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精选9篇)

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 篇1

面对这一问题,心里曾经有很多想法,很想说出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自己也曾把自己当做问题教师,觉得自己不能适合教师这个队伍,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消沉过、彷徨过。最终又活了过来,原来,适应职业竟然是一个如此简单的心理过程,现在我把自己的感悟说给大家听。

首先,我要总结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原因。

1、知识方面的不自信: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你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2、教学经验的不足:这是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而言,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说起教学经验,却无从谈起,尤其是教小学,你最起码的懂得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得会说小孩话,否则就算你讲的头头是道,孩子也不会听懂。

3、是来自领导方面的压力:幸运的会遇到好的领导,他们会站在一个长辈的角度或者大哥哥大姐姐的角度,耐心的引导你去尽快的适应教学这个工作,倒霉的遇到不好的领导,他不去站在一个老教师的角度去引导你,启发你,相反,他会抓住你的一点点不足,像搞文化大革命一样一竿子打死你,新上任的教师一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领导是最倒霉的。

4、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如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他们的理论是:既然老师拿着高薪就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希望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博士、硕士、、、、、、殊不知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休息。更何况孩子的水平也还分个三六九等,把孩子的不成材全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似乎不是很合理。

5、队伍的不正之风: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队伍的不正之风,俗话说一条鱼混的满锅腥。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乐于搞集团组织。顺我者兴、逆我者亡。小官不大,总希望有人给他溜须,不会来事的就不得翻身,干多的不如不干的。等等、、、、、、面对这种种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

1、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在知识上做到迎刃有余。

2、教学经验上多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3、无论是什么样的领导,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没有当官的私欲也就无所谓怕哪位领导,一定要相信正义。

4、社会方面的压力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俗话说众口难调,用沉默去对待,微笑着去生活。

5、面对集团的不正之风,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要相信‘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别人所左右的了的,只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就行了。

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 篇2

1. 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以及学生的情况, 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尽管教师指导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目安排, 但这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全部采用实验教材中的内容, 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2. 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 对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改造。

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的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验材料, 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 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因此我们积极提倡教师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尽量做到使学生们理解。

3. 可以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方案。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 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性 (当然要具有科学性, 不可以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 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同样需要注意的是, 实验教材虽然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但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才可以达到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目的。

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有《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 但决定科学教育效果的仍然是人。这意味着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时需要注意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尽快能够适应新的教材, 而不是让教材适应教师。

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 以积极的思维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的看成一个整体。

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要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 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 误解了什么;将社会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学的资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 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对初中英语教材整合的看法 篇3

一 、明确教材整合的目的

教材整合的主要目的是在同等的教学条件下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许多教师依然是喊着新课标用传统的方法,围绕教材内容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传授知识,导致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失去了的兴趣与信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率较差,英语水平也不言而知了。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是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的可行方法。

二 、教材整合必须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

首先要适合学生,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材是教育专家精心编制的书,它的一个普遍特点是大部分的人都能适合应用,但无论教材编得如何尽善尽美,都不能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如学习者的特点、班级规模不同等,这也就导致教材的某些环节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学生不完全适合。如果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不顾实际情况,再按部就班去教学,这样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过于简单或一成不变的模式结构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思想。其次是要符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在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原则中提出,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

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教材整合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这七个字“适当”、“灵活”、“创造性”。如果整合背离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原则,则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三 、课程整合的常见形式

1.对单元内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本单元内紧密相关的话题或具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仁爱版英语为例,八年级上册Unit 1中, Topic 1与Topic 3的语法知识是将来时的两种不同应用,可以把Topic 3放在Topic 1之后,这样学生更有利于把两种知识形成对比,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如,Unit 4,Topic 3,Section B与Section D都是谈论文化古迹,把Section D放在Section B之后学习,可作为知识的延伸和难点的突破。

2.课时内环节之间的调整

每一节好课都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即备好课。这也是让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内容才能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又不会“吃不饱”呢?还要完成教学任务,不会赶课,超时。要想兼顾这些方面,除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课本做好整体规划外,还要对课时内环节的安排顺序是否可进行整合等方面进行思考。对于环节之间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内容可进行合并整合。以仁爱版七年级为例,Unit 2,Topic 2,Section C 的第一课时可先呈现 part 2的照片,或自行准备类似的照片并让学生说出图片中他们头发、衣服等的颜色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让颜色与实物进行匹配出示新单词。再如Unit 3,Topic 1中的2a与2b可进行合并,合并时要修改对学生的任务要求。2a的要求是这样的: Here are some photos of Li Lei,ask your group members some questions to find a pen pal for him. 2b的要求是这样的:Ask your classmates some questions to 2a, find a pen pal to practice English.在教学中可以把2a与 2b合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如下: Here are some photos of Li Lei, imagine you are Li Lei,ask your group members some questions to find a pen pal for you to practice English.

3.对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调整

我听过省特级教师舒军华老师的一节读写综合课。该节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从语篇中提炼信息或根据信息提示进行文段写作,描述有关物品发明的历史”。她在前面的阅读文段中对原有的信息进行了调整,通过听力来提取描述一件发明应围绕的词:what, when, how, who, where这样学生在后面的写作中就会胸有成竹,而不会无从下笔了。把听力作为写作的铺垫,这种呈现方式既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又使学习内化为学生的需要,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另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会把语言交际功能较强的内容通过对话交际的形式进行呈现。对于一些“group work”用“作报告”的形式来完成,这些呈现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教材形式多样化。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还会见到一些常用的整合方法,如对学生较为熟练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根据教学内容做相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补充。

四、教材整合过程中应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

1.盲目整合

教材的取舍和调整既要考虑教材本身的内部结构,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要把所有内容或联系不紧密的知识凑在一块生搬硬套,形成大杂烩。

2.毫无依据地整合

教材整合不是改写教材,整合不能违背英语课程标准,自以为是地偏离教纲要求。

3.肤浅地整合

教材整合要求教师自身认真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剖析,对整套教材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切忌在对教材不熟悉、研究不透彻的情况下整合。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改变原有的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全新认识教材的功能和作用,创造性地、合理地使用和处理教材,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黄薇,江华. 引领新课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 篇4

(2012--2013学年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怎样改变教学方法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教师的行动研究。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教师对行动研究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在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问题性的研究,而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教师行动研究的目的是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但许多基层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对于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一方面,有些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时,在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偏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为了工作需要,更不是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或者是为了评定职称和竞聘上岗而进行的功利性研究。还有些人把参与课题研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四处找关系发表论文,这种功利性行为很难产生物化成果,也不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为了求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而随意编造数据,或是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采取选择性的态度,从而使研究过程受到扭曲。对于这些现象,个别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仅不对教师的这些行为予以制止,甚至还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鼓励教师去获得某些科研机构的奖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2.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科研性的合作,而只是一般性的交流。

教师行动研究的合作性一方面是指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合作,教师在与理论工作者对话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获得课题研究所必要的专业引领与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学会和同事之间进行对话与合作,形成一种“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研究团体。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合作经常是基于表面现象,或只是一般性的交流,具有很强科研性质的交流却很少,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的教师甚至在业务上是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的思想仅仅是封闭在自己个人的狭小圈子内,不愿意听从同事和他人的意见,更不愿意与校外专家合作。但如果没有同行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行动研究就不能摆脱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果仅凭经验或者“固步自封”的方法开展研究,那么他们的研究和教学将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3、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过程性的反思,而只是结果性的反思。

过程性研究是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发展正在引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变。所谓过程性反思是基于过程性研究的反馈。它是把对行动研究的过程性反思看成是一种研究过程而存在的,认为研究的过程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与社会、环境等系统之间也是和谐统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机械地按部就班,把自己看成是机械的“教书匠”,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全然不顾,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还忽视对各种新的教学情境及教学问题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的应变能力,从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但是,有些年轻教师,为了满足自己工作晋级的需要,只注重教学结果的改进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对教育教学问题及其原因的反思,不能批判性地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

依据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特殊问题缺乏改进策略,从而影响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进程。

4、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全面性的改进,而只是研究思路的窄化。传统的教学存在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师的教案为本位”的严重弊端。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时,其视野被狭隘地限定于科目内容及其教学方式的改进上,而对科目内容以外的多种教学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连贯性,诸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育教学与学校环境乃至与社会关系的改进却很少关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有许多教师出现了改进措施与问题归因和定位不相匹配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教师行动研究中改进措施与问题归因一致性和连贯性的研究。这削弱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研究,也阻碍了教师实践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后续性的研究。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克服教师行动研究的功利性思想要想克服教师行动研究中的“功利性”观念,一是要提高实施课题研究的能力。课题研究只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全部。如果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评职称或竞聘上岗而做“课题”,那么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学术性意义。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应该提高课题研究的“含金量”,要通过对困扰自己教学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应按照科研程序进行深入的研究,让理论研究在实践的有力支撑下更加充实,同时,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的研究由“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二是教师要走出撰写论文的误区,进入科学的研究范围,不能让功利性的研究,如论文、评职称和竞聘上岗等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应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写论文、发表文章,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达出来。

2、培养教师的全面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做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等。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

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应互相尊重,心理相容,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提高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能力。此外,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种教育讲座,接触和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水平。教师应养成与专家和其他同行之间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浓厚的科研兴趣,从而实现教师由“我要做什么”到“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会更好”等思想观念的转化。

3、提高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反思性教学,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地批判、分析和再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下,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建构者,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教法,他们要持一种“批判”接受的态度。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理解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并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和观点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思考和教学研究,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从经验型教师转变成思维上更睿智、专业上更成熟的反思型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反思型学习的学生,才能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对教学的研究更为透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个人对美术教师修养的看法 篇5

普通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思想情操,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由此,我这样理解:普通中学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画几幅画,做几个手工作品,更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新的课程标准作为纲要,以绘画,工艺,设计,制作,欣赏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生产劳动经验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作为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年轻一代的培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那么教师的行为规范,人品修养则直接影响到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得失.固此,研究中学美术教师的素质修养问题,对搞好,推进普通中学的审美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此,笔者作为经过长达二十年的美术教育工作的一名美术教师,得出如下观点:

一.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其心静:

所谓新心静就是: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美术教育工作,热爱儿童、青少年,认真学习马克思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文艺理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基本理论原理,能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对待自己的全部工作,其次必须具备平静的心态.①当今社会精彩无限,诱惑无穷,而美术这门学科由于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深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美术的基本元素在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应用更加广泛,CI设计,POP广告,宣传,大副写真图片,企业公司标志设计等都与美术教师的专业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面对高薪,美术教师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②面对自己曾经的同学,同事有的人曾经是自己大学的同学,但他们现在的美术作品,怎样的有名气,售价怎样怎样的好,甚至还有的人曾经是自己的学生,但他们现在发展得怎样的有名气等诸多现象,作为美术教师必须保持自己平静的心态③普通中学调薪进晋级方面.美术科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影响,比较注重升学考试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师考核,考评,轻视非升学学科的教师的考核,据初步统计,有80%以上的美术科教学的教师在年终考核上为称职.在晋级方面更是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情况,作为美术教师必放弃私欲的观念,保持平静的心态,我们应时时想到,我们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的培育者,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的上好每一堂课,办好每一次的学生作品展,学生的成功,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才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二.作为美术教师,其情真:

首先,美术教育因其人文性和审美性而成为最富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也是现代大教育理念下培养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的情,来源于好的美术作品的熏陶,经常是美术作品中的真情打动我们的教师,而教师又必须有同样的真情去打动学生,感动学生,扬善作品中的美,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继而产生愉悦的情绪,这恰恰是我们美术教师真情的体现.其次,情体现在美术教学上,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生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造成学生觉得上美术课单调,枯燥,乏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美术教师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的方式让学生强行接受.教师缺乏真情.例如,我在上≤你、我、他≥一课时,很注重与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我让学生课前每人准备一张自己记忆非常深刻的照片.上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一起阅读了朱自清的≤背影≥,然后让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其景,其情,再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同学,拿出了她刚过世的母亲的遗像.我当时很惊讶,但没有反对,而是用善意的目光让她慢慢的讲述完她与她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她对她母亲的敬仰.说到动情处,眼角上还有泪花.这时,教室里特别安静,特别安静.感情在这一瞬间升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真情在感动我们每一个人.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这样有感情的课堂教学是成功.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其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古训,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对其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作为美术教师,言行的善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学科作为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其它原因,有很强的畏难情绪,自卑心理.在我们的身边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①当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美术作业时,一看见老师来了,就捂住自己的画说:“老师,我画得不好,”“老师,我没有基础”等的话.②即使有个别的学生让老师看自己的作品,也是满脸通红,情绪紧张.那么,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添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则直接影响美术科的教学效果,善意语言,善意的举动,善意的眼神,都是治疗学生学习美术科自卑感,畏惧感的良药.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桥梁,善意的语言往往能增进双方的友谊.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辅导学生作品时,语言是向学生讲述知识,煽动学生学习情绪的良药,善意的语言不管是用在批评和奖赏上,都能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优雅的举动同样给学生温柔善良之感.教师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意的眼神能打消学生心目中的顾虑,觉得教师更容易接近.四.作为美术教师,其业精.美术教师必须认真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美术学科技术性较强,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具有说服力,才能融汇贯通,得心应手,以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思想,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知识方面博深一些,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就能有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向学生进行教学.在未当教师之前,总是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专业创作,技能技巧,研究制作理论上.可能有大部分还有很大创作潜能,甚至成为艺术家.一旦成为美术教师,必须重点在自己的教学事业上,如何将自己在专业院校学习的专业技法,一步一步分解讲述,逐步演示.理论讲述,是必须用简短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学生.教师的教学工作,应有科学的理论修养,认识真实,把真实放到教育教学上,打动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自从成功地由一个纯粹的自然人演进为一个社会人之后,人也就一定是或多或少地拥有一定自我意识和自我思想的人.从美术教育学的角度上讲,美术教师是一个存在与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从事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人,必须是拥有,而且是应该拥有独立的自我的艺术教学思想理念.正如,成联辉教授所讲,只有具有艺术教学思想理念的人,才能推进和促进美术教育教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美术教师首要修炼的是品质和内涵,是要有深刻的美术教学思想理念,对他所处的环境,→指围绕日常的行为方式组织起来的相对小规模的人群---和时代,以及时刻的面对,都应具有饱满的多维情怀,并以此充分地去感知,去体悟,去虔诚的拥有.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的同时必须善于把握教学方法,掌握学科教材,新课程标准,具有独特的审美理念,以及对教材的独到理解,特别是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科书,必须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本身来说,自己应该有一个能能量的空间,而且这能量的空间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扩大,新的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文化修养,多读书,多留意一些美术资讯,在理念上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美术课当成一种文化来学习,来研究,这样才能把教学工作搞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具备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美术教学法>,<新课标>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另外还要研究教育对象,了解他们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电脑图片制作,网页设计,网站美化等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掌握更多,更全的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改革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必须加强自身在技能技巧方面的修养懂得形体的基本结构,造型手段,抓住物象的本质特征,轮廓的刻画,神韵的表达。色彩的基本构成理论,善于运用造型等手段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善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懂得欣赏一幅好的作品,且能够写出恰当的评述。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及环境的关系,善于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另外,还需要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有更新的突破,了解国内外的大艺术家所创的新的技法,以用于我们的教学。

我对教师加班的一点看法 篇6

教师加班是指在我国法定的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以外,教师仍在工作单位持续工作。底,笔者就加班的有关问题,对天津市各类型幼儿园的教师共196人(国办幼儿园教师占75%)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l%的教师经常加班。加班的时限和人数比例是:平均每天加班0.5小时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2%,平均每天加班1~1.5小时者占总数的36.2%,平均每天加班1.5~2小时以上者占总数的2.6%。

教师加班是比较被动的行为。在8小时以外,教师为什么几乎天天加班呢?该项调查说明,幼儿园的工作安排普遍存在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8小时以内做不完,不得不加班。调查和访谈显示,加班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做准备,其次是为幼儿园内部的检查评估做准备,第三是为弥补日常工作的不足,第四是为照看幼儿。一些教师加班的主观原因是为了获得园长的肯定和赏识。不少园长认为加班是觉悟高的表现,不少教师认为给园长留下好印象有利于日后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

教师加班时间多用于硬件建设。各项任务占用加班时间的比例,按照顺序由多到少排列如下:布置环境、做卫生、开会、备课、制作玩教具、写评估材料等。由此可见,教师的加班时间主要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即硬件建设。针对目前幼儿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幼儿园更应当注重软件的建设,即办园水平的提高。要努力练好“内功”,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练“内功”只靠拼时间、拼体力是难以奏效的。

教师加班的效果不容乐观。多数教师对加班的效果不能做出肯定回答。调查表明,认为效果不好者占总人数的24%,认为效果一般者占总人数的60.2%,认为效果较好者占总人数的15%。

教师对经常加班持否定态度。教师们认为加班有很多不利因素。认为加班不利于休息与健康者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加班不利于学习和进修者占总人数的88.8%,认为加班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者占总人数的87.8%,认为加班不利于照料家人者占总人数的84.7%,认为加班不利于休闲者占总人数的67.9%,认为加班容易使日常工作懈怠者占总人数的37.8%。经常让教师加班是搞疲劳战术,还容易侵犯教师的某些权利,如休息、学习等。

加班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全面育人靠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加班大都是进行集体劳动,容易使教师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教师的个性消蚀在其中,是得不偿失的。

笔者并非一味地不赞成教师加班。如果是为了在假期照看和教育幼儿,减轻幼儿家长的工作负担,教师轮流承担少量的加班是必要的,这也是实现幼儿园工作的双重任务之必需。但是事先要做出安排,确保工作质量。

新课改下对教材的看法和建议 篇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高中的教材知识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衔接, 初中在知识点上要求较底, 而高中则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 层次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二是学科之间的衔接, 如讲解高中生物教材《生物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机化学知识, 而学生却没学过这些知识, 使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广大教师都反映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知之甚少, 直接影响高中模块的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 部分学校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补充初中知识。当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简单, 主要是初中阶段很多学校只对中考学科重视 (学生和家长更是如此) , 而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往往被忽视。

2.课时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 尤其是对教材的难易程度处理把握不到位。二是教师对目前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不适应, 教教材而没有学会用教材, 总觉得教材内容多, 目前的课时完成不了这些教学内容。四是与教材相辅的教辅欠缺, 这是调研中老师们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市场上的教辅习题偏难偏旧,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将来的高考, 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讲解教辅上的习题。五是教师在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中, 把握不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 经常因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当而浪费课时。

3.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 导致广大农村中学教学资源紧缺, 使得新课改当中的一些实验无法开展。因而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那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无法体现。

4.课程的设置有些需要适当调整。例如, 必修1和第三章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讲解完以后应和第四章的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联系起来讲解。而不应该在两章中分别出现。把一个统一的知识割裂开来, 造成了教学上知识的分化, 不能使学生有序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 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 整体把握各模块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 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 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利用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协调好初高中生物教学, 让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教材的体系内容, 切实抓好初中生物教学, 尤其是加强对高中衔接知识的教学,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材的体系内容, 也是有针对性组织高中教学的一个好的办法。

3.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培训, 将教师观念转变落到实处, 真正在实践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4.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一要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研活动,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问题带动教研一体化, 逐步形成扎根每一堂课, 关注每一位教师, 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良好教研氛围。二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的作用, 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鼓励教师做教材的主人而不做教材的奴隶, 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改中的问题。四是要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网络资源, 发挥网络资源对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有不足之处, 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

摘要:在新课改要求下, 生物知识体系有所调整, 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知识衔接, 课时不足,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广大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 钻研新课标, 使新课改的新教育、新理念早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和运用。

关键词:知识衔接,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校本教研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 篇8

【关键词】人教版 语言欠究 童趣缺失 内容重复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注入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有很多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编排策略,值得肯定。但是,在细读这两本教材后,笔者认为,其间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一、语言有欠究之处

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第十条明确规定,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两个字应该理解成“语言、文字”,在这阶段把字写好,打好基本功,培养好语文学习的习惯是第一位的。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材,有责任追求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选的是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开头第一自然段中“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一句中,“放在”这个动词前缺少一个人物主语。编者可能以为是语言的简约,“放”鸟的人毋庸置疑的就是“我”。笔者认为不然,如果承接前一句的内容,此处可以理解为是朋友原本就把鸟放在笼子里,连同笼子一起送给了“我”。冯骥才先生的原文在“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后用的是句号,则“放鸟”的人离这位“朋友”就远多了。课文与原文比较,有多处改动,但编者却没有在“本文作者冯骥才”后加“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另有一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同样把这篇美文选进了教材,就在这个位置添加了“我把这对鸟儿”,主语就不会模糊了。

二、童趣有缺失之嫌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寫提出这样的建议,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作者在写作时,并不是把孩子当成阅读对象的,语言和内容的成人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选入教材,编者就有责任将原著改动成亲近这个学段学生心理和学识水平的文字,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比如《童年的发现》一文第十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作者试图用这样的类比让小伙伴明白简单生命进化成人同胚胎发育的相似关系。笔者认为,要弄懂这个关系,应当具备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和比例尺知识,而这两块知识在科学、数学两门学科的编排中又相对滞后。语言成人味过重的篇章也不少,如上册的《落花生》和下册的《白杨》,没有孩子喜欢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托物言志”、长辈训人,叫学生如何真正与文本对话?

精读和略读课文安排欠当是造成孩子阅读兴趣丧失的又一个原因。给选文设定“精读”、“略读”的标签,就会影响教者和命题者的意识倾向,从而牵引学生的阅读重心。笔者注意到,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系列中,布封的《松鼠》和周元桂的《假如没有灰尘》两篇课文,从语言和内容上,远比《鲸》、《新型玻璃》更容易亲近这个学段的学生;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也比《童年的发现》有童趣、易理解,可积累的词句也更丰富。教材却把语言更严肃、更成人化的篇章作为精读课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无形中提高了,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造成童趣缺失的原因还有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教育意义太浓厚。人教版教材担负了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等太多责任,有的篇章语言表达也很直白,让孩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庄严无比的仪式,政府报告一样的语言,全景视角的描写,看似恢宏,读之则索然无味。而且,“爱祖国、敬领袖”的教育目标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单元的其他篇章达成,《开国大典》可以从这个单元退出。

三、内容有重复之赘

2013年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时写到:“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而教材编写是围绕这个阶段目标展开的,以期达成总目标的完成。在人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说明文,这本无可厚非,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接触应用性文章。问题是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中分别有 “你可以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想一想……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的要求,加上“回顾·拓展三”表格的出现,无疑把说明方法推到读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高度。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入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五年级上册安排说明方法的学习,既不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也使以后八年级的学习成为老调重弹。

五年级下册的《白杨》和九年级的《白杨礼赞》有太多相似之处,竟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前一后出现。笔者不敢对两位文学大家的作品优劣妄下断言,但事物相同、文题相近、写法相似、主旨暗合的两篇文章,确实没有必要在同一种版本的教材中出现。

参考文献: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篇9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有钱,是目前拥有财富,但是能否保证一直有钱呢?这些财富能 保值增值吗?财富能传到下一代吗?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对富人来讲,保险是帮助他们 来如何安排赚到的钱,而投资则是解决如何赚钱,不能混为一谈。富人需要的保障是:富人买投资型保险意义不大,但养老险、定期寿险这类保障险种以及 富人需要的保障是 有利于财富安排的险种是必要的。保险本身不具备直接投资的功能,只是风险管理和理财工 具。对有钱人来说,保险更多的是面对财富风险。保险是财富的保全工具: 保险,同时也 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 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 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 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保 险是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蹇宏对他的一些富有的客户们常常举一个例子: 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不能坐同 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 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东山再起的问题-风险投资问题 东山再起的问题-风险投资问题: “我考虑更多的不是资产保全,而正是风险投资。一旦发 生风险,家人、事业怎么安排?还包括一些未了的事情,我必须有一大笔做安排。不出意外 一定可以赚钱,这是一种自信;但是一旦出了人身风险,必须把风险变成收益。所以我实际 上把买保险当成一种被动的风险投资,用风险来赚钱。”蹇宏常拿自己的例子向人们现身说 法。如何交保费的问题: 如何交保费的问题: 蹇宏把富裕客户的收入类型分成两种:一种有固定投资收益,还有一 种是项目性质的。如果收入属于项目性质的,可拿出利润的 5%买保险,这只占资产的很小 一部分,但可以形成适当的保障体系。如果是经常性收入的,建议用年收益 10%左右的财 产来投保。这种安排心理上可以接受,同时可以形成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果希望资金产 生更多的效益,就不能让保险占用太多资金。另外,富人购买保险时一个重要风险是保费中断。因为有钱时往往倾向于多买,而一旦收入 水平下降,很容易造成无力续

缴高额保费。而一旦保费中断,将会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因为 退保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说,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做通盘考虑,不但要根据自己现在的收 入特点来设计保险计划,还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测来调整计划。期缴要考虑到事业周期,一个 人不可能事业一直都处于鼎盛。三,蹇宏举例说明: 蹇宏举例说明: 蹇宏经常和很多富人讲一个观点,王永庆很有钱,李嘉诚很有钱,甚至于已经富裕 到自己都可以开保险公司了,但为什么他们都买了大量的人寿保险呢?他们不需要 用保险来解决医疗、养老之类的事情,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做出安排。保险是指定收益,很多时候,其他财产的安排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比如说夫妻的财 产不能说想给谁就给谁,但保险指定谁是受益人就是谁,当然目前只能是在直系亲 属范围内。在海外,甚至可以把保险受益人指定为慈善机构或者公益组织,所以买 保险也可以成为一种行善的方式

蹇宏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会告诉那些存“私房钱”的女士,这些钱在法律上是不成立 的,它是你和丈夫的共同财产。当他一旦有债务而被追偿的时候,这些钱仍将被拿 走,并不能起到为家庭保全财产的作用。而你用这些钱去买保险,即使你家的房产、汽车都被追偿,这张保单是可以保留的。因为在法律上规定,保险单是以人的生命、器官和寿命为代价换来的将来收益的期权,不作为追偿对象。我有一个大单,就是 通过对一位家庭主妇的劝说后拿下来的。” 保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 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 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蹇宏对他的一些富有的客户们常常举一个例子: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 不能坐同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 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 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上一篇:僵尸新娘观后感下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课预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