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精选8篇)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篇1

1、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

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2、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

(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3、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4、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新闻媒体主管机关、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受众

5、新闻泄密的含义:指在新闻媒介中公开国家秘密,以致使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遭到破坏的行为。

6、新闻保密制度包括:①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②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③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

④新闻发布制度

7、散布谣言的含义: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的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8、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①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②监督公共权力的需要③传媒的职责所在④司法实践的需要

9、“媒介审判”的含义: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进行评论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原则的后果。

10、著作权

A含义: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B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C保护期限:单独的作品,终身及死亡后50年;

合著的作品,终身及最后一位享有权利的作者死亡后50年;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只有50年,从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算。

D著作权中邻接权的含义: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11、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和诽谤

12、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②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③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④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13、名誉权的抗辩事由:①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③特许权

14、隐私主要包括四部分:①个人信息②私人领域③个人私事④私人活动

15、肖像权的含义: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

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现象。

16、传媒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情形:①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

②使用在特定场合出席特定活动的人物的肖 ③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④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⑤为了行使正当舆论减速而使用他人的肖像⑥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⑦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

17、姓名权的含义: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排

除他人干涉和非法使用的一项人格权利。

18、侵害姓名权的主要形式:①干涉②盗用③假冒

19、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20、隐性采访的含义:又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

告知对方采访的目的,在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形象和声音用暗藏的摄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并在媒体上发表的采访形式。

2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含义: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得到总和。

22、我国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④维护新闻真实性⑤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

23、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①社会性②阶级性③行业性④自律性

24、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①受众调查②新闻评议会

③聘请社会监督员④内部自查、自评

25、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中版面节目的腐败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偿新闻,包括①收费新闻

②新闻软文③虚假新闻

26、治理新闻腐败的对策:①加速法制建设,颁布治理新闻腐败的相关条例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强有力的新闻监察机构③完善体制和机制

④长期坚持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⑤整顿新闻从业队伍

27、新闻敲诈的含义:是指某些记者或者是一些假记者甚至是个别媒体以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名义,对一些违背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主体,进行敲诈勒索,从中获利的行为和现象。

28、新闻歧视的含义:又称为新闻偏见,它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有意无意对报道客体给予不公正不真实的主观评价。

29、如何进行艾滋病报道:⑴认真重视,把艾滋病新闻报道提上议事日程

⑵培养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⑶改进和创新艾滋病报道:

① 在选题报道中,要摒弃猎奇心理,不应紧盯负面事件,要多角度看待艾滋病和艾滋 病患者

②在采访中,要出于善意,把自己的采访意图告诉他们,不能欺骗他们,要注意对艾滋病患者予以适当的形象上的保护

③在写作中,要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要尽量避免让人产生任何偏见,要通俗易懂,既要亲切,更要有人情味

④在报道形式上,不能只是报动态,要抓大事,抓重点,不仅可以利用消息、言论、通讯、深度报道、、连续报道、文艺作品等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而且还可以采取专家讲解、记者访谈、记者见闻、社会调查等来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⑷要以“艾滋病患者为中心”,尊重其合法权益

① 不披露其家庭隐私②避免新闻歧视③注意保护其名誉权④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30、如何报道灾难新闻:①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报道灾难新闻

②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理性、冷静地处理当事人及其亲属的隐私信息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篇2

—、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讲述

所谓新闻传播伦理道德, 就是指“新闻传播主体 (包括新闻传播组织、团体和个人) 和客体 (包括新闻传播组织、团体和个人) 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接受过程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以及新闻传播主体和客体为履行其角色职责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与修养”。

新闻传播伦理道德是由其新闻传播的特征决定的, 具有以下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在如今的社会中, 具有的各种伦理道德, 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良好发展, 如果新闻传播想在社会上有长远的健康发展, 就应该严格执行公正公平的原则。第二条是诚实守信原则。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责之一就是把新发生的事, 正确真实地报道出来, 从而尽到新闻传播的职责。第三条是要有崇高追求。要求在新闻从业的人员, 必须洁身自好, 保持一个健康崇高的思想, 形成一个好的风气。

二、在这个泛传播时代里对于构建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相关措施

在这个新闻泛传播的时代里, 要想构建新闻传播伦理道德, 需从新闻传播主体、新闻接受者和传播媒介这三个因素出发, 研究对于构建新闻传播理论的相关措施。

(一) 新闻传播中的主体

在观察过新闻传播主体的现状来分析, 还存在着一些有失道德的行为。例如, 在美国《纽约时报》中出现的“骗子记者”造价事件, 震惊了全世界的人们。当事人布莱尔2005年, 在《纽约时报》发表的73篇报道中, 至少36篇文章存在造价、抄袭等问题, 误导了很多民众, 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还有一些失德行为, 如新闻中的腐败、敲诈、歧视等现状, 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的风气, 造成了严重不好的影响。所以, 新闻传播着必须要构建健康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 具体方案如下:

(1) 形成优秀服务意识。在我国早已对新闻传播主体做出过非常明确的规定, 就是让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基准, 确保人民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失。第一, 尊重公众。就是指在制作新闻信息时, 既要满足民众的需要, 也要保证新闻有一定的价值信息。第二, 忠于公众, 维护公众的利益。如果想让新闻事业有好的发展, 就一定要保证取得民众的信任, 如果想取得其信任, 就要要求新闻传播者不弄虚作假, 要对民众忠诚, 保证其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利用自己的舆论监视职责, 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2) 要有良好的作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 互联网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广。然而, 约束传播者的力量确是越来越小, 所以新闻工作者要约束好自己, 保持良好的作风, 不断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例如, “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 她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记者, 在2006年7月采访落水儿童时, 亲自为儿童做人工呼吸, 她的这种作风就是新闻传播者应该发扬和学习的作风。

(二)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者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新闻受众者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情感去判断。所以, 在相同的一条新闻中, 会有很多种理解, 那么他们在信息的二次传播过程中, 也就会有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受众者, 要遵循有关的伦理道德。具体的措施如下:

(1) 对于新闻的评价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受众者在看到新闻时, 大多会对其做出评论。在受众者评论时, 不能信口开河, 把原来的信息虚假化, 而是要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 把乐观向上的观点讲出来,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外, 受众者还应该有顽强的意志, 不被外界的因素打扰, 用自己储备的知识, 来判断真假。

(2) 分析新闻信息的客观性。受众者在看新闻信息时, 一方面他们是出于被动状态下;另一方面, 受众者有自己选择看信息的权利。当受众者在分析信息时, 一定要根据具体问题, 具体的意境来分析, 切记不要盲目定论, 以免正确的意思被歪解。

三、传播新闻的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枢纽。如果没有新闻传播媒介, 那么新闻传播活动就无法进行。然而, 有人却利用新闻传播, 宣传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缺少相互之间关心等, 使社会的治安变得混乱,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就一定要尽好自己的责任, 去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 相应的措施如下:

(一) 确保新闻的传播要维护并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在新闻传播中, 如果新闻传播媒介想有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要遵守相关伦理道德, 和民众的利益相一致, 而且要服务好广大民众, 然后去探索传播媒介的消费群体, 进而使新闻传播媒介取得长远发展。例如, 2010年9月16日《南方周末》的文章《直肠癌药当眼药, 三十家医院又牵扯》, 就报道了上海“眼科门”事件, 揭露了医院用主治直肠癌的阿瓦斯汀作为治疗红眼病的药物, 导致患者出现眼睛红肿, 视力下降等症状, 而且还揭露了国内眼科领域非法用药的一些问题, 引发了相关执法部门的高度关注, 并展开了调查。媒体的此举, 不但服务了民众, 还很好地维护了民众的权益。

(二) 维护自身利益

传播媒介要想在未来有好的发展, 在保障民众利益的同时, 也须要维护自身的利益, 但这一切要以服务民众为基础, 既满足民众利益也可使自己得到长远的发展。

四、结语

社会在飞速地发展进步, 而加快构建新闻传播伦理道德显得至关重要。所以, 不管是传播新闻者、受众者还是传播媒介, 都应该联合起来, 推动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构建, 在促进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的同时, 也可使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媒体传播中的新闻道德 篇3

关键词: 媒体;新意道德

2007年一个轰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在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不幸发生。凶手沉着冷静的亲手扼杀了33名同学的生命。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校园枪击案的讨论热潮。但这件事的热点并不仅仅在此。事發之后,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收到来自凶手自行录制的视频,由于NBC为了提高收视率和事件关注度,将视频在电视上进行滚动播出。其事件始末大致如下: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8日播出了弗吉尼亚工学院枪击案凶手寄去的资料,随即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凶手充满暴力和仇恨的言语让受害者家属感到不安,也让媒体内部对如何播出这些资料产生争执,可以说,凶手死后再次给美国民众造成了伤害。

NBC18日在打开包裹当天播出了其中的录像和照片,看到电视台播出的这些画面,许多弗吉尼亚工学院学生呆呆地盯着电视,有的摇头,有的哭泣。

NBC这种做法打破了媒体在传播中所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侵犯了公共利益。

所谓公共利益,就是社会共同体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利益,它具有社会共享性和相当普遍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公共利益并不是仅仅满足少数人或是部分社会团体的利益,任何不能体现整个社会的共同需求,或者不能促进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做法,我们都认为它不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

第一,从NBC自身来说,NBC此次对校园枪手遗言的全面报道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公共利益,而是为了满足NBC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

众所周知,NBC在1985年被其原母公司以62亿的高价卖给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而通用电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文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业的提供者。曾经在CNN工作过的费尔德斯坦直言,对于新闻频道来说,收视率重于一切。毫无疑问的是,新闻台选择不断地播放有关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的新闻,为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营利(profit)。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公司旗下的媒介势必是利益的最大追逐者,它的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或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二,从公共利益本身来说,NBC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符合公共利益,反而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

电视上一幕幕出现赵承熙充满愤恨的挑衅眼神和长篇大论的恶言秽语,仿佛是在往受害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又让毫无牵连的旁观者胆颤心寒。这严重影响了缺乏自我控制力的激进青年和毫无判断力的青少年;而且在赵承熙的激烈言语中有涉及种族,贫富差距的偏激观点。将这样的录像带播放出来却不加以任何引导,很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以上两点都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矛盾冲突不断。NBC的报道存在着如此严重的社会隐患,又谈何符合公共利益呢?

第三,NBC没有履行一个媒介“把关人”的职责。

NBC作为一个公共媒体,却将带有大量血腥暴力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录像带在电视和网络上循环播出,让受众暴露在枪手所希望制造的恐怖、血腥、充满憎恨的氛围当中。作为一个代表公众的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NBC是如何担当“把关人”的角色的呢?NBC公司高层人士认为,任何世界性媒体得到这种新闻素材都不会放过机会。这是借口还是托词?在西方这个民主制度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看到的不是媒体的公益性和正确的引导,却是赤裸裸的充满暴力血腥的镜头,试问这样的报道将对这个社会,尤其是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的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我们能够对这样的媒体放心吗?

第四,NBC缺乏议程设置的正面引导。

传播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程设置,开创人唐纳德•肖这样描述它:“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这方面大多不怎么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哪方面去异常有效’”。

媒体的议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公众思考方向和设置内容,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思想,那么在这样一场人间悲剧的发生后,充斥在民众周围的舆论不是正确的心理引导,不是客观公允的现实分析,竟然是一个心理畸形的罪犯偏激的言辞,怎么能不使悲伤的人更为悲伤,偏激的人更为极端。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篇4

它不仅是一个优选的过程,还是一个劣汰的过程,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主动筛选的过程。让什么新闻进入传播渠道,把什么新闻舍弃不报,不仅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同时也决定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品位。

一、新闻取舍的三个层面

在新闻传播的全部过程中,新闻取舍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采访、写作阶段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二是编辑阶段各种编辑角色对新闻稿件的取舍;三是受众对已发布新闻作品的取舍。

1.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包括三层基本内容:其—,从一般事实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其二,从新闻事实中选取新闻价值大的典型事实;其三,从新闻事实的整体中选取那些新闻价值大的部分或片断事实。这部分工作主要由作者完成。

2.对新闻稿件的取舍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新闻稿件中选取可以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并舍弃不能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第二,选择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播已经选取的稿件。这部分工作由编辑完成。

3.对新闻作品的取舍,主要是指受众对新闻作品、新闻信息的解读接受过程,是受众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视听新闻的过程。受众是这部分活动的主体。

不难看出,决定新闻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稿件,能否进入传播渠道并能否被受众进行取舍的是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取舍活动。在这里,记者的写作活动和编辑的取舍活动是受众取舍活动的前提。尤其是编辑,在整个取舍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本文主要讨论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材料取舍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二、新闻取舍的“三维价值观”

新闻具有多元功能,当这些功能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多种需要时,新闻就具有了多元的价值。当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材料进行取舍活动时,实质上是在对新闻材料进行价值判断,新闻的价值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构成了新闻取舍的标准。尽管新闻取舍的标准众说纷纭,如“双重评价说”、“八看说”、“真、新、善、利、美”说等等,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国家、社会和受众的利益出发,从现实的、历史的和新闻自身的角度多方位审视新闻的价值,我们可以归纳出新闻的三维价值,即导向、文化和新闻价值。这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提出的:“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是一种满足国家政治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注重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尊重新闻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三维价值观。

张如法先生曾认为,影响和约束编辑取舍活动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工作群体、内容公众性形成的压力、媒介压力及编辑个性结构等。但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取舍活动的因素中,编辑的价值观应该是最主要的核心因素。科学认识新闻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是新闻取舍活动主体首要的和基本的素质要求。

1.导向价值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传播与贯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即新闻应当具有导向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闻应当具有政治、思想和大局上的导向价值,这是新闻取舍的首要和重要标准,也是时代赋予我国新闻事业的重任。

2.文化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积淀,有利于文明的传播与传承。即新闻应当具有文化价值。“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新闻应当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应当为先进文化的积淀增砖添瓦,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加强的一个方面。

3.新闻价值

从新闻自身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受众对新闻的广泛接受,有利于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即新闻应当具有新闻价值。“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改进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新闻价值在实现新闻的价值最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强的新闻才能引起受众的主意,才能使新闻的导向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新闻取舍的三维价值观告诉我们,新闻取舍的过程是一种导向的抉择,一种文化的过滤,一种艺术的筛选。这种抉择、过滤和筛选的结果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大小。三维价值不是独立的、分割的和零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取得新闻的价值最大化效果,必须努力追求新闻的导向、文化和新闻价值有机和谐的统一。

三、新闻取舍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1.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

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就是说在取舍新闻事实时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是否符合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从深层意义上分析,新闻是国家、党派和某些利益团体选择的结果,不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新闻选择标准本身即是一种主观的设定,从这一角度看,应该说导向决定着取舍,取舍遵从于导向,导向的基本要求决定取舍的标准。

新闻应当着眼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般来说,含有重要或重大政治意义的新闻事件有两类:一是关于党和国家信息的传播,如中央和地方党委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2004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消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新办法出台》,就传递了国家不让一个中榜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政策与决心。另一类是可以被纳入党和国家政策轨道的最新事件。2004年9月4日的人民日报消息《珠海紧急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就是一例可以被纳入国家政策轨道,反映国家政策实施情况的事件报道。

新闻事实应当符合国家的现行法律法规而不能与之抵触。如这样一则新闻要素:一个十三岁男孩人小志坚,辛劳打工,挣钱养活有病的父母。事情虽然感人,但却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悖,如加以报道,等于鼓励童工现象。因此,这样的新闻就必须舍弃。

新闻报道的“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的导向价值。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初期,媒体采取控制信息的态度,结果造成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后来,各媒体对非典的报道又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虽然这对全民动员,预防非典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宣扬所产生的社会恐慌和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是不能低估的。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使其产生最优化的导向价值,避免因回避或过度报道而造成的反效果,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

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就是说取舍新闻时要着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着力于文明精神和行为的传播与传承,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展新闻的文化价值上下气力。新闻报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闻应当着力于宣传代表先进文化的典型形象,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着力弘扬和传承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着力营造和培育一种健康有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以陶冶大众情操,提升文化品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闻映射着现实,也记录和积累着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雷锋,张海迪、中国女排等典型形象通过媒体的传播,曾感染了无数受众,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先进典型形象仍然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奋发向上,1966年穆青的一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塑造了一位受人民爱戴的干部形象,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成为一种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这些新闻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在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积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新闻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这些现象对新闻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会构成潜在的危害,步入新闻报道的误区。新闻工作者绝不能为了“抓人眼球”而成为“狗仔队”,娱乐报道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制造精神鸦片、文化垃圾。媒体有制造语境的权利和功能,但不能利用含糊的媒体语境制造虚设信息。由逐利、猎奇、寻求刺激等不当动机造成的新闻污染现象,可能对社会良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戕害。这些现象值得新闻界认真反思。新闻积淀下来的应当是优秀的文化,应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洗礼,那些反文化,劣质文化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如果这些文化垃圾在编辑的手中就及早被舍弃了,我们的媒体岂不更加洁净。

3. 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

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就是说应该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上入手,努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按照传播学的理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传播;受众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选择和反馈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众的好恶和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传媒的生死存亡。正如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所指出的:“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稿件仅仅只有宣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依据《新闻学小辞典》中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以下因素构成选择新闻的标准:

一、时新性。

二、重要性。

三、接近性。

四、显著性。

五、趣味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这实际上正是对提高新闻价值的一种要求。选取新闻价值高的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任何编辑都知道的常识,媒体的生存压力,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新闻价值的强大动力。但如何在提高新闻可读性的同时避免产生单纯或过分追求新、奇、快的误区,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追求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新闻自身的价值,这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新闻价值要与导向价值统一。如过分强调新闻的接近性,会导致全局观的忽视而造成不良影响。媒体对河南上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情况报道以后。随着文楼村艾滋病患者多的消息传播开来,文楼村几乎所有的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被雇佣者赶出了门。艾滋病报道给上蔡县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来自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记者在报道中就事论事,没有在整体上把握和引导,形成人们对文楼村人的恐惧心理。

新闻价值要与文化价值统一。过分强调新闻的趣味性,会导致低俗文化泛滥。一些媒体盲目的追求新闻的新奇和刺激,如《爱犬“吻死”8岁小主人》,《××抢了××男友?》,《××酥胸半露泄春光》等等。这些耸人听闻或没有意义、粗俗低下的消息,对于引导读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是没有益处的。而过分追求新闻的时新性,则会造成新闻的浅薄化和表面化倾向。刘翔夺得奥运会金牌后,许多媒体抢发消息,关于刘翔的娱乐性报道频频亮相,而内容却相差无几,空洞无物。真正有内涵的报道却是许多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关于刘翔的新闻调查,这个调查才使得刘翔的新闻有了深刻的内含和文化的价值,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得以增强。

新闻与传播硕士 篇5

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保过保录取

一、培养目标

为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观念和传播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实务型的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

二、领域简介

新闻与传播是研究媒介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规律、特征、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有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等。

研究内容包括大众传播与新闻生产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新闻采写编评、中西新闻报道分析和新闻管理等实务知识与技能等;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探寻其规律及操作规范,以及广播电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广告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包括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管理、广告产业发展等实务知识与技能等;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律,探索网络内容的表达、创意、营销与管理等。

根据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新闻与传播领域可覆盖:新闻媒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商业网站、党委及政府各部门以及学校及各类科研机构等。

三、报考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大专毕业两年,达到本科同等学力

四、报考时间

1、报名时间:10月份网上报名

2、考试时间:1月份

3、考试科目: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五、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倡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与教师的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聘请国内外专家及新闻与传播的业界知名人士授课。

六、学制、学历学位授予

在职学习,北京上课,每月授课一次,节假日上课,学制3年,学费四万。

学习期满,修完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注:为便于学员理解报考条件及获取硕士学位的流程,我们特将学校原招生简章简化处理,只保留学员想知道且必须了解的内容。

对考试及录取有顾虑者--我单位可提供解决方案,保证其顺利通过考试并录取,最终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

新闻传播论文 篇6

摘要:

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

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电视新闻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四、结论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篇7

一、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之处

(一) 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 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1]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 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 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 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 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 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此特点, 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 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 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 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 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 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 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 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 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 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 与报纸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 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 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 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

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 新闻发布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 无需经过道道关卡, 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发布。

(二) 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 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发布者中, 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 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 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 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 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 在网络上肆意谩骂, 污染了网络环境。

与网络媒体相比, 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 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 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 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 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

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2]例如, 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 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 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 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 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 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 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 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 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 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 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 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 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 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 日本突发9.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 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在现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 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并开始注意灵活运用网络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陷。在现今互联网之上, 也有一些报纸媒体开始打造网络上的阵地, 建立、维护相关网站的运行。读者也可在网络平台上阅读电子版的报纸信息, 并在信息下发表自身的看法。不仅仅是报纸媒体, 电视台媒体也开始开展官方网站的建立、维护工作。可以预见的是, 现今不仅仅是我国还有全球范围内的传统、网络媒体均会聚在一起弥补自身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以此为广大读者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些年来, 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新闻传播应运而生。文章主要是对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报纸) 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认识度, 促进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异同

参考文献

[1]舒世良.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J].戏剧之家, 2014 (12) :145-147.

企业新闻传播回归本质 篇8

2011年12月底,美通社把全年发布的新闻稿进行了梳理和排序,评选出两个榜单,一个是美通2011十大最受微博关注中文新闻稿,另一个是美通2011十大中文新闻稿。前者以在美通社微博上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为依据,后者以微博转发、平面剪报和网络转载的总和为依据.这两份榜单或许不及某些社会时政新闻评选那么火爆热门.但其中体现的意义,却对企业的新闻传播有着不一般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为什么这些新闻稿更加受媒体关注呢?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也再次印证了美通社对客户一直秉承的观点:企业新闻传播,终究要回归到新闻的本质中去.即及时性和内容为王。

来看看几个例子;

“沃尔玛亚洲首席执行官贝思哲兼任沃尔玛中国临时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利华关于暂缓调价的声明”,这两篇新闻居十大中文新闻稿榜单的靠前位置。前者的新闻背景是沃尔玛分店被罚的负面消息,而后者的新闻背景则是联合利华向媒体表示有涨价打算后被发改委调查二者都引发了危机公关的迫切需要。这两个新闻稿基本上是两家企业在第一时间发给美通社,然后经由美通社的网络发布给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记者和编辑。

借助美通社在微博拥有的数万粉丝,美通社也第一时间把联合利华和沃尔玛的声音传递到微博上,在短短半小时内,引发多家媒体引用和记者的关注与转发,对其品牌形象的挽回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度及时性是这两篇新闻被媒体关注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企业需要应对危机的时候,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和态度告知于媒体和公众.而不是让媒体和大众对出现信任危机的品牌进行“缺席审判”。

媒体最希望看到的是和行业贴合紧密、言之有物的新闻稿。“网易2012校园招聘正式启动欲觅800”易“中人”这篇新闻高居十大中文新闻稿榜单的榜首,在微博十大新闻稿中也名列第二。这篇稿子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有新闻点、有“料”。新闻稿中,丁磊的“我们的食堂一天供应5顿饭,顿顿不要钱”引发了微博上的热捧.转载次数高达4000次。另一篇新闻“明星潮牌风生水起.Yoho!有货电商助力”在美通社微博上被转发评论超过17000次。这篇有关周笔畅自有品牌的新闻,除了本身足够吸引眼球外,新闻稿的内容写得也是很有分量,不光报道了这个品牌,还顺带说了其他几个明星品牌的故事,有新的信息,有看头,又不脱离主题。

当然,不是每个企业每天都有那么多新闻点等待发掘,更多的还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动态、产品和服务做常规传播,回归到内容层面,制造可以传播的话题。话题一定不能凭空硬造,而是要尊重新闻规律,企业可紧抓时机适当放大那些有意思、有共鸣、有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关注,或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让受众主动去谈论你。另一则网易的新闻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网易杭州中心成立.引导出食堂一天供应五顿饭.引导出丁磊养猪把员工“当猪养”(善意的).从而引导出“网易员工很幸福”。这条新闻稿被@美通社资讯以140字的微博发出后,立刻引发微博受众的极大关注,短短数个小时转发评论就高达4000次,网易是在刻意利用这些话题或者说是“新闻卖点”去做有节奏的引导。并且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家专业的好媒体,是不会把企业新闻通稿全文照搬使用的,但是新闻稿提到的事件、引用的数搬、企业高管说出的有价值的甚至“有争议”的言论.在日后都可能成为记者引用的来源.写稿的线索、做选题的灵感。保持长期的、高质量的、有节奏的发稿频率是关键。

上一篇:元旦跨年朋友圈文案说说下一篇:关于坚强努力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