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肥料 习题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壤 肥料 习题(通用8篇)

土壤 肥料 习题 篇1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剖面 4.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 10.土壤容重

11.腐殖化系数 12.土壤三相比13.土壤粒级 14.土壤热容量 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6.永久负电荷17.钙化过程 18.土壤总孔度19.土壤孔性20.土壤呼吸21.田间持水量22.土体构造23.土壤结构性24.委蔫系数25.相对含水量26.土水势27.土壤水吸力28.当量孔径29.膜状水3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1.土壤(5).若使此土壤每亩耕层含水量提高到田间持水量,需灌水多少立方米?

79.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代表矿物是什么矿物?阐述这80.阐述风化作用的阶段及特点。81.土壤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82.如何改良土壤的结构?

33.阐述土壤固磷作用机制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84.为什么在秸杆还田和沤制沼气时需加适量氮肥或人畜粪尿? 5.矿物 6.同晶置换7.土壤腐殖质 8.矿质化作用9.土壤质地 一类矿物的基本特征。

水的再分布32.扩散系数33.土壤热容量34.土壤导热率35.风化作用36.母质37.土链38.地质大循环39.生物小循环40.物理风化41.化学风化42.潜育化过程43.粘化过程44.土壤发生层45.土体构型46.硅铝铁率47.土壤风化系数48.比表面49.盐基饱和度50.交换性酸51.水解性酸52.总碱度53.碱化度54.缓冲容量55.反硝化作用

56.诊断层57.土壤背景值58.环境容量59.土壤污染60土壤退化

61.简单叙述近代土壤学派及其观点

62.硅酸盐矿物的结晶构造分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与矿物性质有什么关系?

63.1∶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代表矿物是什么矿物?这一类矿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64.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6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66.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67.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8.简述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

69.阐述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体?

70.改良不良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有哪些?

71.阐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72.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73.不良土壤质地如何进行改良? 74.调节土壤温度常用的措施有哪些? 75.1:1与2:1型矿物的性质? 76.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77.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78、计算题:

从田间耕层(0-20cm)取原状土100cm3,称重为150克,烘干后称重为130克,该土壤比重为2.65,田间持水量为30%,求:

(1)1.土壤容重。

(2).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土壤相对含水量。(4).土壤三相物质容积比。

85.土壤氮有哪些形态?它们的有效性如何 86.论述褐土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 87.人类活动影响土壤发生的特点 88.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89.对比棕壤与褐土得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与土壤属性 90.影响阳离子交换量有效度的因素 91.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 92.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 93.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94.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95.土壤氮损失的途径 96.如何提高磷的有效性

97.土壤中的磷有哪些形态?哪些形态对作物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98.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 99.土壤调查工作的步骤 100.我国土壤退化的分类 101.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

102.根据土壤学原理调节土壤温度常用的措施有哪些? 103.试述农业土壤的发育过程。

肥料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肥料2.矿质营养3.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4.养分归还学说 5.最小养分律 6.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7.灰分元素8.大量元素9.微量元素

10.植物必需营养元素11.植物营养三要素/肥料三要素12.有益元素

13.空气营养元素14.土壤营养元素 15.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16.截获17.质流 18.扩散19.自由空间20.被动吸收21.主动吸收22.选择吸收23.代谢吸收24.非代谢吸收25.载体学说 26.离子泵学说27.胞饮作用28.离子间的协助作用 29.离子间的拮抗作用30.竞争性抑制 31.非竞争性抑制32.根外营养/叶部营养33.植物营养遗传性34.根系阳离子代换量(CEC)35 植物营养期 36.植物营养临界期37.植物营养最大效益期38.根际39.矿质肥料

分到达根表后,先进入(),然后跨膜进入()。

5.植物的有益元素中,()对水稻、()对大豆、()对甜菜有好6.施肥技术中,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施肥方法主要有()、()和()三种。复混肥料或有机肥料施用时主要用作()。8.土壤中有效氮减少的主要途径为_()、()、()和()等。40.无机肥料41.化学肥料42.有机肥料43.农家肥料44.处。商品肥料45.化学酸性肥料46.化学中性肥料47.化学碱性肥料48.速效肥料49.迟效肥料50.直接肥料51.间接肥料种肥57.追肥58.根外追肥59.养分的再利用60.氨化作用52.生物性肥料53.肥料利用率54.施肥方式55.基肥56.7.土壤溶液中养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和()。

61.硝化作用62.反硝化作用(生物/化学)63.硝酸盐的还原作用64.氨的同化作用65.氨的晶格固定作用66.氨态氮67.硝态氮68.酰氨态氮69.氮肥增效剂70.标准氮肥71.氮肥利用率72.生理酸性肥料73.生理碱性肥料74.长效氮肥75.缓释肥料76.控释肥料77.以磷增氮78.酸制磷肥79.热制磷肥 80.磷酸退化作用81.闭蓄态磷82.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83.磷的化学固定作用84.磷的吸持作85.有效磷86.速效磷87.缓效磷88.难溶性磷89.水溶性磷90.磷酸一钙91.磷酸二钙.92-磷酸三钙93.磷酸八钙94.磷酸十钙 95.枸溶性磷96.枸溶率97.全钾98.有效钾 99.速效钾100.缓效钾101.水溶性钾102.矿物态钾103.钾的固定

104.钾的释放105.土壤供钾能力106.交换性107.钾的晶格固定作用

108.钾的吸附固定作用

109.以钾增氮110.复混肥料111.化成复合肥料112.混成复合肥料

113.肥料分析式114.肥料比例式115.二元复合肥料116.三元复混肥料117.多元复混肥料118.多功能复混肥料119.掺合肥料(BB肥)120.有机肥料121.厩肥122.堆肥123.沤肥124.秸秆还田125.碳氮比(C/N)126.绿肥 127.绿肥作物128.绿肥作物的单种129.绿肥作物的间种130.绿肥作物的套种131.绿肥作物的混种132.绿肥作物的插种133.沼气池肥134.生物固氮135.菌肥136.施肥方法137.撒施138.条施139.沟施140.穴施

141.环施142.放射状施肥143.深施144.浅施145.表施146.全层施肥147.分层施肥148.加肥灌溉(冲施)149.浸种150.拌种151.根外追肥(叶面施肥)

二、填空题:

1.肥料学主要研究()和()及其相互关系。2.肥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为理论基础,以传统的()和新兴的()为手段,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3.植物营养三要素是()、()和()。当土壤缺乏三要素时,植物将先在 部位出现缺素症状。

3.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中,()、()、()、()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较强,缺乏时症状先在()部位出现。

4.养分从土壤迁移至植物根系的途径有()、()和()等三种。养

9.氮肥利用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和15N示踪法两种。我国多数作物对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在()之间。10.植物吸收的无机磷以()和()为主,其有效性在pH为()时较高。

11.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原则是()和()。12.缺钾时,水稻根系呈现出()症状,因此,在淹水条件下增施钾肥,可提高水稻根系的(),防止还原性物质的危害。

13.植物缺铁的典型症状是()。

14.某种复混肥料的分析式为15-15-10-1(B),这表示该复混肥料中))、()()、()和()的含量分别为15%、15%、10%和1%。

15.肥料三要素缺乏症中,若下部叶片较为均匀黄化的是缺(),老叶呈暗绿色或下部叶片背面呈紫红色的是缺(),下部叶片叶尖、叶缘焦枯并出现坏死斑点的是缺()。16.氮肥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例如();(),例如();(),例如();(),例如()。

17.酸性土壤施用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较高,而()的有效性则较差。

18.土壤中钾的形态,以其对作物有效性来分,可以分为()(),和()。

19.人尿中含氮物质主要是(),属()肥料,还因人尿中含有(),用来浸种有良好的效果。

20.固氮酶由 和 两个组分组成,它们含有金属元素()和

()。

21.高温堆肥堆制过程经过(),(),()和()四个阶段,影响腐数的因子主要有(),(),(),(),()等。22.根系CEC大的作物,对难溶性磷酸盐具有较 的吸收能力,因为它对钙的结合能力较,故利用难溶性磷酸盐中磷的能力较强。

23.草木灰中的钾90%是以()存在,属 溶性钾;而磷属 溶性磷,因此对作物都是()的。

24.钾在植物体内无固定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以_________存在为主。

25.植物氮素营养不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 部位先出现;缺硫时,其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 部为先出现;缺铁时,其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部位先出现。

26.常用的氮肥品种中。硫铵含N__________%,尿素;含N_______%。

27.土壤的pH与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关系密切,在酸性、微酸性时,()、、()、()、()的有效性较高,而在微碱性时,则()的有效性较高。

28.人粪尿含氮物质分解最终都产生(),容易(),故贮藏期间要防止养分损失。

脉间失绿)。

9.果树“小叶病”是缺()(A.B;B.Mn;C.Zn;D.Ca);番茄“脐腐病”是缺()(A.B;B.Mn; C.Zn;D.Ca);油菜“花而不实”是缺()(A.B; B.Mn; C.Zn;D.Ca)。

10.碳酸氢氨是()(A.化学性质稳定;B.容易自行分解)的肥料,在土壤中()(A.淋失;B.反硝化;C.挥发)是其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

11.有机肥和化学氮肥配合施用,化学氮肥能()(A.促进;B.延缓)有机氮肥的矿化,()(A.提高;B.降低)有机肥的29.绿肥作物的栽培方式有(),(),(),()和()。肥效;而有机肥的存在,可促进化学氮肥的()(A.硝化作30.一般地,()作物根系的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其吸收磷矿粉中磷的能力。

31.固氮酶是一种对 很敏感的酶,因此,豆血红蛋白的存在对维持固氮酶的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固氮酶是一种对 元素很敏感的酶,因此,豆科植物缺乏该元素时根系难以长根瘤。)

32.有机肥料具有()、()、()和()等作用。

33.有机肥料的种类主要有()、()、()和()等四类。34.堆肥是指有机废弃物在()条件下经微生物腐解转化而成的有机肥。

三、选择题:

1.根际pH值主要受植物吸收的养分离子种类的影响,当吸收的()(A.阳离子;B.阴离子)较多时,根际pH值将下降;而根际Eh值主要与植物种类有关,如水稻根际Eh值与土体比较则()(A.较高;B.相同;C.较低)。

2.植物对NO3-的吸收为()(A.主动吸收;B.被动吸收)。NO3-,在形成氨基酸之前,必需经过()(A.水解;B.氧化;C.还原)作用同化为NH4+。

3.光照和温度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A.离子的形态;B.离子的浓度;C.能量的供应)而起作用的。4.碳酸氢铵是()(A.化学性质稳定;B.容易自行分解)的肥料,施用时宜()(A.根外喷施;B.土表撒施;C.深施覆土)。5.草木灰中的钾以()(A.KCl; B.K2CO3; C.K2SiO3)为主,属()(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钾。

6.过磷酸钙是()(A.水溶性;B.弱酸溶性;C.强酸溶性)磷肥,施用时应该与()(A.石膏;B.石灰;C.有机肥料)混合施用;磷矿粉是由磷矿石通过机械法制成的磷肥,适宜施于()(A.酸性土;B.碱性土;C.石灰性土)。

7.钾素通常被称为作物的()(A.有益元素;B.品质元素;C.生命元素)。它在植物体内的形态与氮和磷()(A.一样;B.相似;C.不同),主要以()(A.有机态;B.离子态;C.螯合态)为主。

8.玉米缺镁表现为()(A.幼叶均匀黄化;B.幼叶脉间失绿; C.老叶均匀黄化;D.老叶脉间失绿)。大豆缺硫表现为()(A.幼叶均匀黄化;B.幼叶脉间失绿;C.老叶均匀黄化;D.老叶

用;B.反硝化作用;C.生物固定),从而()(A.增加;B.减少)化学氮肥的损失。

12.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酰胺有作重要的意义,因为()(A.它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中间产物;B.它可指示体内的氮水平;C.它是氮的一种贮藏形式,可消除游离氨的毒害作用)。13.复合肥料20-15-5表示该肥料有效成分为()(A.N 20%,P15%,K5%;B.N 20%,P2O515%,K5%;C.N 20%,P2O515%,K2O5%;)。

14.稻杆直接还田,分解初期由于()(A.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B.土壤有效氮、磷的生物固定;C.土壤有效钾的生物固定),需要()(A.配合施用氮、磷化肥;B.配合施用钾肥;C.减少施用氮、磷化肥)。

15.家畜粪中因其分解快慢和发酵温度高低不同,有称为冷性肥料,如()(A.马粪;B.羊粪;C.牛粪),也有称为热性肥料,如()(A.马粪;B.羊粪;C.牛粪)。

17.有些肥料,如()(A.(NH4)2SO4;B.NH4NO3;C.Ca(NO3)2)施给作物以后会产生生理酸性;而有些肥料,如()(A.(NH4)2SO4;B.NH4NO3;C.Ca(NO3)2)则会产生生理碱性。

18.在钾素营养不足的土壤上,()(A.禾本科;B.豆科)植物的耐受能力较强。

19.进入植物体的()(A.铵离子;B.硝酸根离子;C.简单氨基酸)在形成氨基酸之前,必需经过还原。

20.磷矿粉是()(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磷肥,适宜施于()(A.酸性土;B.碱性土;C.石灰性土)。21.高温堆肥原料的C/N比例约为80~100:1,难以分解,为促使其分解腐熟,在堆制时一般宜将堆沤材料的C/N比值调到()(A.10:1;B.30:1;C.50:1)左右。

22.在酸性土壤栽培豆科植物,没有根瘤或很少根瘤,从营养缺乏方面考虑,可能是缺()(A.N;B.P;C.Zn;D.Mo)。23.尿素在制造过程中,常形成一定量的()(A.脲甲醛;B.缩二脲;C.甲醛树脂),当其含量高于()(A.0.1%;B.1%;

C.5%;D.10%)时会对作物产生毒害。

24.()(A.含有任何二种元素的;B.含有任何二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C.含有肥料三要素中任何二种的)肥料称为二元复合肥料。25.酸性土壤中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是()(A.铁;B.锰;C.钼;D.铜;E.锌)。

26.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要掌握()(A.旱重水轻;B.水重旱轻;C.水旱并重)的原则;旱作麦-棉轮作中磷肥应优先分配给

()(A.小麦;B.棉花)。

27.制造混合肥料时,可以混合的肥料是()(A.磷酸铵和氯化钾;B.磷酸铵和草木灰;C.尿素和氯化钾;D.尿素和草木灰)。在计算复肥施用量时,若肥料中养分的比例相差较悬殊,应按肥料中()(A.含量较小;B.含量较大;C.任意一种)的养分计算。

四、问答题:

1.李比希创立了哪三个学说?各学说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或:请谈谈李比希对植物营养学科的贡献。)

2.如何判断某元素是不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叫肥料?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4.植物对矿质养分的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有何区别?请简述主动吸收的一种机理。

5.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差异。

6.单子叶、双子叶植物根系的CEC有何区别,它们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有何影响? 7.环境条件为何对植物吸收养分有影响? 8.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9.营养临界期的最大效应期在作物合理施肥中有何意义和作用?

10.进行根外追肥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11.请比较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特性上的异同点。12.土壤氮素的来源有哪些?它们的损失途径? 13.硝化抑制剂主要抑制哪些微生物?

14.土壤无机氮固定和有机氮矿化相对速率取决于哪些条件?其机理如何?

15.常用化学氮肥有哪些种类? 16.尿素中缩二脲有何毒害作用?

17.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其肥效有什么关系?如何提高尿素的当季利用率?

18.尿素施入土壤后将发生什么变化?对土壤性质有什么影响?

19.某菜场以尿素作氮肥种植生菜,收获时采样测得生菜体内的硝态氮含量为1 500mg/kg,请问生菜体内的硝态氮从何而来?假设该含量已超出了食用安全标准,请问在生产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控制蔬菜的硝态氮含量?

20.现有水稻、甜菜和马铃薯三种作物,并有硫酸铵、氯化铵

和硝酸钠三种氮肥,请问哪种作物施用哪种氮肥最合适?为什么?(每种作物只能选择一种氮肥)。

21.目前氮肥利用率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22.作物体内重要含氮化合物种类有哪几类? 23.作物氮素失调时出现哪些症状?

24.铵态氮肥、尿素深施,为什么能提高肥效? 25.为什么尿素作根外追肥比其它氮肥效果好?

26.影响植物吸收磷素的因素有哪些?

27.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为什么能提高其施用效果? 28.简述过磷酸钙在石灰性土壤上和酸性土壤的转化途径。29.钙镁磷肥的合理施用有哪几方面?试与过磷酸钙比较说明。

30.磷肥有后效在生产上的意义?

31.如何根据作物的需磷特性在轮作中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32.如何区分磷肥的溶解性?磷肥的溶解性与肥效有什么关系?

33.如何测定常用磷肥的利用率?我国华南地区磷肥利用率在什么范围?请解释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并指出使过磷酸钙利用率提高的有效方法。

34.为什么过磷酸钙的利用率一般都在25%以下?

35.如何有效地施用磷矿粉?

36.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根系吸收磷能力要强于单子叶植物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规律对合理施用磷肥的指导意义? 37.请谈谈钾素在增强植物抗性方面的作用。38.钾在植物体内存在的形态与氮磷有何区别?

39.在生产实践中有晒垡晾垡的措施,以促进土壤养分的矿化释放,而干湿交替会加快钾的固定应怎样解释?

40.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南地区施用钾肥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41.近年来,我国通过革新技术,使国产钾肥的产量有了重大突破,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加的钾肥需要量。请问如何解决我国钾肥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矛盾。

42.氯化钾在土壤中是怎样转化的?如何合理施用氯化钾? 43.作物缺钾与缺氮、缺磷的区别。

44.我国钾肥资源如何?如何有效利用钾肥资源? 45.草木灰中钾的形态及含钾范围。

46.对同一作物和土壤而言,等钾量的草木灰肥效为什么优于化学钾肥?

47.草木灰是碱性物质,不宜与氨态氮混施,若农户仅有草木灰和碳铵应如何施用?

48.现有烟草、马铃薯和黄麻三种作物,并有氯化钾、硫酸钾和硝酸钾三种钾肥,请问哪种作物施用哪种钾肥最合适? 为什么?(每种作物只能选择一种钾肥)。49.试比较氯化钾和草木灰施用后对土壤的影响。50.复合肥料有哪些优缺点? 51.铵态氮与石灰、过磷酸钙与草木灰,它们能否混合?为什么?

52.现有失去标签的尿素、硫铵、氯化铵、过磷酸钙和石灰这五种肥料,请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53.从目前我国总肥源中养分的数量论述发展有机肥料的重要性。

54.有机肥料的出路主要有哪几方面? 55.有机肥料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56.从肥料的成分、性质比较有机肥和化肥的特点。57.绿肥在农业生产中有哪几方面的效益? 58.绿肥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59.绿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

60.人粪尿在贮藏过程为什么会损失氮素?应采取哪些保肥措施?

61.试述有机肥料的C/N比值在腐解中的重要性,有机肥料和高温堆肥的最适C/N比值?

62.请简述堆肥的腐熟过程及影响条件。63.秸秆直接还田应注意哪些问题?

64.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65.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有什么异同点?两者配合施用有什么好处?

66.为什么我国要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施肥制度?

肥料学部分

采利希学说等施肥原理,合理施肥的原则。

本章重点、难点: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2.施肥原理和合理施肥的原则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采用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

体、挂图、幻灯及课外实验等方法使同学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1.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2.养分的平衡及其调控技术。3.合理施肥的应从哪些方面考虑。第二章 氮肥(3学时)

第一节 氮素的营养作用 氮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素症和中毒症;植物吸收氮素的主要 形态。

第二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常用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长效氮肥 的性质及施用。

第三节 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肥料利用率和肥料的经济效益,氮肥的合理施用及提高 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1.氮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素症和中毒症。2.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性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施用。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采用由浅至深和对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幻灯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1.不同作物的氮素缺乏症状和中毒症状 2.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在性质和施用上的异同点。3.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4.尿素的性质和合理施用 第三章 磷肥(3学时)第一节 磷的营养作用

磷的营养作用和缺磷症状和磷素的中毒症状;植物吸收磷素的主要形态。

第二节 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磷肥的品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的性质及其土壤中的转化和合理施用 第三节 磷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轮套作中磷肥的合理分配及施用。

本章重点、难点:1.磷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素症和中毒症。2.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的性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施用。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采用肥料对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幻灯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1.不同作物的磷素缺乏症状和中毒症状

绪论(1学时)

1、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肥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3学时)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可利用形态;肥料三要素。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植物养分吸收的部位、特点、途径和方式;影响叶部营养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

影响对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第四节 养分平衡及其相互关系

养分平衡的概念及其调控;离子间的相互关系。第五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

养分在体内的运转及再利用,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植物营养的特殊性和连续性。第六节 合理施肥的原则

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和限制因子律、报酬递减律及米2.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及其提高过磷酸钙利用率的途径。

3.影响磷肥施用效果的因素。第四章 钾肥(2学时)

第一节 钾素的营养作用 钾素的营养作用和缺钾症状;钾与作物抗逆性的关系。

第二节 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钾肥主要品种的性质、转化及施用。

第三节 钾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铜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土壤中铜的含量及其有效性;铜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重点、难点:1.微量元素硼、锌、钼和铁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状。

2.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缺素产生的条件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深入浅出、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加 深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本章重点、难点:1.钾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素症和中毒症。思考题:1.硼、锌、钼和铁营养作用。2.氯化钾、硫酸钾的性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施用。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来提高教 学效果。

思考题:1.不同作物的钾素缺乏症状和中毒症状。2.钾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3.钾与作物品质的关系。第五章 钙镁硫肥(自学)

第一节 钙素的营养作用和钙肥 钙素的营养作用和缺钙症状及其钙肥。

第二节 镁素的营养作用和镁肥 镁素的营养作用和缺镁症状及其镁肥。

第三节 硫素的营养作用和硫肥 硫素的营养作用和缺硫症状及其硫肥。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仅作一般了解 思考题: 钙素的营养作用 第六章 微量元素肥料(2学时)第一节 硼肥

硼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土壤中硼的含量及其有效性、硼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二节 锌肥

锌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土壤中锌的含量及其有效性和缺锌的条件;锌肥的种类;性 质和施用。第三节 钼肥

钼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土壤中钼的含量及其有效性;钼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四节 铁肥

铁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土壤中铁的含量及其有效性和缺铁的条件;铁肥的种类;性 质和施用。第五节 锰肥

锰的营养作用及缺素症;土壤中锰的含量及其有效性;铜肥的种类;锰肥的种类、性 质和施用。第六节 铜肥

2.硼、锌、钼和铁的典型缺素症状及发生的条件。第七章 复合肥料(2学时)

第一节 复合肥料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复合肥料的概念、复合肥料的意义和发展趋势。第二节 复合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二元复合肥料、三元复合肥料的种类、性质和使用。

第三节 肥料的混合肥料混合的三条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难点:1.复合肥料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常用复合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3.复合肥料混合的原则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少而精,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思考题:1.复合肥料的特点。2.复合肥料的混合原则 第六章 有机肥料(2学时)

第一节 有机肥料的营养作用 有机肥料的特点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粪尿肥,人粪尿的性质、特点与施用方法。第三节 家畜粪尿肥与厩肥 家畜粪尿的成分、性质及转化特征;有机肥料的腐熟特征、保存措施及合理施用。

第四节 绿肥 绿肥在土壤改良等方面作用;适宜北方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及其栽培和利 用特点。

第五节 堆肥、沤肥、桔杆还田及其它杂肥 堆肥的堆制方法、转化特征及其质量控制的

措施;桔杆还田作用;沤肥、沼气肥、饼肥等的性质和施用方法。

1.有机肥的优缺点。本章重点、难点: 2.有机肥料的腐熟特征及保肥措施。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精炼,举一反三,以提高教学效果。

土壤 肥料 习题 篇2

关键词:冬小麦,增产效应,农艺性状,产量

2010年~2011年度选择秦州区代表性土种进行了冬小麦系统观测连续施用不同肥料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田间试验研究。为合理施肥, 培肥地力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服务。

一、材料与方法

㈠试验设计

采用裂区设计, 共设6个处理, 不施任何肥料 (CK) 、氮肥 (N) 、氮肥+磷肥 (N+P) 、有机肥 (M) 、有机肥+氮肥 (M+N) 、有机肥+氮肥+磷肥 (M+N+P) 。

㈡试验方法及田间管理

试验共设6个处理, 三次重复, 采用人工溜种沟播种植形式, 小区长8.33m, 宽4.00m, 小区面积33.33m2, 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兰天21号, 播量450万粒/hm2, 行距0.167m, 每小区播种24行, 试验地总面积0.1hm2。试验于2010年9月3日整地及按处理用量一次施入有机肥 (15000kg/hm2) 和化肥 (N、P2O5分别为150、75kg/hm2) , 2010年9月23日播种, 出苗后观察记载生育期的各种性状及特征, 生育期间除净杂草, 防治病虫害。7月8日每小区取1m2植株样, 计算其密度。成熟期计其实产, 产量采用单打、单收、单称重的方法, 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㈠试验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1可见, M+N+P配方施肥明显提高冬小麦产量。冬小麦M+N+P配方施肥籽粒平均产量为4737kg/hm2, 较对照CK增产263.18%, 较M增产153.09%, 居第一位。生物产量折合产量710.50kg, 较对照CK增产237.53%, 较M增产153.30%, 居第二位。田间表现好后期落黄正常, 生长整齐, 籽粒饱满。

㈡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由表2可见, M+N+P配方施肥能改善冬小麦的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主穗长、单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增加3.4cm、0.18g、10.2粒和1.4g, 单株有效分叶与肥料呈正相关系。

三、结论

聚集:我国土壤肥料工作 篇3

【关键词】 土壤 肥料

1.创新投入机制

土肥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培肥土壤是一项强农富民工程,政府、集体、个人都应积极投入。通过增加农技、土肥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投入,使农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有实力从事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通过增加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经费,以推动技术推广工作蓬勃开展;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广辟投资渠道,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及外资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增强土肥事业发展后劲。

2.研制新型化肥,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常规化肥利用率低带来高环境风险一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当前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成为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缓/控释肥料主要优点是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一次性施肥能够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且对环境友好。众多专家预言,缓/控释肥料将是2l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3S(GIS,GPS,RS)技术对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和精准施肥技术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上的具体条件,可以相应地调整投入物资的施入量,达到减少浪费、增加收入、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科技部2004年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因土因作物合理施肥,既可培肥改良土壤,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有机肥料使用安全性

通常认为有机肥料是安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实践中,提倡使用有机肥料而拒绝化学肥料。国内在制定绿色食品的肥料标准中也规定只允许施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然而,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一样,使用不当和过量施用,同样会带来硝酸盐淋失、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风险。因此,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控制和指导农田有机肥料的使用。我国是传统有机肥料使用大国,传统观点还是有机肥料多多益善,鼓励农民多施有机肥料,但却没有通过立法来控制和指导有机肥料的使用。近年来,我国有机肥料在城郊和保护地农业中出现无节制施用的现象,并且我国规模化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粪便中重金属、抗生素等含量增加,有机肥料质量的安全性也存在隐患,因此,加强有机肥料安全性研究和管理已迫在眉睫。

4.土壤生物肥力培育

土壤生物肥力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机体促进和满足植物生长、繁殖和优良品质所需的营养需求的能力,并且这一生物学过程对土壤的物理学和化学过程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土壤生物是土壤中有生命的成分,对土壤扰动和污染反应极为敏感,土壤生物是评价土壤污染与扰动极其重要的指标。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及合理种群结构,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土壤退化修复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壤生物及其过程一旦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的生物化学过程受阻,资源转化和利用效率下降,土壤退化和环境功能衰退,病虫害加剧,影响到土壤的持续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土壤生物和改善土壤生物肥力,是耕地质量保育和建设的基础与核心。

现代集约农业依赖于发展灌溉、大量投入农用化学品、发展机械化、高产品种、单一种植、提高用地强度等,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越来越强烈,导致土壤生物种群破坏、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工业排放“三废”大量进入农田污染土壤,加剧了这一过程。土壤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损伤。最近50年,全球约有30%的耕地严重退化,生产力急剧下降。土壤生物肥力的研究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肥力是農业可持续发展的“根”。

5.开展长期土壤肥力监测与预警

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研究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野外试验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美国、前苏联、德国、印度等国家拥有历史长达50年以上的定位试验,其中英国洛桑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843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超过百岁的长期定位试验不下10个。这些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结果促进了世界化肥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即以单一种植、化肥、机械和农药为四大支柱的现代农业方式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英国洛桑的经典长期肥料试验被誉为是全世界的瑰宝。

土壤肥料学试卷22答案 篇4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2.腐殖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3.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4.土壤呼吸: 土壤能够与大气之间进行换气且允许空气在土体内进行流通的性能。

5.同晶代换: 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

6.硝化作用: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二、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

1、土壤的固相组成有

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我们通常把矿物质称之为土壤的骨架。

2、腐殖质的两种主要组分是 胡敏酸和富里酸。

3、土壤水分按照其在土壤中的所受作用力的大小和种类不同通常被划分为 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毛管水按其是否与地下水相连被划分为

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传统灌溉制度中确定灌水定额的上限为 田间持水量。

4、土壤孔隙按其当量孔径不同划分为 通气孔、毛管孔、非活性孔。

5.灌水或降水后的土面蒸发根据其蒸发速率的变化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导水率控制阶段、扩散控制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蒸发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中耕切断毛管 和覆盖沙土等保墒措施。

6.氮肥按其氮素存在形态不同可划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 长效氮肥 四种,尿素属于酰胺态氮肥。

7.磷肥按其磷的有效性不同可划分为 难溶性磷肥、弱酸溶磷肥、水溶性磷肥三种。

三、判断题。(各1分,共5分)

1、通气不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对 】

2、对于粘质土而言,松散状态比分散状态好。【 对 】

3、下图代表含水量相同(假设均为10%)的A、B两块土壤,A代表沙土,B代表黏土,那么水分移动方向为从A到B。【对 】

4、.碱性土不一定是碱化土,而碱化土肯定是碱性土。【对】

5、在华北的褐土及栗钙土中2:1型胀缩性层状铝硅酸盐蒙脱石的含量较多。【 对】

四、多项选择题(各2分,共12分)

1、下列几种矿物属于次生矿物的是

【 A、C、D 】 A.蒙脱石

B.正长石

C.水云母

D.高岭石

E.白云母

2、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风化的是

【 A、B、C、D】

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D.氧化作用

E.差异性胀缩引起的破碎

3、关于土壤胶体的带电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E】 A、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内离子层所带电荷。B.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外离子层所带电荷。C.土壤胶体可因同晶代换和晶格断键而带上永久负电荷。D.土壤胶体带上可变电荷的原因与普通胶体类似。E.胶体带电是其可呈现分散性的条件之一。

4、土壤的基本耕作项目有

【 A、B、D 】 A.旋耕

B.深松

C.镇压

D.深翻耕

E.耙地

5、关于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土壤热容量是说明土壤温度稳定性的一个物理量。B.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容积热容量(Cv)的大小排列顺序为Cv液>Cv固>Cv气。C.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导热率(λ)的大小排列顺序为λ固 >λ液>λ气。D.同一土壤含水量越高其温度越稳定。

E.同一土壤含水量不变的条件下,耕耙后其热容量不变。

6、关于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D、E】

A.盐基饱和度能够说明土壤的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的相对多少。B.盐基饱和度越大越好。

C.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缓冲性有关。

D.盐基饱和度越大土壤的缓冲酸的能力越强。E.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

五、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1.说明黏土的生产特性?

答:因黏土中砂粒含量少、黏粒含量多,因而呈现以下特性

(1)黏土的保蓄性好、通透性差。

——1分

(2)黏土中施肥后肥效稳定,不易脱肥。——1分(3)黏土的温度状况稳定,属于冷性土。——1分(4)黏土中发老苗,不发小苗。——1分(5)黏土中易积累还原性物质。——1分 2.团粒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答:团粒结构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多级孔隙,——1分 其作用有

(1)增强土壤的保蓄性。——1分(2)调节土壤的保肥与供肥矛盾。——1分(3)调节土壤的保水与供水矛盾。——1分

(4)改善土壤的多种物理形状如:热性质、结构性、耕性——1分 3.阳离子交换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答:阳离子交换量指:单位数量土壤(通常指每千克烘干土壤)所能吸收保持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通常用厘摩尔数表示)。——2分

其影响因素为:(1)胶体的数量:土壤质地越粘重,有机质含量越多,阳离子交换量越大。——1分(2)胶体的种类:有机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大于无机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1分(3)土壤pH值:pH值越高,阳离子交换量越大。——1分 4.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相对大气而言)? 答:土壤空气与大气相比,——1分 其

(1)CO2浓度比大气高,O2浓度比大气低。——1分(2)土壤空气几乎总是呈水气饱和状态。——1分(3)土壤空气中有时会积累一些还原性气体。——1分(4)土壤空气因四季或昼夜发生周期性变化。——1分 5.铵态氮肥的性质及其施用注意事项?

答:(1)铵态氮肥均为水溶性速效肥料。——1分

铵态氮肥中的氨分子或铵离子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易被氧化成硝态氮,氧化后易被水淋失。为减弱硝化作用,可以配合硝化抑制剂施用。——2分

铵态氮肥中的铵离子能被土壤胶体吸附,吸附后肥效稳定。——1分 铵态氮肥在碱性环境下易挥发,应尽可能避免与碱性肥料混用。——1分

六、简述题(各8分,共24 分)

1.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性质、调节土壤肥力上有哪些作用? 答:

(1)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性。——1分

①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可以植物提供多种营养成分。——1分 ②土壤有机质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的迟效养分释放。

③土壤中的一些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与有机质络合后不但移动性增强,而且可以减少土壤固定。(2)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因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分

①土壤有机质中的胶体物质具有良好的保肥性能,其阳离子交换量可达200~500 lmol/kg干土。②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可以吸附大量的分子态养分。——1分(3)土壤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的多种物理性状。——1分

①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结构性。——1分 ②团粒结构增加后,土壤的孔隙状况、耕性均可得以改善。③增强土壤的蓄水性,调节土壤的渗水性,减少水分蒸发损失。(4)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低浓度胡敏酸可以刺激和促进植物生长:

①改善植物体内的糖代谢,提高细胞渗透压,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1分 ②提高氧化酶活性,加速种子发芽和对养分吸收。

③增强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和吸收功能。(5)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自净能力。——1分 2.如何调节土壤温度(升温措施和降温措施及相应的原理)? 答:

升温措施主要有:(1)排水——1分

排水后土壤的水气比减小,从而其热容量和导热率都随之减小,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加快;土面蒸发减弱,于是因水分蒸发吸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减少。——1分(2)中耕松土——1分

中耕松土后土壤孔隙度增大,水气比减小,热容量和导热率降低,升温速度加快。(3)向阳作垄——1分

阳坡垂直照射时间长,土温较高。(4)施有机肥——1分

有机质增多,土壤颜色加深,吸热性增强;有机质增加后,土壤孔隙度增加,热容量和导热率降低,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加快;有机质分解可以释放生物热。——1分 降温措施主要有:(1)灌水——1分

灌水后土壤的水气比增大,从而其热容量和导热率都随之增大,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减慢;土面蒸发增强,于是因水分蒸发吸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增多。(2)中耕切断毛管——1分

中耕切断毛管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使深层土壤保持较大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升温速度减慢。3.如何根据植物营养特性进行合理施肥?

答:(1)在植物的整个营养期中,都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持续不断地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为了满足植物的这个营养特性,应合理施用基肥。——1分

基肥指在播种或定植以前在整理土壤的同时施入土壤的肥料。

由于施用基肥是为了给作物整个营养期供应养分,因而要求此时施肥量应较大,并且应采用长效肥料,最好有一些有机肥。——1分

(2)植物在整个营养期都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但非总是以同一速度吸收着某种养分,而是有一定的阶段性,这个阶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特殊阶段,——1分 即

①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营养期中总是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对养分的需求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很迫切,一旦缺乏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过了这段时间再补充也基本无效。——1分 为防止临界期缺肥,应注意施用种肥。——1分 种肥指在播种或定植时施入土壤中的肥料。——1分

因此时植物较为脆弱,个体小,对养分需求数量不多,所以应少量施用一些渗透压小、毒副作用小的速效肥料。——1分

②植物的强度营养期: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数量最多,吸收速度最快的时期。

为满足这一时期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提高作物产量,应使用大量的速效肥料,且应以氮肥为主。——1分

七、计算题(各5分,共10分)

1.某土壤其容重为1.3 g/cm3,密度为2.6 g/cm3,现测定其含水量为20%,求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土壤孔隙度为:1-容重/密度*%=1-1.3/2.6*%=50%——1分 则土壤的固相部分占:1-50%=50%——1分

土壤水分的体积比为:20%*容重=20%*1.3=26%——1分 则土壤气相部分所占比例为:50%-26%=24%——1分 答: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为50:26:24。——1分

2.某一公顷的麦田耕层深30cm,其容重为1.2g/cm3,田间持水量为30%,灌水前测得含水量为20%,测后灌水600m3/hm2,10天后测得同一根层含水量19%,期间降水5mm,问小麦的日耗水为多少mm(需要判断灌水后有无渗漏损失)? 解:首先判断灌水和降水后有无深层渗漏

田间持水量为3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30%*30*10*1.2=108(mm)——0..5分 灌水前含水量为2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20%*30*10*1.2=72(mm)——0..5分 灌水600m3/hm2相当于水层厚度为:600/10=60(mm)——0..5分 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为72+60+5=137(mm)——0..5分

即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137—108=29(mm)——0..5分 所以有深层渗漏29 mm 水收入=60+5=65(mm)——0..5分 设小麦的日耗水为X,则 水支出=10X 水期初=72mm

水期末=19%*30*10*1.2=68.4(mm)——0..5分

依水分平衡原理水期初—水期末=水支出—水收入可得 72—68.4=10X—65——0..5分 X=6.9(mm)——0..5分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篇5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2土壤肥力: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第一章

4岩石矿物的风化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5地质大循环:岩石矿物经分化作用释放的可溶性养分和黏粒等分化产物受风雨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入江河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我们把这种从岩石分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地质小循环: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动植物死后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养分,这种由分化释放的无机养分转化生物有机质再转化为无机养分。7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第二章

8土壤的三相四物质: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土壤水(土壤液相)。

9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是土壤的骨骼。10土粒的分类:石砾和砂粒,粉粒,黏粒。石砾和砂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11土壤质地的分类方法: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国际制质地分类,美国制质地分类。

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的三大类:砂土,壤土,黏土。

12砂质土类特点: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成为热性土,可施用冷性有机肥料和半腐熟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适宜种植生长期短及块茎块根的作物以及种植耐旱耐瘠的作物。

13黏质土类特征:土粒间孔隙小,透水性差,保水抗旱力强,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土壤质地改良常用方法:1)大量施用有机肥;2)黏质土掺砂改良,砂质土掺黏改良;3)采用引洪漫淤或漫砂;4)根据不同质地采用耕作管理措施。1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座椅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才,称为腐殖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性状:在C/N比为25是有机质转化最适C/N比;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um的土粒含量(%)含量越大,腐殖化系数越大。2)土壤水热状况:在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5℃为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

3)土壤通气状况:好气状态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但腐殖化系数低,一般不会产生还原性有害气体;嫌气状态下,腐殖化系数高,但释放养分和能量少,产生对植物有害的中间产物。

4)土壤PH值: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分解,多数细菌最适PH为6.5~7.5,真菌为3~6,放线菌为略偏碱性,所以过酸或过碱对一般微生物均不大适应。吸湿水:土壤具有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的能力叫吸湿水。对植物无效。18 膜状水:土壤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对作物全部有效。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称为重力水,与土壤养分淋失有关。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土壤质地越严重,吸湿系数就越大。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质地越黏重,凋萎系数愈大。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流动方向是从水势高处向地处流(A到B,A高)25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不同: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含量低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还有少量还原性气体;3)土壤空气水汽含量基本饱和;4)土壤空气因四季或昼夜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土壤通气性的两种途径:1)土壤空气和大气之间的气体整齐交流;2)气体扩散。第三章

1.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2.阳离子交换作用3个特点:(1)阳离子交换是一种可逆反应;(2)阳离子交换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3)阳离子交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3.团粒结构的根本特点:团粒具有多级孔性。团粒结构作用:(1)增强土壤保蓄性;(2)调节土壤的保肥与供肥的矛盾;(3)调节土壤的保水与供水的矛盾;(4)该少土壤的多钟物理性状,例如热性质,结构性,耕性。

4.影响土壤热容量主要因素:水分。

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热容量介于两者之间。

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导热率最大,水介于两者之间。6.调节土温措施:

升温:(1)排水:排水可降低土壤的导热性,也可以减少因水分蒸发而使土壤散热;

(2)中耕松土:一方面改善土壤表面的疏松程度,另一方面能降低土壤的黏结结构,阻断下热上散;(3)向阳作垄:可扩大土壤的朝阳面,接受太阳能提高地温;

(4)施有机肥料:有机肥分解释放的热量,对提高土温有一定的作用。降温:(1)灌水:土温过高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灌水可通过增加地面蒸发而降低土温;

(2)中耕切断毛管: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土壤的热容量,降低根系密集层的温度。第四章

1.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与大气候、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亦称土壤显域性分布规律。

2.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这主要是指地带性土壤大致沿纬度(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第六章

1.大量元素:C、H、O、N、S、P、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Mo、B、Cl 2.缺乏微量元素症状出现在幼叶;缺Zn出现在老叶;缺大量元素出现在老叶。3.李比希提出最小养分率。最小养分率: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但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有效养分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植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该元素的增减而发生变化,若无视该最小养分,继续增加其他营养元素,植物产量也不能提高。

4.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三种途径:截获、质流、扩散(主要途径)。

5.人们把植物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主要方式)。6.主动吸收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是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主动吸收的根本特征: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根吸收养分最多的是根毛区。7.根外营养的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2)营养吸收快,能及时满足职务的需要;(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状;(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提高。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光照、温度、水分、通气性、pH值、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关系。

9.离子间的拮抗或对抗作用指由于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了另一离子的吸收。10.植物营养临界期 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期。

11.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生育期中能产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期。

12.配方施肥 是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供肥特点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宜肥料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第七章

1.作物吸收氮超过其代谢,将以酰胺形式储存于体内。

2.植物缺氮时的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均匀地、成片地转呈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叶色发黄始于老叶。

3.常用氮肥:碳酸氢铵、尿素; 常用钾肥:硫酸钾、氯化钾;

硫酸铵是酸性肥料; 硝酸铵是中性肥料。4.植物对磷吸收难易程度:H2PO4->HPO42->PO43-;植物最易吸收:H2PO4-、HPO42-。5.过磷酸钙是速效磷肥

6.当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硫酸铁、铝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磷酸的退化作用。7.土壤中钾的形态: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固定态钾、原生矿物中的钾。水溶性钾、交换性钾有效性高。

8.影响磷肥合理分配和施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为了提高磷肥肥效,必须根据土壤性质,作物特性,磷肥品种,以及磷和其他元素的相互配合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磷肥的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1)根据土壤条件;(2)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性;(3)根据磷肥的特性;(4)根据磷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第九章

1.猪粪是温性肥料;牛粪是冷性迟效肥料;马粪和羊粪是热性肥料。

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8 篇6

第一章 土壤 第八节 土壤孔性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它们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土壤条件,亦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土壤中水、气、热状况和养分的调节,以及植物根系的伸展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土壤孔性特点

土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孔体系,由固体土粒和粒间孔隙组成。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土壤孔隙是容纳水分和空气的空间,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也是植物根系伸展和土壤动物、微生物活动的地方。

土壤孔性包括孔隙度(孔隙数量)和孔隙类型(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前者决定着土壤气、液两相的总量,后者决定着气、液两相的比例。

二、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的数量一般用孔隙度表示。即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一般是通过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来计算。

1、土壤比重:土壤比重是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由于4℃时水的密度为1g/cm3,所以土壤比重的数值就等于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土粒的干重)。土壤比重无量纲,而土壤密度有量纲。

土壤比重数值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组成土壤的各种矿物的比重。大多数土壤矿物的比重在2.6—2.7左右。因此,土壤比重一般取其平均值为2.65。土壤

有机质的比重为1.25—1.40,表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所以,表层土壤的比重通常低于心土及底土。

2、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单位为g/cm3或t/m3。因为容重包括孔隙,土粒只占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相同体积的土壤容重的数值小于比重。一般旱地土壤容重大体在1.00—1.80之间,其数值的大小除受土壤内部性状如土粒排列、质地、结构、松紧的影响外,还经常受到外界因素如降水和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耕层变幅较大。

土壤容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数据,在土壤工作中用途较广,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土壤松紧度:在土壤质地相似的条件下,容重的大小可以反映土壤的松紧度。容重小,表示土壤疏松多孔,结构性良好;容重大则表明土壤紧实板硬而缺少结构。

(2)计算土壤重量:每亩或每公顷耕层土壤的重量,可以根据土壤容重来计算;同样,也可以根据容重计算在一定面积上挖土或填土的重量。

(3)计算土壤各种组分的数量:在土壤分析中,要推算出每亩土壤中水分、有机质、养分和盐分含量等,可以根据土壤容重计算作为灌溉、排水、施肥的依据。

3、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的数量,也可用土壤孔隙比来表示,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结构良好的耕层土壤的孔隙比应≥1。

三、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度或孔隙比只说明土壤孔隙“量”的问题,并未反映土壤孔隙“质”的差别,即使是两种土壤的孔隙度和孔隙比相同,如果大小孔隙的数量分配不同,则它们的保水、蓄水、通气以及其它性质也会有显著的差别。

1、土壤孔隙类型:土壤孔隙的类型有很多种,通常分为三类:

(1)非活性孔:又叫无效孔、束缚水孔。这是土壤中最细微的孔隙,当量孔径一般<0.002mm,土壤水吸力>1.5bar。这种孔隙几乎总是被土粒表面的吸附水所充满,土粒对这些水有强烈吸附作用,故保持在这种孔隙中的水分不易运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毛管孔隙:当量孔径约为0.02—0.002mm,土壤水吸力约150mbar—1.5bar,具有毛管作用。水分可借助毛管弯月面力保持贮存在该类孔隙中。植物细根、原生动物和真菌等难以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植物根毛和一些细菌可在其中活动,其中保贮的水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3)通气孔隙:当量孔径>0.002mm,相应的土壤水吸力小于150mbar,毛管作用明显减弱。这种孔隙中的水分,主要受重力支配而排出,是水分和空气的通道,经常为空气所占据,故又称空气孔隙。旱作土壤耕层通气孔隙应保持在10%以上,大小孔隙之比为1:2—4较为合适。

2、土壤各种孔隙度计算:可按照土壤中各级孔隙所占的容积计算如下:

总孔隙度=非活性孔度+毛管孔度+通气孔度

如果已知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凋萎含水量,则土壤毛管孔度可按下式计算:

毛管孔度(%)=(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容重

四、影响土壤孔隙度状况的因素

1、土壤质地:粘质土壤颗粒细,比表面大,接触点多,孔隙的数量多。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多的土壤疏松,有利于团粒的形成,孔度增加,孔径分布合适,结构好的壤土和粘土孔度高达55—65%,甚至达到70%以上。

3、土粒排列方式:土粒排列整齐,孔隙数量少,土粒排列无规律,空隙数量增多。

4、土壤结构: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由于团粒间空隙增大可以增加总孔隙度,相应的减少了空隙的比重,大小空隙比例适当,团粒间可通气透水,团粒内小空隙可保水。其它不良结构的土壤,因大小空隙比例失调,对农业生产不利。

五、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的关系

1、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土壤孔隙大小和数量影响着土壤的松紧状况,而土壤松紧状况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土壤孔隙的大小和数量,二者密切相关。

土壤孔隙状况,密切影响土壤保水通气能力。土壤疏松时保水与透水能力强,而紧实的土壤蓄水少、渗水慢,在多雨季节易产生地面积水与地表径流,但在干旱季节,由于土壤疏松则易通风跑墒,不利于水分保蓄,由于松紧和孔隙状况影响水、气含量,也就影响养分的有效化和保肥供肥性能,还影响土壤的增温与稳温,因此,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巨大的。

2、土壤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从农业生产需要来看,旱作土壤耕层的土壤总孔度为50~56%,通气孔度不低于10%,大小孔隙之比在1:2—4,较为合适。

土壤 肥料 习题 篇7

本刊为大16开本 , 双月10日出版 , 国内标准刊号CN11-5498 / S ,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257 。 每期10元 , 全年60元 , 邮发代号2-559 ,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 漏订者可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邮编 : 100081

电话 : 010-82108656传真 : 010-82106225

土壤肥料学研讨式教学的实践 篇8

【摘 要】《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种植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肥料学课程进行3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初步达到了提高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水平,培养了学生创新和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研讨式教学对于深入推进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农业

一、前言

土壤肥料学作为农业种植类各专业本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整个农业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土壤肥料学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革,在众多教学改革创新“教法”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较为广泛。本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在难度、可研究性、可接受性、可讨论性方面均符合研讨式教学的要求。通过分析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并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农业种类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与参考。

二、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土壤肥料学”作为种植类专业基础交叉型课程,涉及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内容,显现出知识范围的广泛化和专业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方向,以学生学会为目标。课程设计一般为选定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编排拟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按教学大纲的设计做出课程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单纯的课堂讲授型理论,填鸭式满堂灌无法保证学生对“土壤肥料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如学生接受知识灌输被动,缺乏主观能动的思考,容易造成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淡薄,对所学的知识大多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教条层面。

为有效解决“土壤肥料学”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土壤与植物营养教研室教师深入理论探索、研究了研讨式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教法改革尝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运用“研讨式”模式对课程体系部分内容进行构建,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三、研讨式教学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知识面,激发能动性和创造力,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进行研讨时要确认研讨内容核心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研讨题目中充分体现出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知识点。针对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前人经验总结,“土壤肥料学”研讨式教学改革首先通过理论探索,理清相关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贯彻研讨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

将传统教学理念过渡到研讨式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变为学生为主;由以课堂为主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由以学会为目的变为以会学为目的。本课程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接触信息渠道来源丰富,初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土壤肥料学”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注意以下关键环节:首先是面向教学主体学生,按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获得结论的原则重新建构课程内容;按照“基础—专项—专题”三个层次来划分内容和时序安排,使其在内容上全面系统、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相互衔接且便于学生学习。

(二)研讨教学实施过程

1、基础知识导入 研讨式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研讨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基础之上。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精讲先行。通过课堂讲授,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让学生理解掌握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特性、植物营养、肥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发现研究、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并能理解教材相关案例,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之间的运用联系。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对研讨选题做出具体要求。

2、研讨主题确定 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相关基础知识上,选择适合研讨模式的选题,如土壤污染的治理、农业土壤的利用与改良、不同作物配方施肥设计以及新型肥料的利用等。确定主题后,学生分组根据每个选题的不同方向进行任务划分,自主选择相应分任务模块,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查找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3、分组交流 课堂讨论 课下小组集中讨论交流,对选题有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比较统一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初步完成研讨方案设计,并推选课堂讨论发言代表。在课堂进行研讨时,每个小组代表针对选题方向汇报陈述,小组成员可以对本组的代表发言进行补充,对其它组的代表发言可以质疑。教师就选题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题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对选题认识更加深刻,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经过讨论、思考、分析、求证等一系列实践和思维活动,开拓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化思维的深度,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归纳总结 考察评价 完成讨论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做阶段总结,并对选题做出客观的评述:对正确的部分给予积极肯定、错误的部分给予适度指正、不足的部分给予适量补充、对偏颇的地方给予及时引导。在研讨环节可以通过回顾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各组在得到指点和反馈后,修改总结并提交选题报告。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进行自我检阅、自我提高。在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考察评价,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发言与讨论中的表现、提交报告的深度、广度、合理性。老师对每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认真评判,给出结论与建议,以激励、监督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研讨设计。评价最终结果直接作为学生期末成绩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讨式教学总结与思考

“土壤肥料学”课程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从实施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课下学习自主性提高:如在进行土壤热点等内容主题研讨式时,学生在课外借助发达的媒体工具,完成专题研讨的设计,提高了自身探求知识的兴趣与能力,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

2、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导下,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一改过去听课不敢提问和质疑的状况,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在辩论答疑中促进了对教学内容主题的深入理解。

在进行实施“土壤肥料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后,对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58名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90%学生能接受研讨教学模式,认为研讨式教学能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研讨热情,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土壤肥料学”由于受到课程培养方案、教学软硬条件以及实践对象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研讨式教学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科研能力不足 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研究领域接触较少,对研讨题目的理解不透彻,在进行研讨资料总结、探索与深入时未能与学科关系连接起来。出现了为完成讨论任务而查资料,整理资料,堆砌资料的情况。探究问题意识淡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主讲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有限也会降低说服力。造成研讨效果与设计的效果有一定差异。

2、学生参与片面性 经过调研,学生在接受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意见,如各个小组确认选题后,会重点只关注自己选题而忽略其它小组选题,在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质疑时,表现出对知识全面性的掌握有所忽略。

3、受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讨式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如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设置在第二学期,在进行结合农时部分内容研讨时会受到一定影响。

研讨式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坚定了我们对常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信念。为达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和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在研讨式教学中结合选题导入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根据理论结合选题,在查阅、归纳、总结、讨论和探索中形成对学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能力。今后将在研讨选题设置、组织方式、提高效率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完善,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瑞珍,匡希龙,何赟泽.“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26-127.

[2]. 郑惠玲,魏泽辉.《动物试验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 家畜生态学报,2014,2(35):91-93.

[3]. 印敏,孙学金,梁妙元,刘凤. “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34-135,137.

[4]. 刘振宁.“比较文学”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与省思[J].教育文化论坛,2016,(3):58-62.

[5]. 陈一良,陈子鹏,蒲忠勇.本科生研讨式课堂教学法现状和实施要点探析[J]. 高教论坛,2016,(2):47-50,101.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6ZD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简介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课练习题及答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