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文言文阅读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精选6篇)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 篇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亲贤巨,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态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空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巨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粹、允之任也。

1.将选文第②段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_______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诸葛亮几次谈到先帝对自己的殊遇,这些殊遇都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敬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1)恨:遗憾。(2)躬:亲自。(3)卑鄙:身份低徽,出身鄙野。

3.(1)亲近贤臣,疏过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因此我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 篇2

一、 精选比较例文, 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 ;《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 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 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 ,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 (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 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 (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 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 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

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篇3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pí bì):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quē),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0)倾颓:倾覆衰败。

(41)痛恨:痛惜,遗憾

(42)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3)隆:兴盛。

(44)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8)苟:苟且;全:保全。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2)顾: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5)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6)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7)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8)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9)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60)兵:武器;甲:装备。

(61)奖率:奖赏率领。

(62)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3)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4)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6)斟酌损益(zhēn zhuó sǔn yì):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7)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68)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9)告:告慰,告祭。

(70)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1)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2)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3)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4)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6)当:在……时候。

(77)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 篇4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cú)疲弊()不懈()陛下()恢弘(hóng)忠谏()菲薄(fěi)(bó)

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费祎()以遗(wèi)陛下裨补(bì)猥(wěi)自枉(wǎng)屈

夙(sù)庶(shù)竭驽(nǔ)钝咎(jiù)咨诹(zī)(zōu)昭(zhāo)遗诏(zhào)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涕:眼泪。今:鼻涕。

6、布衣:平民。今:布做的衣服。

7、秋:时。今: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四.一词多义:

1、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

2、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4、行:性行淑均(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军队)

5、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6、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7、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

8、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五.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六.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动用,意思是发扬扩大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4、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5、深入不毛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一致。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4、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7、“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8、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9、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

八.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时刻,希望刘禅“思危”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四、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四段举荐贤臣,五段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

教训;次句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举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六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

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

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

第八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九.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卦阵、三气周瑜

㈢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

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⑺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⑻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㈣诸葛亮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课外拓展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3、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

出师表阅读训练 篇5

一.现代文阅读: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

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细捻()懵懵懂懂()..

2.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4.分析第②段中加点字“挂”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5.第②段中与结尾画线句相呼应的那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7.根据语境推断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星星点点”的具体含义。

8.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第三、四、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1. 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侍中、侍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向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释词:简拔:遗:裨:阙:

淑均:行阵: 良实:咨之:

3.诸葛亮向后主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

4.诸葛亮在军事上为什么向后主推荐将军向宠?重用他将会使军队怎样?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处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先帝在时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恨、灵”二帝?

7.在第五段,诸葛亮为什么极力向后主推荐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重用他们会给汉室

带来什么好处?

文言文阅读(二) 篇6

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生文言水平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几年各地中考主要采用课内文言语段与课外文言语段比较式阅读、课内语段阅读、课外语段阅读三种方式进行考查。上一期,我们已对课内与课外比较阅读这类题做了透视和专题训练。本期,我们将继续对单篇课内语段阅读、单篇课外语段阅读两类题进行分析、诊断和强化。由于同学们对课内语段考查的材料比较熟悉,并且考前一般都做了相对充分的复习和练习,所以本期我们着重训练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努力提高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归纳和整理,不难发现,无论是课内文言语段还是课外文言语段试题,考查的重点都大致如下:

1.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并结合文意正确划分停顿。

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情况,不只是简单地对原来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且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

3.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这类题考查考生的翻译是否能忠实于原文、准确顺畅、语句文雅,尤其是重点实词是否能翻译到位。

4. 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意,并对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简单的评价。试题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

5. 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这类题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能借助对文言大意的理解,进而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写作技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典题诊断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2013·江苏省淮安市)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6分)

马说

[唐]韩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骈死:_______________ (2)见:_________________

(3)等:_________________ (4)策: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这三者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3·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2. 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3.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江苏省南京市)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习题。(11分)

久而俱化

[宋]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①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②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③独无俦④。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⑤上书,以谓圣功远被⑥,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指衢州。②扰:顺服。③块:孤独。④俦:伴侣。⑤禄东赞:吐蕃酋长。⑥被:遍及。

1.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其一块/独无俦B. 两下不相/宾接

C. 宛如同巢/而生者D. 今人/呼鹅为舒雁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3·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14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释: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惧之以死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以一书 寄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阅读文言文一般要把握如下四点:1. 断句停顿;2. 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3.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4. 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在中考命题中,主要考查形式有:解释加点词语,翻译重点语句,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有时,还有一道拓展延伸题。

针对这些考点,本期我们再做如下分析和梳理:

【文言知识】

1. 句读停顿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据此确定句中停顿。

2. 词类活用

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类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作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活用现象一般包括:(1)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6)形容词用作名词;(7)动词的使动用法;(8)动词的意动用法;(9)动词活用为名词。

3. 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类语句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要加以调整或补充。

4. 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情况。本来应该写作“甲”字却写成了“乙”字(“乙”字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我们称“乙”是“甲”的通假字。

通假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正字(或本字)与通假字无论形体还是意义都完全不同,只是两字读音相同。如“便要还家”中,“要”通“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中,“尔”通“耳”。另一类通假字,一般称古今字,通假字与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的情况不同。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为天下唱”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

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经常会碰到的,在翻译时若遇到难以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了通假字。只要同学们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

通假字在古文中很平常。掌握通假字,需要多阅读多积累。

【答题指津】

1. 答题步骤和要求:

(1)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3)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者某句话);

(4)从阅读区域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5)提取所有的相关信息,不要遗漏;

(6)检查是否找全了答案(还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核对);

(7)认真书写答案,但要注意分点答题,即分成①②③④⑤等答题,而且要采用竖直并列的形式书写,决不能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更不能一股脑不分点笼统地去答,这样会被扣分。

2. 相关考点及答题方法:

文言文的考试还是考课本上的内容(所以平时在听老师授课或自主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熟读成诵,篇篇会翻译,句句会翻译,字字会翻译,真正做到烂熟于心),但都是考名篇,而且都是内容齐全的篇幅。主要考实词、虚词、翻译和个性化、多角度题目。分析如下:

考实词。考实词的解释,课内语段主要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考虚词。考虚词的一词多义或用法。

考翻译。一般情况下,翻译的句子是两句(由此可见,考生对课内文章句句会翻译是很重要的),共4分,此处的分是万万不可丢的。

个性化、多角度题目。主要是对经典文言语段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我们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类题目:

(1)理解概括类

例: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陈涉世家》)

答案要点:(1)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2)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

(2)联系实际类

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孟子三章》)

答案要点:(1)结合文章内容;(2)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3)分析欣赏类

例: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与朱元思书》)

答案要点:(1)概括表述观点;(2)找出扣点(关键词、点)进行阐述,如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4)比较阅读类

例: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处(妙)?(《与朱元思书》)

答案要点:(1)比较点是内容或形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写出异同或优劣:《与朱元思书》用比喻、对偶的方法,《三峡》一文则用比较的方法,都写出了水流的速度非常快。

(5)观点评论类

例: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1)表明观点:①我同意这种看法;②我不同意这种看法。(2)表明自己的理由:①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能打好仗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②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

【几点建议】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选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其内容或写法。为了使答题规范完美,减少因低级错误导致的失分,下面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1. 认真阅读语段材料

对课内语段要认真阅读,不要认为已经学过,甚至已会背诵而忽视阅读原文。阅读原文的目的,是在答题之前,对所选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了这种把握,解答试题就会得心应手。

2. 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出现了“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回答时一定要选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答。

3. 准确表述

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

4. 开放性试题

中考开放性命题形式有:①欣赏型;②比较型;③评价型;④感悟型;⑤献策型;⑥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的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有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认真梳理课内文言知识,再适当做些练习进行强化,那么,中考文言文的复习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专题强化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2013·江苏省无锡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①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1. 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荀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 荀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 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荀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 曹操对荀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荀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3·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就其地为 轩以居予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越明年贫 者自南海 还以告富 者富者有 惭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吾欲之南海,何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3·浙江省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

注释:①日者: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3·浙江省宁波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一)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5.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 余思粥担 者即为买 米煮之果 腹而归。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7.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典题诊断

一、

1.(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2)显露、表现;(3)一样、等同;(4)驱使、鞭打

2.(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 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者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4. 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二、

1. D 2. C

3.(1)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2)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三、

1. D

2.(1)想到;(2)安适愉快的样子;(3)是;(4)就

3.(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

4. 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

四、

1.(1)①停止②应该③到达④拿给……看;(2)C(例句中的“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C项中的“以”与之同义。A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B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D项中的“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

2. 遂/以一书/寄何

3.(1)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2)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1)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2)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3)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专题强化

一、

1. C 2. B

3.(1)逃,逃跑;(2)谢罪;(3)用眼睛看;(4)打败

4.(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二、

1.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2.(1)简陋(鄙陋);(2)到;(3)命名;(4)等候,等待

3. 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4.(1)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2)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3)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4)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5.(1)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2)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3)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读书人往来。

三、

1. C(A. 做/雕刻;B. 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C. 距离;D. 反而/转头看)

2.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1)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2)倚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4. 略

四、

1. D 2. B、D

3. (1)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会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了。(2)(李德辉)于是谢绝与同他交好的少年们来往,而向年长的先生们求学,来完成他的学业。

4. 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 ,立志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五、

1.(1)以……为亲(赡养);(2)憎恶

2. B

3.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 要点:(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6. D

7.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地陶醉了。

上一篇: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试卷一下一篇:环保节能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