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对制度(通用10篇)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对制度
为加强应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能力,积极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减少行政争议,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结合本局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必须认真学习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从思想上提高对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认识,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自觉规范办案程序,尽量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因素。
二、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的规律性、应诉的技巧性、工作的主动性、风险的可控性。制定工作预案,从机制制度上加以完善和预防。
三、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必须积极应对,依法处理。一旦成为被告,一方面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和办法,劝导当事人息诉或撤诉。另一方面,要立足法律,积极应诉,力争在复议和诉讼中争取主动。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及时处理和解决群众诉求,及时纠正具体行政行为中的错误,把矛盾化解在行政复议和诉讼之前;要以平等的地位,主动应诉,行政首长要积极参与复议、诉讼活动,认真履行上级部门和法庭赋予的义务,合法行使权利,促进复议、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要以正确的心态,尊重和服从上级部门的裁定和法庭判决,维护法律尊严。
五、综合协调内部力量强化应对机制。在局内部树立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是综合性工作的意识,形成领导牵头,稽查、法制参与的协调机制。其次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主动寻求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第三要与上级部门和法院的沟通机制落到实处。要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对一些可能引发行政诉讼的案件主动与法院沟通,让法院职能部门了解我局的工作情况,主动接受司法监督。
六、对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是行政首长的一项重要的法定职责,无论本局作为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的被申请人,行政首长都应亲自听取汇报、研究案情、审查把关,对涉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有重大影响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要亲自参与应诉和督办。鼓励和提倡主要负责人参与办案,通过行政首长率先垂范,促进本局的依法行政工作。
七、建立错案分析和案情通报制度。对依法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和责令履行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都要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写出专题分析报告,按照相关要求,报相关部门备案。
八、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与行政执法责任制相结合,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与政府法制及监察、人事
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及时通报情况,把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活动和责令履行的数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的量化指标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直接责任人员,应当责令其写出深刻检查,并记录在案,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直接责任人员,应当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检查、责令公开道歉、调离行政执法岗位等方式追究相应的责任。
九、进一步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包括立案、审理、生效行政裁判文书的执行等,应当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对经人民法院审查立案的行政诉讼案件,应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法定期限内提交有关证据材料并予以答辩,认真准备,积极出庭应诉。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应诉,不得拒绝签收人民法院送达的法律文书。
1. 灾害及事故频发要求政府提升应对能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较多的国家, 各类突发事件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据统计:2003年, 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 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 损失相当于我国GDP的6%。2004年, 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 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2005年,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依然触目惊心。事故灾难方面, 全国发生各类事故近72万起, 死亡近13万人。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 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34起, 死亡人数同比增加17%。其中煤矿事故58起, 死亡人数上升66.6%[1]。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迫切要求政府加强对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直接体现出政府的行政能力水平。
2. 法律不完善导致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 颁布之前, 我国已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单项法, 单项立法的不足在于不能满足在法律上统一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由于突发事件的日益复杂化, 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没有综合性的基本法律, 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并且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和得力, 致使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滞后、行动迟缓、应对能力不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 政府缺乏作为应对突发事件主体的意识
突发事件是群众特别关心、社会矛盾极为突出、应对难度极大的问题, 因此只能以政府为主导才能够从全局着眼, 合理配置资源、团结全社会的力量应对, 但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前, 并没有法律对政府的主体地位加以明确规定, 导致政府缺乏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 不明确所负责任, 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处理不够迅速。具体表现在: (1) 在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能方面, 中央政府缺乏统一协调的危机处理常设机构, 地方政府也没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关的机构。另外, 由于传统的应对方式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由相应的行政职能部门分别处理, 导致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协作互动机制不健全, 责任不明确, 应对综合性危机的能力不强。 (2) 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 我国传统的事后型应急管理体制侧重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 而轻视预警和重建工作, 应急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缺陷。 (3)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讲, 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机制不健全, 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与合理利用。只由政府独自承担应对突发事件各个环节的公共服务, 其能力有限, 效率必然不高。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供新的机遇
行政能力, 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国家政务, 成功地履行其职责所必须具备的能量总和。行政能力包括政务管理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社会管理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2]。其中的危机处理能力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之一。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能促进行政能力的提高, 政府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科学合理的危机处理机制, 有完善的处理方案和充分的资源储备, 有利于政府及时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决策, 调配资源并且组织各类应对主体有序而高效的处理, 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及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为政府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及行政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该法的实施, 为汶川地震的整个救灾过程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统一指挥,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紧急行动,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及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保证了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关于地震灾情和援救行动的信息及时发布而且高度透明, 保证了灾区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 并提高了全社会对这次大地震的关注程度, 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援, 大量救灾物资及时从祖国各地运抵灾区。
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也是一个检验, 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法律的完善和各项体制机制的健全提供了契机, 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三、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 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建议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及颁布实施为我国政府切实提高行政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必须依据该法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地位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3]。这说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地位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今后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克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同时政府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 积极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一方面, 以汶川地震为鉴, 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应急指挥机构和完善预警机制, 最大限度的消除突发事件的隐患, 采取得力应对措施。另一方面, 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制, 将原来分散的决策权、指挥权等相对集中到同级人民政府, 有助于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时快速反应, 有效整合资源, 保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通畅。同时, 政府要落实好对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 把资源合理配置到相关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在《突发事件应对法》营造的良好法律环境下, 充分发挥政府提供相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潜能, 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有力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
2.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切实加强依法行政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 宏观上为我国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提供了采取应对措施的法律依据, 微观上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各个环节提供了法律依据。这部基本法律将应对突发事件纳入了法治化轨道, 规范了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运作程序。
这部法律严格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 通过法律规范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运用权力的行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由政府集中行使处置权, 要对财力、物资和人力等资源进行调拨, 容易导致某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 因而必须对政府行使的处置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和规范。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依法行政的核心。该法对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 能否将法律落到实处就需要加强行政法制监督, 切实做到权责相符,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 违法要追究。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是否有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 同时监督其他应对主体是否严格遵守本法的规定。通过行政法制监督, 将这部法律在社会生活的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效予以实施, 维护和保障行政法治。
3. 实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
通常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能力的提高。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二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等的规定, 积极建立危机管理培训制度, 可以提高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 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应急演练, 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将这些法律规定贯彻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成熟程度对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中, 仅依靠政府一方提供公共服务, 其能力有限, 效率难以保证。政府应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并积极引导其发展, 提升非政府组织人员及公民个人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 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汶川地震的援救行动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 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大批志愿者全力参与到抗震救灾中, 党和政府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抵御这次特大灾害。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提升非政府组织人员和志愿者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救助能力将有助于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更好的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服务。
4. 保证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透明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不仅公民个人要讲诚信, 党和政府也必须有诚信。一个诚信的政府, 信息必须公开透明, 政府必须尊重公民的知情权。《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相关的法律条文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让群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政府采取的措施, 取得公众的支持与配合, 避免因不清楚态势发展而产生恐慌。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 也是民主行政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突发事件是群众极为关心、社会矛盾极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把突发事件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切入点, 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方面, 通过全面推广电子政务实现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和业务流程的公开化, 规范政府的运作。将官员问责制的信息也公开化, 追究应对突发事件不力的官员的责任, 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法律的尊严。另一方面, 完善媒体监督机制, 媒体监督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问题、揭露真相、促进问题的解决。“作为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最广泛、最有效手段的新闻监督, 同样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制度安排。”[4]
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媒体监督渠道畅通, 展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 有利于取得社会各界的信任, 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权威, 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抵御突发事件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2007ztpdd/2007-11/08/content_1011027.htm.
[2]何精华.现代行政管理:原理与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236, 2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第八条.
[4]房宁, 贠杰.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73.
[5]戚建刚《,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
[6]李岳德, 张禹.《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行政法学研究, 2007, (4) .
[7]陈群祥.浅谈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中共南宁市委学校学报, 2005, (4) .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不作为 可诉性 行政犯罪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违法,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造成侵害或者可能造成侵害的,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1]。其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它的运行现状如何?通过考察分析,它在我国是否有构建的可行性?构建此项制度该遵循怎样的理念与路径?本文的论述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一、缺失与困境: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的运行现状
(一)传统法律思想禁锢与法治勃兴的纠结
1990年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施行,尽管它的颁布比《刑事诉讼法》晚了11年,比《民事诉讼法》晚了8年,尽管它还不被传统偏见所接受。但是,“民告官”制度的确立及它对国人强烈的心理冲击已定格在里程碑上。如果说,新法的颁行可以在较短时间完成,那么,真正建立起一种新的法律思想,则远非一日之功。鲜活的司法实践不断挑战着传统诉讼理念,同时也无时不被传统观念与制度所束缚,而这正是行政公益诉讼所面临的纠结。
(二)民众广泛支持而立法缺失的尴尬
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以非特定受害人为控诉主体的行政公益诉讼。然而,现实中一些违法行政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的严重侵害,推动着行政公益诉讼不得不先行先试。如:2008年7月,检察机关对广州市番禺区某染整厂偷排污水一案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再如:2009年7月,全国首例由社团发起的环境公益行政诉讼案,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原告身份状告贵州省清镇市国土资源局。实际上行政公益诉讼之路却步履艰难,行内甚至有一句话,公益诉讼都败诉了,但是败在了法庭,胜在了舆论。这一胜一败,足以道破行政公益诉讼正面临民众广泛支持而法律制度缺失的尴尬。
(三)强烈现实需求与理论研究不足的困境
出于保护环境公益、资源公共利益和公共设施等公共财产利益的强烈要求,行政公益诉讼应运而生。这制度要得到科学发展,不仅要被立法所认可,理论研究同样不可或缺。然而,我国对行政公益诉讼的引入较晚,理论研究十分有限,这成为制约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发展的又一困境。
二、紧迫与可行:行政公益诉讼现实与法理基础的考察分析
(一)现实紧迫性是行政公益诉讼立法的原始动力
人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因对物质过度追逐而行为失控,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公共资源浪费、公共设施破坏、公共安全受损、垄断经营、地方保护等侵犯公益行为,其严重后果比个案的危害为祸尤烈。正因如此,在行政公益诉讼尚未得到立法正名的情况下,由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率先启动了行政公益诉讼。同时,个案的审理不仅开创了行政公益诉讼之先例,也为今后的立法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宪法及普通法理论是行政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
基于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把握,我国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主张,规定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人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都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我国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等,已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一次写入公益诉讼条款。这些都为我国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法理基础。
(三)域外经验是行政公益诉讼立法的参考依据
行政公益诉讼在英、美、法、德、日等国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如:英国的检察总长代表国王阻止一切违法行为;美国的行政公益诉讼与普通诉讼一样受到相同法律调整,适用相同的诉讼程序;法国的越权之诉只要申诉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行政行为的侵害就可提起,并不要求与申诉个人利益有直接利害关系,且事先无需缴纳诉讼费用;德国确立了公益代表人制度,联邦最高检察官、州高等检察官、地方检察官分别作为联邦、州、地方的公益代表人参加行政诉讼;日本的民众诉讼的原告可以是纳税人,也可以是利益受到普遍影响的选举人或者其他公众,诉讼请求一般是纠正国家或者公共团体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2]。上述经验均可成为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参考依据。
三、治权与维权: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
(一)行政公益诉讼应当遵循治权与维权的理念
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追究,一切遭受侵犯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司法救济,这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无论是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还是对公权力的支配,行政机关相对于普通公民而言都处于绝对优势,加之权力有着天然的扩张性,如不加以限制则极易被误用甚至被滥用而祸及公众。有鉴于此,我国宪法及行政法作出的系列规定旨在对政府权力做减法——治权,对公民权益做加法——维权。行政公益诉讼不仅是行政管理失效的补救,更体现了依法治权的理念。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对社会公益的维护,正是行政公益诉讼所承载的使命。
(二)行政公益诉讼需解决宪法的可诉性与原告资格问题
首先,行政公益诉讼所保障的社会公共性权利都是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延伸。关于宪法范畴的争议,最为突出的就是宪法的可诉性问题。我们通常诉诸普通法律,而普通法律又不能与宪法无缝对接,容易造成权利落空。其次,就是原告资格,赋予间接或潜在的权益受损者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权利,不仅是行政诉讼制度发展完善的需要,也是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更是宪法监督制度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路径与选择
1.原告资格。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应包括:任何个体、其他组织和国家特设机关。出于最大限度维护公益的考虑,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应当赋予以下主体以原告资格:一是公民与法人。二是其他组织。即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三是检察机关。国家作为公益诉讼的一极必不可少,我国检察机关公益代表身份的立法确认及其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2.管辖分工与受案范围。行政公益诉讼涉及的条件,因其牵涉到公共利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可以认定为属于“本辖共内重大、复杂的事件”类型,为此第一审行政公益诉讼事件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目前,我国亟需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方面有:
(1)行政规章以下违法违规的抽象行政行为[3]。即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地方人民政府和其工作部门以及所属机构、其他公共管理机构的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形。我国抽象行政行为一直不受司法审查。然而,作为一个法治国家,行政机关的任何规范性文件必须具有合宪性、合法性、合规性,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且具有作为之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为的行为,其实质是行政主体消极放弃行政权力的一种违法行政行为[4]。一是涉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违法不作为。二是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违法不作为。三是国有资产流失。其中,行政机关往往存在疏于管理的不作为问题。值得强调的是,行政人员的不作为往往涉嫌渎职,如触犯刑法,还应当以渎职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违法行政行为。公益诉讼所追究的违法行政行为与行政权能的不当行使有关,一般指行政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公共利益的行为。常见的违法行政行为有:一是行政行为导致违法出让、转让国有资产或者非法侵占、毁坏公共财产的。二是损害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三是政府在公共工程的审批和招标、发包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四是政策性行政垄断行为。五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涉嫌腐败的行为。
(4)行政行为导致食品、药品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受到危害,致使社会公众的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遭受到严重威胁的。上述行政行为可以表现为不作为,也可以表现为违法行政行为。
(5)其他法律规定可以提起公益行政诉讼的情形。
3.举证责任。证据是一切诉讼的灵魂,公益诉讼也不例外,公益诉讼能否进行到底并最终获得胜诉,关键在于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否合理,这是由公益案件的本质特性决定的。无论是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原则,还是举证责任倒置,都是为了保证诉讼的公平、公正和诉讼效率。由检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适用一般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由民众、社团组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应以举证倒置为主,一般举证原则为辅。
4.保障措施。设计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公民为维护社会的法治而去关心公共利益,并且为公共利益的破坏、侵犯而去寻求司法救济。在举报人、控诉人惨遭打击报复的丑恶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广大公民乐于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敢于、便于关心公共利益,这就要求国家不仅要对行政公益诉讼从立法上予以承认,而且还要制定安全、经济、方便的保障措施。
(1)诉讼费用。公益诉讼的诉讼成本高,有必要对诉讼费用的分担作有利于原告的规定。由检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一旦法院受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其所需诉讼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原告方是社会组织或公民的行政公益诉讼,如果原告败诉,其诉讼费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转移:一是诉讼费用保险。即保险公司在保险人发生诉讼时,根据保险公司承担案件种类和诉讼费用承担条件,为保险人支付诉讼费用。二是成立行政公益诉讼基金会。从每件胜诉的公益诉讼案件的罚金中提留一定比例作为公益诉讼基金。同时,基金会还可以接纳社会捐款作为基金来源。
(2)公益律师胜诉取酬制度。当前,中国律师收费制度弊端有二:一是若委托人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律师费,可能得不到律师帮助。二是律师在收费之后,可能会怠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委托人利益受损。因此,在行政公益诉讼领域引入律师胜诉取酬制,对于保障行政公益诉讼高质高效进行,维护公共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3)前置程序设计。审判机关在受理公益诉讼之前,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以保证原告所控的侵犯权利的行为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排除没有事实根据的起诉。正是因为行政公益诉讼的真正原告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的群体,为避免无端的诉讼,设立“防止滥诉”的前置程序十分必要。
5.法律后果。经历行政公益诉讼之后,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行为违法责任的方式可以根据情节状况、危害轻重、损失大小来加以区分。一是停止和纠正不作为及违法行政行为。二是追究行政责任。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令其行政赔偿[5]。行政赔偿以后,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实行行政追偿。同时,对玩忽职守,贻误工作者应当予以相应处分。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职。三是实行并罚制。行政犯罪,即违反行政法规范,同时情节严重又触犯了国家刑律的行为。既要追究行政责任,也要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行政犯罪具有双重违法性,只有对其实行并罚,才能避免将行政犯罪仅仅作为行政违法而只予以行政处罚,或仅仅作为犯罪行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一送了之,从而造成“以罚代刑”或“只刑不罚”等混乱现象。
注释:
[1]杨建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行政公益诉讼》,载《法律适用》2012年第11期。
[2]百度百科项下搜“行政公益诉讼”,http://baike.baidu.com/view/4359335.htm,访问日期:2014年5月26日。
[3]《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人大版)第134条,载公法青年—刘门驿站,http://blog.sina.com.cn/s/blog_
70026cde01018tva.html,访问日期:2014年5月28日。
[4]周佑勇:《行政不作为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8页。
A.中央的监察部门
B.国务院授权的省一级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2.相对行政处罚权行使机关是__。
A.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3.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开展情况良好,它的领域已从__逐步扩展到了文化市场、旅游、矿藏安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领域。
A.社会生产领域 B.行政管理领域 C.城市管理领域
4.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意义十分重大,从__上看,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也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的机构和体制改革。
A.立法 B.管理体制 C.执法情况
5.从1997年到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试点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共几个?
A.8200.00% B.7900.00% C.8300.00% 6.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_条最早在法律上确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制度。
A.14 B.16 C.17 7.2002年10月11日,国办发2002年几号文里面对这个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原则、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做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A.56 B.23 C.4 8.2007年11月18号《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规定,北京市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是几种?
A.7 B.14 C.10 9.以下哪一个不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A.法定的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 C.中央管理部门
10.到哪一年底经过国务院批准的82个城市这些以外,还有190个市一级的政府,也就是设区的市的政府,还有就是804个县级政府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A.2002 B.2003 C.2005
二、多选(共 6 小题,总分: 20 分)1.执法行政队伍有哪些作用?
A.维护社会安定 B.促进经济发展 C.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 D.规范各政府行政秩序 2.行政机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A.各级政府的附属机关 B.执行法律的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D.中央赋予独立权利的自治部门
3.各级编制机构管理部门能决定以下哪些问题?
A.机构的设置 B.部门的职责权限 C.人员编制 D.执法的法律效果
4.大部分行政执法职能都是由区县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来负责,比如北京市有300多个行政处罚权,其中200多项是由___行使。
A.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小组 B.人民政府行政部门 C.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D.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5.综合行政执法的原则有哪些?
A.坚持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 B.坚持扩大执法领域 C.坚持分工明确、权责一致 D.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相统一
6.执法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不利于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同时降低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
A.多头执法 B.职责交叉 C.重复处罚 D.执法力量分散
三、判断(共 12 小题,总分: 40 分)1.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通常被称作行政主体,它们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不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正确 错误
2.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正确 错误
3.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正确 错误
4.公安交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处罚不属于城市管理领域集中行政处罚范围。
正确 错误 5.部分城市和区县政府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以来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变多支执法队伍为一支执法队伍,整合了执法资源、降低了执法的成本、提高的执法的效率。
正确 错误
6.《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自然管理处罚法》均是规范某一个部门的行政法律规范。
正确 错误
7.综合行政执法则是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对执法工作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不仅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时处罚等职能统一起来,进一步综合起来,而且据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
正确 错误
8.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遵循合理行政的原则,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正确 错误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7条: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正确 错误
10.行政处罚权必须遵循合法、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证相对人的权利原则,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原则。
正确 错误 11.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就是指的将若干行政机构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交由一个行政机构统一行使,有关行政机构不再行使已经统一由一个行政机构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正确 错误
12.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告知相对人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并且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3.3 司法审查的范围
审查范围的确定,有行政行为和受保护的权利两个方面。GATS第6条第2款(a)项规定:“在不违背一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每个成员应维持或按照实际可能,尽快的建立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的请求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的行政决定做出迅速审查,并在请求被证明合理时给予适当的补救。”TRIPS第41条第4款规定了对于初审的司法判决,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应使当事人有上诉提请复审的机会,而对于行政部门的终局决定或裁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当事人有机会要求司法审查。根据上述规定,将实施上述法律、法规、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都作为司法审查的对象,就一定会突破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权利保护范围,即在不涉及宪政授权问题的情况下,行政立法以外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部分终局裁决行为都将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3.4 司法审查的程序
TRIPS在第二节“民事和行政程序及救济”中,专门规定了公平和公正的程序(第42条)、证据(第43条)、禁令(injunction)等与司法审查程序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一是WTO 在当事人诉讼权利方面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TRIPS第42条规定,“被告应获得及时和充分详细的书面通知,包括诉讼主张的依据。应允许当事方由独立的法律顾问代表出席,不应规定难于负担的强制本人出庭的程序。这种程序的所有当事人应有权利证明其主张并出示所有相关的证据。该程序应提供一种识别和保护机密信息的办法,除非这违反现行宪法的要求。”该条规定对司法审查的程序提出了三个新的要求,首先是当事人有及时被告知相关诉讼内容的权利;其次是当事人可以委托独立的法律顾问,包括外国的律师出庭。这与我国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一致。再次是司法审查的程序应当在不违反现行宪法的情况下为当事人保护机密信息。二是WTO要求在特定的领域,赋予法院行使禁令的权力。所谓禁令是指法院为保护原告不遭受不可补救的伤害,责令被告停止侵权的判决。例如TRIPS第44条第1款规定:“司法当局应有权责令当事人停止侵权,除其他外,有权在清关后立即阻止那些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进口商品进入其管辖内的商业渠道。”
3.5 司法审查的标准
司法审查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WTO中的司法审查标准是一些很原则的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1)实体合法性标准。这是指WTO各成员方的行政行为都应当遵循WTO规则的各种实体性法律规定,不得违反WTO及各成员国既成的法律规范,否则要承担不利的后果;(2)实体公正性标准。WTO协议中关于实体公正的规定有很多种,既有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基本原则,也有反倾销协议中是否构成重大损害的具体规范。GATS第6条第1款规定:“在已做出具体承诺的部门,每个成员应确保所有普遍适用的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将以合理客观和公正的方式予以实施。”GATT第10条第3款(甲)项规定,“缔约各国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本条第1款所述的法令、条例判决和决定。”(3)程序合法性标准。这是指各成员国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当符合WTO各种协议所规
定的具体程序,不得违反“法定的程序”。这一标准成为WTO机构和各成员国司法审查的基础标准。(4)程序正当性标准。WTO在很多地方对行政行为的程序的正当性有原则性的规定。TRIPS第41条第2款规定:“执法程序应该公平和公正,不应有不必要的复杂或费用高昂,无端耗时或延误。”GATS第6条第四款(C)项规定,“程序本身不应成为提供服务的限制。”这些规定确立了行政行为公平、公正的程序原则以及程序规范不应当成为当事人义务规范的原则。另外,GATT第3条第1款规定,“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各成员应迅速并最迟于生效之时,公布所有普遍适用的有关或影响本协定事实的措施。一成员为签字方的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也应予公布。”该条第2、3、4、5款均对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作了规定,透明度是正当法律程序要求行政行为公开得一个重要内容。WTO司法审查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WTO的规则与原则体系的相关规定,显示出我国现有的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急待发展与完善的巨大空间。这对于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是一种挑战,也更是一种机遇。
4.1 WTO司法审查主体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WTO法律框架中的司法审查主体主要有三个:法院、行政司法机构和仲裁机构。而我国目前司法审查的主体仅限于法院。对于此间的不一致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11]在此,笔者提出以下的看法:(1)WTO中对司法审查主体并没有硬性规定,各成员国大可不必拘泥于WTO的此项规定,各国可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国情的作为本国的司法审查主体;(2)在我国如果选择行政司法机构和仲裁机构作为司法审查主体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利于行政法制建设。因为目前我国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配置已失衡,行政权力的扩张已经渗透到司法领域,如果再在体制上允许行政机关建立独立的法庭行使最终的司法审查权,必然达不到规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本来目的。而仲裁机构作为民间调解组织,已完成向民事程序法的转换,为了法律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显然不能再要求其返回到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格局上来。(3)从长远考虑,应建构符合WTO理念的专门司法审查法院。现实中行政行为的专业性与现行法院法官素质的低水平状态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司法审查徒有虚名。建立专门的司法审查法院,培养、任命一批熟悉WTO审判规则的法官,那样对我国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才能落实到实处。
4.2 WTO司法审查范围对我国的影响
在WTO法律框架中司法审查的范围不仅包括涵盖行政终局性决定行为在内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而且还包括一部分可能影响贸易自由化的成员国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这一点必将突破我国《行政诉讼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根据WTO协定对各成员国的要求以及我国入世时的承诺,我们以为应将行政诉讼法等法律作相应的修改,将以下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4.2.1部分终局性行政决定
在我国,“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依据GATS
第6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的法规、规章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或命令,都可以应当事人的申请而被提起司法审查,同时如果申请人的请求合理,成员国还应提供相应的救济。另外TRIPS第41条第10款和《反倾销协议》第13条都对司法审查复审作了强制性规定,允许当事人在对最终裁决或复审结果不服时有权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请求对本案重新做出裁决。针对我国法律与WTO的此类冲突,有两种办法可供参考:一是修改我国相关的法律,赋予法院对终局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二是不再授权行政机关的终局裁决权,以此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WTO保持一致。
4.2.2 可能影响贸易自由化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WTO要求各成员方都必须“遵循其对于司法审查地位的判决,即任何行政行为都是可诉的,都应该接受司法部门的审查,从而最终确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12]这与我国抽象行政行
为不能成为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客体的法律规定相矛盾。“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来源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院若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又怎能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做出正确裁判?”[13]我国入世时已承诺“中国应为审查所有行政行为制定独立的法庭、地点和程序。”因此,既为履行诺言,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要积极适应WTO规则,建立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机制。但是司法审查范围往往受到一国宪政体制的影响,WTO各成员国也都规定了司法审查范围在抽象行政行为的排除情况。因此,目前我国进行行政法制建设与创新时,应将WTO规则的违反自由贸易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范围内。对那些关系我国宪政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抽象行政行为暂不纳入司法审查。
4.2.3 涉外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我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对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应予优先适用。”这必将增加我国行政诉讼涉外案件的复杂性。入世后,国外企业、公民可以直接援引WTO规则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以我国政府为被告,在其本国提起行政诉讼。
[14]对涉外行政行为法律的适用、事实的认定,与目前我国司法审查有较大的差别,这对我国的法官和律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一批既懂得内国法律知识,又懂WTO法规的专家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在我方被他人起诉时,有能力积极应诉。同时政府工作人员也要努力学习WTO知识,保证自身做出的行政行为不违背WTO的要求。
4.3 WTO司法审查标准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审查时,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合理性审查为例外。然而WTO对司法审查标准规定了不仅要具备合法性标准,还要具备正当性、合理性标准,尤其是程序正当性标准。WTO司法审查标准对我国的现行司法审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正当程序司法审查标准应当成为我国司法审查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们在目前的立法状况下,应当进行行政程序法的创新,对我国法院的合法性审查原则扩大其内涵,将正当性也纳入合法性的范畴中。而对行政诉讼法中的法定程序作扩大的“非立法原意”的解释,即法定程序不应是法律规定的具体的行政程序,而是指符合法律精神和原则的行政程序。对法定程序作这样的司法解释,对于公民程序权利的司法救济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1.()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事前控制方式
行政审批 转变政府职能 宏观调控 创新能力
2.对于国与国达成协议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来促进改革。抵制 开改 放松 签约
3.国务院提出取消和下放()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已提提前两年多完成。2/3 1/3 1/4 1/2 1.截至2015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
600 300 800 100 2.转变政府职能有得于()的决定性作用。
资本劳动力的调动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 提高国民素质 发挥创新能力。
3.国力院修订过《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次 3 4 2 4.转变政府只能是建设法制政府的()
客观需求 主观条件 必然要求 偶然需要
5.行政审批主要是用()管理经济社会的事前控制方式。
行政手段 政治手段 行政控制 宏观调控
6.转变政府职能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
主要条件 客观条件 主要需要 客观需要
7.转移支付分为()和专项性转移支付两大类。
特殊性 一致性 个别性 一般性
12.2014年8月党委会第()次会议,分别对安全生产法和保险法等五部法律进行修改
五 六 四 十
8.在2015年环境报告中中国虽比上年上升3位,但在()个经济体中仍排在第()位。195.80 200.90 195.95 189.90 13.以()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 任务清单 负面清单 责任清单 权力清单
9.行政运行机制不包括
决策 计划 执行 监督
10.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建立权力清单,同时要建立
负责清单 责任清单 任务清单 管理清单
11.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作为议事协调机构。
推进社会发展协调小组 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小组 完善组织协调工作小组 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 16.李总理提出本届任期()年内至少取消和下放()以上的行政审批的目标已近提前完成。5.1/31
2015年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其他不直接涉及公众的事项调整为政府()
内部审批
多选 题
1.将政府工作重点转到()上来,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国民素质 2.政府的职责是
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市场监管 提供公共服务 维护市场稳定
3.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政府改革采取的措施有 持续的发展经济 不断的改善民生 维护公平正义 坚持宏观调控
3.为了加快我们改革创新的步伐,我们要求做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管理创新 制度改革 科技创新 宏观调控
4.()和()事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创新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执行力
5.更好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到()提高投入比例
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激发市场的创新动力
6.除关系()等投资项目外,一律有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
战略性资源开发 重大公共利益
行政审批等于()行政许可 内部审批
非行政许可审批 外部审核
为了深入推进(),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制度改革
开展“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督查,拽出贯彻落实不力的问题有 工作不协调 落实不到位 工作进度慢 工作进度慢
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下述选项中有关大部制的内容,正确的是
大部门体投师是指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 大部门改革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大部门制改革可以降低行政成本
权力清单的理论基础是行政权是对
政府 社会 公民 法人
国务院的政策实施通过()途径得到落实 国务院各个部门 领导人审批 基层和地方政府 国务院部门设在地方的管理机构
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推进()机构 职能 权限
责任法定化
行政审批大范围都是中央设定的,中央通过()方式设定。
判断
1.出台的简政放权措施已落实到位×
2.对商场和社会放权的同时,要限制行政体系内部中央向地方放权。×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的多次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重点。× 4.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优先发展的全国范围内可以做到直接登记。× 5.国务院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面目目录》,扩大了对项目投资的核准范围。× 6.对于行政审批如设定不规范,过多过滥,就会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干预。√
7.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增加政府的执行力等√
8.对项目的投资就是申请,审批和备案。× 9.转变职能需要减少行政性收费项目。√
10.2013年11月1日召开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和结构改革的电子电话会议。×
11.对直接面向基层,重大或出地方实施方便有效的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应一律下放地方。√
12.国务院提出取消和下放2/3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已经提前3年多完成。× 13.简政放权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取消下放行政审批。√
14.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15.转变政府职能并不能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6.转变政府职能中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政府不得截留。√ 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恰恰是行政审批比较控制的行业。×
转变政府职能法治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已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面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之局面,早在2012年新修订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即已引入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立法者试图通过规定这一制度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扭转当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的现实困境。随后,学界及实务界便掀起了一股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研究的巨大热潮,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就客观而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健全确实起到了惩治环境污染企业,促进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但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却天然地有其自身的内在局限,因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范围有限,其事后救济性质较为明显,而且诉讼指向的是企业的行为(2),而环境行政机关所为的包括以作为或不行为形式在内的行政行为不在其监督范围之内,并且从行政法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并不是环境公益司法化的重点,其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无法为司法权监督行政权以及行政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提供有效的制度资源(3)。
当前,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立法进一步促使政府勤勉地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的公共职能,克服比较广发地存在着的环境管理缺位和失效的情况(4),所以我们仍有必要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以研究与完善,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主要路径之一即为探寻建立与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然而,学者们目前就是否应引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以及应当如何合理建构这一制度众说纷纭,远未达成一致。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有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制度定位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与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制建构策略,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所裨益。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体系中并未规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所谓“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主要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免受污染和破坏,与案件诉讼请求没有法定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违法或该与履行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5)其在性质上仍然属于行政诉讼。对于是否应当在现行法中引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以及当如何具体建构这一制度,学者们态度不一。对此,笔者以为,我国仍应当尽早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纳入法律规定,以此来强化对行政机关的监管力度(6),促使行政机关积极履行相应环境保护职能,遏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制化路径具体阐述如下:
(一)在行政诉讼法中规定行政公益诉讼一般条款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性质上仍然属于行政诉讼,确切地说其是行政公益诉讼具体类型之一种,是行政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应用。因此,规范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第一步即应当回到行政诉讼的语境中,在此前提下讨论是否需要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但是,有学者认为,我国可以在借鉴美国公民诉讼制度基础上建立中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并将其作为一项专门制度,直接规定在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或者新立的国家环境政策或环境基本法之中(7),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仅能表示部分赞同。毫无疑问,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构问题的讨论当然不能抛开环保法语境,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纳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是无可争议的。但若仅仅考虑或者过于偏重考虑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环境”,而将环境行政行政诉讼中的“行政公益诉讼”相对忽略,则未免有失偏颇。毕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横跨了环境法、行政诉讼法两大部门法领域,具有鲜明的跨专业性特征。再者,仅因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明显的环境法律属性而主张将这一制度独立规范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各部门法律规定之间相互隔阂,甚至可能会使得成文法律体系产生不和谐的裂痕与立法资源浪费。故笔者以为,我国应首先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纳入行政诉讼法,通过设立一般行政公益诉讼条款为环境公益诉讼奠定框架性基础。
虽然在探讨修改《行政诉讼法》的过程中,无论是相关实务部门的修正案草稿或者修正案建议稿,抑或是自诩为“专家建议稿”的各类版本的修改建议材料,均将“行政公益诉讼”列入修改内容并作为其“亮点”之一。(8)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方利益博弈与遭到行政机关的强烈反对,最后我国新修订通过的《行政诉讼法》并未采纳各类《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观点而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以规定。所幸的是,最高检于2015年12月底发布了《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其中专门规定了检察院就环境保护问题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内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笔者始终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法制建设的深入,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成文化是行政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完全可以怀着谨慎而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发展态势。
(二)在环境保护法律中规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体适用条款
在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了行政公益诉讼一般条款后,下一步可在诸如《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中规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体适用条款,从而建构起“行政公益诉讼一般条款+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体适用条款”模式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如某地区,现有涉及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内容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诉讼法、环境基本法以及环境保护领域的几部特别法,形成了一个全面且合理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制体系。因为该地区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渐成潮流的大背景下建构与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这与我国现阶段所处时代背景相当类似,因而我们完全可以积极借鉴,取长补短。
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定位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一种不同于环境行政私益诉讼的新的诉讼形态,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我们在讨论建立健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具体内容时,也应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定位问题加以理性审视。着重强调制度定位问题看似大而化之,实则并非大而无当,因为我们如何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如何适用这一新型制度。
由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二者间为一般与特别的关系,因而在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定位之前需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定位进行分析。行政公益诉讼是一个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诉讼相对的概念,属客观诉讼之范畴,而客观诉讼始终是主观诉讼的例外和补充,是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适用前提的。(9)因此,应当明确行政公益诉讼在行政诉讼法规范体系中处例外和补充之地位。另外,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媒体界,还是法学界,都对环境公益诉讼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抱以极大热情,这当然值得大力提倡。但是,在此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大量媒体界人士,甚至还包括一些法学界同仁好似走入了一个误区,即在他们看来,在立法纳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之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量理应出现“大量井喷”。换言之,他们认为,立法机关在2012年新修订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后,将有力地改变过去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于法无据的窘境,从而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自然能够大量涌入法院。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自实施以来,这一制度并未发挥预期作用,由社会组织提起诉讼并立案的环境公益诉讼案屈指可数。(10)对此,有人将之归咎于我国现行法规范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资格限定得过于狭隘,以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并未有效发挥其预期作用。诚然,在立法层面明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受理量仍然较小,原因之一肯定在于现行法律对原告资格标准厘定得过于严苛。但笔者不禁想问,即使我国法律进一步放松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资格与范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量真的能够且应当出现“大量井喷”的情景吗?先不谈再修法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纠纷是否真的能够出现“大量井喷”现象,单就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受理量是否应当“大量井喷”而言,笔者持消极态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私益诉讼相对,它是一种特殊的非典型诉讼形态,因此我们不能将其过度理想化与神圣化,以防本末倒置。进一步地说,环境民事私益诉讼才是环境保护司法实践的主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只能是环保司法实践中的支流。类比到环境行政诉讼领域亦为如此,环境行政私益诉讼是主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支流。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第一点。
虽然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有非主流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其不重要,恰恰相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中能够发挥出十分关键的作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除了有利于带动广大公民积极参与环保事业、震慑环境污染肇事者和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环境公益诉讼所具备的一般性作用外,还能够将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纳入司法监督视野,有效促进其积极履行环境保护法定职责,克服懒政、怠政现象。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要针对于环境污染企业或个人不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直接将矛头指向具有环境保护职责的相关政府机关,试图通过借助司法权的力量来敦促行政机关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行政权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从而有效实现维护环境社会公益之目标。正是由于相关行政机关在环境保护治理实践中拥有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加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制建设显然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更加有利于防治污染。并且,美国、德国等法治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治理历程十分清晰地表明,“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
摘要:文章认为,面对当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频发之现实,我国未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模式可以采用“两步走”的策略。首先,在行政诉讼法中引入行政公益诉讼一般条款;其次,在环境保护法等环保立法中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适用条款,从而建构起“行政公益诉讼一般条款+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体适用条款”的立法制度安排,以适应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跨越环境法与行政诉讼法两大法律部门之特性。就制度定位来看,环境行政私益诉讼是主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支流,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关键词]行政问责;体系构建;制度保障
引言
从国内行政问责的实践效果来看,行政问责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也可以为政府人员的执法提供一定的保障。所以,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使得政府的合法性得以确立,也为政府的执政提供了保障。但是,就目前来看,想要使行政问责制在各地政府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还要寻找行政问责制的规律,从而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的构建,并为行政问责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进而增强行政问责对政府行政工作的引导作用。
一、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
(一)行政问责体系的主体构架的构建
行政问责方式由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方式所组成,所以行政问责体系的主体构架也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由行政首长、上级行政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构成的主体,应该做好行政系统内部对行政干部的问责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异体问责的力度,既人大、民主人士、新闻媒体等团体对政府的问责。其中,人大代表是人民管理国家权力的机关,所以应该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管理功能,使人大对政府的问责成为异体问责主体构建的核心。另外,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异体问责主体也在监督政府权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加强其他异体问责主体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能力[1]。
(二)行政问责体系程序的构建
行政问责体系程序的构建,是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首先,要确立坚持行政责任的法定原则,从而使行政问责制更加规范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法律为依据,既要明确行政人员的具体责任,也要追究导致重大行政问责事件出现的人员的责任。其次,要保证行政问责程序得以被执行。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使行政问责的启动程序、调查程序、处理程序、救济程序等多个程序得以公开、透明的实施,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行政问责造成的干扰。再者,要进行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保证行政问责程序的顺利执行,要使每一道行政问责程序都配有相应的辅助程序,从而使体系保持高效的运行。
(三)行政问责体系文化的构建
想要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还要做好体系文化的构建,从而使行政问责得以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问责教育,从而使行政人员的权威观念得以转变,具有一定的问责意识。另一方面,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实施已经有十几年,但是国内的行政问责文化仍然较为落后,群众普遍缺少问责的意识。所以,要制定长期战略推动国内行政问责制文化的发展,从而使行政问责得以常态化[2]。再者,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提高人民的问责热情,并拓宽人民的问责途径,进而使行政问责体系得以顺利构建。
二、行政问责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行政问责监督制度
为了使行政问责得以顺利的实施,政府应该对行政问责的监督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明确问责制的主体、客体、范围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其次,要加强异体问责主体对政府的行政过程的监督,使政府各项工作在人大的监督下完成。再者,政府要为群众提供监督评价的途径,并确立监督评级的制度,从而规范并完善行政问责监督制度。另外,要建立日常的监督机制,定期完成对政府部门的行政工作的监督,从而完善行政问责的监督制度。
(二)规范行政问责预防机制
行政问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追究政府的责任,而是要使政府的行政工作得以完善。而想要使行政问责起到督促责任主体履行责任的作用,就要使行政问责预防机制变得更加规范。一方面,为了避免行政过失问题的产生,政府要做好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使行政工作变得更加程序化,从而降低行政失责现象发生的概率,做好行政问责的预防工作[3]。
(三)健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想要为行政问责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就要健全我国的行政问责法律法规。一方面,政府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使各地方的行政问责制法律法规统一起来,从而使行政问责这种政治制度得以真正的规范。
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进行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就需要做好体系的主体构架、程序和文化的构建,从而使行政问责的体系制度配套,进而发挥行政问责的作用。而通过完善行政问责监督制度、规范行政问责预防机制和健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则可以使行政问责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使我国的行政问责制相对来说较为科学、合理和合法,进而促进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发挥出行政问责的最大作用。因此,本文对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推进有着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雷.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楠.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构建与完善[D].长春理工大学,2013.
[3]任晓林,范莉.我国行政问责制十年(2003—2012)发展状况研究——从制度构建到措施实施的运行轨迹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1):01-40
商培训字„2012‟55号
关于举办“政府公共管理创新与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及服务暨苏州与昆山行政审批服务、政府 效能建设经验交流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公共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行政审批制度在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消解危机并回应挑战,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并学习优秀地区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商务部培训中心决定举办“政府公共管理创新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服务暨苏州与昆山行政审批服务、政府效能建设经验交流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交流会学习内容
(一)政府公共管理创新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优化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的的行政治理结构 怎样使公共行政管理更加有效 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模式选择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成本和效能分析
当前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惯性危机的消解及治理对策地方政府实施绩效管理、评估、路径及方法公共服务的电子解决方案 服务型政府模式的国际比较公共管理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新加坡政府的公共管理理念及其特点新加坡公共管理模式及其经验介绍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服务
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 变
如何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如何更好的提高行政审批服务工作
如何强化绩效考评,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的科学管理水平
(三)苏州与昆山行政审批与服务经验介绍 苏州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服务的特点与实际操作经验介绍 昆山市实施长效机制,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经验与启示 昆山政府效能建设经验介绍
二、参观考察
实地参观考察苏州与昆山行政审批中心,听取中心在服务、审批 流程、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三、授课领导与专家
将邀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国家行政学院、苏州与昆山行政审批 中心主要领导、公共与行政管理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授课并进行现场答疑和相互交流。
四、参加对象
各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机关事务管理机构、行政及便民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各地可组织本地相关单位参加。
五、费用
每人1980元(包括授课、教材、场地、会务、参观学习等费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资料
本次经验交流会将为每位参会代表发放《服务型政府建设—苏州的实践与探索》一书,作为学习参考资料。
七、时间地点
2012年5月25日—28日(25日日全天报到)苏州市
八、报名方式
即日起报名,请参会人员将报名回执传真至会务组,会务组于开班前10日内向代表传发报到通知,详告具体报到时间、地点、乘车路线及日程等事宜。
九、联系方式
商务部培训中心会务组 电话/传真:010-51638098
联系人:武守望*** 商务部培训中心咨询电话 010-69759898转3378、3153 网址:pxzx.mofcom.gov.cn 联系人:叶春崔承明 附件:“政府公共管理创新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服务暨苏州与昆
山行政审批服务、政府效能建设经验交流会”报名回执
商务部培训中心 二O一二年四月五日
附件:
“政府公共管理创新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服务暨苏州与昆山行政审
批服务、政府效能建设经验交流会”报名回执
“政府公共管理创新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服务暨苏州与昆山行政审批服务、政府效能建设经验交流会” 联 系 人:武守望 *** 联系电话/传真:010-51638098
考生: 总分:100.0分
1.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单选题3分)o o o o
A.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小组 B.推进社会发展协调小组 C.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 D.完善组织协调工作小组
2.以()确对企业的约束有哪些,“法无禁止即可为”。(单选题3分)o o o o
A.负面清单 B.任务清单 C.责任清单 D.权利清单
3.国务院的电子电话会议一共开了()次。(单选题3分)o o o o
A.5 B.3 C.2 D.1 4.()提出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单选题3分)o o
A.十八届二中全会 B.十七大 o o
C.十七届二中全会 D.十八大
5.市场经济和大部门体制改革具有重要联系,市场经济为大部门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单选题3分)o
A.市场经济和大部门体制改革具有重要联系,市场经济为大部门体制提供了坚实的()。
o o o B.精神基础 C.体制基础 D.物质基础
6.(),也叫“委任”。(单选题3分)o o o o
A.管理授权 B.知识授权 C.责任授权 D.权力授权
7.()是财政部设定。(单选题3分)o o o o
A.社会性基金 B.政府性基金 C.理财性基金 D.都不对
8.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不包括()。(单选题3分)o
A.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o o o
B.提供食品安全检测
C.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D.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
9.()可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单选题3分)o o o o
A.国务院 B.外交部 C.政治部 D.国家民委
10.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等20项按程序转为()。(单选题3分)o o o o
A.行政许可 B.质量审批 C.经营许可 D.生产许可
11.政府职权主要是()等。(多选题4分)o o o o
A.执行管理 B.服务 C.交办事项 D.办理授权
12.更好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到()。(多选题4分)o
A.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o o o
B.激发市场的创新动力。C.提高投入比例
D.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
13.上级政府在设计改革方案时,要重视听取下级特别是基层政府的意见,使改革举措更具()。(多选题4分)o o o o
A.操作性 B.可行性 C.实用性 D.合理性
14.除关系()等投资项目外,一律有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多选题4分)o o o o
A.国家安全 B.生态安全 C.重大公共利益 D.战略性资源开发
15.双引擎就是(),激发市场活力。(多选题4分)o o o o
A.万众创新 B.自主创业 C.改革创新 D.大众创业
16.鉴于当时有关立法还不够完善,允许国务院各部门可根据国务院的()设定行政审批。(多选题4分)o o o o A.决策 B.命令 C.决定 D.要求
17.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经中央授权它享受()等权利。(多选题4分)o o o o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司法权 D.终审权
18.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需鼓励探索实行()等证件合一。(多选题4分)o o o o
A.税务登记证 B.组织机构代码证 C.工商营业执照 D.检验标准合格证
19.中央政府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发展()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多选题4分)o o o o
A.政策 B.战略 C.标准 D.规划
20.依法行政从理论上说主要是()。(多选题4分)o o o o
A.依法做事
B.行政权来源要有法律依据 C.如违法或不当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D.行政权的行使要符合法律
21.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优化公共服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2.全面清理,地方可以改革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是中央设定的所以由中央统一来全面的清理。(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3.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依法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4.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逐项公开审批流程,压缩并明确审批时限,约束自由裁量权,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5.在总结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三月二号下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判断题3分)o
正确 o
错误
26.国务院提出取消和下放2/3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已经提前3年多完成。(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7.权利清单的理论基础: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在维护社会秩序,增进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8.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过审核也可设定行政许可。(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9.大部门体制改革如果没有党政高层亲自推动,步履维艰。(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30.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任务:“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转变政府职能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 考试时间:40分钟 考生: 总分:100.0分
1.TPP由各国()批准,将来还有其它国家加入。(单选题3分)o o o o
A.国务院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政府机关
2.(),也叫“代理”。(单选题3分)o o o o
A.权力委托 B.责任委托 C.信息委托 D.他人委托
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贸区、中国(天津)自贸区、中国(福建)自贸区以及中国(上海)自贸区扩展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单选题3分)o o o o
A.2013年8月30日 B.2014年8月30日 C.2014年12月28日 D.2014年11月20日
4.十八大提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o
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o o o B.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处理好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 D.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
5.()提出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单选题3分)o o o o A.十八大 B.十七届二中全会 C.十八届二中全会 D.十七大
6.制定推进“三证合一”等级制度改革的意见,实现()。(单选题3分)o o o o
A.一照一证 B.一证一码 C.三码合一 D.一照一码
7.()是中央的实权不是地方实权。(单选题3分)o o o o
A.边防 B.国防 C.以上都不对 D.部队
8.总书记在()上深刻阐述了政府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单选题3分)
o o o o A.十八届五中全会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十八届二中全会 D.十八界四中全会
9.行政审批主要是用()管理经济社会的事前控制方式。(单选题3分)o o o o
A.政治手段 B.行政手段 C.行政控制 D.宏观调控
10.转变政府职能要转变(),做到依法监管。(单选题3分)o o o o
A.监管方式 B.监管手段 C.监管理念 D.监管标准
11.社会组织中行业协会()要优先发展。(多选题4分)o o o o A.科技类 B.公益慈善 C.城乡社区服务 D.商会类
12.上海采取目录管理、业务手册、()等六位一体的规范化管理。(多选题4分)
o o o o A.网上审批 B.数据共享 C.监督检查 D.办事指南
13.转变政府职能的方法要协同推进()方面。(多选题4分)o o o o
A.优化服务 B.放管结合 C.宏观调控 D.简政放权
14.鉴于当时有关立法还不够完善,允许国务院各部门可根据国务院的()设定行政审批。(多选题4分)o o o o
A.决定 B.要求 C.命令 D.决策
15.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多选题4分)o o o o
A.科学 B.健康 C.低碳 D.节俭
16.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除依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外,还要具备()设立的资质。(多选题4分)o o o o
A.特殊条件 B.行业需要 C.特殊信誉 D.特殊职业技能
17.法制政府的标准()。(多选题4分)o o o o
A.守法诚信 B.公开公正 C.权责法定 D.廉洁高效
18.地方政府机构里有()。(多选题4分)o o o o
A.行政机构 B.部门管理机构 C.办公机构 D.直属特色机构
19.为了加快我们改革创新的步伐,我们要求做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多选题4分)o o o o
A.管理创新 B.科技创新 C.制度改革 D.宏观调控 20.除了法律之外国务院根据《宪法》第89条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多选题4分)o o o o
A.省 B.中央 C.直辖市 D.自治区
21.县区以上的地方政府的三定规定,其效力相当于规范性文件。(判断题3分)
o o 正确 错误
22.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以刚性的制度管权限权。(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3.1993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为设置党政综合机构。(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4.资源配置方式对政府组织架构及其部门设置具有决定作用。(判断题3分)
o o 正确 错误
25.不管世界银行的报告是否公正客观,但是我们国家营商环境还是比较理想的。(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6.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7.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时候要处理好和法律的关系。(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8.公众对改什么、如何改没有发言权。(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9.地方政府要合理确定下放层级,特别是省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权限。(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30.优化服务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但无法应对紧急下 行的压力。(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转变政府职能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 考试时间:40分钟 考生: 总分:100.0分
1.现在中央编办已经制定了中央设定由地方实施的两类,法律法规设定和其他文件设定等这叫()。(单选题3分)o o o o
A.政府清单 B.基础清单 C.责任清单 D.权利清单
2.地方自治分为()类。(单选题3分)o o o o
A.5 B.2 C.3 D.4 3.权利清单制度梳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公布(),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单选题3分)o o o o
A.权力清单 B.负面清单 C.责任清单 D.权责清单
4.市场经济和大部门体制改革具有重要联系,市场经济为大部门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单选题3分)o
A.物质基础 o o B.精神基础
C.市场经济和大部门体制改革具有重要联系,市场经济为大部门体制提供了坚实的()。
o
D.体制基础
5.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这是一个()。(单选题3分)o o o o
A.客观授权 B.概括授权 C.主管授权 D.具体授权
6.()由各国的立法机关批准,将来还有其他国家加入。(单选题3分)o o o o
A.WTO B.TPP C.TTIP D.GDP 7.()全会提出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单选题3分)o o o o
A.六中全会 B.四中全会 C.五中全会 D.三中全会
8.地方政府工作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关系(有业务领导关系、业务指导关系)是()。(单选题3分)o o o o
A.条块关系 B.块条关系 C.块块关系 D.条条关系
9.下列有关2013年铁道部行政体制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o o
A.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事业单位管理
B.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o o C.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D.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0.转变政府只能是建设法制政府的()。(单选题3分)o o o o
A.必然要求 B.主观条件 C.客观需求 D.偶然需要
11.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多选题4分)o
A.产业政策
o o o B.发展规划 C.严格遵守政府要求 D.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12.行政审批等于()。(多选题4分)o o o o
A.非行政许可审批 B.内部审批 C.行政许可 D.外部审核
13.除涉及()等重大公共利益事项外,其他的审批事项原则上要以取消为主。(多选题4分)o o o o
A.野生动植物 B.生态安全 C.公众健康 D.国家安全
14.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地方政府要加强()。(多选题4分)o o o o
A.公共服务 B.社会管理 C.市场监管 D.环境保护
15.坚决纠正不作为,克服()。(多选题4分)o
A.失职 o o o B.懒政 C.渎职 D.怠政
16.对发改委来说,对项目的投资就是()。(多选题4分)o o o o
A.备案 B.核准 C.申请 D.审批
17.()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多选题4分)o o o o
A.国防 B.政府 C.国家安全 D.外交
18.按照宪法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追寻在中央的领导下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原则(多选题4分)o o o o
A.客观性 B.积极性 C.片面性 D.主动性
19.转变政府职能要统筹推进哪些改革?(多选题4分)o
A.资质资格 o o o B.商事制度 C.收费 D.行政审批制度
20.依法政府的标准()。(多选题4分)o o o o
A.公开公正 B.廉洁高效 C.守法诚信 D.权责法定
21.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优先发展的可以不经过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直接在政府部门登记。(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2.大部门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行政权力在党政机构内部的重新配置。(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3.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实现有效地方政府治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4.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架构。(判断题3分)
o o 正确 错误
25.1993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为设置党政综合机构。(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6.国务院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扩大了对项目投资的核准范围。(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7.行政审批清单之外有审批权。(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8.随着国际金贸的深刻调整包括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初步达成的TPP和将来可能达成的TTIP。(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29.在深化审改基础上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主要表现的六个基本要求里不包括诚实守信。(判断题3分)o o
正确 错误
30.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判断题3分)o o
【5.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对制度】推荐阅读:
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预案12-17
浅议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完善09-14
行政复议环保11-21
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 国家赔偿法案例12-01
行政复议汇报材料09-10
行政复议纠错报告11-19
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但06-22
哪些是行政复议机关07-08
公安机关行政复议案例07-15
行政复议原因及对策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