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论据:广府庙会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传承的论据:广府庙会

文化传承的论据:广府庙会 篇1

适用话题: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推广、传统文化氛围

7天迎客600万人次,话题讨论阅读量超过5000万……近日闭幕的广州广府庙会,为公众奉上了多道精美的.民俗大餐。广受关注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庙会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热捧。

从高校青年学子当家的创意市集“广府潮墟”,到将动漫、公共艺术请到非遗项目中来的“创世集”,再到为孩子营造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庙会,广府庙会让年轻人成为了庙会活动的参与者,文化展示和推广的主人公。花点巧心思,玩出新花样,类似广府庙会的文化创新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并非铁板一块,有效对接公众需求,恰恰是激发参与热情的关键。

文化传承的论据:广府庙会 篇2

一、包头庙会文化现状

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庙会文化的传承当然也需要植入新的意义。就包头市而言, 庙会经济产业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意义显然不是拉动经济那么简单。在经济上, 庙会产业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很难与包头发达的重工业产业或者其它商业性较强的产业相比, 所以明确包头庙会文化产业在包头经济产业中的意义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从我们的研究成果来看, 包头的庙会文化意义应该主要集中在文化传承方面, 带动包头产业结构的改革。重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矿产资源开发, 器械制造, 化工电力开发等产业带动的, 拥有高效益的同时, 伴随而来的就是环境的污染, 资源的枯竭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只是包头需要面对的, 也是世界所有依靠重工业的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做到未雨绸缪是很必要的, 包头需要转化产业结构, 是产业结构优化需要,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对包头庙会文化传承的思考

第一, 庙会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存。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民群众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从前的群众多数是扮演购买者, 而现在角色变得更多样, 肩负起了传播者, 传承者, 保护者的责任。与以往不同, 现在的庙会参与者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渴望了解文化, 老一辈会把过去的故事讲给新一代听, 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自觉投入到庙会文化的保护上来。人民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荣誉感的增强, 激发了每个包头人传承自己所在地区传统文化的热情, 每个农历的初一、十五就成了包头传统文化汇集的日子。以妙法禅寺为中心, 方圆数里, 人山人海。小商贩遍布街道两边, 民间艺人个展绝技,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入耳。

第二, 庙会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融合的良好途径。在庙会上我们随处可见带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穿着民族服饰或者说着民族语言, 亦或是耳边掠过动听的民族音乐。除去庙会各族人民汇聚体现民族融合外, 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互惠互利, 互相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不论是何民族, 在包头生活都会感染包头人热情好客的习惯, 在庙会上体现在商贩的叫卖声:“先尝后买!”不管是卖什么的, 只要你有兴趣, 老板就会和热情的请你品尝。

第三, 庙会文化传承对宗教的融合也具有重要意义。庙会推动宗教融合具体可以体现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庙会附近集聚的文化标志众多, 有“妙法禅寺”, 清真寺, 天主教堂, 还有源于晋商文化的“乔家金街” (晋商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影响) 。庙会最主要的活动在于祭祀活动, 商业活动是它的衍生物。每个初一十五, 香客都会把寺庙挤个水泄不通, 祈福的, 还愿的, 烟雾缭绕, 宛似身临仙境。妙法禅寺的前身是吕祖庙, 供奉的是道教神灵吕洞宾, 而如今的妙法禅寺不但有吕洞宾, 还有释迦摩尼, 地藏王菩萨等一系列佛教神灵, 同样还供奉着中国人心中忠义的化身关公。各路神仙分庭而坐, 丝毫不影响彼此, 来祭拜的人不论出于什么目的, 都会把所有的神灵都拜一遍, 哪个都不得罪。

第四, 庙会文化传承是拉动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庙会围绕着妙法禅寺, 寺庙对面的乔家金街是百年前晋商乔家在包头的商脉宝地, 是包头市早期的文化、宗教、商贸聚集地, 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规划设计上, 以原有古迹为中心, 将整个商贸区划分为餐饮娱乐带、文化街区和现代商贸中心三大业态特色区, 蒙晋建筑特色, 国际化街铺布局, 荟萃乔家老字号、包头老商铺、古玩老店、戏园、晋蒙传统美食等, 更有咖啡馆、酒吧、KTV等时尚消费场所, 专业超市、餐饮娱乐等商贸板块相得益彰, 构成一个全新的格局, 作为西北第一体验式文化商街, 乔家金街还将以自身魅力成为西北一大景致, 吸引全国各地商旅游客慕名而来。

三、对包头庙会文化传承的可行性意见

同时我们通过走访及问卷等形式, 对庙会文化传承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且得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这对当地政府部门管理庙会文化产业及其附属产业, 改造老城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 庙会文化传承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走访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很多依附于庙会而进行封建迷信传播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由少数个别人发动的, 已经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畴, 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治安。对于这类问题,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监察力度, 维护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 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在采访中老百姓也很反感这种扰乱正常庙会活动的封建迷信活动, 希望能在庙会周边出示有关规定来警示那些封建迷信传播者, 同时严厉惩处。文明和谐的庙会文化传承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适用于此。

第二, 庙会文化传承中的商业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庙会周边的摊贩多数都是自由选择, 没有统一的安排, 所以经常出现占道经营, 影响交通顺畅。每到初一十五, 道路都拥堵异常, 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严重时还会引发交通事故, 造出不必要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庙会摊位的管理, 对每个摊位进行规范化, 加大监察力度, 在规范摊位的同时加强对摊贩出售的商品的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和偷窃行为。更具被采访者的建议, 可以划道经营, 并且对摊贩进行分类, 把食品类和药物类, 服饰类区分开来。针对布局存在的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普及消防知识, 增强周围居民防范意识, 对寺庙内的香火祭祀活动应该规范化, 禁止违规行为, 违者罚款。

第三, 包头的庙会虽然历史悠久, 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庙会, 包头庙会也较为简单, 文化的传承时常被商业活动覆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其次, 庙会卫生状况堪忧, 庙会一天产生的垃圾量巨大, 如果治理不合理, 又会走在经济发展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道路上。现阶段的问题是庙会现场的卫生设施太过于简陋, 垃圾分类不明确, 严重影响环境清洁和食品卫生。建议有关部门能完善卫生设施, 规范垃圾分类, 对产生的垃圾及时清理。

庙会文化的发展走到今天, 问题与效益交织在一起, 如何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努力, 把庙会文化建设成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 改革开放重大转折后的中国, 同样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知识经济, 庙会作为知识经济所包括的产业中一个很小但却很具有特点的部分, 值得深究, 我们通过包头庙会文化现状, 文化传承的思考, 可行性意见几方面进行阐述。

北京庙会传承一种文化 篇3

老北京在过年时最著名的社会性活动就是庙会。据北京古典文献记载,过去北京城近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寺庙。其中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开庙。传说十九日丘处机下界超渡有缘者,称“会神仙”。白云观庙会以香火最盛、历史最悠久而著称。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中木兰第一次遇到立夫就是在此。其实木兰正在“打钱眼”,蓦然回首,正看见立夫,于是一幅老北京风俗画便跃然纸上。

现今的白云观庙会仍为北京规模最大的庙会,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那里共有三只石猴,每只猴都有不同的意义,许多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就是为了摸摸它们。自古至今,这几只猴子已经被游人摸了无数遍,锃光明亮,世事变换,它们仍默默的伫立在那里,看尽京华过往云烟,一年又一年。

宣武门外琉璃厂会从初一到十六开市,人称“厂甸”。这里辽代为海王村,明代为琉璃窑厂,清乾隆时成为市场。每到开市之日,摆满了古董、古书、首饰、珠宝、玩具、食品等等物件儿,为旧时北京春节最热闹的去处。摇动生响的风车和抖动起来嗡嗡作响的空竹,还有风筝、毽子、泥人、鬃人等等手工艺品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及到雍和宫“打鬼”,即“跳布扎”活动之后,北京的全部传统春节活动就结束了。

新年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老北京的人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悲伤,忘却了互相的不愉快,在彼此的祝福中尽享欢乐,这一次次的轮回成为人们日常劳作中温馨的慰籍,并承载着美好的憧憬与梦想,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原理重点下一篇:精神文明2012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