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学情分析(通用12篇)
第一学段:
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差。
造型表现:
低年级阶段,一般意义上美术学科分类界限非常模糊,造型活动均是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和游戏性,丰富学生的感受。
设计应用:
低段年级的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性,运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尝试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
在1-2年级中,能从对事物的形和色有一定的了解,从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中的兴趣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简短的话语表现自己的感受受。
综合探索:
在低年级,综合探索的内容是以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通过过造型游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
小学三四年级在造型方面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
造型表现:
三四年级的学生的造型游戏的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也增加了包含构成意识的造型游戏。
设计应用:
学生开始引入一些知识系统的学习,如果“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稀”等组合原理,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和设计,旨在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欣赏评述:
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色的认识,扩大到质感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
进行造型游戏活动,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自己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体育教学中我们知道, 在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术之前, 首先必须对该动作做相应的感知、观察,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等直观手段,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 并通过运动体验活动去理解动作的要领以及必须克服的难点。一个新动作的学习, 除了依靠自己过去的有关经验和模仿他人的动作外,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积极体验活动的前提下, 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此基础上反复体验,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但小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往往是不真实的, 甚至是错误的, 遇到什么感知什么, 不会有意识地去感知身体在不同运动情况下的不同体验与反应, 以及他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常有以下一些运动体验:有身体承受负荷的体验、身体在某些情况下的本能反应的体验、对身体控制产生的一种快感体验、兴奋状态下的超常发挥体验等, 如:
1. 背同伴跑中背负的距离比自己预料中得要远。
2. 追逐跑中没有自己预料中跑 (逃) 得快。
3. 闭着眼睛向前走, 一开始没有感觉, 后来越走越慌, 似乎要碰撞到障碍。
4. 在后退走、后退跑的心理中产生类似恐惧的感觉。
5. 圆形跑中随着难度的增大, 控制身体内倾的快感增强。
6. 有时800米跑得比平时轻松。
7. 想不到能完成高难度的投篮动作等。
8. 没想到可以轻松跳过山羊。
这些运动感觉的本体因素客观存在, 但在学情分析中往往会被忽视, 教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施教,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关注, 偏重于自身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 侧重于书本知识点的传授讲解, 忽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感知觉控制动作, 以及正确调整身体在运动中的感觉。容易单方面考虑学生“似乎”可以接受的程度, 很少问学生会有什么运动感觉,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具备这种体验基础吗?对该项目锻炼的要求明确吗?
二、学情因素分析中应增加运动感知觉因素
对图1的学情要素进行分析, 虽描述得比较全面, 但是对学生个体主体运动感觉的分析则不够重视, 一般只分析到技术基础等层面, 没有更深入地细分, 于是对学习该项目时学生身心体验的“应然状态”就被虚化了。学情分析的首要点是应从学生原有运动基础出发,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找准学生在运动感觉等方面的起点因素。也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运动的真实感受,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教学因素, 教师心中的教学目的才会更加准确, 见图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运动感觉因素的挖掘?从皮亚杰的运动体验理论中可以找到其缘由。皮亚杰认为, 感知运动是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动作技能作为适应的重要手段在认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运动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应, 它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随着技能动作的形成, 各种动作的肌肉感觉上升为主导的地位, 由模糊的感觉变为明确的感觉, 这时运动感觉转化为人的意识中心。
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训练儿童对各种肌肉运动感受的意识性, 以便使肌肉运动感觉尽快成为控制运动动作的主要成分, 才能加快掌握动作, 提高运动动作学练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了解自己身体位置的变化, 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感觉, 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到位等心理情况, 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运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三、在运动技术教学设计中合理运用感知觉要素
小学运动技术教学的规格要求虽然相对较低, 但由于少年儿童感知不稳定、不全面的特点, 动作往往会做不到位, 与教师预设目标差距较大, 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而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重难点, 专门安排学生根据运动感觉进行针对性体会, 逐渐地学习掌握。
如篮球运球教学。在原地高低运球教学中, 结合自己与学生的运动感受, 重视让学生体验手对球的感觉体验, 这是在预先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运球中需特别强调球反弹以后有一个“粘”球的过程, 这里的“粘”球就是控制球的关键点, 也是学生注意力、感知觉的集中点。在备课中撰写技术要领与难点时要突出这一点, 即在球反弹到一定高度时, 手柔和地贴着球有一点上升后再向下按压, 手指分开要大一些, 放松一些;手对球的控制面积越大, 球就越好控制;球在需要高低方向变化时, 手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等感觉会发生变化。教学设计要具体一些, 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手臂对球控制的感觉问题, 体会肌肉用力感这个知觉核心。并需不断提示,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运动中主动体验这种“球感”, 让他们能逐渐得到自由控制高低球的运动快感。
又如50米快速跑, 为转变学生跑前、跑中运动体验的被动状态, 在测试前应设计一次关于启动、摆臂、蹬地、加速、冲刺等方面的谈话, 可以让学生谈谈快速跑已有的心理体验;在课的间歇期间再设计一次谈话, 让学生谈谈两次测试跑中自己的肌肉用力以及心理感觉对比。试图在听和说中, 让学生主动熟悉快速跑动作的技术要领, 再安排分解分层教学, 让学生体会跑时肌肉运动的差别感受能力。这样围绕运动感觉的设计教学步骤, 可以让学生在动作生成中及时发现细小的错误动作, 较早地形成正确快速跑的用力感觉。在教师讲解法的设计中, 也应具体对学生摆臂、后蹬等某一次动作的外形、效果予以肯定, 试图让学生找到跑的肌肉运动感觉基准, 在以后的动作模仿练习中, 不断感觉与该次动作肌肉运动感觉的差异, 并逐渐缩小这种差异, 目标直接指向对动作质量的提高。
四、在场地、器材设计与准备中运用感知觉要素
精心设计的室外体育课场地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无形中转移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产生愉悦的感觉,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如, 利用对运动距离的感知错觉进行耐力跑的设计。绕圈进行耐力跑, 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畏惧感, 较为枯燥的反复跑也容易产生疲劳感, 克服生理极点的动力相对也会削弱。因此, 在场地设计上就要重视这些运动体验因素。可以将跑动路线转化为数字路线, 以篮球场边线、中线组合变化成电子数字, 从0~9开始熟悉数字跑法, 逐渐增加难度, 如组合数字11、110、2008等, 要求跑速中等, 以队列跑的形式进行, 折返转弯的时候必须踩住线路, 熟悉后再增加强度, 采用计时或者间歇跑的形式进行, 当然也可以设计“地形”跑、“跑垒”等其他形式的迁移路线跑。
利用宽度、高度的感知错觉进行跳高场地的布置。由于受跳高场地与该项目规则特点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因产生畏惧心理被过早淘汰, 成为看客, 容易对参与跳高运动失去兴趣。为了改变即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现象, 在场地器材布置方面要预先考虑。如可以在跳高练习中适当增加横杆宽度, 这样学生感觉上会低一点, 有尝试的勇气;另外, 采用橡皮筋可以缓解学生跨越的心理压力;场地布置成圆形, 在圆心立柱上系4条皮筋 (设置不同高度体验) 进行连续跳, 通过差异分层与增加运动密度, 提高学生注意力与运动快感。
五、结语
体育运动具有运动体验的基本特征, 而运动体验感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都有不同性质与不同程度上的体现, 是学生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基础的内在部分。在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重视运动感知觉因素与规律的运用, 不只体现在运动技术与课前场地布置这两方面。我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启发一种思路, 建议教师的备课当中要预先考虑这一个要素,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更好地预计教学的难度。
教师课前应事先熟悉动作, 体会自己的运动感受, 回到自己学习的状态, “从学生背后看学生”;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 找到学生与自己运动感觉的异同, “用学生视距看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处理教材、设计教法, 示范、讲解都会有的放矢;在课中还应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运动感觉, 及时调整教法与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等因素, 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2]邵伟德等.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张春华等.“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孙敏.加强学情研究优化学法指导[J].文教资料.2007.1.
[5]沈剑威等, 体适能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人本教学理念下,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必要环节。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情况较为复杂,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对这些不同的个体,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与家长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学情分析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下面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工作中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
一、“学情”与“学情分析”的概念
学情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等情况,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能力特点与差异。近几年来,在教育模式的转化下,学情的重要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措施,才能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学情分析便是基于这一基础产生,关于学情分析的研究有两种称谓,即“学习者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者分析”理论强调,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包含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也包含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教学对象分析”理论认为,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学习者特点、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与预备技能几个方面。
这两种观点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后者更加注重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近年来虽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1.教师职业素养缺失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能力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与知识素养几个层面,其中核心素养便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的去研究、了解学生,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缺失的情况,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将学生当做一种负担,导致学情分析仅仅是一纸空文。
2.教师对学情分析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虽然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性格、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却依然从自己内心的固定印象进行分析,更有甚者,为学生贴上固定标签,学情分析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3.教师实践探究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要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级别,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小学阶段很多教师的资历较短,其实践探究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进行学情分析的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的预习、作业以及已知能力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掌握有用的学情,同时根据累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到,作业是学生的直接反馈信息,批改作业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夠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作业,对作业进行及时、准确批改,梳理记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还要重视课堂预习,把握好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应用熟练的方法来掌握与学习相关的知识。
2.解读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未知”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其不同的特征,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为此,教师必须要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对比学生新旧知识的相关性,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考虑到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一些不同,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还需要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与典型意义,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巩乃斯的马》这一课,通过草原上暴风雨中马群奔腾的壮观场面的呈现,体现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但是,小学生的阅历很少,而这篇文章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特别是对于居住在西北、城市以及乡村的孩子而言,以他们的生活阅历,是很难想象这种场面的。考虑到这一问题,在上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查找资料,课堂上播放马群奔腾场面的图片、视频,待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课文学习,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3.考虑到教材编写者意图,分析学生的“需知”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均是教材编写者苦心筛选的结果,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均起着积极效果。因此,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必须要考虑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学情分析。
例如,《翠鸟》选入教材之中有两个原因,第一,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第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因此,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考虑学生学过的与动物相关的文章,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看学生是否热爱生活?如果学生并不理解热爱生活是什么意思,那么即使再强调作者如何热爱生活,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在全面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4.挖掘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的“想知”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照课堂教学的起点,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沟通,认真调查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查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口头调查形式,书面调查即为学生发放调查表,搜集学生的学习困惑及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而口头调查形式就是学生提问,教师记录,该种调查方式互动性较强,可以在课堂中开展。
四、结语
现阶段下“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学情分析,截止在目前为止,学情分析已经引入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学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进行分析前,教师必须要了解到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从学生的“已知”“未知”“需知”“想知”出发点来设计教案,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然,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信随着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的不断努力,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
教材分析
签是伴随古代卷轴装书而来,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古人就在轴的另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是最早的挂签。北宋以来,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图书先后出现了蝴蝶装、包背装以及线装,这些装帧形式多样的书均由书页和前后封皮构成。人们用纸或绢题写书名,粘贴在封皮上、称为“浮签”。及至近代,精平装书开始盛行并取代了线装书的地位,书名直接在封面上,无须用标签粘贴。
现在的书签是夹在书中的小薄片,作为阅读进度的一种标记。书签的材料不,檀香木、塑料、纸等均可,甚至于树叶花草都可以用来做书签,最广为流传的是纸质书签。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将带领孩子巧手制作。教材中展示了多种形式的书签作品,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书签,有现代时尚文化的书签,有以形针为支架设计图案剪贴后完成的书签,还有半立体式的书签。应鼓励学生选择各类材料,巧妙运用,创意思维,采用折、剪、拼贴等方法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对书签文化有一个传承意识,感受材料与设计的关系。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主要让学生学习用卡纸和彩纸拼贴的方法制作一张小书签,并通过让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书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创新的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对表现缺乏信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书签的作用和形状,尝试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等媒材自由制作、装饰和表现。
(二)方法与过程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制作出有个性的书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展示、运用等形式交流,培养学生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和欣赏,尝试用各种媒材大胆、自由地制作书签。教学难点
作品的表现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和个性化的品质。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剪刀、细彩绳、固体胶以及自选可以用来制作的材料等
学具:铅笔、细绳、绘画工具材料自选、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看一些图片,谁来说一说小猴在干什么,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2.你能帮他想想办法么?怎么才能找到呢? 师: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加以表扬。师:4.看看老师是怎么找到的。(边说边示范)
师:5.对了,这个夹在书本内的就是书签。书签是读书人的好朋友,喜欢读书的朋友都离不开他。
板书课题——小书签
二、新授
1.书签,它是读书人的好朋友。
2.书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牙黎,就是象牙制成的牙签,非常昂贵,只有那些有钱人才用的起。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牙签变薄了,用骨片或纸板制成,于是原本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
3.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书签的样子和所用的材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材料啊?有什么图案。
(出示图片:从材料、造型、图案上欣赏分析)金属的,木头的,塑料的,编织的,树叶的,纸制的 4.在这么多的材料里,纸制的书签是生活中最长见,最实用的。5.书签上的图案也多种多样!有我们喜欢的小动物、植物、小朋友、美丽的风景、我们喜欢的一段话或一首诗等等,让我们都看花了眼。
三、教师示范
1.有没有同学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啊?(讨论)2.你们说的都不错,都很有道理。老师这里有两套最简便的方法,大家一起来看看。
(1)选择一种材料,我选一张白色的纸,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将纸的一边往里对折;以折线为中心线画出蝴蝶;为蝴蝶上色;再沿着蝴蝶的外沿进行修剪。好了,一个带有立体感的小小书签就做好了,好看吗?
(2)通过裁,画,穿 3.是不是很简单啊?
4.是不是很简单啊,如果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以后你的好朋友在看书的时候看见这个书签就会想起你,多好啊。
四、学生练习
1.你们想不想也为你的好朋友做一个书签?
(1)如果让你来做,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书签呢?(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2)小朋友说得真棒!那我们就开始吧,看哪位同学做的样式精美、创意独特。
五、作品评议
(1)学生可以将完成好的书签,贴在展板上进行展示。(2)这些作品真的太棒了!现在老师请大家评选出以下奖项:最佳速度、最佳创意、鼓励奖。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制作了这么多美丽的书签,课后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作书签呢?
小小的书签是爱读书之人放在书籍内的小型美术工艺品,谁最爱学习,它就与谁最亲密。你们想不想身边的人都成为爱读书的人啊?那么,把你们刚才做的书签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同学或者是老师。别忘了你赠送的时候说一句赠言哦!
七、作业:制作有创意的小书签。板书设计
第9课小书签
一年级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着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较差。
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六年级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边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根据学校的安排2011-2012学年,我担任二年级1-5班体育课的教育教学,为了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对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如下:
1、二年级全年级共六个班,每班55人,男女生的比例比较平均。
2、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3、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
4、好奇心强,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一种新鲜感,但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都在7周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
所以,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过高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实施如下措施: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引导要求学生先从自身行为做起,再到怎样学习,最后到提高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大力鼓励和奖励学生,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他们把学习和生活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合理确定教学起点,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小班化精致教学实践中, 学情分析被看作是重要的环节, 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起点确定的基本依据。通过细化学情分析的内容, 探索多样化的学情分析方式, 以保证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情况形成充分了解。
1.学情分析内容立体多维。把需要分析的学情分为两个层面、四个维度。第一个层面是特定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包括某学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学习经验状况、学习动机状况等;第二个层面是特定教学内容学生的准备情况, 包括对特定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生活经验等的准备状况。四个维度包括知识与能力维度、非智力维度、生活经验维度、个性特长与特殊个案维度。通过教学前对学生两个层面、四个维度的情况进行分析, 教师便可以对学情形成基本的了解。
2.学情分析方式动静结合。采取学生档案分析、学段学情情况调查问卷等静态方式, 把握学生特定学段的情况。通过班情分析会、前置性作业分析、学生观察与访谈等动态方式, 了解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的准备状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情 探究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小学教育的实际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怎样更好的进行设计,确保教学的时候能够达到最好效果,是很多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而进行学情分析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以及一些学习习惯,能够给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小学语文学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对其分析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一、对小学语文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必须对学生以往的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分析
学生的知识情况和能力是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并且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时候,便会更加有针对性。比如说字分析四年级学情的时候,了解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理解和阅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便不用浪费时间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面,而是教授一些学生不了解的东西。
(二)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必须对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选择进行合理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比如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猜生字的意思,会划重点,还能够使用字典查生字。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稍微加大学习的难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章思想掌握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水平。
(三)对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二者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析
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是山区学生而言,城市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很难想象,而在南方,学生又很少见到雪景,对雪比较的陌生。老师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影响,这样老师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将多媒体运用进来,让学生更好的去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二、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做好作业的批改,让学生进行合理预习
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老师必须注意在语文学习中,作业以及预习二者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状况,为学情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老师了解学习状况最直观的办法便是批改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老师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一些心理活动和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在进行作业批改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预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老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应该提出一定的目标和要求,绝对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有有针对性,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老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用,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分析,了解其知识情况,尽量将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小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在一起。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往往逻辑性会比较强,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连接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但是语文教学的时候,课文的题材内容都是不相同的,并且知识都是蕴藏在课文之中,不确定性很强,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重点,老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思考,找到小学生最需要的知识点,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根据课文的实际学情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确保选择的内容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三)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了解每篇课文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明白每篇课文选择的原因,学生需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到什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着其独特的意义,老师了解其意图,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效果会更好。比如说讲到课文《蜜蜂》的时候,老师通过深度的研究便能够发现编写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勤劳勇敢,让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动物的描写。老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则应该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看学生以前是否学习过描写动物的文章,学生对蜜蜂是不是真正的了解,并且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传递对于勤劳勇敢的推崇,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写作方法推荐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讲课的时候环环相接。
(四)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老师的教学目标便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了解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只有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和学习需要的。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的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细化,将其细化到实际的教学步骤中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对目标进行明确,还必须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
结语:
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条件在不断的提高,对老师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复杂程度非常高。现在进行小学生学情分析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但是确切的模式还没有出现,学情分析的经验也不是很完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做好学情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承明.论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视野[J].小学语文教学,2009(10)
[2]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2010(08)
[3]翟春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J].华章,2013(20)
[4]吴小华.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研究[J].吉林教育,2013(26)
[5]蒋敏杰.对“学情分析”中若干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9(20)
1.关于教材分析
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都是课堂教学前至关重要的环节步骤。总体来说,是指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不仅对教材内容,而且对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都要全面理解。这样才会清晰其整体目标,继而结合考虑所针对的对象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宏观上对教材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再从微观角度对教材进行模块划分,确定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哪些内容可以先讲,哪些内容应后讲,教师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使每个模块的内容清晰。
2.关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的是我们要清楚所教学生的程度。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我们学校而言,虽然生源大部分是从我校初中部考上来的学校,质量整体水平较好,但是由于原来每个学生所在班级的快慢程度不一样,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一样,以及知识掌握的差异性等等,都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尤其在高一阶段,一定要尽量使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梯度性,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上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就我个人经验来看,具体做法有:首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再次,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1原则,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目标。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完成适量并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从而保持其学习动力。
3.关于教学建议
如何把“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英语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八条“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台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作者:薛伍平所属班级:小学体育二班(宝鸡/安康/榆林/铜川)地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创建时间:2011-03-18
学情分析是体育课教学的前提,也是体育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的必须途径。学情分析怎么进行,怎么分析,我采用以下几点方法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的体育知识和卫生知识,分析学生的健康指数。
二、进行体制健康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各年级各班体育教育过程作一个学情研究,为以后教学中提高更好教学质量,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我在上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智识和技能专业课程计划的改革和贯彻,即学生的体育基础薄弱,对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指导和教学方法指导作了阐述,旨在期盼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发挥最大的教学功效,同时体现贯彻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教法以学法为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本人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促进学习正迁移试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教学,目的在探索出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路子。为了使学校体育
能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系统工程;为了将学生被动学习与模仿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学习;为了帮助学生与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计划顺利接轨,我们根据当代职高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确地认识准备活动的作用,有效地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合理地安排好准备活动的时间、负荷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是体育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挖掘潜力,增强活力,自我创收,自我发展,补充体育经费的不足。
适应社会,抓住机遇,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走学校体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率;逐渐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在体育统计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潜在力,而且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
关键词: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 实效性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包括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等进行分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不仅能准备把握学生实际水平,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能全面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使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完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很多教师习惯运用计算机进行学情分析,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应付学校检查,这样教学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从三维角度进行研究,既要考虑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又要考虑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这样的学情分析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长远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
一、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
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很多,不同教师有不同方法。笔者认为进行学情分析,首先要与学生深度沟通,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而以朋友身份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情分析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学情分析技巧,正确处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同时,教师要注意学情分析的全面性,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自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的,哪些知识是不必深入探究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确保学生以最佳学习状态投入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和教学活动。教学分析既要有保底目标,又要有开放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二、体现学情分析的针对性
学情分析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认清现实,从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潜力。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教师可以为他们选择开放性和探究性练习,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水平,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习惯。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学习技巧的指导和基础性习题练习,以快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正确学习方法。学情分析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无论是课前预案、课中记录,还是课后反思,都离不开学情分析。课前预案并不是定案,不能让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师应该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改变教学策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刻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为以后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形成教育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三、关注学情分析的过程性
学情分析可简单可繁琐,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教学历练,掌握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经验,能够从容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学情分析对他们来说比较简单。而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只有先在繁琐的教学实践中找寻规律,逐步积淀经验,才能将学情分析做到合理和有效。学情分析的过程性体现在学情预测、实时分析、反思分析等方面,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预测,对突发情况做出合理处置和引导。如有的知识拓展性较强,不适合中下等学生,这时就要尽量避免这样的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而要设计一些层次化的练习内容。课堂实时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是完整、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会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教师必须做出及时改变,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反思分析主要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思考,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强调学情分析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具有多样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调查研究入手进行学情分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通过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只有客观、理性地分析,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收获到知识和快乐,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并且逐步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调查研究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前提,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身心素质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收集学生各种信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家校合作。其次,教学内容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关键,不同教学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不同,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价值也不同,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认真分析学生的欠缺。最后,从学生提出的质疑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最有效的载体。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遵循学情分析的基础性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是缺乏生机的,教师必须遵循学情分析的基础性和科学性,找准教学起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于学生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时应该重视基础性知识强化,及时巩固知识重点,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都会给以后教学带来很大隐患,防止班级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同时,教师要在兼顾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情况下,加强“学习需要”分析和“基础性经验”分析两个方面。学情分析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活动过程,更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尤其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对常用的学情分析方法缺乏基本了解与运用能力,导致学情分析的研究价值得不到发挥。总之,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中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方案,积极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维中.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起点[J].语文月刊,2015(10).
一、课前了解学情, 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某小学语文组曾组织过以《凡卡》一文为教例的教研活动。
《凡卡》该教什么?教师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梳理出教学目标为: (1) 通过理解课文, 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 (2) 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 包括对比、反衬、暗示等。教学重难点则为:了解凡卡在信中所述的苦难并理解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凡卡》要学什么?“这些”是不是学生想学的?教师们在某班做了一次学情调查:自读《凡卡》一文, 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让学生写在纸上, 交给老师。
根据调查反馈分析, 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凡卡在鞋匠家的悲惨生活。但普遍对第11至14段内容缺少理解表述, 有的直接指出第13段读不懂。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细节有感受, 更多的是对细节提出了质疑。如第2自然段凡卡担心什么?叹气时想什么?为什么凡卡愿挨爷爷打不愿挨老板打?为什么凡卡老向窗户外面看?
经过分析整理, 教师们对学生学习《凡卡》一课的阅读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不需要教师指导即可读懂的是第8自然段, 阅读难点是第11至14段及与全篇的关系;学生对文章某些重要细节不理解或者是看不到, 这些内容是阅读的盲点。由此推断出, 本课学习需要提升的阅读能力是对隐含信息的发觉与推断及在此基础上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凡卡》该如何教?明确了“学生已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及“想知道什么”, 三个板块的弹性设计水到渠成地诞生了。
板块一:读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悲惨生活。
板块二: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
板块三: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凡卡》教得如何?课堂上, 朗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交替使用。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 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深切地感悟到语言的精髓。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 学生会的反复讲, 不会的没有讲是教学的“无用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制订一定要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判断。唯有如此, 才能设计出富有弹性的教学预案,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上把握学情, 灵活变更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 正是面对“学情”临场开发教学资源的最佳策略。由此可见, 教师不仅要把智慧用于课前预案的设计上, 更要根据学情灵活应变, 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 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新设计, 动态生成, 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相机诱导
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或不确切的理解, 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错误”和“问题”, 为我所用。
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让学生用四个字归纳课文中的第四件事。学生的归纳大多集中在“关心阿三”“关心女佣”“关心佣人”三种。突然, 有位男生把手举得老高, 大声回答:“关心女人!”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笔者没有加以否定, 而是让学生在笑声中比较哪种说法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学生感觉“关心佣人”最好。因为“阿三”只是一个人, “女佣”也只是佣人中的一部分;“女人”提法不妥当。只有归纳成“关心佣人”, 才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上述案例中, 教师针对学生不很确切的回答, 随机应变,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准确地概括内容, 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二) 顺水推舟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需求,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学情”的教学价值, 顺水推舟, 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笔者教学《火烧云》一课, 有学生质疑:“‘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里为什么要用‘烧’而不用‘红’?我看到过天空中的火烧云就是这样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的。”教师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接过话茬:“对呀, 为什么不用‘红’呢?我看用‘红’也可以嘛!”并在课件中出示句子, 将“烧”换成“红”, 让学生读一读, 比一比。于是, 争论开始了……
(三) 另辟蹊径
“条条道路通罗马”。当教师发觉学生对某问题一下子难以理解时, 不要穷追不舍, 而应选择另一条途径, 进行成功的突破。
如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教师提问:“设计”是什么意思?学生有的说“就是建设”, 有的说“应该是想和思考”, 有的说“是画图”, 有的说“是绘制”。很明显, 学生的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于是, 教师另辟蹊径, 先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的外形, 然后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 李春要建造这样一座桥, 事先要做哪些工作?学生想到了:李春要考虑造什么样子的桥, 要花多少材料、多少时间, 要把想造的桥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 或者先做个模型……教师顺势引导:在一个工作没做之前想好方式、方法, 画出图样, 有时还要造出模型, 这个过程就叫设计。
三、课后反思学情, 总结修订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从学生的活动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方面来评价和反思。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考虑教学策略还有哪些需要修改或补充, 以便及时修订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笔者曾听过一节一年级语文课, 内容是教学拼音ai ei ui。课始, 教师播放录音故事《龟兔赛跑》。 (大概用时三分钟)
师:刚才的故事里藏着三个复韵母宝宝, 小朋友认识吗?
学生有的说gui, 有的说ao, 有的说p, 教室里显得有些嘈杂。没有学生正确地说出这节课要学的三个复韵母, 最后还是教师揭示了课题。随后, 教师又出示了一张树形图片。
师:知识老人给我们送来一棵知识树, 树上结满了知识果。 (教师出示ai ei ui的图片, 贴到树上, 学生齐读)
师:猴哥哥带着声母b p d来找ai了, 小朋友读一读。 (学生拼读)
……
师:跟我念:“bai枝头玉米别乱掰, dai上课专心别发呆, pai伸出小手拍拍拍。”
(随后ei ui的拼读, 教师也采用了同样的教法)
最后是两个游戏环节, 开火车和摘苹果……
从“游戏反馈”环节看教学效果, 大概有六成以上的学生不会读或读不准音节。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失败呢?一是一部分学生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学生受方言和乡音的影响, 在拼音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特有的语音问题。二是教师较多地关注教学的趣味性, 而忽视了发音方法和要领的有效指导。于是, 教师改进了教学策略:借助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的拼音基础,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发音方法和要领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拼读困难, 达成“准确拼读”的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及学情分析06-10
小学美术教师案例分析09-28
小学美术《节节虫》案例分析10-27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人像漫画11-08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09-08
小学美术教学方案06-28
小学美术教学目标10-19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反思06-01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