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及特征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信息及特征(精选8篇)

1信息及特征 篇1

摘要: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中的主导因素,数字地貌强调了以数字形式将所有地貌信息集成于一起.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1∶100万标准分幅中的张家口幅(编号为k-50)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ETM和TM)为基础的数字地貌信息集成方法,体现了分层分级的集成原则,便于信息的.数字化、定量化分析.对其特征分析表明:地貌信息的存储、应用及分类分级指标充分体现了其数字化与定量化特征;它们为生成各种专题图件、评判划分指标的合理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等提供了分析基础,这将在地貌研究、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 者:龙恩 程维明 刘海江 柴慧霞 李锐 LONG En CHENG Weiming LIU Haijiang CHAI Huixia LI Rui 作者单位:龙恩,LONG E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程维明,刘海江,柴慧霞,李锐,CHENG Weiming,LIU Haijiang,CHAI Huixia,LI Rui(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1信息及特征 篇2

1 特征特性

浙椒1号为早熟、高产、抗病、生长快、品质优良的杂交1代辣椒品种。植株直立, 株高75 cm, 开展度70 cm, 主茎第7~9节着生第1朵雌花;果实羊角形, 果顶渐尖, 果长10~12cm;嫩椒浅绿色, 微辣, 胎座小, 高品性好, 耐贮运。浙椒1号表现耐寒、耐热性较强, 较抗疫病, 适于保护地及露地栽培;定植至始收40 d, 可连续采收90~140 d, 夏季栽培全生育期180~200 d[1,2]。

2 栽培技术

2.1 土壤选择

选择耕层深厚、透气性好、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切忌连作, 不能与马铃薯、茄子、番茄等茄科作物轮作, 前茬最好为禾本科作物。

2.2 播种育苗

采用地膜加小棚薄膜覆盖栽培, 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 播种期可比常规栽培提前15~20 d。提前播种、早移栽可达到早采收、早上市的目的。按定植2.25万~3.00万株/hm2, 约需种子300 g/hm2。播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in, 或1%硫酸铜溶液浸种15 min, 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待播种。选择2~3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地块。将育苗地块深翻、耙碎、耙平整畦, 苗床施进口三元复合肥25~50 g/m2作底肥, 同时用40%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喷洒在畦面上, 防治小地老虎、蛴螬、蚯蚓等地下害虫。播种前苗床浇透水, 撒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 g/m2加干细土10~15kg。做到稀播匀播, 播种后盖上0.5~1.0 cm潮湿细泥土, 以不见种子为宜, 再覆盖稻草保湿, 搭小拱棚覆盖薄膜, 以增温保湿, 促使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稻草, 要避免揭草时拉断幼苗。苗期应防止高温烧苗和浓肥药伤苗;齐苗后间苗1~2次, 按4~6 cm株距留苗1株, 以利培育壮苗;2叶后用绿亨1号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狮马绿叶面肥1 000倍液防治猝倒病、病毒病、蚜虫及脱肥落黄, 每隔5~7 d喷1次, 连喷2次。定植前10~15 d, 进行全天候揭膜炼苗。

2.3 整畦定植

施生石灰1 500 kg/hm2后整地做畦, 畦宽90 cm、畦高30 cm、沟宽40 cm。畦中间开15~20 cm的深沟, 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2.5~30.0 t/hm2、钙镁磷肥750~1 125 kg/hm2、三元复合肥375 kg/hm2、硼砂22.5 kg/hm2作基肥, 之后畦面略成龟背形, 用48%氟乐灵乳油1.5 L/hm2对水900 kg喷洒畦面, 1~2 d后定植。5月中下旬, 待幼苗长至8~10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采用三角形双行定植, 株行距50 cm×60 cm, 种植密度2.25万~3.00万株/hm2。

2.4 大田管理

定植返青后根据苗情追施1~2次苗肥, 用20%~30%腐熟人粪尿15 t/hm2或三元复合肥150 kg/hm2对水浇施。结果期需肥量较大, 一般每采收4~5批次果后补施1次追肥, 应掌握“少吃多餐”、“勤施薄施”的施肥原则, 也可结合防治病虫进行根外追肥。浙椒1号不耐旱、不耐涝, 怕渍, 要及时做好清沟排水, 做到雨后不积水, 干旱要浇水。高温干旱易引起病毒病发生流行, 致使生长发育受阻, 造成落叶、落花、落果;如雨水多, 土壤湿度过大, 则造成缺氧, 导致根腐烂, 引发多种病害。水分管理宜采用浇灌方式[3,4]。植株高度达40cm时应及时插架, 用长70 cm的竹片或竹竿在植株左右各插1根呈交叉状, 并在竹竿高度25 cm处绕线绑扶, 以防植株倒伏, 确保生长发育健康有序。生长发育旺盛的植株现蕾后, 应将分叉下面的侧枝全部去除, 同时将门椒花蕾摘除;去除主枝上的弱小不结果枝、畸形果和僵果, 以免消耗养分。

2.5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以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较长的药剂为主, 同时注意安全间隔期。田间发现疫病中心病株后, 抓准时机, 采用药剂喷洒与浇灌并举。在发现病初期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根腐病、枯萎病、青枯病发病初期采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3%广枯灵水剂800倍液或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灌对好的药液400~500 mL/株, 隔10 d灌1次, 连续灌2~3次。防治病毒病, 在发病前用2%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0.5%OS-施特灵水剂辣椒专用剂500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植病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 隔10 d喷1次, 连续防治3~4次。防治炭疽病、叶斑病, 发病初期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细雾喷施2~3次。防治蓟马、蚜虫, 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3%莫比朗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10 000倍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烟青虫, 可选用5%抑太保乳油1 500倍液、10%除尽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茶黄螨, 可用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 500倍液喷施嫩叶背面。

2.6 采收

当果荚长度为6~8 cm时, 要及时采摘。采摘时要将果梗一起采下 (不带果梗的视为不合格果) 。采摘期间, 必须坚持天天采摘、轻摘轻放、当天交售。要及时采摘合格果, 以免果荚长成次品果荚和影响植株继续开花结果。

摘要:介绍了浙椒1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以期为浙椒1号在寿宁县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浙椒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毛伟海, 包崇来, 胡天华, 等.辣椒新品种浙椒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 2006 (6) :27-28.

[2]包崇来, 毛伟海, 胡天华, 等.微辣型辣椒新品种浙椒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当代蔬菜, 2006 (9) :28.

[3]唐爱祥, 丁克友.苏中地区秋延辣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 2009 (5) :44.

1信息及特征 篇3

1 试验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11点汇总,10点增产,平均亩产551.4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1.82%,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2006~2007年度同时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540.98千克,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7.14%,居6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2007~2008年度,许科1号参加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0点汇总,20点增产,平均亩产600.6千克,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10.1%,居11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2008~2009年度,许科1号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12点汇总,12点比对照增产,平均亩产514.3千克,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7.8%,居6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2 特征特性

许科1号属半冬性、中熟、大穗大粒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根系发达,活性强,耐旱耐渍性好,水肥利用率高。穗长方型,小穗排列密,结实性好,穗粒数较多,籽粒长椭圆形,半角质,饱满度好,千粒重高,黑胚率低。产量三要素较协调,亩成穗数38万左右,穗粒数45粒上下,千粒重45~50克。综合抗逆性强,后期耐高温,叶片功能好,抗干热风,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

3 栽培技术

许科1号高产且稳产,广适性好,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山东省菏泽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中早茬、中高肥地块推广种植。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3.1 整地施肥

许科1号属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具有亩产650千克以上的增产潜力。秋收后应及早整地蓄墒,秸秆还田的地块要清除过长的秸秆,深耕细耙,耕深25~30厘米,整地要求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高产田块在原有地力水平的条件下,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氯化钾或硫酸钾10~15千克,硫酸锌1千克。

3.2 播期播量

许科1号属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河南省适宜播期为:中北部地区10月5日~15日播种,中南部地区10月8日~20日播种。在适播期内一般每亩播种量8~10千克,随播种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提倡适时足墒播种,选用精选加工的合格种子,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实行机播,播种深度3~5厘米,争取一播全苗。

3.3 冬前管理

许科1号冬前生长旺盛,冬前大分蘖成穗较多。冬前气温较高时,应结合化学除草,每亩用40%氧化乐果40~50毫升加20%粉锈宁乳油60~80毫升兑水喷雾,控制越冬蚜虫基数及预防纹枯病。

3.4 中期管理

许科1号返青后生长稳健,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同时看墒、看苗灵活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8~10千克。返青期如果田间群体过大,应采取化控措施防止倒伏,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在2月20日前后,豫北地区在二月下旬到3月5日前,选无风晴天每亩用多效唑粉剂40~50克兑水30~40千克进行喷洒,可有效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小麦病虫害滋生蔓延较快,应及时防治,每亩用40%氧化乐果80~100毫升加20%粉锈宁乳油60~80毫升兑水喷雾,可有效防治小麦蚜虫、纹枯病等多种病虫害。

3.5 后期管理

许科1号属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抽穗至灌浆期要有充足的水肥供应。麦田抽穗后适时浇灌与叶面施肥技术相结合,是“增源、扩库、畅流”的主要措施。

小麦生育后期是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多种病害交叉感染期,也是蚜虫、麦叶峰、粘虫等虫害重叠发生的时期,此期每亩用40%氧化乐果80~100毫升加20%粉锈宁乳油60~80毫升兑水喷雾,可起到一喷多防的效果。小麦扬花初期如遇雨,空气湿度大,应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100克,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

小麦灌浆初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200~300克进行叶面追肥,既能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千粒重,充分发挥许科1号穗大粒多的优势,同时有利于抵御后期干热风,提高籽粒品质,达到高产优质。

3.6 适时收获

1信息及特征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erP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后利用rd或者PerP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1信息及特征 篇5

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科学家关心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时,我国的动物学家对本国动物多样性受到的破坏和威胁同样深为关切。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现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是亿万年生物进化历史形成的。众多的现生动物不依赖于人类已生存了数千万或数亿年,而人类若一旦失去这些动物却难以生存。因而,保护动物的多样性是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以下我们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角度作一介绍,这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1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特定生态空间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间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我国地域辽阔,地处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不同的地区。在动物地理学上跨越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界。第四纪以来,由于北半球冰期的发生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的自然分带有所增加。更因地形复杂而增加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有16个大类,约185类生态系统,还有4大类草原、7大类荒漠,以及高山植被等约460类生态系统。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是我国的一项宝贵财富。可惜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造成环境的改变和污染,以及主观认识的不足,各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造成气候恶化、土壤侵蚀、江河泛滥等恶果,而首当其冲的是其中许多动物物种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厄运。以鱼类为例,如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大理弓鱼、庐山石鱼和兴凯湖白鱼都是我国名贵的水产品,它们或为一个种,或为一个地方种群,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特殊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会造成一些特有种属的灭绝。如云南石屏县境内的异龙湖原先草茂鱼肥,历史上盛产鲤鱼和白鱼,还有一特有种为异龙中鲤Cyprinus yilongen-sis。但50年代以来,先后在该湖挖河发电、放水造田,以及后来的全湖持续干涸等,异龙中鲤从此再未发现过。又如生存在云南洱海的20余种鱼类中有7个名贵特有种和3个云南特有鲤鱼的亚种。近30年来,由于水位下降、产卵场破坏、过度捕捞和不合理放养等原因,这10个种或亚种均处于濒危状态。洱海作为一个特殊的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也将消失。

反之,在一个经过长期进化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缺失,或一个物种的加入都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活在欧洲和我国额尔齐斯河水系的河鲈Percafluviatilis,被作为一种经济肉食鱼类引入新疆的博斯腾湖后,由于该湖中没有其他凶猛鱼类对其种群的抑制而大量繁殖并掠食其他鱼类,导致该湖特有的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扁吻鱼)Aspiorynchus laticeps和原来在湖中生活的某些其他鱼类的绝迹,而河鲈本身也由于数量过多、食物不足而个体变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价值。这种不适当引入造成严重恶果的情况还见于云南的滇池和川滇交界的泸沽湖。

淡水生态系统比较封闭,我国淡水鱼的研究记录又相对地比较完整,所以上面几个例子容易说明存在的问题。其实,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和海岸的红树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同样如此。海产鱼类的过度捕捞已经造成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产量的锐减。珊瑚礁、红树林的破坏不但使岛屿或堤岸失去保护的屏障,而且使生活其间的大量鱼、虾、蟹、贝类等动物失去栖息场所,其中的特有种必将灭绝。原始森林的消失或林区被切割缩小成孤岛状分布,亦必然使大批物种消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如果不保护落叶层,实际上也不是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农业中,一种害虫的防治或从外地(或外国)侵入,一种天敌的引进,都应考虑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后果。对自然或环境的大规模改造尤其应该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角度加以论证。

2物种多样性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

可是目前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物种众说不一。不同的研究者估计数差距甚大,在180万到3000万种之间,已描述的种统计在140~170万种之间,其中动物的种类约占90%以上。笔者比较保守的估计,我国动物的种类可能为昆虫15万种,其他无脊椎动物3.5万种,脊椎动物已知的5139种(兽类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380种,两栖类270种,鱼类2804种)。在第四纪冰川期,东亚冰川活动较弱,而且生物可随着冰川的前进而向南退却,与欧洲、北美洲的生物无路可退的情况截然不同。因而东亚不但物种丰富,而且保存了许多古老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和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无脊椎动物中,如蛛形纲蜘蛛目中的节板蛛科 Liphistiidae,是现生105科蜘蛛中最原始的一科,已知仅2属约40种,仅分布于东亚。这类蜘蛛在土中打洞穴居,洞口有活盖,夜间把洞盖打开一条缝,发现有昆虫路过,跃出捕回洞中享用。这类蜘蛛腹部背面尚保留分节的背板,纺器位于腹部的中部。从形态到行为可以说与3亿年前的蜘蛛祖先相同,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类别。此外,我国有一些地区如西南的横断山区,是现代许多生物的分化与分布中心。

由上述可见,我国的动物多样性不仅在于总体上我国动物种类数约占全世界动物种类的十分之一左右,还在于有许多特有种,而且有的类群种类远远大于这一比例。如昆虫中最原始的原尾目全球已知400多种,我国则有120种,占全世界的近1/3。名贵蝴蝶绢蝶科Parnassidae世界记载53种,我国34种,占61%;其中绢蝶属Parnassius全球记载37种,我国27种,占73%。所以世界昆虫学家称中国为绢蝶王国。我国现生800余种淡水鱼类中,约有90%为我国或东亚所特有。但除脊椎动物外,目前对我国动物的家底尚不清楚。以昆虫而论,迄今记述不到4万种,仅占估计数15万种的约1/4。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中有许多类群尚无人进行研究。1988年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名录的1006种受威胁昆虫中,美国有493种,而中国大陆仅有10种。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脊椎动物列出232个分类阶元(大部分为种,少数列出目、科或属的所有种),而无脊椎动物仅列出1个属(所有种)及24个种的保护名单。假定无脊椎动物种类数为脊椎动物的40倍,无脊椎动物保护名单应比现在的大400倍,即达到一万种才接近实际情况。这表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可能在发现和记述之前已消声匿迹。幸而我们对脊椎动物已有较好的研究,知道云南的异龙中鲤和银白鱼Anabar-illus alburnops等已经绝灭外,还知道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reevesi、虎嘉鱼Hucho bleekeri、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白暨豚Lipotes exillifer等具有较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种类濒于灭绝,从而采取了必要的挽救措施。

为保护物种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再度提出在某些生物灭绝前应摸清种类。尤其对尚未研究的类群或某些被忽视的栖息地,如土壤、珊瑚礁、红树林和森林林冠等的动物种类应调查清楚。人类已进入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现在从四万年前灭绝的猛犸冷冻肌肉中,甚至从估计2600万年前埋于琥珀里面的昆虫中可以提DNA。即使现在没有足够的人力一一予以鉴定,但只要保存了标本,或许对子孙后代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对于已知的濒危种,则要进一步研究其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生物学及威胁存活的主要因素,提出有关的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无疑是保护物种的根本手段。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来说,即使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或一小片树林)的保护有时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有科学价值的种类认识的加深,及全民保护动物意识的加强,这一问题今后必将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

除了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做好物种的保护工作以外,禁止滥捕和非法出口始终是保护物种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仅1987年上半年由中国非法走私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公斤,粗略估计需14万头麝。1988年某大城市消耗熊掌1972公斤,需480头熊。自1983年以来,被抢救的大熊猫不及被偷猎的多。多年来,不加控制地猎杀黄羊、狍、麂、岩羊等有蹄类动物,使原来的常见种沦为稀有种。某些公司要求出口数以万计的蟒蛇皮及大批眼镜蛇和眼镜王蛇。有的要求出口成吨的珊瑚,而珊瑚礁的破坏使大批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而某些海洋生物可能为解救人类心脏病或癌症的关键药物。

3遗传多样性

每一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物种多样性中包括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多样性又远远超过物种多样性的范围。每一物种均由许多个体组成,除了孤雌生殖和一卵双生子以外,没有两个个体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种下可能有亚种的分化,或由许多地理或生态种群所组成,家养动物包含有众多的品种和类型。因此,许多物种实际上包含成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遗传类型。例如,花鳅的同一亚种 Cobitis eaenia taenia中存在2n=50,75,86,94等4种染色体数目。昆明动物所发现云南文山、昭觉、瑞丽和迪庆四个地区牛的血红蛋白有6种基因型,运铁蛋白共有9种不同的基因型,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引人注目,如在珠星雅罗鱼 Leuciscus hakonensis的三个地方种群中存在着12种不同型的线粒体DNA结构。

遗传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适应的基础,种内遗传多样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遗传的均一性威胁种群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明显的事实。分布于非洲几个狭谷地带的猎豹Acinonyx jubatus的种群在遗传上是高度一致的。这导致猎豹在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力的低下,濒临灭绝的危险。

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森林由于分隔缩小而碎片化,兴修水利造成的江湖隔离,导致物种的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缩小。由于引进外来品种,许多古老的土著优良品种受排挤趋于灭绝。如我国优良的九斤黄鸡、定县猪,特有的小型猪种五指山猪,海南岛峰牛、上海荡脚牛等或灭绝,或已难找到。来自一些发达国家、有限地区的有限的基因正在侵蚀取代我国数千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禽畜遗传多样性。我们理应对我国古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特点进行系统的评估,并采取保护的措施。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深入也使人们提出养殖中的一些问题。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摆脱了依靠天然捞苗的被动局面,推动了淡水养鱼业的发展。但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子代遗传质量的下降,性成熟提早,平均体重下降,鱼苗畸形率和鱼病发病率上升。又如杂交鲤在大湖内放养或由池塘逃逸,导致鲤鱼天然基因库的破坏。鲤鱼的自然地方种群,包括黄河鲤鱼等名贵品种资源都在逐步消失。

动物生态环境的特征分析

影响动物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呢,毫无疑问,有水,温度,海拔,经纬度,阳光,湿度、光照、空气、噪声,还有动物所生活区域的地形、气候、食物来源,以及周边其它相关或不相关的动物的干扰等等。具体细分为以下种种:

一、环境、环境因子及其类别

(一)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二)其他环境因子。

二、环境因子作用特征:

(一)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 综合性,适应组合 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 3. 不可替代性与补偿性,(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 最小因子法则 2. 耐受性法则 3. 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 4. 大环境与小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规律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

(三)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第二节 环境因子:光

一、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

(一)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二)光强度对职务的生态影响 1. 阳性、阴性植物 2. 光补偿点、饱和点

(三)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

(四)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

二、水生环境的光因子

(一)水体光的分布特点

(二)水生生物对光的适应第三节 环境因子:温度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育生态意义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

(二)温度的生态意义:代谢;分布

二、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一)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动物表现的形态适应 1. Bergman法则 2. Allen法则等

(三)生物表现的生理适应: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生理适应

(四)生物表现的行为适应

(五)温度与生物的发育 1. 有效积温 2. 物候第四节 环境因子:水

一、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水的理化性质

(三)水的生态意义(组分,代谢介质,分布,形态塑造)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一)水生、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生植物 2. 陆生植物

(二)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2. 陆生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3. 适应组合第五节 环境因子:土壤及其他非生物因子

一、土壤因子

(一)土壤的生态意义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四)土壤环境与动物的适应

二、火因子

(一)火烧的影响及其生态作用

(二)植物/动物对火因子的适应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积极意义 1. 选择 2. 伴人适应与进化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1.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2. 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态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一)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二)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五、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等三类。

所有影响动物的环境因子当中,气象因子则是很重要的一种。因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理作用和生活活动,且可通过其它因为(如食物)而间接发生作用。环境气象因子主要是: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土壤湿度、阳光、气压、风等。

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经纬度和温度这两个生态因素对动物生活的影响。或许,我们往往会问为什么北极熊要生活在北极而不生活在南极呢,这是因为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却有不同的动物群。北极有令人畏惧的凶猛的北极熊;南极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家族,南极洲附近海域还游弋着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D?D蓝鲸。然而,细心的读者却会发现,北极没有企鹅;而南极大陆也没有北极地区常见的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D?D北极熊。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与熊类的起源和演化、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有密切关系。追溯熊类的起源,现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D?D5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ò肴???。熊类在地球上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距今500?D100万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迹几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极洲除外)。

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地质发展史也有密切关系。南、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不同。北极是被大陆围绕的洋盆,处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中间的大洋?ū北?洋?┲行摹1奔?的陆生哺乳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与其周边的大陆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联系,形成呈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区系。

南极则完全不同,南极洲是一个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陆。在3亿年前,即石炭纪末和二迭纪初,整个地球的陆块曾经组合为两个联合古陆。大约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末,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万年前,南极洲便完全与周边大陆分离,从此成为独立的大陆。

熊类是杂食、适应性强的陆生动物,从北极到热带均有分布。第三纪由于地球上出现寒冷气候,南北极形成冰川。来不及由极地往温暖地区迁移的喜温动物都灭绝,仅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冰川边缘生活。原来以北极植物为主食的穴居熊绝迹了,而一种毛皮厚、肉食,并且体温调节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学都适应严寒的熊类在北极生存下来,这便是以后的北极熊。它们以海豹、幼海象、鱼类、鸟蛋以及搁浅鲸的腐肉为主食,成为严格食肉动物。

而南极洲早在熊类祖先出现之前便是一个海洋环绕的大陆,不与其他大陆相连。大洋的隔断使陆生熊类根本不可能往那里迁移,所以南极不可能发现北极熊的踪影。在这个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却没有大陆区系的动物,所有动物均划归海洋动物区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对某种特定生物控制(促进或抑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直接攻击生物本身。以作物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必然要以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从“作物一害虫一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出发,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分类学、统计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研究花椒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害虫与天敌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害虫与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揭示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的机理。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花椒园节肢动物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类和中性类4个亚群落。共调查到物种383种,隶属于20目165科。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205种,隶属于15目88科,发生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花椒伪安瘿蚊(Pseudasphondylia zanthoxyli)、桑拟轮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花椒凤蝶(Papilio xuthus)、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及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等。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路类群有127种,隶属于11目46科,主要种类包括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中国地蛛(Atypus sinensis)等。寄生性节肢动物类群共45种,隶属于2目11科,主要种类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黄金小蜂(Pteromalrs puparum)、翠绿巨胸小蜂(Perilampus prasinus)、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等。中性节肢动物类群共16种,隶属于1目13科,主要种类为短脉异蚤蝇(Megaselia curtineura)、红头丽蝇(Calliphora vicina)、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泛叉毛蚊(Pentherria japonica)等。(2)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及主分量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不同海拔花椒园昆虫群落特征、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逐渐上升,除了具有特殊小生境的地块外,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动态与海拔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等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小,种群的时间动态呈现季节性波动,主导昆虫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因生态环境而异。(3)利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相关结构指数进行分析,构建评估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第1主分量和第2主分量),并根据第1和第2主分量方程进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H’是衡量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指标,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时间系列上保持稳定,但在个别时间上表现差异和波动。(4)在分析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其结果显示:总群落的24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9类,T = 0.98,3月20日,5月20日,3月30日,4月28日,4月10日,10月10日各分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7类,T = 0.95,3月20日,5月30日,11月12日,3月30日各自归为一类,4月20日、4月28日归为一类,4月10日、10月30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9类,T = 0.97,3月20日、3月30日、5月20日、6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各自归为一类,6月10日和6月30日归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聚类结果的复杂性反映了各时期的非生物因素对群落动态有较大影响。(5)对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花椒园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特征及其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套种作物花椒园与单一种植花椒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花椒玉米大豆园花椒大豆园花椒玉米园花椒园。3个群落稳定性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花椒、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系统中的昆虫群落较为稳定。(6)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中多样性与其它生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群落中均匀度J与多样性关系密切,除直接作用外,物种数S、个体数N、优势集中性C、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D均通过其对多样性产生影响;天敌亚群落中也是均匀度J对多样性作用较大;非天敌亚群落均匀度J、优势集中性C、优势度D均是影响该亚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应用灰色系统方法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生境因素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温度相对湿度。(7)对中性昆虫亚群落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昆虫物种数量在各类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10%,是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昆虫与天敌数量发生趋势相随现象较明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敌因跟随效应在自然控害中的不足;主要中性昆虫之间的种间相遇几率表明,中性昆虫间从时间结构上相遇机率较小,表明复杂的生态环境对中性昆虫亚群落有着很大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中性昆虫在群落中的作用,结果中性昆虫对群落的主导作用相对比较分散,可以认为它们作为一个功能团共同起主导作用;对天敌对中性昆虫混合种群数量影响效果的灰色系统分析计算得出,天敌数量与中性昆虫种群数量追随关系即关联度R(Y,X)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R(Y,X1)R(Y,X5)R(Y,X10),即草间小黑蛛广大腿小蜂异色瓢虫。

那么,除了这些外,还有动物是捕食集体行动,还是单一行动?它们是集体居住还是单一居住?从生物学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捕食行为特征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而动物“群居行为”是它们“群体行动”这种行为影响着它们的后期进化。正是在这种共同适应或独立的行动中获得了各种“收益”,它们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何捕食方式。

那么它是否就是动物选择集体或个体捕食特征的最终答案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看是否也能得出这样的结果,从而推导出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们从生物提高捕食效率出发,那么群体捕食有利于提高成功率。无论是凶残的狼群,还是狮群,它们的合作精神主要是对选定目标集体发起进攻,取得战果。而老虎等动物却喜欢单独行动。那么单独捕食行动,同样可以提高捕食成功率。为何这样说呢?首先单独行动有助于隐蔽,缩小目标。而群体行动目标太大,会引起被食者的警惕,从而降低了成功率。其次是,单独捕食行动只是针对的大型食肉动作,它们似乎都处在食物链的高端。最后是这些处于高端食物链上的食肉动物,它们有时具有群体性,有时又有个体性。比如老虎、狼群、狮子等等。这就让我们很难确定食物链方式是决定它们捕食特征的最终结果。

那么生态环境是如何决定生物群体捕食或单一捕食行为的?从上面多种角度看都可以看到这种结果,但都有缺陷。因为这几因素都有自己成立条件,但也受到多种否定,那么是否是这几个条件共同作用结果呢?

这个回答显然很勉强,从“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讲,高端食肉动物应是单一个体行动最好,而低级别动物应群力防御。但是它们似乎都有集体和独立行动的捕食行为,这就出现了前提矛盾。

生物每天提供的食物热量是确保其生存最基本条件。而它对食物的捕获多少,是一个有效的保障过程。有时它们有收获,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收获。这就需要它们有一个热量保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此来确保自己消耗模式的变化。

这个消耗模式让我们觉得,一个生物的生存范围中,其食物分布图是否是这个因素结果呢? 初看起来觉得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发现,它同样无法解释生物的群体捕食或单独捕食活动是由这个“等级数量分布图”决定的,更无法解决它们具有的两种共存捕食特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型食肉动作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它们没有必要考虑更多的外来威胁,那么它们为何还要进行群体行动呢?显然它们这种行为不是出于防御性质,而是获得捕食的成功率,提供必要的体能损失补充。这同样无法构成解释它们群体行动或单一行动捕食的原因。

那我们来看看生态环境是否是决定性因素呢?研究发现,狮子在草原活动,其隐蔽物相对单一。而被食者多为食草对象;它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熟悉;同时整体数量有限;逃生能力强。那么狮子群体捕食有利于获得更大成功概率。同时它作为高端食肉动物,单一力量也有利于它随机性完成这样的机会与工作。狼群也是如此;而老虎号称“森林之王”,有茂密的丛林作掩护,个体出动获得的成功率更高。所以环境决定了它们适应用何种方式捕食特征,是独立、还是群体、或者两者共存。有了生态环境的影响,动物在进化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捕食行为,这有利于它们种群保持。而这个解释也可以把所有观点包含在其中。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土壤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土壤动物的数量、种类、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着重论述了土壤动物的分解、生态指示等功能。认为,目前土壤动物研究发展缓慢,基础研究差,生态特征研究仍处于定性与半定量水平;功能研究单一,缺少土壤动物多样性功能研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动物的生态特征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生态环境的各种角度来分析动物的生态特征。

信息采编工作职责及要求1 篇6

信息采编作为网站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承担着为政府部门、广大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重任,为确保做好此项工作,现将信息采编部工作职责及要求如下:

一、主要工作职责

1、做好网站的栏目设置及统筹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2、认真做好栏目的信息采集、编辑工作,对热点、焦点新闻制定专题宣传并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同时对重要会议或活动进行会务宣传、组织报道工作;

3、负责分网站建设的联络协调工作;

4、对网站的信息采编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5、做好文件处理和写作相关工作;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二、信息采编要求

1、要按照栏目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采编,遵循充分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正确性原则,不采编及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信息,不采编敏感和模棱两可的信息, 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2、信息转载要注明信息来源,尊重对方的声明和正当要求,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3、首页栏目的信息标题要尽量采用一句话的形式,避免拐行和省略号的出现,保持网站主页面整洁。

4、严格实行“谁发布、谁负责”的信息发布制度,实行实名制,对采集的新闻、信息、撰写的文章负责,并监管好自己的栏目。

5、合理分配时间,做到统筹安排。信息更新要尽量安排在上午进行,更新时要全面更新,避免出现单一子栏目信息大量更新。

6、网站首页栏目原则上要做到每天及时更新,政策法规类栏目除外,资料类栏目每周至少更新三次。

7、在保证信息质量的前提下,每人信息采编量应在5500条/月以上;信息上报量5条/天,未完成当日工作量者自觉加班完成,特殊情况除外。

1信息及特征 篇7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浙凤单1号是在2014年由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浙江省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出的杂交玉米品种。经验证,浙凤单1号适宜在浙江地区推广种植,具有生育期短、株高适中、果穗大、抗病性好等优势。

1特征特点

1.1植株特点

幼年时期和中后期,浙凤单1号玉米的生长较为繁茂,叶片呈现出深绿色,叶鞘呈现出青色,苗株下部分较薄,中上部叶片向上弯曲,植株类型为半紧凑株型。根据抽测结果,普遍成株高为224.8cm,穗位高84.5 cm,穗长21.8 cm,穗粗5.0 cm,轴粗3.4cm。较其他品种的玉米来说,其生育期更加短、植株高度更加合适、果穗较大。

1.2生育期

生育期是指玉米从出苗期到成熟的天数。浙凤丹1号的春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为10d,与对照郑单958相仿,比照农大108短3d。

2栽培要点

2.1适时播种

玉米的根系属于比较发达的一种,玉米靠根系汲取水分营养,所以必须对根系的生长情况加以重视,土质疏松、肥沃、具有一定抗洪能力的土地是种植浙凤丹1号的最佳场所,其种植深度要保证最小12cm,这样才能保证玉米的培植条件最佳。培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选种和播种,选择适合的种子和正确的播种方式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保障。

以杭州平原地区为例,春季当地温恒定在12℃时为最佳播种期,通常在3月底—4月初开始对露天的地面进行栽培,如采用早春大棚栽培或地膜覆盖栽培等培育形式的话,可以适时提早对育苗进行播种。秋季,其播种时间通常在7月中旬—8月初。

2.2植被密度

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会对其产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玉米的种植密度。仅仅根据种植经验估测玉米的种植密度是远远不够的。但凡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规范,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影响,并且其产量也无法达到最高,充足的阳光照射会使得玉米生长得更加旺盛,所以需要一定的光照空间,最大最优的使用其间密度。

浙凤单1号的种植密度很难被精准控制,一般情况下,每667m2田的玉米植被数量在3500~4000株之间,植被数量是4000~5000株之间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确切的具体数字是很难把握的。玉米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玉米种植密度的影响,为了使玉米良好的生长,必需要掌控好其培植密度。要做到株距与行距的连贯一致,保证株与株,行与行之间有适当的间距,把通风和日照充分运用起来。不仅如此,种子播种的深度也是需要参考的,为了使让玉米生长的更旺盛,播种的深度一般保持在5cm左右。

2.3隔离种植

为了保证授粉,需要将浙凤单1号与其他类型玉米进行隔离种植。隔离的距离要求是至少400m,隔离的时间要求是以不同品种的花的花期为例,互相之间相差至少15d。根据市场对玉米株高以及果穗大小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植被密度为4.50~5.25万株/hm2适用于大田,可采用双行种植,最大行距约90cm,最小行距约30cm,株间距约30cm,间套作栽苗3万株/hm2。

2.4肥水管理

生育期不同的玉米对养分的吸收情况也各不相同,玉米的生长期对矿质需求最大最多的元素是氮。平均每生产100kg米籽粒需氮2~4kg。

施肥的原则为施足基本肥、重施攻蒲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也可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完,尿素可以作为追肥加入,总施肥一般包含有机肥或复合肥,磷肥,钾肥,尿素等。

玉米的生长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营养液要不断供应。要重视玉米基肥,玉米捧肥主要以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若土壤的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也可以施加种肥,但要注意与种子分离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

合理的追肥可以促进玉米的后期生长:适当施加肥料,通常在贫瘠地段多施加。在种植春季玉米和夏季玉米的土地里施加穗肥,其产量增加很明显;在北部地区,苗肥要尽早施加,因为北方气温较低,降水量少,故应尽早施苗肥。

2.5防病防虫

病虫的防害工作从出苗期就应该抓起。种植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出苗期,种子在此期间比较脆弱,一旦遭遇低温冻害,可能在未出土前就死亡了。如果出现农田积水情况,那么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就会被病虫害威胁,所以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病虫的监测工作。病虫害要以防预为主,初期采用生物防治,当遇到植被危害规模较大且无法控制时,则可采用化学防治。

3产量表现

登海3769、登海605、承玉19、丰乐21、浙凤单1号在产量上超过了对照品种的产量,故在品种适应性以及产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适合浙江省推广种植。

2011年,区试普通玉米平均每667m2产量461.9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3%,达极显著水平,比郑单958增产5.9%;2012年区试平均每667m2产量429.6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2a平均每667m2产量445.8 kg,比郑单958增产3.5%。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485.6 kg,比对照增产2.1%。

相对于产量登海3769最高,为8.091t/hm2,接着是登海605,为8.024 t/hm2,分别比对照增产9.55%,8.65%,苏玉10号最低,为6.683 t/hm2,比对照减产9.51%,这些产量波动幅度较大的品种而言,浙凤单1号的产量波动较小较为平稳。

4总结

浙凤单1号玉米的栽培技术对其产量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要想提高其产量,最根本的就是从提高栽培技术入手。育种和栽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两者密不可分。农业专家们需要不断地向农民传授科学的技术技巧,研究浙凤单1号玉米种植需要的地质要求,气候环境,并及时做好病虫防害工作。浙凤单1号玉米只有在适宜的生长土壤,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才能最大程度的收获产量。

参考文献

[1]杨楠,王慧茹,班亚伟,等.玉米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筛选研究[J].种业导刊,2010(18):121-122.

[2]刘艳辉,曾昭杰.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55):262-263.

1信息及特征 篇8

摘 要 近年来,学生的体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建立终身运动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时空特征和建构走向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 体育教学 时空特征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体育教学方式和体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体育教学应该紧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就必须恰当的运用体育信息化这个制高点,体育教学在向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空特征”。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时空特征及其含义,以此为基础分析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建构走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化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时空特征及其含义

第一,高校体育教学将受到信息化推动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深远影响,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体现在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变动以及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中空间和时间因素发展的把握与认同。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在于时间上的创新和学习的统一,以及空间上延伸和压缩的统一及其转换,在失控上强调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实现知识、经验和价值的重组;第二,信息化带来的网络沟通会导致流动性和瞬间性,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重要特征,信息化技术让教学摆脱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将体育教学中难以重复的动作、技巧等采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到网络上,因此,无时间的时间和流动的时间,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信息化技术造成的时空结构变动,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重组,信息化成果的创新和扩散,以及体育信息资源的配置和流动,让高校体育教学的空间、时间变动和重组成为可能,而体育教学空间时间的变动重组,又让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能够脱离空间距离,实现对体育信息资源和关系结构的规则化控制;第四,信息化导致的时空结构变化,促进了体育教学在空间上的整体发展,网络具有宽容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打破地域信息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活动规则,在某个时空中网络是相对稳定的。对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代表时空压缩,对于发达地区,信息化代表时空延伸,延伸和压缩的相互转化,让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二、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建构走向

(一)体育主题知识库的构建

构建体育主题知识库,有效实现体育教学和信息化的结合。体育主题知识库也就是体育教师以体育教学的内容为标准,将不同时空的知识、信息组合起来,形成某种知识信息结构,实际上是以自身独特的组织特性形成的一种特定知识的网络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包括信息技术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体育主题知识库应该包括的内容有:体育实践经验,体育实践活动,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文件和资料,针对体育教学开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以及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网站等。

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体育主题知识库,第一是做好信息交流,体育教师应该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体育信息的流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体育主题的相关信息知识;第二是积累经验,高校体育教师应該通过网络共享教学经验或者学习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三是做好资源整合,使用网络收集与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现体育学习的情境;第四是运用虚拟显示技术,将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和多媒体资源整合到互联网上,构建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和虚拟情境,促进体育教学向实践性、时效性发展。构建体育学习主题知识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建立信息资源网站;在图书馆或者学校网站上,以运动项目分类构建主题知识素材库;体育教师也可以自己创建个人网站或者教师小群体网站等。

(二)以体育教学为基础设计教学

体育教学是一种讲究感觉、体位的运动项目,教学设计应该突出体育的动作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生理机制等,寻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结合点,对于体育教学设计来说,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是难以体现出阶段性的教学效果的,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内在发展需求,学习体育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方面:不同空间资源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并将它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经验,为学生创建一个全息性的、典型性的学习环境;时间进程学习,运用多媒体网络,将教学活动的经验融合到学生目前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时空统一学习,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开辟将来学习的时间向度,促进学生将已有的内在经验进行再组织,并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体育知识结构,学生对体育运动和技能的理解,是在已有的认知和成果为起点,在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单杠骑撑前回环”中为何要“直体前跨”的动作,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投掷铅球的距离和铅球出手的高低、角度和速度都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同时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如图片、短视频等代替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让学生对体育动作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教学课件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梯度、有层次的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经验和知识技能的横向整合。将一项运动中复杂的技能和简单的技能整合起来,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跳远助跑和短跑加速的教学中,教学课件应该将重点放在两个动作的节奏、结构、之间的相似性,用技术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革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对自己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复的诊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形成一个个联系紧密的知识框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对于体育动作教学有很大帮助。例如在短跑摆臂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观察技术动作,与虚拟身体进行交互,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和发力状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观察正确的运动姿势,还能理解运动时的肌肉构造原理,了解了短跑摆臂时身体肘关节、肩关节和腕关节的最佳动作角度。运用虚拟技术开展教学,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五)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主题的研制过程

案例研制就是先规划案例,然后进行案例设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评估,让教学案例更加完善,案例研制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和质量。案例研制需要难度较大的任务和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任务驱动对教学案例进行合作研究和独立探索。例如在篮球后仰投篮动作的分析教学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对案例方案进行设计,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然后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库、资料和相关信息,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感受,让学生通过切实的体验,和教师、虚拟人体、学习成员等对话,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完成的知识结构。

三、结束语

综上,对于高校的信息化体育教学,教师要在深入探讨其时空特征后认真分析其建构走向,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程永春.巧用时空间隔优化体育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4(29):116.

[2] 张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01):82.

上一篇: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下一篇:分公司设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