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通用12篇)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篇1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代散文家。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义乌)人。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 支,同。

2、皆被绮绣:被,同。

3、与之论辨 辨,通

四、重点词语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六、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2、“今诸生学于太学”一段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本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7、文章中对老师严厉的描写和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8、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9、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本文的中心、也是写作目的。)

八、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你应该怎么做?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说说这对你的影响。

九、实战演练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二)先公① 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 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 士人家④ 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己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⑤文字,下笔己如成人。(节选自《 欧阳修全集》)

注:① 先公:指欧阳修。② 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 闾里:乡里。④ 士人家:读书人家。⑤ 诗赋:两种文学体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无从致书以观(买)B.不敢稍逾约(超过)..C.先达德隆望尊(有德行学问的前辈)D.不敢出一言以复(重复)...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 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3.文段

(一)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作者的“嗜学”?(2 分)

4.宋濂和欧阳修在求学的路上皆面临什么矛盾?他们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4 分)

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非常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1、语段

(一)中表现了作者宋濂的哪些品质?

2、语段

(一)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主人公都学有所成的原因。

十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

3、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4、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十二、[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清•袁枚 《黄生借书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走送之()②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右备容臭()....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2分)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A)(2分)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5、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C、录毕,走送之 肉食者谋之 ..

6、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① ② ③

8、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七、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文中第一段起到总结作用的一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第2段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本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答:

1、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

2、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

3、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专心读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答: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以苦为乐。

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7、文章中对老师严厉的描写和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②与“同舍生”对比,说明作者一心求学,不追求“口体之奉”。

8、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

“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9、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九、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你应该怎么做? 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并结合自己实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1.宋濂和欧阳修在求学的路上皆面临什么矛盾?

好学与家贫。他们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4 分)

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非常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1、语段

(一)中表现了作者宋濂的哪些品质?

答:① 爱好学习。② 诚实守信。③尊敬师长。④勤学多思。⑤勇于克服困难。

2、语段

(一)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对比,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辛及求学意志的坚定,激励马生勤奋学习。

3、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主人公都学有所成的原因。答:① 克服困难,勤奋学习。② 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十一、1、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2、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3、(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4、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十二、1、①跑(赶快)②请教 ③热水 ④气味 香气(2分)

2、A(2分)

3、A

4、B

5、C

6、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7、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

8、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篇2

一、了解文章背景

学习文言文时要了解文章产生的背景, 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根据他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创作出来的, 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感情的产物, 因此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应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再去朗读课文。在我的课堂中, 每节课都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无论课文有多长都让学生朗读。我觉得这样比教师站在讲台前枯燥地说教文章内容要有用得多。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

二、翻译古文要做到信、达、雅

虽能熟读感知课文内容, 但由于文章是古人写的, 时代、背景、语言习惯等有许多不同之处, 对于一些字、词、句,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要想很好地翻译文言文, 理解其内容, 就要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这样在译文时, 就既能使句子忠实于原文内容, 又使句子流畅典雅。总之, 信、达、雅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而又各有侧重, 译文时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就能准确地翻译文章内容, 就能和古圣先贤对话, 他们深邃的思想、非凡的智慧、透辟的见解、广博的知识, 就会随着精湛的语言文字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味鉴赏

品味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把感知、理解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 对文章进行鉴赏, 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 并对文章或对文章的某一局部作出评判或进行鉴赏。《送东阳马生序》以记叙为主, 适当的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显得更加生动。文中写家贫无书、借书、抄书的艰难, 学生从中可感受出作者用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着自己。通过品味赏析, 学生可从宋濂身上悟出:要想学好, 必须要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在求学过程中, 应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这样学生的品味鉴赏就会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限, 领略本文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 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

四、再次回归文本

在教学的最后, 我们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文章艺术形象的创造基础, 不能“尽舍文中所言, 而别求文外之物”, 而是再次回归文本。这是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的回归,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 来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从整体上感受着宋濂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与表达出的一种恳挚情感, 自然会亲切动人。这样, 学生就会感知美、体味美,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本价值探寻 篇3

一、寻找文眼

阅读文言文要筛除作者有意遮盖在文章表面的“浮云”,而要透过作品的语言,披沙拣金,寻找“文眼”,努力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文眼”者,文章之窗也。打开了文眼,文章的结构布局、作者的苦心经营,便一览无余。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立足于“嗜学”,以“嗜学”作为教学主线,但这又很难全面概括文章内容,无法有提纲挈领的效果。《送东阳马生序》的两段文字存在并行的叙述结构,即边叙写求学之艰,边描写求学之勤,宋濂求学的勤勉与艰苦贯穿文章的始末,水乳相融,以此达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目的。而文末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恰是本文一气呵成的总结句,此中的“勤”与“艰”犹如渔网的总绳,一拉则纲举目张。抓住这二字展开教学,组织教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思路一目了然。所谓教得清晰,学生也学得明白。因为文章分别呈现的是作者的求学之艰难和勤奋:无书之艰、无师之艰、生活之艰,借书、抄书、还书、寻师、叩问先达,从师。教学中,抓住了“勤”与“艰”,便遵循了文本特质,简化了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内容,所谓“寻常二字,尽得风流”是也。

二、评点副词

副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能抓住极具表现力的副词,组织教学内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体会宋濂的勤奋好学上,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副词进入,体会其言外之意,细微中的精神世界。“录毕,走送之。”一个“毕”字,我们可以读出作者送书时的焦急、紧张的心理以及对新书、新知识渴求的心理。“益慕圣贤之道。”一个“益”,我们可以读出宋濂加冠成年后对圣贤学说的仰慕之情以及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之心。“色愈恭,礼愈至。”两个“愈”,我们也可以读出作者求知若渴,生怕先达不教诲自己而学不到知识的恳切的态度。“则又请焉。”一个“又”字,我们又可以读出作者对学习的不倦、不厌、不满的求学态度,等等。

三、赏析写法

抓住文本的写法进行教学,在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之中,感悟写法的魅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素养。

本文可鉴可赏可圈可点的写法,不一而足。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较为广阔,其中以细节化描写和对比描写两种写法最为引人注目。如作者表现自己求学艰苦时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抄书的辛苦自然明朗。然而,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止于此,因为他还意犹未尽地补写了一句特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一处细节化描写的目的何在?教学中我们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法的探究,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无这一处特写,其表达效果差异何在?作者显然不是仅仅想告诉马生他是通过抄书来求学,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也不放弃,也不懈怠。细节化描写意在表明自己无论何时都坚持抄书读书,表现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读书毅力,没有这一句,宋濂的苦学、嗜学的精神则无法凸显,也无法感人至深。对比描写在文中又是一种值得评价鉴赏的写法。文中宋濂自己与同舍生在穿戴与吃食方面进行比较,宋濂在严冬大雪纷飞的时节,屣行深山巨谷中,拖着破鞋子行走直至足肤皲裂,四肢僵硬;在吃食上,宋濂每天只能吃两顿,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相比于同舍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宋濂的生活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通过对比描写,可以让学生评价,对比写法的目的是衬托宋濂的生活之苦和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

四、还原空白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于言简义丰。极为简约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语言空白,阅读时需要去想象和还原,丰厚文本的内容,读出文言的趣味和意味。

文中最引人寻味的一处语言空白莫过于描写同舍生的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舍生穿戴几近奢华,“被”“戴”“腰”“佩”“备”序列动词的连用,突出强调了这点,正如宋濂所说“烨然若神人”。作者对同舍生穿戴的描绘极尽笔墨,而他们每天吃几顿,吃什么却只字未提。然而文章却写到了作者的吃,“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阅读教学中,我们基于这一语言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原,具体描述同舍生每天可能吃的食物,从中去体会宋濂的生活之艰、求学之苦,感受宋濂“冒风雪受饥馁以求名师,叙以往述己志为勖后人”的殷切劝勉之情。

五、体悟内涵

宋濂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勤奋苦读,乐以忘忧?不止是其嗜学,更是其发现了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言“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足以让作者内心得到快乐和满足,这才是宋濂能够苦学乐学的根本原因。教学要走向深刻,触摸文本时这句话切不可肤浅地淌过,而宜深入挖掘,深耕细作,进行细读品悟,这是引导学生以言悟文、循文探思最好的契机。

宋濂觉得读书的快乐在哪里呢?文本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溯到文本中去,进行理解和阐发,进行整合和提炼,从而归纳出宋濂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能够博览群书的阅读快乐,能够追慕圣贤的快乐,能够得到释疑的快乐,能够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内心满足的快乐,有内心充实的快乐……这些快乐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宋濂的精神得到愉悦,因为心灵的快乐最为重要,它是一个生命体健康成长,最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仅仅满足于文本本身还不足以引发更为深刻的阅读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尤其读古代经典作品,有“谋生”和“谋心”之效,前者可以“学以致用”,后者能“心有所安”。阅读经典,要抱以古为今用的态度,让经典的作品滋润当下每一个日渐枯竭的心灵,故而作为每一个阅读者都有必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足乐”。我们可以在宋濂的求学经历中,寻觅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足以快乐的源泉,引发学生思考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追慕圣贤之道,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诸如此类。

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学,从语言的感悟还原作者的感知,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通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发现挖掘自己的心灵图景,发挥教学内容的最大价值。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篇4

文言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色愈恭,礼愈至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益慕圣贤之道 自以为大有所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蒙乃始就学。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12.[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13.[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14.[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9.B(B均为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

10.D

11 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关键词:“以是”“假”)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关键词:“辞”“以”)

12.相同之处:孙权和宋濂在劝勉后辈读书时,都是现身说法,以个人读书经历来勉励后辈。(2分)启发: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2分)

13.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或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靠近皇帝身边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篇5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

③蒙乃始就学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注释] 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ù):匆忙。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礼愈至.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腰白玉之环.

④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8、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译:

9、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各具特色,甲文主要采取 的写法,乙文则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4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chài):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录..

②尝趋百里外未尝寝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注]①游:交往,求教。②辞色:言辞和神色。

[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

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①,出沧海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③肆恣④,而.

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注]①东方:东方(的名胜)。②沧海:这里指东海。③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④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⑤精力:竭尽全力。

(曾巩《墨池记》节选)

9.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

(2)先达德隆望尊望:.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

(4)羲之之书晚乃善善:.

1O.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

C.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信以为真)..

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弩之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12.用“/”给[乙]文中画“~~~~”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出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

14.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答:A.B.:

(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③④[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

⑤⑥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

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参考答案

(一)8.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

9.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10.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11.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7、①周到 ②热水 ③腰上系着 ④受益

8、①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②(他的)字本来写得不错了,如果立刻称赞(他的字写得)很好,(我)担心皇帝不再用心练了。

9、虚心请教或持之以恒

(三)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四)9.(1)大(2)声望,名望(3)勉强(4)好,完善(答对一个得1分)

10.B

11.我虽然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意思表达接近即可,句中“愚”翻译错误扣1分)

1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断对两处,一处1分;断三处,两处正确得1分;断四处不得分)

13.执著、勤奋。(答对一点得1分)

14.(4分,每小题2分)(1)成语典故可选填“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写对一个得1分(.2)略。(观点的表达允许多元化,但必须合理有据才能得分)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15.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4分,各1分)

16.①(2分)

17.B(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C(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篇6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2. 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 文言词语1. 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4.常规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 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论语比较阅读答案 篇7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腰:

(2)知: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11.(1)腰:腰佩。(2)知:通“智”,聪明。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1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对比 语录

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15.示例:作者身处锦衣玉袍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的安慰和思想的寄托,反而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篇8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2.(3分)B 13.(3分)C(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14.(8分)(1)(4分)(我)住在旅舍里,主人每天供应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寓逆旅”“日再食”“鲜肥滋味”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4分)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啊!(然后”“为”“可惜”各1分,句意正确1分)

送东阳马生序 篇9

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轻松些。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地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配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儿,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勤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作者一心向学,不辞辛苦的原因:

1、家贫,希望能改变命运。

2、更重要的是爱好,兴趣的动力,作者把学习当乐趣,乐而忘忧,心中有

2、纯正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从求知中获取乐趣,生活才有价值。

3、学业有成的原因:

1、刻苦学习

2、虚心求教

3、博览群书。

4、中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1、苦中作乐

2、虚心

3、珍惜时间

5、对同舍生豪华生活好不羡慕原因: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及在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6、从哪三个方面写自己学习经历:求书难、求师难、求学难。

7、读完文章,有何启示:

1、学习的动力是兴趣;

2、学习要勤奋、刻苦;

3、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4、敢于发问;

5、学习要主动。

7、从古今刻苦学习的事例中,有何启示:

1、求学之路艰苦,勤奋可以战斗;

2、学习的成败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关系不大;

3、学习要勤奋,要学会苦中作乐,所以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8、文章从4个方面讲了求学的艰难,请概括:求书难、求学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9、最后一段作用:通过对比突出我的物质条件很差,进而转入对我精神境界的揭示,即略无慕艳意,因为我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再以物质生活贫困,只要心中有追求,心中世界充实而快乐,生活再多的困难与艰苦也能坦然面对。所以精神富足物质相比不重要。

10、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习态度:

1、勤奋好学;

2、乐而忘忧

尊师方式:

1、更好地向老师求教,向老师学习探讨知识。(认可)

2、平等交谈追求真理的尊师方式。(不认可)

11、如何看待老师的态度:

1、严师出高徒,体现师道尊严。(好)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篇10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记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馈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街,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病发死。

(选自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田间的水道。

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引号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走”送之()

(3)自谓可“将”兵十万()

(4)“会”有土寇()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独步庭街,曰:“古人岂欺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馇粥不充:馇,稠粥。充,充足。⑤ 日昃:太阳偏西。

⑥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⑦ 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点的字。

(1)腰白玉之环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

3.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篇11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

[于:县官:岁遗:

翻译: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译:]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

[劳:为:] 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

[宜:若:之:诸:]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①,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①句式:卑:岂:过:

翻译: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译: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②,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 ....[流辈:贤:谒:撰:

以为:②句式:③句式:] 为③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

[贽:辞:论辩:而谓:

是:翻译: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译:]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亲:故:为:以:

翻译: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注】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译文】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12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下一篇:小学清明节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