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通用9篇)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篇1

安徽无为大江中学 何启沪

一、教学设想

1、《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

2、教学方法上,传统中有所谓“乐学”。今之学者也有“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脑科学研究者斯佩里因左右半脑说于1981年获诺贝尔奖。“乐学”有助于开发右脑。

3、作业法。

二、预计教学效果

也只是给学生留下一点稍重的印象。真正要掌握,还要有待于日后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

第一环节:导入

师:同学们,《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一项。倒装句式便是这“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它包括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四大类。不论是自身阅读,还是辨别高考试题中的句式题以及翻译文句,都要求我们对倒装句式有个全盘的了解与掌握。

第二环节:作业(印发资料)

你能将下列句子倒译成文言文吗?

1、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介词结构后置)

2、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译成定语后置)

5、语文老师太不讲理了!

6、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

(译成谓语前置)

-1-

7、偶尔上上网,你不应当打我。

8、准备这些东西干嘛?演动漫罢!

9、我偏要同她交朋友!

10、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

11、一定能考进北大,我相信自己。

第三环节:点拨

1、每个学习小组上黑板汇报两道题,其中第六学习小组只汇报最后一题(第11题)。

2、教师当场评点。

3、教师打开投影仪演示:

何老师马后炮

1、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2、石之精美者善歌咏。

3、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胜者。

4、予轻扬其臂兮,作别霓虹之西隅。

5、甚矣,语文教员之横!

6、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

7、上网,偶一为之,君不当余殴。

8、具此等劳什子何为?再现动漫耳!

9、余决计其与交游!

10、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

11、金榜题名于北大,我之谓也。

第四环节:作业

一、你能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吗?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个欤?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不饮黄泉,用心一也。

5、甚矣,汝之不惠!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沛公安在?

9、入见,问:“何以战?”

-2-

10、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二、教师抽查作业后,略作分析。

第1句,介词结构后置;2-4句,定语后置;5-6句,谓语前置;7-11句,宾语前置,其中的`第9句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

第五环节:总结

介词结构后置与谓语前置,比较简单,不再展开。两次作业,每次作业都是11题,它们是对应的。

由第2-4句,我们可以概括出定语后置的三种基本类型。①中心词+之+定语+者;②中心词+而+定语+者;③中心词+之+定语。

由第7-11句,可以概括出宾语前置的五种类型。①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②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③介宾结构中宾语可以提前;④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常组成“唯……之”“唯……是”这种固定形式。⑤用“……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这类形式将宾语前置。

教学反思

1、练习法加学习小组讨论式,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的点拨,又体现出了主导作用。在教学基本知识的课时里,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可少。

2、在第二环节里,学生兴趣盎然。个中原委有二。将现代汉语倒译成文言,实际上是反弹琵琶、倒拔垂杨柳、照瓢画葫芦。教案设计中的逆向操作,引得学生好奇。而学生喜爱这11个例句--或因为唤起了他们的美好回忆,或因为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说到他们心里去了,才是他们兴趣盎然的根本原因。如此说来,创新教学手法,关注学生心灵,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两件法宝。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篇2

1.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倒装现象;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并能熟练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是学会分析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将所学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二、教材地位

本课所选取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完五册的古文,对文言句式有较系统的接触。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倒装现象掌握得不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中的倒装句。一旦几种倒装混合使用,这部分学生就无法顺利翻译古文。因此本课通过宾语前置的规律探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总结文言文语法特点,让他们举一反三,也能理解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两种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反哺学生的古文学习。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语法学习是严谨系统的,如果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律,学生难免会对古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本课通过大量例句,对比翻译,让学生自主探究宾语前置的种种规律,使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以练代记。归纳文言句式的终极目标是要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因此本课配套了大量练习,让学生以做代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文言翻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现代汉语之句子回顾

请同学们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PPT上的这几个句子进行句法成分分析,每个小组把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并派一位同学准备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

我喜欢书。

我喜欢(语文)书。

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好学的)我[非常]喜欢(语文)书。

定+主+状+谓+定+宾

请一位小组代表讲解为什么这样划分,要求讲清楚他们是如何识别该句子里的主谓宾和定状补的。根据刚才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引导大家思考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的要点

句法成分歌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运用所学规律,再次划分一个现代汉语句子的句法成分。邹忌不相信自己。比较: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同学们发现哪个句法成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把这类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称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三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搭载语法的时空快车,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说话的。我们尤其关注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颠倒宾语的位置,这也是本节课的主题——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二)探究规律——否定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译:译: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2)莫之夭阏者译:没有什么它阻碍?没有什么阻碍它。学生迅速指出两个句子都应该采用第二种翻译。那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古人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宾语前置呢?请小组自主讨论。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两个句子的共同点:否定句;宾语都是代词;宾语前置在动词前。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这类句子一般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练一练。(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译:时间像流水一样消失了,年华不会等待我。(3)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译:不了解我就罢了。这三个句子,我们应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较准确地进行了宾语位置的语法归位和句子翻译。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古人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把宾语提前呢?

(三)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乐夫天命复奚疑!译: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2)之二虫又何知!译: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呢!(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那么万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又羡慕什么呢?同学分组讨论,并总结句子特点:都是疑问句;宾语“奚”“安”“何”“何”都是疑问代词;这些宾语都前置。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练一练:(1)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译:还驾车出游追求什么呢?(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译:你将要去哪?(3)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沛公在哪?(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译:为什么匆匆忙忙地想要去哪里?以上句子都是疑问句,同学们都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较好地进行了文言翻译。但最后一个句子,有较多同学感到棘手。为什么呢?这个句子的宾语比较特殊,它有两个宾语“何”和“胡”。“何”是动词“之”的宾语,而“胡”是介词“为”的宾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小试牛刀——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译:子卿尚且又为了谁呢?(2)何以战?《曹刿论战》译:凭什么作战?请同学分组总结句子特点:这两个句子都是疑问句,宾语都是代词,都是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请同学找出前置的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练一练(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不这样,我凭什么会这样?(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译:凭什么知道它这样?(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没有这个人,我要和谁一起归去。(4)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凭什么了解他?(5)何为其然也?《逍遥游》译:为什么箫声会这样?

(四)探究规律——疑问句里的宾语前置

小试牛刀——分组翻译句子并找出句子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3)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分组讨论这三句并总结句子特点:这三句都有“之”,宾语都在“之”的前面,谓语动词都在“之”的后面。“之”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语法意义。规律: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也可做提宾的标志)

唯利是图:图利;唯才是举:举才;唯马首是瞻:瞻马首;唯命是从:从命;唯你是问:问你。以上不能算句子,只是一些成语,但现代汉语的成语保留了古代文言的语法习惯。因此这些成语中“是”仅仅是提宾的标志,在明白了语法规律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现代汉语的成语不能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来解释。

(五)总结规律

根据PPT上的这些句子,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内交流,总结宾语前置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如果你们有更好的例句,也可以补充。古之人不余欺也。忌不自信。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总结:在古人讲话的句子中,并不是所有的宾语都要提前,而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宾语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3)以“是”“之”为提宾标志。

五、翻译选段并找出宾语前置句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桓温)北征时,途径金城,看到他任琅琊内史时种的柳树,已经十围粗了,感慨说道:“树木的变化尚且如此,人又凭什么禁得起岁月的流逝呢。”手握枝条,潸然泪下。

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谢安说:“圣人、贤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这种看法。谢安叹息说:“如果郗超听见这话,一定不至于不相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好似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了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也明白了古人到底在哪些情况下会把宾语提前。宾语前置只是倒装句中的一种,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探究一下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七、作业

文言虚词与特殊句式剖析 篇3

一、高考文言虚词的剖析与应对

(一)厘清虚词的考查范围

《考试说明》对虚词的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了解《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考查的要求和数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高频虚词和出处的统计

1.表1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高频虚词的统计(单位:次)

由表1可见,虚词的考查是有主次和重难点的。其中词性复杂、意义和用法多样的虚词出现频率比较高,例如:“以”,有介词、连词和动词三种词性,共有12用法。“而”,有代词、副词和连词三种词性,共有9种用法。这类虚词不仅是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也增加了高考文言虚词考查的难度和区分度。此外还有部分考点超出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例如2014年高考共考查了18个虚词,其中“兮、哉、夫、矣”不在考试范围之内。面对这种高考趋势,除了掌握规定的18个虚词外,还要有量上的拓展。

2.表2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课内文言虚词考查出处统计(单位:次)

高考文言虚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共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由一个课外的和一个课内的典型例句构成,让考生在比较、判断后选出四个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大多数省份的高考卷多采用这种考查形式。由表2可见,这种形式不仅考查的虚词面广,而且注重课内、课外虚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三)稳中有变的虚词考查题型

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在文言试题的第二题中出现,考查形式稳中有变,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详见表2说明)。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基本上都延续了这一传统的考查形式。但有些省市探索出了新的考查形式——填空、选择相结合的形式。

如2015年的湖南卷第6题: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

B.者与其

C.之所其

D.者所而

新的虚词考查形式难度更大,一方面考生必须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外还要区分选项中不同虚词的异同点,方能选出最佳答案。

(四)虚词在高中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1.虚词的特性

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具有实词的意义,因而在用法上“虚词不虚”;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非常少,但其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且因词性的复杂和意义、用法的多样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根据语言环境辨别某一虚词具体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语境是虚词意义和用法由不确定到确定的最佳判断标准。全面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后还必须培养语境的鉴别力和迁移力。

2.虚词的学习

(1)联系生活实际。文言其实离我们很近,如成语、俗语等中大量的留存。例如:“于”在成语中作介词,指出范围或对象,如:“喜形于色”的“于”相当于“在”;“青出于蓝”的“于”相当于“从”;“安于现状”的“于”相当于“对于”。

(2)多些自主,多学益善。初高中对文言要求的悬殊,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或理解不深,记得不牢都无法做到知识的正迁移。高中文言虚词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汉语词性、句子成分和句式等。学习文言千万不可用功利的分数掩盖了文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老子《道德经》云:“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以“弗居”的态度学习文言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乐。此外,尽管常考的虚词只有18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量,但文言虚词远不止这些,对不常考的虚词也要有一定的关注,这对文本的理解和常考虚词的解读是有益无害的。

一、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

《考试说明》对文言句式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外加常见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文言文特殊句式共有6大类。有的同学常苦于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一学到特殊句式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老师的检查。要改变现状,必须重视理解和了解必要的语法知识。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这个标准而言的。我们虽然会说标准语,但并不真正了解标准语的结构,再加上初中基本不讲任何语法,这就导致了很难说清句子成分,更别说分析成分间的关系了。句式的考查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且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即主要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为此,要想攻破特殊句式的解题难关必须从语法和虚词两个方面着手。

(一)特殊句式的语法定位

不论现代汉语,还是文言,句子成分的次序一般都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在文言中,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句子的次序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而文言翻译是要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出来。也可以说,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这个标准而言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识别特殊句式,还要全面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方面的语法知识。如①“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愚公移山》)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③“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赤壁赋》)在使用成分划分法的同时,要了解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二)特殊句式与虚词的关系举隅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在文言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被动句的翻译一定要把有关对应的词语翻译为“被”,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主要在于构成方式。常见的与虚词有关的被动句有“于”字式、“被”字式、“为”字式等。

①“于”字式:“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被”字式:“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为”字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伶官传序》)

鉴于某些特殊句式和虚词的亲密关系,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些虚词对于句式的提示作用,这样才不至于在句子翻译中因看不出句式而丢分。

(三)特殊句式在句子翻译中的考查

2014年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梁书·王筠传》)(画线部分为被动句和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

译: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当世人看重。

2015年浙江卷:“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太平州学记》)(画线部分为状语后置)

译: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在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要特别关注常用的特殊句式,一般来说,句子翻译中有某种特殊句式的必然会占1分。所以关注重要实词的同时,还必须对常用的特殊句式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我们可根据特殊句式的难易度和繁简度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我们对特殊句式出现环境的敏感性。

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篇4

1、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② 沛公安在?译:“沛公在哪里?”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译:“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扪心自问、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① 举贤以自佐

②忌不自信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

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中心词+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3、状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加名词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还有一种介词“乎”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系”“本”等表示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⑨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1)“见+谓语”(2)“谓语+于”

(3)见+谓语+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⑥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⑦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1)为+动词

(2)为+宾语+所+动词

(3)为所+动词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受”“受......于”表被动。(1)受+谓语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2)受+谓语+于

受制于人。

4、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语意被动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文: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二、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三、实战演练

1.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 沛公安在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3、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C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陋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夫晋,何厌之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B )

A、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尔何知?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D )

A、城中皆不之觉。 B、唯余马首是瞻。

C、惟利是图。 D、马之千里者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7、将下的宾语前置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然则一羽之不举 ④惟奕秋之为听 ⑤时人莫之许也 ⑥洞庭君安在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无乃尔是过与

⑨大王来何操 ⑩一言以蔽之

A、①⑥⑩/②⑤/③④⑧/⑦⑨ B、①⑥⑩②③④/⑤⑧/⑦⑨

C、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D、①⑦⑩/②⑤/③④⑧/⑥⑨

1)①⑦⑩是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6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高中常见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篇7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篇8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篇9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

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上一篇:村级组织换届动员培训会讲话下一篇:校园里的新鲜事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