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岗位职责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纳税评估岗位职责(精选7篇)

纳税评估岗位职责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税务机关在对评估对象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A.纳税人拒绝主管地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B.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C.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D.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

2.纳税评估约谈说明时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A.一名 B.二名 C.三名 D.纳税人申请 3.纳税评估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

A.对比分析法 B.逻辑推理法 C.控制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4.在下列评估分析方法中,属于定性分析的是()。A.比较分析法 B.结构百分比分析法 C.比率分析法 D.合理性分析法

5.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行为的,下列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B.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C.主管税务机关报经县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采取保全措施 D.主管税务机关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

6.对合并申报缴纳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企业分支机构的纳税评估,应由()。

A.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实施 B.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实施

C.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共同实施

D.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实施

7.纳税评估是我国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具体工作主要由()负责。

A.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人员 B.基层税务机关的稽查部门及其税务稽查人员 C.上级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人员 D.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部门及其税款征收人员

8.纳税评估通常在纳税申报到期后进行,评估期限以()为主。A.本纳税申报的各期税款

B.上纳税申报的各期税款

C.税务稽查以后到申报期止的各期税款

D.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

9.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主管税务机关应()。

A.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B.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 C.进行税务约谈

D.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10.纳税评估时进行税务约谈的主要对象是()。A.纳税人的法定代表

B.纳税人的财务人员 C.纳税人的税务代理人

D.纳税人的投资方代表

11.在纳税评估时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业务往来收取费用的,应()调查、核实、处理。A.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

B.移交上级税源管理部门

C.移交上级税务稽查部门

D.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 12.纳税评估指标中的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

A.主营业务收入

B.利润总额

C.应纳税所得额

D.主营业务利润 13.下列不属于纳税评估必经程序的是()。

A.审核分析

B.实地核查

C.评定处理

D.确定评估对象

14.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弹性分析中,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弹性系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B.当弹性系数<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C.当弹性系数>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D.当弹性系数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5.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

A.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复征税

B.设置相应预警值的可行性

C.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性

D.生产经营能耗的合理性

16.以下对.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的处理,正确的是()。

A.不能作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依据

B.应纳税人要求发还给纳税人

C.直接作为稽查部门查处案件的依据

D.虽属于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但可以不遵从税收征管档案保存规定

17.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时,采用的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是()。A.资产负债率 B.总资产周转率 C.净资产收益率 D.存货周转率

18.在对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进行配比分析时,出现()情况,表明纳税人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 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 C.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 D.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

19.在约谈过程中,纳税评估人员应将发现的问题或疑点的详细情况列入()。

A.《纳税评估约谈举证记录》 B.《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C.《纳税评估分析表》 D.《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20.在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评估时,以下指标属于二类评估分析指标的是()。

A.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B.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C.成本费用利润率 D.存货周转率

21.某企业2009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数据中营业费用为87万元,管理费用为58万元,财务费用为46万元,该企业2008三项费用分别为55万元.42万元.40万元。对三项费用列支情况设置的评估预警值分别为20%~30%.10%~20%.10%~20%。则费用列支正常的是()。A.都不正常 B.营业费用 C.管理费用 D.财务费用

22.某工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单位产品耗电18度,9月份的用电量为54000度,9月初库存产品为200件,月末库存产品为300件,其申报的销量为2000件。则运用单位能耗评估分析法推算该企业的实际销量与申报销量之间的差为()件。

A.700 B.800 C.900 D.1000 23.主管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根据所辖税源的规模、管户的数量等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纳税评估工作能力,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对(),要保证每年至少重点评估分析一次。

A.重点税源户 B.纳税信息等级较低的税源户 C.有税务违章行为的税源户 D.财务核算不正规的税源户 24.在约谈举证环节,要求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对疑点举证说明,纳税人应同时报送()。

A.《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 B.《纳税评估自查表》 C.《纳税评估约谈举证记录》 D.《纳税评估分析表》 25.纳税评估当中的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是()。A.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B.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C.成本费用率

D.存货周转率 26.下列哪些属于纳税评估的对象()。A.查账征收纳税人

B.税务担保人 C.已列入稽查检查的纳税人

D.委托代征人

27.在纳税评估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净利润()。

A.期末将资产

B.销售毛利 C.平均净资产

D.平均总资产

28.某企业2013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列明的流动资产总额为1694万元,存货年初数为273万元,期末数为712万元,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全年累计数为2995万元。则该企业存货周转率为()。A.1.94

B.2.33 C.6.08

D.7.56 29.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纳税评估流程的有()。A.对象确定

B.财产清查 C.约谈.核实

D.评估分析

30.纳税人承认差异存在的事实,并同意自查纠正,主动把少缴的税款补缴入库,纳税评估结论应为()。A.纳税正常符合性结论

B.纳税异常待查性结论 C.纳税差异符合性结论

D.纳税异常恶意性结论

31.某公司财务报表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0万元,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180万元,则纳税评估应分析的要点是()。A.“银行存款”帐户可能存在问题

B.可能存在少报销售收入问题

C.可能存在虚增固定资产问题

D.可能存在虚列成本问题 32.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主要是()。A.所有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B.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C.实行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的各类纳税人 D.实行查账征收和核定所得率征收的各类纳税人

33.纳税评估工作中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是()。

A.对象确定

B.评估分析

C.约谈举证

D.调查核实

34.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经营行业.注册类型.经营规模.管理类型等或根据重点税源户、亏损弥补户、减免税户、零申报户等类别属性筛选确定评估对象的是()。

A.专项评估

B.日常评估

C.特定评估

D.宏观评估

35.评估人员在向纳税人送达《实地核查通知书》时,应要求纳税人在()

上签章。

A.约谈通知书

B.实地核查通知书 C.税务事项通知书

D.税务文书送达回证 36.在下列纳税评估文书中,涉及送达纳税人的有()。A.《约谈举证通知书》 B.《管理建议书》 C.《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D.《纳税评估报告》 二.多项选择题

1.加强税源分析与税源动态监控,按照()、时限等对所辖税源实施结构分析监控。

A.地区 B.行业

C.企业 D.税种 2.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有()。

A.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B.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C.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D.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3.评估人员应当采取恰当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并初步判定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项目和问题。A.真实性

B.准确性

C.合法性

D.合理性

4.评定处理文书的制作人员由()组成。

A.评估人员

B.复核人员

C.税源分析人员

D.审批人员

5.评估对象筛选主要有()等三种方法。

A.重点抽样筛选

B.计算机自动筛选

C.随机筛选

D.人工筛选

6.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等。

A.接电话人姓名

B.电话号码

C.通话内容

D.时间

7.下列各项中,属于《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内容有()等。

A.评估对象名称

B.建议自查事项

C.建议补申报税款

D.不自查补申报应承担的后果

8.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在()情形下可以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A.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

B.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C.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

D.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较大的。

9.纳税评估评估对象的来源()。A.人工经验判断

B.零(负)申报、亏损、低税负申报的纳税人检索(连续三个月)C.与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上下峰值进行横向对比检索 D.其他部门或环节转入的评估对象

10.筛选评估对象,应参照纳税人()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A.所属行业 B.经济类型 C.经营规模 D.信用等级

11.下列哪些纳税人应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A.重点税源户 B.特殊行业的企业 C.零税负企业 D.纳税信用等级低下的企业 12.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A.当期数据 B.历史平均数据 C.同行业平均数据 D.其他相关经济指标 13.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有()。A.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 B.行业税负及各类评估指标预警值

C.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相关指标数据 D.与纳税人申报纳税相关的其他信息。14.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有()。

A.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B.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C.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D.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15.税务机关根据纳税评估需要进行税务约谈时,可以将()作为税务约谈对象。

A.企业的财务人员

B.企业的供销人员

C.企业委托的税务代理人

D.企业的供货方财务人员

16.税务机关在对评估对象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需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A.纳税人拒绝主管地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B.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C.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D.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

17.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区别在于()。

A.工作主体不同

B.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C.定位不同

D.工作方法和程序不同

18.为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考核,要建立健全()制度。

A.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

B.岗位轮换制

C.评估复查制

D.人才培养制度 19.总局推行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是()。

A.强化税源管理

B.降低税收风险

C.减少税款流失

D.让纳税人合理避税 20.纳税评估分析的内部信息主要来源于()。A.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

B.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

C.通过第三方信息采集平台采集的涉税信息

D.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

21.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重点包括()。A.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B.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C.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D.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22.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平台”开展纳税评估的,应将()等级风险纳税人税收列来评估对象。

A.轻微风险

B.中度风险

C.重度风险

D.无风险

23.7006.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下列可列入疑点范围的有()。

A.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

B.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高于正常峰值。

C.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

D.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

24.如果纳税人存货余额急剧下降,则应重点分析()。

A.是否多转存货成本

B.是否集中抛货或处置存货

C.是否提取减值准备

D.存货成本差异是否按规定结转? 25.对税收风险级别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采取()、等方式督促其及时改正。

A.纳税辅导

B.税务检查 C.纳税评估

D.风险提示

26.经评估人员实地核查,发现纳税人有()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A.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B.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C.财务制度健全,账簿齐全,但实行查征账征比实行核定征收少缴税款的。D.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27.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能导致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低于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

A.少列费用

B.多列成本

C.不计或少计收入

D.擅自扩大税前扣除范围

28.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下列属于一类指标的有()。A.存货周转率

B.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C.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D.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

29.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出现异常,应对可能影响异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各类资产的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下列正确的是()。A.一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二类指标中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B.二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三类指标中影响的相关项目和指标进行深入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C.在运用上述三类指标的同时,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其它指标,可以不进行审 D.在运用上述三类指标的同时,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其它指标,也应一并进行 30.评估部门复核人员不得兼职()工作。

A.疑点分析

B.约谈说明

C.实地核查

D.评估处理

31.评估处理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文书包括()。

A.《纳税评估报告》

B.《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C.《纳税评估移送稽查选案建议书》

D.《管理建议书》

32.纳税评估常用的分析指标有()等类型。

A.综合相关比较

B.本期与上期比较

C.本期与上年同期比较

D.本期与行业平均比较

33.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可采取的方法分别有()。

A.约谈.核实

B.直接处罚

C.提出管理建议

D.移交稽查

3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纳税评估工作可由经税务机关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进行 B.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C.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

D.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35.正确处理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各级税务机关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汇算清缴的关系 B.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其他税种纳税评估的关系 C.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D.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的关系

36.对双定户进行纳税评估,利用相关指标分析后主要判断以下事项()。

A.定额的合理性 B.定额执行期的合理性 C.是否达到起征点征税 D.发票使用是否正常

37.对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进行配比分析产生疑点时,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进一步分析()。

A.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

B.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水平比较

C.通过《损益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项目,进一步分析原因

D.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

38.以下应作为企业所得税重点评估对象的有()。

A.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 B.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C.发生经营亏损的 D.享受减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 39.下面对所得税纳税评估叙述正确的是()。

A.对企业的利润率进行初步分析,主要是初步判断该企业被评估期“利润总额”的合理性。

B.对被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进行分析,判断纳税人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C.对被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问题。

D.对被评估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40.要加强对涉及特别涉税事项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涉及特别涉税事项主要包括()。

A.减免税 B.经营规模较大但连续多年微利 C.改组改制 D.关联交易 41.全市纳税评估工作如何分工()。

A.由市局监控中心负责全市特大型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

B.由市局重点税源管理分局负责全市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

C.各县(市.区)局纳税评估分局负责本单位除纳入市级评估以外的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

D.各县(市.区)局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 42.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应着重从()开展案头审核分析。

A.应注重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与纳税人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B.应比较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指标值分析税种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异常变化。

C.应用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D.应分析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将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以推测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分析异常变化的原因。

4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结果可能是()。

A.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B.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

C.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D.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44.评估人员对下列情形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或有关业务部门提出管理建议()。A.纳税人银行帐号发生变化,需要更新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B.发现相关纳税人存在涉税异常信息需要实施纳税评估的。C.发现某类纳税人存在共性涉税问题需改进征管措施的。D.发现税收政策存在漏洞或需调整完善的。

45.下面对所得税纳税评估叙述正确的是()。

A.对企业的利润率进行初步分析,主要是初步判断该企业被评估期“利润总额”的合理性。

B.对被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进行分析,判断纳税人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C.对被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问题。

D.对被评估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46.比率分析法是指税务机关利用申报资料、会计报表和有关涉税资料中几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纳税人缴纳税款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比率有()。A.相关比率

B.结构比率

C.动态比率

D.其他比率

4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A.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B.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C.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D.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48.案头分析审核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是()。A.“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

B.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信息。

C.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

D.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外部交换信息,以及与纳税人申报纳税相关的其他信息。三.判断题

1.纳税评估是一项融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台性工作,既是管理手段、也是服务举措。

()2.纳税评估人员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送达纳税人。

()3.确定纳税评估对象(项目)时,应与本级稽查部门进行信息交换。

()4.确定评估对象一般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期申报纳税之前进行。()

5.评定处理是纳税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分析或者进一步询问核实后,根据不同情形,按照有关规定,对评估对象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

()

6.评估人员发起评估对象涉及偷税骗税行为的,可直接对纳税人进行税务行政处罚。

()

7.当纳税人不配合时,约谈人员能够强制当事人接受约谈或强制其说明情况。

()8.约谈说明是指评估人员通过评估分析,就发现的疑点,通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逐一解释说明的过程。

()9.对已确定为稽查对象尚未实施稽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仍应将其列为纳税评估对象。

()10.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11.纳税评估中所涉及的评估指标或指标运用方法可以告知纳税人。()

12.纳税评估的核心是对入库税款进行评估。

()13.对所有的纳税评估对象都应做出评定处理结论。

()14.税务约谈的对象只能是企业法人代表。

()15.纳税评估中使用的毛利率法,主要适用于工业企业。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 B A D A 11—15 C A B A A 21—25 D C A B A 31—35 B D B A 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6.ABCD

7.ABCD 11.AD

12.ABCD 16.ABC

17.ABCD 21.ABCD

22.BC

26.ABD

27.BCD

31.ABC

32.ABCD 36.AC

37.ABC

41.BC

42.ABCD 46.ABC

47.ABCD

三.判断题

1—5对 错 对 错 对 6-10 错 错

对 错 对 11-15 错 错 对 错 错

6—10

16—20

26—30

A

3.AB

8.ABC

18.ABC

23.ACD

28.BD

33.AD

38.ABD

43.ABC

48.ABCD B A D C B A C B D C A C C B C

4.ABD

5.ABD

9.ABCD

10.ABCD 14.AC

15.ABC 19.ABC

20.ABD 24.ABC

25.AD 29.ABD

30.ABCD 34.BCD

35.ABCD 39.ABCD

40.ABCD 44.BCD

45.ABCD 15

纳税评估岗位职责 篇2

一、优化纳税评估分析手段, 深化税收预警制度

为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分析, 评估指标分析体系要重视应用统计学理论, 便于量化度分析, 并建立模糊分析体系, 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一是以行业分类为基础按行业设定税负预警率、数据评估模型及评估指标标准值。纳税人行业类别的划分, 要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探索行业生产经营特点与规律, 选择行业经济各项指标, 开展各类典型调查。预警制度要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主要材料耗用比例列入监控, 连同原材料购买渠道一并纳入预警体系, 选取典型企业抽样调查, 深入实地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 分析不同区域、各种规模与性质下纳税人的行业标准、生产销售、能材耗用、投入产出、工艺流程与财务报表信息等, 在实地调查、周密核算、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探究各行业的内在规律, 分行业建立行业评估指标体系。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首先, 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其次, 将申报数据与预警值和财务会计报表数据相比, 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横向比较, 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纵向比较。再次, 依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 参照相关预警值通过这种关联性分析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最后, 利用税收管理员的经验与所掌握的情况, 将申报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对照, 分析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 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合理性, 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二、构建地方纳税评估分级指标体系联动机制

首先, 构建以省、市、县、基层分局四级为基本框架的地方联动分级指标体系。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有缺失, 只要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处在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 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 而它所确定的行业内平均值, 实质上是对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现实中, 即使对于同地区、同行业的纳税人来说, 也会由于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企业产品的类型等因素不同, 其“行业峰值”也会大相径庭。何况企业还受周边环境、面临的风险、贷款利率、资金流向与产品生命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目前重点是在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省、市、县三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基层分局税源管理部门开展行业纳税评估经典案例考量分析, 以县域为单位初步建立各行业纳税评估数据模型、评估关键指标及指标峰值, 并在县域内典型试点推广验证, 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后, 再由市级单位汇总各县级行业的评估指标体系, 综合评析, 确立本地区各行业评估的具体模型、关键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变化峰值, 进而上报省局汇总各项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共享, 验证其可操作性及确立全省评估指标。

其次, 建立地方四级纳税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定期维护和动态变化联动机制。不能仅仅把预警率等同于原来相对固定的峰值,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维护应依据庞大的内、外部信息资源, 适时地把握经济发展情况、纳税评估差异情况及业务部门提出的新业务需求等, 定期或不定期地由各级税务部门相关业务骨干组成纳税评估指标修订指导小组对现有的纳税评估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 科学地提供多套组合型指标体系供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选用, 有效避免纳税人借助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弄虚作假, 从而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三、完善基层税务机构设置, 明晰开展评估工作的各级部门职责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税收经济分析制度, 明确各部门税收经济分析的重点。总局负责建立税收分析工作规范, 定期发布税收质量监控指标, 为基层税务机关提供税收分析方法上的指导, 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省、市局具体负责分析和监控地区、行业税源税收情况, 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 指导基层做好分析工作;县局具体负责统计基本数据的采集, 确保其质量, 并认真开展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分析。

二是按照效率、便利征管和优化的原则, 整合与协调地方各级系统层级机构, 充实基层管理力量。现行税务机关内部受条条制约较大, 很多省级税务机构的设置欠妥, 存在着纵、横向分割的问题。纵向分割指地方上下机构不对应, 省局往往按照税种设置部门, 而市以下则常依照征管职能设置, 上下级执法部门以及决策部门不易进行对口管理。有的市局设立稽查机构而不负责城区的日常稽查, 这项工作却由没有稽查机构的分局去做, 就不具刚性约束。横向分割是指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缺乏横向联系和应有的沟通, 特别是“征、管、查”三分离后由于本位思想和互相扯皮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一项纳税评估工作, 既要征管科牵头, 又要税政科负责, 还要计统科操作分析, 必然使得责任交叉不清。应沟通各征管环节, 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率和征管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加强办税服务厅、稽查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衔接, 办税服务厅要保证征收信息的及时提供, 管理部门为在职责中发现有偷逃税嫌疑的线索提供信息支持, 稽查部门在查案中发现征管上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 规范协调岗责体系。不断完善现有应用系统, 加强系统上下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据此, 进一步整合业务, 优化税收管理流程, 推动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

三是明确各级税务机关部门职责。征管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 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各专业管理部门, 包括各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管理部门以及县局的综合业务部门, 负责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制定分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 为基层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

四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的专项检查工作, 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做到查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 就规范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税收秩序。同时, 制定统一的检查计划, 避免多头重复检查。根据新职能配置和征管中发现的制度漏洞, 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制定和落实好纳税评估规程、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税务责任区管理强化税源监控的工作意见以及欠税公告办法等制度。

五是新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实行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保证。切实履行税收管理员职责, 必须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原则, 完善征管资料档案管理, 结合纳税人类型、行业、规模和信用等级等因素对所辖税源实施分类或分处管理, 实现管户和管事的有机结合, 做到管好一般纳税人, 管住小规模纳税人, 强化“双定”业户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笑难.纳税评估理论及实践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6.4.

纳税评估的国际借鉴与启示 篇3

【摘要】鉴于对纳税人纳税申报内容的评估关系重大,笔者从纳税评估概述展开讨论,考察“纳税评估”工作在国外开展的现状,分析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实践的不足之处,对如何优化我国纳税评估工作提出了建议。

税收是国家财政最主要的来源,然而,由于纳税人“经济人”的性质,纳税人常常会出现对税收不遵从的行为。为此,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在信息化支持下,实施对所辖税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的情况,对纳税人申报情况进行评估;除对纳税申报直接相关的财务、会计账本、报表以及凭证等资料审核评估外,还要加强对与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审核,逐步建立由专门机构负责处理的纳税评估系统;进一步要求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尽早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北京市地税局在2003年全系统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把“树立一流观念,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并与北京SPSS公司展开合作,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期望运用SPSS软件建立完整规范的数据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成熟、科学的纳税评估统计分析解决方案。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高度信息化的纳税评估体系。因此,对纳税评估问题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的纳税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纳税评估概述

纳税评估又称审核评税、税收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日常掌握的各种税收征管资料和信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纳税人在一个纳税期内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估量和评价,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和异常情况的管理活动。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的确立,纳税评估逐步成为税收征管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纳税评估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纽带

新的征管模式是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来保证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协调运行。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核查分析,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把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纳税评估也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

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状况的评价。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为税务稽查指引方向,使税务稽查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三)纳税评估为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

根据纳税评估结果,可以为高诚信等级纳税人提供优质纳税服务;对低诚信等级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其办税能力;对有意偷漏税者移送稽查,严格依法处理。由此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四)纳税评估是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核心,是防止税款流失的基本途径。税源监控的能力体现了税收征管能力。以纳税申报为基础的纳税评估能够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发现异常纳税行为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具体而言,纳税评估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纳税评估能够充分体现税务机关的服务职能。通过纳税评估,税务机关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问题,帮助纳税人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错误而产生的涉税问题。2.纳税评估可以有效地防止虚假的纳税申报。通过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可以掌握比较充分的信息,从而可以对纳税申报进行比较全面的监控。

二、国外纳税评估现状

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在税收征管中专门进行纳税评估管理;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则有一套科学严密的审核评税体系,负责收集、分析、处理纳税人的有关资料。下面笔者分别介绍纳税评估现状比较典型的国家的制度。

(一)美国的纳税评估信息化程度高,大量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统计、筛选和处理

美国国税局下属各级检查部负责纳税申报资料准确性、真实性的评判工作,力求评估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首先由西弗利亚州的计算中心自动对申报资料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筛选过程核实纳税人是否正确估算其税款。具体有5种常用方法,分别是:1.判别函数系统(DIF),此为计算机实现的模型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选出最可能有不遵从行为的纳税人;2.纳 税人遵从测度程序(TCMP),即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给出判别函数系统的参数估计值;3.资料完善程序。通过此程序检查出申报表填写、计算的错误,并通知纳税人国税局重新计算后的应纳税额;4.信息匹配程序,该程序通过和银行、劳工委员会的相关资料与纳税申报表进行对比,检查遗漏和不正确的项目;5.特殊审计程序。国税局运用了由计算机和定期改变的手工选择标准而设计的很多特殊审计程序,比如退税额、所申报扣除额、调整后的毛收入。其中TCMP采取统计抽样选取申报表,对申报项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DIF的计算机系统参数设置。DIF是由包括纳税申报表信息的成百上千变量的复杂计算机程序所组成的,美国国税局对所有纳税申报表打分,先由计算机筛选出10%的高DIF分数的申报表,评定员根据申报资料的解释决定是否放过这些申报表,然后书面通知该纳税人被选为稽查对象。美国国税局计分标准的模型及参数经常调整,因而很难从几个指标中判别出哪些纳税人易成为检查对象,纳税人很难弄虚作假,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新加坡是典型的实行专门纳税评估制度的国家

新加坡税务局的纳税评估部门包括税务处理部、公司服务部、纳税人审计部和税务调查部,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细致的分工。新加坡的纳税评估分为两种类型:1.对当年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估,由纳税人服务部和公司服务部负责;2.对以往年度的评估或纳税人有异议的评估进行复评,由纳税人审计部负责。在新加坡的纳税评估中,如果发现纳税人违法,一般都会先给予其主动坦白的机会。如纳税人不配合,税务机关会将违法行为定性为主动事故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新加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申报时提供的资料和评估人员通过其他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新加坡法律规定,税务局有权向纳税人调查,纳税人必须无条件配合,社会各界也有配合税务局调查的义务。明确、有力的法律依据,为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收集信息之后,纳税评估部门将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评估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核对法和财务分析法。核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即评估人员依据掌握的信息,以函件或面谈的形式,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内容进行核对。使用核对法的一个依据是:纳税人可能隐匿收入,但通常会据实列支,因此可以通过支出核查出其关联方可能隐藏的收入。在采用财务分析法时,评估人员首先取得各行业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再找出财务偏离标准值的纳税人并进行调查。

(三)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因此必须对纳税人的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评估风险防范 篇4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确定对象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0901、29190902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资料稽核 其他信息来源 确定对象★

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

三、风险描述

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应评估未评估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评估选案程序规范。

2、评估选案依据明确。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2、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3、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选案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确定评估对象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层级权限控制:将评估对象确定的权限及评估延期、中止或终止评估的权限集中至县级单位以上,避免对象确定的任意性。选案依据和审批手续清晰完整。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评估选案岗是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或本地区税源管理的需要,定期通过评估软件进行数据稽核,建立待评估对象信息

2、是否存在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的情况;评估对象确定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3、基层分局(市区税源管理科)是否定期向评估选案岗报送评估对象建议且由评估选案岗对报送的评估建议对象的理由进行审核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分析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1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采集信息

2、自动分析

3、人工分析★

4、记录分析结果

5、措施选择★

三、风险描述

1、未进行数据分析,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应发现疑点未发现

3、措施选择不当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常规评估分析方法应用准确。

2、分析结论和疑点取舍有依据。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CTAIS2.0、税员源监控决策等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3、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

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4、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人员分离控制:将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锁定为专业化管理员,并集中至专业化管理股,评估人员不从事税收基础类管理,即评估人员不从事日常管户。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分析工作流程在评估辅助工作软件中为必经流程。计算机自动产生的疑点的剔除,机内存有记录。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按照人员分离控制的要求由专业管理员实施纳税评估

2、评估分析人员是否在软件自动分析产生的疑点基础上开展比对分析。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约谈说明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2、29191103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发出约谈建议

2、自查补报取代约谈或约谈说明

3、自查复核★

4、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应约谈未约谈,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对未在约定时间与税务机关进行约谈的纳税人,不按规定转入实地核查。

3、未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及时送达约谈建议,将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告知纳税人。

2、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自查项目清晰。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

2、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3、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

4、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5、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九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相互监督控制:与纳税评估的对象进行约谈时,必须同时有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在约谈记录上同时签字。

2、工作流程控制:约谈建议须通过系统制作生成,约谈记录也须输入系统,减少人为调节因素的影响。

3、外部反馈控制:约谈结束后,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在约谈记录上签字。

4、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有关自查事项延伸核实。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实地调查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4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提出申请——审批备案——核销联系单

2、下户调查——工作记录★

3、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未按规定办理实地调查审批手续,直接下户核查。

2、实地核查结果没有及时准确的披露。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没有关系,或者擅自扩大调查范围

和延长调查时间。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实地调查过程符合管理员的“下户行为规范”。

2、实地调查记录能清晰反映工作过程。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相关。

4、实地调查发现的纳税人的违规行为及时披露并按规定程序与标准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

2、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3、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4、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国税发〔2005〕43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评估过程确需实地调查核实事项,事前制定计划,确定调查核实项目,通过评估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结束后有关调查结果的报告录入系统,统一转交评估处理环节。

2、外部反馈控制:实地调查结束后将有纳税人签字的《税务人员下户管理

服务联系单》带回核销。

3、相互监督控制:调查工作须两人以人参加,工作报告由参加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

4、集体审议控制:实地核查情况与结论形成记录调查人员签字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相关手续和材料备案。

5、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实地调查事项进行延伸核实。

6、事后监督控制:定期对实地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外部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通过纳税评估辅助工作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过程中需要延期或增加调查项目,是否向审批人办理备案手续。

2、是否存在违规实施实地调查的情况。

3、实地调查工作记录,是否由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处理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5、29191106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2、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建议

三、风险描述

1、评估处理结束后仍有未排除的疑点。

2、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未作移送稽查处理,以补代罚。

3、未按规定制作管理建议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对所有的纳税评估对象都应作出评定处理结论

2、除移送稽查处理的情况,评估处理结束时有关分析疑点得到解释或者排除。

3、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移送稽查处理。

4、按规定出具管理建议书。

六、过错行为:

1、为按照规定对评估结果处理

2、纳税疑点未排除为移送

3、未按规定移送稽查 工作标准

一、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二、纳税评估人员发现所管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发现申报不实或税收定额不合理的行为,应向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

三、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四、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二十二条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税发[2005]40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 本年变动 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通过系统查询各环节工作记录,用以分析判断疑点是否全部排除;评估处理结束后,相关处理意见转至评估复核岗位进行审核。和稽查等相关部门的资料交接清单及时备案。

2、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评估案值较大的案件及时复核是否按规定移送稽查处理。

八、考核测评

1、对明确的需要向稽查局移送的情形,是否按管查互动的要求及时向稽查部门移送

2、评估情况处理是否均纳入系统监控,是否存在违规机外处理的情况。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复核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7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复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三、风险描述

未按岗位设置实际履行复核职责并反馈复核意见。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独立控制原则,认真履行复核职责。工作标准

一、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二、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三、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复核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从事评估复核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复核结束后,复核记录随同其他评估资料转交评估审

批岗。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审定

二、工作步骤

1、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签署审定意见

三、风险描述

未按规定履行集体审议制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集体审议原则,认真履行审定职责。

六、工作标准

审定人员应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苏国税发【2004】227号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情况复杂的,应当集体审议。

七、防控措施

1、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2、集体审议控制:对评估案值较大的评估对象提交分局集体审议。法律责任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

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纳税评估案例 篇5

近年来,在青岛胶南市茶叶制品生产业发展迅猛,但与之相反的是该行业纳税情况一直低迷,胶南市国税局根据税收数据分类统计分析,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纳税疑点问题:一是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偏低,2005年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仅为3.25%。从收购鲜茶叶(初级农产品,税率13%)到精制茶(税率17%)税率差为4%,并且精制茶附加值颇高,因此,行业税负率应远高于4%,但实际行业税负率却与此背离。

二是实行查账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明显偏低。2005年行业查账征收小规模纳税人,全年户均实现增值税税额仅为60元,相当于全年户均申报销售收入仅为1000元。

三是个体工商户核定销售额明显偏低。统计显示,该行业月核定税额在500元以下的业户占到总户数的82.05%,甚至个别个体业户月核定税额仅为18元。

行业指标分析

为破解上述疑点问题,评估人员详细了解了制成茶的基本工艺流程、相关技术指标,并深入精制茶加工业纳税人茶地和制茶加工车间进行了现场调查。

经调查了解,精制茶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一般为:采摘鲜茶-筛分-风选-拣剔-碎块-杀青(干燥)-匀堆-制成茶-分级-销售。如果是外购茶叶,流程可简化为:鲜茶-杀青(干燥)-匀堆-制成茶-分级-销售。

根据上述生产经营流程和行业纳税人共同认可的指标参数,评估人员形成了掌控“鲜茶叶基本亩产量”、“鲜茶投入产出率”、“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和“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等四个“关键率”指标,以产控税评估精制茶加工行业疑点问题的方法。

1.鲜茶叶基本亩产量:根据茶叶种植指导站提供的数据,并经实地调查测算和纳税人认可,正常情况下,胶南市鲜茶叶亩产量一般在50公斤~55公斤,春、夏、秋茶占亩产量的比重分别为70%、15%、15%。

评估指标:根据鲜茶叶基本亩产量,可以精确计算出精制茶加工业纳税人自有茶园的纳税当期鲜茶的产量,即:

纳税当期鲜茶叶产量=∑(茶叶种植可采亩数×鲜茶叶年基本亩产量×各季节鲜茶亩产量配比)

如果纳税人当期鲜茶产量明显低于计算值,应怀疑存在纳税异常问题。

2.鲜茶投入产出率和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各季节鲜茶叶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杀青(干燥)和匀堆等工序,最后形成制成茶,正常情况下,春茶、夏茶、秋茶的投入产出率分别为0.5公斤制成茶/2.1公斤鲜茶叶、0.5公斤制成茶/2.5公斤鲜茶叶、0.5公斤制成茶/2.5公斤鲜茶叶。

根据茶叶种植指导站提供的统计数据,由于各季度鲜茶品质的差异,其品级茶叶产生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即春季,一般分特级、一级和二级茶,其产成分配比例分别为20%、47%、33%,如只分一、二级茶,则产生分配比例为60%和40%;夏季,由于夏茶品质差,只能产成二级茶;秋季,一般分一、二级两个品级,其产成分配比例约各占50%.评估指标:根据上述两个“关键率”,结合纳税当期鲜茶叶投入量和各品级茶叶当期平均销售价格,可较为精确地计算出纳税人当期正常茶叶销售收入,即:

纳税当期茶叶销售收入=∑(当期鲜茶叶投入量×各季节鲜茶投入产出率×各季节品级茶叶产生分配比例×各品级茶叶当期平均销售价格)

如果纳税人当期申报或核定销售收入明显偏离正常销售收入,应怀疑存在隐匿销售收入等问题。

3.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胶南市鲜茶叶杀青(干燥)一般采取直接烘烤和蒸气烘烤两种工艺手段,其中,直接烘烤,主要采用燃煤和液化气两种燃料直接加热烘烤杀青,燃煤、液化气直接烘烤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分别为1250公斤鲜叶/吨煤和6公斤鲜叶/公斤液化气;采用蒸气烘烤,便于控制温度,但能耗也较大,其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约为625公斤鲜叶/吨煤。

评估指标:根据该“关键率”,结合实证掌握的纳税人当期能耗量,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纳税当期鲜茶叶总投入量,即:

纳税当期鲜茶叶总投入量=当期能耗量×单位能耗茶叶杀青量。

如果纳税人当期账面记载的鲜茶叶投入量明显小于理论计算当期鲜茶叶,应怀疑纳税人存在通过隐瞒鲜茶叶实际投入量,人为减少销售收入,少缴税款的问题。

典型案例

(一)利用投入产出率,精算企业核定税额。

胶南市某茶厂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2005年该厂核定销售额为2.4万元,月核定增值税税额为120元,不足起征点。2006年在对该厂进行纳税评估中,通过调查并实地查看企业账簿、自有茶园和生产经营场所,评估人员获取了企业相关主要数据:

茶叶产出量:企业同期茶园可采面积为15亩,主要生产季度为春、秋两季。茶园每亩年产鲜茶叶为55公斤,其中春、秋两季分别亩产35公斤、20公斤,春茶每2.1公斤可生产成品茶0.5公斤,秋茶每2.5公斤可生产成品茶0.5公斤。春茶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等3个品级,品级产成分配比例为20%、47%、33%;秋茶分为一、二两个品级茶,产成分配比例各占50%。上述数据与评估人员掌控的“关键率”基本一致,因此,经计算,2006年该企业春、秋两季各品级茶叶产量分别为:

春季:特级茶=15×35÷2.1×0.5×20%=25公斤;

一级茶=15×35÷2.1×0.5×47%=58.75公斤;

二级茶=15×35÷2.1×0.5×33%=41.25公斤;

秋季:一级茶=15×20÷2.5×0.5×50%=30公斤;

二级茶=15×20÷2.5×0.5×50%=30公斤。

茶叶销售收入:根据市场调查,2006年胶南市春茶特级、一级和二级成品茶的价格分别为每公斤2400元、400元和120元;秋茶一、二级成品茶的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00元和60元,因此,根据茶叶产出量,可计算出2006年企业茶叶销售收入应为:

2006年企业销售收入=春茶各品级成茶收入+秋茶各品级成茶收入=(25×2400+58.75×400+41.25×120)+(30×100+30×60)=9.325万元。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结合企业销售收入,可分别计算出企业本销售额(不含税)、应纳增值税额和月度应纳税额,即:

企业销售额=9.325÷(1+6%)=8.8万元;

企业应纳增值税额=8.8×6%=5280元;企业月度应纳增值税额=5280÷12=440元。

将计算数据与企业2005纳税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006年企业销售额与上核定销售额2.4万元相差达6.4万元,月核定增值税税额相差达320元。据此,评估人员对该户纳税人进行了约谈。在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测算面前,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承认以前核定税额低了,并同意调高核定销售额,由过去的月核定税额120元调增至420元。

(二)运用单位能耗杀青量,巧破隐匿鲜茶投入。

某茶叶研究所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5年申报销售收入79.8万元,缴纳增值税税款4.8万元,增值税税负率6.02%。2006年1月~9月申报销售收入49.8万元,缴纳增值税2.89万元,增值税税负率为5.8%,税负率比上年下降了0.22%。为此,评估人员对该企业2006年1月~9月纳税情况进行了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了解到该企业鲜茶叶全部从外地购入,同时,企业账面记载当期外购鲜茶叶9000公斤。于是,评估人员根据“鲜茶投入产出率”和“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等“关键率”指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缴纳税款进行了测算,结果,测算与企业申报数据基本一致。

在该行业经营红火的势头下,企业税负率出现下滑,说明企业纳税确实存在疑点,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评估人员重新调整了分析思路,将问题的突破点选在了企业生产能耗上。于是,评估人员调取了企业相关账簿,经查当期企业账面记载:耗煤量为17.68吨。根据企业采用蒸气烘烤工艺进行杀青,评估人员运用蒸气烘烤“单位能耗杀青量”指标,计算出企业当期实际应当外购鲜茶叶数量,即当期实际应当外购鲜茶叶数量=17.68×625公斤/吨煤=11050公斤。

计算得出的外购鲜茶叶与企业账面记载的数量相比短缺达2150公斤。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员又根据“鲜茶投入产出率”和“各品级茶叶产成分配比例”,对企业销售收入进行了重新计算,结果发现企业少申报销售收入达21.3万元。在精确掌握企业外购茶叶数量和销售收入的情况后,评估人员约谈了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充分有力的事实面前,该法定代表人承认当年和2005年存在部分外购鲜茶叶未入账,并积极主动补缴增值税税款及滞纳金5.3万元。

评估成效

2006年,通过有效掌控“关键率”指标,以产控税开展精制茶加工行业评估,胶南市国税局共评估一般纳税人3户,自查入库增值税税款85.3万元,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原来的3.25%升至5.6%,提高幅度达2.35个百分点,对4户原采取查账征收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了税额核定,对5户采取核定征收的小规模企业和63户个体户进行了税额调整,调增核定税额21.4万元。

xx省茶叶加工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

湖南省国税局:《横向纵向对比,发现企业纳税疑点》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某贸易公司系2004年8月成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本3100万元,现有职工68人,是一家主要从事生铁、钢材、水泥批发的企业,在娄底市批发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代表性。2006年该公司增值税税负率偏低,因此,娄底市国税局将该公司确定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

疑点采集

评估人员调阅了2005、2006企业所得税报表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析比较了近两年的税收和财务指标,查阅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和税款抵扣情况。通过初步分析,发现以下疑点。

疑点1.企业2006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167349819.15元,2006年与2005年相比销售收入增加145685043.35元,销售收入变动率为87%,大大超过±30%的预警值范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疑点2.企业2006年增值税应纳税额1763393.45元,税负0.56%,比2006年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的1.2%低0.64个百分点,税负差异幅度(与同行业比)为-53%,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2006年增值税税负率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税负率差异幅度(与上年比)为-46%。上述数值明显超出预警值±30%的范围。是否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多列进项抵扣行为?

疑点3.企业2005年运费抵扣税额272230.9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27727821.59元的比例为0.98%;而2006年运费抵扣税额782975.18元,占其总进项税额50921797.78元的比例却达到1.54%,比上年增长57%。是否存在多列运费抵扣的问题?

疑点4.企业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为167349819.15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46781.08元,2005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207%;2006年应税销售收入为313034862.50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75641.84元,2006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12%。

2006年与2005年相比,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下降0.08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为43%。是否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疑点5.企业2005年营业费用3959776元,占销售收入167349819.2元的比例为2.37%;2006年营业费用12951268.63元,占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的比例为4.14%,该比例变动率高达74.68%。是否存在多列费用,少缴企业得税的行为? 疑点6.企业2006年初存货金额2104370.6元,2006年末存货金额8984071.07元,年末比初存增加6879700.47元。该公司是批发企业,但没有大型仓库,年末存货金额变动异常。是否存在存货不实,发出商品不计或少计收入问题? 约谈举证及实地调查

针对以上疑点问题,评估人员对该公司展开了约谈。在约谈过程中,被约谈人仅就疑点1作出了合理解释并提供了相应证据,于是疑点1被排除。而由于企业方面无法对其他疑点给出合理解释,评估人员依照程序对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根据企业主动提供的账簿资料,评估人员对公司的增值税税率,按货物品种分类进行了测算。经测算,企业2006实现销售收入313034862.50元,应纳税额1763393.45元,增值税税负率为0.56%。其中,销售生铁收入256143123.95元,应纳税额2312659.86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0.9%;销售钢材收入48806518.55元,应纳税额-634969.74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3%;销售其他货物收入8085220元,应纳税额85703.33元,该项目增值税税负1.06%。

评估人员通过上述指标测算分析,得出如下判断: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其2006年增值税税负存在异常,特别是钢材项目销售的税负率为-1.3%,很可能存在少计钢材销售收入或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的现象。评估人员决定对其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评估人员通过对企业钢材仓库的入库单、发货单进行统计,并对钢材仓库进行盘点,发现钢材账实不符,账面比实际库存多2048吨,钢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 企业发出钢材2048吨给某房地产公司,因未及时与对方结算,故暂未作账务处理。评估人员对实地调查发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记录,确定了钢材存货不实,发出商品未及时计销售收入的问题,并取得相关的材料。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法宣传,告知企业发出商品并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后,应及时做销售收入。企业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认可了上述问题,愿意主动自查申报补税。

经查阅账簿资料和运费抵扣凭证,评估人员发现企业部分运费的单价过高,每吨货物1公里的运费单价高达2元,而据调查正常的单价是0.7元左右。针对这一疑点,评估人员要求企业自查申报。但企业认为其运费已实际发生,取得的运输发票也是真实的,并且通过了税务机关认证,因而没有进行自查申报。评估人员经查阅费用账簿资料后发现,企业经营费用变动率异常,形成原因是该公司2006“经营费用-代理费”科目列支750000元,并于当期所得税前列支。经核实企业2005发生的代理费,因无法取得发票,企业采购人员在某地税局取得代理费发票报销。该笔代理费不符合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条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0000元。但该企业认为费用已实际发生,不愿意自查申报补税。评估处理 经评估分析、约谈和实地调查,该公司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查申报。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同意该公司进行自查申报。

自查后,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了《纳税评估自查报告》,主动申报2048吨钢材的销售收入5848949.35元,补缴增值税994321.39元.鉴于企业仅对发出商品未及时计收入而少缴的增值税进行了自查申报,对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少缴的企业所得税、运输费用多抵增值税进项税金、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未进行自查申报,评估人员认为不能消除该企业的疑点。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评估人员将该公司移送至稽查部门进行查处。稽查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稽查,稽查查处结果如下:

1.对企业部分运费中包含的不属于抵扣范围的装卸费、押运费等费用,造成多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追缴,补征增值税264621.84元;

2.对企业存在的发出商品未及时作收入处理少缴的企业所得税、代理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不符合政策等问题进行查处,补征企业所得税275620.49元; 3.对上述查补税款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4.对上述查补税款按税法有关规定,处以0.5倍罚款计270121.17元。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评估与辅导并重———在约谈中解决企业问题》

企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成立于2001年1月,注册资金800万元,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及销售业务,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税率为33%。分析选案

2007年5月16日,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利用郑州市地税局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辖区内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了综合查询分析,在对某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2006财务报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及其他税务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后,发现如下异常情况: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本年为-5.5%,上年为6.8%,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5.8%。

(2)主营业务成本率异常:本年为83.6%,上年为72.5%,近3年平均为7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72.8%。

(3)主营业务费用率异常:本年为13.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1.8%。

(4)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年为-8.5%,上年为6.6%,近3年平均为5.7%,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6.2%。

(5)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异常:两者之比为0.65(-5.5%/-8.5%)。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

(6)企业所得税弹性异常:本年企业所得税变动率为-7.7%,营业收入变动率-5.3%,企业所得税弹性系数为1.45(-7.7%/-5.3%)。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而该比值大于1,且二者都为负数,表明税收缺乏弹性。

(7)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本年为8.6%,上年为12.5%,近3年平均为11.9%,辖区内本年同行业平均为12.8%。

针对上述异常情况,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局税政法规科估计该公司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决定将其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提交税源管理科实施纳税评估。税务约谈与实地调查

基于以上分析,评估人员作好约谈准备,报请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核准后,向该公司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告知企业应提供的有关资料。评估人员到达公司后,首先与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到其生产经营等在2006没有明显变化。在对其2006纳税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结合会计账、凭证进行系统审核后发现在税收上存在如下问题:(1)收入有关资料显示:①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账上存在红字冲销362800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发票,系公司为促销而开展商业折扣,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②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记载有12笔对外服务收入,合计126915元,调出记账凭证,看其所附原始凭证均为收据,经查其对该收入只进行所得税申报而未进行营业税申报,其税务登记的经营范围中也没有其他服务项目。

(2)成本有关资料显示:①内设职工食堂采购支出均计入生产成本,全年累计金额265742元,所附原始凭证均为白条。②用先进先出法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全年累计结转8659473元,而其向地税局备案的存货计价方法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经计算应结转7968364元。③其他业务支出明细账上记载有8笔培训支出,合计34580元,而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上没有对应的培训收入,经查均挂在其他应付款明细账上,合计68745元。(3)期间费用有关资料显示:①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列支8356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计提坏账准备金180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计提12000元。②销售费用中,广告费列支3265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256800元;业务宣传费列支74600元,经计算按规定标准应列支64200元。③财务费用中,向职工集资2000000元,一年期,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年利息支出160000元,而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5.58%。

(4)营业外支出有关资料显示:①卫生费20000元,经查凭证所附收据,系所在街道办事处摊派的卫生费。②赠送支出90000元,经查凭证系对客户购买量大而赠送的产品,此为成本价,按同期同类平均不含税价计算为120000元。

针对以上问题,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在约谈时解释为:有的问题是因为不知道相关的税法规定,有的问题是因为对有关税法规定理解有误等。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企业认可了评估人员的如下意见:(1)另开红字发票冲销收入问题:按国税函发〔1997〕472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故应补提增值税61676元,补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167.6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6632.4元(362800-6167.6)。

(2)对外服务收入问题: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980.33元(126915×5.5%);同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980.33元;还要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增加其他服务项目,以便向税务机关领购服务业发票。

(3)食堂采购支出问题:食堂采购支出不应计入生产成本,考虑到公司在产品、产成品年末余额较小,故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65742元;同时建议其采购凭证到当地国税局代开发票。

(4)销售成本结转问题:按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其改变成本计价方法,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91109元(8659473-7968364)。

(5)培训收入问题:少计培训收入68745元,要补提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3780.98元(68745×5.5%);同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4964.02元(68745-3780.98)。(6)期间费用问题:业务招待费超支19360元,坏账准备多提6000元,广告费超支69700元,业务宣传费超支10400元,财务费用超支48400元。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3860元。(7)营业外支出问题:卫生费属非广告赞助支出,不得列支,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赠送产品应视同销售,补缴增值税20400元(120000×17%),补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2040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7960元(120000-90000-2040)。

经过实地核查,对该公司审核分析出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通过评估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得到了企业的理解和配合,对其问题全部予以签字认可。同时在该环节一次性取得相关证据和准确的数据,为下一步评估调整作好准备。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情况,该公司共补缴企业所得税519184.74元,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18968.91元,缴纳滞纳金1120.22元,并按评估人员建议进行账务调整。此后,评估小组将该公司的增值税问题函告当地国税局。评估建议

1.反映问题:由于所得税具体税收政策繁多复杂,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企业往往易出现纳税错漏。2.建议措施:(1)评估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税务管理软件,通过案头审核税务资料来确定评估对象,而不是盲目地选择评估对象。(2)在评估过程中要针对案头审核的疑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估工作,而不是对评估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泛泛地评估。(3)评估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纳税评估,还要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如辅导纳税人变更税务登记、领购发票、调整账务等,以避免纳税人再犯同类错误。(4)要注意部门配合,评估结果要通报同级国(地)税局,以避免重复劳动,保证国家税收。山东省邹平县国税局、江苏省南京市国税局

江苏省南京市国税局:

《透过往来款项看外资房地产企业亏损原因》

行业基本情况

近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江苏省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楼市持续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企业长期亏损,2005年,南京市地税局下辖14家外资房地产企业亏损面达42.85%。评估数据采集与案头分析

评估人员以2005汇算清缴为切入点,收集企业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企业所得税事项备案等资料。结合日常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对上述资料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分析,重点对往来款项、收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进行分析,查找造成亏损的原因和评估疑点指标。

评估人员确定了应付款项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税金及附加变动率等重点评估指标,并发现应付款项变动率是变化最多、最大的指标。评估人员采取的方法是选择几家房产企业进行剖析,相关异常指标列示如下:

(1)F公司疑点。2005其他应付款大幅增加,变动率为1159%。根据日常管理了解的信息,该款项主要是用于筹集主楼的建造成本,并且该公司辅楼与裙楼建造在前,主楼建造在后,两者建在同一个地块上,公共部分成本合理是否分摊是评估关注点。(2)Y公司疑点。2005年往来款项大,且长期挂账,其应付款项变动率与销售成本变动率配比差异达14倍;2004年~2005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变动率为-70%,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44%呈反向波动。同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Y公司与香港C公司联合开发雁鸣山庄,2005年9月已销售完毕,到2005年底尚未结算,Y公司未就此项目所得申报纳税。

(3)J公司疑点。其他应付款6.2亿元,数额巨大,且2005年较2004年增长幅度达65%,引人关注。财务费用2423万元,与经营收入611万元不配比。J公司无在建项目,对其大额资金往来项目需要进一步评估。

(4)H公司疑点。2005年末应付款项较高,为3435万元,与当年703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变动率为-66%,应重点关注。评估约谈举证和实地调查

根据案头分析疑点,评估人员对几家房产公司的往来款项异常指标开展约谈和实地核查。发现共性涉税风险点后,在同类企业中进行拓展联评。通过往来款项异常指标评估,发现几家房地产企业存在四类涉税问题:

(一)F公司———多结转销售成本问题。针对F公司疑点(两期开发,成本有可能未在主楼、副楼、裙楼间合理分摊),评估人员设计了成本计算及记录循环内部控制问卷和纳税事项专题问卷。通过问卷形式,评估人员对其会计制度和税收风险进行了测试与评价。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裙楼(含地下二层)和辅楼已销售完毕,所有开发成本均已结转当期销售成本。开发商起初并无建造主楼的计划,后来由于南京楼市前景看好,董事会决定在裙楼之上、27层的辅楼旁边增建51层的主楼,2005年刚开工,未进入销售期。

评估人员发现企业的增建行为引发了多结转销售成本的税收风险。通过政策辅导,企业财务人员认识到,由于辅楼、裙楼开发销售在前,主楼建造在后,原有开发成本均已计入辅楼和裙楼的销售成本中。但其中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是主楼、辅楼、裙楼三者共有的,应按销售面积以及可售单位工程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应企业要求,评估人员在实地核查阶段辅导财务人员依法对前后期建造成本的划分和各楼层可售面积进行了核实。核查发现,已结转的销售成本中,应在主楼、辅楼、裙楼地上、裙楼负一层、负二层之间分摊的开发成本合计30996万元,主楼可售面积为68652平方米,按可售面积比例计算分摊后,辅楼和裙楼销售成本应调减7255万元,列入主楼开发成本。企业应调增2005应纳税所得额7255万元,自查补缴外资企业所得税2394万元。

(二)Y公司——减收增支问题。针对Y公司异常的应付款项变动率,评估人员经约谈发现:该公司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预提土地增值税1367.83万元,实际缴纳土地增值税为297.89万元,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69.93万元。“其他应付款”中挂账1391.98万元,是1994年~1995年计提需支付给外方的服务费,但未支付,且企业不能提供外方要求支付的相关合理证明,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391.98万元。

案头分析发现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会计报表附注中记载有雁鸣山庄楼盘,但对该楼盘的纳税状况却未有披露。约谈发现:Y公司与香港C公司1997年联合开发雁鸣山庄,Y公司负责提供土地(215.2亩),香港C公司提供开发资金(2474.8万元),2005年9月全部销售完毕。约谈中还了解到,一是香港C公司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楼盘销售使用的是Y公司的发票,并由Y公司缴纳营业税,但销售收入属于香港C公司,这正是造成营业税金背离收入大幅波动的原因。二是香港C公司曾支付Y公司109万元用于代缴所得税,但根据Y公司实际能够提供的税票,只有43.6万元。在实地核查中评估人员发现,香港C公司该项目的账册与凭证资料缺失不全,评估人员要求该公司委托境内的中介机构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做到账表相符、账证相符。在中介审计的基础上,确认该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为605万元。

由于该楼盘应纳税所得额是应作为Y公司所得征税,还是作为香港C公司的所得征税尚有争议,评估人员在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后,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实际利润归属者香港C公司作为纳税人,认定应缴纳外国企业所得税199.7万元,扣除Y公司已代扣代缴的43.6万元后,企业自查补缴税款156.1万元。

(三)J公司——关联企业融通资金减少利润问题。

针对J公司无在建项目而存在巨额往来款项和财务费用的疑点进行约谈。

该公司2005年财务费用2423万元,为同期收入的4倍,是造成企业2005年亏损的主要原因。约谈发现,J公司有9家子公司,为了便于资金控管,由J公司一家负责向银行贷款,再分配给集团内部子公司使用。同时,J公司也是一个内部资金拆借的平台,子公司将富余资金上交J公司,再由J公司在集团内统一调配使用。表现在其他应收款科目-内部应收科目中,2005年借方发生额高达110220万元,贷方发生额高达137678万元,年末贷方余额为27458万元,所有关联企业间融通资金往来均未支付或收取利息。根据评估初步测算,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仅2005关联融资就造成企业亏损增加2400万元。但是,由于集团调配资金数额巨大,笔数繁多,多数融资行为无书面协议,取证时间较长,因此评估人员将该情况移交反避税调查,将作进一步处理。

(四)H公司往来款项异常指标——未付款项长期挂账问题。

针对H公司较高应付款项且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的疑点,评估人员约谈后发现:1995年起收取的业主住房维修基金仍然挂账102.63万元一直未予支付,且企业不能提供相应资料,证明需要付款。对此,调增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2.63万元,补税33.86万元。评估结果

通过评估,揭示了往来款项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往来款项是造成房地产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润的调节器、亏损的蓄水池。此次评估共发现5户企业存在涉税问题,共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732万元,弥补亏损2489万元后,合计补缴外资企业所得税2521万元,代扣代缴外国企业所得税156万元,加收滞纳金19万元;3户长期亏损企业的可弥补亏损额由7089万元下降为4568万元,下降了36%。评估后,外资房地产行业亏损面,由评估前的42.85%降低为35.71%。

山东省邹平县国税局:

《用证据来印证约谈结果的可信度》

.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现有职工214人。经营范围是纺纱、纺织浆料,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原材料为皮棉、淀粉。信息采集

根据本单位税收管理员预警系统的提示,该单位2006年1月份申报异常,当月实现增值税103088元,实现销售收入10187823.2元,增值税税负为1.01%,低于全市同行业正常峰值范围(2%~3.5%),决定将其列为评估对象,同时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人员通过CTAIS“一户式”查询模块,采集到企业当月有关涉税信息,为便于对比分析,发现疑点,同时采集到2005年同期、2004全年、2005全年相关指标进行配比分析。

疑点分析

(一)对企业2006年1月份申报数据与去年同期指标进行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3.5%/-3.48%=1.006,由于二者均为负数且配比分析指标接近1,反映无问题。

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0.17%/-3.5%=0.0485,配比分析指标小于1;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在比值小于1且二者均为负数的情况下,反映可能存在本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不计销售收入或未作进项税额转出等问题。

(二)评估人员又根据采集的全年累积指标进行了如下配比分析。1.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23.7%/13.7%=1.73;远大于正常比值1,说明企业可能存在实现销售收入不计提销项税金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的问题。2.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24.99%/23.7%=1.05,比值接近1且二者均为正数,反映无问题。

3.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100%=(1.8%-2.8%)/2.8%=-35.7%,由于该单位为生产企业,变动幅度低于-20%,说明企业可能存在销售货物时只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销售价格偏低、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指标得出的疑点,结合企业产品情况,评估人员认为该单位少计销售收入从而少计销项税额的可能性较小。鉴于企业本期销售成本过大和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过大的情况,评估人员将疑点定在扩大销售成本和进项抵扣的范围上。于是评估人员又从户管档案和CTAIS系统中采集到企业进项税款抵扣的如下相关信息: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该单位的进项税金的构成部分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7%的进项,特别是2005年12月当月的114018.93元是去年同期的6.75倍。这说明该单位可能存在利用运输发票多抵进项的情况。约谈举证

针对以上分析发现的疑点,评估人员拟定了详细的约谈提纲,发出了《税务事项通知书》,对企业实施约谈。

针对税负较低问题,法定代表人王某解释,其产品纺织浆料主要销售给当地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近几年由于销售市场吃紧,该家大型纺织企业也实行竞价,为抓牢市场,不得不超低价供货。另外,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销售毛利率下降,税负较低。

针对销售成本比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2005年12月份的销售成本高于销售收入的问题,该法定代表人解释,由于纺织浆料产品形状的特殊性和管理及存储上的不严密,造成产成品从入库到出库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过大。这一原因导致该产品为微利产品,如果稍有不慎出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导致产品价格上不去,就会形成成本大于收入的情况。而当月的特殊情况就是由于有一批次品不得不低价卖出造成的数据异常。财务人员随即对这批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了说明。该单位于2005年12月处理纺织浆料产成品343.26吨,结转销售成本926802元。对12月份的运费抵扣大幅度变化的情况,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财务人员解释为由于年底集中结账造成。

这近乎完美的约谈结果并未打消评估人员的疑虑,评估人员决定让该单位对有关疑点问题的解释处理情况进行书面举证。将次品处理的收入及结算、运费单据的合法性及支付凭证作为举证资料的重点核实内容。

经过对该单位有关举证资料进行核实发现:该单位所说的超低价处理次品纺织浆料的业务不真实,因为该单位的账务处理上只有结转销售成本的记录,却无对应的收入及收款业务。也就是说,该单位该项业务只计了成本而未计销售。而其提供的有关运费的举证资料中,评估人员发现其索取的运费发票大部分为当地地税部门的代开运费发票。承运人为几个固定的个人姓名。而且货物的起运地与该单位的主要原材料采购地不一致;而其提供的支付凭证的附件中的摘要栏出现“付某某砖款”和“付某某砂石款”等字样。针对这越来越多的问题,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已很难自圆其说,终于承认所说的次品业务实际上是一次意外的废品损失。原因是该单位在建造办公楼的过程中,受规划的限制占用了纺织浆料的保管仓库。企业认为该产品是属于桶装,便暂时进行了露天存放的处理。但却由于一场意外的暴雨导致了产品的被浸而失效报废。考虑到非正常损失的产成品所负担的进项税款需要转出的问题,该单位就把实际已报废的产品作为次品进行了账务处理,以达到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目的。

而其运费的问题更体现了企业“一石二鸟”的目的。原来该单位新建办公楼所需的砖、砂、石料等材料均是由附近村的个人提供,这些人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故不能提供销售发票,于是就出现了以运输发票结算货款的情况。这样企业既能抵扣7%的进项税款,还能达到虚增成本的目的;而送货人也可顺利地结算货款。在评估人员就此对企业方面进行了政策解读后,王某及其财务人员表示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自查。

随后,评估人员就《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及报批需要的资料向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协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财产损失的报批工作。企业也同时对相关的涉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并调整和完善了相关的账务处理。自查结果

经过企业自查,确认了非正常损失和在建工程所用材料未作进项税额转出及扩大销售成本的事实。企业更正了申报表,并将应补缴增值税295636.34元和应补企业所得税708644.97元于限期内补缴入库,以上税款和滞纳金均已按期全部入库。北京市地税局

北京市地税局:

《外围证据———掌握企业收入的一把钥匙》 ——北京某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企业基本情况

北京某装饰有限公司责任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私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元,二级装饰装修资质,2003年12月在册设计师149人。评估数据采集

(一)内部数据采集

首先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2003年该公司共申报营业税计税收入3887万元,缴纳营业税194.35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0.5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1.2万元,该公司2003年未缴纳过印花税。

(二)外部数据采集

1.选择10个市场调取该公司签订的合同资料。

评估人员从全市规模较大的30家家具、建材市场中选择了10家,由相关区县地各局评估部门组织力量,从这10个市场抽取了该公司2003年与客户签订家装合同金额数据,2003年合同总金额为5655万元。

2.从相关行业协会调取该公司上报资料。

评估人员从北京市家装协会取得的该公司报送的2003年收入资料显示,2003年该公司取得收入1.4亿元。

将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

将该公司2003年的申报纳税数据、在10个主要市场的签订合同数据以及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数据进行“一户式”整合分析,发现该公司存在下列明显的涉税疑点和问题:

(一)该公司有未如实申报营业收入的嫌疑。1.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其在市场的签章金额存在巨大差异。市场是家装企业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约占到其全部收入的50%左右。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应为其全部应税收入,这一数字理应大于税务机关在10个市场采集到的企业签章金额。但数据比对发现,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约等于在10个市场签章金额的69%。2.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与向行业协会上报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该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收入只占其向行业协会申报收入的28%。

(二)该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明显偏低,存在隐瞒利润的嫌疑。近年来,北京市家装企业的纯利润率不低于7%,而从企业提供资料推算显示其纯利润率不到1%,这与其龙头企业的身份明显不符。

(三)该公司存在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嫌疑。

(四)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税务约谈及自查结果

经约谈举证及税收政策宣传辅导,该公司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自身的涉税问题,共补缴2003年~2004年两个税费485.15万元。其中,该公司2003年~2004年实际取得收入15137.12万元,少申报收入5254.87万元,两年共计补缴营业税262.74万元、城建税18.39万元、教育费附加7.88万元。该公司2003未如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建筑安装业纯益率6%,补缴企业所得税104.05万元。该公司对设计师发放的个人收入未按规定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003年~2004年共计补缴个人所得税90.52万元。该公司2003年~2004年按建筑、安装工程承包金额万分之三税率,两年共计补缴印花税1.57万元。分析及建议

当前家装行业普遍存在如下共性涉税问题:

1.申报营业收入不实。大多数家装企业仅就开具发票金额申报收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未开具发票部分没有向地税机关申报收入。

2.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采用“工程大包”的经营模式,将收入的70%拨给包工队作为工程款,包工队多数未办理税务登记,没有合法发票,只能用各种手段取得建筑材料发票或其他发票,甚至白条等抵作工程款,造成成本核算混乱。3.未全额代扣代缴设计师及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4.签订的装修合同未按规定贴花。

造成家装企业出现上述涉税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收入。针对目前家装行业的征管现状,评估人员建议:

加大以票控税力度,增强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群众索要发票意识。税务机关一是要加强针对该行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增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二是为在该行业加大以票控税的力度,建议对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增加“税务机关监制的合法发票是家装工程保修及争议解决的重要凭证”条款,以增强群众索要发票意识;三是为鼓励群众索要发票,将建筑安装业发票列入有奖发票范围。

扩大委托代征范围,实行属地征收。委托家具建材市场代征税款,管住较大规模家装企业的税源。考虑只有实力较强的家装企业才能进行市场,而这些家装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合同须由市场认证备案的特点,建议可由市场管理部门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这样就掌握了家装企业的主要收入。由市场主管税务所监督其代征税款,管住小规模家装企业、个体户、家装游击队零散税源。主要针对个体户、家装游击队及家装企业不开具发票的装修行为,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征税款,加强对居民小区,特别是新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建小区的税源管理。根据市建委物业处的相关规定,施工队动工前需在物业公司交纳押金领取施工证,完工后需经物业公司验收,可考虑由物业公司根据合同代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正规家装企业完工后可凭合同和开具的发票免于重复征收。建立情报交换机制,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核定征收权。建议在市局和区县局之间建立家装企业在各市场签订合同数据定期汇总交换机制,及时反馈给家装企业注册地主管税务机关,力求从源头堵塞税收漏洞。对企业申报收入明显低于已掌握的其市场签订合同金额,又不能提供相关证据说明理由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可依据掌握其合同金额核定其应纳税额,实行核定征收。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家装游击队应一律实行核定征收,如能提供合同按综合征收率核定征收,如无合同或合同金额明显偏低的,可和市建委及家装协会共同制定家装指导价格,按指导价格核定营业收放。

对家装业全面实行按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议对家装企业全面实行按照建筑安装业5%~7%纯益率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家装企业成本混乱的情况是其行业经营特点决定的,如果采取前几项措施,可基本掌握其营业收入,为实行定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了有利条件。联合建委、家装协会和市场管理部门,共同加强对家装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要和建委、家装协会以及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机制,在家装企业评优和资质年检时将诚信纳税作为重要参考标准。辽宁省国税局

辽宁省国税局:

《找出4S店经营中的利润蓄水池》 税人基本情况

辽宁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M品牌汽车4S店,即专营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供应(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案头分析及评估方法

(一)评估企业税负分析法

1.评估企业实际税负与预警税负对比分析该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517万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36141万元,汽车维修收入3376万元,实现增值税90万元,税负0.22%,明显低于全国汽车销售平均税负预警下限值(0.47%)。2.评估企业修正税负与参考税负对比分析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增值税税负受企业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是否均衡影响较大,应对实际税负进行修正,消除库存增减和整车购进均衡性对税负的影响。

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参考税负应为1%~1.5%。参考税负模型计算方法: 参考税负=4%×17%×90%+35%×17%×10%=1.2%(计算说明:假设整车销售毛利率4%,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35%,整车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参数)。

修正后的增值税税负=[评估期应纳增值税税额-评估期期末增值税留抵税额+评估期期初增值税留抵税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7%]/[同期销售额+同期整车库存金额增量×(1+整车销售平均毛利率)]×100%;经测算该企业2005年修正税负为0.16%,远低于参考税负1.2%。

(二)评估企业销售收入结构构成分析经调查了解到,成熟期(开业3年以上)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维修收入,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也相对稳定,一般为10%以上,高档车的这一比例更高,并随着经营期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企业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评估期维修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额×100% 该企业的维修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3376万元/39517万元×100%=8.54%。该企业经营的品牌是高档汽车,另一参考企业的同一比例是10%,可以进一步怀疑该企业纳税异常,有隐瞒维修收入的可能。

(三)评估企业毛利率分析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收入一般由整车销售收入和维修收入(企业大多将精品销售列在维修收入中)。将整车与维修(含配件与精品销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分离,分别计算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是对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纳税评估的关键。1.整车销售毛利率分析整车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专用发票注明的折扣;完成厂商销售计划的奖励与返利,数额由合同约定,有明点与暗点两种形式,明点由专用发票注明,暗点一般的冲抵购车款,隐蔽性较大。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率=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

评估期整车销售毛利=评估期整车销售额-(评估期期初整车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整车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整车库存余额);

整车毛利率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除极个别车型高于厂商零售指导价加价销售外,一般均为降价销售,毛利率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值,但综合毛利率一般不会低于2%。按上述方法计算该公司2005年汽车整车销售毛利率是3.3%,与同品牌的其他企业利润率基本相当。

2.维修销售毛利率分析经调查,维修服务获利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维修及配件销售的毛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配件加价,一般为15%~20%左右;人工费(工时),一般为15%~25%左右。维修及配件销售毛利率为35%左右。如果维修销售毛利率低于35%,可以推论有隐瞒维修销售收入的可能。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率=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 评估期维修销售毛利=评估期维修销售额-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

评估期维修配件实耗成本=评估期期初配件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配件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配件库存余额; 根据企业填报的数据,该公司2005年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万元。2004年底维修备件账面库存为658万元,2005年账面维修购进2649万元,年底账面库存为593万元。

当年汽车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上年底维修备件库存+当年维修购进-当年底库存=658+2649-593=2714万元。

维修利润率=(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维修及精品实耗成本)/维修及精品销售实现收入=(3376-2714)/3376=19.6%。从经营相同品牌的汽车4S店的情况看,维修利润率为35%~40%。可见企业维修利润率明显偏低。

3.配件及精品加价率分析在工时既定的条件下,配件及精品的加价=维修及精品收入-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维修工时费用;

配件及精品加价率=配件及精品的加价/配件及精品材料实耗;

据该公司管理软件上调取的维修的工时费用为1079万元,假定此项数据准确,可以计算该公司2005年配件加价为:汽车维修及精品收入3376万元-实耗材料2714万元-维修工时费用1079万元=-417万元。配件利润率为-15.36%。

从典型企业调查情况看,配件加价率应为15%~20%。该公司配件加价率呈负值显然不合常理,可推论其有瞒报维修销售收入或精品赠送未计收入的可能。应纳税款评估从

上述情况分析,该公司维修利润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可以推论有存在瞒报维修销售收入问题的可能。可以按下述方法推算,对应纳税款进行评估。

(一)假定该企业账面配件精品实耗成本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配件实耗成本的关系:维修收入=配件实耗成本/(1-维修利润率),按维修利润率平均标准下限3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2714/(1-35%)=4175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175-3376)×17%=135万元。

(二)假定该企业软件记载的工时费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工时费的关系:维修收入=工时费/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按工时费占收入的比例上限2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1079/25%=4316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316-3376)×17%=159.8万元。从不同的角度推算结论基本相近。约谈

根据约谈预案,评估小组采取灵活的方式分别对售车顾问、维修人员、前台收银人员、配件保管人员进行了先期约谈。在掌握了该公司大量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对该公司销售经理、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

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税务约谈人员提出的疑点进行了解释。对于税负偏低问题解释为该品牌轿车特别是进口轿车降价幅度较大,影响了税负。对于维修收入比例偏小、维修毛利低问题解释为同城有3家同品牌店,竞争激烈,建店较晚,所以维修量小、利润低。但同时承认确有精品赠送、免费维修、公司内部车辆维修等视同销售行为,因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够没有计入销售收入申报纳税。那位负责人当场表示将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自查。企业自查及评估结果

该企业在约谈后对公司的用友财务软件系统与一汽配件专用的R3系统进行了交叉查询和分析,查得2005年R3系统结转维修收入与财务确认相差597万元,涉及增值税101.49万元。造成差额存在的原因是:1.公司存在搞活动对外赠送有工时无成本(免费添加机油等);2.公司内部车辆修理业务的人工费等在R3系统确认而在财务没有体现;3.公司为广告客户免费车辆维修保养;4.整车销售进行精品赠送(车辆贴防晒膜、更换真皮座椅等);5.老客户维修换积分再修理。由于对以上项目相关政策把握不当,造成工时核算不准,同时没能开发票确认收入。

该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了自查表。将未申报的维修收入进行了申报,补缴入库增值税、滞纳金合计104万元,该公司评估后的增值税税负为0.48%,较评估前提高1.18倍,超过了预警线。湖南省地税局:《评估不匹配数据,发现企业账外收入》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醴陵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7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箱板纸,牛皮纸,是纸箱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2006年,该企业账面销售收入16244160元,利润642000元,申报企业所得税211860元。评估数据采集

某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在的醴陵市是一座工业化城市,以盛产鞭炮烟花和陶瓷闻名全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于两种产品装箱运输时对纸箱的需求量很大,纸箱行业带动了造纸企业的发展。2006年,该市造纸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为2.14%,而该企业只有1.30%。由于该企业在同行业中发展较早,质量比较过硬,按理来说利润水平应该偏高。针对税负异常这一疑点,醴陵市地税局决定将它列为评估对象。为了便于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评估人员采集了该企业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为:生产成品纸5757吨,耗用废纸7518吨,耗用电力3574000千瓦时,耗用煤4200吨,生产工人工资748000元。

该企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31吨,耗用电621千瓦时,耗用煤0.73吨,生产工人工资130元。而同行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22吨,耗用电580千瓦时,耗用煤0.68吨,生产工人工资120元。

评估人员根据醴陵市地税局编制的《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测算得出该行业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生产工人工资与产品产量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推算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评估小组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小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造纸行业中废纸与箱板纸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22∶1,该企业2006耗用废纸7518吨,运用数字方法,测算出该企业生产数量评估算公式如下:

评估期产品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量原材料耗用量=7518÷1.22=6162吨。案头分析

通过对相关指标测算,评估人员进行了如下案头分析:

1.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1.30%,远远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发现该企业2006年应生产成品6162吨,而企业账面上产成品的数量为5757吨,比评估小组测算的数少405吨。实施约谈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评估小组认为该企业疑点较多,有必要让企业对上述疑点进行举证。4月19日评估小组及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约谈举证通知书,要求财务人员4月21日前到税务机关约谈,评估人员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列举的疑点归类进行约谈的准备。4月20日,该企业财务人员刘某携带相关举证资料到管理分局接受约谈,约谈围绕疑点逐一展开。企业财务人员对评估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约谈时解释为:1.2006企业出现利润偏低,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工资偏高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职工责任心不强,发生严重的浪费所致。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认为成品纸少了405吨,是因为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耗用过大造成的。

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对疑点一、二的解释,企业利润偏低是因为管理不善,职工浪费过大的解释不尽合理。因为该企业不是新办企业,内部管理趋于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浪费现象,有必要调查落实。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认为通过约谈,企业的解释不够完善和合理,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和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燃料等偏高的原因还需要到企业生产场所了解情况。对业务往来单位应进一步调查。于是确定了调查思路:一是对企业购进的材料,耗用煤炭,购进电力的发票进行仔细审核,对生产工人工资发放表向职工抽样调查核实;二是针对产成品或销售入账的情况对产品出库单,库存产品按日进行具体核实。根据调查确定的思路,评估小组于4月25日到企业实地核实。1.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对每一笔原材料发票从购进到入库再到出库,对每个月耗用的电费,耗用的煤炭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职职工及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随机调查基本没有发现问题。

2.评估人员根据原材料——废纸投入产出1.22∶1的比例,根据生产工人每生产1吨纸发放工资120元的比例推算,可以产出成品纸6162吨,比企业账面5757吨相差405吨。评估人员找到原材料保管员,确定领用原材料吨位数量属实。评估人员在工资核算员处发现,每月出产的成品纸数量比账面产成品数量大,随即找到仓库保管员查看入库出库记录。评估人员发现,入库记录与工资核算员核算的记录一致,但与财务上的产成品数量不符,出库记录也与财务上的销售数量不符。对此,财务人员无法解释。

3.由于涉及调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评估人员向市局稽查局发出协查申请,经稽查局检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涉及销售方向该单位汇入销售款的具体情况,发现该单位2006与3家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户发生过业务往来,销售箱板纸410吨,取得销售收入1061100元(含税)。面对评估人员获取的资料,企业方面承认:由于部分客户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没有将该部分收入入账。评估处理结果

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已构成偷税,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将评估材料移送稽查局。稽查局根据评估材料,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5417.70元,并调增以前损益891505.3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196.75元。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企业按期足额补缴了税款和罚款,企业所得税税负也达到了3.12%,超过了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重庆市地税局的

重庆市地税局:《数字图像实时监控,矿业评估科学便捷》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醴陵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7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箱板纸,牛皮纸,是纸箱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2006年,该企业账面销售收入16244160元,利润642000元,申报企业所得税211860元。评估数据采集

某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所在的醴陵市是一座工业化城市,以盛产鞭炮烟花和陶瓷闻名全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由于两种产品装箱运输时对纸箱的需求量很大,纸箱行业带动了造纸企业的发展。2006年,该市造纸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企业所得税平均税负为2.14%,而该企业只有1.30%。由于该企业在同行业中发展较早,质量比较过硬,按理来说利润水平应该偏高。针对税负异常这一疑点,醴陵市地税局决定将它列为评估对象。

为了便于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评估人员采集了该企业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为:生产成品纸5757吨,耗用废纸7518吨,耗用电力3574000千瓦时,耗用煤4200吨,生产工人工资748000元。

该企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31吨,耗用电621千瓦时,耗用煤0.73吨,生产工人工资130元。而同行业每吨成品纸耗用废纸1.22吨,耗用电580千瓦时,耗用煤0.68吨,生产工人工资120元。

评估人员根据醴陵市地税局编制的《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测算得出该行业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生产工人工资与产品产量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推算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评估小组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主导产品(小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造纸行业中废纸与箱板纸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22∶1,该企业2006耗用废纸7518吨,运用数字方法,测算出该企业生产数量评估算公式如下: 评估期产品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量原材料耗用量=7518÷1.22=6162吨。

案头分析

通过对相关指标测算,评估人员进行了如下案头分析:

1.企业所得税税负仅为1.30%,远远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发现该企业2006年应生产成品6162吨,而企业账面上产成品的数量为5757吨,比评估小组测算的数少405吨。实施约谈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评估小组认为该企业疑点较多,有必要让企业对上述疑点进行举证。4月19日评估小组及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约谈举证通知书,要求财务人员4月21日前到税务机关约谈,评估人员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列举的疑点归类进行约谈的准备。4月20日,该企业财务人员刘某携带相关举证资料到管理分局接受约谈,约谈围绕疑点逐一展开。企业财务人员对评估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在约谈时解释为:1.2006企业出现利润偏低,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工资偏高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职工责任心不强,发生严重的浪费所致。

2.评估小组通过测算认为成品纸少了405吨,是因为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耗用过大造成的。

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对疑点一、二的解释,企业利润偏低是因为管理不善,职工浪费过大的解释不尽合理。因为该企业不是新办企业,内部管理趋于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浪费现象,有必要调查落实。实地调查

评估人员认为通过约谈,企业的解释不够完善和合理,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和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燃料等偏高的原因还需要到企业生产场所了解情况。对业务往来单位应进一步调查。于是确定了调查思路:一是对企业购进的材料,耗用煤炭,购进电力的发票进行仔细审核,对生产工人工资发放表向职工抽样调查核实;二是针对产成品或销售入账的情况对产品出库单,库存产品按日进行具体核实。根据调查确定的思路,评估小组于4月25日到企业实地核实。

1.在实地核实过程中,评估人员对每一笔原材料发票从购进到入库再到出库,对每个月耗用的电费,耗用的煤炭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职职工及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随机调查基本没有发现问题。

2.评估人员根据原材料——废纸投入产出1.22∶1的比例,根据生产工人每生产1吨纸发放工资120元的比例推算,可以产出成品纸6162吨,比企业账面5757吨相差405吨。评估人员找到原材料保管员,确定领用原材料吨位数量属实。评估人员在工资核算员处发现,每月出产的成品纸数量比账面产成品数量大,随即找到仓库保管员查看入库出库记录。评估人员发现,入库记录与工资核算员核算的记录一致,但与财务上的产成品数量不符,出库记录也与财务上的销售数量不符。对此,财务人员无法解释。

3.由于涉及调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评估人员向市局稽查局发出协查申请,经稽查局检查该单位基本银行账号,涉及销售方向该单位汇入销售款的具体情况,发现该单位2006与3家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户发生过业务往来,销售箱板纸410吨,取得销售收入1061100元(含税)。

面对评估人员获取的资料,企业方面承认:由于部分客户不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没有将该部分收入入账。评估处理结果 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已构成偷税,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将评估材料移送稽查局。稽查局根据评估材料,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5417.70元,并调增以前损益891505.3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94196.75元。另外,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企业按期足额补缴了税款和罚款,企业所得税税负也达到了3.12%,超过了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 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青岛市国家税务局的

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

《梳理疑点,在评估中还原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行业基本情况

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关医药购销政策放开后,青岛市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医药零售行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连锁药店也渐成规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该行业申报销售收入、税负率明显偏低,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全行业申报销售收入4.75亿元,仅占统计部门公布的行业零售收入的65.8%,行业实现增值税0.11亿元,税负率仅为1.52%。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销售收入夹杂其间,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销售收入情况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详细分析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实地查证,评估人员初步认定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主要由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三项收入构成,而在这三项收入中,现金收入在现行体制下,一时难以查清,但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信息却分别能由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掌握,如果能够准确获得这两项收入信息,将为核实该行业销售收入的真实面目,提供关键性“钥匙”。

为获得上述两项收入的准确信息,青岛国税局积极发挥市综合治税管理平台的力量,争取市财源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从医保部门提取了2005年青岛市医保系统内注册的药店户数和医疗保险卡结算信息;通过与人民银行联系协调,获得了52家药店近亿元的银行卡刷卡收入信息,这些都为摸清该市医药零售行业销售收入情况奠定了基础。

在充分掌握上述收入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经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记载的纳税人征管信息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截至2005年底,青岛市办理税务登记的药店共有1576户,其中独立核算药店719户,非独立核算药店857户,有44户医药零售企业未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已经办理登记的独立核算的纳税人中有120户申报应税收入明显低于医疗保险卡结算收入,差额高达5300万元,个别纳税人申报收入甚至相差高达43.6倍。据此,评估人员认定:该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零售企业存在隐匿应税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嫌疑。实证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该行业隐匿应税销售收入问题,准确把握税收征管中的疏漏和探究各项销售收入配比规律,为约谈自查和个案评估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和导向,青岛市国税局将医疗保险卡收入与实际申报应税收入比对差额较大的45户纳税人直接移交稽查部门进行实证调查。

在实证调查中,稽查部门不仅实现查补税款445万元,还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和发现了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销售收入构成的基本比例:

一是多数连锁经营的医药零售单位并不掌握分支机构实际经营规模和业绩情况,总机构只对本部收入进行申报,分支机构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 二是通过对45户企业收入分类汇总统计发现,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等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2∶1左右,从而可据此概率推算出医药零售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即:

全年销售收入(含税)=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全年银行卡收入+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现金收入与医疗保险卡收入比例)。约谈自查

利用以上实证调查所发现和掌握的问题和规律,评估人员对全市所有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逐一筛选,共筛选出医疗保险卡收入与申报应税收入差额明显偏小或分析可能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纳税人1072户。同时,该市各区(市)国税局分别按区域对筛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和自查。

集体约谈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通过讲解行业整体税收分析情况和以案说明行业税收问题症结,辅导和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在自查中详细填报自查表。自查表中除详细设定纳税人从业人员、资金状况、经营面积、实际所在街道、联营连锁经营等基本情况外,还专门设计了“应税收入”栏目,将申报应税收入分列为:医保卡收入、现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实行分类申报,既促使纳税人据实填报,又便于税收管理员下一步审核和判断。

通过集体约谈和纳税人自查,不仅使1072户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449.2万元,而且通过纳税人举证、认同和自查表分类统计,验证了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和银行卡收入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的正确性。个案评估

纳税人自查结束后,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自查结果,对纳税人自查表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录入,依据数据信息分别对相类似纳税人,纳税人报送的人员、资金、区域、连锁经营等信息和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三项收入申报信息等进行了横向对比、相关性和比例关系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自查后仍有纳税异常现象的纳税人352户,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再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蹲点调查、获取原始数据和突击抽查发票等具体手段实施评估。如在对“北京某堂青岛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评估人员不间断连续3天蹲点记录了该企业现金收入。通过记录汇总发现企业在销售冬虫夏草、燕窝、西洋参等高档保健品时,医疗保险卡进项金额大、比例高,占其全部收入达79%。在掌握上述实际情况后,评估人员依据纳税人医疗保险卡信息、分支机构规模、药品进货周期、库存状况等情况,对纳税人前期应纳税额进行了再次计算核定,并进一步约谈了纳税人。经约谈,纳税人承认未真实申报部分收入,主动补缴税款32万元。

通过对352户疑点纳税人进行个案再评估,共评估补缴税款111万元。评估成效

在成功评估补缴税款1005.2万元的同时,青岛市国税局认识到纳税评估补税只是第一步,如何防范问题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的。为此,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该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和行业经营规律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旨在实现对医药零售行业的长效管理。

一是在税务登记环节,针对纳税人不登记、不设账簿,逃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实行“三比对一巡查”制度。“三比对”即将行业纳税人国地税登记信息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工商登记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医保卡结算用户相比对,以准确掌握纳税人依法登记情况。“一巡查”是指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设账簿的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降为C类纳税人,由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实施定期现场核查。二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实施以票控税。在行业内提倡使用税控收款机、银行POS机和医疗保险卡收款机,对已经使用的纳税人,保证其发票用量;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的,严格限制用票量,并按最低票面版本提供发票;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且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实行监管代开发票管理。

三是对医药零售行业实行分项收入申报。要求在正常的税种申报的同时,终了分别对现金、医疗保险卡和其他收入进行分项填报,凡是当期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进行实地蹲点查实。

四是加强对非独立核算企业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的税收管理。规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本市内所有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进行备案监督,分支机构没有设置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不全的,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总机构进行核定其应纳税款。

通过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和办法,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医药零售行业申报应纳税额达4818.7万元,同比增长54%,行业税负率也由过去的1.52%提高到现在的2.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青岛市国家税务局: 《拓展信息触角 增强评估实效 》

行业基本情况

医疗体制改革及相关医药购销政策放开后,青岛市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医药零售行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少连锁药店也渐成规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该行业申报销售收入、税负率明显偏低,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全行业申报销售收入4.75亿元,仅占统计部门公布的行业零售收入的65.8%,行业实现增值税0.11亿元,税负率仅为1.52%。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销售收入夹杂其间,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销售收入情况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详细分析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实地查证,评估人员初步认定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主要由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等三项收入构成,而在这三项收入中,现金收入在现行体制下,一时难以查清,但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信息却分别能由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掌握,如果能够准确获得这两项收入信息,将为核实该行业销售收入的真实面目,提供关键性“钥匙”。

为获得上述两项收入的准确信息,青岛国税局积极发挥市综合治税管理平台的力量,争取市财源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从医保部门提取了2005年青岛市医保系统内注册的药店户数和医疗保险卡结算信息;通过与人民银行联系协调,获得了52家药店近亿元的银行卡刷卡收入信息,这些都为摸清该市医药零售行业销售收入情况奠定了基础。

在充分掌握上述收入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人员经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记载的纳税人征管信息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截至2005年底,青岛市办理税务登记的药店共有1576户,其中独立核算药店719户,非独立核算药店857户,有44户医药零售企业未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已经办理登记的独立核算的纳税人中有120户申报应税收入明显低于医疗保险卡结算收入,差额高达5300万元,个别纳税人申报收入甚至相差高达43.6倍。据此,评估人员认定:该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零售企业存在隐匿应税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嫌疑。实证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该行业隐匿应税销售收入问题,准确把握税收征管中的疏漏和探究各项销售收入配比规律,为约谈自查和个案评估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和导向,青岛市国税局将医疗保险卡收入与实际申报应税收入比对差额较大的45户纳税人直接移交稽查部门进行实证调查。

在实证调查中,稽查部门不仅实现查补税款445万元,还通过实证调查总结和发现了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销售收入构成的基本比例:

一是多数连锁经营的医药零售单位并不掌握分支机构实际经营规模和业绩情况,总机构只对本部收入进行申报,分支机构成为税收征管的盲点;

二是通过对45户企业收入分类汇总统计发现,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收入等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2∶1左右,从而可据此概率推算出医药零售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即:

全年销售收入(含税)=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全年银行卡收入+全年医疗保险卡收入×(现金收入与医疗保险卡收入比例)。约谈自查

利用以上实证调查所发现和掌握的问题和规律,评估人员对全市所有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逐一筛选,共筛选出医疗保险卡收入与申报应税收入差额明显偏小或分析可能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纳税人1072户。同时,该市各区(市)国税局分别按区域对筛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和自查。

集体约谈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通过讲解行业整体税收分析情况和以案说明行业税收问题症结,辅导和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在自查中详细填报自查表。自查表中除详细设定纳税人从业人员、资金状况、经营面积、实际所在街道、联营连锁经营等基本情况外,还专门设计了“应税收入”栏目,将申报应税收入分列为:医保卡收入、现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实行分类申报,既促使纳税人据实填报,又便于税收管理员下一步审核和判断。

通过集体约谈和纳税人自查,不仅使1072户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449.2万元,而且通过纳税人举证、认同和自查表分类统计,验证了该行业现金、医疗保险卡和银行卡收入三项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的正确性。个案评估

纳税人自查结束后,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自查结果,对纳税人自查表中相关数据进行了录入,依据数据信息分别对相类似纳税人,纳税人报送的人员、资金、区域、连锁经营等信息和现金、医疗保险卡、银行卡三项收入申报信息等进行了横向对比、相关性和比例关系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自查后仍有纳税异常现象的纳税人352户,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再评估。

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蹲点调查、获取原始数据和突击抽查发票等具体手段实施评估。如在对“北京某堂青岛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评估人员不间断连续3天蹲点记录了该企业现金收入。通过记录汇总发现企业在销售冬虫夏草、燕窝、西洋参等高档保健品时,医疗保险卡进项金额大、比例高,占其全部收入达79%。在掌握上述实际情况后,评估人员依据纳税人医疗保险卡信息、分支机构规模、药品进货周期、库存状况等情况,对纳税人前期应纳税额进行了再次计算核定,并进一步约谈了纳税人。经约谈,纳税人承认未真实申报部分收入,主动补缴税款32万元。

通过对352户疑点纳税人进行个案再评估,共评估补缴税款111万元。评估成效 在成功评估补缴税款1005.2万元的同时,青岛市国税局认识到纳税评估补税只是第一步,如何防范问题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的。为此,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该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和行业经营规律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旨在实现对医药零售行业的长效管理。

一是在税务登记环节,针对纳税人不登记、不设账簿,逃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实行“三比对一巡查”制度。“三比对”即将行业纳税人国地税登记信息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工商登记相比对、国税登记与医保卡结算用户相比对,以准确掌握纳税人依法登记情况。“一巡查”是指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设账簿的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降为C类纳税人,由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实施定期现场核查。

二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实施以票控税。在行业内提倡使用税控收款机、银行POS机和医疗保险卡收款机,对已经使用的纳税人,保证其发票用量;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的,严格限制用票量,并按最低票面版本提供发票;对于未使用上述设备且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实行监管代开发票管理。

三是对医药零售行业实行分项收入申报。要求在正常的税种申报的同时,终了分别对现金、医疗保险卡和其他收入进行分项填报,凡是当期现金收入占医疗保险卡收入20%以下的,进行实地蹲点查实。

四是加强对非独立核算企业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的税收管理。规定: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本市内所有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进行备案监督,分支机构没有设置账簿或纳税资料信息不全的,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总机构进行核定其应纳税款。

通过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和办法,青岛市医药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医药零售行业申报应纳税额达4818.7万元,同比增长54%,行业税负率也由过去的1.52%提高到现在的2.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纳税评估习题 篇6

一、由于纳税评估行为的复杂性,评税人员应分别不同情况对评税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具体有哪些情况?评税人员应如何处理? 答案:由于纳税评估行为的复杂性,应分别不同情况作出以下处理:

1、对于经评定属于未有违法、违章问题的,直接制作《纳税评估结论》。

2、经评定属于违法、违章问题的,应当分别按照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纳税人自查有问题的

对纳税人自查有问题的,经评税人员审核后,认为事实清楚,数据准确的,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经过分管局长审批后,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纳税人。(2)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的

① 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经评税人员审核认为举证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的,制作《纳税评估结论》。

② 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经评估人员审核认为举证理由不成立,证据不确凿的,转稽查部门查处。(3)纳税人不自查的

评税人员经评税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准确的,应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经过分管局长审批后,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问题复杂难以查清的,转稽查部门查处。

二、在纳税评估中,评税对象的来源主要有哪些途径? 答案:一是来自于高平台软件的《零、负申报清册》;

二是根据高平台软件确定的某一时段分行业平均税负率,经评税人员实际经验判断调整后成为税负警戒值,凡低于该警戒值的同行业企业;

三是特定评税对象,上级交办、部门转办、专题项目、重点税源户等; 四是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加油站。

三、请根据甲公司12月份毛益率和销售额变动率指标情况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本期 上年同期

甲某公司毛益率 8% 10% 同行业平均毛益率 14% 10% 甲公司销售额变动率 22% * 答案:该公司月份的毛益率8%低于同行业平均毛益率l4%,说明甲公司的毛益率水平不正常;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22%,毛益率却比去年下降了2%,通过配比分析,则进一步表明该公司的毛益率指标不可信,有存在瞒报收入、帐外收入的情况及其他申报收入不实或成本不实等嫌疑。

四、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应纳增值税

B=〔商品销售利润+(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存货-期末存货)〕*适用税率。A是企业实际的应纳税额,B是应纳税额的理论数。商业企业某一时期的应纳增值税税额与同一时期的商品销售利润、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有内在联系。即A应约等于B。若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分析有无未付款先抵扣进项税额、有无虚列进项、有无销售未入帐、应付账款的变化情况。

五、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工业企业进项税额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本期进项税额。

B=(17%-参照税负)*销售收入1+(13%-参照税负)*销售收入2+(期末存货-期初存货)*适用税率。

A是企业实际的进项税额,B是进项税额的理论数。A应约等于B。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剔除存货的结构变化,考虑分析有无材料未入库而抵扣,库存材料是否真实,有无非生产性运输费用支出或虚列运输费用,有无隐瞒销售收入等。

六、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商业企业进项税额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本期进项税额

B=〔(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适用税率+本期运费*7% A是企业实际的进项税额,B是进项税额的理论数。商业企业某一时期的进项税额与同一时期的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运费有内在联系。A应约等于B。若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分析有无虚列进项、提前抵扣,考虑分析存货变化与应付帐款之间的联动变化情况。

七、请指出下表中各项目的数额与什么数据相等,否则属于异常。第1行“(一)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项目中的“税额”数应等于当期金税工程报税系统所采集的销项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第11行“(六)期初未抵扣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项目的“税额”数,应当等于上期《明细表》第16行“(九)期末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第12行“(七)本期全部认证通过防伪税控发票”项目中的“税额”数应等于当期金税工程认证系统所采集的认证通过的进项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明细表》第(六)至(九)项的逻辑关系应符合下列公式,不符合的属于异常。

第13行“(八)当期申报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第11行“(六)期初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第12行“(七)当期全部认证通过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一第16行“(九)期末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 项目的“税额”数。

八、如何按步骤展开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税申报审核评税?

答案:审核评税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即:评析、核实、认定、处理。

1、评析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各种纳税资料和日常掌握的纳税人情况,对纳税人申报内容及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比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初步确定纳税人申报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中存在的问题或疑点。

2、核实 主管税务机关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应逐一进行核实。需要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核实的,可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做出解释、说明,也可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或佐证材料。

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口头解释和说明应有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签字的书面记录。

3、认定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核实情况,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逐一进行认定,并填制《审核评税结论》。

4、处理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评定结果,对存在问题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由分局长签发税务处理通知书。对审核评税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实地核查的,应转交稽查部门,并填制《审核评税问题移送单》。

九、为实现对商贸企业的增值税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应设置哪些岗位?各岗位有哪些职责?

答案:增值税纳税纳税评估的工作,应由各级税务机关负责流转税管理的部门负责。基层征收管理部门应按规定设立相应岗位,专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

1、县级以上(含县级)国税局流转税管理部门负责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各级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任务、目标和考核制度,并对下级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

2、纳税评估资料受理岗位及职责

负责接收纳入纳税评估范围的商贸企业报送的纳税评估资料,并审核其资料的完整性。

3、纳税评估资料传递岗位及职责

负责收集整理并向纳税评估岗位传递全部纳税评估资料。

4、纳税评估岗位及职责

(1)按照《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的规定,对纳税评估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2)对评估指标有一项异常的商贸企业,及时移交稽查部门进行检查。

(3)对评估指标异常的企业,在稽查部门稽查期间,核定商贸企业专用发票的限额和用量,并通知发票发售部门按照核定结果销售专用发票。

(4)对稽查部门反馈的稽查节果进行综合分折广并与稽查部门定期实施复评复查。

(5)汇总、整理评估资料及档案,总结评估情况及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形成评估工作报告。

十、税务机关应找哪些纳税评估的后续管理工作? 答案:

1、跟踪监控

纳税评估部门在评税项目结束后,要将已评估过的对象纳入监控范围,建立纳税评估跟踪监控制度,监控期一般为3个月,有重大问题的,延长至6个月,每月监控该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发现有异常变化的,应作为当期的纳税评估对象进行评税。

2、纳税评估的内部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各级税务机关,应该定期向本地区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报送《纳税评估工作统计报表》。

评估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结案后,应该按期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制作《纳税评估综合报告》报送市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稽核股负责人应该定期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汇总,经分局长审批后,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反馈有关部门。

3、资料的整理归档

评税资料应在评税结束后及时整理,在审核无误的情况下,存入纳税人档案。

4、成果分析

纳税评估岗位职责 篇7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 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 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行) 》, 按照法的渊源来看, 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行) 》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 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 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 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 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 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 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行) 》第二十六条却规定,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 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 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 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 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 不构成犯罪的, 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 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行) 》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 不发给纳税人, 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 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 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 而没有确凿的证据, 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 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 移交证据不足, 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 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 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 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 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 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 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 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 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 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税收管理员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 科学配置税收管理员成为纳税评估最关键的保障基础。税收管理员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 把主要精力用于税款征收上。基层征收单位日常式、临时性工作大多数都落在税收管理员身上, 哪项工作都不能不办。为了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税收管理员整日忙于应付, 身心疲惫。而要完成好一项纳税评估工作大约需要7天时间, 这需要税收管理员在没有其他事务性工作打扰的情况下完成, 否则, 对纳税评估工作只能是应付了事。这就需要给出各行业的一些评估方法, 使税管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纳税评估任务。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 即专业评估人员以行业纳税评估为主, 总结出一些带有本地区行业特点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参数, 指导税管员有条不紊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评估格局。对税管员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对复核时发现的有问题的评估报告, 认真开展复评, 避免出现税管员和纳税人对评估工作怀有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 并将其作为考核税管员业绩的主要指标。同时进行税管员之间的评估经验交流, 从而提升全体税管员的税收征管水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 只有做到“评估一户、规范一个行业、监控一个行业”, 才能达到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 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评估与征管查的有效互动, 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专业化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以后, 纳税评估工作并不是评估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情, 而是各个税务部门相互配合的事情。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从数据信息的采集上看, 除了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上采集数据外, 税管员日常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更是不能忽视的;从税务部门的角度上看, 最了解企业的是税管员, 税管员为评估人员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实、更有价值。笔者认为, 如果能和税管员共同评估, 捕捉的评估点更准确、质量更高, 同时又能使税管员放下思想包袱,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纳税评估效果。要使我们的评估结果发挥事后监控的目的, 就需要税管员了解评估部门的评估结果, 及时进行跟踪问效, 否则评估过的企业有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有税收政策作保障, 这就需要业务部门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及时解决评估工作中遇到的税收政策问题。使评估工作中税收政策运用得更准确、更规范, 使纳税人心服口服。而稽查部门可以为纳税评估工作保驾护航, 如果纳税人对经科学分析、符合实际的评估结果不予认可, 就需要稽查部门予以配合, 而不以纳税评估证据确凿为前提条件, 因为评估人员在目前情况下并没有收集各种证据的权力, 只要纳税评估结果符合逻辑关系, 纳税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并不认可评估结果的情况下, 稽查部门就可以介入收集证据, 确认性质, 只有这样才能使纳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否则, 纳税评估工作的存在就无意义可言, 纳税评估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 难以发挥其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

四、合理测算评估指标预警值, 使评估参照标准更具科学性

在日常评估工作中常常遇到我们所参照的省局或国家局指标不被纳税人认可的情况, 他们认为不符合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这就需要各级评估机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进行审计式评估, 必要时可以在企业“蹲点”, 真正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性生产经营情况, 总结出更加细化, 具有可比性的评估指标预警值, 使纳税评估结果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上述观点并不是要对每户企业都进行审计式评估, 这样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太大, 税收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个别企业的审计式评估以点代面, 使本地区的纳税评估指标更符合本地区实际, 使纳税人更容易接受, 评估质量会更高。同时将测算的评估指标和预警值向省局备案, 以备省局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创新并不能丢掉我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借鉴过去老的“纳税鉴定”方式, 设计更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生产经营具体情况表》, 对每道工序的耗电、耗料等数据指标由企业负责填写, 特别注明如不如实填写应承担的责任。税管员要对情况表进行认真审核, 并对企业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等使用说明书进行备案。有必要的还要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特别是决定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数据指标, 这些资料必须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前就要事先搞清楚, 否则不予办理税务登记, 从源头上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对企业的指标变动, 随时要求企业进行更正备案。笔者认为, 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 那么评估工作质量会更高, 更具科学性, 评估结果也会为纳税人所接受。

五、纳税评估工作要做好, 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

上一篇:员工加班申请怎么写下一篇:设备管理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