一种文体,诗歌、散文、游记、科学小品文、小说都可以成为表达作家生态思想的样式。生态文学崇尚自然感性美,作品展现了一种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生态文学中的自然审美和传统的自然审美不同。这种自然审美既不是将具体的审美经验抽象成形而上的理性认识,也不是通过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表达审美者的思想情绪。在生态文学中,自然为主体而非客体,自然的描写并非凸显人的精神。生态文学表达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美,描绘画面优美而融洽。作家对自然美的描写不是有距离地审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与自然融为一体。柏林特称其为“交融美学”。

从《寂静的春天》到生态文学的繁荣,我们看到在当代西方文学思潮中,生态文学以其在人类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令世人关注。生态文学立足于当下人们的生存境遇,既反思人类文化和历史,又直面现实危机与发展,具有积极介入的文学精神。它力图将一种有益于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转变为现代人的生存价值观,呼唤人类能够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自然之中。

上一篇:华工管理沟通大作业下一篇:icu专科护士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