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共6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篇1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篇2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是力学的基础,而密度的测量是中考的考点和热点,是对天平、量筒等仪器使用技能的考查,并且和浮力、压强等力学知识联系密切,特殊密度的测量更是其中的难点.考试标准中提到:要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工具来进行密度的测量.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问题中所提供的器材和特殊的物质巧妙地进行设计,完成测量,其中特别要注重物理方法的使用.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采取了等效替代法的思路进行分析、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特殊密度的测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常规密度的测量,对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有了一定掌握.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比较高涨.初中学生的逻辑运算能力虽有提高,但还不习惯于用符号进行抽象运算,而等量替换法要求应用者能灵活将所学的原理、定律进行迁移,因此学生在科学计算过程中会感到困难,为此,教师要多多启发、及时疏导、帮助解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效替代法,并且学会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

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方法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对等效替代法的认识、理解和使用;难点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密度.等效替代法是一种科学方法,是把一个待求量用另一个已知量来代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作用很大,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五、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以案例为背景,渗透方法、理顺思路,用启发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策略达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

以复习→问题导入→学生尝试、探索→教师提出方法→学生再尝试、解决→师生总结的方式展开教学.

复习:

1. 常规密度的测量实验的一般步骤:

(1)根据测量需要选定相关物理公式;

(2)由公式中待测的物理量选定测量工具;

(3)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正确测量、读取数据,以及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

2. 怎样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根据密度公式来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因此,只要测出固体或液体的( )和( ),代入公式便可求得它们的密度.

问题导入:

若给定的物质特殊,比如:物体太小,不能直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太大,超过天平的量程或不能放进量筒……此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

若给定的器材特殊,比如:只有测量质量的天平,没有量筒;只有测量体积的量筒,没有测量质量的天平;给定的天平没有砝码……此时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找到解决的办法,然后分组展示(略).

教师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评析,引出等效替代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讲一下?(学生讲述:三国时期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参观的人纷纷议论,这大象会有多重,曹操年仅6岁的儿子曹冲想出一个称象的办法:把大象牵到船上,看船沉下去多少,在船舷上做个记号,之后牵走大象,再往船上装石头,使船沉到原来的记号处,然后分批称出船上石头的总重,便是象重.)

师:其实,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种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的限制,不能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可使问题简化,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它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处理的一种科学思想方法,是物理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特殊密度测量实验中,主要体现在等量这个效果上,比如体积等量、密度等量或者质量等量等,抓住等量进行替代,选用别的实验器材和方法来替代等.在应用等效替代法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哪个量替代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师: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解题思路则是如何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题中一般会因缺少量筒而无法直接测出体积,此时往往要利用水来间接测出液体的体积,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最后根据求出密度.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和最优化原则.因为自主设计实验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最简单同时实验误差又小的实验方案.

案例1:某同学要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现有一架托盘天平(带有一盒砝码)、一个小烧杯和适量的水.(1)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2)根据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用字母符号表示)写出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教师提示:不能直接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因此抓“体积”这个等量,可以用“水+天平”解决,可以让水和待测液体的体积相等,再用天平称出水的质量,即可得出

学生分组讨论: 要测定液体的密度,就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本题液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由于没有量筒,液体体积不能直接测量.可运用“替代间接测量法”测出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体积.实验时,让液体的液面与水面相平,这时液体体积就等于水体积.

答案展示:

(1)①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烧杯中装满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则水的质量为m2-m1;

③倒掉烧杯中的水,装满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3,则液体的质量为m3-m1;

nlc202309011738

评价:此方法是在没有量筒的条件下依据“体积”这个等量来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不必装满,只要保证两者体积相等即可,注意的是倒掉水时,一定要擦干、擦净,尽可能减小误差.

案例2:小李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给定天平、量筒和一个大烧杯及足够量的水.但在操作中,小李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请同学们帮助小李同学测量瓷片的体积及密度.

教师提示:用同一容器装一定量水,在水面处做标记,再用该容器装被测液体到标记处,则V液=V水=;用同一容器装一定量水,将被测固体浸没在水中,在水面处做标记,再取出物体加水到标记处,则V物=V加水 .

学生分组讨论:先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瓷片的质量为m;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标记,取出瓷片;往量筒装入V1的水,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记下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为V2,则瓷片的体积等于量筒中倒出的水的体积V1-V2,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可得瓷片密度.

评价:此实验思路是依据“体积”相等这个等量思想进行设计的,当把物体从水中取出时,物体上必然带出一部分水,导致测出的体积偏大,密度偏小.若实验中给定溢水杯,也可以利用溢水杯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即将适量的水倒入溢水杯中,让水面与溢水口相平,再将物体轻轻放入溢水杯中,浸没到水中后,物体所排开的水全部盛于空烧杯中,再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如右图所示.这种方案由于无法将烧杯中水倒净,因此测出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案例3: 给你一架无砝码、无游码、已调好的等臂天平和一个量杯、细绳、一些细砂及适量的水(设水的密度已知).请你测出一块小矿石的密度,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及要测量的物理量;

(2)推出用所测物理量表达矿石密度的表达式.

提示问题:测小矿石的密度,须测出小矿石的( )和( ),用量筒可测出小矿石的( ).

教师提示:小矿石的质量如何测得是本题的难点和重点.当不能直接利用天平称质量时,可以用“水+量筒”或“已知密度物体+水+量筒”的办法解决,通过“质量”这个等量来间接测量,从而达到“等效替代”的目的.

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m=?籽V,对已知密度的物体,如果其体积能够测得,则其质量可求得.在所提供的物体中,只有水的密度已知,其他密度未知,利用量筒和水以及天平,可以间接地测出其他物体的质量.

为了使被测小矿石的质量与量杯中水的质量相等,测量小矿石质量前,需先用一些细砂平衡量杯的质量,即在一盘上放空量杯,在另一盘放细砂并调节细砂的量使天平平衡,再在装细砂的盘中加小矿石,并在量杯中加水,使天平再次平衡,此时m石=m水=?籽水V水,读出水的体积即可求得m水、m石 .

答案展示: (1)实验步骤及要测量的物理量V1:

A.将空量杯放在天平的右盘,在天平左盘放适量的细砂,使天平平衡;

B.在天平左盘放上小矿石,在右盘的空量杯中慢慢加水,直至天平再次平衡;

C.记录下此时量杯中水的体积V1;

D.取下量杯,在杯中装适量的水,记录下此时量杯中水的体积V2;

E.将小矿石放入量杯中,记录下此时量杯中水面对应的示数V3 .

(2)推导:m石=m水=ρ水V1,V石=V3-V2

所以矿石的密度

评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此类方法,通过水的质量来替代待测物的质量,达到“质量”相等的目的,从而解决有缺陷的天平、给定杠杆等类似问题.

小结:对于常规以外的密度测量,要利用好等效替代法,根据特殊的条件进行实验设计,比如:只利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只利用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等.在以后的压强、浮力、杠杆等知识学习中,我们将遇到更多类似情况,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练习:1.给你一架已调好的天平(配有砝码)和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包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计算该金属颗粒密度的表达式.

2.德化生产的瓷器举世闻名,瓷都中学的科学探究小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测量瓷器的密度,他们所用的器材有:若干小碎瓷片,足够的水,一个质量为m、容积为V0、有密封盖瓶子,问:

(1)他们还需要选择 ,才能测出小碎瓷片的密度.(只限选一件仪器)

(2)请简要写出测量过程,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所测量的物理量.

3.现有天平一架、矿泉水瓶一个、足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包“蒙牛”牌牛奶的密度,要求写出步骤和密度表达式.

4.给你一把钥匙、溢水杯、足量的水、天平(带砝码)、细线,请测出钥匙的密度.

(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钥匙的质量m;

②在溢水杯中装水,使水面与溢水口相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用细线拴住钥匙放入水中浸没,溢出部分水;

④ (请补充完整);

(2)用上述物理量写出钥匙密度的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5.如图,矿石的质量已经用天平测出,从图A到图B是测量体积的情景,这样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

七、设计反思

本节课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把等效替代法融入特殊密度的测量实验当中,先了解等效替代法,然后在案例中认识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等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升华,不光解决了实验问题,还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且在设置问题的同时,充分体现等效替代法的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不失时机地启发、点拨,才不会使学生陷入困境当中,而是有思路、有兴趣、有目的地去思考和探究.本节课有难度、容量大,可以事先设置预习学案,以减轻课堂的压力.对于特殊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用简图先描绘物理过程,配合适当的语言表述,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制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供其他学生分析、思考,以达到生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篇3

一、测固体的密度(规则的固体与不规则的固体)的方法与步骤

二、测液体的密度的方法与步骤

[随堂练评]

1、小军做“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时,先往玻璃杯中盛盐水.用天平称出杯与盐水的总质量是141.5g,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量筒示数如下图A所示,再用天平称出杯中剩余盐水和玻璃杯的总质量,此时,天平的砝码和游码的刻度如下图B所示,则小军所测的盐水的密度为多大?

2、在“测定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

(1)现有器材:天平、砝码、量筒、铁块、玻璃杯、水、细线、盐水,其中需选用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需进行的操作有:

A、用天平测出玻璃杯的质量; B、根据测得的数据求出盐水的质量; C、往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求出盐水的质量;

D、用量筒测出玻璃杯中盐水的体积。

3、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采取下列实验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是()A、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B、用天平称出量筒的质量 C、在量简内倒人适量水,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

D、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内,记下石块和水的体积 4、4、石蜡总是浮在水面上。你能想办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它的密度吗?(把你的办法和算式写出来)

[课外作业]

1、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kg/m3,冰的密度是0.9×103kg/m3,一块冰熔化成水时,它的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变大,__________变小。

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3、一长方体木块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体积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

4、如右图中三个同样的瓶子甲、乙、丙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水银、酒精,已知ρ水银>ρ水>ρ酒精,则甲瓶中装的是________,乙瓶中装的是________,丙瓶中装的是________。

5、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1∶2,它们的密度之比是________。

6、一个瓶子最多装lkg的水,用这个瓶子最多能装酒精的质量是()A、大于lkg B、小于lkg C、等于lkg D、无法确定

7、某容器最多可装500g酒精(酒精的密度为0.8×l03kg/m3),现有2.34kg密度是0.9×103kg/m3的某种液体,最少需此种容器多少个才能装下该液体?()A、3个 B、4个 C、5个 D、6个

8、某实心的铜雕的质量为445kg,现要用蜡将其复制成大小一样的蜡制晶,求需用多少千克的蜡?(ρ铜=8.9×103kg/m3 ρ蜡=0.9×103kg/m3)

10、有一个空瓶的质量为0.2k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0.6kg,求:(1)此瓶的容积是多少?(2)若用此瓶装满油后总质量是0.5kg,那么这种油的密度是多少?

11、将一质量是6g的金戒指缓慢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称得溢出的水的质量是0.4g,问:此戒指是纯金制成的吗?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习惯。

【八年级《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

4.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报告

5.《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6.探究物质的密度课件

7.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学反思

8.密度的测量评课稿范文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篇5

授课人:于会娟 授课时间:2016年12月19第1节 授课班级:八(8)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的认识.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等有初步认识和感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

1.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教学难点】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教具准备】

天平、量筒、盐水、铁块、塑料块、水、烧杯、细线、牙签(或细铁丝、大头针)、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新课引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物体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体积如何测量呢? 展示长方体的铁块和不规则的塑料块、一些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测量规则固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但如果是液体的体积和像这个不规则塑料块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这就是今天这次课我们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新课】

一、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展示一个量筒(或量杯),告诉学生用这个量筒(或量杯)就可以测量水和塑料块的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量筒(或量杯)的结构.多媒体播放课件“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

下面请大家思考,如何用量筒量取体积为50mL的水.请几位同学上台给大家演示.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教师和学生评判.教师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纠正.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读法让学生判断.总结: 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面的凹液面相平齐(注:如果是凸液面,则视线与凸液面相平齐).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乙、丙图错在哪里?会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请三位学生演示乙、丙两种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然后作出总结:乙图读数导致测量结果偏大,丙图读数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板书:1.量筒水平放置在实验台上,弄清量筒的最小刻度和最大量程.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凹面(或凸面)相平齐.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既然量筒可以测量出液体的体积,那么不妨由乌鸦喝水想到利用固体排开液体的方法间接测量出排开液体的体积便知道固体的体积.下面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量筒测量出这个不规则塑料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如何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①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如图甲)②将待测小固体用细线拴住,轻轻地浸没于量筒内的水中; ③正确读出水面上升后的总体积V2;(如图乙)④计算被测小固体的体积:V=V2-V1.注意:①取水要适量,使塑料块放入后既能完全没入,同时又不会超出刻度线之上;

②为了便于操作,用细线系住塑料块轻轻地放入量筒中,以防水溅出或砸坏量筒;

③所测固体既不吸水又不溶于水(如海绵、软木块、蔗糖块等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体积),更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金属钠).三、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我们知道天平可以测量质量,又知道量筒可以测量体积,那么测量物体的密度就没问题了,下面我们开始测量盐水、塑料块的密度.请大家阅读教材P118内容,设计实验步骤完成探究实验.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方法、器材和步骤,并设计记录数据表格.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测量盐水(或未知液体)的密度”,并讲解: 测量盐水(或未知液体)的密度(多媒体课件)(1)实验原理:ρ=m/V;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盐水;(3)实验方案: A.第一组设计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③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2-m1/V.B.第二组设计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2-m1/V.C.第三组设计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③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1-m2/V.引导学生就上述方案进行评估.教师参与讨论,适时点评.方案A、B中,由于有一部分盐水沾在量筒(方案B沾在烧杯)内壁上,这样,尽管我们操作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但测量的盐水的质量偏小,因此,得到的数据还是有误差,导致计算的结果偏小.方案C相比于方案A、B更合理,因为尽管少量的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但不会影响量筒中盐水质量的测量.因此,测量的结果更准确.记录数据填入表格1中.(用多媒体展示)

表1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18页《科学世界》.学生交流、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可让学生谈谈从中有什么感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请同学在课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篇6

知识点1 油脂、糖类、蛋白质的基本性质

1.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①甲酸甲酯 ②蔗糖 ③葡萄糖 ④麦芽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约翰、芬思等三位科学家因在蛋白质等大分子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蚕丝、羊毛、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B.蛋白质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产生盐析现象 D.蛋白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将会失去生理活性

3.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D.蛋白质溶液遇硫酸铜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知识点2 糖类水解产物的检验

4.用来证明淀粉已部分水解,需选用的试剂为()①碘化钾溶液 ②碘的酒精溶液 ③银氨溶液 ④石蕊试液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进行淀粉水解实验,同时检验水解产物和水解是否完全,除加淀粉和水之外,还需加入相应的试剂及加入顺序最好是()A.碘水→NaOH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

B.稀H2SO4溶液→碘水→NaOH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 C.稀H2SO4溶液→NaOH溶液→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 D.稀H2SO4溶液→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 知识点3 油脂、糖类、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A.纤维素在稀硫酸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

B.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C.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发生反应 D.淀粉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

7.当含有下列结构片断的蛋白质在胃液中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知识点4 有机物的检验和鉴别

8.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袋中,扎好后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过足够长时间后,取出袋内的液体,分别与①碘水、②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③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A.显蓝色;无砖红色沉淀;显黄色 B.不显蓝色;无砖红色沉淀;显黄色 C.显蓝色;有砖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D.不显蓝色;有砖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9.对某有机物进行实验鉴定,其结果如下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不加热无变化 ③加入锌粒不反应 ④与含碱的酚酞溶液共热,发现红色褪去,则该有 2 机物可能是()A.甲酸 B.葡萄糖 C.蔗糖 D.甲酸异丙酯 【练综合应用】

10.如图所示,淀粉水解可产生某有机化合物A,A在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B(C6H12O7)或C(C6H10O8),B和C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A、B、C都可以被强还原剂还原成为D(C6H14O6)。B脱水可得到五元环的酯类化合物E或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F。已知,相关物质被氧化的难易次序是:RCHO最易,R—CH2OH次之,最难。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A、B、C、D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

11.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甲酸乙酯中的一种。经实验可知:

①B、C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A遇碘水变蓝色;

③A、C、D均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液均能发生银镜反应。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1)A是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_; C是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2)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蔗糖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甲酸乙酯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章末复习课 目标落实

1.简单甘油酯 混合甘油酯 高级脂肪酸 甘油 皂化 高级脂肪酸盐 甘油

2.多羟基醛 还原 多羟基酮 还原 还原 葡萄糖 果糖 还原 葡萄糖 葡萄糖 3.α­氨基酸 —NH2 —COOH 可逆 不可逆 苯环 高效 专一 双基落实

1.A [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机物结构中含有醛基;已学过的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 3 机物有卤代烃、酯及低聚糖或多糖等。甲酸甲酯中有和;蔗糖能发生水解反应,但无;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不能水解;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同时也能发生水解反应。] 2.D [蚕丝、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uSO4是重金属盐,其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会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3.B [本题考查了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基础知识。这部分需要掌握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掌握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和用途。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烃基,分子中有双键,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但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蛋白质溶液遇硫酸铜发生变性凝固,不能重新溶于水。] 4.B [碘遇淀粉变蓝,而碘化钾遇淀粉不变蓝。石蕊试液和淀粉以及淀粉水解的产物混合,均无变化。要证明淀粉部分水解,既要证明存在淀粉又要证明淀粉水解后生成了葡萄糖,可以用碘证明淀粉的存在,用银氨溶液证明淀粉水解生成了葡萄糖。] 5.B 6.B 7.D [将蛋白质片段按中C—N键断裂的方式切断,断开后加—OH、—NH—加H,分别组装成各种氨基酸,再根据各氨基酸的结构,找出水解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 8.B [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经足够长时间后,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后渗透到半透膜袋外水中,而淀粉酶属于蛋白质,为高分子化合物留在袋内,遇浓硝酸变黄色。] 9.D 10.A.CH2OH(CHOH)4CHO B.CH2OH(CHOH)4COOH C.HOOC(CHOH)4COOH D.CH2OH(CHOH)4CH2OH 解析 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A),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由题给信息可知其中的—CHO先被氧化,然后再是—CH2OH被氧化。看官能团变化前后原子数目的多少,若是—CHO被氧化,则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氧原子,其它原子没变,则B(C6H12O7)是—CHO被氧化的产物。分析C(C6H10O8),则多了两个氧原子,少了两个氢原子,则是—CHO与—CH2OH都被氧化成了—COOH。再分析D(C6H14O6)与原物质A(C6H12O6)相比较,多了两个氢原子,可认为是醛基被还原了(与H2加成)。

11.(1)淀粉 葡萄糖 甲酸乙酯 蔗糖

催化剂(2)①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水浴加热②CH2OH(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H2O+3NH3

解析(1)B、C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其结构中一定含有—CHO,又因C能发生水解反应,故B、C应分别是葡萄糖与HCOOC2H5。(2)遇碘水显蓝色是淀粉。

上一篇:浅议激发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一篇:财务报销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