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管理小组职责(共9篇)
一、建立放射安全防护制度。
二、定期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检查。
三、负责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及时报告放射事故情况。
四、负责放射防护的年检和记录。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
组 长: 装备主管副院长
组 员: 设备科主任 放射科主任 医学装备质控员 人员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各部门及人员的协调工作和听取工作汇报和向主管部门报告安全事故情况。
组员职责:
(一)负责制度的制定和制度落实。
(二)负责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检查
放射防护器材,是指对电离辐射进行屏蔽防护的材料以及用屏蔽材料制成的各种防护器械、装置、部件、用品、制品和设施。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80年代开始步入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98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卫生部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后,对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管理和监督监测的力度开始逐步加大[2]。1988年卫生部发布了《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管理规定》[3],在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检测和监督管理方面做出了规定:要求放射防护器材产品必须经指定的机构测试合格后才能定型生产和销售,并接受监督管理。1996年制定了X射线防护材料屏蔽性能及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4],对放射防护材料的屏蔽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出厂标志提出了要求。2002年实施了《射线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5],明确要求放射防护器材经检测符合有关标准及卫生要求,有由检测机构出具统一印制的检测报告单才能进行生产、销售、进口与使用。2002-2006年先后制修订了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6]、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7]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8]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质量及监督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和作用
2.1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
核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和医学等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对健康的追求变得突出和迫切。核与辐射技术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日益受到关注,放射防护器材在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目前全国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在35万人左右,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其中核工业系统有3~4万名放射工作人员,非核工业系统约有12万放射工作人员,放射诊疗机构有超过22万放射工作人员[9]。在核工业的发展方面,2016年1月我国发布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显示,从1985年3月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破土动工起,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达25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751万千瓦,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大陆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10]。我国已步入核电发展的快速期。在医学应用的发展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开始大量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但从2009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放射诊疗资源状况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各类放射诊疗设备都远低于I类医疗卫生国家水平,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百万人口拥有量几乎是我国的10倍[11],表明我国在放射诊疗设备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方面还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核和辐射技术在核工业和医学应用的发展,无疑将会带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放射诊疗设备数量的高增长,也必将带动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
2.2 放射防护器材发挥的作用
核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发展,也伴随着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截至1993年纳入许可管理下的放射防护器材生产或销售的厂家约有50家,1994年将许可管理改变为检测管理后,至2001年底发展到135家,至2008年底发展到294家[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作为国家级的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和全国唯一取得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2005-2015年收到的送检样品主要有铅板、铅玻璃板、铅橡胶板、防护涂料板、铅钢复合防护板、射线防护服、射线防护围裙、射线防护帽、射线防护手套和铅玻璃眼镜等,共计4000余份,主要以建材类样品和个人防护用品为多,其中建材类样品占88%,个人防护用品占12%,且送检样品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放射防护器材通常可根据用途分为个人防护用品、核医学放射防护器具、放射性物质运输/贮存容器和场所的放射防护器具四种类型[12]。从送检的样品种类来看,放射防护器材大多集中于应用在放射工作场所的建筑施工和个人防护两方面,这可间接反映出在近十年期间,放射诊疗设备得到较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05-2006年间和2008-2011年间送检的放射防护器材的屏蔽性能大部分能够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的要求[13,14],送检的个人防护产品中仍有低于标准要求的。与2005-2006年的统计结果相比,2008-2011年铅玻璃板、铅橡胶板和防护涂料板三种防护材料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的比率都有所下降,但仍有高达19.5%的防护涂料板的比铅当量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表明随着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贯彻落实及国家对放射防护器材质量的监督力度的加大,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改善的空间。通过开展防护器材屏蔽性能的检测,不仅有助于生产厂家保持和改进产品的质量控制,也有助于对产品质量采取最优化的设计,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减轻用户负担,这得益于我国医用辐射防护水平提高尤其是放射诊断逐步推行隔室操作。我国医学应用中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由1986-1990年的2.15 m Sv下降至2009-2013年的0.57 m Sv;工业应用上,2000年以前,除工业辐照及加速器运行职业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在1 m Sv以下,其他工业探伤、发光涂料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等职业应用人员的人均年剂量水平高于1 m Sv,2011年工业应用人均年剂量水平平均下降至1 m Sv以下[9]。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应用,在提高我国辐射防护水平及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监督管理
1988-1993年间,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督监测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许可管理的方式,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许可证”;1994年后管理方式改为检测管理,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合格证”;2002年起改为发放“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并同时附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单合并附有检测报告的监督监测管理模式在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同时,已获得厂家和用户的普遍认可。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15]的要求,将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机构的审批职责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6]。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废止包括了《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等25件部门规章[17],即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已退出放射防护器材管理的历史舞台,只有具备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才能发挥作用。原管理办法规定,已连续生产两年的产品、进口的每批产品、停产逾一年再投产的产品与设计、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有改变的产品应当进行重新检测,该管理办法废止后,我国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则只有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范管理方面有章可循,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厂家进行规范管理的依据缺失。
3.2 相关标准
除了管理办法废止可能会出现的缺乏规范管理的问题外,保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相关标准已显老旧,最近发布实施的标准也已有10年之久。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3年对标龄满5年的放射卫生标准进行了复审,与放射防护器材相关的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仍继续有效[18],但这些标准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依然需要相关部门和技术机构给予密切关注,跟踪国际上相关标准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或建立相关标准,弥补在规范管理生产或销售的厂家方面的法规依据缺失的不足。
3.3 检测参数
在质量检测方面,放射防护器材的生产厂家及销售者往往更重视屏蔽性能的检测,而对与防护质量密切相关的物理性能的检测方面却重视不够,如铅橡胶板的拉伸性能、硬度、撕裂强度及老化实验后的各种性能的改变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近三年对所有铅橡胶板的防护性能的检测发现,委托方均只委托检测铅橡胶板的屏蔽性能,而没有委托检测其相应的物理性能。
4 发展趋势
2002年起,由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且具有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自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该资质的审批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后,目前尚未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该类资质的审批。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较多的许可审批由国家层面下放到省级部门,省级部门在承接相应的许可审批职责后需要逐步消化吸收并辅以配套的实施细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机构如需满足开展放射防护器材检测的资质条件,既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支撑,同时还要满足对硬件方面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专用X射线机、X射线剂量仪及标准铅片等仪器设备[19],并且X射线机的辐射场要通过参与相关辐照剂量的比对以达到能力的维持和提升的目的,所以目前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审批权下放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要求的举措之一。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但要放管结合。随着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的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符合资质要求的技术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放权的同时也会加强指导和监管,真正提高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简政放权的作用。
【关键词】 放射诊疗;放射防护;监测
【中图分类号】R1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3-01
在疾病诊断中,放射诊疗方式应用范围广,影响力大,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放射诊疗设备地不断改进,被大量应用于临床中。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放射诊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因缺乏放射防护意识,使自己和患者受到了电离辐射,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因此,笔者根据放射诊疗机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监测的角度对放射防护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放射防护标准
为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在放射诊疗机构受到超额的放射照射剂量,国家颁布了卫生部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在颁布的标准中,对放射诊疗机构和放射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2]。
2 放射诊疗机构放射防护存在的问题
2.1 放射防护监督问题 一些放射诊疗机构选择的工作场所不符合国家防护规范,在对工作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时,没有向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没有取得审批手续,从而留下设计不合理、机房面积不足、防护措施不达标等安全隐患,造成经济损失[3]。如对象山县水晶乡卫生院的检查发现,该院位于门诊楼1楼放射科X光室的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由北京中科美伦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ZK-DR(A),编号为20130709269,机器性能检查符合《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11)规定的技术要求,虽然机房的防护监测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l8871-2002)中相关剂量限值的要求,但机房受检者防护门处存在X射线泄漏问题,上门缝0.97μSv/h,下门缝0.14μSv/h,左门缝0.35μSv/h,右门缝0.36μSv/h,中心0.34μSv/h,(本底:0.06~0.16μSv/h)。而象州县大乐镇卫生院的X射线摄影系统符合标准,但机房同样存在防护门处X射线泄漏问题,上门缝0.83μSv/h,下门缝0.52μSv/h,左门缝0.28μSv/h,右门缝0.52μSv/h,中心0.41μSv/h,(本底:0.06~0.16μSv/h)。因此,两所卫生院需要加强监测个人防护。
此外,卫生监督部门中放射卫生监督专业人员少,日常监督不到位,不了解自己负责区域内的医疗设备情况,导致多数放射诊疗设备没有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造成多数设备处于无证上岗的情况。如在象州县象州镇卫生院第一次检查时发现,该院的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KeenRay TOP-U,编号为DU0114800369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超过了标准要求规定的±5%或±5kV,在检查后卫生院联系了厂家工程师到卫生院对机子进行了调试,使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达到了标准要求。
2.2 投入到放射诊疗设备防护不足 从对放射机构监测中发现,一些基层放射机构由于缺乏资金,购买已经淘汰的放射设备或购买二手、三手的设备或是改装组机,这些设备的放射防护性能较差,并且不能保证诊断质量,在为患者诊疗时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导致患者重复检查,接受过多的辐射剂量,并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与一些基层的放射机构相反,一些大型放射诊疗机构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盲目引进部分放射诊疗设备,开展多个项目的诊疗活动,但由于监测设备防护机制的落后,未对设备进行稳定状态监测,使设备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导致防护不足。
2.3 工作人员及患者个人放射防护意识差 一些放射诊疗机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差,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放射辐射的危害性,对放射防护不重视,没有使用个人防护放射用品,个人剂量监测剂即便是在工作时间也没有按照规定佩戴,而且一些工作人员不具有上岗资格,放射诊疗机构为了追求效益和医疗诊断效果,对放射防护工作不重视。还有一些放射机构的工作人员贪图经济效益,增加诊断胶片量,从而增加了患者接受放射照射的剂量。此外,放射诊疗机构在申请设备许可证时,为患者配备了放射防护用品,但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一些放射诊疗机构未能按照规定为患者使用非照射部位的防护用品,使防护用品成为摆设,并且一些放射医疗机构的医生对患者接受放射检查项目不具备正当的分析能力,将放射检查项目作为常规检查,随意让患者接受放射检查,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放射照射,增加了照射剂量。
3 改进方法
3.1 加强放射诊疗机构的监督工作 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法令法规对放射诊疗机构的射线诊疗机房、设备进行评估,执行国家规定的审批手续,保证放射诊疗机构的防护设施达到国家要求。对评估不合格的放射诊疗机构限期整改,直至符合规定。监督部门在检查过程中要重点检查放射诊疗机构是否在其资质范围内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检查其出具的报告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检查人员、设备是否满足诊疗工作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将放射防护工作作为考核放射诊疗机构建设质量的依据[4]。
3.2 加强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设备的管理 根据相关规定,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设备平均每年都要进行1次检修和状态评测,通过检修和评测状态评估放射设备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保证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患者由于设备不稳定和灵敏度低等原因重复检查,造成辐射剂量的增加[5]。此外,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要了解放射设备的性能,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情况下,要为患者选择低电流、高电压合理的测量值,缩短曝光时间、缩小照射的范围,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并尽量控制在患者需要检查的部位。
3.3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防护意识 针对放射诊疗机构存在的问题,监督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根据不同职位的人员做不同的宣传工作,如放射诊疗机构的领导要学习管理及防护意识方面知识;放射工作人员要参加培训学习,学习防护知识,通过培训、学习和宣传多种渠道,提高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工作的意识,做到合理使用放射诊疗设备,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此外,对就诊的患者宣传电离辐射的危害性,指导患者进行自我防护,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帮助患者做好防护措施。
4 小结
针对放射诊疗机构放射防护监测中的问题,除上述应对措施外,放射诊疗机构在增加设备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应对设备发生问题时的应对预案,并设定紧急情况,进行实地演练,以保证应对紧急情况的预案具有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放射诊疗机构的防护工作中,放射工作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防护意识,建立健全放射诊疗的监督机制,从而降低由放射防护导致的事故,以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雷,邳建庭,李春富,等.北京市通州区公立与私立医院放射诊疗场所防护监测与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4,8(5):219-221.
[2]郑钧正.医疗照射防护是现代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与强化的热点课题[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10):755-757,763.
[3]谭育林.放射防护质量量化评价对医疗机构放射防护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4):751-753.
[4]郝欢.医院放射防护问题及对策浅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32(2):108.
[5]谭红玉,邓群娣,杨水兰,等.浅谈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放射防护管理的促进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9):29-30.
为了加强本院放射防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经院务会讨论决定成立“放射防护管理组织机构”。
放射防护管理组织机构由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小组组成,全面负责并执行本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一、放射防护管理组织机构
(一)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
本院成立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领导本院的放射诊疗安全防护和质量保证工作。
1、人员组成 组
长:
(职务:)副组长:
(职务:)组
员:
2、职责
(1)决定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小组成员;(2)制定放射防护管理的相关规定;(3)制定放射防护管理相关预算;(4)审核放射防护管理相关费用支出;(5)监督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小组工作;(6)管理并监督放射诊疗项目的开展;(7)定期召开(每季度一次)工作例会。
(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小组
本院成立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小组,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执行本院的放射诊疗安全防护和质量保证工作。
1、人员组成
组长:
(职务:)副组长:
(职务:)组员:
2、职责
(1)制修订相关制度 工作内容:
1)制修订本院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2)制修订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
3)制修订大型医用设备(含放射设备)管理制度(2)许可管理 工作内容:
1)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及变更、校验和注销 2)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及变更、校验和注销 3)办理放射诊疗新技术项目的审批工作 4)负责许可证书的保管工作(3)建设项目管理 工作内容:
委托具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评价(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办理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预防性审查和竣工验收。(4)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工作内容:
1)为放射工作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2)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
3)组织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4)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卫生、环保部门组织的培训 5)开展放射工作人员内部培训
6)建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5)放射卫生档案管理 工作内容:
1)建立放射诊疗管理工作档案并及时更新
2)完成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录入工作(6)放射诊疗设备管理 工作内容:
1)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的日常使用管理 2)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
3)联系检测机构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性能检测及防护检测 4)联系计量检定机构对放射防护检测仪器和质控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7)日常管理 工作内容:
1)定期组织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和设备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并完成检查和整改记录
2)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完成放射诊疗管理自查工作(8)应急 工作内容:
1)制定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3)在放射防护领导小组的指挥下,依据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使用、销售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放射工作单位)。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放射工作实行卫生许可制度。
第二章
卫生许可
第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放射工作的卫生许可,并 根据本办法制定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办法。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许可程序和要求,建立 并完善许可档案。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统一规定。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 放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 产。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向所在 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审查,提交下列资料;经审查 同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一)建设项目 放射防护设施卫生审查申请;
(二)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书;
(三)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 辐射装置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由国家级检测机构出具的放射防护评 价报告书审查意见。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放射防护 设施防护效果评价,并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验收,提交下列资料;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一)建设 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申请;
(二)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 查资料;
(三)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防护效果评价;
(四)省级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 辐射装置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由国家级检测机构出具的放射防护效 果评价审查意见。
第九条从事生产、使用、销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工作必须 取得卫生许可;未经卫生许可、登记的,不得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条申办卫生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相应条件:
(一)建设项 目的放射防护设施,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计审查与竣工验 收认可;
(二)有放射性同位素准购批件;
(三)涉及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还应当有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批准的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
(四)放射工作场所及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 放射防护要求;
(五)有必要的放射防护措施和防护检测仪器设备;
(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经健康检查、放射防护专业知识和相关法 规知识培训合格,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七)设置放射防护管 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
(八)建立健 全放射防护责任制和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九)符合放射卫生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卫生许可申请之
日起七日内,书面做出受理、不受理或者限期补充有关资料的决定。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审查,对合格的予 以批准,并发放卫生许可证;对不合格的,出具卫生审查意见书。
第十二条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单位取得卫生许可证后,应当于三十 日内到当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放射工作登记,逾期不办理放射工作登 记的,卫生许可证自动失效。
第十三条卫生许可证每二年复验一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规定复验期限前三十日,向原发证部门提出 申请,并提交经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放射防护检测评价资料,原发证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复验,符合要求的,予以 验证;不符合要求的,出具复验意见书。
第十四条放射工作单位变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地址、场所、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或者卫生许可证规定的项目的,应当在变更事 项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发证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交有关资料。
原发证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审查决定。
第十五条放射工作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原发证部门应当注销 其卫生许可证:
(一)逾期不申请办理复验或者擅自变更的;
(二)经复验或者变更审查不符合卫生要求,逾期不改进或改进后仍不符合 卫生要求的;
(三)自行歇业或者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连续一年以 上的;
(四)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的。
原发证部门应当及时收缴被注销的卫生许可证,并登记存档,予 以公告。
第十六条遗失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及时在所在地省级报刊上刊登 遗失公告,持遗失公告到原发证机关报失,并申请补发。
第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取得卫生许可证后,应当严格在卫生许可 范围内从事放射工作,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变更项目或者场所。
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卫生许可证。
第三章
卫生防护
第十八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放射防护责任制,并采取下列管 理措施:
(一)设置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兼)职放 射防护管理人员,建立放射工作管理档案;
(二)制定并实施放射防 护管理规章制度;
(三)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放射 防护检测和检查;
(四)组织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
(五)制定并落实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预 案,发生放射事故,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
第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下列设备和场所设置规定的警示标
志:
(一)放射性同位素和装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容器,应当贴 有电离辐射标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场所醒目处,应当设置 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三)放射工作场所出入口,应当设置电离辐射 警示标志。含密封型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和仪表以及射线装置使用和调 试维修场所,应当设置必要的警示装置;
(四)在室外、野外从事放 射工作及其野外作业放射性同位素临时储存场所应当划出安全防护区
域,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五)开放型放 射工作场所按有关标准分为控制区、监督区时,可采用国际通用颜色(红、黄)作为工作区域标志;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应 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第二十条在地面或地下水中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时,应当 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批准后,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 交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书备案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一条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储存放射性同位素必须符合放射防护要求,并不得超过该储存场所防 护设计的最大储量;
(二)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 物品同库储存,储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安装相应的报 警装置;
(三)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 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做到交接严格,检查及时,账目 清楚,账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
铁路、民航、交通等运输部门的货运仓库、危险物品储存场所或 者可能储存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应当符合上述要求。
第二十二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放
射卫生标准和下列卫生要求:
(一)配备与使用场所相适应的防护设 施、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
(二)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三)开 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每次操作离 开时,应当进行个人体表及防护用品的污染检测,发现污染要立即处 理,并做好记录存档;
(四)辐照加工装置、加速器、工业探伤及钴 -60治疗装置等辐射源工作场所,应当设有多种联锁装置和应急装置,并做到单一联锁装置发生故障时,其余联锁装置仍能正常工作;(五)放射工作场所的剂量监测仪表、个人防护用品应当经常检修,保证 正常使用。
第二十三条生产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的生产场所,射线装置启 动与调试的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相应防护设施,并符合国家有关放射 卫生标准和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及其他卫生要求。
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产品与射线装置应当符合放射防 护要求,不合格的不得出厂。
第二十四条使用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或射线装置,应当符合下列 要求:
(一)安装、维修或者更换与辐射源有关部件后的设备,应当 经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启用;
(二)使用单 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控制检测仪器,并按规定进行质量保证管理;
(三)制定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和校正,每年 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保养,并接受检测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状 态检测;
(四)禁止购置、转让、出租或者使用不合格的产品和国家 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产品、制品及设备。
第二十五条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 的诊断、治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控制实施方案,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 范。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应当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 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 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单位和个人购置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 时,应当事先在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准购批件,经批 准后,凭准购批件办理放射性同位素的订货、购货及运输手续。
禁止将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或者射线装置转让、调拨、出租给无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七条销售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和射线装置 的单位,应当详细记录销售去向,做好登记,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部门备案。
禁止向无准购批件的单位和个人出售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或者
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
第二十八条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放射性同位素者应当遵守下列 要求:
(一)按有关运输规定对所运物品进行包装,并在外包装上加 贴放射性货包等级标志,其内容有:电离辐射标志、货包等级、核素 名称、活度、运输指数;
(二)对货包进行剂量检测,由检测机构出 具《放射性物质剂量检查证明书》,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核查后,方可运输;
(三)承运单位应当查验《放射性物质剂 量检查证明书》无误后,方可办理运输手续,并保证货包在装卸、储 存、转运等运输过程中的放射防护安全。
装过放射性同位素的空容器应当按规定进行包装和剂量检测,被 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空容器的运输,也应当遵守上述要求。
第二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废弃的放射性同位素送交放射性
废物管理机构处置或者交由原供货单位回收。在处置或回收后,应当 到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办理其注销手续后,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第三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被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撤销或者吊销卫生 许可证后,应当及时将放射性同位素送交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处置或 者送交原供货单位回收。
第三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委托经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含 放射性同位素设备及射线装置、放射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放射防 护设施性能等进行经常性检测,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评价,并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存。
第三十二条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应当按《放射工作人员健 康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章
检测机构
第三十三条从事放射防护评价、检测和个人剂量监测等工作的检 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应条件并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资质认证。
取得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应当在认证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三十四条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取得
医疗机构执业资格,方可开展健康检查工作。
第三十五条从事放射防护评价、检测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检测 机构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开展工作,其出具的检测、检查和评价报告应当客观、真实。
第三十六条检测机构应当建立管理规章制度,并设专人、专门科 室负责检测工作及质量控制。
第五章
监督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放射工作单位应当
建立档案,进行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对γ辐照装置、放射治疗 装置和γ探伤检查,每年不少于二次,并详细记录监督检查结果,发 现其不具备放射防护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撤销其卫生许可证,并按 本办法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经常性的放射卫生监督检查
和技术指导。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放射工作单位、检测机构和医疗卫生 机构,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复制
相关资料;
(三)责令放射工作单位、检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立即 停止违法活动。
第三十九条发生放射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放射
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并在事故或 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及时解除控制措施:
(一)责令暂停产 生放射危害的从业活动;
(二)封存造成放射事故或者可能导致放射 事故发生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三)会同有关部门控制危害 现场。
第四十条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对涉及放射工作单位的技术的秘密负
有保密的义务。
第六章
罚则
第四十一条违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况之 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一)未进行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二)未进行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运行或者 使用的;
(三)放射防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运行或者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 卫生许可证失效仍从事放射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卫生许可证的,除按前款规定没收违法 所得并罚款外,收缴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违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放射工作单位有下列行 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产 生放射危害的从业活动,或处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放射防护责任制或者未按规定落实管理措施的;(二)放射工作场所不符合国家放射卫生标准或者卫生要求的;
(三)未按规定设置电离辐射标志或者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
(四)未经备 案,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
(五)储存场所未按规定贮存放 射性同位素的;
(六)使用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或者射线装置,不符 合卫生防护要求的;
(七)未按规定制定放射诊断、治疗的质量控制 方案,或者未按放射防护规范、技术标准及卫生要求,进行诊断、治 疗的;
(八)未按规定对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及射线装置、放射工作 场所及其周围环境、放射防护设施性能等进行检测的;
(九)销售的 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或者射线装置未按规定登记或者 未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
(十)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放射性 同位素,未经剂量核查或者经核查不符合卫生防护要求的;
(十一)对废弃放射性同位素,未按规定处置或者办理注销手续的;
(十二)未按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体检或者 未建立健康档案的;
(十三)超出卫生许可范围或者变更项目未按规 定经审查同意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放射工作单位有下列行 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产 生放射危害的从业活动,或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和没收违 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生产、销售不合格放射 性同位素及其制品、产品或者射线装置的;
(二)购置、转让、出租 不符合防护要求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和国家规定淘汰的产品的;(三)向无准购批件的单位和个人出售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或者含放 射性同位素设备的;
(四)将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或 者射线装置转让、租借给无卫生许可证单位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发生放射事故,造成人 体健康损害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根据事故级别处以一 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 任。
放射工作单位被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撤消或者吊销卫生许可证后,未按规定将放射性同位素送交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处置或者送交原供
货单位回收,造成放射事故,由卫生行政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 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未按规定取得资质认证,擅自从事放射卫生评价或者 检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或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七条从事放射卫生检测评价的检测机构违反《条例》及本 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 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或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 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认证机关取消资格:
(一)超出资质认证范围 从事评价或者检测工作的;
(二)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四十八条违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 监督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导致放射事故发生,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法定 条件的放射工作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或者其他卫生许可批件的;(二)对已经取得卫生许可的单位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三)发现事 故隐患,未及时依法采取措施造成放射事故的;
(四)有其他违反本 办法行为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中所称放射工作,是指从事生产、使用、销售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工作,不包括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在 豁免水平以下的工作。
中、高能加速器,是指粒子能量高于100MeV的加速器。
γ辐照加工装置,是指用于医疗用品辐射消毒、农业育种、工业 产品加工、食品保鲜、以及辐射研究用的γ放射源装置。
第五十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本办法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1981年5月29日由卫 生部发布《医用高能X线和电子束卫生防护规定》、1986年11月26日
由卫生部和石油工业部联合发布的《油(气)田测井用封闭型放射源 使用管理办法》、1991年1月10日由卫生部发布的《非医用加速器放
射卫生管理办法》、1991年4月26日由卫生部发布的《γ辐照加工装
置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1991年9月14日由卫生部和中国石油天
然气总公司联合发布的《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放射卫生管
理办法》、1993年10月13日卫生部发布的《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
放射源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了加强我单位的放射源管理,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1、公司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放射源的保管、使用情况。
2、冷轧车间负责放射源的保管、使用、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放射源台帐。
4、辐射操作人员应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监护及维护、维修。
5、建立放射源台帐。放射源从订货、接收、运输、安装、存放必须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放射源档案,做好记录。
6、建立暂存库,在检修期间、放射源购回未安装前和报废后,使用暂存库存放放射源,避面丢失。
7、暂存库周围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志牌,安装视频监控,做好放射源出入库记录。
8、放射源所在场所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志牌。放射源工作现场应悬挂醒目的责任牌,注明现场责任人、放射源核素、活度、编码、出厂日期。
9、放射源安装现场及暂存库必须有监控、报警系统,采取安全防盗措施,并有专人24小时值守,做好交接班记录。
10、放射源出入库、拆卸、安装,必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记录。
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王卫忠(科副主任)组
员:渠立海 周卫华 曹雷
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职责
院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在院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负责对全院放射防护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并经常检查各种制度、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二、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规,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三、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教育。
四、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调整和处理放射事故,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五、负责本院放射人员的健康体检。
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
一、全体放射、放疗人员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尽量缩短时间,增加距离,使用屏蔽,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降低照射剂量。
二、操作开机前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裙、铅眼镜、铅手套等,照像时铅房门必须关闭。
三、在机房门口醒目处装挂电离辐射标志牌,并经常检查连锁装置功能是否正常,加强对机房外非有关人员防护管理工作。
四、积极开展放射剂量检测工作,包括个人剂量检测和工作环境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分析原因,及时改进防护措施。
五、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不得佩带金属装饰品,如耳环,戒指,项链等。
六、尽量减少透视下的骨插管,骨折整复,示教,取异物等次数于时间,必要时采用点射,尽量减少暴光时间,控制个人受照剂量。
七、禁止滥用放射线,对孕妇特别是妊娠前三个月、婴儿、儿童尽量避免使用。
八、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使放射部门建筑物的防护设施符合规定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按规定设计、施工,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允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放射卫生法规、标准,接受定期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和防护知识培训,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二、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提高放射防护意识,工作时必须采取时间、距离防护措施,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掌握X线检查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三、放射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视野”进行工作。
四、X线摄影时,工作人员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滤线板,并在隔室等防护设施内曝光。
五、X线检查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当受检者确需他人扶携时,除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还要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六、严格控制孕妇及婴幼儿的检查适应症。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孕妇的下腹部检查。
七、放射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X线机、工作指示灯等设备,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机房内严禁堆放与诊断无关的杂物。
八、有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射线装置使用、维护、监督监测等档案。
剂量监测规章制度
一、凡在我院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按要求参加个人剂量监测。
二、监测仪须戴在(工作服)左胸前,严禁随意打开、不戴。
三、工作结束时,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间,应远离工作场所,放置办公室。
四、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台进行大剂量长时间照射,也不允许工作时不佩带剂量仪,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五、保管好个人剂量仪。
射线安全装置定期检查与维护规章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
1、设备机械性能维护:配重块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
2、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
3、剂量检测:每年进行一次。
4、定期或不定期对CT进行水模检查。
二、日常维护(每日进行)
1、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2、对于X线机和CT开机前必先预热后才能工作。
3、每日工作完后,需清洗机器上的脏物和血迹等。
放射事故处理、应急处置规章制度
一、射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运行状态,并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机,并组织病人、陪护人员及医务人员撤离现场。
二、立即报告主管领导及专业维修人员,及时排除故障。事故严重者要向卫生、公安、环保部门报告。
三、在排除故障及放射线测试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按规定加强个人防护。
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时间: 2011年11月20日
地点: 门诊十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记录:
会议纪要
讨论并督导业务执行情况:
1、对新参加工作的医、护、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技术人员应自觉学习,了解和掌握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现象,并掌握其排除方法,以便在特殊情况下能自行排除故障,消除隐患。配合医院保卫部门做好防盗、防火和辐射安全管理的培训。
2、操作人员必须了解X线防护知识,遵守防护规程。摄片时工作人员必须进入隔离室和铅堡垒内,防止一次射线损伤。在直接曝射下进行工作的人员必须穿戴铅衣、铅帽、铅眼镜、铅围脖。合理使用管电压及电流,减少不不要曝光量,保护病人免受更多射线照射。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2-10-31 16:09:07
(1992年10月31日卫生部令第25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 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遵循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 国家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行卫生监督制度。核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都应依照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和执行预防性审批制度。
第二章 放射卫生防护监督
第五条 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称省级)两级管理。在实施监督时,执行卫生监督员制度。
第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修)定有关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
(二)负责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批;
(三)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国家医学应急计划;建立核事故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全国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周围公众受照剂量及居民集中点的放射卫生监测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护并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库。
第七条 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参与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阶段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评工作;
(二)组织制(修)定特定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的实施办法;
(三)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省级医学应急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及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工作场所及核 设施的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在核设施周围居民区设立放射卫生监测点,进行γ累积剂量和饮用水、食品及空气中放射性活度测量;
(六)按规定定期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监测数据和资料。
第三章 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八条 核设施主管部门负责所属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制定所属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规程和管理办法;
(二)指导、检查和督促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安全;
(三)对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按规定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四)负责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
(五)协助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所属核设施实施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防护机构直接负责所营运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规程,对所营运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安全负全面责任;
(三)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和检查,按规定向核设施主管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有关资料和报告。
第四章 预防性卫生审查
第十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按第四条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书经核设施主管部门审核后,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同时抄送核设施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书后,组织放射卫生防护专家进行审评,并在三个月内作出审核结论。经审核批准后,其批准书作为发放核设施建造、运行和退役许可证的参考条件之一。
第十二条 核设施厂址应选择在人口密度较低、远离大型厂矿和人口中心的地区,拟建核设施的厂址应有周围半径50公里内实有人口的卫生学评价资料。
第十三条 核设施厂址周围必须能满足设置非居住区和应急计划区(指需制定场外应急计划的核设施)的条件,并 具备能配置足够的卫生医疗、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设施的条件,保证核设施事故时应急计划的实施。
第十四条 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按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执行。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制定正常运行时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限值;对周围公众所造成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管理限值为:
核电厂
0.25mSv
核供热厂
0.10mSv
后处理厂
0.25msv
废物处置场
0.25mSv
第十五条 核设施运行前一年,营运单位应完成核设施周围公众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情况的调查;掌握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居民组资料。监测和调查的范围应根据核设施的类型及环境的特点确定,其半径可取30-50公里。
第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就业前医学检查,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有关规定、标准进行鉴定,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并经专业培训合格者,方可向卫生行政部门领取放射工作人员证和委派放射工作。
第十七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在核设施运行前制定的《核事故场内应急计划》,经核安全部门批准后,其副本应送国务 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 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第十八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放射防护机构,配备专职的放射防护人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具体负责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第十九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根据实际和可能的辐射水平,将电离辐射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给予相应的标志:控制区红色,监督区橙色,非限制区绿色。
第二十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根据放射工作人员所处的工作条件,对其实施分类管理:
甲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可能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三;
乙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三,但可能超过年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
丙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
第二十一条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提供切实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按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
第二十二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对处于甲类(必要时对乙类)工作条件下和进入控制区工作的人员实施个人剂量 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根据实际接受的剂量进行放射卫生防护评价。
放射工作人员佩带的个人剂量计类型应抄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对超限值照射的人员,营运单位应建立审批制度,实施严格的个人剂量监督;对受到核事故或其它意外照射的人员应进行事故剂量调查,确定实际受照剂量,并进行放射卫生防护评价。
第二十四条 营运单位应经常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放射水平监测,确保工作人员在符合防护要求的场所中工作。
第二十五条 营运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检查的项目应根据受照类型、程序和健康情况确定。甲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年检查一次,乙丙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两年检查一次。
第二十六条 对受到超限值照射的人员,营运单位应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核设施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医学处理和随访观察。
第二十七条 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的常规医学监督、超限值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及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治疗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医疗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八条 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营运单位必须对场 外周围居民区进行有计划的常规放射性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当根据核设施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特征确定,其半径可取30-50公里。
第二十九条 营运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建立健全控制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程序,确保排放符合要求。
第三十条 核材料或乏燃料运输中,承运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将辐射照射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确保承运人员和沿途公众的安全。
第三十一条 营运单位每年须将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各类监测和检查结果编制成报告,经营运单位负责人审定和核设施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次年二月十日前(当工作人员受到事故或其它意外事件照射时应立即)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及后果给予处罚:
(一)拒绝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进行的监督与检查;
(二)拖延、隐瞒、谎报或拒绝报告有关资料和数据;
(三)管理不善,对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造成意外照射;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 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规章制度而发生核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核设施:指核动力厂(包括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热、供气厂);反应堆(包括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核设施主管部门:指对核设施营运单位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行政部门。
营运单位:指申请并持有核设施营运许可证,可以经营和运行核设施的机构。
超限值照射:指超过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的照射(包括有计划的特殊照射以及非计划照射)。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职责】推荐阅读:
放射防护管理组织机构02-02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制12-27
9.放射防护制度07-26
放射人员防护试题12-19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01-29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12-05
放射科防护培训总结09-21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12-06
医院2014年度放射防护工作计划12-31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