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共8篇)
为进一步发展建瓯市全民健身事业,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闽政〔2011〕66号)和《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南政办〔2011〕206号),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保障公民体育健身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参与健身事业,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为实现建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人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参加1个运动项目、掌握2种健身方式、每周参加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健身人数比例达35%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都能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其他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接近全省规定的平均水平。
(二)城乡居民体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逐年增加,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增加到90%以上,在校生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逐年增加各类体育场地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100%的街道(乡镇)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市社区、行政村健身晨晚练点26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并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十二五”期间,建瓯城南、城东、城北开发区将各建设一个多功能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趣味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气排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登山、跳绳、踢毽、门球、地掷球、柔力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级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使健身活动项目更加丰富。
(五)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完善。规范协会管理,加强会员制建设,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网络、社会团体网络、体育协会网络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在全民健身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健身俱乐部,使100%的社区街道、100%的乡镇村建有体育组
织,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辅导站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形成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显著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各级体育爱好者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到2015年,全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全民健身科学,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广大市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广告,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倡导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终身健身,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强化公共服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国务院和福建省颁布的《计划》和本实施计划的要求,加大对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建瓯城南、城东、城北开发区将各预留有建设多功能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加强黄花山、云际山公园健身登山道的建设;100%的乡镇和社区建有1个以上体育活动场所;100%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使我市体育健身设施有明显改善,布局更加合理。
2、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通过开展以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进社区”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全民健身环境和氛围。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带动和管理作用,开展以社区趣味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
(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农村通过开展以健身设施、健身表演、健身咨询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活跃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组织、协调、管理职能、开展健身活动、健身咨询、体质监测等项工作,推动乡镇群众体育健身各项工作的开展。
(3)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继续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有组织地开展校内外各项体育交流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4)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广泛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5)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
(6)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健身展示活动。
3、完善健身服务组织
到2015年,设有2个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会(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体质监测指导站。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00%的城市社区(乡镇)设有体育健身指导站(点);100%的行政村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组织开展健身活动,传播科学健身知识,教授健身技能。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
4、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要积极地搭桥引线、沟通协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别牵头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教育部门、共青团牵头抓好青少年体育健身,民政部门牵头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农业部门牵头开展农村体育,总工会牵头开展职工体育,民族与宗教部门牵头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老干部门牵头开展老年人体育,民政部门、残联牵头开展残疾人体育,市直机关党工委牵头抓好市直机关体育,使我市各类群体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1、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气排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登山、太极拳(剑)、自行车、门球、传统武术、健身气功、钓鱼、柔力球、桥牌、棋类、体育舞蹈(广场舞)、跳绳、踢毽、轮滑等群众喜欢的项目,并大力推广脚斗士等传统又现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体育健身项目。
2、积极组织举办市运会、职工运动会、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等全市性的体育活动,不断扩大履盖人群,积极培育各类单项赛事,组织参加第二届南平市运动会,发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引领作用。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达标活动。深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
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四)积极培育全民健身服务市场
努力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各种要素进入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形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引导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培育和打造一批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每年的公共财政预算。市政府各部门、相关单位、社会团体要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和本实施计划。
(二)加大财政投入
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体育彩票公益金要根据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不得挪作他用。除体育彩票公益金外,市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经费人均不少于4元,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不低于1.6 元,群众体育财政经费年增长比例不小于5%。
(三)强化政策支持
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它用。已建居住区不符合标准的要逐步改造。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要参与对住宅区的体育健身设施设计进行审核和竣工验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绿地开辟健身设施,中心城区要配建多功能运动场所。学校体育场所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必须向本校师生开放。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开辟体育场所,满足干部职工健身需求。要鼓励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率。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支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和行政收费减免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四)支持组织建设
市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群团组织的发展。在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兴办体育类民非企业单位,民政部门要予以方便。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增加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活动。
(五)加强法制建设
体育部门要加强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努力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组织实施
(一)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工作
认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我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宣传,建立全民健身宣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宣传全民健身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要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不断健全《计划》实施工作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
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负责《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根据财力情况,合理安排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所需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实施目标管理。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
(三)加强成效评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刘鹏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表示, 2012年的群众体育工作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推动政府履行职能、动员社会共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在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形成互促共进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方面取得了进一步成效。
刘鹏表示, 2013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部门将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 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让更多的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以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为切入点, 完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在对锻炼者健康状况、体能水平﹑运动能力进行诊断和测定的基础上,为实现健身锻炼目标而选择的健身锻炼计划,是对健身锻炼整个过程的理论设计,从而提高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的自我调控能力,有利于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进行更进一步,更为系统的研究,真正把握健身锻炼的原理、规律、特点和原则,继而提高健身锻炼的整体效果,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身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健身锻炼计划 健康诊断 体能 运动负荷
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选项课的开设在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该类型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选项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的锻炼。针对现状,提出“健身锻炼计划”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安排以及考核等内容上做探讨,以期为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师范学院2010级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男生),共计18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教材,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了关于健身锻炼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实验法。在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健身锻炼计划,通过实验法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对本研究相关问题进行验证。
3.逻辑分析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对比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4.实验对象与方法。湖北师范学院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的显著分析
为了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验前对本院学生4个篮球专选班进行身体体质健康标准部分项目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全场来回篮球运球。用t检验对所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p>0.05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试验。
(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差异分析
经过18周的教学和每周2节课外活动锻炼,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健身锻炼计划模式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发生了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的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肺活量有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作技能有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场来回篮球运球有显著差异。
三、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分析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肺功能几乎没有变化,这与设置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有关系。人的心肺功能主要是指人体心脏泵及肺部氧气的能力,也是人体摄取氧和转化氧成为能量的能力。经常参加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而在本研究实施的健身锻炼计划中,学生练习的内容多是运动技能方面,并且大部分时间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肺功能水平区别不大。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技能分析
本研究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的实验班的运动技能相比较传统模式的对照班,有很明显的提高。另外,由于学生喜欢篮球,能够很积极、自觉的配合教师,实施计划内容规定的强度也比较认真,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以后,学生的动作技能从量变到质变,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对照组和实验组体质增强的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管是传统模式教学的对照组,还是健身运动计划模式的实验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作用明显凸显出来,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培养优秀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加重视高校体育的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和32次课外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明显变化。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比较,均有一定的差异。主要结论有:
1.不可预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和实施传统体育模式教学的差别很小,学生的耐力、速度素质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健身计划设置的负荷强度以及老师对学生的适时监控有较大关系;另外就是不可预见因素对计划实施教学的影响,比如教师上课的态度、责任心、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的主观配合等。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设置的练习强度的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难度。
2.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严密控制好练习的密度。要提高身體素质和心肺功能,必须要严格控制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要让运动的负荷对身体产生必需的刺激。体育选项课是以该选项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所以在体育选项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侧重安排选项课的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细化、量化,都将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主观因素促进了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议
1.健身锻炼计划要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制定健身锻炼计划一定要根据计划的实施对象,仔细研究他们的特点以后,再去制定和实施。对于高校大学生,计划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另外,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看法,让学生建立终身的体育观,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健身锻炼计划教学的内容必须合理、有序。运动锻炼计划教学,除了运动项目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必须保证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否则运动锻炼计划教学将毫无意义。锻炼计划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每个人的练习强度、时间。
3.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场馆对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建议学校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4-9.
[2] 董晓虹.运动健身学[D].浙江大学.2006(1):7-9.
[3] 杨霞.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8.
[4] 张英波.运动健身全攻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3.
[5]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6.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体育局《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四日
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为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结合我省群众体育事业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三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场地数量大幅增加。已建成农民健身工程22845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727条,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128个,雪炭工程16个,全民健身中心8个,体育公园2个,全民健身活动广场1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1个,全省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4平方米。群众体育的基础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各地人民政府成立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市级普遍建立体育总会,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6000余人,建立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20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7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69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51个。群众体育的网络组织不断完善。
——群体活动创立品牌。以“五个百万人群”和“两个关爱人群”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了“山西跤王争霸赛”、“领导干部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众多品牌赛事,举办了“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中国CBO业余篮球公开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体质监测有效推进。全省组建13支国民体质监测队,开展了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宣传平台不断拓展。建立了“山西全民健身网”,编辑《山西全民健身简报》,宣传健身活动,普及健身知识。
虽然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我省在全国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在现有条件下,公共场地设施建设资金仍然不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兴办体育健身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抢抓建设“健康山西”的发展机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以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我省人民群众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健康山西”和迈向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三、目标任务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育群众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习惯,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加强群众体育各级组织建设,不断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化;继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积极推进城乡体育、地方传统体育、不同人群体育的共同发展,促进我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到2015年,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努力推广桥牌、围棋等高端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体育舞蹈、传统武术、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球)、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覆盖率100%。省运会设有群体竞赛活动和项目展示,每4年举办1次省直机关运动会,打造省级单项的群众性品牌赛事。市、县每2—4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2-4次有一定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或单项比赛。乡镇(街道)每两年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每季度举办1次体育活动或单项比赛。行政村(社区)每年举行1次小型综合性(3个项目以上)运动会或2-3次单项比赛和表演活动。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
(二)努力提高我省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各项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全力推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中央项目“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的建设、命名和资助工作。省建成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推进市、县两级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80%以上的设区城市建成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大型健身中心、一个游泳馆和一个体育公园;6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一个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个中型健身中心、一个室内游泳池和一个体育公园;实现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全覆盖;实现社区健身场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底实现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公共体育场、馆、中心和设施尽量建在学校周围和附近。“十二五”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
(四)创新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逐步由建设向管理、使用、开放转变,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的投入力度,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要通过多种办法,吸引群众到体育场馆健身,提高场馆设施利用率。
(五)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强化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例会制度。各市建立体育总会,60%的县(市、区)建有体育总会。各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30个以上,80%的县(市、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0个以上。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90%的乡镇(街道)有专职体育工作者。形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农村的层级组织网络。
(六)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成立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积极创造条件,力争50%的市、30%的县(市、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城乡每1000人有1名以上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均每年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时间达到52小时以上,在建有场地的农村和全民健身站(点)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建立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努力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组织社会志愿者、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学生为大型场馆赛事和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身体素质评估,开具运动处方。健全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50%的县(市、区)建立规范的国民体质监测站,完成体质测试人数达到10万人次。通过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发挥“全民健身网”的各项功能,建立全省健身路径和健身场所电子地图,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积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积极探索我省群众健身新方法,创新载体,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提升群众健身消费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大众化的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培养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研制开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产品和多样化的健身服务,培育体育健身服务品牌。
四、推进重点
(一)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报道,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吸引不同人群积极参与健身,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二)重点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制定《山西省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办法》,完善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体系,鼓励新建各种类型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继续推进“体育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组织举办“社区体育优秀健身项目展演活动”,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区健身环境和条件。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居民小区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社区体育和单位体育的结合,共同开展体育活动。规范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工作职责,搞好社区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以社区体育带动全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地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围绕特色建设和特定建设,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现有体育设施,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继续开展“体育三下乡”,坚持开展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办好省农民运动会。
(四)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人群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好群众参与面广、有特色、形成品牌的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工间(前)操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活动覆盖3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覆盖率逐年增加。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建立社区体育和职工体育互补机制。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影响,促进职工体育的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
(五)关注探索残疾人和少数民族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导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定期举办残疾人体育比赛,积极组队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挖掘山西传统体育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为主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和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培养民族体育特色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六)重视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并支持其开展工作。积极参加全国老年人展示大会。不断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体育健身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经常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号召老年人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力军,成为健康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成为健康生活投入的先导者。
(七)进一步推行体育锻炼标准。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公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八)积极参加并办好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全国智运会、体育大会、农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创新办赛模式,淡化锦标,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重在普及,全力办好省运会群众体育项目比赛活动。组织参加和申办并鼓励各市、县申办全国性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利用大型群体活动效应,带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九)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非奥运体育项目。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盘活地方资源,发展登山、户外、拓展运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休闲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职责,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要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并落实本实施计划。
(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职责,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山西省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关于深入开展山西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的通知》、《关于山西省百万职工健身活动的意见》、《关于在全省开展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通知》、《关于山西省百万妇女健身活动的通知》、《关于促进体育与旅游结合培养旅游市场的意见》,推动山西省全民健身事业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规范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各地人民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在经费、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支持,保证全民健身事业经费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由体育主管部门安排使用的彩票公益金,要根据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职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引导社会资金,形成合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四)做好科研和信息工作。发挥各级体育科研机构的作用,形成科学完善的群众体育工作基础数据统计、报告制度。鼓励各市配备国民体质监测车,经常开展国民日常体质测试、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群众健康状况调查等科研监测、开发和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决策与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编好《全民健身工作简报》,加快我省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群众不同的科学健身需求。
(五)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积极组织全省各级群体干部参加国家及我省举办的群体干部培训班。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群众体育的学习和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丰富知识,提高群众体育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社区和俱乐部体育、农村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服务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注册登记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策划、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等品牌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表彰。做好“健康山西”全民健身好新闻评选活动,鼓励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宣传健身。继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单位、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先进社区等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山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先进村和先进县的评选表彰活动,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城市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
六、组织实施
本实施计划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由省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本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各地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本市全民健身事业,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北京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结合本市全民健身发展特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保障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长期保持,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长期保持。市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市民普遍的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人数比例长期保持不低于49%。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二)市民体质明显提高。市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25%;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0%以上,优秀率为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5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在全市10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体育设施;100%的区县建有一个多功能全民健身体育中心;50%具备建设条件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有健身场地设施;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70%;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活动,100%的区县创建体现区域特色和风采的“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使健身活动项目更加丰富。
(五)完善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网络、社会团体网络、体育协会网络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在全民健身社会管理中的作用。100%的街道(乡镇)建有体育组织;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辅导站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100%的区县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协、人群体协、单项体协等。30%的市级体育协会逐步实现实体化,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人数达到3.5万人以上,其中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700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通过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广大市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健身市场规范有序,市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信息化平台。
三、措施和保障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本实施计划作为本级政府和本部门
依法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动作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
2、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
1、健身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编制《北京市社区体育实用手册》,研究创新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和内容,开展线上线下的网络健身服务,提高活动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和策划,开展好健身周、体育节等传统体育健身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好“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好北京市体育大会、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大(中)学生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举办和打造一批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群众性、国际化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扩大首都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力。
3、各区县要责成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北京市“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标准》,根据区域特色,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创建、开展“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要组织居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4、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坚持开展工间(前)操和业余体育健身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要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5、各单项体育协会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6、创新健身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与旅游、文化、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新形式、新方法。加强对广场、公园和节日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引导公众科学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三)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
1、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市、区(县)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建设一批室外健身场地设施。
2、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与建设,提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加快本市城南地区、西部地区、新建大型居住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公园与广场空间资源,重点建设中小型、适用性强的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利用城市郊野公园、城市绿化带建设一定数量的专项球类活动场地。各区县要责成体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管理职能,按照资金配比规定给予经费保障,加大对全民健身设施的监管力度。
3、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各级政府强化政府职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资助,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1、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形成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在全市晨晚练辅导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已配建的全民健身工程等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改革培训方式,重视培养指导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授予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2、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对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免费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修改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信息咨询、业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3、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认证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危险性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的管理。
(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体校中专学生等的作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与文明办、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学生优惠开放体育场地,提供健身服务,将全民健身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全民健身、共同投入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六)发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作用,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社会化。
1、充分发挥市、区(县)、街道(乡镇)体育组织组成的行政管理网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市和区县体育总会、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指导网络,社区和行政村等组成的基层体育运行网络的作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统筹各类人群体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市教委、市农委、市民委、市社会办、市老龄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主管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统筹规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社区居民、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人群体育工作不断发展。
(七)统筹城乡体育、各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进程。将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健身活动、居民体质测试和健身宣传培训等服务列入《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中,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总结推广东城区创建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经验。各区县政府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晨晚练辅导站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全市郊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体育工作“六进乡镇”和体育特色村镇评选活动。区县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3、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办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4、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继续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5、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广泛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
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6、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健身展示活动。
7、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八)做好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
1、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做好修改《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的准备工作,研究有关实施细则。各区县政府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强对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本实施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各项规定的全面执行。
2、建立全民健身宣传的长效机制,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宣传全民健身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要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
(九)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
1、在国家体育总局修订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制定国家残疾人体质测定标准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达标活动,深入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2、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和北京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制度,巩固市级、16个区县级体质测试站,调整完善街道、乡镇级测试网络,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测定服务。
3、继续开设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提高公众体育健身科学素养。
(十)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引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
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扶持大众化营利性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实施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进。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由市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各区县政府要根据本区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成效评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本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政府。各区县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市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关于举办普陀区第三届排舞比赛的通知
各镇乡、街道文体广电站:
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推动我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持久开展,经研究,决定于5月23 日在沈家门一小田径场举办普陀区第三届排舞比赛,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参加。
附:1.普陀区第三届排舞比赛规程
2.普陀区第三届排舞比赛报名表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全民健身月排舞比赛通知
抄送: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普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办公室2011年5月3日印发
附件1:
普陀区第三届排舞比赛规程
一、时间和地点:
2011年5月23日晚上7:00在沈家门第一小学田径场举行。
二、竞赛项目
比赛分规定曲目比赛和自选曲目比赛,规定曲目为《相约北京》,自选曲目不设限。
三、评分办法
比赛按排舞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采用10分制计算,分值取小数点后2位,评分分值和标准如下:
1.动作的完成(3分):动作与标准舞码的一致性,动作与音乐节拍的吻合;
2.编排设计部分(3分):创新性、流畅性、队形变化及音乐风格的把握;
3.舞曲风格及表现力(2分):把握风格,面部表情自然、自信,对舞曲音乐的感觉和理解准确,融入音乐的感染力;
4.服装服饰妆容(1分):风格吻合、时尚流行、色彩及整体视觉效果协调;
5、总体完整性(1分):整齐度、团队精神、视觉效果、全部表演的整体总评价。
四、报名
本次比赛将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各乡镇街道可以统一报名也可发动排舞队直接报名,每队可报领队、教练员各一名,运动员限12-16人。各参赛队将报名单于5月10日前传至普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科。联系人:戴颖,联系电话(传真):3805521。
五、录取名次及奖励
本次比赛设最佳风采奖3名,最佳活力奖3名,最佳展演奖若干名,最佳风采每队奖2500元,最佳活力奖每队奖2000元,最佳展演奖每队奖1500元的奖励,分别颁发奖牌。
六、其他
比赛音乐曲目由大会统一播放,出场顺序在比赛前15分钟抽签决定。
七、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2:
普陀区首届排舞比赛报名表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锻炼,健康,运动,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 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 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 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居民已从过去简单地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逐步发展到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国体育健身市场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以提升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 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已成为各级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 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 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为提高全省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时期,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建设的有力支撑。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 的通知》 (国发[2016]37号) 精神, 为此, 我省制定本实施计划。
1 我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预期的目标
按照新一轮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我省提出到2020年:市州、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 乡镇 (街道) 和行政村 (社区) 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此外, 在以往建设的基础上, 我省还提出了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提升工程, 即:每个市州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 每个县市区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 每个乡镇 (街道) 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
更应该值得一提的是, 按照新一轮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我省还部署要利用河西、中部、陇东南三个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体育品牌赛事, 实现每个市州有1项国际或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 每个县市区有1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 每个乡镇 (街道) 和行政村 (社区) 有1项固定的体育赛事;首次提出体育消费总规模的目标, 把全民健身作为甘肃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2 目前我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
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一直是制约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自启动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以来, 全省大部分市州建成了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 11个市州拥有了公共体育场;86个县市区中有49个建成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 58个建成公共体育场;1228个文体活动站实现乡镇全覆盖, 实施了346个较高标准乡镇农民健身提升工程, 建成5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1101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实施雪炭工程、民康工程46个, 建成笼式足球场55个、全民健身户外营地15个, 以及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158个。
3 影响我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3.1 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缺失
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指在大众健身中从事技能传授、科学指导和组织管理的相关人员。体育指导员是开展大众体育的基础, 作为全民健身的指导者、传播者, 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本人在走访过程中, 许多健身者周围基本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许多居民也并不知道应该听从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进行锻炼。具本人观察, 正是因为专业人员的缺失, 才让我省的许多锻炼者不能科学的进行锻炼, 使得健身锻炼的功效大打折扣。
3.2 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缺少
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匮乏一直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 也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 同时, 一个省的体育场地的规模与建设水平也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省在各大小城市里, 由于人口众多,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严重紧缺, 体育锻炼者们经常处于抢占地方而起冲突。可在农村, 地广人少, 但是政府机构却又不重视, 锻炼者们也没有场地去锻炼。场地的设施坏了也没有人及时的去修理, 致使很多的锻炼设施成了摆设。
3.3 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很多益处, 男女老幼都可参与。但怎样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 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各人的身体情况, 各人锻炼的要求不同, 目的也不一样, 如运动员要求提高运动成绩, 为国争光;多数人为了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减肥、健美, 以保持青春的活力。目的不同, 锻炼的方式、方法自然也有所区别。但据本人了解, 很多体育锻炼者是盲目的从众心理, 对自己的身体适合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运动多长时间, 一点都不了解, 只是觉得自己喜欢, 殊不知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生命的危险。比如:有关节病的不适合打太极, 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运动量不宜过大, 时间过长。但是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 他们认为只要进行了体育锻炼就会延年益寿。
3.4 相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宣传力度欠缺
本人在调查中发现我省许多群众只是听说过全民健身计划, 对计划细节并不了解。在锻炼人群中大多数锻炼者并不了解健身的具体作用, 只是简单的知道对身体有益。在锻炼方法上许多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来进行模仿, 并不是从有效渠道去科学的学习。而且对健身的认知态度上许多群众只是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 甚至更多锻炼者不习惯持续性的进行锻炼。他们更多的健身方式还是散步, 或者跳集体舞。在各种宣传媒体上也很少见到大篇幅介绍健身的版面。综上所述, 主管部门将重心放在了健身工程有形物质的建设上, 而没有注意去引导使用健身的主观个体上。国家通过制订长远计划旨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并不是单单注重政绩, 寻求健身路径的数量。基层单位应该抓住重点, 一方面紧抓健身路径质量和管理, 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宣传健身计划的公益性, 让群众全面的了解到全民健身的意义, 引导更多锻炼者进行科学的、有效的体育健身活动。
3.5 缺少完善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
全民健身条例是指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提高公民身体素质, 由国务院制定, 于2009年8月30日公布, 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法规。可是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 公共体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 但作为我国体育领域中基本法的《体育法》中并没有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原则性规定或者具体制度构架。目前正式文件中提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只有国家体育总局的“十二五”规划, 其中多处对体育公共服务作出了阐述, 但是这种规划的法律规制效力非常有限。我省也不例外, 因此,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处于缺乏法律支持的状态。
4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对策
4.1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 我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系应发挥教学资源优势, 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每个城市社区、乡镇 (街道) 、行政村和全民健身站点配备1名以上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4.2增加并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
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为群众健身创造便利条件。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 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制定《甘肃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标准》, 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 (街道) 、行政村 (社区) 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加强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与提档升级, 并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 确保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4.3提高群众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 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 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让群众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 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 我们有责任做好社会体育科普服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逐渐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 科学地组合不同类型的锻炼内容。以科普宣传和健身咨询为主, 通过社区体育辅导站等组织, 开展日常的健身咨询和指导服务, 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
4.4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
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宣传媒介, 通过开办全民健身公益讲座、播放体育宣传片、开办体育专栏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全民健身知识、方法和赛事活动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体育健身意识, 丰富人民群众科学健身内容。深入挖掘我省特色文化, 在建设体育文化长廊、体育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广场、体育文化街、体育生活化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时, 以歌舞、动漫、视频、文化导识、景观雕塑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 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
4.5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权益。建立健全我省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 强化体育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和公共健身场地的监管, 提升群众健身安全保障水平。督促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用地。鼓励社会资源为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
[2]甘肃日报.
截至今年4月1日,防城港市全民参保入户调查近3万人,比对信息256万条,内部合并和纠正异常数据4.3万条。全市135万人(含流动人员)已参保114万人,参保率达84.7%。人社部门对登记的19.62万名未参保和参保险种不齐人员量身订做参保方案,为城乡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5类特殊人群共7.5万人代缴养老保险费。
开展体验式宣传 打消群众疑虑
“尽管全民参保是以数据比对为主、入户调查采集为辅,但是登记和扩面是同步进行的,工作压力并不小。” 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陈锦华说。
入户调查登记除了确认核实经过数据比对后筛查的异常数据名单,还要登记新增人口、未参保人员、未按政策领取待遇人员等基本情况,同时宣传社保政策,动员群众参保。
从去年开始,陈锦华带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各村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分成若干工作队,分片负责,开展入户调查登记。
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参保登记的意义,不接受登记,也拒绝参保。工作队就把中间坪村村民吴再保参加医疗保险后,因腰间盘突出住院治疗得到3000多元医疗报销费的事情,制作成小视频给村民看,并通过吴再保的亲身讲述,开展体验式宣传,打消群众疑虑。
“现在很多群众主动上门参保,有的全家一起来,有的直接按最高档次缴费。”陈锦华说。
防城港市人社部门把人脸识别认证、就业社保信息平台等办公系统从镇社保所延伸到村社保工作站,乡亲们不用出村就可以缴纳社保费,并同步完成个人信息登记,实现一站式办理。
比对分析数据 建立信息共享
防城区有一家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从2015年1月开始,该企业就欠缴社保费。市社保局经过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和实地了解,发现因产品价格暴跌,该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市社保局主动派人上门核实情况,并为企业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关键在于数据。防城港市全民参保登记系统集结了各部门的数据136万条,依托现有社保信息系统和相关部门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比对便捷高效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全民参保登记的效率和质量。”防城港市社保局社保征缴科工作人员黄燕清说。
在试点任务开始的第二个月,防城港市启动社保数据内部比对工作,将全民参保登记系统与就业实名制信息系统、劳动保障检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把原来碎片化的内部信息数据重新整合。同时,他们与公安、民政、税务、卫计、工商和编制等10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周期性开展外部信息比对,逐步完善参保者与未参保人员、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针对参保者存在多个社保编号或社保编号在不同单位和参保地间存在 “正常”或 “停保”不同状态,分组对比异常信息数据,清理重复社保数据,精确识别一人多号、重复参保、死亡参保等现象。
经过4个多月的数据对比、分析和整理,该市共发现一人多号等异常数据4.3万条,纠正和合并异常数据近3.8万条。通过收集、对比、整理整个地区人口综合信息和参保登记信息,逐步建立起信息容量大、内容完整准确的参保人群基础信息数据库。
“经过数据比对,不仅实现了对每个人实际参保信息的精准追踪,还可以对企业瞒报漏报情况进行稽核,督促漏参保、未参保单位补缴社保费,提醒新增企业及时申报参保。”防城港市社保局副局长廖美琳说。
集中宣传动员 实现精确征缴
防城港市坚持参保登记和登记成果转化两手一起抓,采取市级集中管理数据、县级审核上报数据、基层入户采集数据的管理模式,上下联动,逐步推进。
防城港市通过数据库比对后,将结果下发各县(市、区),各县(市、区)负责核实筛查后,将未参保、断保或参保险种不齐人员数据转乡镇处理,最后对指向性人员上门入户调查登记。通过记录、核查和规范管理各类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达到了整理数据、整合资源、摸清家底的目的。
防城区是防城港市的老城区,多年来一直不能按时完成职工养老保险扩面任务。经过全民参保登记数据比对,该区发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参保人员断保情况比较突出。于是,他们专门针对这一人群进行集中宣传动员,许多下岗人员、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纷纷续保、参保。最终,防城区超额完成了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目标任务。
【建瓯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