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夜雨寄北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写夜雨寄北(精选11篇)

改写夜雨寄北 篇1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是说不定哪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在窗前,静静的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觉到了幸福,感觉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改写夜雨寄北 篇2

《无题·相见时难》应是诗人与宋真人初恋的产物。李商隐二十三岁去河南王阳山东峰的玉阳观学道,其西峰灵都观有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是侍奉公主的宫女。由于两座道观之间的往来联系,李得以邂逅而一见钟情。但这一对情人偏偏生活于道观,除了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还要加上森严的教戒限制,因而他们的恋爱就变得十分艰难。《夜雨寄北》则一般认为是李羁旅巴蜀写给妻子的爱情诗。这两首千古绝唱,虚实相生,异曲同工,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堪称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

一、艺术概括,实中生虚

诗人通过艺术的概括,创造“笔所未到,意有所忽”的艺术空白,言外有意,实中生虚,虚实相生。请先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高度概括了诗人黯然伤神的真实感受,然而,相见何难,分别何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李初恋的宋真人年轻美丽,能歌善舞,倾城倾国,使得李思慕不已,这从他的其它初恋诗中可见一斑。“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镜槛》),描写恋人坐在镜台前,恰似芙蓉,又若翡翠。在《日高》中,诗人想象水晶门帘里正在睡梦中的恋人,像红日高照的一朵芍药花,醉态朦胧,楚楚动人,对其爱慕至极,乃至“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贴死屏风上”,诗人幻想自己能学得道家轻身无影之术,飞进西峰灵都观,越过重门,再变成一只粉蛾贴于屏风尽情欣赏,即使贴死在屏风上也心甘情愿。其相思之情炽热如此,而在现实的环境和自我心理压力之下,却幽会难得,故而分别因为“相见时难”而更其难分难舍。其中蕴含的缠绵悱恻之情留待于读者的揣摩与体会。再请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则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切盼与无奈。而一对恩爱夫妻,久久相离,其酝酿积蓄于心中的千言万语,诸如问候,寒乎?饥乎?忧乎?安乎?……亦留待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李妻王氏为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彼此之间一往深情,这有诗人另作为证,如《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诗人写王氏美若出水芙蓉,是颇知名的美人。她善解人意,知书达理,关心丈夫,体贴入微。尤其是末一联“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王氏以弹棋为隐喻,棋局中心为相互争夺而难弹之处,言外之意是劝丈夫别接近政治中心,那里是非最多。李只身滞留巴属,不得而归,只感“万里峰峦归途迷”(《凤》),夫妻牵挂,怎一问一答了得!个中滋味确待读者切己体会。

二、缘情写景,情景相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岁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是说景情可以相生。古人又有以景为实、情为虚,故化景物为情思称为化实为虚,化情思为景物称为化虚为实。所以情景相生也即虚实相生,这在两首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是先说《无题》,诗人缘情写景,借“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抒发分别的百般痛苦。暮春季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韶华易逝,花因如是,人又何尝不然。仅此一句,闲愁万种;离情别绪,凄婉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兴兼用,化虚为实。一对恋人海誓山盟,彼此忠诚,全在春蚕、蜡炬的意象之中。再说《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意象,层递组合,把胸中的愁绪写到无以复加。“巴山”隐言羁身穷山恶水,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夜”,言黑暗笼罩,实见心中阴霾浓厚。“雨”字一出,令人顿感凄凉,再点“秋”字,又厚增一层哀愁。此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化虚为实,化情丝为景物,深得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立象取境之法。又句中下一“涨”字,实乃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用一“涨”字令人想见诗人独处巴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间秋雨淅淅沥沥,声声入耳;点点滴滴,都在心头。似乎分明感到秋池多已涨满,只觉万般愁绪交织着黑夜秋雨,一起笼罩心头;秋池凉水涨而渐满,心中愁绪积而愈深。两首诗哀情生哀景,哀景又更生哀情。

三、虚写对方,实写自我

诗人从对方着墨创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称之实,借对方写自我则谓虚;然而写对方只是想象,故又为虚,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才是目的,因又为实。诗人言人写己,亦实亦虚,曲折有致,委婉感人。也还是先论《无题》,“小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想象分别后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恋人,惟恐云鬓衰变,红颜消退,青春渐逝。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续悦己,其苦情密意,从一“愁”字流溢而出。思及此处,诗人怎不相思万分。同时,诗人又想象到恋人对自己的割舍不下,虽身处另一方,却想到诗人郁郁而孤,幽幽而思,必会长夜苦吟,日复一日,岂不身心憔悴。然此情无计可施,唯有默默祝愿诗人,应觉月光寒冷,而能懂得自我保重,以待来日。一个“应”字又是怎样的一种万般无奈与聊以自慰。念及此境,诗人又怎能不望穿秋水。热恋双方彼此相思,其期盼之情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再论《夜雨寄北》首句一问一答,巧留空白,发人想象,其中“君问归期”当然可作虚写对方,上有所言,此不复言。这种从对方着墨而虚写自我的笔法,在李的爱情诗中是常见的。且看他的《摇落》,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的思念,末二句:“遥知粘洒意,不减欲分襟”,却从京城其妻王氏写起:遥知妻子思念自己,泪洒衣襟,与当年分手时一模一样。虚写妻子泪洒沾襟,乃实写自己思断柔肠。而诗人的幽幽相思,切切眷恋,又全在言外。虚写别人,实写自己,似虚还实,实而又虚。其境幽幻,其情动人。

四、虚写未来,实与当前

诗人写当前为实,幻想未来为虚;虚写未来,又是为了写当前的真情实感。当前的情感藏于心中,这又为虚;用之虚写未来而创造的意象,却又为实。这样,当前与未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回环比照,似真还假。如此,感情的抒发也就更加迂回动人。还是先说《无题》,客观的种种阻隔,精神的种种障碍,诗人与恋人不得一见,然而对于未来,却在无奈中怀着希翼,“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幻想着,期待着青鸟传书,与恋人后会有期。未来究竟如何,成为留于读者想象的空白。比照现实,更见爱情的执著。其缠绵悱恻之情,因而不绝如缕。再说《夜雨寄北》,诗人幻想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共享团聚的温馨。然而“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而诗人却只能是真实地处于孤寂凄凉之地的当前现实之中,则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形成了往复的对照;今宵——他宵——今宵形成了回环的时间对比。“巴山夜雨”重出递进,幻想中的温馨将现实的凄苦比照的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动人心魄。其结构也因此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浅谈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想象美 篇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诗作。从整个诗歌来看,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诗歌首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君问归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回答是“未有期”。也就是说,我回家的时间没准儿。妻子盼望着丈夫回家,可丈夫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这对妻子来说,是多么的失望;对丈夫来说,又是多么的辛酸。而诗人又采用了反向的写法,明明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反说是妻子思念自己。这样写,不但说明诗人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且比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表现得更为凄凉与辛酸。接着第二句写眼前的景象:“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诗中,“巴山夜雨”写的是自然之景,是眼前的状况,但其中的“秋”字却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与忧愁。这“悲凉与忧愁”就如同淅淅沥沥的夜雨下个不停,装满着整个心房,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中所表现出的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羁旅他乡的诗人并没有接着描写内心的忧愁如何深重,他转而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能够“共剪西窗烛”?诗人盼望着团聚的那一天。这时,诗人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对团聚充满了憧憬,并想象着团聚的那一天,“却话巴山夜雨时”。也就是说,要尽情地说说今晚的“巴山夜雨”,说说此时思念家乡亲人的心里话。诗歌的最后一句回应了第二句,但要注意的是,前一个“巴山夜雨”侧重于自然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秋日的夜晚下着淅淅沥沥的夜雨,也可以说是诗人为表现自己的情感设置的环境;而后一句的“巴山夜雨”,却蕴含着诗人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那个晚上的思念之情、羁旅他乡的忧愁,以及仕途坎坷的辛酸。“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想象使诗歌由写惆怅又突破惆怅,写希望的幻灭和希望的重燃,情感在时空中交错发展,最终得以升华。特别是诗人在充满着美好的想象中,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白”。这一“空白”不但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而且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羁旅他乡时凄凉的心境,以及内心的至情之美。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蕴含着艺术“空白”的佳作,极具深沉而开阔的审美艺术意境,表现出空灵之美。同时,读者在审美鉴赏时,运用想象遨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动人情怀。

(选自新浪博客,本刊有删改)

《夜雨寄北》考证 篇4

《夜雨寄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却朴实无华,如家常所叙之口语,亲切自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一问一答,似有来信询问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确定,次句写眼前之景,巴蜀之地的秋夜,雨声淅淅沥沥,连绵不绝。第三句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遥想归去之后西窗夜话的温情场景,给人以期盼,又有一丝无奈,最后一句再次回到眼前之景。短短的四句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首朴实无华又意蕴深长的诗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玉溪生诗意》评价其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然而这首诗也是一首存疑诗。从诗的内容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这首诗应该作于作者在巴蜀期间,唐诗中的巴山并非指湖北巴东县南之山,而是泛指四川境内之山,如杜甫的“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伤春》之二),及义山本人的“掩霭巴山,繁华蜀国”(《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等,都是用巴山来泛指东川之山。另外,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当在秋季,而且义山在此地应该淹留已久,但这首题为“寄北”的诗,到底寄给谁,却存在几种说法,笔者将对此进行考证。

一.寄内诗,作于大中二年说。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此诗题做《夜雨寄内》。冯浩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做‘寄北’”。杨柳的《如何破解李商隐诗》认为此诗作于大中二年义山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冯《谱》和张《笺》都认为义山曾在大中二年有过一次短暂的巴蜀之游,这首诗就是在此期间写给当时在北地的妻子。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认为这首诗是作于大中二年的寄内诗,但也不完全相同,一种认为李此时在郑幕,一种认为在柳幕。根据冯《谱》张《笺》的记载,李商隐在大中元年被郑亚辟为观察支使,随亚赴桂州,于大中五年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入柳幕,因此杨柳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这一年,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商隐未跟随,按冯《谱》记载,李商隐应是先自桂返洛,后出游江汉巴蜀,在深秋时期略顿巴蜀。但刘、余的《集解》认为此说不正确,因为商隐有一首《陆发荆南始至商洛》,诗中提到“四海秋风阔,千岩暮景迟。”可见商隐抵达洛阳时已是深秋,如果返洛后再出行至巴蜀,往来数千里地,“而云‘深秋略顿巴巫之境’,则时间直若停滞不动矣。”因此冯说不成立。

张《笺》认为商隐是自桂返洛的归途中,先到巴蜀,后由荆南赴洛阳,返洛后又入京。并且认为《夜雨寄北》作于初秋,入京在九月初。那么商隐从巴蜀到京都用时两个月,从这个情况看,应该不会出现滞留巴蜀的情况,而且从诗中所说“君问归期未有期”来看,应当是归期未定,若按张说,则是已启归程,就不会说“未有期”了,因此张说也不成立。

二.寄内诗,作于大中五年说。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当时柳仲郢任东川节度使,李商隐入柳幕,随柳仲郢入川,《夜雨寄北》就是写给当时在长安的妻子的。

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根据商隐年谱的记载,商隐罢汴幕归京,到达时是春夏之间,当时他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二人未能最后相见。根据史事札记记载,商隐归京后无路可走,再次以文章干谒令狐,令狐虽一直认为商隐背弃家门而耿耿于怀,但见其诗怀念往日之情,亦不免恻然。在他的帮助下,商隐得以补太学博士,七月,柳仲郢任东川节度使,辟商隐为节度书记,商隐因料理家事,于九月初始启程赴梓。因此,李商隐到达东川梓幕初期,他的妻子就已经去世了,又怎么会在长期羁留后给妻子写回信呢?

至于此诗是寄内诗的另一凭证《万首唐人绝句》,因为现存的义山诗集旧本中,除了姜本外全部做“北”而不做“内”,而且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刊刻的《万首唐人绝句》也是“寄北”。因此孤证难鸣,以此来证明此诗是寄内诗不足为凭。至此可以推测,这首诗不是寄内诗。

三.寄给情人说。

唐汝询对此诗的注是:“题曰‘寄北’,此必私昵之人。就景生意,为后人话旧长谈。”如果这个“私昵之人”不是妻子,就应该是他的情人了。

李商隐的确是一位多情才子,在他的一生中有过几次刻骨铭心的恋情。上世纪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曾对李商隐一生的爱情故事做过考证。但有些推测缺乏事实依据,而商隐被后世所认同的有三段恋情。

第一段是与名为柳枝的姑娘的恋情,第二段是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这两段都是商隐结婚之前,且他在开成三年前也未到过四川,因此《夜雨寄北》不会是写给这两位情人的。

第三段就是与妻子王氏的感情。开成三年,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邀请在其幕下担任从事,王爱其才,以自己的`小女妻之。虽然与王氏的婚姻使他深陷牛李党争的漩涡,但他并不后悔,在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感情深厚,而且在王氏死后仍对她念念不忘,写了许多悼亡诗怀念她。在梓幕时,柳仲郢同情他鳏居辛苦,要把才貌双全的乐妓许配给他,也被他拒绝。最终独居到死。可见李商隐虽然多情,却不滥情,是一个钟情自守的人。这首诗写给情人的说法也就自然不成立了。

四.梓幕时期,寄给友人说。

刘余锴和余恕诚编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认为《夜雨寄北》当是寄给友人的,而且是作于梓幕时期。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最为可信的,因为回顾商隐的一生,他有可能在大中二年自桂管幕返北时曾在巴蜀有过短暂的游历,但这并不符合《夜雨寄北》中长期滞留的情况,因此不会是做于此期。再就是大中五年之后跟随柳仲郢到梓幕,直到大中九年韦有翼接任东川节度使,商隐才随柳返京,这期间仅在大中七年,因思乡念子情切返回长安一次。《夜雨寄北》应当是作于商隐在梓幕时期。并且诗中流露的羁留盼归之感和他在梓幕时期的一系列诗作也有相同的情愫。例如作于在梓幕第三年的“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二月二日》),以及“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

李商隐虽然一生都仕途不顺,生活贫困,但在梓幕时期应该是他最为难过的时期,没有妻儿的陪伴,也没有情人的慰藉,这个时候,唯有朋友的关怀才能稍作安慰吧。有一种推测说此诗是写给温庭筠的。二人过从较密,同样受到牛党的排挤而郁郁不得志,又因为诗才极高而并称“温李”,彼此惺惺相惜。这样看来是比较可能的,但笔者资料有限,没有更多更确凿的证据证明,因此也止于推测而已。如果要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五.总结

夜雨寄北杂文随笔 篇5

夜雨萧索,荒漠风冷,残天无月,断刀锋寒。

驼铃声隐隐,北漠风沙日日漫卷。

疲倦的灵魂伴随梦中的声响和沙雾,将被再度引往何处?

吾友,天色将晚。秋雨深寒,霜风漫漫,你且驻足,往廊下与吾再共饮长谈一番?

谈起我们自幼年开始的友情,羁绊如藤蔓伴随年岁即长,风沙磋磨的岩石上还留有你我切磋的刀痕,未曾留下任何名字,路人旁经时那年少恣意的过去依然历历在目。

你孤身一人踏过行路,你披风卷尾扬起飞沙,你飘扬发尾带起寒风,你眼角眉梢凝结时光。

你沉默在夜晚的呼吸,伴随跳动的火焰,闪烁着朦胧的光跃然在每一个迷蒙梦中。

你可曾看见什么,听闻什么,又、忘记什么?

停顿在笔下的雨霖铃,惊动远山后的紫雷。听闻它音的层云开始叠覆,于是我们庭院面对的清塘漪漪而歌。

于是我寄你的信每一字都如同这廊下滴雨,清脆落地,漫溅水花。

而你的叶笛音,在这纷扰尘世的一片惊诧中,固执如你一般幽幽传响。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呆,明明是陷阱你也要来,明明是毒药你也要尝,明明是痛楚……”

明明是痛楚,肉体受过,灵魂受过,却依然没能像规避陷阱,抵抗毒素那样抵御得住。

伤痕一遍遍复原,血液一次次再造,共同经历过的夜晚一遍遍迎来白昼,相互错过的时间一页页翻过。

然而——“绝尘,我好怕你来,又好怕……你不来……”

惊雷之后,是大雨。

旧信墨淡,有新言。

“绝尘,你对我说过的话,就一定会做到。”

北漠之风吹尽我们残损面容,昔年经过的巨石已风化成粉,欲一点点覆盖我们伤痕累累的身躯。

一点点将彼此依偎的你我砌成原石。

“我还是怀念小时候,那个温柔体贴的你。”

你带我行过黄沙万里,你随我走过陌上千巡,你的影子映在风雨里,淌过你面容的风雨濡湿我掌心。

绝尘,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思念的诗句——《夜雨寄北》 篇6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夜雨寄北》作者简介

夜雨寄北杂文随笔 篇7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唉,也只有像我这样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忍受得了你这个暴力狂了。”

夜雨萧索,荒漠风冷,残天无月,断刀锋寒。

驼铃声隐隐,北漠风沙日日漫卷。

疲倦的灵魂伴随梦中的声响和沙雾,将被再度引往何处?

吾友,天色将晚。秋雨深寒,霜风漫漫,你且驻足,往廊下与吾再共饮长谈一番?

谈起我们自幼年开始的友情,羁绊如藤蔓伴随年岁即长,风沙磋磨的岩石上还留有你我切磋的刀痕,未曾留下任何名字,路人旁经时那年少恣意的过去依然历历在目。

你孤身一人踏过行路,你披风卷尾扬起飞沙,你飘扬发尾带起寒风,你眼角眉梢凝结时光。

你沉默在夜晚的呼吸,伴随跳动的火焰,闪烁着朦胧的`光跃然在每一个迷蒙梦中。

你可曾看见什么,听闻什么,又、忘记什么?

停顿在笔下的雨霖铃,惊动远山后的紫雷。听闻它音的层云开始叠覆,于是我们庭院面对的清塘漪漪而歌。

于是我寄你的信每一字都如同这廊下滴雨,清脆落地,漫溅水花。

而你的叶笛音,在这纷扰尘世的一片惊诧中,固执如你一般幽幽传响。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呆,明明是陷阱你也要来,明明是毒药你也要尝,明明是痛楚……”

明明是痛楚,肉体受过,灵魂受过,却依然没能像规避陷阱,抵抗毒素那样抵御得住。

伤痕一遍遍复原,血液一次次再造,共同经历过的夜晚一遍遍迎来白昼,相互错过的时间一页页翻过。

然而——“绝尘,我好怕你来,又好怕……你不来……”

惊雷之后,是大雨。

旧信墨淡,有新言。

“绝尘,你对我说过的话,就一定会做到。”

北漠之风吹尽我们残损面容,昔年经过的巨石已风化成粉,欲一点点覆盖我们伤痕累累的身躯。

一点点将彼此依偎的你我砌成原石。

“我还是怀念小时候,那个温柔体贴的你。”

你带我行过黄沙万里,你随我走过陌上千巡,你的影子映在风雨里,淌过你面容的风雨濡湿我掌心。

绝尘,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篇8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夜雨寄北李商隐翻译 篇9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夜雨寄北:夜里下雨的时候,写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期,期限,回家的日子。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此泛指东川一带的山。

池:水池,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盼望之词,相当于何时能够。剪……烛,剪烛花,意思是秉烛长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边共同剪着蜡烛那跳耀的火花,一边和你彻夜聊叙多年的离情别绪。

却:做发语词理解比较好一些吧。

【古诗今译】

你已经不止一次地来信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可我一时还无法确定。今夜巴山这里又在下雨,秋水已经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边在窗前共同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你描述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啊?

【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一党一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本篇是诗人寄给他那一直在北方老家盼望他早日回归的妻子的,是一首思念妻子的抒情之作。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望着不断长着秋水的池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当时诗人客居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今西安)老家,因此标题用了“寄北”的字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品开篇以问答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客居他乡的环境——雨夜。从 “君问归期”这一个“问”中,我们看出了开篇笔调的沉重。诗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不止一次收到过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来信,本应该回信,可却因种种原因,一时还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无奈之中只好搁笔。在这样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着淅沥的雨声,看着不断上涨的秋水,诗人独自客居他乡,孤寂的.情怀,离别的苦楚,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怎能不充塞于心头?因此诗人以饱蘸无奈之情的笔触避开何时才能回家这一能一座大的问题,写下了包含一着苦楚与无奈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紧扣“夜雨”,把情绪来了一个超乎常人思维的笔锋大逆转,将作品的思绪从孤寂、离愁和思念这一沉闷的基调中走出来,憧憬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场景——他日重逢,真的好想回到家乡和妻子一同坐在窗前,一边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妻子描述今夜巴山这下着秋雨的情景。这是一个幸福美好的想象,也是对夫妻一团一聚共叙离愁别绪的热切盼望。然而满腹的寂寞与思念,只能寄托于将来,只有寄托于想象,只能以遥想重逢后的欢一愉排遣眼前的孤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空寂与无奈。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篇10

夜雨寄北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扩写作文 篇11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秋夜,诗人李商隐坐在窗前的烛光下,手里握着家乡故友的来信。友人在信中询问李商隐何时回家与家人和朋友们团聚。李商隐看完信后在屋里踱来踱去,沉思着,自己旅居巴山已有数年了,未曾回过家乡,如今,不知家乡的亲人与故友过得怎样,村前的那棵桂花树开了没有,曾经与朋友吟诗下棋的小亭还在吗?

窗外的雨滴滴嗒嗒地下着,屋前池塘里的水已经涨满了,可是雨却没有停止的迹象。李商隐立在窗前,望着漆黑的雨夜,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他曾经与朋友们在一起饮酒作诗,赏诗论道的情景,浮现出他们一起外出旅游,意气风发的情景。可是现在却与朋友天各一方,多年未曾相见。自己独自一人,羁旅巴山,好像与世隔绝一样。李商隐愈发地感到孤寂与苦涩,思乡之情也变得更加地浓郁。什么时候才能与友人再次相见,像从前一样过着既快乐又充实的生活,那该多好啊。

半年后,李商隐乘船回到了故乡。终于回到了故乡,李商隐特别激动,和朋友亲人们起大摆酒宴,尽情地吃喝玩。饭后,李商隐把朋友带到了景色盎然的花园中,与朋友谈起了自己是多么想念家乡的朋友和亲人。这次回家就为了和大家团聚在一起,又谈起自己和朋友以前的一些快乐的事情,最后说起了那天夜里在绵绵的秋雨中是怎样地思念他们,是怎样热切地期望快点回到家乡。

上一篇:运输队2011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事迹(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