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思考(精选8篇)
编者按:网络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对整个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规划提出修正的需求。笔者在对网络经济进行初步研究之后,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我国必须尽快作出网络经济战略决策
在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中,总是有一些机遇,使一些国家能迅速强大起来。例如,航海带来的贸易促使了英国的迅速富强;东南亚四小龙抓住电子技术进步和出口的机会而一跃成为经济小巨人。但这样的历史机遇并不多,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过几次,洋务运动以来的世界上出现的机器时代、汽车时代和电子时代,我国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丧失,使我们民族的经济真正腾飞受到了种种磨难和曲折。改革开放的成功,除了政策上的正确外,把握机遇,是我国经济阔步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故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对机遇问题非常重视。今天,整个世界经济又在进行一种大的转变之中,主要的两个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而网络经济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目前全球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呈现网络经济的特征,网络经济的发展目标必然是全球化经济,而且因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加速了全球化经济的进程。在这场历史大转折中,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带来全新的挑战,也带来众多的机会。能否在这场挑战中抓住发展机会,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都十分重要。这个时代特征初露端倪,抓住机遇,缩短差距,并且充分利用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市场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笔者发现,网络经济发展中,遵循“路径依赖”和“机遇优先”的规律。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机制,率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其先占市场的优势,利用规模巨大(效益)导致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通流行导致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所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对手(参见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1995)。
机遇优先,就是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开拓市场关键在于发现市场机遇,把握机遇,是获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也是网络经济中创新劳动的主要体现。有人指出,在网络经济中,“第一”(创新)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模仿)可能就“一文不值”。网上书店就是一个启ar,第一的Amozon.com世人皆知,第二是谁,就知之甚少。这也反映网络经济中的一些特有的规律。这些规律正在改变了人类存留在工业时代的种种落后的经济观念。
二、我国在发展网络经济中的几个原则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有自己特有的规律,也需要与本国的资源、目标和不利条件相适应。因此,在制定目标前,必须有一些指导性原则。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将来趋势,在制定网络经济政策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打破原来行业性、地域性,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网络经济已经超出了一个行业经济的概念,绝不能,也不可能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它牵涉到经济的许多方面。要打破原来狭隘的行业管理。特别在通信领域和各个城市之间,允许有能力的企业快速进入,使一些优秀产品和项目能够迅速推广和在全国范围内移植,减少重复建设的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和政府引导改变n企业多、散、弱的状态,利用市场机会,发展成为具有行业特征、产品领域竞争力强的企业。
2.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网络经济的发展广阔领域中,许多领域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淘汰的速度也相当快,所以对于一个在网络发展实力较弱的国家,必须集中精力来发展。另外,网络经济中具有非常多的发展方向,而且可能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不注意选定自己的优势行业,就会导致“撒胡椒面”,结果是浪费了财力、人力、物力和机遇。二流的技术和产品在工业时代可能还有它的市场,但是在网络经济中毫无竞争力,因为一流的技术和产品可以以无限拷贝的方式渗透到所有地方。
3.大众受益
任何一种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支持和消费者的参与,只有坚持大众受益的原则,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大众受益是对当前网络经济中个人财富极端积聚的一种纠正,大众受益包括从技术中受益,享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工作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括享受到因网络发展而带来的财富收益。在我国。要想充分开发国内市场,坚持大众受益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没有大众受益,就不可能完全有效、持续地开发国内市场,网络经济中的主体消费者必须是从中受益的大多数。
4.前瞻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技术变动迅速,市场和各种新观念层出不穷,必须在研究决策时高瞻远瞩,对网络先进技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前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规划上要有前瞻性;二是在技术开发上要有前瞻性。规划上的前瞻性就是要考虑到世界网络经济和我国国内网络经济的种种可能性,并选择优势产业加以扶植和创造实现。技术上的前瞻性就是要在某些领域内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步性。
5.我国要成为网络(经济)世界多极中的一极
网络世界的单极化趋势现在已经比较明显,就是美国拥有高科技和雄厚的实力正在构造全球网络经济的未来。英语成为主要语言,并且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这对其他文明已经构成一些威胁,由于现在的文明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所以,作好网络文化其实也就是在作经济文章,而我国要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极,最基本的是有大量的信息在网上呈现,才可能逐步地产生文化影响力,目前企业和机构上网的积极性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就是上网的人太少。不能有效形成一种氛围。现实生活中的单极现象和多极化趋势已经在网上得到体现,我国必须在自己的一极中做好,并加以巩固。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网络世界电,技术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利用文化和人数来造成这一极的优势。我国一极还应包括广大的非国内的中文网站。只有将这一条做为原则,才可能使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既有文化和百姓的`支持,又能增强我国的独立性和经济安全性。
6.主动迎接,不要观望
网络经济在匆匆来临的时候,是主动迎接,以及如何迎接呢?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上拥有自主权,属于技术内源型的;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技术往往处于依赖型,这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外源式的被动改革,属于外源性。有些人还提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严肃地说,在当前,如果还沉醉于理论性幻想,结局可能是无奈的。主动迎接还是被动适应表面上是一个理论争论的话题
,其实在网络经济的规划中迫在眉睫。主动迎接就是尽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而被动适应则极可能形成网上世界的殖民地,被迫依赖国外信息资源。
7.实物经济和网络经济协调发展
在发展网络经济的同时,也要看到实物经济发展的作用,网络经济为实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进步和竞争力。而实物经济又为网络经济提供改造对象和物质基础。工业化和网络化并举的原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价值观念改造工业,是工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和产品具有竞争力,没有信息内涵的产品,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不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对立起来,它们之间绝对不是对立,而是要高度融合,没有工业化应用基础的网络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网络技术整合的工业化,现在看来也是一盘散沙。
8.政府倡导和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原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端重要的角色,既扮演规划制定者,又扮演投资者和执行者。而在网络经济建设中,主要依靠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灵活性、创造性。政府的关键作用在于倡导,倡导网络消费、倡导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制度。主要依靠政府主动投资和操作来发展网络经济,无疑会使许多成长性极好的中小型企业丧失机会,也是一种低效性的。
三、对一些重点行业的选择建议业的选择建议
目前网络经济有待发展的行业非常广泛,而且每一个行业的前景都十分诱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力、财力和物力都相对较为匮乏,不可能选择所有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目前,究竟选择哪些行业呢?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原则,可以在以几个方面重点扶持:
1.加密行业
加密技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维护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维护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必须进行高度加密,而且加密也是促进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我国在加密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和警惕较差,特别在一些重要的行业如证券、银行、交通、航空和保险都可能存在隐患。这些部门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和信息破坏,造成的后果难以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密行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目前我国已在信息加密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2.数据库软件行业
这是网络经济中的基本仓库和原材料库,是网络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在这方面,我们所作的工作还非常缺乏,即使库建成后,使用的效果也较差。发展数据库行业包括三个方面,一要确定好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合法数据库及时、广泛地公开;二要加快数据库技术建设,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质量;三要加快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切实将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与我国数据库资源建设落后和不重视资源开发利用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在数据库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优质、实用的数据库还屈指可数,质量不高的数据库和缺乏共同性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尽快改观,还将会进一步制约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影响企业的信息体系的构建。
3.培训与教育行业
网络经济根本是依赖人的素质,其中主要是人的创新劳动,而人的创新劳动通常包括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具备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思想的创新性。这些都与人所受的教育与培训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人口素质较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发展网络经济所急人才缺乏以及原有人才大量流失现象,正在构成阻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的因素。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济,因为它的发展,不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人的知识和创造性。我国要适合网络经济,以及发展网络经济,必须有一个创造网络经济的高素质群体,而中国群体素质在短时期内的大幅度提高,根本依赖于广泛的教育和培训,这里面包含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通过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大力地开发。
4.中文软件
软件和网络的文化竞争非常明显,中文软件竞争也已经在中国和其它非中国地区开展,包括一些日常的工具软件,如中文WORD。本民族的软件应该成为本国网络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且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就如工业时代的公共产业一般。我国在这些方面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急切需要利用中文本身的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这方面的发展。中文软件的发展,也为我国广大群众提高信息技术提供了武器,更为我国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极打下了十分必要的基础。
5.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电子商务应用在我国目前还相当薄弱,但发展前景非常好,它是网络经济的竞争力的重要特征。传统行业要发展网络经济,重要就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我国企业众多,但真正有效地利用电子商务优势的企业还微乎其微。加强电子商务均应用,对于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企业改造,培植经济的竞争力和出口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电子商务的应用还具有示范效应和联动效应,它的广泛应用将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
6.信息家电
信息家电已经成为众多n企业看好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是普及网络消费的重要工具。我国在发展信息家电上,已经具有自己的一定优势,就是可以将原有的已具规模的家电企业进行及肘的转型,对干网络经济的信息家电,就是如同今天的家电,同时为我国产品的全球化而打下基础。
7.出口领域
加快外贸企业的网络化,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来势匆匆,不可抵挡,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关键不是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而取决于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而提高竞争能力,网络是最根本的、最高效的竞争手段。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而在中国现实环境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实行“水泥”加“鼠标”的互动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企业商务需求促进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起步发展,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是由IT领域和媒体发起的,网站的涌现先于内生的应用需求。目前中国B2B的电子商务明显落后于B2C的电子商务。从现实情况看,受消费水平制约,中国B2C要达到电子商务所需的经济规模还需要较长阶段,要促使网络经济进入规模收益的高速增长阶段,必须依托庞大的传统产业,发展B2B电子商务。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特点,实行多样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技术层次并存。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深圳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而内陆不少省份人均GDP不足800美元,西部12个省区市的上网人数仅占全国的20%。因此,发展网络经济也要选择多样化的模式,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发展形式上,可以是政府与行业组织推广,企业自愿组合与自主发展;传统商业与新兴商业联合,网上营销与网下支付组合;鼓励发展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方式,如商务信息服务、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和支付型电子商务,近期主要以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为主。
第三,在鼓励对网络设施投资的同时,积极培育网上消费需求。我国网络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张和服务费用的下降。目前国内网络经济的利润回报主要来自供给方的有形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的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
第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网络经济,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开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依靠自主开发。但是,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将影响到国内网络经济自身发展能力。
第五,加快体制创新,适应网络经济发展。我国发展网络经济受到技术和体制的制约,但是体制的制约更大一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业绩表明,体制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中国要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和部门间协调,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开放度,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应用为重点推动网络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动态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能耗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国际社会开始积极开展了应对行动,由此也对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该“路線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的重要性。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碳足迹、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还涉及到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方面。低碳经济正引导世界各国通过能源、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摈弃传统的增长模式,应用新的技术与机制创新,通过低碳生产和生活的新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只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但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 %,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CO2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
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当前一些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期间不易废弃,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以能源部门投资为例,根据IEA估算,在参考情景下,中国在2006—2030年期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其中很大比重属于火力发电投资。因此,在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如何避免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国家必须认真规划投资类型,鼓励和促进技术革新。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不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支持都必须要由政府超前规划大力推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如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从根本上和发展低碳经济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可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加以培养。另外,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条件的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二)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发展
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我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三)努力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和林业措施的调整,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扩大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碳汇吸碳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和森林经营力度,提高现有林地质量,巩固现有森林的碳贮存。
(四)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如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能效标准和强制淘汰落后产能等;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探索与争鸣
内容摘要 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到破坏的严重局面。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政府和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海洋意识缺乏、海洋管理不到位等。加强海洋管理,要借鉴美、日等海洋大国的经验,建立陆海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实现对海洋开发事业的综合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特别要努力遏制海洋的陆源污染。
一
当前,全世界的海洋经济正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更是以高出国民经济2至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2万亿元,占2006年我国生产总值的近10%。[1]海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一轮的海洋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由于海洋管理不到位导致后继乏力的瓶颈。这主要表现为由于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几近枯竭;由于海域使用“无度、无序、无偿”现象的长期存在,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控制,海洋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随着海洋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沿海海域环境质量一直处在下降状态中。海洋污染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这些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由于环境污染,使得我国每年的捕捞量都要减少50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造成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是海洋污染,而海洋污染主要的来源又是陆源污染。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四大海域中有三大海域近海污染面积都比2005年有所增加,其中以渤海海域污染最为严重,渤海有26%的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2]据国家海洋局的监测,全国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有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80%以上的监测区域海水质量为四类或劣四类,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经济贝类已难以生存。[3]
出现上述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海洋开发能力迅速提高的形势。在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权威性的行政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多年来,我国海洋管理以行业管理为主,海域使用以地方管理为主。因此各行业部门、沿海各省、市都是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实际形成了条块分割、各成体系的局面。各家自然都会强调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而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相互约束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和不计后果的开发就在所难免了。这种局面必然使海洋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就海洋环境保护而言,陆源污染涉及众多非沿海省、市,这些省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出于维护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于向大江大河排污的情况,监管很不到位。此外,就国家层面讲,我国目前行政海洋环境管理的有国家环保部门、海洋行政部门、交通部门、渔政部门和部队等五家,有人将其戏称为“五龙管海”。这种管
理模式的结果是机构重叠,管理过程中,互相扯皮的现象也不鲜见,实际上难以形成管理的合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公众中没能建立起来,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十分薄弱,重发展轻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上,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影响下,许多地方的海洋开发不计后果。如浙江某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为发展经济,积极鼓励渔农民增加渔业投入,结果出现了千家万户大购渔船,千帆竞发大发海洋财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该地区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其他如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海岸带管理,各沿海省份工作也不到位。如上所述,我国近海海域污染程度一直在不断加重,海洋环境质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无疑给海水繁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海洋管理工作效果较差,也与我国在海洋管理和海上执法方面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不足有关。诚然,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管理和海上执法的水平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洋管理投入还比较低,如我国海上执法队伍的装备就相对落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执法的效能。
二
为了进一步推进海洋管理工作,我们有必要借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运输业和沿海旅游娱乐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的蓬勃发展,人类活动给美国海域和沿岸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沿海污染加剧,水质不断下降,海岸带湿地减少,渔业资源遭到过度捕捞等。这就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一再修正自己的海洋政策,并日渐重视海洋综合管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并于1972年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2000年根据国会通过的《2000海洋法令》,成立了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职责是重新审视和制定美国新的海洋战略,其成员都是总统亲自指定的著名海洋专家。经过4年的调研论证,该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了国家海洋政策报告,该报告被定名为《21世纪海洋蓝图》。该报告提出了美国为加强海洋管理的应实行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观点有:为克服此前美国在海洋管理上实行的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改革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和“总统海洋政策咨询委员会”、“区域海洋委员会”,以加强联邦政府对海洋管理的调控和指导。作为海洋国家,日本政府也一贯重视海洋管理,海洋管理的规章制度较为健全,海上执法的效率也相当高。近几年更加强了对国家海洋政策的研究。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国会已于2007年1月通过了《海洋基本法》。该法规定,日本政府未来将设立“海洋大臣”一职和成立以首相为主席的“综合海洋政策会议”,以拟订海洋基本计划和制定维护日本的海洋权益的相关政策。[4]
借鉴世界海洋大国进行海洋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引入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海洋和海岸带的统一管理。
海洋综合管理是指对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进行全面的“控制”,进行合理利用的活动。海洋
综合管理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概念,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海洋综合管理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要求国家或地区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措施,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和资源,防止、减少和控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包括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和退化,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能力,统筹协调海洋资源研究、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海洋不仅为当代也能为后世带来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效益。
三
在我国,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首先要建立有更高权威的海洋管理机构,实行对海洋综合管理的全面领导。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事业,要求海洋管理机构拥有必要的权力。为此,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方法,设立国家级的“海洋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工作。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应包括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海洋石油总公司等海洋经济行业的负责人,以协调和处理海洋经济开发、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海上交通安全等各项事务,以切实提高海洋管理的效能。
与此相适应,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立“海洋管理委员会”,来协调与海洋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形成融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功能分区、普查规划于一体的地方性海洋管理体系。同时省级海洋管理委员会还要负责协调与处理陆上企业的海洋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污染问题,以杜绝海洋污染的陆上之源。海洋管理委员会根据海洋管理中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出以政府名义强令执行的海洋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由各管理部门分头执行,由各级海洋局加以监督或履行执行职责,发现问题由海洋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处理或裁决。对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中造成重大损失的,海洋管理委员会可直接决定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
其次,要提高各级政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综合管理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海洋综合管理首先是政府的职责,而不只是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没有地方政府的重视、组织和协调,仅凭国家海洋局一家来抓,海洋综合管理是难以收到切实成效的。各沿海省、市政府要在完善海洋开发和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性海洋管理法规,加大对海洋的投入,在根治海上污染的陆路源头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如果沿海省、市地方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坚持“依法管海,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而是只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眼前利益,海洋综合管理是难以奏效的。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海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遏制和治理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近海水体污染负荷已大大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的老本已经基本用完,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对此,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影响和力量,而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要严格监控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入海,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监管,严禁偷排和超标排放。
控制海洋污染,必须严格执法,需加大对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以往我国海洋环境管理难以真正发挥效力的原因与对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太低、处罚过轻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不按本法规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5]。试想,一个赢利几千万、数亿元的企业,罚款几万对其来讲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作用,也不足以使其畏于罚款而去彻底进行排污处理。相对于美国对此类事件动辄几亿的处罚力度,我国有关法律实在是太“仁慈”了。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有关的海洋保护法规进行适当修改,要加大对海洋污染者的惩罚力度,要让那些视环境保护法令如儿戏,不顾全人类的利益,我行我素大肆向海洋排污和向海洋倾倒废物的企业、船只、海上结构物承担巨额罚款。
如前所述,我国海洋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于陆上沿江、沿岸企业。因此要彻底根治海洋污染,就需要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沿海、沿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污染严重而又无力进行环保整顿的企业,要下决心予以关停或转产,对于拟开工又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环保部门要坚决行使自己的否决权,实行“一票否决”。要在企业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根本上控制污水生产总量。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要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海洋管辖区域,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要增强维护海洋权益、保持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世界上,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海洋蓝图》还是日本的《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都把对广大民众进行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作为海洋国策的重要一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洋开发中出现的失误,不少就是因为广大群众也包括部分海洋开发事业的决策者缺少必要的海洋科学知识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要把海洋教育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中,把普及海洋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使我们的青少年自小就具备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同时,要对广大渔民、涉海企业职工、沿海地区居民进行经常的、有针对性的普及海洋知识特别是海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居民从根本上树立起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和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强烈意识,并变成广大民众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行为,以提高海洋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报,2007.4.10
[2]杨威.渤海污染触目惊心 环境承载已达极限.中国海洋报,2007.1.19
[3]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中国海洋报,2007.1.19
[4]中国海洋报(国际海洋版),2007.6.19
[5]中国海洋报,1999.12.28
一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
刘佐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各条战线都在努力奋斗,税务战线也是如此。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改革税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应当尽早从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基点应当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经济,研究税收。
一、世界经济与各国税制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研究我国的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研究世界经济和各国税制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了相对独立、相对开放的“一超多强”经济实体。
在多极化格局中,经济的作用大大增强。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之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势都在发展,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增强,国际经济法规进一步完善,国际经贸信息迅速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对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各国税制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各国税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税负总水平(此处指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同)总体稳定,略有上升。发达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多在30%至40%之间,少数国家低于30%或者超过40%,多数国家税负总水平变化不大。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多在10%至20%之间,个别国家低于10%,也有一些国家超过20%,多数国家税负总水平变化不大。但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税负总水平普遍上升较多,如韩国、泰国等。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相得益彰。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仍然以直接税为主体,直接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60%至80%之间。但是有许多国家也很重视流转税的作用,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20%至40%之间。少数国家的间接税已经与直接税旗鼓相当,有的甚至前者已经超过了后者。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仍然以间接税为主体,间接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35%至70%之间。但是直接税收入也已经占到一定的比重,多在20%至45%之间。
(三)增值税普遍推行。1990年,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只有50多个,到1996年已达100多个。新增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遍布世界各地。各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多在10%至20%之间,有些欧洲国家超过20%,也有些国家不足10%。在推崇增值税的中性作用的同时,各国依然十分重视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
(四)所得税趋于稳定。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保持在30%至40%之间,少数国家低于30%,也有少数国家使用高于40%的税率。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保持在35%至50%之间,也有少数国家超过50%或者不超过30%。
(五)社会保障税地位提高。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普遍上升,多在30%至50%之间。在不少国家中,这种税已经超过个人所得税而成为第一号税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发展很不均衡。在欧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此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5%至35%,其他国家或是在10%以下,或是没有开征此税。但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中,此税收入的比重普遍上升。
(六)关税普遍逐步削减。
(七)税收一体化(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八)注意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我国经济和税制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税制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与世界经济和各国税制的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必须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认清其发展方向。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八五”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九五”时期(1996年至2000年)至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时期我国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全面改革了流转税;分步改革了企业所得税;统一了个人所得税;调整了特别目的税和地方税。“八五”期间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成功在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没有引起社会、经济的震荡;规范了税收分配关系,促进了税收增长,同时总体上没有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税制趋于规范、简化、公平,符合国际惯例,职能作用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税制改革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现行税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会给税制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完善税制还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
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制结构还不够理想;各税种特别是主要税种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需要继续加强;征收管理必须大力强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给税制、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提出的问题更多,例如:
(一)经济结构、税源结构变化。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其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较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同时,不同经济成分相互渗透的混合型企业大量增加。从分配结构上来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下降,企业、个人所占的比重上升,其中个人所占的比重上升很快,所占份额已经很大。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扩大。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以至悬殊。深入研究经济生活中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及其引起的税源变化,对于合理地设计税制,正确地制定税收政策,加强对纳税人和税源的科学管理,十分重要。
(二)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首先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分配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等。其次是国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如农业、外贸、科技、教育、文化、民政、就业、环保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在税收工作中必须坚决地全面贯彻,并应当注意方式与方法,力争最佳效果。
(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热点的出现。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应当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宏观调控功能,配合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关于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对我国下一步的税制改革,我认为应当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通过合理调整税负,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各个税种,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征收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把我国的税制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真正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合理调整税负
1.影响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与程度、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国民负税能力增强的基础,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任务繁重,而目前税收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偏低(不足60%),非税收入比重偏高。
2.衡量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高低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将本国的税负总水平与其他国家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目前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不低于3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低于15%,而我国的全部税收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多一点。
纵向比较是指与本国不同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80年代中期的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负总水平曾经达到20%以上,随后逐年下降;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这种状况仍未扭转,1996年已经降至10.2%。其原因是:在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时,国家采取了不少减税让利的措施;国内生产总值中存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税产值和低税产值;作为国民经济骨干力量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很不理想;预算管理方面问题不少;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着薄弱环节;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字中存在某些虚假成分。
税负总水平下降过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应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格局,扩大税基,加强管理,采取措施,在近期内将我国的税负总水平逐步提高到20%以上。
1、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入制度,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将所有财政性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加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的比重;财政性的各种基金、收费应当尽量并入税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分配的方式上;宜多采用共享税方式,以有利于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坚决制止截留税收的现象;精兵简政,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强预算资金使用管理。
2、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现行税种,开征必要的新税种,适时适当调整税收政策。
3、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4、狠抓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优化税制结构
1、从总体上说,应当在合理设置税种的前提下实现税制的简化。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制已经趋于简化。但是,税种重复与缺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应当适时加以合理调整。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和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对某些特定目的税开征的必要性和征税效果应当重新认真研究,权衡利弊后决定取舍;适时开征一些必要的新税,如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经过上述调整,由中央立法的税有十来种即可,其中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
2、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逐步提高前者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后者的比重。这一比例的调整不能简单地通过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方式去实现,而要从总体税负调整的角度出发,通过增量的安排去实现。例如,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转化为直接税,开征社会保障税,扩大资源税和财产税,加强和改进所得税等等。同时,要着眼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规范地方税,提高地方税收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适当地将一部分地方税的立法权下放到省级。地方税的主体应当是:地方所得税(包括地方企业所得税和地方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税收。
(三)完善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分步实现对所有商品和劳务统一征收增值税;分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税率暂时维持0、13%、17%三档;适时清理过多的税收优惠;适当加大地方共享收入的比重。
2、消费税:适时合理调整征税范围;对于高档消费品和高消费行为按照高税率征税;允许各地征收一定比例的消费税地方附加;实行价外税;改生产环节征税为零售环节征税;将此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拿大头。
3、企业所得税:统一企业所得税,合理确定税基,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或者有区别的比例税率,中小企业的税率水平可以定为20%左右,大企业不超过33%;妥善处理优惠待遇;用税率分享的方式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4、个人所得税:逐步推行按年计征的综合所得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合理确定税基;适当调整
税率的结构和水平,最高税率不超过50%,用税率分享方式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5、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适当调整税率。
6、关税:逐步降低税率总水平,调整税制结构;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
(四)加强宏观调控要提高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保证国家必需的财力;通过调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别;完善涉外税收政策,促进对外开放;搞好政策协调,配合其他改革;坚持公平税负、促进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
农村物流指农村区域范围内所发生的物流,它既研究农村生产与生活所需求的农业生产资料与生活消费品的物流,也同时研究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的销售物流,同时还要研究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物流活动规律,寻找区域之间的合作[1,2]。它主要研究物流的模式与区域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寻找区域的增长极,并使物流活动与之协调与配合,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
研究农村物流必须从各个要素出发,来系统研究物流环节中所涉及的流程,确保为农村的企业、农民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并使物流业者获得可观的效益[3]。因此本人认为,无论研究农产品物流及农业物流,以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为基础来进行研究,才具综合性与系统性,才可能更好的引导企业、指导农民或农村企业的生产与消费。
2 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缺少相关的专门组织管理机构
目前,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规划还停留在学术研讨上,而且相关的理论没有进一步涉及到区域间的整合、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融为一体、物流园区规划如何以特色区域为整体来进行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仅仅是由工商部门负责物流企业的成立审核、营业执照的发放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政府缺乏用于区域物流规划、物流企业的引进、物流企业的运作指导及物流区域间的整合的物流行政管理机构。针对农村物流的优惠举措还没有出台、物流业现有数据缺乏准确统计,都说明农村物流运作缺乏政府及相关机构强有力的支持,因而在引进相关企业以支持农村物流发展时,缺少足够的影响力与说服力。
2.2 农民对配送的需求增强
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村,农民用手机、电话的群体越来越多,其它信息化手段加强,部分农民利用互联网开始销售自己的产品,农民对于物流的需求逐步增强[4]。但人数少、销售额相对于传统手段微不足道。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大量外出打工,仅剩“老、弱、病、残、妇”留守在农村,其所需的农资产品、生活必须品都对送货上门、及时配送有了一定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打工的农民工收入的提高进一步加大。
2.3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政府对农村市场的重视不够,物流供应链环节中的产品源头无法形成大规模的集货市场,农村物流集货难,物流规模在区域上偏小。集货难在农村地域广阔、生产企业多以单体农户为主;集货难还表现在产品质量、等级、包装、外观、加工水平不一,因此难将货类分开、等级分开以促进销售与流通。此外农村的信用问题也困扰着当前农村的订单式生产,从而约束了市场的发展及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信用包括企业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法律信用及区域信用[5]。农民或农社组织对相关农产品营销企业或物流企业的信赖程度不高,优势农产品在农村的批量订购与配送都存在问题。企业对农民的诚信也存在相互信任问题。政府应要认识到,不守信用,小则会伤了一个客户、一个消费者,大则能毁了一个地方产业。
3 完善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规划和建设
农村物流是为农村生产、生活及产品销售服务的,其集散服务必然依赖各地的物流网络。而物流网络是由节点构成,并由不同的商品,不同的运输线路、方式,不同的流向所形成网络组成。物流节点是农村物流服务的站点,它担负集货、信息及管理功能。节点规划与建设是农村物流规划一个重要方面[6]。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撤乡并镇的完成,农村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局面己经显现。各镇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乡镇里设置流节点是十分必要的。
以冷链物流为例,据调查,我国目前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70%。与此同时,由于流通技术的落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5%水平。以城郊为基础,建立环城镇的农产品物流网是行之有效的,如果能与其它的生产养殖紧密配合起来,就能有很好的效益,一举数得。国家宏观上的物流网络应当以县级区域为单位节点进行系统规划,再由各县依据相关的生产销售情况布置对应的网点,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物流整体网络。此外强化节点中信息建设,并扩展信息节点的功能,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特点,信息化节点建设应按计划逐步进行,节点建设由点到面进行。
3.2 强化市场准入管理
农产品的物流网络体系中物流服务提供者,目前在全国农村来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企业众多、鱼龙混杂。许多农民自办物流,通过简易储存设施、农用运输车等工具为相关的农民或企业服务。但这些服务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成本高、效益低。此外,承担物流责任的能力低。强化市场准入管理,确保有资质的企业为农民或相关组织提供物流服务,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利益,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来加以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上要做到三个有利:(1)有利于保护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使之做大做强;(2)有利于当地产品顺利流动;(3)有利于激励大型物流企业及相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进入。同时要做好三防:(1)防止出现垄断式企业的出现;(2)防止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作;(3)防止公用物流设施及相关公共品的严重破坏。
3.3 强化县级物流网络群的建设
建立县级物流网络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原有的物流网络体系与生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必须要对县域经济及各区域特色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市场,确定县域的优、劣势,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调查了解以城镇为依托的商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对其规模与可能的机会和效益进行评估。必须要对各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核实家底。调查核实仓库、道路交通、水运、通讯、信息系统(网络、电信及其他通讯工具和系统)及与之相关的辅助设施的类型、容量、使用规律、经济效益状况等[7]。
3.4 规范农村物流市场管理
规范农村物流市场管理,是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王之泰教授曾经指出“物流的灵魄在于系统;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物流的水平在于科技;物流的成败在于体制;物流的落实在于工程”。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完善的关键也在于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1)物流企业的引进与当地企业的培植管理。一方面适当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当地市场,同时要积极扶持当地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这些包括政策、管理制度与相关规定的出台。(2)加强物流成本与价格管理。包括物流园区建设用地、设施设备租用、相关过桥过路费、运费、储存费等的管理;整顿和规范农业物流秩序,遏制物流环节乱收费、降低物流成本。因此,降低费额、取消非法收费、合并收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势在必行。(3)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农村不同于城市,无论在配送体系上还是时间上的要求都不同于城市,因此,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使农民满意。(4)落实服务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体系的配套管理。一是加强对现有设施的保护,防止因超重、超载破坏相关设施、增加损耗;二是加强投入,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物流业务所需要的公共设施,利用国家政策,将有限的资金更多投入到物流服务体系中来。
4 结语
建设和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仅要完善宏观管理,同时要强化微观运作,只有物流企业走向农村与农村的物流企业一同发展,满足农民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春江.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3):41-42.
[2]郭淑缓,付建全,孙正.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07,(3):17-18.
[3]朱大林.我国现代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5):1-2.
[4]Ken Boyer.Empirical Elephants-Why Multiple Methods are Essential to uality Research in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10):1-22.
[5]David J.Robb,Bin Xie,Tiru Arthanari.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s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furniture manufacturing[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12):683-99.
[6]Helen Walker,Lucio Di Sisto,Darian McBain.Drivers and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Lessons from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J].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7,(14):69-85.
【关键词】民间资本;投融资;民间金融机构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间资本数额急剧增加。直至2011年,温州民间资本出现了问题才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媒体都在热议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的利弊。政府也通过各方的研讨探讨如何利用民间资本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中国民间资本的现状
1.民间资本来源日益广泛,数额剧增。民间资本除了来自民营企业的可投资金,非企业主体和居民所拥有的资本外,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间接途径的,例如,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非规范途径进入民间形成了部分投机性民间资本,部分私人的灰色或非法收入通过民间投资洗钱而摇身变为民间资本等等。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的余额已经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民间借贷形成民间资本的。除此之外,民间私募基金代表了股权性资本,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还有很多难以统计的股权性资金并没有被统计在内。
2.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央先后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和“民间投资36条”,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已逐步介入国家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产业之中。另一方面,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看,主要包括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外资、自筹及其他资金,其中最后一项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高达80%左右,应属于企业利用的各类民间资本。此外,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投资领域,追求资产价格的升值。尤其是股市、房地产市场、贵金属、大宗商品、艺术品等领域,大量的民间资本进行各种投机性炒作,以追求风险收益最大化。
3.民间资本日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自从2010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实施意见,民间投资连续数月增幅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占整个投资50%以上,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表现十分活跃。这些民间资本不仅满足了短期内地方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需要,有利于弱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压力,而且在政府投资逐渐弱化之后,民间投资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效率快速提高,带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二、目前民间资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间资本市场融资混乱,风险高、效率差。随着国家对民间资本市场政策的倾斜,民间金融机构诸如民资银行、典当、寄卖行、担保公司等频频建立,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和机构自身的局限性,所以民间金融行业缺乏行业自律和监管力而处于混沌的局面:为扩充资本吸纳资金并不核实款项的性质而接纳了“黑钱”;高利率使得融资成本普遍偏高;期限较短,造成大量资本为了获取短期的高报酬而投资于赌博、吸毒和从事其他非法活动,不但使民间资本运作中的风险加大,也为社会安定带来隐患。目前民间融资市场这种现状继续下去,只能有一个结果:民间资本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夭折了,这既违背了政府改革民间资本市场的初衷,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受到影响。
2.民间资本市场投资面临壁垒多,支持少,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012年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然而,多数鼓励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却会碰到诸多阻力,融资因为信用问题而受阻,投资因为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上无法与国企相比而在像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电信、水利以及市政等投资回报率高、风险低、深受民间资本青睐的领域被拒。这样,大量民间资本只能挤在狭窄的领域内过渡竞争,极度缩小了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民间资本在投资中还会面对税负不公、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证和相应投资部分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民间资本在投资的时候极度萎缩,要么转移资本,要么投向高超暴力的非法行业,严重影响其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民间资本运营主体自身素质较低,制约着民间资本的增长。由于受企业主知识结构、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信息来源等方面的局限,中国民间资本运营主体与国际接轨时逐渐显现出它的劣根性:家族化企业、企业信誉缺乏、公司人格障碍、企业家独裁现象、民企老总价值观念落后、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计划薄弱、灰色企业文化、战略迷失等。这些受困于各种人为因素而缺乏真实业绩的民营企业当然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和对外开放扩大的形势,即使一些产业准人限制已经放宽,也难以拓展经营领域和规模。这是阻碍民营资本进一步规范运作的最具杀伤力的因素。
三、优化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对策思考
1.合理界定民间资本,科学定位民间资本运作的领域和方向。所谓民间资本就是掌握在民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属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资本的统称。只有界定合理,才能更准确地采集到民间资本的有关数据,掌握民间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根据民间资本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其资本运作的领域和投资方向。比如,目前在传统的能源、金融等领域,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与国有企业无法相比,但在节能减排、智能电网、低碳环保等一些新兴产业,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民间资本同国有资本更容易开展竞争,也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此,通过合理引导投资领域和方向,避免两种资本因不正当竞争而带来的资源浪费,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加大民间金融的发展力度,促进民间资本的多方式运作。首先,要疏通民间的间接融资渠道,加快银行体系的改革。如继续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建设,使其更有效地吸收民间资本,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促使民间资本实现良性循环。其次,要疏通民间直接融资渠道。民间直接融资,往往与私人自发的金融创新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金融深化的核心动力。私募基金走向阳光已反映了这点,其他如债券、产权交易市场等也应进一步开放。通过引导支持民间直接金融创新,可使大量过剩的民间资金找到更好的用武之地。
3.加强民间资本运作的相关法律建设,建立投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首先,政府部门要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现有的对私有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从内容上看存在着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以及相互冲突的问题;因此急待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私有产权的稳定;其次,建立系统的社会化咨询服务体系。包括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投资信息网络和发布渠道,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最后,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加强政策落实。要精简行政人员和政策执行程序,成立专门的受理民间资本运作的机构,使民间资本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成艮,李国明.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新财经,2011-06-15.
[2]李燕华.关于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的若干思考[J].经济视角,2011,6.
【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思考】推荐阅读: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6-07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11-12
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11-04
我国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发展11-01
我国政治体制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10-2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07-12
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06-04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06-07
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06-20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