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学校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篇1

一、坚持“领导带头”,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

1、我县把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作为“七进”活动重中之重。一是继续加强县级领导干部“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公务员学法制度,确保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的学法自觉性。二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档案。为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学法档案,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的规范性。三是深入推进拟提任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资格考试制度。今年对拟提任的36名干部严格实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率达100%。

2、以努力培养广大公务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能力为目标,重点加强了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工作。把依法行政主体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能、不同类型的行业特点,采取条块负责、业务对口、学用一致、因人施教的方法,加强对有关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以努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为目标,注重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一是大力推进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化建设。认真落实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保证了8所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二是加大了依法治校工作力度。全县8所学校的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积极发挥作用,结合各学校实际,指导学校建立完善依法治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学校依法维护学生权益,今年9月份,县司法局为全县8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专门进行业务强化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三是“法律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今年,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为在校学生累计上法制课140余课时,受教育学生达1250余人(次)。团县委、县司法局、县法院、县检察院深入学校,举办各类法制讲座9次,受教育学生6500余人(次)。四是注重加强对社会弱势青少年的关注和教育。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呼吁全社会关心爱护孤残儿童,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

三、坚持“普治并重”,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牧区)”活动

以努力培养和增强牧民群众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能力,帮助牧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为目标,重点加强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平安乡村”、“平安家庭”等专项活动,广泛深入的宣传了《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国旗法》等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今年,全县上下共召开不同规模的群众大会250余次,接受法制宣传教育的牧民群众达13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6000余份;县司法局、依法治县办分别在县上及6乡1镇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两委”干部法制教育轮训班20余次,参加人数达450人次;开展“平安建设”、“流动法庭”、法制宣传员和法制宣传资料“双进户”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120余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4500余份,受教育群众9800余人(次)。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

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为目标,不断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爱的法制宣传活动。今年8月份,我局联合人事局、民政局、团县委、县工会、县妇联等单位深入××社区开展法律援助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使“遇事找法”的思想在社区居民中深入人心。

五、坚持“合力共建”,积极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

以提升服务单位领导干部、管理者和职工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为目标,引导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诚信服务和质量第一的观念,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引导服务单位诚信守法和依法维权,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全县法治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学习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单位普法工作制度、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管理者学法制度等,不断提高单位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

六、坚持“逐步推进”,积极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

以努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能力为目标,重视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大力宣传了《企业法》、《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职工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人事部门对××公司贯彻《劳动法》、《工会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进行了专题检查。县司法局在加大普法宣传的同时,积极维护企业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热情为他们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

七、坚持“围绕重点”,积极开展“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

学校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篇2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育教学卫生条件、防控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学校卫生是一项综合性的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工作, 联结千家万户, 关乎国家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和学校卫生工作,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帮助学校卫生工作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学校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进而为我国学校卫生工作健康发展制定支持性政策提供思路, 现基于法律效力渊源角度对学校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归类, 并介绍发达国家学校卫生立法和国内外学校卫生支持性政策的发展。

1 从法律效力渊源看我国学校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法是国家按统治阶级意志制定并认可, 规定权利和义务, 并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随阶级的存在而存在, 具有阶级性、强制性、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从法理学上考察, 法律渊源有多重解释[1], 一般主要有实质渊源、效力渊源、形式渊源等。法的效力渊源是指法的拘束力来源, 即法产生于什么样的立法机关或其他主体。从法律效力渊源看, 涉及学校卫生和儿童健康保障的法律法规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和国际条约等。

1.1 宪法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定程序制定和修改的, 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根本事项, 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的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以宪法不仅是卫生法首要的渊源, 也是卫生立法的重要依据。我国宪法有关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益的内容主要有:第21条第1款“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 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保护人民健康”;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第46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1.2 法律

指狭义的法律, 由国家立法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颁布实施, 全国适用。卫生法律仅指作为法的形式一种的法律, 是规定和调整卫生领域某一方面社会关系或相关问题的单行法, 而不是各种卫生法的总称。卫生法律有卫生基本法和卫生基本法以外的卫生法律之分。卫生基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内容主要涉及有关卫生的最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卫生基本法, 但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立法议事日程。我国也没有学校卫生或学校卫生与安全法, 制约了学校卫生的下位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发展。为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 这些法律都是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卫生监督重要的法律依据, 其中的相关条款对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例如, 我国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都明确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 在完善卫生保健措施、创造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特别是2004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作为一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 保障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法律, 也为学校卫生在传染病防治工作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指导。2006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做了更高立法层次上的规定, 也为学校卫生法规、规章、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1.3 行政法规

现行行政法规数量较多,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务院制定并以其名义直接发布的, 如《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状况的决定》, 是1951年7月13日政务院第93次政务会议通过, 并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公布实施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状况的决定》指出, 目前全国各级学校学生健康不良的状况颇为严重。许多学校由于功课过重, 社团活动过多, 加以伙食管理不尽得法, 卫生工作注意不够, 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职员对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 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近年来,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457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令第37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国务院令第308号) 等。

另一种是由卫生部或有关部委拟定法规草案, 经国务院批准, 并授权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的, 如199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颁布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这是我国关于学校卫生工作的第一部法规性文件, 也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依据, 它使我国的学校卫生工作由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1.4 行政规章

是国务院行政机构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其中部门卫生规章是指国务院涉及卫生的行政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 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发布的规范性卫生法律文件。为了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卫生部或卫生部与其他部委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例如, 为全面履行卫生监督工作职责, 指导规范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促进学校卫生安全, 教育部、卫生部依据相关法律制定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2]62号) , 分6章26条, 对学校卫生监督职责、监督内容和方法、信息管理、监督情况的处理等作出规范性要求。又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办发[2011]54号) ,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估制度, 科学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 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 (试行) 》 (卫办疾控发[2012]65号) 。

1.5 地方性法规

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的市 (包括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经济特区所在地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依法在职权范围内, 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卫生法律文件。地方性卫生法规只在本行政管辖区域内具有效力。如2009年9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 、《安徽省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01号) 等。

1.6 地方性规章

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依照卫生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号) 对昆明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与活动、卫生工作、学生膳食营养和体质监测、身体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对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7 国际条约

是指我国与外国缔结的双边或多边协定, 或加入并生效的国际法及规范性文件。与外国缔结卫生条约或卫生协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或者由国务院按职权范围行使。国际条约虽然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 但一旦生效, 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 和国内法具有同等约束力。例如,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制定《儿童权益公约》 (简称《公约》) 的工作,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审议并通过该公约时, 中国是提出通过《公约》决议草案的共同缔约国之一。1990年12月29日, 中国正式签署了该公约。翌年,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约》, 《公约》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儿童权利制定的一项普遍适用的标准, 中国政府承担并认真履行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

但是, 也有专家从法的基本特征和法的效力渊源考量,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差别很大, 不是一种法律, 或者说将国际法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未免牵强[2]。

2 发达国家的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和支持性政策

2.1 美国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展

美国的学校卫生服务工作可追溯到1894年波士顿开展控制学校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工作。随后, 费城和纽约分别于1896年和1897年开始实施学校卫生监测和监督。目前美国已拓展了学校卫生监测和监督的目标, 并将其作为学校和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一部分工作。1921年美国外科医生Taliaferro撰写了第一本学校卫生监督专著《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学校卫生监督》 (school health supervision in Minneapolis, Minn) 。随后, 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Hiscockhe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院Fales调查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学校卫生监督 (含卫生保健) 情况, 并将调查报告发表于1923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上, 同时还发表了美国卫生部研究委员会《学生卫生监督》的报告, 报告中介绍了学校卫生监督 (主要是医学服务) 相关机构、人员配备、工作内容等[3]。

美国国会认识到学校作为一个特殊平台, 在促进学生健康、预防儿童肥胖与营养不良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的问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形式化和鼓励这一作用, 国会通过PL108-265法案 (Public Law 108-265) , 要求每个地方教育机构都参与联邦授权项目学校的膳食计划, 并在2006年建立一个当地的学校健康政策。该法案依据当地的健康政策, 要求学校必须对营养教育、体力活动、校园食品供应和其他以学校为基础的活动设定目标, 旨在促进学生健康。

美国的学校健康环境建立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 在1997年国家就已成立儿童健康环境危害和安全危害任务小组 (Task Force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and Safety Risks to Children) , 主要研究包括学校的地址选择、建筑物的设计、学校的日常维护和学校的配套设备以及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潜能在内的总统令 (Executive Order 13045, 1997) [4]。“2010健康美国人 (Healthy People 2010) ”目标中第8~20条都特别关注学校健康, 并明确增加小学和中学官方学校政策的比例, 以保证中小学生的安全环境, 远离含化学物质的危害环境, 如石棉、杀虫剂等。同时, 美国实施的“2020健康美国人”对早期和中期儿童 (early and middle child) 、青少年 (adolescent) 的健康目标进行了专门的界定[5]。

学校作为学生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和保证适当营养素摄入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场所, 学校餐饮的营养质量在美国也已被列入联邦立法范畴。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健康美国人健康饮食法案, 其中特别修正了国家学校午餐规定[6]。要求在1995年由美国农业部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 USDA) 颁发, 补充了国家学校午餐计划 (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 NSLP) 和学校早餐计划 (School Breakfast Program, SBP) 。USDA要求学校严格按照美国饮食指南 (DGA) 建议的规定, USDA全国性研究发现1991-1992年和1998-1999年学生午餐中脂肪和饱和脂肪相对卡路里含量明显下降[7]。新的学校食物营养标准 (让青少年更健康) 更提供了针对学校餐饮以外的食物和饮料的特殊规定, 它发展和加强了学校营养政策, 并更多地推荐水果、蔬菜、粗粮谷粒和低脂牛奶的摄入, 与2005年DGA公布的内容一致[8]。USDA补充的NSLP在美国有超过90%的公立学校实施, 超过40万公立学校、非营利私立学校、儿童保育系统参与, 2011年每个上学日提供营养均衡、低价和免费午餐达3 100万人以上[9]。这些学校中80%还实行SBP, 包括72 000多所学校和机构, 这个进餐计划每天供应900万份早餐。研究表明, SBP提高了早餐的特别是全谷类即食谷类食品 (ready-to-eat cereals) , 对改善学生营养摄入, 维持健康体重有益[10]。美国农业部的营养计划小组更是注重广泛传播营养教育知识, 并帮助教师将营养教育整合纳入学校课程中, 加强学校营养服务人员的营养教育。

美国的学校健康政策和项目研究 (American Prevalence of School Policies, Programs, and Facilities That Promote a Healthy Physical School Environment, SHPPS) 由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CDC) 在2000年开发, 该项目提供一系列学校地址和学校相关固定资产等数据, 并在政策层面提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外部环境。

2.2 英国的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和支持性政策

英国分别在1989年颁布《学校、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法规》[Education (School and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Regulations 1989]、1999年颁布《学校场所教育法规》[the Education (School Premises) Regulation 1999]、2002年颁布《寄宿制学校:全国最低标准和监督法规》 (Boarding Schools: National Minimum Standards, Inspection Regulations) 、2007年颁布《英国教育部学校食品营养标准和需求法规》[The Education (Nutritional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for School Food) (England) Regulations 2007]、2010年教育部私立学校标准法规[The Education (Independent School Standards) Regulations]。2012年教育部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颁布了《学校卫生与安全的部门建议》 (Departmental Advice on Health and Safety for Schools) , 该建议总结了目前英国有关学校卫生与安全的法律法规, 强调了学生出游安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降低教师对法律诉讼的担忧[11]。该建议的颁布取代了学校卫生、安全和保障相关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包括2001年的《健康与安全:责任和权利》 (Health and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and Powers) 、1998年的《教育参访学生卫生与安全》 (Health and Safety of Pupils on Educational Visits, HASPEV) 。

英国法律规定对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体检内容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免疫接种情况等, 多由家长带学生去体检, 同时有专门的机构督查学校开展体检工作, 对做得好的学校记录在案[12]。

2.3 其他国家的学校卫生法律和支持性政策

日本于2008年重新修订了1958年制定的《学校卫生法案》 (School Health Act) , 并更名为《学校卫生与安全法案》 (School Health and Safety Act) , 在法案名称中明确加入“安全”一词。实际上,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日本的学校安全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并经历过两次大的与学校安全相关的立法运动。第一次主要针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济问题, 于1977年制定并公布了以无过错责任为主的《学校事故损害赔偿法》和以国家为赔偿主体、国家财政列支主要赔偿金的《学校灾害补偿法》;第二次以防范为主, 于2004年制定公布了《学校安全法》[13]。同时, 《学校午餐计划法案》 (School Lunch Program Act) 也得到重新修订, 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和技术部规定了学生午餐计划的操作标准和卫生控制标准, 对学校营养师的职能做了明确规定。

国外的一些学校健康监测、反馈、监督系统也非常值得借鉴, 如加拿大于2000年启动的学校健康行动计划和评估体系 (School Health Ac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American, SHAPE) , 通过学校的网络“健康档案”搜集在校学生的健康数据[14]。SHAPE的设计主要用来支持本地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规划、评估、实地研究并帮助协调、整合这些活动与政策制定和实践。同时SHAPE也用于监测, 通过协作开发和使用本地数据收集系统和反馈系统, SHAPE能够快速整合学生与健康有关的数据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 计算机生成报告一般在2~6周交付回到学校或社区。

3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支持性政策的发展

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 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因素也更加复杂、更加多变。为切实保障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和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政策。

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 确定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措施。中央7号文件所强调的“青少年体育”, 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一育”, 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措施既强调了加强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 也包括对学校卫生各方面的要求。因此, 中央7号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要求。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历史上执政党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行文规格最高的文件, 既具有宏观政策的导向性, 又具有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学校卫生工作者要借力中央7号文件, 争取地方党政机构的支持, 将学校卫生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3.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年7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 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战略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任务, 包括:培育健康体魄, 养成良好习惯;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 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提倡合理膳食, 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同时提出部分保障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配套重大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基本满足需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3.3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经过10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 强化政府责任, 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 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 “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然而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宗旨, 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 提出了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扩大儿童福利范围, 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 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等总目标。在儿童与健康方面提出的主要策略措施包括: (1) 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 (2) 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 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 (4) 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5) 加强儿童疾病防治; (6) 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 (7) 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8) 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9) 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0) 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 (11) 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 (12) 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儿童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 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锻炼、娱乐和科技活动的场所, 新的“纲要”制定同时也为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带来了新的挑战。

逸夫小学法律七进总结 篇3

2012年9月

遵照上级活动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法律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在此方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法律教育见实效

我校及时召开了全师生大会,认真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的各项要求,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法律意识的贯彻落实。从抓学生的法律意识入手,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政教处和班主任全程跟班,全天跟班,基本克服了两操集会慢、人数不全、质量不高的现象,同时狠抓课堂纪律,基本克服学生上课迟到、说话打闹、睡觉等现象,从而规范了学生行为,强化了学生的纪律观念,优化了学生的休息环境和学习环境,同时对法律观念淡薄的学生进一步的教育,班风有了根本的好转,学生的规范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风气更加的浓厚,展现了一小良好的精神风貌。

具体实施步骤是: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学习《第一小学法律进校园实施方案》,各班召开以“法律进校园”为主题的专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让同学们深刻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各班对照校学生行为规范,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求多,但求准。这次活动的突破口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注重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

二、开展法律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了法纪、交通安全、消防和饮食安全等专项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注重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对刀具、棍棒等进行彻底清缴,对有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重点关注,确保了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与学生面对面,共同交流探讨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剖析解答,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解读,结合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和实例,广证博引,开展现场互动,使每一位学生对于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三、重点工作和活动内容

1、组织全校师生,班子成员认真学习。

2、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理念法制教育宣传。

3、大力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 法制主题教育。小学“法律进校园”活动总结。

4、加强法制文化建设,为平安和谐校园的创设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

5、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6、设立了法制副校长,聘请所长为法制副校长,设兼职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7、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与 思品教育、法律教育、日常规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参加法制实践活动。以现身说法,法制讲座,学生带法回家,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手抄报等形式开展学生法制教育。

8、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教育活动。

四、成绩显著

我校15个班级在学校号召《法律进校园》活动的指引下学生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各种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在常规管理受到了好评。我们坚信有政教处的严格管理,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全体同学的积极进取和不解努力,《法律进校园》活动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逸夫小学“法律七进”活动总结

2013年9月

小学“法律进校园”活动总结本学期三月份以来,我校深入开展建设“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根据 活动方案精神,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开展以宣传“法制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综治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学生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知识水平。并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加强对师生的法律教育,多管齐下,努力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现把开展活动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全员动员

法制宣传教育历来就是我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五月初,我校专门利用行政会研究法制教育的活动方案。由校长主抓,综治委主任专门负责,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然后通过校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全体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这项活动,从而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教师树立知法守法的意识。

二、以板报、广播、课堂为阵地,向师生进行法制宣传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接触到法制教育,我校在三月份在全校班级中进行了法制宣传中队会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开展一次关于法制教育方面的主题中队会,内容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新小学生守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同时开展黑板报评比、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理解法律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在校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法律观念。

三、利用校园,播放法制录像

三月份,我校少先大队部组织了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我们利用每天下午播放法制方面的教育宣传片,组织各班学生观看。同时对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这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法制方面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避免了学生们在法制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和错误行为。

四、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三月中旬,我校安排法制副校长在校园内进行法制教育,利用真实的案例,向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教育宣传。我校还利用家长学校的机会,对广大家长进行了法制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法律七进计划 篇4

计划

今年是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十二五”时期依法治理规划的重要一年,为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自觉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不断推进我乡的“法律七进”工作,现对我乡2014“法律七进”活动工作安排如下:

一、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1、全面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各村、各单位、要按照活动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宗教活动场所,使法制教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各类人群。加强监督检查,将“法律七进”活动纳入和阶段性目标考核内容;要及时总结、推广开展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

2、加强对“法律七进”活动的指导。坚持分类指导,针对机关、乡村、学校、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目标,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3、创造性的开展“法律七进”活动。要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广泛开展

法律知识竞赛、展览、以案释法、现场咨询等活动,做到主题鲜明、贴进群众、贴进生活、常年不断。

二、全面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各项工作

(一)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活动,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带头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二要加强机关公职人员学法制度建设。继续认真实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各项法律知识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考试、学法档案等各项配套制度,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要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和考核工作,逐步实现机关公职人员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规范化。

(二)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要加强村法制教育阵地建设。乡政府决定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要配有一名法制宣传员,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设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二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培训率达到100%,并进行组织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节目,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法律知识。四要加大村法制宣传阵地建设。五要深入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继

续抓好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载体,清理规范村规民约等相关制度,深入开展“四议两公开”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广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要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二要坚持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三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依托家庭、社区、村落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加强交流,互通信息,掌握青少年社会活动动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四要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师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六要大力开展学校的依法治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广泛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大力推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重点落实五项工作:一是各类企业要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二是加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三是加强企业职工学法阵地建设。“六五普法

期间”,全乡各类企业要开通“职工维权热线”,积极为企业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救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是要积极支持并鼓励企业自行组织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工作,为社会普法做出贡献。五是大力开展依法治理,各企业都应聘请法律顾问,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坚持并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推行厂务公开,加强合同管理,为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保证。

(五)广泛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逐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具体落实五项工作:一要积极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阵地、有考核。二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继续认真实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坚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建立学法档案,把单位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业绩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单位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三要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广大职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

(六)广泛开展“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律素养。要落实四项措施:一是定期在宗教活动场所大力开展与民族宗教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增强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爱国爱教,依法从事宗教活动。二是每个寺院要拥有一定的普法教材和学习资料,督促宗教教职人员自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每个寺院

要培养一名宗教教职人员担任法制宣传员,组织寺院内的普法活动,并引导信教群众学法用法,遵守法律。四是开展依法治理活动,促进宗教场所的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障措施

“法律七进”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篇5

关于“法律七进”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区司法局:

根据内东法组办„2014‟10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区直机关工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严格按照依法治区意见和“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建设“建设幸福美丽东兴”的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区掀起学法守法用法高潮,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现将机关工委“法律七进”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为加强对“法律七进”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工委书记XXX同志为组长的“法律七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法律七进”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研究制定《“法律七进”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及组织领导,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夏津县人大

(三)及时启动,深入推进。机关工委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百日学法实施方案》,在机关开展了百日学法活动。通过赠送法律书籍、上法制课、发布倡议书等形式,及时组织开展了“法律七进”活动,在机关工委掀起了“法律七进”活动的高潮。

二、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一)是围绕建设法治政府,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首先是以全面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和能力为目标,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依法治区的工作方案》,并依此为指导,通过健全完善工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制度等制度,使领导干部学法有计划、用法有依据,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其次是拓宽学法渠道,增强学法效果。除坚持传统的普法宣传教育方式以外,还积极利用机关内外部网络、社会和行业部门网络对干部进行法制培训。三是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6月6 日,机关工委召开职工会,对以开展“建设法治机关、服务型机关 和效能机关”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 们把握重点,结合“法律七进”工作实际,积极拓宽普法渠道,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活动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组织领导,在区直机关组织开展“建设法治机关”活动。

(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机关工委组织区直机关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队伍走进社区,分别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普法宣传材料等活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

(三)是围绕企业依法经营,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以宣传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法制宣传、法制培训,推进“法律进企业” 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对两新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进行法律培训、宣传,全面提高企业负责人依法经营和诚信守法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生产,依法维权意识。

三、创新机制,注重效果

(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新形势新任务对开展“法律七进”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结合实际,一改过去那种“单打一”、“灌输式”的形式和不计对象,一个单子吃药的活动方法,努力实践新的活动方式方法,一是利用QQ群、网络等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二是利用培训班、法制大讲堂等传统面对面形式进行教育。三是利用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

(二)防止“空对空”,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活动。一是把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学法守法的过程变为党员干部自觉学法用法的过程,引导党员干部由事后找法到事前学法用法的转变,在生产生活中,明确权利义务,自觉用学到的发知识指导生产,解决问题。二是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法律七进”活动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活动,我们把学法用法示范机关、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与“法律七进“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创建活动具体办法和标准,扎实推进各项活动开展,丰富“法律七进”活动内容,使各类创建活动的过程成为弘扬法治精神、普法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 法律素质的过程。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工作不平衡。有的单位工作红红火火,亮点不断,成绩显著,有的单位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工作被动应付。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对“法律七进”活动的组织领导,采取以检查促落实的方法,对这项工作进行半年一检查,一年一总结。同时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有的单位坚持多年一贯的宣传方式,形式呆板,内容老套,缺乏创新,职工和群众热情不高,活动效果不佳。下一步要进一步寻求“法律七进”工作的具体载体和抓手,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丰富普法宣传内容,积极开展旨在增强“法律七进”可操作性的探索活动,突出法律宣传教育重点,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进“法律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高等学校法律关系探析 篇6

当今社会学校与其所处的环境愈来愈复杂, 学校与其所处环境间的作用和互动影响和制约着各自的功能和行为。保持学校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已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因而用法律手段来对学校及其社会关系加以调整, 对与学校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加以法律控制, 显得十分重要也尤为必要。

(一) 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高等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 高等学校同样依法对政府行使以建议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权。作为一种行政法律关系, 这一关系的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都是由行政法预先确定的, 当事人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政府机关在与高等学校发生关系时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并行使广泛的职权, 在学校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 政府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 而政府机关不履行职责, 学校只能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因此, 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政府机关作为关系的一方, 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政府机关与高等学校有关的行政行为, 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产生直接的权威性的促进、帮助或限制、制约作用。

(二) 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高等学校与不具有隶属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既有互相协作、互相支援的关系, 又存在复杂的民事所有和流转上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 高等学校是以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参与其中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家用法律确认学校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 明确规定学校与不相隶属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在现阶段, 我国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及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调整, 最突出地反映在所有权关系、相邻权关系和合同关系上。

所有权关系是财产所有人与其他人所发生的法律关系。我国的学校是由国家、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 其中以国家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举办的学校为主。在这几类学校中, 国家是学校财产的唯一的和统一的所有人。但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学校财产, 一般并不直接进行经营, 而是根据国家财产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将其所管辖的财产分别交由各个学校进行经营管理。国家通过计划的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 学校则在国家授权范围内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因此, 高等学校对国家财产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是从属于国家所有权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利。相邻权关系是基于相邻的事实而产生的所有人或占有人之间, 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土地、建筑及其他与土地有关的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时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权关系本质上是对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对其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时的一种限制关系, 它要求相邻各方在行使财产的占有、使用时, 必须履行不影响他人行使权利的义务, 同时也享有要求他人给自己行使权利以便利的权利。合同关系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 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而构成的协议关系。例如转移所有权的合同、转移使用权的合同、提供劳务的合同、提供成果的合同等等民事合同和经济合同, 都是合同关系的体现。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同各种社会组织的协作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高等学校同其他单位之间的技术协作、技术转让、专利转让、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学生等等。为了确定这类关系中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 一般都需签订合同, 形成受法律约束的合同关系。

(三) 高等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在这一关系中, 二者所处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在西方国家, 教师都是雇员, 因此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雇用关系。我国高等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不是雇用关系, 而是聘任或任命的关系, 但是为了完成学校工作的共同目标, 必须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 必须有职责明确的组织分工和许多人在工作上的同心协力与合作。因此, 教师在进行工作时不容各行其是, 必须无可争辩地服从领导的意志, 高等学校与教师关系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学校领导有权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组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监督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学校还有权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表现、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 建立考绩档案, 为教师职务的评审和聘任或任命提供依据。高等学校有权审定助教和讲师的任职资格, 部分高等学校有权审定副教授或教授的任职资格, 对符合任职条件的, 学校有权进行聘任或任命。从以上种种关系可以看出, 高等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但是, 由于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社会群体, 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 高等学校对教师应进行合理的管理与使用, 应根据教师劳动个体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给予教师以较大的自主权, 实行教学民主与学术民主, 以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除了应服从学校的领导之外, 根据学校民主管理的原则, 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权利, 参与学校管理。

(四) 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也在于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教学工作有一个正常的秩序, 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愉快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因此, 对学生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学生管理必须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必须具有教育性, 为此必须做到有管有放、有宽有严, 必须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 重在培养与疏导。但是, 对学生的管理既然是一种管理, 就必然涉及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权利与义务的设定, 必然会构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高等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法律调整是建立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上的。我国的有关法规规定, 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学生学籍管理工作中, 坚持健全管理制度同加强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鼓励先进,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有权根据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考勤、升级与留降级的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 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锻炼身体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给予奖励。对犯有错误的学生, 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同时, 学校也负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责任, 禁止体罚、摧残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学生在学校享有充分的学习和发展的权利, 有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按教学安排使用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权利, 有参加各种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的健康活动的权利, 有自愿参加校内合法社团的权利, 有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的权利, 有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 有根据法定标准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的权利等等。同时, 学生有义务接受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 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的性质

高等学校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所构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尽管错综复杂, 但依据其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原则, 以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则, 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民事关系。

(一) 教育行政关系

教育行政关系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原则, 以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为重要内容, 发生在政府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它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高等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 而高等学校必须服从这种行政管理和干预, 但它也同样依法对政府行使以批评、建议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权。这一关系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与政府的纵向关系, 其实质是政府如何领导、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在这类关系中, 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政府作为关系的一方,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政府在这类关系中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并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在高等学校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 政府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 而政府机关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 高等学校只能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等方式获得解决。例如, 当政府部门任命或撤销公立高等学校校长职务时, 该政府部门与该高等学校之间就构成一对教育行政关系, 在这对关系中, 高等学校必须履行服从政府决定的义务。如果不履行, 政府可以强制其履行, 高等学校如果对此决定不服, 只能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诉。而在另一对教育行政关系中, 如果政府没有按规定向高等学校拨付足额教育经费, 高等学校却不能强制政府履行义务, 而只能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方式获得解决。又如, 如果政府依法吊销某社会力量举办大学的办学执照时, 该政府部门与该高等学校之间也构成一对教育行政关系, 该高等学校必须服从政府的行政决定, 如果对该决定不服, 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复议或者向其他国家机关提出诉讼。

(二) 教育民事关系

教育民事关系是高等学校与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涉及面广, 如财产、土地、学校环境及人身等方面涉及的权益都可能发生民事所有和流转上的联系, 因而也都可能成为教育民事关系的客体。可以说, 教育民事关系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过程中遇到的数量最大的社会关系。这类关系中高等学校与其他民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双方的合法权益均受法律保护。即使是政府, 它作为教育民事关系的主体, 也不是以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现, 而是作为市场交换中的一个与高等学校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当事双方签订的协议对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 双方可以自由自愿地从事民事法律行为, 处分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受对方或任何第三人的强迫, 也不

受行政权力的干预。高等学校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的教育民事关系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类关系, 目前它的数量正在增加。前几年不断发生的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在校园土地归属问题上的争端, 以及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向其他社会组织出租学校场地过程中发生的关系都属于教育民事关系。就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而言, 现在也有了一定的教育民事关系, 例如, 在某政府部门与高等学校签订的合作办学合同中, 高等学校要为政府部门培训一定数量的职员, 政府部门则按市场交换价格向高等学校给付培训费用。此时, 政府并不是作为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出现的, 它是以一个与高等学校平等的市场交换主体的身份与高等学校建立了教育民事关系。如果在此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 则可直接起诉至人民法院进行处理。

摘要:高等学校法律关系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高等学校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法律关系有的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有的则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法律关系,关系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5]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55.

上一篇:联盟学校拓展训练活动下一篇:在花园元旦文艺演出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