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PO有效教育让课堂绽放光彩(共14篇)
2013年5月,八步区先后引进了EEPO有效教育和生本教育,掀起了一阵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我也有幸地成为一名 “EEPO有效教育”的实验老师。从初识孟照彬的EEPO有效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一年的时间,通过参加EEPO有效教育的学习培训后,我对这种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符合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上的宏观调控,师生、生生互动的实效性,讲究课堂资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从理论学习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地用EEPO有效教育的理论指导我的教学工作,改变了教师过去死板地教,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采用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发现自己的课堂绽放了新的光彩,以下是我学习探索实践“EEPO有效教育”的几点感触:
一、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文本式备课,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结构,顺序的罗列,往往一篇课文的教案多达十几页,因为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写详案,所以即使自己熟记于心也要落实到书面上,教师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写教案上了。EEPO图文备课方式改变把EEPO有效教育和生本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我班语文课堂教学有更大帮助,学生学习更轻松自如,真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达到教育目的。采用生本教育和“MS--EEPO”的课型方式上课,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参与应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方式上应是多层面的、多角度的;参与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参与合作学习,培养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参与探究学习,培养科学严谨治学态度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活用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使昔日“听话”的课堂变成了“对话”的课堂,“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形成的立体思维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课堂的确“活”起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力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了以往备课只备内容,不备学生的困惑,淡化教学内容的罗列,只需要将教学内容的要点简要列出,大大减轻了教师的书写负担。而且 EEPO 课堂要求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夯实, 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训练、潜能的开发、习惯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从课堂教学来看, EEPO 课堂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学的实效。而没有了繁重的教案书写任务,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方面,从而更高效的实施教学。
二、EEPO有效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它有自己的课型方式,比如“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和“二元方式”等。在第一期的EEPO有效教育培训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要素组合方式” 它呈现的基本理念就是“ 看、听、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轮换着用”, 主体要互动,即根据人的生理特点, 适时组织学生的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 避免疲劳, 可迅速扭转课堂教学和活动中呆板僵化的状况,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同时给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提供了方向标。通过采用EEPO有效教育和生本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发现自己的课堂真的变了,学生也跟着变了。我改变了平时课堂上老师说得多的不足,运用了七要素:看、听、讲、想、做和动静转换来调控课堂,使学生乐学、愿学、会学,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互帮互学,个性展示、发言精彩,充分展现了生本课堂“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体验了“我的课堂我作主”的魅力。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与学生的约定形成了默契,课堂少了啰嗦地批评教育,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的和谐,教学环节的实施更顺利,教学的容量也更多了。
三、课堂的氛围明显活跃于传统课堂。EEPO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教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交出主动权,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单元组合作、团队合作的训练,约定、规则的制定, 表达呈现方式的运用, 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都是EEPO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的支撑下,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那么这就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是或者是大多数只是展示教师的才能,而学生的个性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正是因为学生掌握了课堂上的主动权,所以才更加积极参到于课堂中,学生学习更轻松自如,真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达到教育目的。采用生本教育和“MS--EEPO”的课型方式上课,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参与应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方式上应是多层面的、多角度的;参与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参与合作学习,培养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参与探究学习,培养科学严谨治学态度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活用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使昔日“听话”的课堂变成了“对话”的课堂,“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形成的立体思维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课堂的确“活”起来了。
四、EEPO有效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沟通、口才与演讲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能动性的激励。EEPO有效教育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发言注意面向、重心及声控。要面向大多数,根据需要移动重心,在沟通中学会何时大声讲话、学会何时小声讲话,并学会充分利用时间、空间、距离、光线等资源充分展现自己。在别人发言时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并及时通过复述、笔记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倾听的效果。而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能动性的激励无疑是给学生添了一对翅膀。孟照彬教授说:“每个人都有成为英才的潜在素质和实现它的优势特征,父母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和激励他,并使之进入能动状况。”激励是使学生向前的不可估量的动力。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了它就是为了进行交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枯燥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创设语言环境,并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逐步过渡到用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教与学的环境中;有意创设的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英语,引起兴趣。例如在学习:“How much is it?”一课时,为了避开枯燥的数字练习,我们可结合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购物节”的活动,通过创设一个买卖东西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在这种充满生动愉快的情景教学中,既学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主动合作参与,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使所学知识易被掌握而又难忘。
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似乎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好像是学而无用,用而很少,使得不少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用一些心思,多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使英语课堂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如:七年级英语《打电话》这一课中,我们可准备了两部手机作为教学用具,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人一小组,并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景。(一个学生配合教师完成)
T:Hello! May I speak to Tom?
S:This is Tom. Who is that?
T: Mike is speaking. Would you like to play football withme after school?
S:Yes, I Would love to.
T:Do not forget to bring your football.
S:All right. See you then.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配合教师表演完对话,大部分学生也基本弄清对话内容。然后教师再放录音,学生听课文内容,跟读课文内容。如此通过用英语打电话和用中文打电话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与讲英语国家之间打电话不同点的认识,使学生在课堂表演中也正确掌握了打电话用语。
二、主动地去形成适合被动学生积极转化的教学风格
“被动”与“主动”是相对而言的,在调控被动学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有主动的精神并用主动的状态去积极面对被动学生,认真思考转化学生被动状态的有效方式及途径,就能够将有效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并能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第一,放下老师的架子,用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沟通,比若说,上课喊同学名字的后一两个字,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第二,我决定在课堂设计这块多下功夫,尽量多设计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并且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上7A Fashion这一单元Reading第一课时的时候,我提前告知学生明天我们要进行一次Fashion show,请同学们明天穿上自己最喜欢的,最漂亮的衣服。虽然第二天上课只有一小部分同学穿了自己的衣服,但是走秀过程中,走秀同学的一些滑稽表现引来了周围同学的欢声笑语。我在走秀过程中,教授学生们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加深学生对于本单元主题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除此以外,还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用英语设计小报,将好的成果在班级后面展示出来。第三,课后作业争取更多的面批机会,了解本节课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发现更多的问题。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每个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表演对话,讲故事,唱英语歌曲,猜谜语,讲笑话,讲最近发生的新闻,目的是营造和谐的气氛,便于新课的引入。
在师生交流、合作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与学生打成一片,绝不能高高在上,摆花架子,进了课堂就离不开三尺讲台,夸夸其谈,对学生不闻不问。殊不知当今的教师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知识的引领者,是情景设计者。教师不应把自己的地位、年龄、知识、阅历、能力优势用在树立权威上,而是要用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上。在学生面前不应示强,而应示弱;不是胸有成竹,而是我也在探索、求知。这样,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作为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爱好和爱好,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情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贴心人,学生才会喜欢你,自然也就会喜欢你所任教的科目。一旦学生喜欢你所任教的科目,学习劲头就足了,思维就活跃了,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发展。这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助师生课堂更好的交流。
四、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平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况且这也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教育原则。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此所谓:“不放弃,不抛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对老师和同学冷漠,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自信心,常感自卑,没有学习动力,随意性大,对学习结果无所谓;对英语学习明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记忆力差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去记忆,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课堂上没有勇气和同学交流,害怕自己说错、读错。怎样培养这样的学生学好英语呢?首先要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参与,通过努力尝试成功的快乐。多给他们机会,多给表扬,多给掌声,使他们能领略到取得成功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让他们信心倍增,爱好明显增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对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的成全,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有效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绽放光彩。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好英语?本文从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和合作的平台,使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等问题,从而让我们的有效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绽放光彩。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前在学校也进行过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可以说对课堂各色教学活动还是有熟悉感的。“生本教育”最开始以为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认真研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充分利用好每一次听课、评课的机会,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的理念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才明白“生本”是指以生命为本质的教育。这显然是程度更深,对象更具体的提法。
到底该如何进行生本教育呢?迷茫焦虑之际,校长带领的几位教学骨干教师从广东“取经”回来了。他们经过几天的观摩课堂、聆听报告、参与讨论,并且有幸面对面地跟郭思乐教授讨论了一些关于“生本”在高中阶段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同行们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我们传授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内涵。使我终于深入理解了以生命为本的内涵并对生本教育实验的方法和程序有了比较清晰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学校被市教育局认定为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新课改为契机大力实施课堂改革措施,积极开展了生本教育实验,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拓展了课堂的想象力,现在,我们越做越起劲,积极向生本课堂靠近。
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但先学后教只是把教转化为学的第一步,就生本教育来说,它只是一种活动形式。生本教育不仅仅是改变形式那样简单,我们需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得好的问题。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显然不只是表面上让学生学起来的教育。而让学生好学,就必须真正树立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意识。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表面上让学生学起来了,也仍然需要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或者简单地说,达到“快乐学习”、“提高成绩”的效果。
刚开始,我尝试着运用自己对“生本”教育观念的粗浅认识上了一节数学课,发现收效甚微。特别是把课堂变为学生活动的课堂之后,不知道是让学生在根本上真正自主,还是课堂仍然由我来控制,用一些固定的书面安排去束缚学生。但生本需要的是激扬生命,形成真正的生本课堂而不是短期的行为课堂、分数课堂。不解决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持久,老师们每迈出一步都十分谨慎,有的老师甚至退回到从前的教学模式。总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课堂最后的检测当中,我发现学生没能很好地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通过不断反思,我想,生本课堂少不了小组合作,所以接下来,课堂一开始,我给每组设立了一名组长,让其负责组员的学习情况。但是数学不像其他科目,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在预习的过程中,他们面对的是抽象的概念,也许从来没有见过,不知道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可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其实就是一部天书。所以,我打算先让组长担当“小老师”的职责,把学生不懂的概念和例题多看几遍,每个小组数学基础好的带领各自小组的其他成员先学。估计他们有了大概的印象之后,再给他们下达任务。接着我针对学案的预习情况,给他们讨论的时间,详细地告诉他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概念、例题及练习题,让他们小组合作,共同再去讨论,去感悟,去思考。同时组长还要负责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时间一到,老师进行抽查,只要有一人不过关,全组就不算过关。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倒是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几乎人人都捧着数学书和学案,不懂的就问其他同学或问老师。个别成绩好的会跑到成绩差的学生那里帮他检查,整个课堂显得很热闹但也很充实。我给的时间不太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时间到了,我开始检查,我提问的一般都是中等生,因为他们比较具有代表性,但发现掌握情况并不如平时老师设计操练活动后掌握的好。我认为学生到了高中,学习数学应该主要是解题方法和知识运用方面的讲解,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是很难达到巩固的目的的,这应该是学生在本节课后不能很好地达到我的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这样几次之后,我觉得数学教学想要生本比较具有挑战性。
坚持就是胜利!生本教育体系课程论所提倡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给了我新的启示。在课下我经常和学生交谈,找出他们的困惑和疑點。在教学中,也尽可能让基础知识尽可能的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让基础好的、积极地同学在小组内负责,给其他成员示范。将近一学期的坚持,生本课堂对我来说越来越得心应手。学生在面对一个全新的概念之后,通过反复斟酌和小组间的讨论,能够找准概念中的关键词,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且能够通过对例题的理解,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这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经典性评价
(2011年3月7日数学组、4月11语文组)
EEPO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5种:经典性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平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我们重点研究经典性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型评价和单要素评价。
一、经典性评价:
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知识性
(1)看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2)看是否能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使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的知识是否落实。
有效教育手段包括学生独学、同桌互学、单元组学习、团队组合学习;多媒体辅助;师、生演示、表演等。
一般情况下,强化次数要求是:
数学基本量7-12次,比较理想的是12-17次。母语基本量12-17次,比较理想的是17-22次。外语基本量17-22次,比较理想的是22-32次。
实验教学活动基本量3-5次,比较理想的是5-7次,但不是越多越好。
评价要点:六个指标 2.个性
(1)对教学素材是否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教学素材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材料,如有关文字、图片资料、数据统计材料等等。它是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学科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中能运用到的各种信息传播资源。)
(2)学生个性是否得到表现、张扬,思维是否个性化。如,善于听的、善于看的、善于想的、善于讲的、善于做的、好静的、好动的、反应快的、反应慢的是否得到相应的照顾与关注。
【案例 】 “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 6 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 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3.创造性:
(1)看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否被激发。或课中一教题性权到长容达到
(2)看创造效果:教学原来没有的,学生能说出来了,做出来了,者整合了,并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视为有创造性了。
如:数学课中指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中,让学生在学习完文后在插图上配上一句话;学习了课文以后,老师让同学们对课文的喜欢的人物说一句话„„ 4.互动:
(1)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是否自然有效。(2)看小组合作是否达以下六项指标: 1小组合作中有无角色的分工;
2学生间有无亲和力,气氛是否融洽; 3是否互相照顾,互相关注; 4是否会利用资源; 5是否会倾听;
6合作成果能否共享。
(3)看动静转化情况。大动、小动的安排是否合适。一般情况下节课小动2-4次,大动1次为宜,但也要根据各学科实际和每课的学内容及学生状况而定。操作8人以上的大组一定要有多向度的问,内容要有相互交流的价值,单向度的问题一般不宜操作大组。5.主动:
有效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充分体现放主动权,我们看主动在课堂上体现主要看三方面。(1)主动权交了没有。
(2)主动权是在哪个环节、哪个操作点上交给学生的。(3)主动交得怎么样。
——《倾听生命》读后感
春风拂过,万物复苏。嫩芽冲土而来,竹笋节节攀高,花朵含苞待放,经过一场淋淋沥沥的小雨,包裹着生命欲望的,终于绽放了,这清新又新生的世界里,侧耳倾听,总经不住赞赏一句“真妙!
田野里那一颗种子经营一个冬天的补眠,忍不住想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却因为土壤的掩埋活动不开,小小的他想要看看已经点缀着绿意的世界!他弊着那一股劲,让全身充满了力气,“噗“啊——短小清脆的一声响过后他出来了。青绿的他忍不住发信了孩子的笑声啊!
视线稍稍转移,顺着树干看,那历经风霜的树干上丑陋却坚硬的树皮半耸拉着,仔细往缝里看。瞧!是新的树皮,新的树皮随着年轮的扩张慢慢地往外挤,外面的一层树皮在挣脱了与树干的最后一丝牵挂后“啪——”的一声降落在松软的土地上,归根于树根边。新的树皮也看着“陌生”的世界正努力的向外扩,他想看到的不只这此,还有更多的新奇儿。
树的树枝上有一棵小芽被春雨淋过后也醒了,她感觉这树枝里的冰凉已满足不了她所期望的视野,也许是感冒了,轻的树枝上随着微的的一声“呵嗦”“呵嗦——”,一片冒着新绿的小叶子钻了出来,她激动地东瞧瞧,西看看,伸了伸蜷缩的身体泛着新绿出来现在这个世界上。
外在喧嚣的城市,这座高耸的建筑有着鲟红的十字架。随即在产
房中,产妇在麻醉剂的催使已使人熟睡,她在睡梦中仿佛感觉到她肚子里的小生命在蠢蠢欲动了,等不及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哇啊——”响亮的声音即刻想起产妇嘴角扬起了幸福的微笑,虽然是在睡梦中。
医院远方有个养鸡场,每次都会有小鸡破壳而出,那幼小的鸡身,很卖力很卖力的啄壳的声音,很沉重但却谱写成了小鸡出生前的前奏,“喀——喀。”这只在蛋壳里挣扎了许久的鸡终于破壳了,它还未学会走路但在温暖的厂房里,它带着一个甜蜜的梦,闭上了看到世界的眼睛,开始了第一次脱掉蛋壳的睡眠。
悬挂在房梁上的是一个结
荧的蝴蝶蛹,她很安心但却不平静,她一直在幻想自己能在花间飞舞,即只因前世是虫才会看着嬉戏的蝴蝶发呆。每天的太阳当它镀上大地时,蝴蝶那特有的花纹仿佛续说着她前生的故事。这只在蝶蛹里的蝴蝶带着幻想扑劲她的嫩翅,一点一点挣税,“扑扑扑——扑扑扑”她成功了,瞬间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奇特的,给人带来喜悦。我们正一点一点长大,大自然也在一年一年的更换着新生命,每个生命都有美的象征。在我听来,他们正在努力获得新生,努力地想要往上攀升,那一声声象征着成长的声音,是这世上最和诸最美妙的旋律。
早上,我到操场跑步,发现操场一片绿色,就像铺上了一条绿地毯。我知道,是春天唤醒了小草,它们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小草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难怪大诗人白居易会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来到爷爷的菜地里,看到一群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都扑了上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好不容易捉住了那只最漂亮的,没想到它却拼命挣扎,极力鼓动双翅,在我的手心扑腾,那种求生的欲望让我忍不住放了它。
晚上,《今日视线》里播放了一则让人惋惜的消息,两名小学生在假日里私自到河边玩耍,溺水身亡。这消息让我们一家人都伤心起来,我想:这两名小学生的家长该是多么悲痛呀!他们也太不爱惜生命,太掉以轻心了。
我认为, 要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数学的心脏, 没有心脏也就是没有数学的生命。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寓培养“提出问题”能力于“双基”教学的全过程
“学问学问, 有学有问”。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也离不开“学与问”。
数学教学需要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渗透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全过程。因为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 需要经过导入、形成、巩固和灵活应用这四个层次。我在教学时十分重视引入这个环节,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些必要的探索, 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 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形成和解决的愿望。因而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诱发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创造适当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 点燃起思维的火花, 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我力求将新知和旧知置于一个思考层面上, 使两者之间缺少知识的过渡或推导过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出各种疑问, 然后相互辩论, 互相质疑, 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同时在问题的不断提出和不断解决过程中, 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一般来说, 爱提问题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 勤于动脑, 各方面的能力也较强, 学习成绩也很好。因此, 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围绕教学内容,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激情
“好奇”是青少年学生所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 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仔细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 大胆追求, 及时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激情。“激发”, 就是要创造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民主氛围,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机会、时间和场所, 使每个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 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即使学生所提问题简单、“可笑”, 也应鼓励他们把问题提完, 切不可泼冷水、讽刺挖苦。
“激发”, 要靠示范、靠引导, 一方面我巧妙地把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经常以自己的问题给学生以熏陶和引导。
三、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特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与弱的一个表象,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 以及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理解水平。具有深刻思维品质的人, 往往能从普通的、简单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并能从中提炼出最主要的规律。例如, 我在初三总复习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的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在分组讨论并得到菱形的结论后, 学生就提出:矩形对角线相等, 而等腰梯形对角线也相等, 是否也有这个结论?只要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就有这样的结论吗?若连接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 得到的四边形又是怎样的四边形呢?对角线垂直又相等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拓宽视野,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挖掘创新潜能, 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性, 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问题情景, 充分营造让学生创新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在使用新教材时, 我们尽可能地把握好这一点, 用好、用活教材, 多创造机会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努力形成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绿色环境。我们在肯定学生问题中的正确部分的同时, 积极引导并帮助他们对不足方面加以完善, 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 使问题更具有深刻性。
青少年学生好动脑筋, 喜欢“追根问底”, 力求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根源。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根据学生这一特征, 设计出“连问式”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深刻性。
四、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不依赖现有的方法、答案, 而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发现新颖方法解决问题的较高级的一种思维品质。
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变化, 知识面也迅速扩大, 独立思考能力较强,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思考数学问题时, 这些学生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 比“书上讲的”要独特, 爱搞“标新立异”。所有这些特征, 都为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独特性提供了有利因素。例如, 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08°, 它是几边形?书本上的方法是用方程来解, 设它是n边形, 则 (n-2) ×180=108n, n=5。所以它是五边形。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提出:内角和外角有联系, 根据题意可得, 每个外角是72°, 只要把360除以72就可得5, 这样不更容易吗?由此, 内角的问题可以通过外角来处理。这正是数学转化思想的体现, 更是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与众不同的见解, 积极主动的行为, 发现问题的勇气, 不人云亦云的精神, 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使其获得创新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我经过一年半的观察、研究和探索, 发现独立提出问题能力较强的人, 其思维的敏捷性也较强, 思维的独特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 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较强。
一、体现自主,唤醒灵性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如果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体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有了表达自由、思想自由、行为自由,学生的灵性才得以挖掘,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意识、自由意识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自由,并且要让清自身的角色,做好“引导人”,而不是“主宰者”。因为作家所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异,人生阅历有别,因此文章风格也大相径庭。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我们在引导读悟体会时,可这样说:“你能读出什么,愿意把它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这样,往往一段话,学生却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多时候,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惊叹不已。
二、重视学生情感,倾听呼唤
语言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要提倡师生与文本之间跨越时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要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无论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惟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默契,心神交融,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情境,激活灵性
情境教学非常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实践性。没有情境的教学的枯燥的、生硬的、苍白的,学生不能从中参与什么,更不能获得什么。所以语文教学要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学习情趣的、能激活灵性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实际地体验、感受。
四、亲近自然,激发情绪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若中途发现美丽的风景,就要舍得花时间去欣赏。自然是灵性之源,它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生命的滋润。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具有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自由地拥抱最纯真的激动,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唤起那种内心的灵性。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很狭小,几乎是封闭式的,呆板而苍白。面对着教室的四壁,学生感受不到玫瑰花的娇艳,草儿的柔嫩;感受不到莺歌燕舞的欢跃、高山流水的超脱;更感受不到彩虹瞬间的永恒、露珠短暂生命的灿烂……自然是最有灵性的课堂,是一切情绪、感觉的源泉,不亲近这个课堂,不投入这个课堂,又何谈心灵的解放,何谈还以学生的灵性?大自然能激发思维,激活情感细胞,锐化潜在的知觉,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于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灵气。
摘要: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把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国家的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的课题活动已开始启动,我们必须认真钻研,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更加有声有色。那么要想使我们的课堂绽放光彩,我觉得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而且还要能从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语文技能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化底蕴
学习兴趣
体裁变化 正
文:
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使课堂更精彩。
我们以前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但现在我们早已改变了这种说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古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能根据所学的内容,再拓宽学习的空间,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如我曾听了我校一位教师所执教李白的《曾汪伦》这首古诗中,一开课教师就向学生娓娓道出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听得入迷。,仿佛沉浸在了当时踏歌送别的场面中,这也为学生了解诗意,感悟情境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完古诗后,教师随机又吟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又体验另一首送别诗,在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一边打拍,一边和学生共同吟诵,使得整节课高潮迭起,听课的教师也为之动容,为他们拍起了喝彩的掌声。听了这一节课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师的文化底蕴对于一节课的成功是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侃侃而谈,学生不但会崇敬你,而且课堂也会大放光彩。
二、从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重要的目标提出来。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古诗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多种形式的朗读唤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读书是我们教学呈现于课堂的一种方式,但我们的读不是空洞的,要起到深化学生情感的作用,要读出情,读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内容多设计读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这一首诗的时候,这一首诗是表达将士们思念家乡,决心将匈奴赶出境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采用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对读等形式来体会感情,最受学生喜欢的是打拍子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节奏感,在读的时候随机打拍子,使学生对匈奴那份憎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课堂也达到了高潮。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读书的形式,那么学生会变得更加爱读书。
2、配乐唱诗,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之间本是相连的,不可能有独立的学科内容。为此,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让其他学科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用。我们都知道一首诗就有一个意境,如让学生把这美的意境唱出来,那也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时候,让学生理解完内容,体会到这首古诗是体现长江那庞大的气势时,引导学生找找自己所听到的或所会唱的哪首歌适合这首古诗,给它配上乐曲,试唱一唱。刚说完,班里就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议论,有的选《红梅赞》、有的选《你是谁》,这时我放开首让学生自己去配唱。顿时,课堂俨然成了一节音乐课,但这节音乐课的主旋律还是围绕着语文课的。学科融合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学习仿写,提高兴趣。
我们都知道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能能仿写那么就更好了,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学生学习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人员外》这首诗时,学生体会到这是一首赞美春景的古诗,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也观察自己的校园,也写一首有关自己校园景色的诗歌。话一说完,学生们便探着小脑袋向教室外张望。索性我带领着大家走出教室,让他们更认真地去观察,我们学校的一大美景是学校有一棵榕树,有些学生就选定榕树动笔。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晨雾弥漫榕树间,乍看置身于天宫。最是新圩好去处,榕树底下乐无穷。”他把榕树的美和乐写了出来,写出的诗虽然稚嫩一些,但也充满了童趣,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4、画、演结合,兴趣盎然
我们知道诗歌有很多都是意境很美的,这样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灵活多样。在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时候,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的时候,为了更深入的理解那雄壮的气势,我让学生动笔画一画,瀑布飞流直下的样子,接着展示自己的图画,让学生学着作者的样子吟诵古诗,随机播放瀑布直泻下来的撞击声,使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仿佛身临其境,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体裁变化,丰富课堂内涵
我们知道古诗文是通过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一件事或一个意境。我们的现代文相比意思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古诗文的形式另换一种体裁。如我们六年级中有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叙事文,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展开一些想象,很多学生都写得不错。记得有一位学生这样编写的:一日霞光万丈,两个小伙伴在外游玩。他们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个小朋友看着红似火的太阳说:“我觉得早上的太阳最大。”而另一个小朋友则不服气地说:“不对,我觉得中午的太阳最大。”.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得面红耳赤……。原来难弄懂的语句一下变得通俗易懂,我校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晓出净林寺送林子方》这一首诗时,在课堂临近尾声的时候也采用了换体裁此写文章的方法。有些学生抓住后两句来写,想象荷花的各种状态,写得惟妙惟肖。变化了体裁来写文章,不但可以检测出学生对古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路程漫漫,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古诗文教学那么在我们的教研课改的路途上,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奇花绽放,可想而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定会在祖国的花朵上奕奕生彩。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如果说中学生是绿树,那么美好的形象就是花,花儿以它的鲜艳芬芳使绿树更加美丽。
如果说中学生是蓝天,那么美好的形象就是白云,白云以它的纯洁飘逸使蓝天更富有层次感和流动感。
美好的形象如鲜花,如白云,如一张名片,关系到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及整体评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中学生怎样的形象才是“美”呢?是天生丽质的美貌吗?是染得炫目、烫得卷曲的头发吗?是配戴上精巧别致的饰品吗?还是随心所欲、追求所谓个性的奇装异服?不,不,美好的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新奇靓丽的服装装扮出来的,更不是矫揉造作粉饰而成的。美好形象是外貌打扮、言谈举止与修养气质的综合体现。我们要想锻造自己美好的形象,既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更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与修养。
美好的`形象,首先体现在人的外表上。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更有一些人由于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相貌固有的美,盲目地追随潮流、模仿明星,过分的装饰打扮自己,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形象美的首要条件是要得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恪守南开大学的仪容镜上的一句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塑造了自己美好的形象,形成了儒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今天,我们中学生要想锻造美好的形象,首先仪表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与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衬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的阶段,我们健康的肌肤,我们青春的红靥,我们清澈的眼眸,是连那些明星都嫉妒的,是任何化妆品都无法完全仿制的。而我们每个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因此,我们中学生不需要金银珠宝的衬托,不需要奇装异服的装饰。让我们的肌肤更健康,让我们的穿着更得体,把我们青春的美丽炫耀出来,就够了。
美好的形象更决定于我们的气质与修养。
马克思说:外表形象固然重要,但终究还不是一个人的本质形象。歌德曾经说过:“外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周恩来总理在万隆国际会议上,他穿着的是朴素的中山装,但他以其儒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睿智的才思和丰富的学识令各国高官折服,征服了世界。到今天,这位伟人的风采依然令世人神往。由此可见,我们要想拥有美好的形象,必须锻造良好的气质,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不是过分追求外表的美。缺乏内涵的美是苍白无力,无法持久的。
因此,我要说,中学生形象之美来自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来自强烈的进取心,来自“铁肩担道义,舍我其谁”的豪气,来自我们美好的心灵。同学们,难道你没有发现吗?肃立仰望国旗时,你是美的;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时,你是美的;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时,你是美的;做了错事,勇于说对不起时,你是美的;当同学摔倒,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是美的。我们中学生真正的形象美闪耀在我们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真诚待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我们的形象之美是洋溢着书香的美,是迸发着激情的美,是青春之美,是健康之美,是清纯之美。
中学生的形象美,应该是大方得体,自然朴素的美;中学生的形象美,应该是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美;中学生的形象美,应该是涵养丰富,气质优雅的美。这样的美,才是伴随一生的美。
【关键词】探索 快乐学习 美术素养 综合性
当前,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美术课,甚至有学生干脆就在美术课堂上偷偷写起文化课作业来,再加上传统的美术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灌输,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方式单一。为了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尴尬现状,我采用课改新理念、新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加强软硬件建设,改进教学方式,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美术的权力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创新、体验,进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素养,让美术课堂“动”起来,“亮”起来。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你所上的学科产生了兴趣,才可以“让到达河边的牛主动地喝水”,甚至可以“让牛主动走到河边喝水”。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中享受到快乐。
1.引导学生感悟美术作品意蕴
意蕴是美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品味。比如:在欣赏水墨画《寒江独钓图》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水墨技法美、构图与取材美,还要让学生体味到那种凄凉的意境美。当学生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便问他们感受,能不能用诗词的形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见,同学们理解得都很准确、恰当,尤其值得高兴的是部分同学还题了新的诗句,和这幅画的意境很相似。大面积的空白给观赏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充分体现了这幅画的意境,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习美术的意义,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而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我经常利用春游、参观、户外写生带领学生用艺术眼光欣赏园林故居、城市雕塑、摄影艺术等,然后在课堂上师生交流讨论,引导他们感悟生活中的艺术美。
2.创设课堂情境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美术课堂中,情境美尤为重要。创设情境美、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致,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一个充满艺术信息的教室、一幅不同寻常的图画、一段书画名家的的故事……都能创造出与美术教学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美妙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构建一种开放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课堂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放下传统的“老夫子”的架子,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的心声,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师生之间应该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教学相长的风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文学作品如此,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欣赏世界经典油画《蒙娜丽莎》时,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有的说眼神很特别、微笑很神秘。有的则说画面背景很幽远。还有的说蒙娜丽莎也并不漂亮啊,只是画得很逼真。我觉得学生们都谈了自己的真实体会。其实美术作品的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切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搞一言堂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言论,欣赏他们独到的审美眼光,使他们由被动欣赏变为主动欣赏。
三、开展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改变传统上美术课只是让学生画画的做法,要注意把本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欣赏埃及雕塑、绘画时,可结合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气候、环境等,还要结合历史知识进行鉴赏;进行水墨画创作时,可结合音乐渲染气氛。音乐的加入可以激起学生创作的灵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著名的画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节奏美,并且诗书画印融为一炉,他们在每一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也是国画本身的魅力所在。
2.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美,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开展黑板报比赛,为元旦联欢会设计舞台,为运动会设计宣传画,为班队绘制LOGO等等。
美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正确把握美术本体与其他学科及现实生活有机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总之,初中美术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优化组织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让美术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郑晓辉. 浅谈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 学周刊,2015(33).
[2] 颜燕军. 浅析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美术教育研究,2015(08).
一、创设情境,实现正迁移
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堂情境创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中找到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实现转化,获得学习的正向迁移。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根本,也是数学情境创设的本质所在。
如在教学《购物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创设“到超市购买水笔”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怎么算总价格呢?学生先以自己的经验来计算:一支水笔的价格乘要买的水笔的数量,就是要付的钱。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将这一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关系式:需要付的总价格=一支笔的价钱×笔的数量,接下来展示其他商品让学生推想购买过程并思考:买10套衣服怎么算总价格呢?买20斤鸡蛋呢?通过生活现象的积累,学生经过思考将其抽象为常见的等量关系式:总价= 单价×数量。通过以上素材的组织与呈现,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效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数学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具有含金量的数学情境,在情境中蕴含明确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二、给予空间,提升思维力
学生的思维力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启发引导他们在足够的空间内展开探究,自主思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设计: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吗?学生巩固了旧知,由此获得新知建构的基础,并进行大胆猜想,认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看看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动手剪开,然后拼接,经过操作之后,成功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此时我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两者的面积相等吗?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很快就可以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也就是说,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在这样一个操作验证、推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空间来思考和探究,因而也就能够顺利完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此时我继续展开引导:我们在进行面积公式推导的时候,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你是如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根据经历的整个流程,经过反思和总结,梳理出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策略:先提出猜想,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接下来归纳推理(即平行四边形的底边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长方形的宽),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我引导学生写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学生由此建构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模型,为数学建模思维积累了经验,也为下一步深入探究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到,给予学生一段时间,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这些都能够让学生释放潜能,树立信心,并最终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智慧生长浇灌雨露。
三、经历过程,强化反思力
每一个课堂都需要智慧的引领,教师要像带领学生探险那样,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经历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而后获得深刻的体验,由此升华自己的思维,最终获得思维发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扣知识, 设置反思总结的环节,让学生总结所学拓展新知。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内角和的整个推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讲授完推理过程之后,我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你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看能否找到四边形、五边形、 六边形的内角和?可以将正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吗? 学生已经有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于是提出大胆猜测,要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然后进行探索。很快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操作并进行推理,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借助旧知,巩固旧知并在自我的新旧知识建构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也由此放飞了自己的智慧,将课堂当作了自己绽放光彩的舞台,从而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和思考的力量。
是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战胜了挫折?是谁,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毅力架起了一座通往生命的桥梁?是谁,与命运之神争了整整87载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是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里执着的追求阳光,终于踏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她,就是海伦·凯勒。她是一个盲聋哑女孩,当翻开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多记录了她与病魔作斗争,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启发人们要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光彩。
1880年,小海伦才一周岁,却经历了失去光明的痛苦,但她渴望光明为了光明。在沙利文小姐的帮助下,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竟打破了无边的黑暗和死寂,学会了五种语言,最后又毕业于哈佛大学,绽放了生命的辉煌。手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想象着那常人无法做到的那一幕一幕,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被她震撼着,我真不感相信这位身处残疾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成就!
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这一本书时,仿佛看见了海伦正坐在书桌前,翻开桌上的书,一遍又一遍地摸着书中的盲文,就连自己把手都给磨破了她也不管,鲜血从指尖流了出来,染红了书,可小海伦却似乎感觉不到丝毫疼痛,依然如饥似渴地摸呀摸呀……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真心感受到了这个美妙的世界。她明白了世界是丰富的`,是宽大的;她更明白了如何寻找光明和幸福……海伦笑了,她明白,自己从来不被世界抛弃,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海伦·凯勒做到了一个正常人难以做到的甚至无法做到的事!读着读着,我心中不知多少次暗暗竖起了大拇指,我欣赏着感受着她那乐观向上、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情怀。
——我校第九届基层团支部建设暨班级规范化建设月活动纪实
“我们组的主题团日活动的讨论火热进行中,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很多很好地建议呢!”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上午打扫卫生,虽然冷却很快乐。”“培训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班干部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之重大,同时也要处理好工作于学习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从主题团日活动的制定实施,到公益实践再到学习感悟交流,2012级各班长、团支部都在所在团支部微博上发表了参加2012班长、团支书培训的所感所悟。第七届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暨2012级班长团支书培训班是我校开展的第九届基层团支部建设月的主要项目之一。
“基层在活动中成长,支部在实践中闪光”。各基层班、团组织建设月的开展是我校提升学团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点举措之一,对推动学团工作不断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本届团支部建设月以“抓基层、强基础、创特色、重实效”为活动主题,采取团支部建设与班级规范化建设同时进行的模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开展“喜迎十八大,青春建新功”主题活动;做好团支部换届工作,指导各年级团支部健康发展;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构建“同心多层”的共青团组织建设体系;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实施“团支部微博建设工程”提升共青团微博影响力;实施“特色团支部培育计划”增强团的基层组织活力;认真做好团支部“推优入党”工作等部分构成。活动月期间,共举办团支部特色活动100余项,主题团日活动800余项,培训大学生骨干培训2000余人,举办校园文化论坛、专题讲座等50余场。第九届基层团支部建设月的举办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求和我校第九次团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了班级、团支部等基层学生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展现了团支部的活力,让各个团支部在活动中绽放出青春风采。
构建共青团组织体系的“同心圆”
第九届基层团支部建设月中为切实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我校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在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学生团队、青年自组织等领域开展团建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团组织覆盖,积极构建学院层面的以团组织为核心,以学生会组织、社联组织为骨干,以新型团组织为新的着力点,构建起了“同心多层”、“同轴共转”,共青团“同心圆”组织体系,带领全校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
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与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具有一个完整、规范的共青团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团支部各项活动以及建设的蓬勃发展。活动月开展期间,各级团组织以此为契机,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实施项目化管理体制,继续扩大基层团组织的覆盖。“我感到我在学校里不仅仅有聊大这个大‘家’,班级这个小‘家’,我还被许许多多的‘家’包围着,有羽毛球之家、武术之家等等,在聊大,我倍感家的温暖。”这是体育学院2012级新生马子健在班级微博上所说的话。体育学院积极响应第九届基层团支部建设月的号召,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巩固学院特色团支部发展成果,进一步强化了篮球团支部、排球团支部、网球团支部、羽毛球团支部、乒乓球团支部、武术团支部、田径团支部、健美操团支部、足球团支部、龙舟团支部的建设工作,一年来,指导特殊团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竞赛活动20余项。体育学院还继续完善学院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构建了以分团委为核心,学生会组织、社联组织为骨干,以常规团组织、新型团组织为新的着力点的“同轴共转”共青团组
织模式。
同时,各个学院也建立楼宇建团、学生自组织建团、互联网建团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基层团支部,其中在互联网建团中,各个学院按照“全面推进、全员覆盖、分层管理”的工作思路先后建立起了微博团支部,飞信团支部等,运用微博平台、飞信平台、通信连群等新媒体,激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扩大共青团活动的影响力。历史文化学院在微博上积极广播团组织工作动态、活动风采、青春励志故事等富有思想性、引导性、教育性、时代性的信息,积极参与校团委“微话青春”、“时事微评”、“青年微思想”等等线上互动活动,通过微博引导青年思想航向、化解青年思想困惑、解决班级同学在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我在聊大大大小小的‘家’中生活着,我感受到了团组织的关心和期待,这真正的让我成长了很多。”材料学院学生会副主席陈兆睿如是感慨道。活动月期间,各学院结合学院实际与专业特色,开展各式各样的新型基层团组织,进一步深化团组织的覆盖。
搭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加油站”
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班长、团支书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发挥其在班集体中的骨干核心作用,是我校组织班长团支书的主要目的。第九届基层团组织建设月期间,各级团组织以组织开展2012级新生班长、团支书培训班为主要形式,搭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加油站”。
“在接受培训的这四天里,我学到了很多,从学习团支书的职责,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团支书;从如何填写简历,到观看优秀小组的活动展示,并从中吸取经验,现在,我们结业了,相信我们培训班的所有同学都受益匪浅,希望我们能够将这四天所学运用到以后班级的发展中去!”在培训班结束后,农学院2012级团支书刘胜男在微博上如是感慨道。为进一步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我校特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暨2012班长、团支书骨干培训班。在跨度两周的培训班举办期间,学校有效融入理论学习、模拟训练、活动观摩、素质拓展、公益实践等形式,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优秀的班干部要具备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律自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集体、服务同学。”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理论学习阶段,校团委副书记刘东莲这样告诉学员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员们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调动了成员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为增加学员们的实践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大学生骨干培训班还特意安排了模拟训练与活动观摩环节。模拟训练展示环节中,来自东西校区的6个团队对自己为期一周开展的团日活动实施情况进行了集中的汇报,从团队的成立,团徽、组号的确立再到主题活动的选定、实施、总结,各团队都以ppt为载体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生动的展示。“七组成员的‘我言文明,行之绿色’主题团日活动真的很精彩,我很佩服他们的新奇的想象力以及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商学院2012级团支书张敏这样说。模拟展示环节中,第七组的《我言文明,我讲绿色》,正反面环保现象的对比,从策划、宣誓再到实施的活动全过程视频展示,造型独特的垃圾树,收效奇佳的百人签字条幅,想法独特的垃圾工艺品形象的反映出七组组员新奇的想象力以及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开放训练背景下,学员们思路清晰,协同创新,励志、感恩、环保等各种不同主题的团队活动相继呈现,“大学新生活,你HOLD住了吗”、“父母心、儿女情”、“我言
文明,行之绿色”等精彩团日活动方案脱颖而出,思路与实践快速结合、想法与办法现场碰撞的场面、音乐与视频交相渲染的氛围,让学员们耳目一新,深受感染。
同时,各个学院也结合新生团员的成长需求,组建本学院2012新生团队训练营,组织新生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参加培训拓展,确保要让每一位新生同学都能够参与一项活动的组织,着重培养新生团员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调能力。化学化工学院还召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程主题交流会,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提升班长、团支书的综合素质。
本届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共校级培养新生班长、团支书369名,院级培养主要学院骨干2000余名。培训结束后,校团委还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生骨干,建立2012级新生英才种子库,实施跟踪培养。
打造基层工作活力的“催化剂”
共青团工作的活力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第九届基层团组织建设月的开展,就为丰富多彩的基层活动注入了一支“催化剂”,赋予各基层以生机和活力,让基层在活动中闪光,在活动月中绽放出青春的炫丽光彩。
活动月期间,各级团组织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创新思路,开辟载体,深入开展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各基层团支部紧密围绕“喜迎十八大,青春建新功”主题,开展以座谈交流、文化活动、专家报告、社会观察、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团日活动。
“‘喜迎十八大,青春建新功’主题活动的举办,更加的丰富了我们学院学子多彩的课余生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院文化氛围,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积极的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献礼。”法学院学生会主席杜宝坤在主席交流会上谈起基层活动建设月时这样说道。法学院以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重要契机,结合具体实际与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各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做好“喜迎十八大,青春建新功”主题教育宣传、发动、组织工作。社团团支部携手“白云”,开展法制报告进中学活动、拉手北顺小学进行十八大宣传活动、开展团支部法庭审判模拟活动、等具有专业特色活动,普法知识宣传十八大,进一步加强法治社会的建设。开展“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聊大首届团员科技节,激发团员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此外,还开展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团支部运动会、“飘扬的旗帜”喜迎十八大文艺晚会等常规型活动,在加强团支部建设的同时,积极献礼十八大。此外,美术学院也开展各式各样的喜迎十八大主题活动,被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争相报道,《人民日报》报道美术学院 “宿舍亲情DIY海报设计展”、“情系留守儿童 寒冬中的温暖”活动;《环球日报》报道美术学院龙迎十八大活动;《聊城日报》报道美术学院 “长卷绘家乡 献礼‘十八大’活动等等,以各项活动的开展催化团支部的活力。
第九届基层团组织建设月期间,计算机学院开展“强技能、增素质,献礼十八大”专业技能夺标赛、“成长报国、岗位建功”演讲比赛、“喜迎十八大,挥笔诗书画”三笔一画比赛;历史文化学院开展“国粹进校园,喜迎十八大”以笔抒情,书法交流活动、“喜迎十八大,祖国在我心”系列爱国爱党活动、“史话十八大”从近代中国转型看中国革命活动;文学院开展“青春畅想话成长,师生寄语十八大”栖凤林文化论坛、“博览群书、阅读经典——弘扬时代主旋律”读书交流活动——大学生们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活动 注重增强团日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导青年学生坚持远大理想,担负时代使命,砥砺青春品格,成才报效祖国。
点亮团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指明灯”
“团支部发展记录不仅是班级的青春纪念册、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延续的桥梁,更是班级规范化建设的指明灯。”计算机学院分团委书记曹娜娜这样告诉班长和团支书。活动月期间,各团支部以《聊城大学团支部发展记录》为抓手,深化团支部达标升级工作,认真实施好团支部书记向分团委书记述职制度,科学指导班级、团支部做好科学发展规划,促进班级、团支部健康发展。
“打开我们团支部的发展记录,看到班级同学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看到我们举办的活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的心里真的很感动,看到发展记录所做的科学规划,我对班级活动的开展有了大体的思路,它指引着我更好的完成班级的各项工作。”商学院2011级人资2班团支书刘海丽这样说道,团支部发展记录由团支部发展规划、团支部荣誉榜、团员信息一览、年度信息登记、团费收缴记录、工作计划要点、特色团日活动记录七部分组成,涉及到班级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对班级的工作进行全方面的记录。
同时各分团委精心指导基层团支部严格按照我校团支部换届工作要求进行换届,进一步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把理想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良、工作能力突出和工作作风扎实的团员吸收到班委和团支部班子中。以2012新生导航教育为载体,开展好新老班级、团支部“1+1手拉手共同成长”、“我的支部我的团”团队活力展示活动,引导班级、团支部创建优秀班风、学风。
【EEPO有效教育让课堂绽放光彩】推荐阅读:
有效互动让课堂更精彩05-24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09-08
分层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有效07-12
网络远程教育有效吗10-29
对农村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问题研究09-13
论幼儿园主题背景下有效教育活动10-13
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06-21
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06-10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科学教育活动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