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统一高一作文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谐的统一高一作文(精选9篇)

和谐的统一高一作文 篇1

当哲学家与屠夫相遇,一如思想与实践碰撞。亦是两个方向,这二者将会如何?

屠夫的一连串问题,哲学家的回答均是两个字“不会”。是的,哲学家只会思想。屠夫不禁问到思想的价值。哲学家仍以一句富有思想的话作为终结。

二者分明是两个方向,却可以同在世间畅游,屠夫实践着,思想家思考着。这世界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二者。倘若世间只有实践,没有了思想,何来贝多芬的激昂着、充满着感情的乐章?何来鲁迅那有着艰涩文字却蕴含救国之志的作品集?何来梵高那仰面向上的向日葵?

但倘若世间空余思想而缺了实践,那一切都只余一个空壳,只能窒息了现在。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将沉淀在人格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认识到了这世间的复杂与喧嚣。诚然,我们的内心均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黑幕”“真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内心存留着天真与简单。过度真实,就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可悲又可怜。而过度天真,最终会被时代的潮水洗去。

而陶渊明的选择隐于世,却最终生活困苦亦是佐证。

官场的风雨不适合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于是,他选择存于田园。可最终的结果并不如愿,这便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未统一。相反的,刘孝绰的《咏素蝶诗》:“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他留下了,留在了官场,他知道,为了生存,他必须留下。但是同时,他选择了自己不流于俗的理想。这便像《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西西弗,他知道这巨石永远不可能搬运成功,但他选择接受命运,并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这便是。

当李易安那富有儿女情愫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回响在耳边时,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亦随之展现。我想,我们的内心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

对于世间的万物,均有,当瞬间与永恒相遇;当红玫瑰与白玫瑰相遇;当哲学家与屠夫相遇;当工整与潇洒相遇……

和谐的统一高一作文 篇2

【第一次试教片段】

l.积累表象, 充分感知小数的意义

(1) 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 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0.3元0.05元0.48元

(1) 逐一研究:

(2) 概括认识:0.01, 0.05, 0.08都是两位小数, 分别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

(2) 出示例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每份长1厘米。1厘米、4厘米、9厘米用分数分别怎样表示:

(1) 集体研究1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4厘米、9厘米并全班交流:

(2) 小结:0.01, 0.04, 0.09都是两位小数, 分别表示l米的百分之几。

(3) 能不能用来表示三位小数?举例说明。

逐步认识:1毫米是l米的, 可以写作0.001米。

7毫米是1米的, 可以写作0.007米……

2.引导观察板书, 抽象概括

……

思考:从表面上看, 学生经历了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的建构, 可是细想起来, 学生思维犹如“笼中之鸟”, “飞来飞去”总也离不开教师划定的圈子, 没有伸展的空间, 更谈不上自主建构。在教师的扶持下, 虽然较为成功地建构小数的模型, 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 学习能力也未得到有效发展。

【调整后教学片段】

1. 回忆:谈话铺垫, 唤起记忆, 再现一位小数

在 () 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1 角= () 分3厘米= () 分米

4分= () 角5分米= () 米

在教师组织下, 逐步唤起三年级时学习的关于小数的知识, 再现相关的内容, 巩固已有知识:1角是1元的, 即元, 可以写作0.1元;4分是1角的, 即角, 可以写作0.4角……

2. 研究:教师主导、着力探究, 认识两位小数

将“4分= () 角”, “3厘米= () 分米”分别改为“4分= () 元”, “3厘米= () 米”, 有了一位小数的认识基础, 学生不难迁移:4分是1元的, 即元, 可以写作0.04元;3厘米是1米的, 即米, 可以写作0.03米。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将学生的思维又成功向前推进, 从而概括出: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而两位小数表示成百分之几。

3. 运用:学生主体, 自由驰骋, “创造”三位小数

当教师将“两位小数表示成百分之几”板书完毕, 学生脱口而出: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位小数……我意识到, 此时学生的思维激情昂扬, 就像一个一直由父母搀扶着学步的孩子, 此刻, 他多想挣脱父母的手, 自由地“行走”, 因为他已经具备了独立驰骋的基础和能力, “翅膀硬了, 想飞”!

为了让更多的“鸟”成功的飞起来, 我不失时机的帮助中差生寻找思维支点:要像刚才那样“创造”三位小数, 这两个单位之间进率应当是多少呢?试举例说说看。

此时, 学生思维绽放异样的光彩:

生1:1克是1千克的用0.001千克表示。

生2:1米是1千米的, 用0.001千米表示……

师:不错!0.001是三位小数。不过, 说到现在, 你们“创造”的是同一个三位小数:0.001。来些变化, 加大难度, 继续!

生3:15克是1千克的, 可以写成0.015千克。

生4:125克是1千克的, 可以写成0.125千克。

生5:60米是1千米的, 可以写成0.060千米。

此时, 课堂上依然小手“林立”……

师:说得真好!三位小数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 从一位小数到现在的三位小数, 是怎样被我们一一创造出来的, 课后能不能再创造一个四位小数来呢?请有余力的同学试一试。

4. 深化:对比练习, 巩固理解, 深刻认识

在 ()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思考:数学学习活动本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这里充分挖掘了概念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引导学生经历回忆———建构———运用———深化的研究过程, 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建构。在回忆、建构环节, 老师很好的发挥“首席”作用, 逐步让学生“翅膀强硬”, 储备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为“飞”做好一切准备;在运用环节, 教师大胆放手, 成就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励学生“振翅高飞”。

统一,合唱团声音和谐的核心 篇3

我们说,统一是合唱团声音和谐的核心。它包括节奏、音准、音色三方面的统一。

一、节奏统一(唱齐)

要想唱齐,必须在排练中解决以下问题。

1. 拍点一致。指挥给的手势拍点要清楚,所有人都要合上,基础较差的团队在初排时可以击响拍。

2. 开头要齐。有些人害怕自己先冒出来,听见别人唱了才敢唱,因而造成歌曲开头不齐。在排练时要对此注意纠正。

3. 收尾要齐。乐段的收尾要让大家清楚延长几拍,指挥要有收拍动作和清楚的预示。乐句的收尾不要“吃拍子”,两个乐句之间的换气要快,不使音乐有明显的停顿。

4. 换气要齐。该换气的地方要告诉大家做好标记,并在排练中巩固下来。长乐句要安排循环换气的地方及人数,保证音乐的连绵不断。

5. 附点要齐。小时值的附点容易被忽略,要细心听辨、及时处理。

6. 相同节奏的声部应集中练习,唱齐之后再加入不同节奏的声部。

二、音准统一(唱准)

从音响学的理论来说,只要有一个人唱不准,这个人所在声部就不和谐,整个合唱团也不和谐。

1. 统一单声部的音准。单声部的音准是整体音准的基础,要达到两个过关:每人视唱练耳过关,每人歌曲熟练过关。前者在组织合唱团时就应该做到,后者需要指挥在排练中督促检查。常见这种情况,单声部演唱时音准没问题,但整体一合排,就有人跟着旋律声部走调,原因就是个人不熟练。低声部很少唱旋律,乐谱难度又较大,所以音准问题较多。特别是处在内声部的女低音,不太容易被听到,更需要特别注意。

2. 统一不同声部之间的纵向音准。不同声部之间的纵向音准即合唱团整体的音准,其出现问题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指挥一定要细心听辨,冷静分析,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对音准的要求是相对的。各人的先天素质、发声方法、技术水平的差异,现场情绪、演出场地甚至天气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合唱团的音准。可以说绝对音准的合唱团是没有的。指挥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音准的问题并解决,争取获得更和谐的效果。

三、音色统一(唱美)

影响音色统一的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因素主要指队员的嗓音条件。嗓子好就好听,破嗓子、哑嗓子就难听,二者的人数对整体音色统一的影响成正比。这是在组团时就要考虑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歌唱方法、声音要求、歌唱技巧三方面。

1. 歌唱方法的统一。目前国内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从表现力丰富、适应曲目范围方面看,公认美声唱法比较科学,这也是绝大多数合唱团采用的唱法。如果某个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的人音色特别突出,又不会通过控制调整音色来适应合唱团以美声为主的整体音色,那么此人就不适合参加合唱团。

2. 声音要求的统一。各人的音色有差异,或嗓门大,或嗓门小,或靠前,或靠后,因此要通过各人的调节,把声音向一个标准上靠拢。这个标准就是指挥提出的音色范本。不仅个人要调节音色来适应本声部的统一,各声部也要通过调节来适应整体统一。有些合唱团以女高音声部的音色为范本,其他声部在音色上向其靠拢,则其整体音色就会偏向明亮、纯净。有些合唱团以女低音声部音色为范本,其他声部在音色上向其靠拢,则其整体音色就会偏向浑厚、丰满。这两种音色无所谓优劣,只要做好了,都是和谐的。至于采用哪一种,关键看指挥个人喜好,更重要是看作品的需要。

3. 歌唱技巧的统一。什么地方连,什么地方跳,什么地方强,什么地方弱,渐强渐弱从哪一个音开始,到哪一个音为止,这些都要统一。如一个sfp记号,只要有一个人没及时弱下来,效果就出不来,当然也不会和谐。

影响合唱团声音和谐的因素有许多,但以上所讲节奏统一、音准统一、音色统一是主要因素。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想办法解决它,就是一个合唱指挥获取和谐声音的主要途径。

求同存异民主和谐高一作文 篇4

老子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为和谐。

庄子说:扶摇直上,乘风而去,即为和谐。

陶潜说:质性自然,不违己愿,即为和谐。

我说:保持自我,接纳他人,求同存异,和谐之本。

在坚守自我意见同时,听取他人观点,并使之与自己融合,与他人共唱和谐之歌。

西方宗教有云:“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美丽与邪恶并存,是为多彩世界。纵使美丽的伊甸园也存在毒蛇。

周恩来能够在万隆会议上秉持求同存异原则,使会议顺利进行,同时又在国际上树立了大国风范。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你既然不能改变他,那就去接受他。正误有时并无严格界限,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说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处理事务,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达到和谐境地。

也许,政坛的人更懂得怎样运用和谐。

清康熙帝身边有两位宠臣,明珠和索额图。于是朝廷也相应的分为两党,两党之间明争暗斗,互相压制。看似矛盾重重、处处危机的政局,却正好被康熙用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朝廷不能只有一股势力,只有多股势力相互压制,帝王之位才能更久更牢固。同时,皇帝下派任务时,交给某一方,另一方必定充当监工角色,这样完成任务质量更好。可见,用人要学会求同存异。

西方更是将制衡原理体现在制度上。美国政局由三部分组成——法院、总统、议院。华盛顿将权力三分,总统是执政者,议院是制定政策的地方,总统的决策要通过议院,而法院的首席法官则为终身制,连总统都不能将他罢免。正是由于此种民主体系,才使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政治和谐,避免一方独大、决策失误。

随着多元化的发展,民主和谐在生活中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人过起了圣诞节,外国人也庆祝端午节,文化交流使各地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容纳外来文化,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子。

万物相生相克,各自有各自的存在之理,只有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各个互异的群体中达到统一,才能使事物和谐发展。

苏轼兼修儒释道,在困顿之时,融通各种思想,最终释怀,可见,民主和谐,可使人活得自在。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 篇5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归纳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而校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社会和谐大学校园首先要和谐,校园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明确和谐校园有怎样的特征。我觉得一个和谐校园就应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这五个特点。

首先,学科发展的和谐。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

其次,规模与质量的和谐。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再考虑扩大规模,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质量与规模相互兼顾,相互和谐。

再次,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必须做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的和谐与统一。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最后,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整洁的,充满浓浓的学习气氛的校园环境。另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应及时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现出一个学校基本的任务。提供教学,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根本目的。

寻求“真善美”和谐统一论文 篇6

曾朴是我国晚清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翻译家。他从未跨出国门,靠自学掌握了法语,广泛研读和翻译了法国19世纪的文学作品,对雨果情有独钟,是中国译介雨果的第一人。因此,曾朴的文艺思想深受雨果的影响。

求真、求善、求美是他们的共同心声。波兰评论家勃兰兑斯认为,以雨果为代表的法国浪漫主义具有三个基本倾向:真、善、美。雨果不仅在创作上以“真善美”作为标准,而且在理论上对“真善美”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曾朴与雨果“真善美”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又有各自独到的见解。

一、“真”――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曾朴与雨果对文学真实性的认识十分明确。他们既重视文学的生活真实,又强调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主张二者的有机统一。

雨果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基础,天地之间事物无一不可进入艺术,“世界上、历史上、生活里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能够在舞台上得到反映。”①雨果认为,真正的诗、完整的诗,都处在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文学艺术的“真实”全在于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要全面、真实、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

同雨果一样,曾朴认为“真”是文学艺术的基础。他说:“真是文学的体质。体质是什么东西?就是文学里一个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实或情绪。作者把自己选择的事实或情绪,不问是现实的,是想象的,描写得来恰如分际,不模仿,不矫饰,不扩大,如实地写出来,叫读者同化在它想象的境界里,忘于是文字的表现,这就是真。”②“求真”是曾朴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标准。他强调文学作品唯一的要素是忠实的记录,要形成忠实的记录,必须搜集忠实的材料。他反对文学家描写人物个性,前后丝毫不走样儿,认为这样所写的东西决不忠实,因为人生是活动的、变迁的。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对社会现实有明显的不“忠实”,主观色彩太浓厚。例如,“左丘明借着古事来显露他的才华,只顾描写的壮美,决不测准事实的尺度”,“司马迁借着史料来抒发他的情绪”。③与此同时,曾朴提倡以“平民文学”和“群众文学”代替“官邸文学或客厅文学”,要求文学走出象牙塔,反映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生活,诚如雨果所说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曾朴甚至找到了“求真”的“两条新路”:一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社会的变迁、政治的进退、人文的蜕化,合拢了照直写出来,便是一时代的现象”;二是“实行礼失求野的老法”。④有人问曾朴“鲁男子的恋是不是事实?”他说,当然是事实,齐宛中不用说是真有其人,就连附属人物如丫环阿林也与作者“浪漫史中的一段最揪心的往事”有关。可见其“求真”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然而,文学艺术的真实并非绝对的真实,不可能机械地反映现实。雨果认为,“自然和艺术是两件事,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区分从艺术出发的真实和从自然出发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根本不能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绝对的真实。艺术不可能提供原物”。⑤他十分重视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文学艺术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现实的镜子,但如果只是一面刻板的“平面镜”,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光彩。因此,雨果强调作家追求真实的目的,应该首先是像高乃依那样追求伟大,像莫里哀那样追求真实;文学艺术要通过真实充分地写出伟大,通过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只有这样,艺术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总之,雨果对文学真实性的认识,既具有浪漫主义的独特性,又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

关于“真”的定义,曾朴既强调“事实”,又突出“想象”。他认为,经验的事实,都是些粗犷的原料,必须经过淘漉、融化,才能成为无比的想象。他主张从评判社会的角度来概括生活现象,对所描写的事物作思想的评价,反对那些盲目机械地再现生活途径的自然主义倾向。这与雨果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样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层涵义。

二、“普”――批判与教育的结合

“求善”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曾朴与雨果都认为文学艺术的“善”具有社会功利性,强调文学作品只有暴露黑暗、批判现实,唤醒民众起来反抗封建专制,为建立资产阶级理想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才能达到“求善”的目的。

雨果直言不讳地宣称,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则更美。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对现在提出忠告,为将来描绘梦想,给当代的事件作出光辉的或阴暗的反映;文学艺术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要“破坏累赘的古老文明”,与社会不合理、非正义的事物作坚决的斗争;清除遏制历史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传统、旧法律、旧习俗以及种种陈腐的丑恶现象,是各个时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有才智的人”的神圣职责。他蔑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向奥古斯都皇帝谄媚恳求宽恕的举动,指责他为懦夫。对于歌德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面前所采取的妥协的庸俗态度,他也予以严肃批评。雨果之所以特别推崇莎士比亚,是因为莎翁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且总是面向人民,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善”就是“文学的目的”,文学作品的天职就是“显发人生”,曾朴如是说。他强调文学创作要敢于揭露人生丑恶和封建宗法道德,打破宗教虚狂,倡导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在译介雨果的过程中,他特别向国人推介乔治・顾岱林,因为他不仅能写出“天然的快乐”,而且敢于“反抗普遍的道德“。曾朴钦佩顾岱林的“非难权威”和“嘲笑权利”如同扑击魔鬼一样刚劲有力。

为了实现“善”的社会功利性,曾朴与雨果都强调文学的启蒙教育功能,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雨果明确提出文学艺术具有宣传教育作用。“诗人担负着灵魂的责任”,“在舞台上永远只演出富有教育和劝解作用的东西”。⑥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斗士,曾朴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启蒙教育作用。他致力于近代中国的文学革新,视文学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他把文学作品当作反抗现实的武器和呼号,认为文学作品能够“挑动潜伏在我们心底的一种反抗的知觉”,给予人们“冲破藩篱的动力”。⑦曾朴竭力译介雨果反封建的小说、戏剧作品,其目的就在于“开通民智”。

三、“美”――反传统的革新主张和创新形式

对“美”的孜孜追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显著特色。曾朴与雨果有着相似的浪漫气质和离经叛道的精神。他们坚决批判传统的清规戒律对文艺美的束缚,提出自己鲜明的美学思想,创造出新颖的“美”的形式。

雨果对传统美学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上。19世纪初期,他率先举起浪漫主义的旗帜。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强烈批判古典主义盲目模仿古人、片面地反映现实,只描写粗俗,坏人形象一无是处,这种单一重复的模式使人们感到平淡如水,难以产生美的效应。雨果特别痛恨僵化陈旧的“三一律”,过分注重形式,严守诗体章法,号召作家遵从历史的真实,保持地点和时间的特点,认为不同的事件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会完全相同,而不同的时间,或同一时间的不同阶段,也应该有各自相应的独特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真实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曾朴对“美”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反传统的基础之上。他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对中国封建文化的腐朽陈旧极为不满,主张除旧布新,反对把小说看成是“斤丧性灵之书”,主张给小说、戏剧应有的文学地位,宣称作家应该为“沉睡了几千年乍醒惺忪”的中国开辟文学的“新路径”,力求“拾去写枯枝病叶,驱除写害菌病虫”。同雨果一样,曾朴不赞成对传统文学的盲目因袭,强调中国要“吃大黄芒硝”来“蜕化陈腐的体质”。

在反抗传统美学的基础上,雨果大力提倡自由创新、不拘传统。对照原则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⑧在雨果看来,求美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作家在美与丑的对照描写中,美必须占支配地位,美必须胜过五。

曾朴虽然没有提出像雨果的“对照原则”那样深刻完整的美学理论,但也有追求自由创新的“美”的愿望和主张。他给“美”下了非常形象的定义,强调作家应该“通盘筹设”好“作品里全体的布局和章法句法字法”,“拿技巧的方法来排列配合得整齐紧凑,自然的现出精神、兴趣、色彩和印感”,从而“激动读者的心,怡悦读者的目”。⑨根据晚清时期西方各种文学思想不断涌入中国纷繁复杂的现状,曾朴既主张尽量容纳外界异性的成分,又反对崇洋媚外和盲目模仿,力求创造出新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文学作品。

追求文学语言的变革是曾朴与雨果美学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色。雨果认为,艺术的语言应该经常随内容而更新,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表达作家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语言是不会固定不变的。人类的智慧始终在向前发展,或者可以说始终在运动,而语言是跟着人类的智慧亦步亦趋。”⑩他号召作家要敢于;中破古典主义的语言禁区,运用大起大落的粗犷、潇洒的语言,排除法国语言中传统的优雅、细腻的特色,甚至提倡将人民大众一些生动活泼的词汇与俚语融入文学作品里,认为“宁可写诗招人打嘘,不愿用俗语博人家喝彩”,由此可见雨果对语言变革的深刻认识。

曾朴赞同雨果的上述观点。他指出:“凡文学的革新,最先着手的,总是语言文字。就拿法国来说……浪漫派第二次的改革,冲破古典派的谨严,再进一步,把通俗的语言,用入诗文里。”(11)所以他支持废文言、崇白话,提倡通俗平易的文风,认为文俗一致,既做白话文,就应该一改到底,不可掺入文言。曾朴的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文学语言的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阐述“真善美”的关系上,曾朴与雨果都十分注重“真善美”的有机结合。雨果认为,“美”是“为真服务”的,“任何美都不会因为‘善’而遭损失”,“实用不仅不会排斥崇高,而且使它更加崇高”。(12)曾朴把“真善美”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三个标准,体现了“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观念。在他对文学的“真善美”的连锁性解释中可以看出,他既注重“事实”和“想象”,又对文学的审美功能作出要求,还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曾朴清楚地看到“古今中外的学术”对“真善美”三字条件都似有偏爱和倾向,真正能兼而有之的并不多见。他认为如果对“真善美”三个字“违背得太甚的”,就不能称之为“求真”“求善”“求美”,所以他的《真美善》文学杂志“决不沾染”违背“真美善”的气息。可见,曾朴严格要求“真美善”的统一,其“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心和决心也是十分明确的。

毋庸置疑,曾朴与雨果对“真善美”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差异。雨果似乎过分强调主观主义的随意性,认为“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象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一切形式都不过是盛着思想的花盆”。(13)如此看来,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丑与优劣就在于作家的心灵不同和灵智的差异,自然与现实就是主观意念的物化。同样,曾朴也过分强调情感和想象,认为自己的一生给感情支配着,给幻想包围着。他甚至抛开生活的真善美,追求虚无缥缈的梦境,认为“梦就是我们最内在的自然,大家共同的底层,是人生最深最要的快乐”,“梦的美的结晶,便产生了歌、舞、会唱”,(14)这是不足取的。雨果“求善”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他竭力主张以“仁爱、宽恕、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对暴力革命明显地表示反感,高呼“打掉王冠,留下人头”,对民主革命既同情又不理解。相反,曾朴强调文学创作暴露黑暗、批判现实就是为了号召四万万同胞早登觉岸,为自由民主和理想幸福而奋斗。他甚至借自己的小说提出大胆的革命主张――“扑了专制政府”,“组织我炎黄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对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予以高度颂扬。这说明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观念比雨果要客观先进些。

笔者以为,在文学创作中,“真”是基础,“美”是手段,“善”是灵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雨果和曾朴的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正是因为它们不仅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他们的“真善美”文艺思想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注释:

①⑤⑥⑧⑩(12)(13)柳呜九《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62、30、71、108、185、35页。

②⑨(11)曾朴《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1927年创刊号。

③④曾朴《鲁男子・序幕》,《真善美》,1927年创刊号。

⑦曾朴《李显宾<乞儿歌>乌瞰》,《真美善》,1928年2卷2号。

和谐的统一高一作文 篇7

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建设和谐山西奠定基础

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近年来, 山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但发展仍不够全面、协调。为此,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扎实推进重点工作, 切实加强薄弱环节, 以增强发展协调性, 提升社会的和谐度,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1、以解决好“两区”、“三农”、“四矿”问题为抓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两区”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 产业开发项目和水利、交通、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 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1200万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企帮村、以矿帮村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解决“四矿” (矿城、矿业、矿山、矿工) 问题的力度,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 从根本上解决煤炭长期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2、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着力点,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

大力推进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 把战略重点放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提高新的支柱产业中重点项目、优势品牌的发展水平, 努力在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上, 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 在物流、金融、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上, 在特色农业、优势畜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扩大开放, 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山西新兴产业的发展, 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加强科技创新,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以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为突破口,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重点抓好煤炭、焦炭、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六大行业和200个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 改进设施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 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区域限批制、节能减排公布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 确保按国家要求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整治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河流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 推行城镇集中供热、供气, 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 实施河流、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工程, 深入开展创建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活动, 促进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好转。

4、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特色城镇化为重点,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集中扶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带动效应大、对长远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整合各类支农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使各县 (市、区) 在发展上有活力、产业上有潜力、财政上有实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圈的发展, 打造大运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带, 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产业结构的互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二、认真抓好“五大惠民工程”,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轻民生。山西是老工业基地, 老企业多, 困难企业多, 城乡困难群众多。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 山西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抓好“五大惠民工程”。

1、抓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受教育的迫切要求。

优化教育结构, 巩固“普九”成果,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 努力让没能考取高中、大学的应届生都能学到就业创业的本领。完善各个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体系和扶持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并使“两免一补”逐步向城市延伸,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强化其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 确保广大教师安心教书育人。

2、抓好创业就业工程,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干事创业、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

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 有效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发展多元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落实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加大对“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坚持把城乡“两消零”作为一项战略举措, 即城市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确保在一个月内至少一名成员实现就业, 有条件的农户至少转移一个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收。重视解决拖欠工资、非法用工、劳动条件差等问题,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抓好医疗健康工程,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迫切要求。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健全大病统筹机制, 对特困户看病实行优惠政策, 努力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 解决好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以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的制度。加快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 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4、抓好社会保障工程,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解除生活后顾之忧的迫切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做实个人账户;抓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坚持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基本保险作为企业的约束性指标, 认真落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等救助制度, 重视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将城乡符合规定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 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

5、抓好住房安居工程,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住房状况的迫切要求。

进一步加大旧住宅区的改造力度, 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 重视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失灵问题, 规范和搞活二手房市场, 形成多元化的住房供应格局。全面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从土地、资金、建设模式等方面形成廉租住房建设机制, 明确建设廉租住房的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有效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开展创建宜居城市活动, 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环境友好的现代宜居城市, 努力使城市社区成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确保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考核体系, 确保和谐山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建立健全面向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协调好“两委”关系, 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 使农村基层组织切实担负起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继续选派大学生担任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把乡镇一级的工作重点放到提供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上来, 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全覆盖”。

2、不断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

调整支出结构, 大幅度提高社会建设投入, 把更多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上, 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做到“三个倾斜”, 即向农村倾斜, 向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倾斜, 向困难群众倾斜。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打破行政、区域、城乡限制, 整合社会资源, 鼓励、引导、支持社会资金发展社会事业, 使各项下乡活动和对口支援制度化、规范化, 发挥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益。

3、建立健全干部下访制度。

政治课堂中教与育的和谐统一 篇8

问题是,目前的教育使得教得到了无限的扩张,而育的一方面日益萎缩。一名教师,也就常有这样的困惑:你是坚守教育的本义,在明晰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地施加道德、文化、思维方式乃至人格的影响,还是仅做一个培训员,简明地告之知识结论和解题技法?

教是外因,而育却是一个受影响而至内化的过程。当学生满足并习惯于接受的时候,学习中尤为宝贵的求知、怀疑等科学精神仅剩多少,便可想而知了,更难以奢望在学习中求得品德与人格的提升了。同时,由于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了某项技能的培训者,也使得学生很难对教师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以及人格魅力产生心灵的仰望。自然,真正的心灵交流也难以进行,那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内省式成长或提供,也是难以在目前这种重教轻育的教育模式中自生的。

朱熹曾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能给读者以心灵启迪与震撼,这其实是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的体现。一名教师,远不止一本书那么深刻而灵动。怎样使自己的课堂超越简单的培训模式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政治课堂实现教与育的和谐统一呢?我觉得,以下的一些措施是可以尝试的。

一、课堂教学的人文化

所谓人文化,其一,其形式在于综合。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在形式上应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应该仅仅是政治文本的简单诠释,否则政治学科将很容易变为教条和政策的宣讲,既失去了作为学科的本义,也将无法唤醒学生内在的兴趣。所以,新的政治课堂应该融合文、史、哲于一体,有诗之灵秀、史之厚重、哲之思辨。政治教师,就要在学生面前展现政治的博大和自身的精深,从而使学生心灵折服并产生学习的冲动。这,我认为正是育的本义。其二,人文的核心在于关怀,最大的关怀,莫过于家国民生之念。政治是联国计,下系民生。所以,我一向认为,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既是政治的责任,更是其魅力所在。作为政治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课堂上以自己创造性的教树立起学生“兼济天下”的情怀,也只有这样,教与育才能相和谐,政治课的知识传授、品德教化的双重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二、慎教而重导

只有对教作必要的限制,才会有教与育的和谐统一。教学工作,其实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能促进学,但太强调教师的教,则必然挤占学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足,育的功能自然无从谈起。现在我们探讨新课程,说得做得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去教,二其中所瞩目的,又多是教的形式。我并不反对教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这本身也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当课堂之上处处充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的流程、按部就班的回答时,我常有这样的忧患:这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呢,还是一场精心排练的演出?又或者是一次完美的培训?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育的功能,往往就在我们大张旗鼓的,甚至是美轮美奂的教中悄然隐退了。在教与育的博弈中,教天生就属于强势的一方。所以,作为教的一方,我们就更有责任对自己的教进行约束。

教,其实是一种施与,但是如何施与是有讲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当慎施于人。慎施慎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变教师之所欲为协商之所欲,因此慎教就需要重导而善导。教的最大意义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科学精神和完美人格产生心灵的渴望,同时我们负责在其前进的道路上插上导引的路标。

三、平等地交流,构筑互通的传播渠道

在过度强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教师和学生其地位实际是不平等的。被动接受下的课堂不可能具备熏陶的氛围,也不会有知识和心灵的相互激荡,这样的课堂是缺乏育的功能的。新的政治课堂,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平等,其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以及可以转换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承认这样的事实:一是学生是有创见的;二是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接受有他们自己的方式,生生交流有时会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更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主要传播者的政治教师,自然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及信息,并同时负起政治道德教化的职责,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的政治课堂,仅有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所谓师生双边交流,也决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同时也是学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观点的评判者、提出者以及传播者。课堂氛围是和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也是可以相互平等交流、相互倾听的。所以,构建新的教与育和谐统一的课堂,应该让一切有益的知识、观点以及思维方式充分地展示、交流激荡。这无疑有助于教学相长。同时,这种课堂教学,也是教学民主化的体现和要求,民主非善,但它是诸善之基。

和谐的统一高一作文 篇9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老师把知识艺术性传真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自发式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促进式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求知的心灵与知识碰撞出火花的过程,老师只是把知识融入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引领者,也就是说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达到教与学无顺差程度,正所谓的教与学的“和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教学大纲范畴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与学的“统一”。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的思维性学科,要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老师传授技能的考验,也就等于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颖直观现实的教学能够整合学生高昂的学习心态,是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的立足之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智能机器人”,而空洞地传授知识,却乎略了学生的感受,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能动学习放在首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出,采用灵活的方式营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氛围。并且构建他们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环境,使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1.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列式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幅同学参加跳绳运动的画面,课堂上学生能明显看出画面有10参加,一会儿下来5人,又上去8人,老师边点拨边理清脉络,随后提出问题;现在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在这种动画的吸引下会立刻联想到现实生活,下去5人等于跳绳的人数少了5人,用减法,又上去8人,等于跳绳的人数多了8人, 用加法,学生会自然地列出算式10-5+8, 直观而又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这种教学模式时常点缀每一堂课,那么学生就会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无意识的掌握了新知识,这种顺其自然的学习过程无形中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教学中是课堂不可或缺由教到学,由学到用的有效环节。

2.把一堂讲授课演绎成手工课,有益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诱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增强无望的记忆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揣摩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前准备已制好的教具在课上给学生演示,或举一些常见的例子,这还不足以达到至教至学的目的,要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必然还有欠缺的地方,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我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一些小棒或木条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框架,课上组织他们有序地摆好并引领他们给这些框架稍微用力地推一下,这时学生很快地感觉到除了三角形外,其它的框架都变形了,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直观地感悟到三角形有不变形的特点,并牢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种亲身感悟和探索自然记忆成了不教自通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根基,在这种现实而又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加深了印象,深刻的掌握并牢记了知识。

二、教师应力求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俗话说,一树不成林,一人不成班。作为老师面对的是能力参差不齐的全体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把有效的知识传授到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所以不能为了形式化的教学草率地完成教学进程,如果学生没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样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每传授一次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理解空间和思考的时间,给予他们思维的逻辑和内心表述的机会。才能透知他们的心声,有助于教学的贯通,学生才能自然的从心底悟性出知识的内涵,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而不断地诱发他们的思考的大船扬起航行的风帆,营造人人探究的氛围,学生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动脑筋,无形中拓宽了知识领域,把学习知识当成了一种精神食粮,逐步形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营造了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良好班风。

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不能打乱教学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纵读教学内容,系统地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把教学目标有序地推进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这是不可忽略的宗旨。不能为了形式化的教学而离开了教学目标这个主线,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四、教师有的放矢的激励性语言,为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增添光环。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每传授一次知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学生接受知识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短板,老师应该用洞察秋毫的眼光和敏锐的神经及时发现,用直觉感知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每一项问题的症结,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引导,不同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他们有丝毫的进步。都应适时的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给予肯定的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不干落后的勇气,致使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更加坚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励性语言是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的基础保障。

五、生活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是无止境的,虽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性学科,但教师的作用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实例上升到知识化,这种教师有意识的把知识的转化的过程,自然成了学生的无意识的记忆,无形中减轻学生思想压力,进而达到了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比如在植树节期间,同学们栽了10棵树,每棵树的间距是5米。计算10棵树占地长多少米?可能有部分学生马上计算出5×10=50(米),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如果利用多媒体制成课件,把10棵树占地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用鼠标点击树空儿,学生跟着数有多少个5米,结果10棵树空儿有9个5米,应该是9×5=45米,这种贴近生活的效应是学生能亲身感悟到数学知识是理性的而又具有思维价值的,不是高深莫测的。

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没有比联系生活实际更直观的了。他能让每位学生都能聚焦在教师的思路上来,从心底迸发出高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认识知识的过程简单化,记忆知识的过程深刻化,运用知识的过程容易化,把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能饱满的接受知识,让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中得以消化吸收,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的目的。

微妙的教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在于老师的引导,在于老师如何铺设解决问题的踏板。那就是把问题回归到生活当中去。

六、师生互动固然重要,那么生生互动也不可以或缺。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参与了学习,但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除了老师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的辅导外,也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优等生与差等生结成兴趣小组,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做一些适中的小练习,互帮互学,生生互动,从侧面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同龄之间心理沟通更容易,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七、课后的教学反思,为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增添光彩。每位教师,尽管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但一堂课下来,如果从学生的认真角度出发,做一下深入细致的系统的课后反思,不免会发觉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当之处,只有找到传授不妥的症结,才能改进教学方式,制定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学生求知的需求,才能使知识传授的更加具体和全面,效果更好。才能把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贯穿于每次授课的始终,才能把有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知识源源不断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过程中,哪怕有丝毫的马乎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实在是教师的教学失误,是教师心灵的遗憾。

八、有意识设计作业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因为数学知识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前面对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学好知识的基础,每次知识的获得都是前后知识的纽带,所以预设的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能够贯穿于教材的内容,起到衔接知识的支点作用,从而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正面儿的重视,才能被课外生活所接纳,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回馈更多的内容,给学生的课业生活增添快乐。同时作业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不能以量取胜,而给学生的课业生活布下阴影,形成沉重的包袱。也就是说,作业的意义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环节,是巩固和拓展知识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的精髓,深入透彻地领会课改要求,对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认真对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活他们乐学的神精细胞,特别是对后进生,要改掉原来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注重与他们在思想上的交流,解开他们的心结,荡开他们的逻辑思维空间,使他们在学习的浪潮中转化为渴望的需求。

上一篇:濮阳城市总体规划下一篇:机电工程学院组织部学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