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分违纪学生程序(精选7篇)
1.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调查清楚、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2.班主任、组合主任、年级负责德育工作副部长负责调查违纪学生事实真相。
3.班主任填写初步处分意见,并将违纪情况通知家长。
4.年级领导小组开会讨论,提出年级处理意见。警告处分以上(含警告处分)处分须填写处分申报表,连同询问笔录、旁证材料一并上报综合治理办公室。
5.综合治理办公室接到申请后必须对违纪事实认真核对,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6.综合治理办公室将有关材料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实体和程序通俗的讲就是结果和过程, 其中实体是指权利和义务分配的结果, 而程序是指权利和义务分配的时间、方式、方法和步骤。对实体的关注和对程序的忽视甚至无视是当今高等院校处分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存在归结于我们的价值追求, 我们关注问题的解决, 却不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但是法治的进步、权利的尊重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实体和程序的重要性。个案中的重视程序也许会牺牲结果的公平, 但是普世意义上对程序的重视却是结果公平不可或缺的保障。
正当程序 (due process) 非本土承继之传统, 它最早于13世纪产生于英国, 并见于英国的《自由大宪章》和《人身保护法》, 它秉持的价值追求在于“正义先于真实、程序先于正义”。对于正当程序的研究, 我们应当感谢边沁, 是他最早于19世纪早期开始了对正当程序的研究, 后来经过包括法学家在内的无数学者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 对于程序正当的必要性、意义及路径选择以及正当程序的内容、标准和要素的界定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当前学界对于正当程序的含义通常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立法上对于程序应当有明确的约定而且程序立法本身应当制定的公正、合理, 即程序之法为良法。二是任何实体上的判断均需遵循正当程序并通过正当程序做出;三是违背正当程序要求的判断应当不被采信或者视为无效;四是违背程序正当性要求作出判断的人应当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二、高校处分学生的程序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处分的现状可以归纳为:处分程序规则空白、处分过程程序缺位、处分结果无救济程序, 忽视了大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护, 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如下。
1. 处分程序规则空白、处分过程程序缺位
高校对学生的处分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 但是立法上对高校处分学生程序设计的上位法空白, 而且各高校对于处分学生的程序规定不统一。2005年3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明确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 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第一次引入了正当程序的概念。高校教育部的该规定从立法法的角度属于部委规章, 而且属于行政法范畴, 作为其上位法的行政处罚法并未明确规定尽管适用于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处分, 各地司法实践中均遵循参照的原则进行司法适用。在行政法角度, 程序合法正当是一项基本原则, 但是大家对于正当程序作为高等院校对学生处分的一个法律原则的理解依然充满歧义, 教育部的规定将其引入到了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处分领域是高校法治建设的一大飞跃, 对于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有着重大意义。各高校普遍依据教育部的该规定制定了自己学校对学生进行处分的细则, 因各高校领导对程序关注程度不同和各高校具体情况的不同, 其对于学生处分程序上的规定也很不一致, 具体到处分学生的实践中也很大程度上存在无视程序甚至程序缺位的情形。我国现有的大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相互之间缺乏系统性, 高校自己制定的校内规章制度与国家层面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存在着矛盾乃至抵触现象, 而国家层面的与大学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够具体、缺乏明细规定, 对高校管理实践的指导缺乏实效。如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因为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配套规定, 微观层面缺乏, 导致对高校管理指导性不强。例如, 在青岛某高校学生行政处分纠纷一案中, 原告诉称:该高校在对其因考试作弊做出开出学籍处分过程中违反了正当程序原则, 即学校在做出开除学生学籍决定的过程中, 没有听取当事人的申辩, 也没有给出理由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虽然该高校抗辩过程中称让学生写了事件的经过和检查并认为这本身就是听取了学生的申辩, 但是最后法院还是部分采纳了原告的意见, 该案虽然最终是原告撤诉, 但是从法理的角度而言, 学校无疑是因为程序上的瑕疵而做出了让步。所以我们必须看到: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过程中, 应当重视程序的“正当性”, 否则极易引起纷争, 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 甚至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乃至其他合法权利。
2. 高校管理层及师生程序观念淡薄、轻程序倾向根深蒂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校扩招, 回过头观察和思考, 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粗放式发展的弊病, 这个粗放的发展在对学生管理层面的考察就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处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大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护的现象, “重实体, 轻程序”倾向明显, 使大学生在处分的过程中的程序性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程序公平被无视。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是体现为程序公平的程序性权利缺乏,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实践中, 校方的告知义务、处分的听证程序、人员的回避制度等程序性内容往往得不到校方管理层的重视, 学生也因为自己的违纪问题而羞于或者使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二是被处分大学生权利救济无保障。比如在对大学生处分过程中, 高等学校往往调查取证不够, 很少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听证程序, 没有听取学生的申辩, 校方作为管理者更为关注的是自己意志的执行, 对于被处分的大学生的申诉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互相推诿, 不能及时有效行使。三是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正当规定有待补充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对学生处分给予较严格程序规定, 但其在现实中的操作性较差, 缺乏统一严格的程序细则规定。学校对学生违反校纪, 不按照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相应条款处理处分, 不依其性质, 不看其后果, 而是为了杀一儆百, 一律开除学籍。学校的管理层基于效率上的考虑和实效上的要求, 对于程序公平的追求缺乏驱动力, 甚至为了达到尽快处分目的而牺牲程序正义的要求。学生层面上, 基于传统教育而形成的权利失语、失忆现象比较严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哲学使得在当今的高校中很少会有学生对于程序的追求化为同学进行争取权利的行为。师生层面均对程序的集体无意识或少意识, 导致高等院校对学生处分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和程序正义很难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3. 被处分学生权利救济路径尤其是申诉路径不畅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 高校对于学生的处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学生的声誉, 应当赋予被处分学生有救济的权利。我国现有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对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规定相对较少, 而且现存的相关规定模糊不清, 导致被处分大学生的权利救济出现法律空白。当前, 被处分学生如果对于处分不服, 其救济路径有两个, 其一是申诉—复议, 其二是直接诉讼, 诉讼涉及到司法权对高校管理权的审查, 相对而言独立性较高, 但是申诉制度却存在申诉机构组成人员不尽合理、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运作程序不够明确、申诉过程中不能保障申诉委员会成员自由独立发表意见、依然存在一言堂现象等诸多问题, 对学生的申诉, 部分学校领导意志先定, 申诉委员会围绕领导意志进行处理的现象并不鲜见。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高等院校应当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负责受理学生申诉, 并依法对学生的申诉事项进行处理。但是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实践中, 片面强调学校实际情况, 片面追求制度的实效性, 设计制定出来的校内学生申诉制度难免使得该制度在高校内的运行中所起作用与其顶层设计初衷相差甚远。而且, 从程序的设计上, 我们认识到, 申诉是学校内部的自我纠正机制, 本身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处分的主体, 是裁判员, 让学校内设的申诉委员会裁决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决定是否合法合理本身就存在伦理逻辑问题和风险, 所以这一制度的涉及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它的功能, 导致这一救济路径成为摆设, 无法成为学生权利的守护者。其次, 权利救济路径的宣传力度有欠缺, 广大学生对于国家以及学校有关校内申诉制度的规定知之甚少。法应当为公众所知悉方能有效, 所以立法法规定法律必须公布, 一部法律在制定后, 只有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公布, 并为大众所周知, 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于被处分学生权利救济路径, 学校出于担心学生知悉权利后会为了权利而斗争放弃了对学生申诉制度的大胆和全方位的宣传, 高校对学生申诉制度在宣传上不积极、不全面, 将制定好的学生申诉制度变成了纸面上的规定, 束之高阁, 甚至有的高校在完成对学生的处分并进行送达的时候, 也没有告知学生有申诉和救济的权利, 最终导致这项学生的权利成为纸面上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
三、如何实现学生处分的程序正当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道格拉斯曾经说过:“自由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遵守程序保障的历史。”高校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也是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赋予高校的职权和职责, 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正常教育活动的保障性和特殊的教育形式。学生纪律的处分对是对学生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对学生权利会产生较大影响, 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对大学生进行处分才能保证处分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实现高等院校育人目的。随着教育事业和法治进程的发展、法治意识的提高, 社会和学生对于程序公正的认识也越来越到位, 如对学生进行处分程序“失当”, 会导致对于受处分学生权利的侵害, 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终必然会损害学校公信力。而大学生违纪处分遵循正当程序进行, 是确保依法治校, 实现育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 制定高等院校学生处分实施细则, 在全国统一处分学生的程序标准。目前我国有在校大学生2600多万, 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不应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更不能让处于各自为政, 程序标准不统一的局面继续下去。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所确定的原则显示大量的微观工作需要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具体落实, 其中有5处明确由“由学校规定”, 13处为“按学校规定”。所以建议出台上位法并由教育部牵头制定和完善修改和完善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 特别是学生处分细则性规定, 以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程序规范。在高校制定处分学生程序规范是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 即高校所制定的任何规定都不得与我国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而且对学生处分的权限、程序、种类必须合法有据;二是尊重和保护学生合法权利和人权的原则, 即高校在制定处分学生规定的过程中应当克服和避免对权利保护的忽视, 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强化对学生权利的保障。
第二, 增强高校管理层及师生的程序正义和权利意识, 注重保护学生的程序性权利。我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的去行政化路径艰难, 高校育管理体制中“重实体, 轻程序”的价值倾向比较严重, 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忽视问题解决的过程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处分学生随意性的原因。实际上, 程序公平与实体公平同样重要, 只有程序上的公正才能够切实保障实体性权利的有效和公正实现。所以各高校应当对管理层、师生加大程序正义和权利意识的教育, 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辅导、报告等, 加大程序正义的宣传力度, 纠正程序的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可以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 对大学生违纪处分的相关程序做出明确规定并在社会和高校师生中予以宣传教育和实施。
第三, 进一步完善完善被处分学生权的利救济制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6项权利;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的规定, 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无救济就无处分”的法治思想和无救济无权利的价值理念。因此, 学校在确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时, 应当在人选上进行合理架构选择, 包括专业、职务、人品等方面, 并注重回避制度的落实, 甚至可以尝试借鉴尝试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着力理顺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的法律关系, 确保申诉委员会能够独立工作、独立判断, 发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纠错功能, 使学生的权利救济真正落到实处。与此同时, 对于关乎学生权益的重大事项, 如剥夺学位授予权、开除学籍等, 应建立相应的校园听证制度。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 但是学校管理的粗放性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障碍, 要改变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之路, 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 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管理要进一步法治化, 依法治校应当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层的自觉意识。当前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 学生民主和权利意识的提高, 高校对违纪学生处分的程序瑕疵普遍存在, 高校关于大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正当性”问题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生维权案例中高校败诉的案例提醒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 依法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 实现罚当其过、治病救人的处罚原则和育人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违纪处分,正当性,程序
参考文献
[1]余广俊, 张义明.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正当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3 (5) .
[2]陈海峰.大学生违纪处分正当程序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1) .
[3]朱宏伟.关于建立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和解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0 (1) .
[4]王大贤.规范高校“处分权”行使的法学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
关键词: 处分;申诉;复议;诉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43
一、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概念及性质
《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处分。《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赋予高校校长对学生进行处分的权利。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高校对于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制定正是源于国家有关教育法律规范对高校的授权,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对有违纪(也包括违法、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处罚(包括五种形式: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是高校基于维护正常的管理需要,对违反学校纪律性管理规定的学生处以相应惩罚的管理权力。
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性质上属于行政权力。原因有三:(1)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在《教育法》等法律规范的明确授权下行使对学生的处分权的;(2)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时是代表国家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能,处分目的是希望最终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3)在处分学生时,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的法律地位,处分具有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以上均符合行政权力的特点,因此此权力应属于行政权力。
二、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现状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违纪处分制度问题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越权制定、以下犯上、责惩失当、救济不畅。
(一)越权制定
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惟有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才有权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违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其中,开除学籍显而易见是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属于基本权利范畴。对于开除学籍的处分应由立法机关立法,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应严格按照法律内容和精神,进行详细规定。目前,对于开除学籍这类处分的依据从立法层面来说是缺失的。
(二)以下犯上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低位阶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不得与高位阶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相抵触。作为高校内部规则,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明显属于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明显加重了处分程度,甚至有少数高校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内容以外,巧立名目处分学生。
(三)责惩失当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与学生违纪行为的程度相适应。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应按照上位法合理行使其在受权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学生因违纪行为承担的责任与处分应该相适应。但现存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仅以《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第17条中规定为例,“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根据此规定,对于同样的旷课学时数,各高校的规定却是五花八门,最为轻微的是不处分,只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最严重的则是开除学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救济不畅
关于权利救济,《教育法》提及了申诉和诉讼,《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申诉。尽管申诉和诉讼是出现在明文里面的,但诉讼属于何种诉讼,则不得知。实践中,因为高校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在受案范围方面还存在着争议,各司法机关或者不予受理,或者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间来回踢皮球。这就意味着,目前明确的对于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仅仅只有一种形式,即申诉,包括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前者是向高校提出,后者是向高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法的传统理论是,对于行政行为不服,有三种救济途径: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学生对学校的违纪处分行政行为不服,也可以寻求以上三个途径进行权利救济。显然,目前的救济渠道是单一的、不畅通的。
三、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
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应该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位阶原则、比例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①“凡属于国家的重要事项,特别是涉及人民基本利的实现与行使的事项,必须由法律规定”。②对于高校来说,开除学籍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只能由法律做出规定。我们应在《高等教育法》中对开除学籍的法定情形、实施程序、监督机制、救济渠道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根据其内容和精神进行细化,但绝对不可创设。
位阶原则是指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应遵循层级效力,低位阶的不得与高位阶的内容和精神相矛盾或抵触。应努力逐步完善教育立法,依据《立法法》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予以整理,将违反上位法内容和精神的下位法修改或废除,尽可能地避免冲突,进一步形成一个层级分明、逻辑严谨、科学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所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不应该与比它位阶高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更不能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高校在制定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时应严格依据宪法、各部门法、教育法、教育部门规章制度以及高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使目标与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之中”。③行政主体在所有能够实现合法的行政目的的方式中应该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利影响最小、损害最轻的方法。高校对学生行使违纪处分权时,应该坚定地牢记育人的初衷,充分考虑育人目的与处分方式之间的合适比例,不能因小过而重罚,应实事求是,责惩相称。另外,对于一些可量化的处分,比如旷课时数等,应该由《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比例原则作出统一规定,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严格落实,避免出现以前不同的高校之间学生错误相同而处分结果却大不同的现象。
四、扩展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
学者林莉红认为:“对行政行为实施的救济,应形成一个系统。对不同的行为应相应设置不同的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反之,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亦应与被救济的行为相适应,应根据被救济行为的不同特性设置具有与被救济行为相适应的程序和制度。”④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校内申诉就是行政申诉,是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向高校提出重新处理的制度。
“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⑤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向高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起审查请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该违纪处分进行审查,并做出相应处理,这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却被称为向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对照行政复议的定义,此申诉很明显实质上就是行政复议。可见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没有名文规定行政复议制度,却实际实施了行政复议制度。为了让该行政行为名副其实,再加上我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九款早已明确将保护受教育权和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一样纳入到了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于理于法都应该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这类申诉修改为“行政复议”。
司法是救济的最后环节。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程序问题上,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四种处分因对学生影响较小,考虑到诉讼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和社会影响,不必进入司法程序,可以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顺序逐级进行。凡是因开除学籍而引起的纠纷,因剥夺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即学生认为高校开除其学籍严重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高校的处分行为进行审理和裁决。开除学籍可以按照“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最后进入司法程序,即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顺序逐级进行。
注释:
① 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47.
② 马怀德.行政法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49.
③ 尹晓敏.高校处分权的行使与比例原则的适用[J].高教探索,2005(3):45-47.
④ 林莉红.行政救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1999(1):41-49.
⑤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9.
1、对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处分有以下五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2、学生有以下违纪行为之一者,给予警告处分;(1)一学期内旷课60节者;
(2)违反纪律,不接受管理教育,影响严重者;(3)参与打架,后果较为严重者;(4)有偷窃行为,影响较严重者;
(5)与同学发生矛盾,不依靠学校或家长解决,私下叫无关人员处理,造成较严重后果者;
3、有以下严重违纪情况的学生加重处分:
犯有第2条中某项的缺点错误,处理时不认错,态度不好,或受到学校警告处分后,不能改正缺点错误,继续违反纪律的,视其违纪情况,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处分。
4、学生有以下之一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1)受留校察看处分后,继续违反纪律者;(2)经批准送工读学校者;(3)被公安司法机关收容者;
(4)学生受处分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极不负责,不进行教育,不和学校合作者。
5、处分严重违纪的学生,由班主任提出意见,经年级审核提出意见,报政教处提交行政会议审议,由校长室批准,并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
6、受处分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的认识,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一个学期后确有悔改表现,经本人申请,班主任、年级长签出意见。政教处同意,校长批准,可以撤销处分。
(学校教育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教研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州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学生行为准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处理违纪学生,要做到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处理适当,坚持教育与处分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在籍的各类学生。
第四条
通报批评不属纪律处分,通报后如再违犯校纪校规,即给予纪律处分。
第五条
损毁他人财物和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其财产赔偿部分和医疗费用等的负担可以调解处理。第二章
处分的种类和运用
第六条 学生违反校规校纪,视情节轻重和认识态度,给予通报批评或下列之一的处
分:
(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记过;(四)留校察看,(五)勒令退学,(六)开除学籍。(适用于高中学生)
留校察看以一年为期。毕业生不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一年内进步显著的,可按期解除留校察看;表现良好,可提前解除留校察看;经教育不改继续违犯校纪校规的,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七条
违纪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由违纪者赔偿经济损失、承担医疗费及与病伤有关的其它费用。违纪所得财物退还原主。
第八条
违纪情节轻微不需要处分的,应根据违纪情况,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做出检查、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给予通报批评。
’
第九条
一人有两种以上的违纪行为,合并加重处分。二人以上共同违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处理。
’
第十条
违纪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纪律处分。
(一)情节特别轻微的;(二)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三)由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
第十一条
违纪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一)情节严重的,(二)有较严重后果的,(三)不认识错误,态度恶劣的;(四)屡犯不改的;
(五)对检举人、证人等打击报复的;(六)勾结校外人员违法违纪,败坏学校声誉的;(七)教唆、胁迫或者诱骗他人违法、违纪的;(八)威胁、侮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 第三章
违纪行为和处分
第十二条
打架斗殴,寻衅闹事者,分别给予以下处分:
(一)虽末动手打人,但造成打架后果的,给予留校察看以下处分;后果严重的,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二)动手打人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三)致他人轻伤的,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四)致人重伤的,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十三条 破坏学校正常秩序,可给予以下处分:
(一)撕毁或涂改学校通告、布告;通知等,妨碍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给予记过以下处分;(二)扰乱课堂或会场纪律,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三)在学生中传播不健康言行或书籍图片的给予记过以下处分;
(四)在课堂或公共场所顶撞老师可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可勒令退学;(五)勾结校外人员打架的学生,一经发现立即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
(六)采用暴力手段威胁师生人身安全的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处分。情节严重的交公安机关处理。(七)传播虚假信息,诋毁老师或学校声誉的给予留校察看以下处分。
(八)有意破坏学校设施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并按价赔偿学校损失。
第十四条
不注重个人修养,不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办事的可给予以下处分:
(一)有侮辱女生或其它行为的,给予记过以下处分;造成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二)有盗窃行为的视情节可给予警告直至勒令退学;
(三)考试作弊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
(四)经常迟到旷课累计一学期超过21节可勒令退学;不满21节的视认识态度予以相应处分;
(五)累计作业超过四分之一不交的可给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
(六)沉迷于网吧和游戏厅,经批评教育仍无悔改的可给予记过以下处分。第四章处分程序
第十五条
对学生进行处分,主要材料包括:
(一)违纪者本人的检讨及所犯错误事实的交待材料;
(二)其他人员或组织的旁证材料;(三)班级对违纪者的处理意见;(四)其他与违纪事实有关的材料。
第十六条
处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学生违纪班级提出处理意见,在要求的时间内,将调查材料、证明材料、违纪者的检讨和处理意见送政教处研究后,上报校长办公室。留校察看以上处分报校务会议审定,校长批准;记过以下处分和通报批评由主管副校领导批准签发;
(二)学生受留校察看处分期间,由所在班级进行考察。留校察看期满前一个月由本人写出总结汇报和解除留校察看的申请,经班级同意后上报政教处;
第十七条
受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的善后工作:受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即日办完离校手续,通知其家长领回。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
本条例末及的违纪行为,需给予处分的,根据具体情节,参照本条例的类似条款给予处分; 第十九条
本条例由政教处负责解释。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纪律和教学秩序,保证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展,根据山东省《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我校治校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学生违犯校纪,视其情节及造成的影响或损失,给予下列之一处分,并出示布告,通知家长;处分共分五级:
1、警告;
2、严重警告;
3、记过;
4、留校察看;
5、开除学籍。
第二条·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限时一年,期满,如仍表现不好,不能解除处分,可延至毕业前,如表现仍不好,则处分不予解除;留校察看处分,如一年期满,仍无悔改表现,严重违纪者,则开除其学籍。第三条·以大字报、小字报、散发传单或串联、演讲、匿名信等形式,煽动他人闹事,破坏学校秩序,或扰乱社会治安者,则视其情节及后果,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第四条·在校内外蓄意挑起事端,结伙打架,按以下规定给予处分:
1、合伙胁迫、拦路,堵截、围追、恐吓他人,无伤害,情节较轻,给予警告处分。
2、合伙打人,有轻微伤害,认错态度较好,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3、合伙闹事,打群架,致人伤害,情节稍重,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认错态度较好,主动坦白者,可给予记过或严重警告处分。
4、合伙策划闹事,打人,情节严重,致人伤害,态度不好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5、凡犯以上条理之一者,除给予处分外,视其情节影响,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第五条·故意损坏公物、设施或他人财物者,除按规定给予赔偿外,给予以下处分:
1、造成损失在10元以下者,视其态度,给予警告处分。
2、造成损失在10—100元,影响较大,视其态度,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3、造成损失在100元以上者,影响较大,手段恶劣,视其态度,给予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第六条·偷窃国家、集体、他人财物,除追回赃款、物外,按下列规定处分:
1、作案价值在10元以下者,认错态度尚好,给予警告处分。
2、作案价值在10—50元者,视其态度,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3、作案价值在50—100元者,视其态度、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处分。
4、作案价值在100元以上者,手段恶劣,视其态度,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5、以前有处分,而又作案偷窃者,不论作案价值大小,递加一级处分。
6、作案未遂者,视其情节、影响以及本人态度,给予警告处分。
7、作案后,伪造现场,或栽赃他人者,从重处分;
8、凡犯以上条例之一者,除给予处分外,视其情节以及影响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第七条·有盗窃、投毒、放水、凶杀等严重违法行为,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第八条·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1、上学期间,在学校吸烟或喝酒者,经批评教育,认错态度较好者,可免于处分。
2、上学期间,经常吸烟或喝酒,多次教育,不思悔改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3、因吸烟或喝酒给予处分,后又重犯,则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第九条·谈恋爱,看黄色书刊、录像、按下列规定给予处分 :
1、上学期间,与本校或外单位的谈恋爱、写情书,影响较大经教育能断绝关系,或主动提出,恳请老师、同学帮助解决者,免予处分。
2、凡有上述行为,不听劝告批评者,给予严重警告或留校察看处分。
3、因谈恋爱,引起不良后果,影响极坏,给其开除学籍处分。
4、上学期间,不论在何时何处,看黄色书刊、录像者经批评教育,认错好,给予记过处分;态度不好,则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第十条·一 学期旷课(含 自习在内)可按 下 列规定给予处分:
1、累记旷课1-3天,给予警告处分。
2、累计旷课4-7天,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3、累计旷课8-10天,给予记过处分。
4、累计旷课11-14天,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5、累计旷课15天以上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6、请假期限已过,而无特殊情况或返校后又不补办请假手续者按旷课论。
7、在校期间,不请假擅离学校达1天以上者,通知学生家长。第十一条·考试作弊,按下列规定处理:
1、初次作弊,情节不严重,如接受批评,不再重犯,可免予处分。
2、作弊较严重,或合伙胁 同作弊,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3、私自改动试题答案或涂改分数者给予记过处分。
4、学校对作弊者,视其态度、情节扣该卷10-20分。
第十二条·顶撞、辱骂或殴打教师,可按下列规定给予处分:
1、因有违记行为,不听老师批评教育,当面顶撞态度粗野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2、当面顶撞、无理取闹、辱骂或殴打老师,视其情节给予记过处分。
3、故意伤害、污辱或殴打教师,手段恶劣,影响极大,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第十三条·破坏校规校纪,可按下列规定给予处分:
1、课堂或自习时,多次取闹致使他人无法学习,视其情节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2、经常迟到、早退或无故在宿舍玩闹,视其情节给以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第十四条·犯有以下行为者,可给予加重处分:
1、违纪后,不听劝告批评,态度蛮横、粗野者。
2、同时犯有两种以上违纪行为者。
3、隐瞒情节、说谎、出尔反尔者。
4、造谣中伤,恶意攻击报复他人者。
5、知情不报,或包庇坏人坏事者。第十五条·处分管理呈批程序:
1、学生中间发生违纪现象,应立即报告班主任或级部主任调查处理,并把处理意见写成书面材料,呈报学工处,由学校行政办公会审定。
2、处分决定公布前,应通知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找违纪学生进行谈话教育,通知其违纪处理决定,制定帮教措施,学生处分记入学生档案。
学生违纪处分试行条例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保持学校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陕西省全日制普通中学学籍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条文,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着教育与处分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学生违犯校纪校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下列之一的处分: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记大过
(五)留校察看
(六)开除学籍
第三条:学生留校察看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在察看期内确有悔改表现,可按期解除留校察看处分;表现突出者,可提前解除;经教育仍表现不好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给学生开除学籍处分,须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初中学生一般不予开除学籍处分,严重者送工读学校。
第四条:违反国家法律、法令、法规,触犯国家刑律,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司法、公安等部门处罚者:
(一)被判以管制、拘役、劳动教养或判处徒刑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二)由于过失犯罪,被判以管制、拘役或徒刑,并宣布缓期执行者,视情节、事实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含留校察看处分。)
(三)因犯罪实行少管、劳教的初中学生,满16岁的可按规定手续予以开除,少管、劳教期满后,已满16岁的,按其少管、劳教前就学年限发给相应的学历证明,不满16岁的,学校按留校察看处分一年对待。
(四)因故被收容审查,查实事实情节后,可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五)因故处以行政拘留者,视其情节、事实,可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六)因故处以罚款者,给予记过以下处分。
(七)凡以各种方式进行赌博(如用现金、票、券、证、卡等,或提供赌具、赌场者,初犯给予记过处分,屡犯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五条:偷窃、诈骗国家、集体或私人财物者,除追回赃款、赃物或赔偿损失外,给予以下处分:
(一)造成严重损失或危害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二)作案价值在百元以上或偷窃自行车一辆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三)虽作案价值不足百凶,但多次作案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四)凡经公安部门确认或学校治安部门确认系撬窃者,虽未得逞,应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五)对拦路抢劫、勒索钱财、物品等,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六)对小偷小摸者,给予记过以下处分,屡教不改者,加重处分。第六条:对损坏、破坏公共财物和设施者,给予以下处分:
(一)过失损坏者,除照价赔偿外,给予批评教育;若情节较重,造成一定影响者,应给予警告处分。
(二)有意破坏公共财物和设施,造成后果者,除加倍罚款外,并给予记过以上分处。第七条:对肇事、预谋、策划、参与打架,提供凶器或伪证者,给予以下处分:
(一)肇事者
①动手打人但未致伤他人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②致使他人轻伤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③致使他人重伤者,给予记大过以上处分。
(二)预谋、策划者
①预谋、策划勾结校内同学殴打同学未酿成后果者,给予记过处分,酿成后果者,给予记大过以上处分。②策划勾结校外他人,在校内外殴打同学,未酿成后果者,给予记过处分;酿成后果者,给以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三)参与者
①凡参加打架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②以“劝架”为名,偏袒一方,促使事态发展,给予记过处分,若造成后果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四)伪证者
①目击者故意为他人作伪证,给调查造成困难者,给予记过以下处分。②当事者犯此款加重一级处分。
(五)为他人打架提供条件和凶器者
①未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②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③在打架中,持械打人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第八条:一学期无故旷课者,给予以下处分:
(一)旷课累计4节或旷课半天者,给予警告处分。
(二)旷课累计5——10节或旷课一天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三)旷课累计11——15节或旷课二天者,给予记过处分。
(四)旷课累计16——20节或旷课三天者,给予记大过处分。
(五)旷课累计21——25节或旷课四天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六)旷课累计26——30节或旷课一周者,劝其退学。
第九条:对考试作弊者,该科该次成绩以“零”分计算,并给予处分。
(一)平时测验作弊者,给予警告处分。
(二)期中、期末考试作弊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三)代替他人答卷者,给予记过处分。
(四)偷窃试卷、答案或偷改答卷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五)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处分后,再次作弊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第十条:对违犯校纪、校规者,给予以下处分:
(一)严重干扰课堂纪律,或与任课教师吵闹,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者,视其情节,予以警告以上处分。
(二)在自习课堂,打扑克、猜拳行令,打打闹闹等滋拢学习秩序者,视其情节,经予警告以上处分。
(三)携带易燃、易爆(如烟花爆竹等)危险品到校,无故在校园点燃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四)非法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以及其他管制刀具到校者一经发现,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五)私拆、隐匿他人信件,或写恐吓信,或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者,均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六)私藏他人学习用品(如书包、课本、练习本等),教育不改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七)对同学进行堵截、威逼、搜身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八)传看、手抄淫秽书画、黄色书刊,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九)在教学区内(教室、走廊等)打球、踢球者,在墙壁上乱写、乱画者,在黑板书画下流骂人语言或不文明不健康画者,给予警告处分。
(十)在校内酗酒、吸烟者,给予警告处分,在校外造成影响者,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
(十一)辱骂老师者,用下流语言伤害女同学者,给予警告处分。
(十二)在校内骑车或自行车乱放,批评后不改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第十一条:对违反国家法规校纪、校规者,若能主动交待问题或揭发问题,认识态度好的学生,可减轻或免于处分。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加重处分。
(一)违纪后,认识态度差或设法隐瞒者;
(二)多次违纪或受过处分者;
(三)在校外违纪。破坏学校声誉者。
第十三条:对本条例没有列举的其他违纪行为,可参照相类似的条款给予相应处分。第十四条:处分决定报批范围和程序
(一)记过以下处分,由年级组长报政教处讨论决定;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由政教处上报学校行政会讨论决定。
(二)处分通知签发前,应通知被处分者,被处分者如有不服,可在接到通知后三日内,向主管部门书面申诉,主办部门应在七日内复审并作出决定。
(三)学生的处分决定应通知家长。记过以上处分决定应归入本人档案。处分撤销后,仍应在学籍卡和学生本人档案中注明:处分、处分时间和撤销处分时间。
第十五条:受处分的学生若改正错误,可申请撤销处分。本人应写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年级组讨论签注意见后,报请第十四条
(一)所规定审批部门予以讨论决定。
学生违纪处罚条例
为严明校纪,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如下学生违纪处罚条例:
一、处分方式:
①通报批评 ②警告 ③严重警告 ④记过 ⑤记大过 ⑥留校察看 ⑦劝退 ⑧开除
二、凡受处分者,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不改者,记入学生档案,并通知家长。
三、构成违法犯罪行为的,报执法机关依法惩处。
四、处罚条例:
1、穿奇装异服,男生留长发,女生烫发、穿高跟鞋、佩戴首饰者,限期改正,不改者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处分。
2、在校生要团结互助,彼此尊重,不准打架骂人,不准说粗话脏话,如有打架骂人,挑动闹事造成极坏影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校纪处分,严重的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3、学生必须遵纪守法,对携带或私藏公安部门严令禁止的枪械、管制刀具者,给予相应校纪处分,严重的送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5、爱护学校公共财物,如发现有意破坏门窗、水暖供电等教学设施,打破玻璃,毁坏桌凳等,视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警告或记过,并赔偿损失。
6、男女同学保持正常的同学关系,有早恋行为者,予以教育并通知家长,教育不改者,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直至劝退、开除。
7、有抽烟、饮酒行为者,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直至通知家长予以劝退。
8、各类考试中作弊者,部内通报批评,作弊学科记为零分,屡教不改者,视情节轻重给予校纪处分。
9、学生要尊重师长,与老师、领导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正当方式交换,如有取笑顶、撞辱、骂行为者,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10、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良好的校内环境卫生,不乱扔废物,不污染环境,不随地吐痰,违者令写出检查或当众批评,情节严重者,予以警告或记过处分。
11、要爱护学校环境,不准攀折花草、树木,违者罚款,并给予校纪处分。
12、在校期间学生不得私自离校,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经门卫检查方可离校。若采取不正当方式或翻墙逃离学校者,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处分。
13、严格掌握课外阅读和欣赏范围,不准看黄色、凶杀刊物及非法印刷品,无家长带领不准进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违者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者,开除学籍。
14、本校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违者给予教育,屡教不改且情节严重者给予校纪处分。
15、学生必须按时作息,住校生不得提前起床或就寝,熄灯后不得说话、吃东西、听录音,严禁影响他人休息,违者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警告、记过或取消住校资格。
16、要自觉维护就餐秩序,不准有意破坏餐厅纪律。打饭不排队、故意起哄拥挤、严重浪费粮食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或屡教不改者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17、不准在教室、楼道及其它公共场所大声吵闹、喧哗,本班学生不得到其它教室走动,违者批评教育。
18、住校生课间不得无故回宿舍,走校生不准到学生宿舍。学生在宿舍一律不准使用有关电、火的不安全物品,违者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警告处分。
19、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坚持出全勤,有事履行请假手续,违者校纪处分。
20、对所有违纪行为的处分,一律在全校公布,通知家长,到毕业仍未撤消的处分记入本人档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严肃学校纪律,预防和减少违纪行为,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新人,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对违纪学生的处分,必须慎重且严格执行手续,坚持教导领先,把违纪处分作为教育的手段。学校对违纪学生,坚持教育为主和教育与处分相结合的原则,对受处分的学生,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要热情帮助,不应歧视。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及时撤消处分。
第二章 处分种类和运用
第三条 对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破坏公共财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四条 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及造成的后果,偶犯还是屡犯,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和态度,给予下列五种处分:
1、通报批评;
2、警告或严重警告;
3、记过或记大过;
4、留校察看;
5、劝其转学。
第五条 各种处分由违纪学生写出书面检查,班主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填好有关表格、签名,连同学生的检查、旁证材料等报学校德育处,或由德育处直接给予处分。处分决定后,由班主任通知家长和学生本人,并做好受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处分决定全校公布。
第六条 学生处分须经学校德育处、团委、教务处开会讨论通过,并报校长批复。
第三章 违纪行为与处分
第七条 凡所犯错误给集体或个人带来经济、物质损失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学校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以罚款。
第八条 违反学校纪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或免于处分:
1、情节轻微,不是主谋者;
2、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者;
3、主动赔偿损失者;
4、检举揭发有功者。
第九条 违反学校纪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从重处罚:
1、有较严重后果者;
2、认错态度不好者;
3、对检举人,证人打击报复者;
4、屡教不改,受处分后又犯其它方面错误者;
5、手段恶劣,情节严重者;
6、胁迫,诱骗和教唆他人违犯处分条例行为者;
7、嫁祸于他人者;
8、有两种以上违犯处分条例行为者。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全校通报批评。
1、每学期无故迟到、早退累计达十次者;
2、每学期旷课累计六节或连续旷课四节者(迟到三次计一次旷课);
3、无故不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者;
4、穿奇装异服,配戴过于夸张装饰物,男生蓄长发、留怪发、剃光头、染头发,女生戴耳环、戒指者;
5、损坏公物(含学校公共设施,花木草坪等)价值10元以下者;
6、在校园内乱涂乱画、翻窗越墙爬树者;
7、住校生不按时起床、就寝者,不按规定打扫卫生、整理内务者;
8、在校园内乱倒垃圾、乱扔杂物、随处泼水者;
9、在校内不按规定穿校服、佩戴学生证者。
10、熄灯铃响后在宿舍说话、洗刷、戏闹影响他人休息不按时就寝者;
11、不服从食堂人员及值日班级值日管理,扰乱就餐秩序者;
12、随意调换床位者;
13、从校外带零食进入校园或在超市把零食带入教学区域者;
14、集队集合、排队就餐时疯跑、不排队或插队者。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警告或严重警告。
1、在受通报批评之后又犯适用于第十条错误者;
2、考试有作弊行为者;
3、与人发生争执动手打人,但未造成伤害者;
4、不服从学校管理,顶撞老师及管理人员者;
5、抽烟、喝酒、赌博初犯者;
6、谈情说爱,经教育仍不终止者;
7、损坏公物造成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损失者;
8、住校生在宿舍打闹、起哄或带校外人员在宿舍玩耍者;
9、住校生在宿舍私接电源、乱接电线者;
10、盗窃他人财物者。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情节轻重予以记过或记大过处分。家长将子女带回家教育1-3天。
1、在受警告之后,又犯适用于第十一条错误者;
2、考试作弊行为较重影响正常的考场秩序者;
3、勾结校外人员寻衅滋事或在校外打架闹事,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4、顶撞老师及其他学校管理人员,经教育无悔改之意者;
5、盗窃、敲诈勒索他人财物一次者;
6、有意破坏公物(含学校公共设施,花木草坪等)价值在二十元以上者;
7、翻围墙、擅自离校者。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留校察看处分。家长将子女带回家教育4-6天。留校察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时间从宣布之日算起。留校察看期满应由个人写出书面总结,家长写出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学校根据其表现做出延期、撤销或劝其转学的决定。
1、在受记过处分后,又犯适用于第十二条错误者;
2、未带凶器校内打架斗殴,未造成严重伤害者;
3、未带凶器聚众打架(三人以上)斗殴造成轻微伤害者;
4、藏匿、传抄、观看黄色书刊、观看黄色淫秽影视、录像初犯者;
5、盗窃骗取、抢夺敲诈勒索他人财物两次者;
6、策动或协迫他人参加非法团伙者;
7、在校外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任何条款,并受公安部门处罚者;
8、严重违犯住宿规定者,夜不归宿在校外逗留、玩耍者;
9、一学期内累计旷课20节或连续旷课两天者;
10、无故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者; 11策动他人夜间外出打游戏机、看通宵电影、录像或干其他事情在同学中造成极坏影响者。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劝其转学。
1、在受留校察看处分之后,继续犯有适用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条错误者;
2、打架斗殴引起严重后果者;
3、参与非法团伙违反法律者;
4、参与盗窃、敲诈、骗取、勒索他人财物三次者;
5、辱骂、殴打本校教师及其他职工者;
6、策划、纠集校外人员殴打本校同学、教职工,造成严重影响者;
7、学期累记旷课30节或连续旷课3天者;
8、校内携带、藏匿管制刀具、铁棍及其它凶器者;
9、使用刀具与铁棍打架斗殴者。
第四章 处分权限与程序
第十五条 通报批评、警告或严重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在一个月后,留校察看在三个月后,根据表现可考虑予以撤销处分。受处分的学生(不包括自动退学)对自己的错误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以实际行动改正,经本人申请,班主任、年级主任签署意见,报德育处,经校长批准后,准予撤销处分。
第十六条 凡给予处分的学生,其处分决定记入学生档案。撤消处分 后,将其处分的决定存入学校档案,不记入毕业生登记表。凡受处分的学生当不得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或其他积极分子。在初中毕业政审材料中,将如实填写学生在初中阶段何时受何种处分及何时撤消处分的情况。学生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至初三毕业未能撤消者,暂缓发放毕业证书。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学生因违法、违纪、违规受到纪律处分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当事人承担。
第十八条 本条例从分布之日起开始实施。第十九条 本条例由德育处负责解释。
1 功能分析
系统是基于联网控制的中职学校学生违纪处分记录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6大主要功能模块:
(1) 户登录模块 , 主要功能是输入账户、密码、 验证合法性和获取权限进入系统。
(2) 添加记录模块 , 主要功能是添加学生违纪记录 , 可以单个记录添加, 也可以多个记录添加。
(3) 管理记录模块 , 主要功能是授权用户可以进行对学生违纪记录的修改或删除。
(4) 查询记录模块 , 主要功能是按不同属性进行学生违纪记录查询, 这样方便用户获取所需的查询内容。
(5) 预警记录模块 , 这是让学生管理者能够快速查询到哪些学生违纪扣分达到了相应处分标准, 如有必要可以提醒学生本人注意或进行相应处分。
(6) 系统维护模块 , 这是系统管理员才有的权限 , 主要是对系统用户的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对系统数据库的保护等功能。
2 功能结构图
以快速查询中职学校学生在校违纪情况, 方便所有参与管理学生人员的需求为系统的功能需求, 图1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3 系统数据设计
本系统是一个记录中职学校学生在校违纪管理系统, 所要处理的数据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信息和学生违纪记录信息。所建立的主要数据库表及其结构设计如表1-表2所示。
(1) 统管理员数据表
(2) 纪记录数据表
4 学生违纪处分记录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
(1) 用户登录
用户在本机上安装系统后, 可直接单击“进入系统”, 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学生违纪处分记录系统, 如图2所示。当需要对数据进行操作时, 为了确保当前登录的用户是授权用户, 系统会检测当前用户是否有权限进行此 项操作。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2) 添加记录
授权用户在系统添加违纪记录页面中可以添加违纪记录,如图3所示, 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3) 修改或删除记录
在系统修改或删除记录页面中, 授权用户可以修改或删除违纪记录, 如图4所示, 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4) 查询记录
用户在系统查询页面中可以按不同属性进行查询, 如按“签发人 ”( 如图5、图6所示 ) 或“学生 信息”进 行查询(如图7、图8所示 )。系统的预警功能实现是按学生在校违纪扣分值 是否到达 学校处分 标准进行 筛选查询 。这里给 出按“签发人“查询的主要实现代码如下 :
5 结语
关键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处分规定;依法治档;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下简称《处分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处分规定》是我国档案工作领域第一部系统规范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规章,它完善了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了一个更加健全、更加合理的档案行政责任体系。”[1]对于推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职、依法治档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处分规定》是专门就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如何处分作出的规定,所以表述全面而清晰,不仅与《档案法》第二十四条所列8种违法行为一一对应,还为《档案法》有关条文中已经明确的和新出现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尤其重要的是《处分规定》以档案所有权为依据,原则明确了法定(特指本《处分规定》)档案的范围,这对于强化依法治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学习就此谈些粗浅的体会,以供大家探讨。
1 原则划定法定档案范围,利于明确依法治档目标
与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相对应的就是法定档案的范围,即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有其特定的侵害对象,只有在对法定档案实施违法违纪行为时,才需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或处罚。
1.1 明确法定档案的范围是依法治档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儿。“每部法律都有自己特定的调整范围和对象,这种调整范围和对象界定得越是明确,该法律的实施就越是可行。这也可以说是立法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2]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和范围的意义,就在于其可以使该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规范的社会关系成为明确的有限的目标,防止范围无限扩大或不确定而无法解决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定档案范围,《档案法》的实施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特定的对象,于是《档案法》也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1.2 《档案法》对法定档案的表述。《档案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本条可以看出,列入我国法定档案范围,即凡对这部分档案造成损害就必须受到《档案法》制裁的是我国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这个部分。除此而外的档案,即只要不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的档案,就并非属于法定档案的范畴,也就不列入《档案法》调整的范围。
另外,《档案法》第二十四条又指出:“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这就明确了只有损毁、丢失;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涂改、伪造保存在档案馆中的档案时,才属于《档案法》的调整范围。
由此看来,《档案法》对于法定档案范围的规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定档案的范围过小。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都是按照国家档案局9号令《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收进馆的,也就是说凡馆藏档案在进馆之前均是由各立档单位档案室保管的。而且其保管年限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在这么一个颇长的保管时期里,如不对这些档案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以后进馆档案的质量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国家档案馆档案来源的齐全、完整、优质,就应当将法律监控前移,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处分规定》实施之前还没有做到。
二是对于法定档案的具体范围,还只明确了有权确定的责任主体,而无实际的确定范围。目前只是在《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条明确了“《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即对档案是否属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问题,还只明确了确认的主体:即一般档案的价值和范围由档案的形成者自行确定;而法定档案范围必须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级别来确定相应的对象。由于确定法定档案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按照目前常规的管理思路确实难以做到。所以,事实上,法定档案的范围还无法先于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出现之前确定。而法定档案的范围始终不够明确,这无疑给依法治档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3 《处分规定》对法定档案的表述。《处分规定》第二十条明确,“本规定所称的档案,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不属于国家所有但保存在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从本条可以看出,列入我国法定档案的范围有两大部分:一是从档案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凡“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均属于法定档案的范畴;二是从保管地点来看,只要是保管在“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均属于法定档案的范畴。这就使得确定“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这个原本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可行了。
现在《档案法》对法定档案范围的论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日后需要接收而目前尚未接收进国家档案馆保存的那部分档案还无法得到有效监控。这个问题在《档案法》施行了25年后仍然找不到更为细化的方法之前,以所有权来明确法定档案的范围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为这是一种相对原则、简便、可行的方法。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事机构,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其本身属于国家所有,所以,他们的档案实际也就具有了“国家所有”的属性,将其从所有制性质入手,纳入法定档案的范围操作也比较方便。
2 全面列出违法违纪行为,使依法治档更具针对性
《处分规定》自第三至第十六条共列出20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其中属于档案资源管理方面的有“利用职务之便,将所保管的档案据为己有的”等10种;属于档案资源利用方面的有“出卖或者违反国家规定转让或交换以及赠送档案的”等8种;属于档案资源组织方面的有“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资料据为己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等2种。
2.1 所列违法违纪行为与《档案法》所列的8种违法行为一一对应。《档案法》第二十四条所列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共有: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等8项。现在《处分规定》中将这8项全部列为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2.2 将《档案法》规定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违法行为列入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在论述“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时,还将《档案法》第十至第十八条等条文中规定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违法行为列入其中:如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国家规定不得归档的材料,禁止擅自归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便于对档案的利用;配置必要的设施,确保档案的安全;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禁止擅自销毁档案;禁止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档案以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禁止私自携运出境等。《处分规定》在将文字论述稍作变动后,都将其列入了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2.3 将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行为列入违法违纪行为。我国25年多档案行政执法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形式逐渐增多,已经超出了《档案法》第二十四条和其他条文中提到的依法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行为。要想使依法治档得以深入、顺利进行,就有必要对各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整合和细化,将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发现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纳入调整范围,构成更加健全合理的档案行政责任体系,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等执法、执纪机关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利用职务之便,将所保管的档案据为己有的(《档案法》里讲的是归档材料,这里讲的是档案);未配备安全保管档案的必要设施、设备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虚假报告或者不及时报告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干扰阻挠有关部门调查的;违反国家规定扩大或者缩小档案接收范围的;在档案利用工作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拒不按照国家规定开放档案的等行为。现在都已经列入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3 增强档案行政执行能力,利于依法治档落到实处
3.1 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行政执行力”是指各级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政策、规章、命令等的执行能力。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是保证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提高行政执行力是提高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
档案行政执行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对违法责任人所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即根据档案法律法规或规章,对档案管理中已经构成违法违纪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依法治档就难以落到实处。
3.2 行政执行需要强有力的措施
3.2.1 原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缺乏有力的措施。《档案法》在第二十四条中明确了8种违法行为,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问题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没有直接对责任人给予处分的管辖权,又缺乏对“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监督权,所以实际执行力不强。“不能不”网友曾在《档案界》论坛发帖:当在培训班上针对有些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讲建议处分”后,他们局长就对他说:“以后少讲建议之类的话,档案就是我档案局说了算,你还建议什么?”[3]是啊,这位局长的话讲得一点儿也没错,在档案行政执法中,档案局是主要的执法机关,是应当由我们档案局说了算。但问题是没有切实有效的依据和措施,我们实在是想说了算也算不了。
3.2.2 《处分规定》的施行为依法治档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自《档案法》实施以来,在25年多的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档案管理违法行为的查处中,绝大部分行为只是违法行为,还不构成犯罪。所以,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行政惩处是依法治档实践中的主要形式。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这种行政惩处的实施,却又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措施。随着《处分规定》的施行,将会为依法治档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
一是对《档案法》提出的8项违法行为提供了行政处分的依据。从实践来看,《档案法》所列的8项违法行为中大部分只是一般违法行为,还够不上刑事犯罪,即使有少量的档案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对其进行的罪罚也往往是从属于其他犯罪行为而受到制裁的。如纵火案中烧毁了档案,以纵火罪论处;盗窃案中涉及了档案以盗窃罪论处;侵犯知识产权案所指向的是档案,以侵犯知识产权罪论处等。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档案法》实施25年多来,真正依据《档案法》受到惩处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不少区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月度统计上往往是零报告。
面对这些违法行为,以往我们在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能作出的直接行为往往只是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改正。但如果改正不到位,或出现根本就不当一回事的情况时,就基本上是处于无奈的状态。随着《处分规定》的施行,在行政惩处方面就有了强有力的抓手,可以在法罚之前先用行政处分来实施有力的监督。
二是对《档案法》有关条文中提出的应当作为和不得作为的违法行为提供了行政惩处的依据。在《档案法》第十至第十八条中列出了像“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等多种人们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法律行为,而当此类违法行为出现时,由于没有惩处的相关规定,故而就无法真正得到应有的行政处分。尤其是对尚处于档案的前身——文书处理阶段的归档材料的违法行为,尽管《档案法》第十条明确,“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在表述中还用了“必须”、“不得”的字眼儿,但由于没有列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终难落到实处。
现在《处分规定》将此类行为也列为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尤其是对档案资源的组织方面共列出了“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资料据为己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和“拒不按照国家规定向指定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两种违法违纪行为,这给归档文件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查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尽管这种行为损害的对象是档案的前身,似乎还不属于档案的范畴,但由于归档文件材料的形成质量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完整,都从根本上会对档案的质量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对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为原先没有列入法律、法规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违法行为提供了行政处分的依据。如未配备安全保管档案的必要设施设备的、未建立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的等8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原来在《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条款,因此,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当发现此类行为时要想对其进行行政惩处,往往是“上不够天、下不挨地、悬在中间还隔着皮”。而现在在执法检查中再发现此类行为的话,就可先对其提出责令限期改正的要求,如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很好改正或是根本就没有改正行为的话,就可以依据《处分规定》的相关规定和处分级别,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3.3 《处分规定》强化了行政执行力
3.3.1 《处分规定》由三家联合发布,形成了合力。《处分规定》按照“部门联合规章由联合制定的部门首长共同署名公布,使用主办机关的命令序号”的规定,[4]采用的是监察部令的序号,主办机关是监察部,又有移送制度的明确规定,在具体办理的实践中就比较可行。
各级监察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处分规定》要求,在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中,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案件查处协作配合机制,各司其职,加强协作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更好更有效地惩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还可以把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与建立健全预防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工作机制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深入查找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容易发生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薄弱环节,建立涵盖档案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形成一道有效的预防和制止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制度和屏障,以更加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推进依法治档进程,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3.3.2 明确规定了各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行政处分的形式和种类。《处分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对于“有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个人,应当承担纪律责任”,并“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处分的等级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开除处分。这就使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或建议有关部门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给予必要的处理有了明确的依据和强有力的措施。
3.3.3 建立移送制度,有利于形成行政执法的合力。《处分规定》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任免机关、监察机关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具体为,“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认为应当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任免机关、监察机关”;第十九条还规定“有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案件互为移交制度有助于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有效地整合了各方执法力量,理顺了档案执法工作秩序,排除了过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实践中遭遇到的管辖权制约,形成了一个既分头执行、又环环相扣的整体,对于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置形成了一张难以冲破的法网。
《处分规定》的实施,在明确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明确法定档案范围、提高档案行政执行力等三个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相信随着《处分规定》的贯彻落实,我国的档案依法行政工作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档案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J].上海档案,2013(7).35.
[2]严永官.法定档案的范围亟待明确[J].浙江档案.2007(8).32.
[3]《档案界》论坛.“县区交流”. “新郑市档案局集中开展全市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49803&extra=page%3D.
[4]《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01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2号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条.
【处分违纪学生程序】推荐阅读:
学生违纪处分试行条例06-03
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07-09
撤销学生违纪处分申请09-20
怎么处理违纪学生06-24
学生违纪处罚条07-21
中学学生违纪学生处理办法10-17
违纪学生处理工作流程07-13
江苏技工学校学生违纪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