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总结(共4篇)
《望岳》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杜甫: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6
一、导入《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学生读背这首诗,完成下列习题:
1、积累文学常识
杜甫 :字,别号,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他著有“三吏”、“三别”,另外两篇分别是、,“三别” 是指他的、、。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朝由而的过程。
2、中国的五岳是: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诗歌中描绘泰山景色的是联、联、联。
4、抒写杜甫愿望的诗句是。(会背、默写)
5、杜甫望到的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解释下列字词)
青未了:钟:荡胸:曾:眦:会当:附:(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三、合作讨论,名句赏析: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春望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理解诗歌内涵,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会背并正确默写这首诗歌。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首联:破败,荒凉,萧条
春望:颔联:花溅泪 鸟惊心
颈联:思念、牵挂亲人
尾联:忧国思家
一、导入
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板书:春望
二、学生自学:
1、查资料:关于此时的杜甫和写作背景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如何学习诗歌?(读诗歌,争取会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2)、读出重音和节奏(3)、读出疑问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3、诗歌的首联、颔联各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结合注释)
4、想象诗歌的颈联、尾联的画面,诗人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讨论,感受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忧国思家。
2、名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附: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附: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表现手法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四、课堂练习
完成前沿第25课第一课时。
五、课堂小结
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于是, 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四问:
一.起:自读, 《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
首先,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 了解到诗人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以及云层、归鸟等景物。
二.承:思读, 通过《望岳》,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纷纷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杜甫……此时, 我抓住时机, 讲述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 并加以巧妙渲染,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便渐渐凸现在学生眼前了。
三.转:比较读,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 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吗?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境的词句品析。此问由《望岳》自然过渡到《春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生发言异彩纷呈:《望岳》中“割”字形象而有气势,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中“溅”则极言诗人心中的悲痛, 泪作倾盆大雨, 飞溅而下。“破”与“在”鲜明对比, 又有许多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抵”足见战争持续之久, 家书则显得尤为珍贵。还有“短”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等等。此时, 我引入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有了细至字词的品析, 《春望》的内涵已呼之欲出, 再进行第四问。
四.合:小组合作读, 《春望》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前面《望岳》的教学已给学生作出了示范, 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春望》。
在这首诗中, 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 诗人所望不再只是眼前破败荒僻之景, 经过启发, 学生认识到诗人望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他望到了历史烟云、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常……学生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亲人团聚的杜甫……
最后, 我作了课堂小结:从《望岳》到《春望》, 我们望到了杜甫诗歌从雄豪到沉郁风格的变化, 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 也望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令人痛心的时代, 由此可见, 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 名副其实的诗圣, 其诗更是一部令世人惊心的诗史。
【内容讲解】: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赏析评价】: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延伸阅读:
详细解释
概念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1.欣赏并分析(诗文等)
2.欣赏分析。 枕书 《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如: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示例
1.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
2:修辞手法的作用
3.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一、《望岳》
体裁:五言古诗 题材:抒情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ɡē)昏晓。
荡胸生曾(cénɡ)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景象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春望》
体裁:五言律诗 题材:咏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有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愁绪缠绕,无言搔首,白发稀疏,几乎要插不上头簪。
三、《石壕吏》
体裁:五言古诗 题材: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yìnɡ)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望岳春望总结】推荐阅读: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02-06
春望翻译09-12
杜甫《春望》拼音11-25
杜甫古诗《春望》12-24
春望作文01-13
《春望》鉴赏01-23
春望练习及答案09-19
杜甫《春望》古诗赏析02-04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12-11
春望拼音版及翻译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