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留守儿童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访留守儿童(精选8篇)

家访留守儿童 篇1

“我最喜欢过年,因为新年是团圆的节日,爸爸妈妈会从遥远的地方回来,和我一起过年!” 在玉林市大塘镇苏烟村家访时,当被问到最喜欢什么时,11岁的宁龙这样回答。

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下午5点,带着今天的家访对象,五年级的宁龙和四年级的宁晓莹出发了。刚下完雨,天略微有些阴沉。宁龙、晓莹和家访的几名志愿者一路上边走边聊,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不常有人和他们这样聊天,很难得地有这样的大哥哥大姐姐和他们聊天,大家虽是有着相差不小的年龄差别,但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从班上同学的趣事儿,到自己的理想和学习,这两个小孩有着问不完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志愿者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大家虽然都来到大塘镇苏烟村进行志愿服务,但是却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经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从各自的大学经历,到学校家庭的奇闻异事,一路上话语不断,欢笑不断。

很快便来到宁龙的家了。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一般过年才会回来一下,很快又离开家乡去打工;有时候两年或三年才回来一次,平常每一个月或两个月给家里寄钱。我们注意到,他们家只有一栋一层楼的小平房,家里电视沙发都有,但都是非常陈旧。而宁龙的小房间里,除了简陋的一张小床和一个破旧的书桌,再也没有其他像样点的家具了。桌上散乱地放着几本旧书,特别显眼的还有一个破皮相册,很显然这个相册时常被翻动。

“每次我想他们时,我就翻看这个相册,就像他们就在我的身边一样。”宁龙翻着相册上寥寥的几张相片跟我们说道。“开家长会时,看见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来,我就特别羡慕。特别想我爸妈,回来便马上给他们打电话,哪怕就听听他们的声音也

好。虽然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但爸妈不在身边,我还是觉得很孤单。有时我一个人实在难受了,就会把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对着照片里的爸妈说。”

谈到理想,宁龙说他以后要做一名医生,然后治好他爷爷的病——他和晓莹在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都是靠着年老的爷爷照顾,爷爷年老体弱,常年受病痛折磨。小小的孩子有着不渺小的梦想,是对爷爷深深的爱使得他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都由衷希望他能实现梦想!四年级的晓莹则说,她以后要做一名老师,然后能教会像她这样的小孩更多的知识,让他们认识更多!

这次家访,还见到了宁龙年老的爷爷。爷爷说,村里对他们家里这些留守儿童很照顾,偶有组织活动帮助他们这些孩子和家庭。

苏烟村里,像宁龙这样的家庭不少。对此,本村的罗村官说:“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难时与父母相处时间较少。而最好的解决措施是增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父母回家就业。村里和政府都在为此而努力改变。” 罗村官还用一句话来召集社会关爱留守儿童:

家访留守儿童 篇2

为了正视这一社会现象,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所形成的系列问题, 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学校中队辅导员, 天天与他们接触交流, 因而认为家访是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问题的关键。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的, 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 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象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 不可揣摩。这需要教师能进入学生内心, 与学生共同感受, 共同欢乐, 共同倾听, 能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 不仅在学校, 而且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 了解他们的另一面。家访就是为我们教师提供的一个这样的平台。

一、精心设计家访方案

我们家访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 事倍功半, 甚至恶化家校关系, 影响教育效果。为避免家访的盲目性,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设计家访方案:

1、提前预约家访时间。留守儿童的家长多为老年人, 他们除了要带孩子外, 还要忙于家务和农活。因而, 老师在家访前应提前告知他们家访的时间和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要避免开饭时间去访谈而造成的麻烦, 应以双方都觉得合适为宜。家访时间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这样, 学生也可以在场, 家访的效果会更好。家访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耽误家长的工作。

2、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初点, 是学生品德操行和各种习惯培养的摇篮, 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的言行与教育方式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长期的影响。然而, 由于留守儿童跟随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老年人生活在一起, 因而他们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相当欠缺。因此, 家长通常采用简单粗暴、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 从而产生不尽人意的教育效果。在家访前, 老师一定要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了解家长的情况, 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家访办法。

家访前要对家访的留守儿童有全面的了解:在校表现、清洁卫生习惯、心理障碍、思想品质、兴趣爱好等了如指掌, 以便家访时能够信手拈来, 提高家访的实效。

3、家访的内容和方法。一次成功的家访, 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内容。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文化素质低下, 大部分时间忙于农活, 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基本上一无所知, 甚至连孩子的老师姓什么都叫不出来, 读哪个班都不知道, 他们经常会对学校的工作产生片面的认识和误解。所以, 老师在家访前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 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法规政策及教育理念, 让家长们能够理解学校的工作;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 挖掘孩子问题的思想根源, 从而争取家长配合来共同关心和教育好孩子。

二、三方互动, 沟通心灵

过去家访, 老师总是主角, 一大家子围着你, 低着头听你公布孩子的学习成绩, 表现情况等。很多情况下, 家访不像家访, 成了“告状会”, 即便是有表扬的, 也是班主任唱的一台独角戏。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 这样的家访, 也着实让我们恐惧过, 这只会增加他们对班主任的厌恶度。所以, 要改变家访的模式, 必须转变家访的角色。家访和上课一样, 切忌“满堂灌”、“一言堂”。家访时, 班主任要像上课一样, 注重互动。班主任要留给家长和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

1、让学生做主角。留守儿童的家长多认为读书无用, 特别是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 他们认为只要读完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就行了。而学生呢, 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的学习劲头不足, 得过且过。面对这样的情况, 家访更需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孩子。

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看来, 老师不会轻易家访, 一旦家访, 肯定是学生出了问题, 老师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所以, 当学生面对老师的突然造访时, 不禁张大嘴巴惊讶得说不出一句话, 手足无措。记得有一次, 我班的一个学生看到老师上门, 惊讶得嘴巴张得好大, 平时在班上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他, 此时, 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拿着作业本的手一直在发抖。奶奶和孙子一样也很意外:“是不是杨洋 (化名) 出了什么问题?”“没有呀!杨洋表现得很好, 我很想知道他进步的原因, 所以, 很想来看看他。”我笑着回答。接下来的20多分钟里, 我和杨洋的奶奶聊着天, 询问杨洋的学习平时由谁督促、回家是怎么安排的, 还夸杨洋作业的字写得很认真, 一句批评杨洋的话也没说。此时, 杨洋仍放不下心来, 表情复杂地听着我和他奶奶的对话。直到我起身告辞, 他才终于确信, 老师不是来告状的。这时候再要求他们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便很是主动、积极了。同时, 学生因为得到了家长久违的肯定和称赞, 对老师的拥护度也会急剧上升。这就达到了家访的理想效果。接下来的交谈中要让学生成为主角, 要给他充分的说话时间。要循循善诱, 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家访的目的才能达到。

2、让家长做主角。家访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要凝聚家校合力, 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学校和家庭温暖。家访中就必须让家长做主角, 请家长谈家庭生活情况、对子女的教育心得、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问题等等。首先, 家长的言谈, 便可从中了解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大致情况。其次, 也可以从家长的言语中了解他们眼中自己孩子的形象, 对孩子的期望水平, 也许他们的子女的优缺点有一些是我们做班主任没有注意到的。最后, 也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孩子在家活动情况, 了解学生的作息习惯、交友情况等,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一次家访中, 从家长口中得知孩子每天要傍晚五点半到家。学校放学时间为四点二十分, 家访时我也计算了孩子回家花约花二十分钟。家访第二天, 我便关注这位学生放学后的去向, 结果发现他进了网吧, 已经上网成瘾, 每天必去网吧报到。在家长的配合下, 该学生成功戒掉了网瘾。但学生不良嗜好的发现, 最初就是通过家访中家长的主角作用体现出来的。

三、深化教育, 及时反馈

每次家访后, 笔者都要及时地写出详尽的家访记录, 把家访过程、家访达成的共识, 家访中受到的启发及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表现, 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 及时反馈, 对学生重新分析评估, 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在家访中, 教师既能向学生家长面对面地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理念, 又能就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表现, 思想动态等等, 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 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 教师通过家访能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与建议, 全面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积极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自觉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家访工作, 是因材施教全面搞好教学管理和班级工作的重要手段。

即使现代通信再发达, 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 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 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是难以“一线牵”的, 而教育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则需要借助家访直接渠道获得, 家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 充实生命, 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恩格斯也曾经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孩子们自认为目标不可能达到, 就失去自信, 从而失去努力的方向。所以, 要争取家长了解到这一点, 并从生活中发掘他们的点滴优点, 加以扩大, 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茁壮成长。

总之, 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十余年来, 我尽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 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摘要:在广大农村地区, 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 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温暖, 往往胸无大志, 形成孤僻的性格, 自由放荡的行为, 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需要的教师能进入学生内心, 与学生共同感受, 共同欢乐, 共同倾听, 能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 不仅在学校, 而且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 了解他们的另一面。家访就是为我们教师提供的一个这样的平台。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访,沟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厅剑.班主任家访的技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P78-79。

让“留守儿童”幸福留守 篇3

一、案例再现

“老师,王小强又跟同桌打架了”!听到生活委员的汇报,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进入初中没几天,他已经与四个同桌打架,每次到办公室总是缄口不言,用仇恨的目光看着同桌,打架的事由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如同桌不借橡皮等。来到教室,和以前一个样,王小强坐在那里,恶狠狠地盯着同桌。其他同学告诉我,这次又是他先出手,理由就是同桌不让他走。“到办公室来!”我生气地大声叫道。但王小强仍然旁若无人,一个人坐着。我很是生气,放学后,我来到了王小强家,进行了一次家访。

王小强的家里比较富裕。接待我的是两位老人。从两位老人的口中得知:王小强的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对他只注重用金钱弥补,很少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以及教育问题。于是外婆、外公只好代为照顾。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勉强照顾孙子的日常起居。在这样一个缺乏爱的环境里,王小强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他总是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在家没人开导他。入学后,由于缺乏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他的学习也越来越成为问题,作业不会做,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二、案例反思

美国目标教育倡导者布鲁姆教授说过:“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块奇异的土地,当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当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经过几番琢磨,屡次实践,我得出了一些教育经验:

1家长给予关心

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即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我分阶段联系他的父母,把王小强在校的学习情况、性格发展的交往状况分析给家长听,希望他们综合考虑王小强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要与孩子沟通思想,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家长把心中对儿子的爱用语言表达出来,让王小强和父母之间多交流,锻炼他的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唤回他的自尊。

2学校给予帮助

对留守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忽略了他们也期待着“归属与爱”,期待着被人尊重、期待着认识自我以及世界。特别是当他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作为超越了生存的精神需要,是持久而强烈的。

(1)与教师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作为教师不能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教师只有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如定期举行一些主题班会、校外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寄托身心的地方。

(3)教孩子学会发泄,懂得责任与爱。

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我定期组织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师生共度中秋佳节”、“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份只属于留守学生的风采。

家访留守儿童 篇4

摘要:留守儿童在目前的人口中占了不少的比重,留守儿童除了缺少父母的陪伴,更多的是教育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是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家访工作一直都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家访十分方便,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这种情况,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留守儿童;家访

一、留守儿童家访的重要性

1、以家访为载体,关爱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而他们素质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这就对需要能够负担起他们父母的重要作用,经过家访这一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细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2、以家访为桥梁,引导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家访是让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的有效方式。经过实际的访查,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情况,并且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育。通过家访,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家访的基本原则与方式

1、家访的原则

对待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家访应该秉着以下三种原则:第一,主动性原则。要把学生的当前的状况积极主动地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促进学生进步的方式。在家访的沟通交谈过程中要能够掌握主动权,把握整个交流的节奏,进而得到家访的目标。第二,经常性原则。要多次的进行家访,适当的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且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并且坚持进行。第三,科学性原则。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科学的技术,用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去教育学生,并指导学生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用敷衍的态度,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去关怀学生,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2、家访的方式

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诚的对待家长,家访的态度要亲切、温柔,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够让家长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劝说。同时,要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情况。假如教师的评价不够公平公正,就会让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出现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所有的学生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教师在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好的方面时,同时还需要明确的告诉家长们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足,不仅给家长们信心,还需要让他们了解下一步教育的方向。最后,在家访时要能够使用科学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现实中的经验或事例来向家长说明,让家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家长们提出的建议,教师要虚心的`接受,并且做好记录。

三、进一步完善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的策略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定期更新

在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时,学校就可以建设留守儿童的档案,把他们的家庭详细地址,家长的工作与姓名,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的联系电话进行登记。特别是对于父母都在外工作的留守儿童,要把他们作为主要对象,建立相关的档案,把学生留守的原因、家长的情况进行细致的登记。并且,在每个学期都进行更新,了解家长是不是还是在外工作,这样便于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管理。

2、科学选择家访时间

班主任在选择留守儿童的家访时间上也是需要注意的。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在确定具体的家访日期时需要和家长们取得联系。对于一些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每学期可能只有一段时间在家,班主任就要了解家长们的情况,做好沟通,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家长做好面对面交流。

3、留守儿童家访的具体案例分析

1)对单留生的家访对于每个儿童来讲,父爱和母爱都是在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假如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情感上面的缺陷,无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在面对家访单留生时,教师要能够提醒家长,重视儿童和另外一方的情感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这一方式,告诉家长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并且告诫家长不能因为工作而不重视对于儿童的教育与责任,让家长了解到他们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2)对双留生的家访让孩子父母多和孩子以电话或书信形式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并在孩子父母回家时进行一次回访。毕竟与孩子父母直接的交流,才是最为有效的交流。在对双留生的家访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加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因为这些学生和普通的学生相比,更需要爱护。其次,要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学生的邻居或者亲戚,然后通过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深入的沟通,让家长能够多给学生打电话来促进情感交流,关爱他们的身心成长情况。最后,要在家长回家时再进行家访,和他们的直接交流才是最为重要的。

4、做好家访记录与回访

班主任在家访之后要把家访的情况与在家访中存在的问题详细的记录,并且按照学生在学校之中的表现情况结合家访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新的评价与分析,进而来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家访之后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督与指导,和家长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教师应该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好家访情况记录表,为日后的回访提供重要的凭据。例如现在的“家访登记表”,就是有效地记录工具,教师把每个家访情况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为教育做好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家访不光要停留在形式之上,还需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思想向家长说明,只有家庭、学校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芳信,王中林.《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配合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A].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总第12期))[C].2015,04.

[2]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12,05:78-85+157.

家访留守儿童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努力营造全社会亲情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根据上级《关于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学生家访活动的通知》有关精神,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成立专班,制定方案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和班主任为组员的留守学生家访活动工作专班,并制定了可行的家访活动方案。学校根据方案安排,统一印制了家访情况记载表,留守学生及监护人联系卡及相关宣传资料。

二、统一部署,专任到人

我校于元月25日召开留守学生家访动员会,对家访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会上把家访对象进行了分工,并要求全体教师要提高认识,克服困难,确保在春节前后把此项工作圆满完成,取得实效。

三、下村上门,当面交流

根据日程安排,各专任教师纷纷下村上门,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了有效的面对面沟通。老师们向家长通报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品德、学习、行为及生活情况,宣传了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送达了学生素质报告单,督促家长在假期要注意学生安全,正面引导、关心教育学生,多辅导孩子作业。同时,我们还相互交换了亲情联系电话,保证了家长与学校、学生之间的联络畅通。

家访留守儿童 篇6

当你在享受家人的天伦之乐时,你是否关注到,在我们身边分布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小小年纪,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亲情;他们渴望家庭温暖,却只能忍受孤独的煎熬;他们幼嫩的双肩过早的承担起生活的无奈……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挣钱,他们大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其数量庞大并将长期存在,已经成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呵护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少年,是构建和谐社会交给我们的共同责任。我市自以来开展“爱心家书・让心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部门牵头,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儿童受益的组织方式,以一份爱心,一封家书,两份书刊,两地互动的活动内容,给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搭建沟通的桥梁,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心灵的关爱,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构建和谐社会。

为进一步推进“爱心家书・让心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帮助,镜湖区妇联根据市妇联和市“爱心家书让新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领导小组《进一步推进“爱心家书・让心安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暨百家企业共铸爱心的通知》要求,在此向区境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发出“爱心家书・让心安家”爱心企业关爱留守儿童倡议: 伸出您的双手,奉献一片爱心

家访留守儿童 篇7

这, 是一个10岁小女孩最想说给外出打工父母听的话。女孩叫曹娟, 是梁平县蟠龙镇完全小学224名留守儿童中的一名。

一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

读五年级的曹娟和弟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住梁平县蟠龙镇户槽村3组。由于缺少营养, 她面带菜色, 个子比同龄孩子还要矮小,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疲惫和焦虑。今年开学才10天, 她的父母就到广东打工去了, 除偶尔在电话里同父母说说话外, 她很难享受到父母的贴身关爱。“家里有一个两岁多的弟弟, 又喂了一头猪, 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 先煮猪吃的, 再煮人吃的, 吃完饭喂完猪我得往学校赶, 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晚上回家天快黑了, 我摸黑去挑水, 再去找猪草、找菜……, 总是要晚上十点多才睡觉”。曹娟如是说。

户槽村是梁平县蟠龙镇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一个村, 村里80%以上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在蟠龙镇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2007年“六一”儿童节, 梁平县教委领导对该校24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研究报告, 发现有224名学生是留守儿童,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9.9%, 其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68.7%, 有171名。该镇万民村小有9名学生, 其中有8名学生父母均不在身边。调查报告还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道德、行为、心理以及安全等方面作了详细了解。当地村民说, 在农村, 中青年夫妇到外地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孩子才出生两三个月就开始了漫长的留守生涯。调查报告让不少老师心情沉重。

一串令人痛心的缺失

“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在学生中, 这是老师经常听到高年级学生吟诵的一首小诗。他们说, 诗歌倾诉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在父母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孤独”成了留守孩子长期的伴侣。调查显示, 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0年之久。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电话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唯一的联系。但这种通常一个月才能打上一次的“亲情电话”, 往往以孩子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父母很难顾得上孩子的情感世界, 双方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 有专家称留守儿童为“心灵孤儿”。

尽管外出打工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 但缺乏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极易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陈奉旭, 蟠龙完小四年级学生, 在他不到一岁父母就外出了, 此后, 陈奉旭一直住在外婆家。陈奉旭说道:“我害怕呆在家里。每天在外婆家吃饭, 外婆太唠叨, 我扒完饭就赶紧溜出来。我觉得好孤独好失落, 渐渐加入了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队伍。我们男生女生一大群, 今天走东家, 明天串西家, 都没父母管, 自由得很。我们一起玩游戏、打牌、看电视, 常玩到深夜。第二天起晚了干脆就不上学, 在路上玩耍, 开心又快乐。说实在话, 我很想念爸爸妈妈的, 也恨自己不争气。然而外面的诱惑太大了, 实在无心学习。这次又逃课几天了, 听说老师和外婆到处找我。外面呆久了, 还是想上学, 但又怕上学, 一是无脸见到老师, 二是落下这么多功课, 反正跟不上了,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混一天算一天吧。”

老师们在调查中发现, “读书无用论”成为部分留守儿童的想法。据一些老师介绍, 农村留守孩子的处境十分困难, 上学之余, 还要回家挑水做饭洗衣种菜, 柴米油盐样样得自己张罗, 冷了饿了无人知, 病了痛了没人管。他们还是儿童, 稚嫩的肩膀怎堪如此重负?这自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是托给了奶奶或外婆照看, 他们往往是把学生交到学校, 除了生活费用, 什么都不管了, 常要求老师把孩子管严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 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 无人能管, 大胆放肆, 在受管理时,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与教师顶撞。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 不爱说话, 不爱交往, 自卑、孤僻, 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不少班级的留守儿童占90%以上, 一个班上召开家长会, 来的大部分是些老头、老太婆, 学校家庭的沟通基本上是无实效的。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胆小的情况, 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不少初中留守儿童养成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

一种无可奈何的承担

那么, 如何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真空呢?一位有着数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认为,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 至少要留一人在家,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 要经常通电话、信件等方式, 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 对留守儿童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 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并经常与外出的家长联络, 共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蟠龙等镇乡已经建立起关心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这些镇乡的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通电话, 告知这些儿童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状况。

家访留守儿童 篇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主要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一个人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主要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1.性格孤僻、怪异、自卑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在此次调查中,自感比较自我的留守儿童占57%;自感爱挑剔的占49%;自感而不讨人喜欢的占47%;有孤僻、怪异倾向占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主要由不完整的家庭造成。完整家庭应该是长幼有序、相互沟通的互动模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从而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忽视对他们强化与规范,使留守儿童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

2.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亲子沟通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现实,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中73%有过烦恼、郁闷;72%的有过忧愁、焦虑;61%的认为自己易怒易爆;45%的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中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近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比非留守儿童差。有很多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而这种道德焦虑又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3.孤独、自卑,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表示孤独感的留守兒童占59%;表示自卑的占65%;有被抛弃感占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仅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当他们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当他们有心事时,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由于缺乏没有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变得更加孤独、自闭。

4.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在此次调查中,留守儿童中,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的占52%;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的占58%;有过说谎的经历占48%;认为自己较为冲动的占65%,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为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因而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表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留守儿童告诉自己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疏忽有莫大关系,因此父母要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并多利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慰藉。交流时要注意以孩子为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与用心,让他们更懂事,更能体贴父母。此外,应尽量保证父母至少有一人能够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2.加强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这既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以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同时,学校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彻底捣毁地下赌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农村社区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义务帮教。最后,农村和学校的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应该尽可能加强对附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以及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上一篇:机车副司机岗位职责下一篇:《乡下孩子》说课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