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2025-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篇1

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我们的盐都--自贡被称为恐龙之乡,陆地上怎么会有恐龙的化石,以及怎么会有那么多盐储藏在这里呢?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自贡的神秘面纱.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

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我通过成语故事的FLASH动画来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几个活动设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课程内容也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四川5,12地震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3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苏仕兰 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中学

(222100)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运用成语故事、问题争论等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局部的现象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海陆是不断变化的;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认识海陆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构想:

通过对比地图册和上节课学生自制的大洲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差异,提出猜测:未来的大洲会不会这样分布呢?借助引入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本,找寻答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学习目标和思考的问题,直接呈现海陆变迁的事实,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并通过海陆变迁原因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第二部分“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观察思考“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为切入点,通过动手拼图发现,引出“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通过魏格纳的故事的启示,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海陆变迁。第三部分“板块的运动”,运用读图和实验探究的方式,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再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部分地理现象,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并把小报作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达到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抗震减灾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探究思维,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和想象能力,推理、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板块构造

学说的认识对学说进行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分发学生自制的七大洲分布图,各小组观察并与地图册中的七大洲分布比较,有什么发现?未来七大洲的分布会不会按我们的意愿就这样分布呢?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和观察,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新课教学

1.沧海桑田

展示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2-33页的内容,思考:①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又是什么原因?③荷兰的国土不断扩大,又是有什么引起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展示课件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思考交流,逐一解决。海陆变迁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让学生试着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教师给与评价和点拨。意图:有课本实例的探究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海陆变迁是真实存在的。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拼图猜想: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把上一节课剪的各大洲图拼到一起,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猜想?学生交流体验后,课件演示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的吻合。意图:让学生体验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究意识,感受发现的喜悦。材料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学生阅读材料后,提问:

① 魏格纳偶然发现的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假说? ② 假如你是魏格纳同时代的人,你会相信他吗?

③ 魏格纳又是怎样让别人相信他的假说的?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④那为什么拼合到一起的大陆缝隙又很大呢? ⑤你从魏格纳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意图:利用课本材料,通过追问加深理解,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初步认识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过渡:大陆漂移说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尝试让学生看图说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各是怎样形成的? 3.板块的运动

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有哪些板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阅读课本37页的图、你能看出来吗? 读图与实验指导:⑴图中绿色的直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由几个板块构成?⑵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⑶相邻的两个板块是怎样运动的?相邻的两个板块运动结果会怎样?(可让学生用两本厚度近似的书,平放在课桌上,自己动手做相对运动或相反运动,观察并述说实验结果)⑷观察火山、地震带图例,看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意图:在学生读图、动手实验之后给与总结,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地理原理。活动探究:

①观察课本图2.20,你认为未来的红海会成为新的大洋吗?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提示:红海位于哪两个板块之间,板块发生了怎样的运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观察课本图2.22,地中海会消失吗?说说理由。

③根据课本图2.22,喜马拉雅山会升高吗?可现在许多研究又表明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不但不增高反而下降了,这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矛盾吗?为什么?

④在图2.19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位置吗?找一找中国是否位于地震带上?位于哪个地震带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唐山和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吗?

⑤假如地震来了怎么办?(假如分别在高层楼房、在平房、在学校、在公共场所、在行驶的汽车上、骑在自行车上、在户外等不同情况,分组整理剪贴,形成手抄报展示。)意图: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思维,体验地理学习是有用的。

教学反思:

①这节课运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引领了学习方向,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互动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学生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观察地图或多媒体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等。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不

如学生动手拼图,学生动手做比听和看更能主动地学习。

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体现生活与地理的联系,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海陆变迁的实例,与乡土地理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赣榆县海岸线的变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③抗震减灾教育是本节插入的内容,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且我国已发生过许多大地震,每一次大的地震都是一次大灾难,而减少灾害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强防灾意识教育,中学地理课程的一些内容正符合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插入相关内容,既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地震带名称,认识到我国潜在的地震危害,学生在情感认知上产生了震动,为此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坏事也可变好事,恶劣的环境也可激发人的智慧,例如,因为我国多地震,早在晋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我国的中长期地震预报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海陆变迁复习教学设计 篇4

2.4 海陆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2.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引导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

教学难点: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二)出示复习目标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复习指导(认真复习课本第40-46页内容,记住课本上勾划的知识点,注意图文结合。)1.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证据有哪些?

3.记住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在43页图2-55上指图说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

4.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哪些板块碰撞形成的? 5.为什么地中海面积越来越小?红海面积越来越大?

6.结合44页图2-56记住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能分析原因。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复习检测反馈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的效果。展示课件,口头检测。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自主复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解答。点拨:

1.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科目: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王红霞 审核:田开启 时间:2016.3.1 编号:07 3.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将来面积不断增大。5.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要求: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读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右图中B是__ 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分别是_ _ 洲、_ 洲;G是 板块,以(海洋、陆地)为主。

(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包括E大洲上的 __ _山脉和D大洲上的 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 火山地震带。(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______海面积将不断。

(二)预设点拨

(1)右图中B是欧亚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是欧洲、亚洲;G是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科迪勒拉山系,包括E大洲上的落基山脉和D大洲上的安第斯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请完成当堂检测。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目。2.同桌互换,结合答案批阅并改错。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六大板块及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和易错点认真整理在学案上。

附: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三、火山与地震

地理 海陆变迁 篇5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1、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案例导入:

案例一: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投影出示喜马拉雅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案例二: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台湾海峡———海平面升降

澳门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三、大陆漂移学说

1、魏格纳最初的发现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3、找寻证据(培养学生)

4、魏格纳带给我们的启示(德育渗透)

学生回答: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才慢慢漂移成现在这个样子。

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

学生回答: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假想它们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大家的观点。

(实验一: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然后提问:

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同学们观察十分仔细,那么魏格纳又寻找了哪此证据呢?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教师展示图片:)就像撕破了的报纸拼合后文字和图片一一对应一样,魏格纳用这两个证据证明了他的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开,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他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看投影分析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

(教师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

(实验二)请同学们将书托在手上,用两手做相对运动挤压学习卷,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和凹陷。

在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根据图中箭头表示,试着用板块运动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红海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①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②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③科迪勒拉山系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④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离运动形成的。

正是地壳板块的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才使地球表面形成千奇百怪的不同形态。

下面我们的同学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后派代表回答。

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是在相对运动。

红海的面积将会不断扩大,甚至可能成为新的大洋,因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还在不断做相离运动。

大西洋面积也会不断扩大,因为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做相离运动。

(实验三)请同学举起双手,让双手用力碰撞,然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会很痛

是手掌心痛还是碰撞的边缘痛?

学生回答:碰撞边缘痛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相碰撞,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很好,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在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看火山和地震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的哪部分相似?

学生回答: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教师指图)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状态角色

海陆变化段是六年级地理书第二章陆海是地球主要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原因,是承担第一段大陆和海洋对地球的理解和海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小长距离发展的一个漫长过程,逐渐建立海陆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目标扫描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实例,陆,海不断变化,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的基本观点,说分布的世界火山地震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地球土地和陆地的演变,开发自己的阅读图表,想象思维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行为主体 学习历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现实和现实的态度。

更硬和更硬

根据课程标准和第一批学生的特点,这一节教材

主要内容是:板块理论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

困难是:大陆的漂移,火山地震在世界的分布和板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的第一章和地图,地球的初始形状和大小通过大陆第一章和海洋研究初步了解了第二章,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分布趋势,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库。第一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顺利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使用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情况,本课采用教学方法启发主要研究,辅以阅读指导,解释法律和视觉演示方法。所以选择课程资源来教材,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指导学习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践,本课正在学习: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n 五,教学流程 处理

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学习过程,课堂总结和智能培训四个步骤。

我是一个新的教训的介绍:海洋的土地打一组图片,然后问:神的性质形状的多彩表面,学生们听说了海的口头禅的故事吗?玩卡通海桑,学生欣赏的图片,看动画和思考:为什么可以改变山丘?创造一个场景,引用成语指南,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习兴趣,也指出了本课的主题:海洋海陆变化。

陆海改变解释实例,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36页活动,问: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成为海洋生物的化石?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古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为什么这里的局势过去?这是什么原因的海是由海造成的? 3,荷兰陆地面积继续扩大,反映哪些活动也可能造成沼泽的变化?学生与我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的第一段36,37的三张图片,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逐一解决。这种安排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典型事实 以法律与证据为例的综合证据分析实例,一起引导学生了解经验,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海陆变化的概念。你能举个例子吗?有我们在身边的例子吗?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学生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我投影从城市沐浴小镇北部的鱼收集的化石。学生同时推断:村里过去有什么样的环境?所以启发学生获得课外知识,联系家乡的沼泽,反映了地理学在教学哲学的一边。

上面我们知道沼泽的例子,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当地土地和海洋的变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海陆线剖面?七大洲是四大洋

一致?很久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导致学生进入下一个大陆漂移的问题

我先问:这是什么现象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做了一种假设?学生看看教材38-40页,描述有趣的现象。在学生读完这本书后,我在课件上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2亿年前,地球有几个大陆? 265万年前这块土地改变了怎么样 3,现在的地球陆地和海洋大纲怎么样? 4,如何形成大西洋?太平洋的趋势是什么?学生通过大陆的活动了解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正确的论证需要一个科学依据来支持。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假设是真的?学生阅读教科书39页活跃文本,寻找证据:非洲古代岩层的相似性,以及在非洲和南美大陆的海牛鸵鸟的分布。什么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其科学性?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以帮助Wigner找到证据。

许多地理研究表明,大陆确实漂移。为什么大陆漂流?在这方面,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美利坚合众国和长笛的海底扩张理论。我展示学生们展示海底图的底部,做一个简短的解释,扩大学生的知识。

在前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有板块构造。引导学生进入板运动学习。

这部分内容我进行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我先引导学生团体活动,自学材料板运动箱题名,总结了板理论的基本理论。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前准备的世界陆地和海洋地图,找出六块板的轮廓图,组织 学生的六个板块的切割图案拼图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描述,剪切,战斗的手中的六块板的实际操作掌握名字和分布。最后问小组:在六个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地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观看交流,清晰的火山地震分布和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二步不仅是火山地震分布和板块结构,形成了世界上许多地理现象和板块运动。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发红海东非大裂谷,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图,然后课件展示板张力拉伸形成红海,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动态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为什么红海地区正在扩大?红海如何形成? 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特点是什么?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3,当板被拉伸时会发生什么?板的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让学生总结地盘现象的板块运动的总结。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长期历史的桑树场瞬时呈现,静态分布的表面物和动态形成的同时,直 学生的形象,帮助了解如何板块运动造成的土地和海洋变化。

类的概要我喜欢这种安排:地球的土地和板的轮廓的形成是板运动的结果,本课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在我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我指出了本节的主要内容:应用实例来说明海陆变化,板理论的主要理论。

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梯子。一,巩固实践:填写专辑13页第一个问题,填写六个板的名称,审查和加强课堂知识。二是运用他们的知识,用本课的知识解释四个地理现象: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和古河遗物,许多南太平洋岛国将被淹没,日本中小学学生经常进行防震练习。最近在巴基斯坦发生了强烈地震。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转移,经验学习对生活地理有用。三是延伸延伸:预测地脚在脚下会有什么变化?并谈论原因,使用假期来咨询相关信息和实地考察,写出家乡的沼泽作为一个小标题的标题来培养学生的视野。n 六,放学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篇7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正文:我们房屋的四代变迁

偶然的机会,从奶奶的百宝箱里翻出了几张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有草棚、平房、楼房、别墅,那可都是我们家曾经的住房,于是,在奶奶的讲述下,我了解到我们家房屋的四代变迁。

第一代:茅草屋

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地点:桐乡××村

特点:遇风易倒,遇雨易潮,遇火易着

那个年代的村里,人们住的大都是茅草屋。稻草扎成的墙,稻草盖成“人”字形的屋顶。

住在茅草屋遇到雷雨交加,里面的人往往胆战心惊,担心连夜的阴雨冲跨了屋顶。雨过后,生活用品全浸泡在水中,潮湿发霉。一到冬天,凛冽的西北风从草缝中直穿而入,甚至掀掉屋顶,露宿在无尽的绵绵长夜之中,人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在干燥天气的时候,做饭也成了特危险的事,一不留神,一点火星就能家毁人亡。

第二代:砖瓦平房

时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老地方

特点:光线不好,常常漏雨

在当时农村到处可见灰白色的平房。土砖砌成的墙,黑瓦盖的屋顶,并使用木材作为柱子和顶架,增加了牢固度。地上铺了砖块或大石板用于防潮。

与茅草屋相比,砖瓦房“夏可避暑,冬可御寒”。但时间一长,土墙会脱落,屋顶也不密封,“黄梅时节家家雨”。屋内抵不了潮气,生活在里面的老人常会犯风湿病。

傍晚时分,人们只能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昏暗而且不便。一家十几口人,一到晚上挤在几间小房子里,睡觉是打发时光的唯一办法。

那个年代,每家的人口很多,随着儿孙们的长大,在这有限的地基上,平房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爸爸及几个兄弟要结婚了,为了有更多的空间,大家便要向空中发展。

第三代:两、三层的楼房,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各色灯具、红外线感应开关,和谐而且美观。客厅里安放了家具,卫生间一尘不染,每天都可洗个热水澡。厨房的革命最彻底,烧柴土灶不见了,电饭锅、煤气灶、电磁炉一应俱全,有了吸油烟机,再也不会受烟熏火燎了。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篇9

1.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家乡的主要交通方式。

2.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关注身边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形成小主人公的社会责任感,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请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几种不同的交通工具(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自行车、)的优势,初步感悟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 图片交流,激情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件中的照片,全班一起回答我都是它们是谁?(图片依次是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自行车)教师板书课题。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来自海上、陆地、天上的交通工具。

2. 小小辩论赛,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师:昨天老师是不是让你们预习了他们的优势啊,现在老师想请同学来演演你们喜欢的这些交通工具,老师先提个醒你们各自代表一个交通工具,你们要努力说说自己的优点在哪里,要说出最特别的地方让我们这些裁判支持你。(教师选出5个同学完成角色扮演,学生各自进行阐述)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很难选择他们谁本领更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给学生解释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各的优势,谁也无法完全取代谁)

3.  交流一下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62页,看一看交流题(①叔叔急着从乌鲁木齐赶往银川与客户签订合同②将山西的煤炭运到秦皇岛③有10吨药材需从青海运到西藏④大量铁矿石需从重庆运往上海港),同桌讨论一下,等会老师请同学来回答为什么选这种交通工具,你的理由是什么?(老师提醒学生从时间紧迫性、路程远近、花费开销大小、运载的重量来考虑)

4.椰子的旅行

师:课件出示课本中63页4幅插图,同学们看看这四幅图片--椰子熟了农民伯伯要怎么把它们运出来卖到各个地方去呢?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下?(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回答,老师再出示ppt揭示这四幅图片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说明一次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有时可以靠一种交通工具单独完成,有时候却要几种运输方式的通力合作)那有没有同学能再来举些生活中的例子关于物品运输的全过程的?

三、大家一起来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书本64页(出示课件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那么它们会不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问题呢?(全班回答)

师:那老师也给你们分享一个交通给我生活上带来的烦恼吧!(教师分享完)那你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谁来说说?(学生举手发言)

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

师:交通工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但是它们又会给我们带来问题,那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呢?书上小资料中给我们提供了几种汽车新食谱(展示课本课件插图),这是从减少污染来解决问题,那有没有同学也可以说说“明天汽车吃什么”?大家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来试试(生发言,教师加以鼓励创新想法)

五、大家一起来比一比

师:为了减少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生活带来的危害程度,现在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比比哪个小组的金点子最多,大家先把自己想到的建议和想法记在小本子上,然后等会小组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互相交流)

六、布置作业

师:最后请同学们看到活动题,通过上面对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学习,你们都认识了交通工具了,那现在老师就要请你们做个小小调查家,回去调查下你们身边人们经常使用哪些交通工具,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呢?可以跟课本一样写一个小文章,也可以自己写成小报告的样子,回去问问你们的爸妈,请他们协助你们一起完成好吗?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个课题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以及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不过交通发展也伴随着许多的问题,学完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上一篇:2023考研英语二大纲综述下一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