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精选8篇)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篇1

于顺华

一、德育活动。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上学期,我们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目标,1、开学伊始,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德育常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出明确要求。

2、在三月份,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在学校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清洁校园活动”。以德育处的名义动员全校师生,在3月5日下午,对校内校外的环境做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3、4月份,德育处组织召开了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为主题的班会,4、五月,开展了“我心中的二十二中学生形象”为主题的系列校园形象设计大赛活动,主题征文活动(我心中的二十二中学生形象)、尤其是庆“五一、五四”“抒爱国情怀 展青春风采”主题演讲比赛暨才艺展示活动,几十位学生以蓬勃的激情、阳光的心境、激扬的文字、欢快的音符、优美的歌声展现了二十二中人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为我校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幸福生活的花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5、六月份,我们开展了法制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进行教育。,我们选派骨干教师赴开封参加 “校园伤害事件的预防与处理”会议。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安全教育片《网》,使广大学生系统的掌握了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抓安全管理。

1、针对九年级即将离校的具体情况,为避免学生在毕业前夕制造事端,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教师值班制度,关键位置采用定人、定岗、定职、定位,课间巡查与重点防控相结合,力争不在校园内出现打架斗殴事件。

2、将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护校巡逻队,三人一组,共两组。每天在学生放学时,东西各一组,在学生放学必经路段的50米范围内进行巡逻,遇到可疑情况,马上近前询问,有效地遏制了对学生安全造成威胁的苗头,为学生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三、队伍建设。

1、班主任队伍建设。

2、学生会工作。暑假工作总结;

1、参加南阳市首届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全市十三个县市和市直各中小学校参加,进入复赛共50名学生,我校占9名。前20名我校占7名,前十名我们占2名,杨倩倩、李祉同学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此次活动,得到了华到胜老师的全力配合。

2、班主任培训。从7月2日到8月20日,我校有30多位青年教师分别在电大、一师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

3、八一拥军活动。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导师,志愿者导师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

导师制起源于15世纪中叶英国的牛津大学, 它是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创立, 后来也为剑桥大学所采用. 几百年来,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首相和国家领袖. 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引以为傲的教学传统, 被誉为“皇冠上的宝石”, 可见牛津人和剑桥人对导师制尊崇备至. 导师制的特点是: 以学院为单位, 每名本科生在入学的时候指定一名导师, 一名导师通常可以带数名本科生, 每周至少一次和导师面对面的讨论是牛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而且,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 导师通常每周都给学生布置任务, 其可采取多种形式, 如学术性论文或者读书笔记等.那么, 每周导师指导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评价, 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思考、总结以及对诸多文献的研读; 此外, 导师还会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 以及帮助学生做好每次大学考试的准备工作.

解放后,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从1999年,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100. 04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81. 5万人.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1997年的40. 45万人增加到了2011年的139. 27万人, 平均学生和老师的比例在20左右, 一些学校远远高出这个比例.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生源质量下滑, 使得教学质量滑坡成为不争的事实.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实行大班上课, 实行学分制, 学生只要修够足够的学分就能够获得学位和毕业. 这就造成学生选课避重就轻, 避难就易, 从而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 影响人才质量.

在我国, 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是最早推行本科导师制的高校, 之后很多高校纷纷效仿, 尽管本科导师制已经彰显出些许精英教育的品质和价值, 但是大众教育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生源结构下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我国高校存在的科研导师、毕业设计导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等等都可以看作是本科导师制的不同形式.目前我国尚未有统一的发展成熟的本科导师制度, 注定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一定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改进和解决.

二、我校局部实施的本科导师制形式

首先, 选择指导教师. 在本科生第二学年期末的时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是拥有博士学位, 或者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学一线的教师, 能够在学生就业和科研方面给予有价值的指导. 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后, 教学秘书按照学生意愿和学习成绩进行适当调配.

其次, 指导形式. 部分研究生课程对本科生开放, 每学期期末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商议选择选修课程. 指导教师和学生定期见面, 指导和了解学生学业情况, 解决学生的困难. 这个周期一般是两个星期一次.

最后, 关于毕业设计. 由于学生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指导教师比较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 可以为他量身指定毕业设计题目, 指导毕业设计等. 从指导过程来看, 这种方式比临时结合学生和指导教师效率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思考

以上是我校局部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简单介绍,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 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第一, 选择导师的时机.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基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在大学二年级部分人开始产生厌学情绪, 到三年级缺勤率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 我校的辅导员队伍人数少且流动性大, 对学生的管理远远不够. 所以指导教师从一年级开始介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由于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素质训练相关课程, 指导教师在这个阶段以督促学生学习, 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 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为主. 如此一来, 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厌学. 掉队的比率应该大大降低.

第二, 导师人选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走的是大众教育路线, 学校的扩招使得导师成为稀缺资源.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100.04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81. 5万人.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1997年的40. 45万人增加到了2011年的139. 27万人, 平均学生和老师的比例在20左右, 一些学校远远高出这个比例. 校师生比失调严重影响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从大学一年级实施本科导师制实在有些天方夜谭, 所以要开拓思路去开发更多的导师来源. 根据美国汉普顿学院 ( Hampton Institute) 的经验, 可以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做“志愿者导师”. 他们凭借年龄较为接近以及刚刚经历大学学习和生活这一优势可以更好地帮助本科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这种“传帮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比较常见. 在一些需要做实验的专业中, 通常是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做实验. 一方面低年级学生更加容易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导师”建立信任, 在志愿者面前心态更为放松; 另一方面, 可以大大缓解本科生导师严重不足的现状. 所以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适宜采用“志愿者导师”的形式.

第三, 指导定位. 在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以科研指导为主, 例如让本科生提前接触高级课程, 希望激励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尽管缩短了讲授时间, 降低了讲授难度, 本科生在学习研究生课程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困难, 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 这一方面和我们的专业性质有关, 笔者所在的专业是比较理论抽象的数学专业, 在科研创新之前需要啃很多晦涩的“硬骨头”, 这样一来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更喜欢动手实验, 或者带有应用背景的课程, 能从中学习一些比较实用的技能. 所以科研导师制对应用学科更加合适一些. 另一方面, 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天赋、意愿角度来看,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从事科研工作,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金字塔尖, 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一砖一瓦. 所以本科导师制不应该定位成科研导师制. 对于一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配备科研导师, 给予适当的指导, 培养其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 根据笔者观察, 一个班级中这样的学生不会超过25%, 余下的75% 首先要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其次应该在就业方面给予训练和指导. 学校应该利用各种校外资源, 发展就业导师资源, 让处于各行各业一线的校友等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工作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就业基地兼职实习.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最后一学年盲目找工作的局面, 另一方面通过就业培训使学生发现大学课程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第四, 激励机制. 这是一个本科生导师制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导师制的成败. 由于资金短缺, 很多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高校没有把导师工作计入教师的工作量, 对教师只讲责任和义务, 不讲回报和奖励, 漠视导师们的辛勤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 身背经济和科研教学压力的指导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本科导师制的实施中, 直接导致学生更加不积极甚至不了解本科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导师制形同虚设, 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学校从上到下的配合, 特别是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强化学校保障管理功能, 细化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量化、考评、激励和管理, 例如绩效评价、职务晋升等, 使导师劳动付出和回报成正相关, 但对导师工作量的核定应该客观, 科研项目、经费及论文等指标应适度, 给导师指导学生提供时间和精力.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本科生导师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给学生搭建了科研创新的平台和机会,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所以, 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改革应该继续进行, 并且不断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 第23卷第4期, 59-60.

[2]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现代大学教育, 2006年第6期, 85-88.

[3]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1年9月, 第3卷第3期, 80-86.

[4]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 第33卷第6期, 694-697.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教高[2005]1号[Z].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宿舍导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提高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宿舍,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于2004年开始试行新生宿舍导师制。

一、充分认识新生宿舍导师制的重要作用

所谓新生宿舍导师制,就是以新生宿舍为单位,为新生宿舍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较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导师,以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新生宿舍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具体措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生宿舍导师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宿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文明、整洁、安全、有序的宿舍环境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多年来学生宿舍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行,正是抓住了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宿舍导师工作与一般德育工作相比,具有针对性强和亲和力强的优势。一般德育工作解决的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中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问题,而要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就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宿舍导师通过宿舍这个特殊场所,在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能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弥补一般德育工作的不足,突显宿舍导师工作的独特作用。

2新生宿舍导师制能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无论是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上,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会产生许多苦恼与困惑:在学习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在心理上,易产生失落感、失望感、失宠感等矛盾困扰;在生活上,需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等。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尽快帮助解决,大学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至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宿舍导师可以在这些方面对新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消除他们潜在的心理矛盾困扰,解决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缩短新生的适应期,为他们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新生宿舍导师制有利于加强宿舍精神文明建设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宿舍导师可以利用到宿舍的机会,向学生说明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学校有关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及要求,指导学生创建文明宿舍,加强宿舍卫生的检查与督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宿舍卫生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4新生宿舍导师制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

实行新生宿舍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教职工对“全员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纠正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实际上,大学生的很多实际问题,单靠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由于辅导员所管学生较多,日常事务繁杂,而班主任都是专职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再加上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行政班建制被打破,给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新生宿舍导师就是二者有机结合的“桥梁”,通过发挥宿舍导师的作用来强化“全员育人”工作。

5,新生宿舍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生宿舍导师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宿舍、贴近学生”的具体形式和措施。通过宿舍导师的工作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贯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思想教育方法从过去的“管、卡、压、罚”转变到“疏、导、育、教”上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实行宿舍导师制,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工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工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工夫”的要求,是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的具体措施。通过宿舍导师制这种具体形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如何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

既然新生宿舍导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则是这项工作继续深化发展的关键。要做好此项工作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工作职责,这是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前提

新生宿舍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同,但也有交叉的内容。新生宿舍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育教育为重点,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学习等方面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等等。

2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这是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保证

新生宿舍导师主要是由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承担“两课”教学任务的专(兼)职教师、各院(系)党政领导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担任。学校对所聘任的宿舍导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而且要热爱学生工作,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定期深入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此,作为新生宿舍导师,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身份、牢记所担负的责任,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抓住关键时间点,这是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关键

所谓抓住关键时间点,就是在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环节,

及时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新生刚入校不久,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能适应,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二是期末考试前,要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三是放假前,要加强安全教育。四是放假返校后,要及时做好“收心”教育。

4树立“三心”意识,这是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基本要求

这里所说的“三心”是指爱心、热心和耐心。爱心是做好宿舍导师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热爱宿舍导师工作,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按照学校的规定,宿舍导师工作是一项义务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计工作量和报酬,全凭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因此,如果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就会出现应付的情况,甚至是牢骚满腹。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就要有爱心。热心是指要把思想教育工作同关心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热心为学生服务,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不推诿、不扯皮。耐心就是做工作要耐心细致。深入学生宿舍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解答较多的问题,既有学习、生活方面的,也有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耐心去听,耐心地解释和开导,心态平和地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5,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是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基础

新生宿舍导师,是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作为新生宿舍导师。面对新生需要解答一系列问题。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多了解和掌握学校的专业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情况,多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多关心时事政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因此,作为新生宿舍导师,我们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格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境界、较高的业务能力、优良的工作作风、较宽的知识面等综合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

三、进一步开展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思考

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200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色品牌”奖,但仍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进一步完善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核机制

在对新生宿舍导师制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核,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对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核,采用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对照考核指标体系。每学期末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首先由院(系)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由院(系)领导小组进行评价,学年末由学校领导小组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记入个人人事档案,作为所在单位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考核评价优秀者要给予表彰奖励。

2不断充实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新内容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生宿舍导师的工作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宿舍导师工作的内容和渠道,促进新生宿舍导师制不断完善。新生宿舍导师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应自我加压,对工作有更高的要求,自觉充实一些新的内容。比如,新生宿舍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要在选课、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充实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等。

3重视新生宿舍导师与其他学生工作人员的协调与配合

上期德育工作总结 篇4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2、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3、狠抓“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现把本学期德育工作回顾如下:

一、具体做法;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具体抓,实行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1-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完善班主任评比方案,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促进班主任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做好班主任评优争先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思想汇报专题我们以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2、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班级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3、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4、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文化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公示栏等。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每天中午广播站定时播音,已形成我校的特色。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5、本学期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及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了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注意力;使同学们变的举止文雅,远离低俗,升华自己。

(三)、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我校主题班会在每周一下午统一时间、统一主题、统一要求,确保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过校内交流和校外取经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培训和交流力度,使主题班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渠道。

2、爱国主义教育。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3、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本期以来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文明礼貌教育。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少先队和值日教师为阵地,

督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1、我们在“五规范、三培养”督察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范里小学学生违纪细则》和《学生违纪处理办法》来加强对班级、学生的管理,通过值日领导、值日组长、值日教师每天三个时间段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通报学校公示栏。一周一汇总,一周一评比。以次来加强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管理。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范,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性格,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阳光校园、和谐校园。

2、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范里小学学生违纪细则》,坚持每天课间操下后的十分钟的养成教育。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学校以《班级精细化管理》方案为抓手,细化目标,落实责任。依据《班级精细化管理》用创新的精神制定学校各项管理细则,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同时,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把《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考核标准落实到实处。

(五)、切实发挥学校、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

1、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7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校信通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管理水平。

2、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学校发展规划及

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希望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

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

2、继续抓好班主任“老青帮带”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树立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违纪细则》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3、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努力使德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本学期主要工作包括日常教学工作、高二年级教学实习、指导班级参加幼教区角比赛、参与抽考工作等。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工作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法规,学校教学常规细则,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在工作方面能够团结同事,热心帮助同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

二、教学方面:

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课老师,这学期我主要承担了一年级三个班的《幼儿卫生保健》和二年级二个班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

1、备课时认真研读教材、教参,自己先学习好——每次上课,我都先上网查阅相关课程的教案详案,认真学习他们是如何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然后自己再总结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的听课,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堂经验。从听课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领略到了很多教师的风采。而且我也注意多向同事请教,平时自己也注重多看成功课例,多听示范课,然后具体分析,深入探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会制作教学课件,能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上,我一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我认为,拥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我充分组织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探索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4.认真准备汇报课,坚持讲评结合。学校为了我们新教师能更好的快速成长,特地聘请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我们作指导,他们听完我们课后,都会认真仔细的给我们评课,给予我们鼓励。认真中肯的评课意见,让我迅速的明确了课堂教学方向,也让我们慢慢得到了成长。

三、工作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天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学期初,我及时制定了教学计划并按时上交。平时认真备课、上课,一课上完之后,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批改,发现错误及时讲评,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常对他们进行指导,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他们的错误我也不放松,一旦发现给予批评并要求他们及时改正。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配合学校领导及老师做好各项工作。

初二上期数学工作总结 篇6

我们的语文教材从去年七年级开始使用“语文教育出版社”的版本,毕业XX年来,一直都是用人教版的教材。开学初,拿到课本我就先让学生和我一起整体把握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和以往一样,本册教材共有以下板块: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其中阅读文章30篇,共有七个单元,现代文单元5个,古文单元2个。现代文单元是按所选文章体裁分类编排的,分别是:游记散文、新闻、议论文、说明文、小说。

每学习一篇文章,我都一定认真阅读课文3遍以上,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翻阅我所有的备课资料,像蜜蜂采蜜一样,集各家所长,然后把它融合为自己的`东西。

2、让课堂充满灵动,闪烁激情。

文课堂应是激情飞扬的地方,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效率才会尽可能高,我想,这也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

我会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学生陶醉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我会让学生把《范进中举》之类的小学改编成课本剧;我会让学生用诸如“快速抢答”、“答记者问”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我会让学生自己尝试当一回“小老师” ……

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很多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很有创意的问题,虽然有的问题我们师生可能无法解决,可是有谁会说这样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不是印象最深、最有创意的呢?

总之,我会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期,我班先后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庆祖国诞辰周年”主题征文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每次比赛的优胜者都有奖品或奖状。

比赛让学生成长,在一次次比赛中学生得到了锻炼,并在成功中得到了心灵的满足。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篇7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把握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后, 仍然在英国很多较为传统的大学以及中小学存在, 可见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带到了中国。如何借鉴使用好这种形式, 首要的是加强内涵的把握。

1. 何为德育导师制

对于德育导师制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陆少芳认为, 简单从形式上看,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 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迅速成长”[2], 她对德育导师制的参与对象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圈定。朱玉林和沈轶群则表示“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3], 他们对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以及形式给予了更为充分的解读和描述。根据以上观点不妨这样来总结德育导师制的本质内涵:通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整合并且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将德育以知识或者活动的形式来传播道德理念和价值, 并且注重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德育方式。在这里, 将德育的关系双方分为导师和学生, 导师来源是全体教师, 但是分工却更加的清晰明了, 对基础工作和深入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学生的特点则更加强调个性化的特征, 德育导师制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服务的。

2. 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虽然已经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要使德育导师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还必须深刻挖掘德育导师制的意义。我们认为,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普遍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有的人甚至认为是无效的。而德育导师制则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导师, 而且进行了专业化的强调———认为德育导师应该是专门的工作而不是兼职。第二, 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传统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德育导师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是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的有效补充, 可以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和专业性不够等问题, 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三, 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 改善教师素质。张华健认为德育导师制“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初衷, 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4]

3. 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最终还是指向实践的产物。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注重导师的生命关怀和情感成长的意识培养。如果想做好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没有观念先行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要求较高的德育导师来说, 一方面应该具有超越一般意义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情绪和认知, 当面对中小学学生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群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可爱生命正等待他的呵护和关爱;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核心不在于知识性的说教或者传递,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交流, 德育导师应具备合理释放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样在无声中将德育工作巧妙地完成。其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卢勇等学者强调, “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绩有好坏、情绪有起伏、心理有变化、毛病有反复才是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正视这一过程, 我们才不会为学生的屡教不改、屡学不好而气恼。我们应该微笑着、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的变化, 帮助他们茁壮的成长”。[5]

二、德育导师制的价值彰显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做出了众多的改善, 这也是德育导师制本身的价值彰显。

1. 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 一般由政教处和班主任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德育导师制则强调由导师带领固定的学生群体 (当然规模并不是确定的, 少的两三个, 多则十个左右都是有的) 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这很显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联系。学者李晔认为通过德育导师制, 一方面“增进了师生感情, 融洽了师生关系。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 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 而是‘平等民主’的‘引领式’”,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 提高了学业成绩。‘亲其师信其道’, 在导师人文关怀下受导学生学习此门功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师的鼓励之下, 受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6]据此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德育导师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双方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其次这种融洽的关系并不只是表征在双方较为紧密的联系上, 同时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利用新的德育导师制这种模式加强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联系, 而且是有效的、可以做出成绩的联系。

2. 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7]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追求两个目标:一是教书, 二是育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在其工作中只是完成教书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教书是显性的成绩, 最终通过升学的指标来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道德教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 并且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效果, 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而德育导师制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德育导师制的德育资源来源于全体教师, 但并不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而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和整合这些资源, 这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 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则是由德育导师负责, 不仅加强了专业性的程度, 同时对于效果的评价和测量也有了客观的依据。德育导师制为“教书”与“育人”的传统理想的教育目标带来了实现的可能。

3. 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

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 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层次的高低往往直接与教学的水平挂钩。而德育工作虽然看似和教学无关, 但是实际上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德育和教学是分开的, 甚至德育常常为教学让路, 变得虚无化了, 亦或分散了教学的精力, 成了教学的负担。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德育导师制从表象上看是完成德育工作, 但是其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那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购买者”, 教学的评判最终还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处在不断改革的氛围之中,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体系的构建, 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而德育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有效突破则是为教学与改革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反馈。因此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策略选择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目前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德育工作方式, 而且在实践层面, 德育导师制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以开展, 没有普遍的推行。所以, 在其策略选择上应该加以周全的考虑, 并且进行较为谨慎的处理才是合适的。

1. 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

德育导师制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随着其成熟度不断地提高, 完全有可能演化出“德育导师”这一专门的职位来。然而, 一个成熟的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职责。有研究认为,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而“德育实践过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索构建”。[8]由此可见, 德育导师的职责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 阅读就是重要且核心的手段之一;其次德育导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这是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 因为道德的习得依赖于个人判断力的不断提升;再次德育导师应该认识到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功利”倾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什么用。其实德育的“用”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构建, 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当然, 德育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德育导师的工作水平, 所以合理地确定德育导师是践行德育导师制的关键。整体来看, 德育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道德教育理念, 同时也应该具备落实道德教育目标的行动能力, 如此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

2. 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

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应具备相关素质, 但是德育导师的素养并不只能依赖先天的获得或是后天的简单培养。当下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已然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体系也亟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德育导师制固然是好, 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加以结合, 那么这种好只能停留在研究层面或者认识层面上, 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故而加强德育导师的培训和学习是十分急迫的。首先, 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模式, 传统的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故而观念上必须有所转变;其次, 要加强相关培训体系的建设。德育导师的学习和发展是一套系统的流程而并不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细节修正;同时, 还要加强资源供给。目前来看, 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创新较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资源的供给, 包括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都相对匮乏, 有效推行德育导师制的前提之一就是改善德育工作的资源供给。

3. 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激励和评价, 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 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身的合法性的建立根本上还是依赖在评价上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此外, 德育导师制将德育教师从一般教师的意义上抽离了出来, 形成了自我的一个特色的群体, 自然也期待着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外界的期许和认同。不过对于德育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学者杨姝认为关于“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应该尊重个性, 强调共识”, 强调“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 符合中小学生德育多样化的需求特征。尽管德育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的德育需求的产物, 但是任何个性化也不能偏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9]由此可见, 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价制度对于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文军, 蒋岳祥.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1998 (6) .

[2]陆少芳.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朱玉林, 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8) .

[4]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才智, 2013 (13) .

[5]卢勇, 何松毫, 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6]李晔.关于寄宿制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S2) .

[7]赵和平.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 .

[8]王祖亮.浅谈德育实践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9) .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导师制  主题活动  高职院校  学生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30-02

作为党建的基层单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党的建设问题。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外来思潮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在高职院校配备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规范教育与管理,开展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保持我们党先进性与活力的必要手段,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学生党员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的成因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普遍存在活力不够、党员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两方面。

(一)客观原因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2+1”的办学模式,学生只有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党性教育,经过入党启蒙教育和培养考察,通常要到大二下学期才能发展入党。由于顶岗实习的单位分布较散,学生入党后参与民主生活会的机会将更少,其所接受的后续教育及监督考察也会存在盲区。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重程序轻考察等问题,极不利于党员的后续培养及学习。长效培养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党员的质量良莠不齐,党员先进性无法得到体现,党建工作成效难以评估。此外,由于学生只有两年时间在校,多数高职院校会把有限精力放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上,党建工作仅停留于培养考察层面,很少有时间精力再去挖掘、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党建主题活动。学生外出实习的1年更是实行“放羊式”管理,许多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参加过一次民主生活会,这对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引导学生党员成长成才是非常不利的。

(二)主观原因

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观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不重视。面对招生与就业压力,高职院校会把较多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既没有从顶层自上而下设计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及思路,也没有在人力物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都安排辅导员、行政人员兼任学生党建工作。由于辅导员及行政人员自身的日常事务较繁忙,对党建工作大多应付了事,不利于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及活动开展,党建工作无法焕发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生人文修养意识淡薄,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提升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意识与需求较淡漠,自律性与学习主动性相对也比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

二、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与主题活动的设想

鉴于办学体制、学生特点等因素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变,现有条件下延伸培养与考察时间以确保学生党员的质量,拓展活动深度以进一步锻炼与考察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应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向。高职院校可考虑集合全院师生的智慧,设计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及心理需求的主题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并配备党性觉悟高、专业知识过硬的党建导师,建立导师制,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把学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将导师制引入党建工作

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确保学生党员培养与考察的延续性,同时也可以使党建活动的深度得到拓展。

1.导师全程跟进党建工作。把导师制引入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使高职生在读3年都接受导师的指导与考察。新生入学期间,导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进而鼓励学生申请入党。在校期间,导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素质拓展,在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同时对其进行考察与选拔。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导师不仅可以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与检查,还可以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与综合表现上的考察。总体来说,在高职生3年在读时间里,导师可以全程跟进党建工作,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培养与考察比一般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更加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学生党员培养与考察的时间长度。

2.导师全方位跟进党建工作。作为学生党建的主体,一切党建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始终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赢得学生内心的认同。在这一方面,导师可以利用专业特长提升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对自己的认同,进而在入党问题上进行引导,使党建工作事半功倍。其次,导师可以把专业教育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对学生展开专业教育,并适时进行党性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大局观与政治敏感性。此外,建议导师制与宿舍管理相结合,一个导师对应指导一个学生宿舍的专业学习与党性教育,这样一来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会更进一步,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了解会更加深入。总之,导师的加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行政人员兼管学生党建工作在时间与精力上不足的问题,与学生展开全方面的接触与了解,在对学生的指导与培养、考察等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引入导师作为人力资源补充的同时,要制定对应的导师制度,在导师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做到“择优录用”、“有职有责”、“有奖有惩”,使导师制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党建工作活力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处于传达文件、常规发展党员的状态,对开展民主生活会、党课教育等活动通常都是应付了事。由于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制定符合党员成长规律的主题活动,党建工作开展起来既没有系统性,也没有实效性。要真正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统领作用,把更多入党积极分子吸引过来,需要设计出一系列主题活动来丰富党建教育形式。

1.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一是结合年级特点,活动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主题活动在设计上要结合年级特点,从新生入学到实习期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从申请入党到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从培养发展入党到发展后的后续考察,都要有系列主题活动作为指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学生在各个阶段都不会感到茫然,并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考验。二是结合“时”、“地”特征,活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主题活动要有时代性与地域性,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素质拓展,都既要反映当前时事政治及时代需求,同时也要与学院所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相联系,因为只有“接地气”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体现深刻的教育意义。“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简单的说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觉得参加活动“有用”,同时要在内容上追求新颖,形式上力求多样。此外,主题活动的设计还要致力于扭转高职生不重视人文修养培养的观念,培养其较强的自律性,为我们党培养与输送真正优秀的人才。

2.主题活动的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以宿舍为单位给学生分配党建导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培养与锻炼学生,同时也是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表现的重要依据。为切实达到培养与考察目标,主题活动模式初步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主题活动模式设计

开展

阶段 活动主题 具体操作 培养目标 导师在其中的作用

新生入学阶段 “爱党爱国爱专业”教育活动 1.结合国家、地方、行业形势与政策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克服高职生自卑情绪,接受并热爱专业;树立正确三观,进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主导、具体实施

2.在此基础上进行党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信仰,主动申请入党

在校学习期间

党的理论学习

1.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交流 掌握党的理论知识;关心时事政治,具备政治敏感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指导

2.党课培训

3.热点时事的讨论

4.“我为同学荐本书”PPT比赛

感恩诚信教育(素质拓展) 1.到附近社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培养学生感恩、诚信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与奉献精神 指导、带队、考察

2.开设诚信考场

3.开设感恩诚信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

顶岗实习期间 “我与导师有个约定” 1.每月参加实习单位的民主生活会1次 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依然能继续接受党的考察与锻炼 指导、考察

2.每月参加学院民主生活会1次(可通过网络视频)

3.每月交思想汇报1篇

4.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次

总之,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以导师制作为重要制度保障,以系列主题活动作为载体,可以使党建工作有人力、有制度、有载体、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何秋香.论党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吴鹏.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14ZZZ037)

【作者简介】李姿蓉(1983-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祝国庆节快乐的QQ祝福语下一篇:女性的着装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