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精选8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人民调解业务档案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统一人民调解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工作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省厅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工作中形成并归档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或者载体的文件材料,是人民调解员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保管、整理好人民调解业务档案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重要任务。
第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关业务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
第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所存档案的情况,主动了解人民调解员对档案利用的需要,积极做好提供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是:
一、收集、整理、保管和统计本调委会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二、积极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为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三、指导、督促、检查人民调解业务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四、进行档案鉴定,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档案移交工作;
五、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定期汇报档案工作情况;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有关档案工作的其他任务。
第二章 立卷归档
第五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按年度和一案一卷、一卷一号的原则立卷。跨年度的,应在办结年立卷。
第六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证明材料、往来公文、谈话记录、调查笔录、调解记录等,都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签发,字体要整齐、清晰;县、区、乡镇(街道)、企事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的人民调解协议书要求用A4纸打印。
第七条 人民调解员从接受调解当事人申请时起,应该注意收集保存有关材料,着手立卷的准备工作。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终结后,应当全面整理、检查全部文书材料,补齐遗漏的材料,去掉不需立卷归档的材料。在立卷归档的过程中,内容相同的文字材料只存一份,但有领导批示或载有其他相关证据的材料除外。
第八条 在立卷归档过程中对不能附卷归档的实物证据,可将其照片及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特征、保管处所、保管人、质量检查证明等记载或留存附卷后,分别保管。
第九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应按照案卷封面、卷内目录、案卷材料、备考表、卷底的顺利排列。
案卷材料应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一、调解申请书;
二、当事人(自然人或者法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应由审核人签名);
三、授权委托书;
四、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
五、民间纠纷受理调解登记表;
六、谈话笔录;
七、调查笔录;
八、证据材料(复印件应由提供人签名盖章,并注明复印件于原件相符。);
九、调解通知书;
十、调解笔录;
十一、人民调解协议书;
十二、回访记录。
简易调解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的调解案卷,其卷宗应具备上述一、三、四、五、八、十项材料。
第十条 立卷人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案卷封面。案卷封面的填写要按照以下填写:卷宗类别:应填写什么纠纷(案件);卷名:某某与某某发生的什么纠纷(案件);卷号:每年从001开始编号。填写卷内目录,内容要完整,字迹要工整。人民调解业务档案案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逐页编号,两面有字的要两面编页号。页号位置正面在右上角,背面在左上角,无字页不编号。
有关卷内文书材料的说明材料,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
第十一条 案卷按A4纸规格立卷。人民调解业务文书材料装订前要进一步整理,对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复制件放在原件后面。对字迹难以辨认的材料应附上打印件。窄于或小于A4纸卷面的材料,要用纸张衬底;大于A4纸卷面的材料,要按卷面大小折叠或者裁剪整齐。需附卷的信封要打开平放,邮票不要揭掉。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要全部剔除干净。案卷装订一律使用棉线绳,三孔订牢,贴上封贴。
第三章 接收和管理
第十二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应在结案后一个月内整理立卷,经主任审阅盖章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根据档案管理要求将案卷装档案盒,编号上架,同时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三条 档案管理人员接收档案时应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立卷要求的,一律退回立卷人重新整理,全部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四条 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案卷应列为密卷,案件承办人应在归档时在档案封面右上角加盖密卷章。第十五条 随卷归档的录音带、录像带等声像档案,应在每盘带上注明当事人的姓名、内容、档案编号、录制人、录制时间,逐盘登记造册归档。
第十六条 档案管理人员接收案卷时,应检查案卷质量,在案卷封面左上角应盖“归档”章。对已接收的案卷,按年度顺序排列编号。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编制《案卷目录》和必要的检索卡片。
第十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建立人民调解业务档案借阅制度和档案借阅登记薄。借阅档案必须履行一定的审批和登记手续,并限定借阅期限。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归还的应办理延期手续。原案件人民调解员因工作需要,履行借阅手续,可以调阅已调解归档的档案。但有明文规定须经领导批准的除外。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因工作需要借阅的,应出示正式调阅函件,并履行借阅手续。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有关国家机关因工作需要,要求查阅有关档案的,应出示正式查阅函件,经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同意后办理查阅手续。因特殊情况必须借出的,应经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借出时要查点清楚,办理正式借据,并限期归还,借出的档案不得转借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原则上不把人民调解业务档案不的借出其他单位或个人,因特殊情况必须查阅的,须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报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九条 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调解业务档案,以及当事人要求保密的档案,不得借阅和查阅。特殊情况必须查阅的,须报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凡经批准允许查阅的档案,可以摘抄或者复印,但密级档案不在此列。第二十条 对查阅或借出的人民调解业务档案,要及时催还。还回时如发现案卷被拆、文件材料缺页、涂改、污损等情况,应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汇报并及时追查。
第二十一条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守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不得违反制度向任何人提供档案,不得向他人泄漏档案的内容。
第四章 保管期限
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规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
永久:就是无限期地尽可能长远地保存下去;
长期:一般是指档案须保存十六年至五十年左右;
短期:一般是指十五年以下;
简易人民调解业务档案保管期限一般为5年,具体保管期限由立卷人提出意见,报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决定。第二十三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该纠纷调解成功或终止后的第二年起算。
第二十四条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案卷目录与档案收进登记薄、档案移出登记薄、档案销毁登记薄、档案销毁批件及档案检索卡片列为永久保管。
第五章 附 则
1 完善归档范围和要求
归档范围包括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发言、会议记录、工作计划、请示、批复、统计报表及简报等。归档要求包括: (1) 正本与定稿作为一件; (2) 法律法规等重要文件的历次修改稿 (包括定稿) 可合为一件; (3) 正文与补充说明正文的文字、图表、数据等附件, 原则上为一件 (附件页数多, 也可各为一件) ; (4)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处理单应与正文作为一件; (5) 原件与复印件或手抄件, 应作为一件; (6) 转发文件与被转发文件, 应作为一件; (7) 报表、名册、图表类文字材料按其原装订方式, 一册 (本) 作为一件; (8) 请示与批复, 报告与批示, 问函与复函等来往文件, 原则上作为一件.如果报请性文件归档整理后才收到回复性文件, 也可各为一件, 并在“归档文件目录”的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2 归档文件目录的项目
2.1 件号
指每一个归档机构的归档文件在划分保管期限 (永久、长期、短期) 后, 分别在各种保管期限中的顺序号。
2.2 责任者
是指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 即文件的发文机关或署名者。联合发文填几个主要的就可以了, 不必一一填写, 责任者可填正规的简称。
2.3 文号
即文件的发文字号, 是由发文机关按发文次序编制的顺序号, 一般由机关的代字、年度、顺序号组成, 可按竖3排照实填写。
2.4 题名
即文件标题, 它是直接表达文件的内容和中心主题的文件特征, 是归档文件内容的起点, 文件题名较长的可填二, 三行不等, 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规范的, 可自拟标题, 外加"[]"号。
2.5 日期
即文件的形成时间, 它是文件的重要特征之一, 反映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 是查找档案的常用途径。
3 归档文件的装订
3.1 装订前归档文件的处理
对破损的文件进行修复以延长其寿命, 修复主要针对一些有孔洞、残缺或折叠处已被磨损的文件, 进行修补和托裱。
3.2 复制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文件
目前, 一般采用复印的方式进行复制。比如传真件字迹耐久性差, 须复制后才能归档, 复印时, 墨粉浓度不宜太大, 颜色不宜太深, 并且最好采用单面复印。
3.3 某些特殊超大的纸张文件处理
报表、基建图纸等文件都很大, 通常需要加以折叠, 折叠的操作要求比较简单, 但要注意尽量减少折叠次数, 同时折痕处应尽量位于文件, 图表字迹之外.取齐右边和下沿。此外, 文件页数较多时, 宜单张折叠, 以方便归档后的查阅利用。
4 盖归档章的要求
4.1 盖归档章的位置
一律加盖在归档文件首页上端居中的空白位置, 如果领导批示或收文公章等占用上述位置, 可将归档章盖在其他空白位置, 但以上端为宜, 以篮黑色印泥为宜。
4.2 填写归档章项目的要求
应使用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字迹材料, 如碳素墨水等, 档案材料一律杜绝使用圆珠笔, 铅笔, 红色或纯蓝色笔。
5 归档文件的编目
在搞好前四步工作的基础上, 不要急于编目, 还应注意搞好复查定盒, 它是保证文件归档质量的必要措施。复查的内容如下: (1) 文件收集是否齐全完整 (注意发现漏收, 重份等问题) ; (2) 年度是否分清 (注意跨年度文件的补收) ; (3) 盒内文件排列是否合理 (注意密不可分的文件有无人为分开) ; (4) 归档文件保管期限划分是否准确 (注意几种保管期限保存的文件有无交叉现象) ; (5) 一个事由 (或问题) 的文件是否集中 (注意有无夹杂其他内容) 。
6 小结
血站业务档案是指血站在采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按规定需要归档保存的原始记录也叫献血记录。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的业务档案要求保存10年以上。血站的献血记录包括献血者个人信息、既往献血信息、健康征询、体格检查、血液检测等献血适宜性评估资料,献血类别、献血量、献血时间、条码标识、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置等献血过程的记录等。献血者记录对献血者屏蔽、保留、追踪起到积极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了血液的采集、检验、供血、原始记录及血液质量控制和血液质量保证的全过程,是血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以及领导决策的历史依据,是加强血站服务、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献血者记录分为书面记录和电子记录。书面记录包括献血登记表、献血者健康状况征询表、献血者检查表、采血过程记录等。电子记录是指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信息,主要包括上述部分或全部书面记录;献血者既往献血记录包括献血时间、献血条形码等,通过至少50年不重复的献血条形码区分每次献血记录,通过唯一的证件号码关联同一献血者的所有献血记录。
2 血站业务档案形成与发展
2.1 无偿献血者档案。无偿献血者的档案主要是指献血者的个人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证件类别号码、联系地址、联系方式、职业、文化程度、上次献血时间、知情同意签名等。按照《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献血者献血前要知情同意并填写健康状况征询表和献血登记表。其中包括献血者健康情况检查、采血信息、血液检测数据、血源信息,等等。例如,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献血者必须做到下列体格检查:
(1)核对年龄:适合的献血者年龄是18周岁至55周岁;
(2)体重:男性不低于50千克;女性不低于45千克;
(3)血压:收缩压12至18.7千帕(90mmHg~140mmHg),舒张压8至12千帕(60mmHg~90mmHg),脉压差大于4千帕(30mmHg);
(4)脉搏:每分钟60次~100次,高耐力运动员每分钟50次~100次;
(5)体温正常;
(6)发育正常;
(7)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面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8)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9)四肢无严重的残疾、关节无红肿及功能障碍;
(10)胸部、心肺正常;
(11)腹部正常、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因此,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献血记录,就必须要求献血者真实准确完整地填写个人资料。专业医师及技术人员在体检、采血、检测时要完整准确地填写各项记录,确保准确地录入每一条信息。
2.2 血液检验的原始档案。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检测报告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必须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和安全保密性。因为它既是受血者使用相关血液产品的主要安全依据,又是献血者符合献血健康标准的指征。尤其重要的是,一旦出现输血相关的法律纠纷,它将成为举证采供血机构安全责任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在搜集血液原始档案中,完整的检验档案应包括:检验文本报告单(纸质文本及电子文本)和检验标本留样。包括所有法定检验项目的汇总检验报告单(即最终结论)初检、复检报告单、单项复检报告单等。各项检验项目的质控记录,证实每批次检验的有效性。所以在整理归档血液检测原始记录中,必须建立完整的检验报告和实据档案的保存机制。这既是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负责,更是为解决输血纠纷,确定医疗事故责任提供法律依据,是法律公正的重要依据。
2.3 血站的其他业务档案。随着无偿献血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国家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血站应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记录并保存采供血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以保证质量体系运行并满足特定的质量标准。由此可见,血站的业务档案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管理好业务档案并充分应用档案,为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提高血液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处理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的举证要求,血站的业务档案必将成为分辨涉及采供血各方面责任事故的重要依据。
3 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意识不强,利用率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公众对档案的利用效益知之甚少,认识不到血站业务档案在血站管理中的重要性,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3.2 档案机制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我们安阳市中心血站档案室隶属中心血站信息科管理,设一个综合档案室。管理六大类档案,分为:
(1)文书档案;
(2)会计档案;
(3)业务档案;
(4)设备档案;
(5)科技档案;
(6)音像图片档案。
到目前为止各级血站在管理档案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各级血站根据自己的理解实践进行管理,只重视管理,档案利用不足。
3.3 档案专业人员队伍薄弱。表现为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少,学历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档案的管理水平,这些情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档案利用不足。
4 血站的业务档案的改进及管理措施
4.1 按照献血者记录立卷归档的要求。献血者记录作为血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须严格按照要求对献血记录进行立卷归档。
一是应建立献血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由经过质量管理和档案管理培训合格的人员负责立卷归档工作。
二是应设立专门的质量记录档案,档案应符合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是献血记录要完整,应包括献血者筛选和血液采集的全过程,并保证其可追溯性。对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检索系统。
四是献血记录应安全保管和保存,防止篡改、丢失、老化、损坏、非授权人员接触、非法复制等,原始记录应至少保存十年。
五是电子记录应严格授权,控制不同用户对献血记录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建立登录操作日志。电子记录应定期备份,永久保存。
六是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保密制度,防止未经授权人员接触和对外泄露。
4.2 领导重视及献血记录的运用。领导重视,制定有关业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各科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具体明确归档范围和要求,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献血记录不仅是为献血者选择和血液采集的客观记录,而且对屏蔽高危,招募低危献血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招募低危固定的献血者。
二是招募特定人群的献血者。
三是对不合格献血者的屏蔽。
四是对检测样本的核查。
五是对招募效果的评价。
六是其他用途:如免费用血,司法诉讼,献血者追踪,献血计划制订,卫生统计,等等。
4.3 我站业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我站实行了档案原始记录与电子档案双套机制模式,确保了血站业务档案的质量。
一是采供血机构业务工作流程长,原始记录量大,种类繁多,实行原始记录与电子档案双套机制管理,提高了我站的业务档案管理水平。
二是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在业务工作中纸质档案的形成以“件”为单位归档,以“科室”为单位立卷的方式,突出并深化了档案的立卷工作,确保了案卷的保密工作。
三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优势,做好血站业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血站的业务管理水平,为血站的采供血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投资业务档案管理,确保项目资料的完整性,促进投资业务经营的合法性和项目资产的安全性,根据《投资管理基本制度》、《投资业务操作流程》等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投资业务档案是指在办理投资业务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记录和反映投资业务全过程及与客户关系的重要文件、凭据和图表、声像等资料。主要由融资人的基本资料、投资业务中的相关契约和投资管理资料等组成。
第三条 投资业务档案管理是综合档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各公司部门应配合综合档案人员,对投资业务档案按照“集中统一”原则进行规范化管理。市场部门负责投资业务档案移交前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并对移交前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有效、保密等负责。综合档案人员负责投资业务档案移交后的整理、保管和日常维护工作,并对移交后的投资业务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利用、销毁整理、保密等负责。
第四条 各级管理单位要制定有关投资业务档案的移交、立卷、归档、调阅、提取、保管、销毁、人员交接等制度,做到科学管理、有效利用,严防损毁散失,确保投资业务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第五条 投资业务档案涉及国家、本公司和客户的秘密,档
共 8 页 第 1 页
案管理人员、调阅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均需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第二章 投资业务档案的归档方法
第六条 投资业务档案按照法人客户建立,一户一档,自然人客户也可按区域建档。
第七条 投资业务档案分为五类:
权证类:采用抵押、质押担保方式的投资业务,能够证明对抵押物、质物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要件;
要件类:办理投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证明投资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基本要件;
管理类:融资人的基本资料; 保全类:资产风险管理的相关资料; 综合类:本公司内部管理资料等。
每个客户档案分为三个区域即:立卷区、归档区、权证区。
1、立卷区存放执行中业务的权证类、要件类、管理类、保全类、综合类档案。
2、归档区存放已经执行终了业务的权证类、要件类、管理类、保全类、综合类档案。
3、权证区(立卷区和归档区的权证类主要是指抵(质)押物的清册和移交清单等)抵押物、质物享受所有权处置权的相关要件不在项目档案中管理,其中有价单据必须存放于保险库,其他权证类档案存放于档案库内的保险柜中,但必须双人、双锁保管。
共 8 页 第 2 页
第三章 投资业务档案的基本内容
第八条 权证类档案包括:抵押物(质物)评估报告或作价依据,抵押物(质物)所有权、使用权证或证明文件,已办理抵押(质押)登记的他项权证或有关证明文件,抵押物清单,权利质押中的各种有价单据,抵押物(质物)保险单,抵押(质押)公证书(企业办理的要收集)等,抵押物的保险单。
第九条 要件类档案包括:企业情况有关资料、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报告和审定意见、各类客户融资申请报告和申请书、各类客户投资业务调查报告、各类客户投资业务调查审查审批书、评审会会议纪要、各类法人客户投资业务投资合同(协议书)、融资凭证、担保合同(担保协议)或担保函、核保书、抵(质)押核实书、保险合同、逾期投资款本息催收通知及回执、投后检查记录和投资业务检查报告、企业经营活动分析报告、以及涉及投资审查、审批、发放的其他必要资料。
项目融资还应包括项目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工报告、环保部门及其他国家有权部门对投资项目的批复文件,项目变更及概算调整的批复文件复印件,项目概、预、决算审查报告及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证明文件、项目建设进度表、资金使用计划等。
其他业务所必须的要件等等。
共 8 页 第 3 页
第十条 管理类档案包括借款人的基本资料和担保人的相关资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事业单位登记表》副本或复印件、《企业资质登记证》复印件、《特种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复印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贷款卡证明材料复印件以及以上资料的最新年检证明,企业法人注册资本验资报告复印件或有关注册资本来源的证明材料,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代理人的签字样本,法人授权证明书,企业章程、联营协议复印件,印鉴卡,融资人企业项目责任人任职资格表,企业变更登记有关文件的复印件,企业各期财务报表,企业转制、改组等重大行为的相关资料,有关审计报告,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批准事项的文件复印件等。
专业担保机构为保证人的还应包括一定数额的担保基金已存入在设立的专门账户、实行专项储存和专户管理的证明文件,担保责任余额表,同意提供该保证担保的书面文件。
自然人作为保证人的还应包括保证人及配偶的有效身份证件、保证人的居住证明、保证人财产及收入状况证明、保证人及配偶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
第十一条 保全类档案包括:项目诉讼全过程相关资料,全部相关项目档案,以物抵押资产清单、权属证明、抵押协议、法院裁定书,投资资产的投资协议书、股权证明等法律文书的其他必要资料。
共 8 页 第 4 页
企业兼并的有关批示文件,包括各类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借据等契约,社企三方或四方签订的借贷关系转移协定,兼并方企业承接被兼并方企业积欠贷款本息协议以及分年还贷计划。
呆坏账核销申报材料,包括申请核销报告及责任认定文件、债权证明材料、债权损失证明材料,破产终结后需要继续追偿我公司债权的有关文件和材料,呆坏账核销后收回投资款的重要凭据、帐务处理凭据和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综合类档案包括:公司内部有关投资业务的各类报表、授权文件、行业分析资料、投资分析报告、调查检查报告等。
第十三条 权证类、要件类必须存放原件,其他各类档案原则上存放原件,如有特殊情况,无法取得原件的,在不影响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存放复印件,市场人员将复印件与原件核实,在复印件上签署“经核对与原件一致”字样,核对日期并签名确认。
第四章 投资业务档案的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 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收集:市场部人员应根据每笔业务的类别收集要件归档,档案中随每笔业务发生和产生的项目资料、审核权证类、管理类、综合类等齐全和有效,已失效的资料要及时补充,第一笔业务的要收齐和审核各项目档案类别的相应资料。
整理:业务实际发生结束后,应对投资业务原始资料进行排序,编写页码(附件一),从项目资料的首页到尾页逐页编号(凡有字迹
共 8 页 第 5 页
即为一页)填写卷内目录。
立卷:资料整理后,根据目录和编号存放在本年项目档案立卷盒中,法人客户一户一盒,每盒按档案类别分为五块,分门别类,权证类中的抵押、质押等权证类(他项权证等)应填写收样凭证(附件二)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移交会计部门按规定保管,另一联收样凭证,存放立卷盒中的权证类袋页中,自然人以每一户一档,不分类别。
归档:对已还清投资款的随笔和已失效或已处置完毕的项目资料从本年项目立卷盒中抽出,按结清日期排序,编写页码,填写卷内目录,案卷封面,分类装订后存放在档案盒中,编制移交清单,最迟不得超过次年的3月31日前移交给综合档案管理员管理。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移交清单逐一核实,并对卷内资料进行审查,保证其齐全(附件八),对接收的档案进行排序,放入固定位置,记载档案归档登记簿,载明案卷号、档案内容、形成时间、页数、是否原件、存放位置等要素,对权证类档案,同时单独建立权证类档案并单独建立权证类档案登记簿进行登记(附件九)、管理、定期核对。
第十五条 项目档案的调阅、外借、保管、销毁
调阅:建立投资业务档案调阅登记制度,本级相关人员调阅项目档案应填写调阅单,登记调阅人姓名、日期、内容等需经本级主管负责人签字同意(附件十)。
外借:投资业务档案的调阅原则上只能现场调阅,不得外借,如遇特殊情况,需报风控部门备案,必须填写档案外借单,登记外借人姓名、日期、内容、原因和归还日期等,存放在保险库的权证类档
共 8 页 第 6 页
案一律不得外借。
保管: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投资业务档案妥善保管,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定期检查项目档案的保管情况,并作书面记录。
尚有投资关系的项目档案作永久保管,清理全部投资业务的档案从客户与本公司的最后一笔投资业务结清后次年的1月1日起,保管期五年。
综合类投资业务档案为长期保管,保管期限十五年,其中各种报表的汇总表为永久保管。
投资业务档案保管及核销清册为永久保管。
销毁:档案管理人员提出销毁意见,编制项目档案销毁清册(附件十四),到期销毁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经分管领导在销毁清册签署意见,报风控部门审核,总监签字同意。
档案管理人员和市场部人员共同监销,监销人应按销毁清册上所列内容清点核对,销毁后,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盖章,并书面将监销情况报告风控部的总监。
第五章 责任
第十六条 对未按规定履行职责,造成档案损坏、遗失及擅自销毁,擅自对外提供、涂改、伪造和透露投资业务信息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共 8 页 第 7 页
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投资业务档案管理所需档案盒和清单均按规定格式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以录音、录像、扫描等方式保存的投资业务档案归集在综合档案部门保管。
第十九条 本制度规定的投资业务档案内容是各投资管理部门至少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不仅限于此。
第二十条 市场部人员收集好资料应在次日按移交清册交档案管理员做好立卷、归档工作。由于投资对象不同,项目档案管理也略有不同,各单位参照本制度,具体细化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执行,修改、解释权归董事会。
(修改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账户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加强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以下简称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督管理,依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建设、维护和管理账户管理系统。账户管理系统设立总行数据处理中心和省级数据处理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立总行数据处理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下统称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建立省级数据处理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和各银行机构通过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
本办法所称银行结算账户业务,是指对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年检、查询、统计、监测等业务。
第三条 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进行核准。
备案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由银行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备案;银行机构因网络等原因无法办理的,可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代为办理。
第四条 对于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银行机构可以书面报送方式、网络报送方式或磁介质报送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送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和电子信息,具体报送方式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确定。对于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银行机构应以书面报送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报送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
对于备案类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机构需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代为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备案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送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
本办法所称书面报送方式,是指银行机构将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本办法所称网络报送方式,是指银行机构按规定格式将存款人相关信息录入账户管理系统待核准数据库,同时将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银行机构可对待核准数据库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进行变更、删除和查询。
本办法所称磁介质报送方式,是指银行机构按规定格式将存款人相关信息导入磁介质,连同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一并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本办法所称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是指存款人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或撤销等手续时,按规定向银行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和申请书等相关资料。
第五条 银行机构应对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采用网络报送或磁介质报送方式的,还应确保电子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内容的一致性。
对于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银行机构报送的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及其与相应电子信息内容的一致性进行审核;对于代为备案的备案类银行结算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与相应电子信息内容的一致性进行审核。
第六条 对于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机构采用书面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依据审核合格的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将相关信息准确、完整地录入账户管理系统并进行业务处理。业务处理成功的,应在有关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留存书面相关资料的复印件;业务处理不成功的,应在有关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将书面相关资料退回报送银行。
银行机构采用网络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以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调取账户管理系统待核准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与审核合格的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核对无误后进行业务处理。业务处理成功的,应在有关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留存书面相关资料的复印件;业务处理不成功的,应在有关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将书面相关资料退回报送银行,并删除相关信息报文。
银行机构采用磁介质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磁介质信息导入账户管理系统待核准数据库,以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调取相关信息,与审核合格的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核对无误后进行业务处理。业务处理成功的,应在有关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留存书面相关资料的复印件;业务处理不成功的,应在有关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将书面相关资料退回报送银行,并删除相关信息报文。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从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等存贮有银行结算账户信息的业务系统采集有关账户信息,与账户管理系统存贮的账户信息进行比对,实现对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变更、撤销和使用情况的非现场监督管理。
第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机构应依据有关法规制度,准确、完整、及时地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建立健全银行结算账户业务授权制度和业务复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防止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处理“一手清”。
第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机构应在国家法定工作日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
第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所在城市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使用、变更、撤销等业务实施监控和管理。
第二章 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
第十一条 存款人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存款人名称、存款人类别、存款人注册地(住所地,下同)地区代码、银行机构代码、账号、开户日期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存款人类别为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有字号个体工商户、无字号个体工商户的,还应提交其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
存款人有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还应提交其组织机构代码。
存款人因“转户”原因撤销基本存款账户后申请重新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还应提交其原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
银行机构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存款人类别、存款人注册地地区代码、账号等信息进行复核。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提交信息后,发现提交的存款人名称、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或组织机构代码与在线查询得到的相关信息不一致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信息有误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对提交的信息进行相应修改;提交信息无误的,经复核确认书面相关资料真实有效后,继续进行基本存款账户的核准业务处理。第十三条 存款人符合基本存款账户开立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存款人的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下同)姓名、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证明文件种类、证明文件编号、经营范围、注册资金币种、注册资金金额、产业分类、行业归属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存款人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人的,还应提交其税务登记证(国税或地税)编号。
存款人有上级法人的,还应提交其上级法人的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上级法人有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还应提交上级法人的组织机构代码;
存款人有上级主管单位的,还应提交其上级主管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单位名称、单位负责人的姓名、单位负责人的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主管单位有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还应提交主管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
存款人有关联企业的,还应提交其所有关联企业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关联企业有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还应提交其组织机构代码。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提交信息后,发现提交的税务登记证编号与在线查询得到的相关信息不一致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信息有误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对提交的信息进行修改;提交信息无误的,经复核确认书面相关资料真实有效后,继续进行基本存款账户的核准业务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发现提交的存款人上级法人或主管单位的名称与账户管理系统中存贮的相关信息不一致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信息有误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对提交信息进行相应修改;提交信息无误的,可继续进行基本存款账户的核准业务处理。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四条的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后,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可退出业务处理或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相应修改;核对一致的,应打印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和存款人密码。
第十六条 存款人申请重新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存款人原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和补充,但不得修改存款人注册地的地区代码;需修改存款人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或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的,经授权后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进行基本存款账户核准的业务处理。
第十七条 存款人申请开立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银行机构代码、账号、资金性质、开户日期、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基本存款账户开户地地区代码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银行机构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账号进行复核。
存款人符合开户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账户名称、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取现标识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账户名称为存款人名称加内设机构(部门)名称的,还应提交内设机构(部门)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账户名称为存款人名称加资金性质的,应提交资金性质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依据本条第一、二款提交的专用存款账户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该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中的存款人名称、存款人类别、注册地地区代码、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以下简称关键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并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该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中的其他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可进行下一步业务处理,但应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核对一致的,应打印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十八条 存款人申请开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专用存款账户(以下简称QFII专用存款账户)及其他特殊专用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存款人名称、存款人类别、银行机构代码、账号、开户日期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银行机构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账号进行复核。
存款人符合开户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存款人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税务登记证编号、产业分类、行业归属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打印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十九条 存款人因异地临时经营活动需要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银行机构代码、账号、开户日期、有效日期、基本存款账户开户地地区代码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银行机构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账号进行复核。
存款人符合开户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证明文件种类、证明文件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建筑施工及安装单位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且账户名称为存款人名称加项目部名称的,还应提交项目部名称、项目部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等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依据本条第一、二款提交的临时存款账户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该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中的关键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并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除关键信息外的其他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可进行下一步业务处理,但应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核对一致的,应打印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二十条 临时机构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存款人名称、银行机构代码、账号、开户日期、有效日期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银行机构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对账号进行复核。
存款人符合开户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存款人证明文件种类、证明文件编号、存款人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编号、产业分类、行业归属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打印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二十一条 银行机构在办理一般存款账户开立信息备案时,应将账号、开户日期、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基本存款账户开户地地区代码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开户条件的,银行机构应将存款人的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根据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的一般存款账户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该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中的关键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并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除关键信息外的其他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可进行下一步业务处理,但应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完成备案业务。
第二十二条 银行机构在办理非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开立信息备案时,应将账号、开户日期、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基本存款账户开户地地区代码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存款人符合开户条件的,银行机构应将账户名称、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取现标识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账户名称为存款人名称加内设机构(部门)名称的,还应提交内设机构(部门)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负责人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账户名称为存款人名称加资金性质的,应提交资金性质信息。
银行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的专用存款账户信息与书面相关资料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该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中的关键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并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除关键信息外的其他信息核对不一致的,可进行下一步业务处理,但应通知存款人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完成备案业务。
第二十三条 银行机构可采用单笔或批量备案方式向账户管理系统备案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信息。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信息包括开户银行机构代码、存款人姓名、证件种类、证件号码、发证机关所在地、账号、账户类型、账户有效日期(仅限个人信用卡账户,下同),开立日期。
采用单笔备案方式的,银行机构应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信息逐笔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备案。采用批量备案方式的,银行机构应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信息数据文件导入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备案,并下载备案结果。银行机构也可以由其省级分行集中向账户管理系统备案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信息。
第三章 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与撤销
第二十四条 已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需变更存款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明文件种类、证明文件编号、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经营范围、注册资金币种、注册资金金额、产业分类、行业归属等信息的,应向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提出申请。
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对存款人的书面相关资料审查合格后,应将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和电子信息报送至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将存款人的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的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或将存款人的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基本存款账户变更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变更处理。需变更组织机构代码、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税务登记证编号的,经授权后进行变更处理。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变更业务处理时,发现变更后的存款人名称与账户管理系统中存贮的相关名称重复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信息有误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相应修改;提交信息无误或者修改无误后仍然重复的,应退出变更业务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发现变更后的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编号与在线核查得到的相关信息不一致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申请资料进行核对。提交信息有误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申请资料对提交的信息进行修改;提交信息无误的,经复核确认书面相关资料真实有效的,可继续进行变更业务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发现提交的存款人上级法人或主管单位的名称与账户管理系统中存贮的相关信息不一致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提交信息有误的,应依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对提交信息进行相应修改;提交信息无误的,可继续进行变更业务处理。第二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至二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变更业务处理后,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继续进行变更业务处理。
第二十八条 存款人申请变更存款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可继续进行变更业务处理的,应收回该存款人的原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本,并打印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存款人名称变更的,还应重新打印存款人密码。
存款人有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或临时存款账户的,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还应通知该存款人申请换发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或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
存款人需变更注册地地区代码和存款人类别的,应以“其他”原因撤销所有银行结算账户后,再重新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第二十九条 存款人申请变更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的账户名称、资金性质、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内设机构(部门)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等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开户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或将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变更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变更成功。
存款人账户名称发生变更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收回该存款人的原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本,并打印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三十条 存款人申请变更QFII专用存款账户及其他特殊专用存款账户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开户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或将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变更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变更成功。
存款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发生变更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收回该存款人的原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本,并打印专用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三十一条 非临时机构存款人申请变更临时存款账户的账户名称、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项目部名称、项目部地址、项目部邮政编码、项目部电话、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等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开户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或将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变更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相应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变更成功。
存款人的账户名称发生变更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收回该存款人的原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本,并打印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三十二条 临时机构申请变更临时存款账户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开户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或将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变更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变更成功。
存款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发生变更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收回该存款人的原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本,并打印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第三十三条 存款人申请临时存款账户展期,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将开户银行机构代码、账号和展期后的有效日期,或将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和展期后的有效日期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不符合展期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退出展期业务处理;符合展期条件的,应收回原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本,打印临时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正、副本。
第三十四条 存款人申请变更一般存款账户的证明文件种类、编号等信息,银行机构应将账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变更条件的,银行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变更业务处理成功。
第三十五条 存款人申请变更非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的账户名称、资金性质、证明文件种类及编号、内设机构(部门)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身份证件种类及编号等信息,银行机构应将账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变更条件的,银行机构应将相应的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可依据书面相关资料进行修改;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变更业务处理成功。
第三十六条 银行机构申请银行结算账户账号批量变更,可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账号批量变更申请资料。
采用网络报送方式的,银行机构可以其银行机构代码调取待变更银行结算账户信息,同时添加变更后的账号等信息,制作账号批量变更对照表,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采用磁介质报送方式的,银行机构应按照规定格式制作账号批量变更对照表磁介质文件;或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为其下载待变更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交由该银行机构按照规定格式制作账号批量变更对照表磁介质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账号批量变更对照表磁介质文件后,将其导入账户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以银行机构代码调取账号批量变更对照表,将待变更信息与银行机构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退回银行机构;核对一致的,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的,退出业务处理;审核通过的,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待变更数据库。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以待变更文件名称调取待变更数据,经授权后进行账号批量变更。账号批量变更后,申请账号批量变更的银行机构直属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打印变更成功的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许可证正、副本,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有关银行机构。
第三十七条 银行机构申请银行结算账户批量迁移,可采用网络或磁介质报送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送账户批量迁移申请资料。
采用网络报送方式的,银行机构可以其银行机构代码调取待迁移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同时添加迁入方银行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迁移后的存款人地区代码、迁移后的账号等信息,制作账户批量迁移申请表,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采用磁介质报送方式的,银行机构应按照规定格式制作账户批量迁移申请表磁介质文件;或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为其下载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交由该银行机构按照规定格式制作账户批量迁移申请表磁介质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账户批量迁移申请表磁介质文件后,将其导入账户管理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以银行机构代码调取账户批量迁移对照表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退回银行机构;核对一致的,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的,退出业务处理;审核通过的,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待迁移数据库。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以迁移文件名称调取账户批量迁移数据,经授权后进行批量迁移。账户批量迁移后,迁入方银行机构直属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打印迁移成功的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许可证正、副本,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有关银行机构。
第三十八条 存款人申请撤销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根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将银行机构代码、账号和销户原因,或将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和销户原因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
存款人符合销户条件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核对一致的,应确认撤销业务处理成功,并收回相应的开户许可证正本。
存款人因“转户”原因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还应打印已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清单,由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转交该存款人。
第三十九条 存款人申请撤销备案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机构应根据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将账号和销户原因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存款人符合销户条件的,银行机构应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核对一致的,应确认撤销业务处理成功。
第四十条 银行机构可采用单笔或批量方式向账户管理系统备案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变更(或撤销)信息。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或撤销)信息包括开户银行机构代码、存款人姓名、证件种类、证件号码、发证机关所在地、账号、账户类型、账户有效日期、变更(或撤销)日期。
采用单笔备案方式的,银行机构应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变更(或撤销)信息逐笔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备案。
采用批量备案方式的,银行机构应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变更(或撤销)信息数据文件导入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备案,并下载备案结果。银行机构也可由其省级分行集中向账户管理系统申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或撤销)信息。
第四十一条 银行机构因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账号批量变更、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批量迁移等原因需按行别或银行机构代码撤销其全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应按有关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出书面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审核无误后将书面申请逐级报送至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审核无误后,向账户管理系统提交需撤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行别或银行机构代码,经授权后撤销该行别或银行机构代码下的全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第四章 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
第四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办理专用存款账户取现审批业务时,应依据银行机构提交的专用存款账户现金支取业务审批单及该专用存款账户的相关申请资料,将银行机构代码、账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核对一致的,加注专用存款账户取现标识,在现金支取业务审批单上签署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
第四十三条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可在账户管理系统中设置年检和办理年检业务的起止时间。银行机构办理银行结算账户年检业务,应将银行机构代码、账号或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并通知该存款人办理相关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或变更手续;核对一致的,应设置年检标识。
第四十四条 银行机构需将银行结算账户设置为久悬的,银行机构应依据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清单,将账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核对一致的,应设置久悬标识。
第四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在备案重要信息缺失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时,应依据重要信息缺失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清单,将银行机构代码、存款人名称、账号、账户性质等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清单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核对一致的,应确认备案处理成功。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在注销重要信息缺失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时,应依据注销重要信息缺失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清单,将银行机构代码和账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清单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核对一致的,应确认注销业务处理成功。
第四十六条 存款人可通过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的账户管理系统终端查询其所有银行结算账户信息。存款人申请查询其银行结算账户信息,应出具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和存款人密码;授权他人办理的,还应出具其授权书及被授权人的身份证件。
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在为存款人办理银行结算账户查询时,应将存款人名称、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和存款人密码提交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审核。符合查询条件的,应为存款人打印银行结算账户相关信息。
第四十七条 存款人可到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修改其存款人密码。存款人申请修改其存款人密码,应出具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和原存款人密码;授权他人办理的,还应出具其授权书及被授权人的身份证件。
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在为存款人修改存款人密码时,应将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原存款人密码、新存款人密码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符合修改条件的,应打印修改后的存款人密码。第四十八条 存款人可向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地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申请重置存款人密码。存款人申请重置其存款人密码,应出具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和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授权他人办理的,还应出具其授权书及被授权人的身份证件。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进行重置存款人密码业务处理时,应将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准号、新存款人密码提交账户管理系统。符合重置条件的,应打印重置后的存款人密码。
第四十九条 银行机构可对本级机构及所辖机构的下列信息进行查询: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信息、操作员信息、系统日志、系统公告等。
银行机构可对全国范围的地区代码信息、行别代码信息、银行机构代码信息进行查询。第五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可分别对全国范围或辖内的下列信息进行统计:
(一)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
(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销户情况;
(三)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变更情况;
(四)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年检情况;
(五)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数量;
(六)基本存款账户行别流向情况;
(七)银行结算账户异地流向情况;
(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
(九)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销户情况;
(十)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十一)短期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十二)存款人频繁开销户情况;
(十三)已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其他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十四)逾期临时存款账户情况;
(十五)不按规定期限备案的银行结算账户情况;(十六)未申报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十七)生效日前办理结算业务的银行结算账户情况;(十八)办理结算业务的逾期临时存款账户情况;
(十九)办理结算业务的已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其他银行结算账户情况;(二十)办理结算业务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二十一)重要信息缺失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异常申报情况;(二十二)存款人数量;(二十三)操作员数量;(二十四)银行机构数量;(二十五)开户许可证数量。
第五十一条
银行机构可对本级机构及所辖机构的下列信息进行统计:
(一)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
(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销户情况;
(三)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变更情况;
(四)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年检情况;
(五)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数量;
(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
(七)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销户情况;
(八)操作员数量;
(九)银行机构数量。
第五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按辖属原则对下列信息进行监测:
(一)短期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二)存款人频繁开销户情况。
(三)已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其他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四)逾期临时存款账户情况。
(五)不按规定期限备案的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六)未申报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七)生效日前办理结算业务的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八)办理结算业务的逾期临时存款账户情况。
(九)办理结算业务的已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其他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十)办理结算业务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十一)重要信息缺失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异常申报情况等。
第五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可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对下列信息进行分析:账户数量结构、开销户结构、账户数量变动趋势、开销户数量变动趋势等。
第五章 银行结算账户信息的比对和监测
第五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从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等系统采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收(付)款人账号、收(付)款人名称、开户银行支付系统行号、票据交换号及业务发生日期等账户信息,与账户管理系统存贮的账户信息进行比对,实现对未申报银行结算账户情况、生效日前办理结算业务的银行结算账户情况、办理结算业务的逾期临时存款账户情况、办理结算业务的已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其他银行结算账户情况以及办理结算业务的久悬银行结算账户情况的监测。
第五十五条 支付系统参与者的支付系统行号与其银行机构代码不一致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在账户管理系统中建立支付系统行号与银行机构代码的对应关系表,并负责对应关系表的维护。多个银行机构共用一个支付系统行号办理支付业务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还应在账户管理系统中建立该支付系统行号与相关银行机构代码的对应关系表,并负责对应关系表的维护。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在账户管理系统中建立银行机构的支付系统行号与其内部往来账号的对应关系表,并负责对应关系表的维护。
第五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将支付系统的账户信息拆分到有关省级数据处理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于每日营业终了,通过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数据转换软件将从同城票据清算系统采集的账户信息转换成标准格式的数据文件后,导入账户管理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可直接向账户管理系统逐条提交同城票据清算相关信息,包括账号、存款人名称、地区代码、开户银行机构代码、业务发生日期、收(付)款标识、单位(个人)账户标识和交换行银行机构代码。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因特殊原因未能在当日营业终了将同城票据清算系统账户信息的数据文件导入账户管理系统的,应于下一工作日将其导入。
第五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每周对本周账户管理系统的所有监测结果进行审核,打印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告知书和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明细表,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后,连同电子数据文件一并交相关银行机构。
第五十八条 银行机构收到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告知书和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明细表后,应及时核实,并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一)未经核准的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逾期临时存款账户和久悬银行结算账户办理支付结算的,银行机构应立即予以纠正,并及时按规定补办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或撤销手续。
(二)备案类银行结算账户未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备案的,银行机构应暂停通过该账户为存款人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并立即通过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备案。
(三)已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的其他银行结算账户办理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应通知该存款人及时申请重新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撤销其他银行结算账户。
(四)对于经核实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符合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的,银行机构应予以说明。
(五)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为其他情形的,银行机构应依据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第五十九条 银行机构应于收到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告知书和待核查银行结算账户明细表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或申辩意见以书面方式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逾期未报送的,视同认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的监测结果。
第六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收到银行机构提交的书面报告后,应通过现场检查或其他适当方式进行核查。经核查,银行机构的申辩理由或证据不成立的,应依据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第六章 开户许可证的管理
第六十一条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开户许可证实行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建立开户许可证领用登记簿和使用登记簿,对空白开户许可证进行管理。第六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办理本机构空白开户许可证领用登记,应将开户许可证类别、起始与结束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办理空白开户许可证使用登记,应在已经办理领用登记的开户许可证编号范围内,将开户许可证类别、起始与结束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开户许可证的核发遵循“谁登记,谁核发”的原则。
第六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对本机构已做使用登记的空白开户许可证办理使用交回。办理使用交回时,应将开户许可证类别、起始与结束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对本机构已做领用登记的空白开户许可证办理领用交回。办理领用交回时,应将开户许可证类别、起始与结束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
第六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因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原因需将开户许可证作废的,应在开户许可证上标注“作废”标记,并将作废的开户许可证类别、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办理作废登记。
第六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遗失空白开户许可证的,应将其开户许可证类别、编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遗失登记。
第六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将开户许可证状态由收回状态修改为遗失状态或由遗失状态修改为收回状态。办理开户许可证状态修改时,应将开户许可证类别、核准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经授权后进行业务处理。
第六十七条 存款人申请换发或补发开户许可证,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将银行机构代码、账号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将账户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存款人书面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核对一致的,应换发或补发开户许可证;核对不一致的,应退出业务处理,并由开户银行通知存款人办理变更手续。临时存款账户逾期的,应由开户银行机构通知存款人办理销户手续。
第七章 系统管理
第六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账户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版本的修改和升级换版,以及总行数据处理中心的运行维护。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负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的运行维护。
第六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账户管理系统中的行别代码信息和地区代码信息的维护。第七十条 账户管理系统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维护遵循“统一管理、分级维护”原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管理全国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下对辖内银行机构代码信息进行维护。
第七十一条 银行机构申请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新增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新增业务。
第七十二条 银行机构申请变更银行机构全称、直接管辖行银行机构代码、邮政编码、地址、电话、电子邮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变更业务。
银行机构申请变更其直属人民银行分支行机构代码,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变更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变更银行机构全称、直接管辖行银行机构代码、邮政编码、电话、电子邮箱、地址,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需变更信息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变更业务。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银行类别、行别名称、行别代码、分支机构序号、所在省(市、区)名称、所在地区名称、所在城市名称、所在城市地区代码、启用日期等要素不可变更。
第七十三条 银行机构申请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银行机构代码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撤销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依据有关申请资料,将其银行机构代码提交账户管理系统审核并办理撤销业务。
第七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可对银行结算账户开立控制关系、类别代码以及其他业务参数进行维护。
第七十五条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可对以下业务参数进行维护:年检、年检起止时间、比对参数、逾期临时存款账户监测参数、重要信息缺失的银行结算账户监测参数、待核准数据库中银行结算账户信息的存贮时间等。
第七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可依据有关规定,按照银行类别、行别、存款人类别、账户性质、账户状态、数据来源、数据接收部门等制定数据移送方案。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可根据相应的数据移送方案下载需移送的数据,并按照有关规定移送相关部门。
第七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可根据管理需要,按照行别、存款人类别、账户性质、数据来源等制定数据下载方案,下载所在城市或辖内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
第七十八条
账户管理系统发生通报、回执失败时,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于当日至迟下一个工作日手工下载通报失败或回执失败的异常报文,通过OA或其他适当方式,传送给相关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并打印通报或回执异常业务处理清单。相关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于当日将收到的异常报文上传账户管理系统,并确认文件上传成功。
第七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机构应及时浏览账户管理系统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不得发布与支付结算无关的信息;银行机构不得上传与支付结算无关的信息。
第八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银行机构可向其直接管辖行或所辖机构发布公告;银行机构还可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发布公告。
第八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机构可在不中断业务处理的情况下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在线帮助功能,查询银行机构代码、行别代码、地区代码等信息及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相关信息验证。
第八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机构应根据需要设置适当数量和级别的操作员。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置业务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置一、二、三级操作员和高级业务主管,银行机构设置一、二、三级操作员。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一、二级操作员与三级操作员、高级业务主管之间不得互相兼任。银行机构一、二级操作员与三级操作员之间不得互相兼任。
第八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业务管理员的最大权限如下:查询、统计、分析银行结算账户信息,参数维护、基础数据维护,通报、回执管理,公告管理、系统日志管理。
系统管理员具有操作员管理权限。
第八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一级操作员可以办理基本的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其最大权限如下:开立、变更、撤销、年检银行结算账户,对银行结算账户加注久悬标识、取现标识,换发、补发开户许可证,开户许可证的使用登记、使用交回、手工作废管理,打印已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清单,修改存款人密码、浏览公告、使用在线帮助功能。第八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二级操作员除能够办理基本的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外,还具有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功能,分为地(县)级二级操作员和省级二级操作员。
地(县)级二级操作员除具有一级操作员的最大权限外,还具有下列权限:账号批量变更数据和账户批量迁移数据的审核提交、票据清算信息手工录入、待比对账户信息导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批量导入,对一级操作员补打开户许可证的授权,查询、统计、监测银行结算账户信息,经高级业务主管授权后下载系统数据,公告管理。
省级二级操作员除具有地(县)级二级操作员的最大权限外,还具有下列权限:银行结算账户信息分析、跨省异常报文处理、经高级业务主管授权后进行账号批量变更、账户批量迁移、按行别或银行机构代码删除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信息、移送银行结算账户数据。
第八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三级操作员主要负责系统管理,分为地(县)级三级操作员和省级三级操作员。
地(县)级三级操作员的最大权限如下:管理本行一、二级操作员和高级业务主管、管理所辖银行机构三级操作员,对二级操作员补打开户许可证的授权、开户许可证领用、交回管理,查询、统计、新增、变更、删除所辖银行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公告管理、系统日志管理、使用在线帮助功能。
省级三级操作员的最大权限如下:管理省级一、二级操作员和高级业务主管、管理辖内中国人民银行地(县)级三级操作员,对二级操作员补打开户许可证的授权,查询、统计银行机构代码,新增、变更、删除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行机构代码,公告管理、系统日志管理、使用在线帮助功能、在线帮助功能维护。
第八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高级业务主管主要负责重要事项的复核和重要业务的授权,分为地(县)级高级业务主管和省级高级业务主管。
第一条 为了维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委托单位的利益和合法权益,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事务所业务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专人负责收集保管。
第三条 业务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按照业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对业务报告,工作底稿等业务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立卷、归档、保管。
第四条 业务档案归档范围:
1、为规划、控制和总结整个审计工作,发表审计意见所形成的业务底稿,如业务约定书、客户的法律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有关资料;审计计划与总结,未审和审定会计报表,各种差异调节表,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以及取得的客户声明书,陈述等。
2、执行审计程序所形成的底稿,如各种明细表、汇总表、抽查表、测试表、分析表、审定表、询证函等。
3、备查参考底稿,如客户的营业执照、合营协议、批准文件、企业章程、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经济合同、协议、验资报告、企业内控制度、会计制度等。
第五条 业务档案归档时间:
审计业务结束后,应将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工作底稿按规定及时归档,各项目第一经手人为归档责任人。归档时间定为报告签发之日的次月月底前。归档时间以主管负责人签字为准。如有特殊原因,需经主管负责人批准方可推迟归档。未按时归档的,暂停发放工资,直至归档为止。
第六条 业务档案归档要求:
1、归档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格式规范,记录清晰,结论明确,标识一致。
2、按照文号为单位进行规档。归档前认真检查应收集的业务约定书、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及附注、管理建议书、委托单位声明书、未审会计报表、审计差异调理表及试算平衡表、重要法律文件、合同、协议与委托单位设立有关的法律性文件的复制件、审计计划与结论、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和资料是否齐全,不齐全的应予补充并对不需归档的材料进行剃除。
3、归档前应对上述资料中的盖章、签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做逐一检查,并予以完善。
4、工作底稿中的传真材料应重新复印后再归档。
5、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登记归档情况,并于月末将未归档项目上报主管经理。
第七条 业务档案的立卷:
业务档案的立卷程序包括组卷、拟写案卷标题,卷内文件材料排列、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及装订等工作内容。
1、组卷:按照一个委托单位,一项业务原则上组织一个案卷,对于一项业务需要若干卷时,应在每卷封皮上注明此项业务共有多少卷,此卷是第几卷。
2、卷内文件材料排列顺序:
(1)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卷内文件材料排列按照审计程序目录
控制总表、各审计程序控制分表所列示的项目、内容、顺序排列(目录控制表对已收集的文件应做出标记)。
(2)各类文件资料在整理时,应正本在前,修改稿在后,如审计报告等。
第八条 业务档案归档装订:
1、归档前应去除文件上的钉书钉,大头针等金属物。
1 加强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保险业务的逐步发展壮大, 保险档案管理越来越体现其价值所在, 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保险业务档案缺失, 必然给参保人员及参保单位造成不便, 甚至影响到企业退休人的正常退休, 情况严重的会导致群体上访, 不利于社会稳定。
保险业务档案也是国家档案系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的有关保险政策修订、制定等也要参考保险业务档案中的基础数据, 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后, 逐步出台合理的政策, 最大限度的保障参保单位及参保个人的利益。保险职工的工作调转、患病报销医药费、缴纳保险费、个人账户资料维护等业务都需要完整、真实、准确的保险业务档案。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2 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
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积极主动性意识差, 个别领导重视业务工作, 忽视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场所小, 不能完全满足办理保险业务需要。社保经办人员科班出身的少, 学历比较低, 他们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知识和有关国家政策、方针、文件知之甚少。该归档的保险业务档案没有及时归档, 业务档案随意保存、丢失的情况比较严重, 不能认真执行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使用的具体操作规范,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保管制度执行彻底, 容易发生档案丢失、或者泄密现象, 给国家或者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保险业务管理人员也存在概念不清, 认识水平不高的问题, 积极参与管理的主管能动性差。个别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人员, 他不能把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保险业务档案日常管理上, 另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样的管理只能是泛泛的做些表面工作, 将管理的纸质材料放入档案盒, 电子文档直接拷贝入电脑, 不能做详细的分类归档。
保险业务档案没有按照具体的业务需要进行分类汇总, 存档建立的目录非常简单, 内容不具体, 日常管理起来非常混乱, 查询、更新非常困难, 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现象。主管领导和上级监管部门对档案的日常管理检查、督导力度不够, 造成具体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得过且过, 他们对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不积极主动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对档案的日常管理有很大的害处。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大家对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服务标准也更加精细化, 服务水平也更高, 参与保险业务的服务部门也变得多了, 业务区分也更加具体了, 在任何一个单独的部门不能查询到一个完整的保险业务档案, 办理业务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各部门之间不能互相补台, 损害国家利益、参保单位和参保的人的利益, 人为的造成社会不稳定。
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后, 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广泛, 群众保险意识逐渐增强, 保险业务是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 实现网络管理保险业务档案, 保险业务也逐步实施了档案日常管理信息化, 但由于软、硬件的管理人才少, 跟不上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快节奏, 进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3 加强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建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具体要求, 对档案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经办人员的操作章程、业务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做详尽的规定。上级管理部门加强保险业务档案的日常管理, 将保险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形成制度, 并把此项作为考核该部门领导的一项指标。利用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 提高加强保险业务档案工作力度, 广泛宣传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强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各级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加强了部门领导, 组织专门人员负责保险业务档案管理, 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 满足办理保险业务需要, 确保保险业务档案的安全、可靠。提供适应档案日常管理要求的设施、设备, 最大限度的改善工作人员工作条件, 增加对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提高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资金预算, 提高待遇, 吸引高水平、知识面广的人才加入工作团队, 解决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高级管理人员少, 能力和水平低的问题, 为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日益壮大创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尽可能的创造机会, 提供便利条件, 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有针对性的开展岗位练兵, 培养一批高水平、业务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工会组织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争优创先的评比活动, 树立先进的典型, 提高职工热爱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岗位、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提高自身素质和共走能力, 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满足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典型示范引领,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打造阶梯形管理人才队伍, 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稳定的工作团队, 造就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队伍。
请专家和知名学者作报告, 组织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的档案知识, 提高职工科学管理档案积极性, 强化职工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档案的操作规范, 增强他们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工作中按照档案管理工作要求, 统筹安排, 认真做好档案的分类、整理、编制目录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各科室配合协作, 组织全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做好档案工作。
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材料、业务报表等及时归档,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工作要求登记造册。加强保险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合作, 避免各个职能部门间重复劳动, 实现保险档案的统一集中管理, 做到资源共享, 提高业务部门办事效率。
档案管理部门购买实用性强的办公设备, 安排专门人员录入保险业务档案数据, 建立保险业务档案数据库, 实现保险业务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利用。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着力进行档案管理的软件开发工作, 做到档案的自动日常管理、信息的自动检索、档案资料的统计, 以便对保险业务档案的信息全面了解掌握。
4 结束语
和谐稳定的社会需要健康向上社会保障体系, 这就需要广大档案管理人员付出辛苦, 加强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 有救地遏制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流失, 提高保险工作效率。加强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也为领导工作方针制定、工作考查、企业改制等方面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推进了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辉, 郑淑清.加强社保档案管理推进社保事业发展[J].兰台世界, 2005, (5) .
[2]徐莹.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兰台世界, 2007, (5) .
[3]周跃忠.开展社保档案工作的几点想法[J].浙江档案, 2007, (9) .
[4]沈美娥.因地制宜开展社保档案管理工作[J].浙江档案, 2007, (10) .
[5]马利华, 孙斌.加强社保档案管理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J].浙江档案, 2007, (10) .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西城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就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在“收、管、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迅猛发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却相对滞后。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功能分散在各个部门机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由各经办机构分散保存,存在管理规范标准不详尽、不统一,查询利用不便等弊端。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初步改变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无章可循的状态,但在分类、鉴定、整理、保管、利用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规范管理指导上仍存在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对本区内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现状
本次调研的西城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主要包括西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社保中心和医保中心形成的社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档案。其中,社保中心保管档案10余万卷,按目前社保业务量,社保中心每年新增档案15000卷,总库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预计2017年,库房将达到饱和。社保中心成立业务档案管理科,专门负责社保业务档案接收、整理、编目、数字化、入库等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010~2012年社保档案实体整理及数字化扫描工作,可实现档案网上查询利用。今后,将逐步实现档案加工与业务经办同步。但是,1986~2009年的档案受人力和场所等条件制约,加之档案积存量巨大,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仅完成初步整理。由医保中心保管的档案有16215箱(800余万件),每年新增档案约600箱(30万件),总库房面积约750平方米,预留4年的存量。医保中心则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实行三级管理,专人负责,完成了2011~ 2013年各类医疗保险业务档案标准化归档管理工作(共计1923箱),实现了档案目录电子检索,并完成了2010年以前的14093箱档案的初步整理。
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分散,标准不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无论是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还是立法规定都相对分散。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在档案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方法滞后,缺乏结合实际细化各类社保档案的管理细则,使得档案实体管理投入较大,社会服务功效甚微。
2.档案实体存量多、增量大,归档材料应“瘦身”。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参保人数和范围广泛覆盖,参保方式更加细化,保险工作的业务量连年大幅提升,与此带来的是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与日俱增。以西城区为例,社保中心档案的年增量为15000卷,医保中心档案年增量为30万件。如此巨大的增量,为社保档案管理和库房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按现有方式管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实体,管理成本将不堪重负。
3.部分档案利用价值不高,利用率偏低。通过对近两年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西城区社保中心业务档案的利用量每年只有300余件,主要是内控部门、基金监督部门、业务科室及参保单位查阅利用一些依据性档案材料,约占总查阅量的99%,而审批材料只占1%,基本上未接待公民查阅档案。医保中心业务档案的利用量约为每年150件,以审批材料中的医疗费原始单据利用最多。在利用时效上,基本上只利用3年以内形成的档案,2008年以前的档案利用很少。调研结果表明,部分档案本身的价值不高,导致社保业务档案利用率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化的服务功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设想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实现“大集中”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看,综合档案馆仅接收永久保存的档案,造成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更加分散,且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增量大,大部分档案馆在建设初期未能预留这部分档案的库房容量。从利用的角度分析,参保单位和人员并不了解要查询的社保信息保存在哪里,不仅要跑经办机构还要跑档案馆,利用不便势必引起利用者的不满,增加社会负面效应。在当前经办机构分设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资源,将档案集中管理?笔者认为可以成立“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心”,负责统一管理一定区域内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各经办机构按照档案管理中心的要求,定期(如每年)向中心移交档案实体及数据,由中心按照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对档案实体与数据进行加工整合,真正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集中管理、综合利用和信息共享。
(二)科学管理档案实体,应归尽归,该存才存
1.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划定档案实体保管期限。《北京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实施办法》(京人社发〔2010〕109号)对十类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做了明确规定,调研发现仍有一些期限设定与实际情况不适宜。一是在现有保管期限的基础上,增加5年定期保管期限。如生育保险手工报销费用审批材料,按照规定其保管期限为10年,每一件档案以参保人为单位,其中包括审批表、申报表、收费单据及诊断证明、出院证明、生育服务证、出生证、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审核材料,共计10余页。从参保人的角度来看,参保人在一次性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后,这类材料也就实现了其查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此类档案主要留作内控部门、基金监督部门进行审计之用,查阅者很少,且仅利用近两年的档案内容,故划定5年保管期较为合适。到期后及时进行鉴定销毁,可以减小档案管理成本,节约库房空间。二是调整档案保管期限偏高的档案。如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材料、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年检材料、五险参保单位登记表等,其保管期限为永久保存。调研发现其保管期限偏高,因为此类登记材料所记载的内容主要为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住所地、法人或负责人、开户银行及账号等,这些信息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用人单位参保资格的依据,对职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和将来计发养老金没有直接的查考利用价值。三是档案实体状态不足以按划定期限保存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翻阅积存待整理的档案,我们发现有部分审批材料字迹为针式打印,因打印效果不佳,浅蓝色字迹褪色严重,多有辨认不清之处,还有个别单据为热敏纸材质,仅保存两三年就已看不清了,这部分档案仍按原保管期限划定没有实际意义。应及时鉴定整理,可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保管期限,同时尽快采取数字化补救措施。
2.鉴定档案价值,科学界定归档范围,为档案实体“瘦身”。国家档案局3号令及北京市档案局109号文件中均规定了各类登记表单的相关审核材料作为档案划入归档范围。调研中,通过查看各类档案实体,发现审批、登记材料中附带了大量参保人办理业务时提交的相关审核材料,其在案卷中占有较大比例,导致档案案卷厚重臃肿。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补缴表中每一个参保人都需附带一本劳动合同,而这部分材料实际上对参保人并没有查考利用价值,其主要作用是为内控部门、基金监督部门对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审计提供依据。笔者认为,这些相关审核材料可以不纳入归档范围,而是将其作为审计依据,一是将审计工作前移,归档前审计;二是相关审核材料由保险经办机构自存,以备核查;三是办理保险业务工作过程中进行数字化扫描以供备查。此外,部分档案为经办机构或医院内部系统生成的电子单据,如医院上传的住院费用清单,由医院为归档工作专门进行打印,归档装箱上交保存后,就没开箱利用过,且在医院系统里已经全部存有电子数据,建议此类档案做无纸化保存,由医院上交电子数据即可。
(三)加快信息化进程,搭建社保档案电子数据统一平台
当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信息化工作尚处在目录应用的初级发展阶段,远远跟不上社会保险工作发展和改革的脚步。应打破僵化的固有思维模式,使社保档案管理由重社保档案实体向重社保档案信息转变,逐步搭建能够查询到参保人全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信息中心。数字化工作初期虽然耗资巨大,但从长远来看,这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服务民生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制度体系
【人民调解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11-11
人民调解能手总结06-13
人民调解经验材料06-18
人民调解工作调研07-12
人民调解先进单位09-21
人民调解工作汇报10-10
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11-11
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简报11-28
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01-10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心得总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