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共8篇)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定义?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因债务人无法偿债而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客户的按揭贷款而言。通过抵押形式,对收入低、没有或缺乏足够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资信条件较“次”的住房购买人发放贷款。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按揭贷款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债务负担合理、风险小的优良客户,按揭利率相对较低。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如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新移民。而“ALT-A”贷款市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客户。次级市场和“ALT-A”贷款市场都是高风险市场,按揭利率比优质贷款高,次贷危机就是这部分市场出现问题引发的风险。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为我们敲响了居
安思危的警钟。
美国次贷**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在次贷**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
2、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
我国的房地产贷款规模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对银行业盈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有较大影响。据上海银监局2008年2月发布的《2007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称,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资银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137.62亿元,比年初增加452.88亿元,同比多增63.28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8%。2007年,上海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截至去年1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及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同时,房地产信贷运行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更趋密切,无论是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房贷借款人,都面临因房价波动而带来的压力与风险。针对这种状况,上海银监局表示,将加强宏观监管,关注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的趋势,适时提示各银行重视潜在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制订并实施合理、科学的信贷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
比较我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次级按揭市场,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贷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有复杂的衍生产品。同时,房产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许发放零首付贷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是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机性借贷。在房地产“新政”实施前,我国居民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为20%。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虚假操作的情况。据报道,2004年上海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重大违规贷款行为,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实际上,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很多人不能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有人从单位或找他人随意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银行信贷人员和房产销售人员为提高房屋销售和贷款业绩,甚至明确告诉贷款者只要能开到证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证明、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无疑埋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是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近年来,央行数次提升贷款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9日从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85%。经过连续10多次上调,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7.47%,这对信用差、还款能力不强的贷款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四是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大城市近年房价指数上涨20%左右。就具体的楼盘而言,则上涨50%至100%甚至更多。飞速上涨的房价刺激了购房者的购买热情,炒房成为获取巨额财富的途径,使许多偿债能力低的人参与到购房队伍中。当房价下跌、房市流动性降低、贷款利率大幅调升时,势必加大高价购房者的偿债压力,使银行信贷面临巨大违约风险。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在1994年~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其一,是过度证券化。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比如,人们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也不闲着,他们把手中超过六千亿美元的次
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看不出这其中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货膨胀。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后,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抑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落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我们能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能有人会说,根本学不到什么,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次级贷款市场。但是,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中也有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的成分,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中国经济也有被拖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创新项目。许多中国人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所以,银行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愿望是一件好事。全国各地的银行都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双周供”业务,它允许以“双周”而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还款。这样,借贷人不仅能缩短还款期,而且还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别受“炒房户”欢迎。再比如,“循环贷”业务,它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所以更受“炒房户”的追捧。在这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帮助下,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在去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均涨幅高达13.5%,其中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资需求。到去年年底,深圳银行房贷规模已达到700亿元。虽说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断提高利率,又会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那时候,在没有次级贷款市场的深圳市,会不会重蹈美国式的次级贷款危机——银行不敢再做房地产贷款;也没有留下多少钱借贷给其它的产业;一切经济活动因为缺少现金而停滞了。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断实施“房贷新政”,其目的就在于打压房地产投机需求,遏制房价上升势头,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然而,“新政”刚推行不久,各种反对的声音便开始出现,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贷新政”再次成为“空调”,以便自己能在最后的房地产疯狂中再大捞一把。实际上,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福祉,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四、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首当其冲 一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
三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四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一、国内层面
(一) 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的干预要相辅相成, 强化对于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 有效防止房地产泡沫
最近几年, 国内的资产价格一直在虚高, 而房价更是一路狂飙, 虽然经过政府的努力一些地区的房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但从长远来看整体上还是呈现上升的态势的。所以,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 我国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泡沫。一般来说, 金融泡沫的过度繁荣, 很少会以温和的形式破灭。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建立在高额贷款上的, 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并且热钱通常是以按揭贷款的方式购入房屋的操作模式进行运作的, 一些购房的人以个人的名义或者借用他人的身份证来买进多套房屋, 囤积房产。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他们按期还款的;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房产是会不断增值的, 只要有房子作抵押他们就无需担忧, 所以他们很自然得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当作风险很低的优质资产进行全力扩张, 甚至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基层分行会不惜采取违规做法。此外, 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程度还十分低, 风险大量地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市场发生变故, 势必会对银行系统和我们整个的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影响。所以, 政府需要通过设立针对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预警机制、强化对于按揭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 并对房地产行业的主要指标持续密切地关注, 以便能够具有前瞻性判断出房地产市场将来的走势、提前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来避免或者缓解因房价大幅变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的前提下, 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政府调控。
(二)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恰当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具有双重性, 它既有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一面, 也有给实体经济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的一面。然而当它脱离了经济实体的现实的要求而持续膨胀时, 其负面影响就会发挥作用并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其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 如果金融市场过度开放的话, 很容易导致虚拟经济的过度性膨胀, 进而引发泡沫经济。因此, 我国的金融部门应当进一步切实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把优质的资源配置给成长潜力大、有发展和扶植价值的企业和行业, 不断推动融资市场多层次的健康的发展。只有我们实体部门的企业有了切实的增长, 为实体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才能够真正的持续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而不会因为眼前的短期利益被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三) 重视再分配: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分配要做到公正公平, 稳步的增加居民收入
从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转化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充分暴露了一些大的公司或者财团为了取得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并且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最终导致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克鲁格曼在《美国怎么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这本书中中指出,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大公司的高管们的均收入是普通员工的40倍, 而现在这个收入差距已经变成了367倍。财富的增加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会使大多数居民手中的钱多起来, 降低还贷违约风险发生的几率。
(四) 政府以及相关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监管措施使得金融监管与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的创新同步
金融衍生产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全球金融界的“核武器”了。这次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演化而来的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能为了金融创新而去创新, 更不能只是为了满足大金融组织获利需要而去进行创新。真正的创新应当更多地考虑中小投资者的需要, 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风险可控性, 要能够真正的被中小投资者所接受。在发明和运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之时, 金融监管也应立即跟上, 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避免或减少违规操作的发生。
二、国际层面
(一) 政府应构筑金融防火墙, 尽量减小乃至避免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对我国产生的不良影响
自人民币升值以来, 我国就一直饱受到国际热钱的困扰。由于国际热钱的大规模的流入会在我国资产市场上形成一定程度的资产泡沫, 这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不小的危险。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很多, 对国外资金的需求相对来说已经很小, 因此可以不用过于依赖国外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因而, 我们建立的这道防火墙应主要密切关注国外资金进入我国之后的流向。如果这些热钱的流入就是为了进行房地产炒作, 这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资本流入是为了建立新的生产工厂, 提供新的就业工作岗位, 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或服务业的发展, 这就会使一件好事, 而这才是这些资金的正确流向。只有对资金的流向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才能够真正的有利于我国当今金融市场的安全。
(二) 政府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旦人民币真正成为世界性的货币, 我们就可以直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减少所受美元的影响, 从而削弱对美元的依赖。这对于我国规避由于制度层次的原因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优势。
(三) 要加强国际间的金融合作, 增强抵抗金融风暴的能力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虽然是由美国引发的, 但其蔓延开来的速度却是十分迅速的, 使得大量债券被已经为恐慌吓破胆的人所抛售;优质债券被低估, 甚至导致有实力的大投行的倒闭;欧洲一些金融机构由于也投资美国次级债券及与之相关的衍生产品而发生了恐慌, 导致了股市剧烈震荡;全球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 直接导致众多的资本市场出现暴跌。虽然由于我国资本管制尚未解除, 所以此次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今天我们必将不可避免的与世界金融市场更深入的接轨。资本管制的不断减弱已是一个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封闭来实现自我保护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一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其他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果断采取金融杠杆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金融措施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扩大, 从而巩固已有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 增强抵抗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与其他国家一起携手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华人职介所风光不再
南加州华人小区大大小小的职业介绍所近百家,保姆管家、月子护理、老人看护、餐馆雇工、装修、按摩等项目齐全。随着美国经济步入低迷,到华人职业介绍所找工作的人也渐渐少了,业内人士感叹,华人职业介绍所“风光不再”。
蒙特利尔市丁胖子广场是华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开始多在这里落脚,然后寻找打工的地方,数家华人职业介绍所应运而生。不过最近红红火火的场面已不再见,一名工作人员说,现在没有人来寻找工作,职业介绍的日子很不好过。
有8年历史的加州职业介绍中心经理于小姐说,华人职业介绍现在生意平淡是业界普遍的现象,原因是大陆新移民来美人数减少,美国经济不好也影响雇主的雇工意愿。另外,美国政府对政治庇护政策趋严,很多想以政治庇护名义滞留在美的人望而却步。此外,华人职业介绍所鱼目混珠,服务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恶性竞争,一旦遇到经济衰退,就直接受到影响。
鸿兴职业介绍所刘女士也表示,职业介绍愈来愈不好做,现在要找条件好、有工卡、有经验、质量好的雇工不容易。还有,大陆来的生手没有经验,一开口就要求高工资,有人被雇主雇用两天就辞退,回来找介绍所闹,让做职介的很为难。现在一般是一次性买断介绍费40元,不买断的80元,但部分介绍所要价更低,形成恶性竞争。
123职业介绍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华人小区职业选择目前的热门职业是按摩、餐馆和保姆家庭工,装修工因为房地产不景气,需要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有经验的人还是有工作做,如好的家庭工,有的每月可赚2500元,好的餐馆服务生每月也能赚到3000元。
华人职业介绍所生意平淡,竞争激烈,迫使部分职业介绍所不断在服务上下功夫。埃尔玛职业介绍所马女士设立自己的网站,还经营高级管家培训、月子培训等项目。
虽然华人职业介绍举步艰难,但很多经营者将希望寄托在美国旅游开放,因为届时会有很多从中国来的人,那时职业介绍又会迎来“复兴”的希望。
华埠餐饮业生意难做
数月来,金山华埠餐馆酒楼的进货价大幅飙升,令业者咋舌,华埠数间酒楼难以为继而关门结业,有些业者则推出“平价餐”应战,力图以此留住食客,并寄望已经开始来临的悠长夏日,大批游客如期而至,可以为华埠的餐饮业起到“救市”的作用。
华埠生意好的酒楼表示,生意好是靠游客,经济不景气“没影响”,暂时还没有推出“平价餐”的打算,虽然客人的消费力比以前低一些,但茶市点心的价钱没有起变化。
一些业者则诉苦,数年前约二三百元一桌酒席,到现在价钱也没有变过,但以前20多元一箱的蔬菜,现在要70至80元一箱,令酒楼业者经营维艰,餐馆老板为此十分头痛。
据业者表示,美国经济大环境差,夜晚没有多少中国人上街吃馆子。唐人街的酒楼如果没有侨团公所的宴席,生意更加难为。酒楼为了不流失食客而推出“平价餐”,还有推出优惠价19.99元的“三菜一汤”,可供三位客人食用。业者表示,现在每家茶楼都“免茶位”,大、中、小店一个价钱,酒楼收费“大众化”,不这样做,食客就不上门。
一家饼店的老板表示,面粉一年前约10元一包,经过最近几个月的连番上涨后,现在要30元一包,而一件西饼只加几分钱,熟客也会有微言,业者恐怕要熬不过现在这个“艰难时刻”。
对于目前阶段,是否是他从业十几年来市道最差的时期,这名老板未置可否,但承认这几个月来是米面油价格上涨得最快时期,前所未有。
外卖中餐馆不乏关闭者
原料价格节节高涨,包括肉类、白米平均售价都比去年同期上扬一倍,大芝加哥地区许多经营小规模外卖中餐馆生意的华人,在这波涨价声中,不乏“应声而倒”的业者,部分苦撑的餐饮东主,则不得不加强物料控管,同时减少人员雇用,以应对艰难时局。
近来芝加哥地区外卖餐馆求售的数量不断增加,一名在芝城北郊经营小型外卖中餐馆的陈姓业者表示,“生意真的太难做了”,他说,郊区外卖餐馆一般都是以老外客人为主,近半年来,股市、房市不振,加上汽油、食品、民生用品价格持续攀升,严重影响消费者外食意愿。
美国西岸白米上涨也使许多餐饮业者成本不堪负荷。据了解,目前芝城华埠地区,虽然不至于出现消费者抢购白米情形,但华埠地区超级市场的白米出货量明显增加,一名华埠广场的食品零售业者说,受到很多亚裔消费者欢迎的泰国香米,涨幅最大,但销售也最好,主要因民众受到预期还会涨价的心理影响,一袋25磅泰国香米,3月底售价为13.99元,4月底则飙涨到18.99元,由于业界预估米价还有上涨空间,每袋售价最近可能突破20元。
为了避免营运成本提高,许多餐馆业者都增购白米存货,一位开餐馆的业者日前到华埠购进20多袋泰国香米,他说,香米价格不断上扬,为了“保本”,只好先多进一点货。
华裔专业人士
受到裁员冲击
向来吸引华裔专业人士蜂拥而入的华尔街,最近几个月来由于次级房贷风暴引发金融业衰退,导致就业机会骤减,众多华人员工面临收入减少、失业和居留身份的危机。
根据纽约市政府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内,金融业的工作机会保守估计将减少2万个。且次贷风暴爆发以来,华尔街投资银行累计已裁员逾数万人,更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的金融业裁员数将逾10万人。
外籍华裔员工之所以担心饭碗不保,其主要原因是根据劳工法和移民法,美国公司在裁员时优先保障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就业权。如此,许多持有H1B签证或正在等待绿卡的外籍劳工,将在裁员潮中首当其冲。
金融界华人去年收入普遍减少,除了高盛等个别公司外,大部分投资银行的年终分红大幅缩水。2007年华尔街盈余仅32亿元,比2006年下跌了80%。
北美华人投资者协会会长楼新跃表示,投资银行业的华裔员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普遍感到担忧,特别是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将被摩根大通收购并大量裁员,导致人心惶惶。
在华尔街德意志银行美国总部任职的华裔部门副总裁汪勤表示,他进入公司近4年,正在公司担保下申办绿卡。他考虑的不是增加收入和职位升迁,而是如何保住工作,以免一旦被解雇后丧失居留身份。
楼新跃说,当前失去工作的协会会员还不多,但各公司裁员是渐进的过程。他说,投资银行的抵押贷款部门受创最重,不仅这一部门的人事紧缩,还会引发数据模型、市场分析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缩减。
在华尔街的花旗银行、李曼兄弟、摩根史坦利、美林等投资银行,为了削减成本,纷纷裁员。贝尔斯登若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购,估计将造成7000名员工失业。而这些公司中总计有数以千计的外籍华裔专业人士。
在外籍华裔金融界人士看来,比失业更可怕的是再就业。整个行业都在裁员,想找到新的同类工作势必更难。
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具体来说,次贷危机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从4初到4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从4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第三、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
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1.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高。
B.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C.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D.按揭买房在美国非常流行,首期付款额很低甚至0首付。
2.关于原文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次贷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危机,这里的“次”是指贷款人的资信条件较“次”。
B. 促使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之一的信贷环境改变,主要是指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融资困难加大。
C. 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是高风险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产生和扩张的具体表现。
D. 次级房贷衍生产品是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产物。
3.下面各项中,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房价下降时,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就会出现信贷危机。
B.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忽松忽紧,导致信贷市场产生大幅波动。
C.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D. 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
4.在次贷产生后,下面的推测相对更有利于避免危机发生的一项是 ( )
A. 在贷款时规定次级按揭贷款人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B. 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再融资,以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
C. 金融机构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D. 在次贷危机即将爆发时,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施以援手,使美元升值、资产价格下降。
参考答案:
1.A(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很低。)
2.C(原文的“大行其道”才能对应其“扩张”)
3.B(原文是“由松变紧”)
[ 10-10-25 15:50:00 ]
作者:秦亚东 杨健
编辑:凌月仙仙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
内容提要: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在确认资产证券化的安全价值并强化风险隔离机制的同时,需要关注资产证券化立法自身缺陷所引起的法律风险。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也是资产证券化技术最成熟和证券化市场最发达的国家。资产证券化的优点不必赘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美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资产证券化的统一立法,而美国法院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判例又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是失败的。[1](P117)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核心,一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风暴正在挑战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凸现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应当有必要注意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特别是法律风险防范。
一、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注释1:在美国,房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优质(prime)贷款,第二类为次优(alternative-A,简称Alt-A或near-prime)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sub-prime)贷款。)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但在其根本上没有离开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因素。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各发达国家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一方面,新的产品不断衍生,另一方面,在规模上增长迅速。在美国,金融机构将证券化产品与不断上涨的住房市场相结合,特别是与住房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贷款)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发展更为迅猛。新的金融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住房贷款业务分工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第一线发放贷款的住房贷款公司和住房贷款经纪公司,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只需要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批量购入住房贷款并加以证券化,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相应产品。这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收入增加,乃至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泛滥相互刺激的景象。可以说,资产证券化的膨胀正是次贷危机得以酝酿的温床。[2](P1)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非常复杂,自然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以概括为法律风险与非法律风险两大类。
非法律危险。其一,信用风险。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没有信用评级,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辉,因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关键一环就是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和政府信用环境。从美国证券市场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欺诈的发生而使投资者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二,金融管理风险。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管理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履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的平衡。如果任一因素发生故障,整个交易可能面临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参于者不能按协议进行交易,设备不能按要求运作如电脑故障,以及交易机制出现故障等。其他风险。诸如政策性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等等。
法律风险。相对而言,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显得更加紧迫。一般情况下,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是建立在财产信托相关法律基础上的,还没有专门的立法(如日本2000年的《资产证券化法》、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规范各个参与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操作风险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另外,我国缺乏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注释2: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是降低贷款的信用成本、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会涉及在标的资产上已有的优先权益,如抵押权益等。即使在资产成为证券化产品的标的资产后,需要明确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及确认优先权益及其先后次序。各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显示,建立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是保证优先权益登记和监管的一个重要实施手段。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资产证券化实践中普遍采用了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以保证优先权益的确立,实施资产转让交易中对债务人的通知主义。),也为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法律风险。我国合同法规定,在债务转让过程中必须通知债务人,对债务人采取“通知主义”,这为资产证券化明确了转让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一般较大,逐一通知债务人带来了操作性上的障碍。确立以公告或登记方法通知债务人的法律有效性,以便利证券化中成千上万债权转让的操作,可以降低此风险。所有这些风险都不是彼此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因交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识别这些风险,分析它们的规模,审查减少风险的方法,以及正确估计那些减少风险的手段的有效性。投资者在任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阅读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中所提供的陈述书、保证书及赔偿文书等文件,了解他们的责任范围,查看是否有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正在肆虐的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资产证券化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导致的。在过去五年,全球金融业增长已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增速是后者的8倍到10倍左右。这是现代金融工具带来的全球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融资产的快速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全球投资者都面临新课题。因为金融创新给全球金融发展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3]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表示由于经济体的庞大,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将不会很严重。然而年初的“中小企业成片倒闭”的传闻开始受到金融决策者的重视,并不惜为此放松了对于信贷的控制,足以证明问题并不简单。[4] 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使欧洲许多国家投资者损失惨重。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分别投资了美国次级债市场。次级债危机消息传出后,这几家银行在A股市场的股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普通股民的资产已有一些缩水。尽管国内的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还是相对安全的,[5]我们不能因次贷危机而否定资产证券化,但我们必须注意其风险性。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中国部分银行相继开办了该项业务,业务规模日益扩大。但鉴于目前市场情况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应强调资产质量,证券化资产以好的和比较好的资产为主。由此,中国银监会2008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发起行要切实落实证券化资产的“出表”要求,做到真实出售,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起行亦要准确区分和评估交易转移的风险和仍然保留的风险,对保留的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这是我国自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来有一个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对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
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读与安全保障
(一)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债权的证券化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在法学本质上体现为债权)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下简称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由此作为支撑,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过程。其内涵一是建立在资产池(asset pool)基础上;二是债务分层(trenching);三是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隔离风险。
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法律过程。[6](P3)证券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而在法律层面上,它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法制环境下体现为各种制度组合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法学上,“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将现有或未来必定发生的金钱债权转化为证券形式的一种融资方式。”[7](P64)这一定义简单明了概括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学本质。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来利用债权,实际上包含了债权转让和权利证券化这两个过程,是综合运用债权转让和权利证券化的结果,因此,资产证券化是债权利用的高级形态。权利证券化除了债权证券化之外,还包括物权证券化和股权证券化。权利证券化产生的原因在于民法关于债权、物权、股权的一般规定不足以应付经常处于流通状态的权利,因此将权利记载在证券上,外观化地体现各关系人的法律地位,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也加强便利权利的行使。[8]权利证券化体现了促进企业活动的安全和迅速化的理念。债权证券化,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扩大债权让与之自由。将权利结合在证券上,让与证券发生让与权利的效力,让与证券极为方便,反复让与即形成流通。
(一)欧美怎么了?
从经济构架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带来动力、公平交易、经济自由和创新等等,但也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难看到,美国和欧洲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即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西方市场经济内部的金融或者货币资本和工业资本(或者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碰撞很激烈,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资本(或者制造业资本)发展到拥有很大份量的金融资本。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来说,当代金融资本已经和昔日的金融资本全然不同。昔日金融就是要为实体经济融资,尽管金融资本也有“投机”性,但这种“投机”性的交易还是和实体经济相关。但在今天的金融资本那里,“投机”本身就变成了主体。金融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是为了更多的为自身“融资”,用钱来套取更多的钱。
当今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已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实体经济还是依赖于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可以脱离和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运作,这是一种单向面的依赖。当今金融资本成为欧美经济的半壁江山之后,金融资本明显呈现出一大趋势即当代金融业不产生就业。金融资本最具有流动性,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资本的特性就是流向可以获得最高回报的地方。因此,很容易理解,在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拯救了金融业之后,美国金融资本并没有意图来扩大国内的投资,拯救实体经济;相反,它仍然流向海外发展中国家,因为在那里,它可以获取远较国内高的收获,这样它不产生国内就业。同时,当代金融业主要是用货币炒作货币,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是高度电脑化的行业。从其所雇用的员工的结果来看,只有股东和少量的技术操控人员(即金融工程人员),不需要传统金融业所雇用的大量雇员。因此,华尔街在不断制造着富翁的同时也在解雇大量的员工。
对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进行干预。对于政府的干预,现在不论哪一派经济学家都没有反对的声音了,争论只在于干预的边界在何处。不同性质的政府,比如,民主政府和专制政府干预的方法和边界显然不同。
在西方,民主政治一直被视为是保护市场经济的最好政体,同时市场经济也被视为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历史上,私有者通过早期市场经济工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成为了旧制度的主要纳税人和债权人,自然要和传统贵族分享政治权力,这是有产者民主的开端。当工业资本产生的劳工群体即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时,这是大众民主的第一步,西方民主从有产者民主转型成为大众民主。随着这种政治的转型,西方经济从赤裸裸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转型成为福利经济。经济上的这种转型不是资本本身的逻辑,而是政治民主化后政府干预的结果。只有在大众民主的压力下,财富分配才成为可能。因为政府就不能和从前一样光站在资方一边,而必须超越有产者的利益,表现为比较中立的立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发展出了劳动者、资本、政府三者之间的平衡。但随着劳动者的增加,由于来自劳动者的选票的压力,政府在劳动工资的提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大众民主下,因为政权的基础不再局限于财富,而是选民的选票,政府很快向民众倾斜。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选票,就很难取得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福利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不得不继续扩张。
高福利需要征更多的税,但是随着以规避纳税著称的金融资本的崛起,欧美国家的税基已经在不断流失。20年来实际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的中产者和资产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但坚决反对增税,而且积极追求减税。在经济体不能创造庞大的财富来支撑福利和公共开支国家又无法增加税收的时候,西方政府就走上了靠国债度日的赤字财政,这就是欧洲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法国、德国和英国等等的跨国公司就已经把制造业和通过产业链的全球化将本国许多中低端制造业转到发展中国家去了,这对本国的就业也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半边江山也已经从产业转向金融,金融业也不产生就业,所以对本国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的失业率总是保持在9%左右。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促使着西方发达国家朝着两极分化趋势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必然导致社会的不满,很多人走上街头抗议就是这种不满的表现。
政府是否可以通过传统的征税方式来对付呢?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对资本缺少有效的制约,如果对富人征税,富人很容易出走他乡,财富流出到其他国家。没办法,民主政府为了对付财政危机,往往选择继续向中产者征税,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不满。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抗议运动也在那里频繁发生。最近发生的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具有指标性意义。
从目前的情况看,没有人知道西方如何应付每况愈下的经济。西方的选择似乎不多。从历史上看,不管是社会危机还是经济危机,最终必然转化成为政治危机。从欧美社会抗议的状况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政治化。
(二)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怎么好法?
在中国,我们情况与美欧不同,1978年以后,我国在中共主导下改革开放,逐渐走上市场化道路,现在处于半统制半市场化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然,发展的代价也很大,比如环境污染、食品伪劣、道德沦丧、官员腐败、官商勾结、奴役劳工、权贵掠夺等等。
当今在我国半统制半市场化下,权贵资本、平民资本和外国资本这三部分就是当今的私营企业的状况,权贵资本在半统制半市场化阶段由于有官方背景享有优先权。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权贵”这类人通过三种方式发家致富了,从1978年到1989年通过倒卖廉价物资发家,从1992年到2000年由于实行部分国有资产私有化,权贵或者利用手中的资金或者从银行贷款低价收购国有资产,重组后上市,又发了一笔;从2001年起到现在利用父母手中握有的公权,或者低价领进工程项目高价转手获利,或者低价买进城市周围的土地然后高价转手或经营房地产又大大发了一笔。这种情况在民主化国家的市场经济下一般是没有的,只有我国或类似我国的国家在专制之下实行所谓的市场经济的才会出现。
在半统制半市场化阶段,迄今为止,中共控制的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有垄断利润和特权,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基本上是高官的子女和亲属。说我国的经济是半统制和半市场经济不仅是因为有权贵企业和有垄断国有企业的存在,还因为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他们优先将资金注入国有企业和权贵企业,破坏市场公平;同时还因为各级政府的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这种半统制半市场化经济,不仅是经济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政治的原因。***制度是这种半统制半市场化经济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一党制的特点是:党国一体化,在中国,中共一个党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所有领域的权力。中共享有专制的特权,由于改革在没有实行民主和法治之下搞所谓的市场经济,所以官员腐败、权贵掠夺、官商勾结等就如山洪暴发一样表现出来了。官员腐败、权贵掠夺和官商勾结这一些现象首先是跟公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制度来限制公权力这是最主要的。人类社会治理的实践和学说发展至今,已经证明了四种制衡权力的有效方式——多党制下的反对党制衡、自由竞选制度下的选民制衡、三权分立下的相互制衡以及言论自由下的舆论监督。这四种制衡就是反对官员腐败、权贵掠夺和官商勾结的最有效形式。
(三)如何根据情况进行改革?
现在有人就失去了理性判断,说什么既然欧美市场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民主政府干预也没能够解决好问题,那么就干脆终结市场经济回到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论调已经充斥了世界各地大小媒体。市场经济真的要终结了?我国经济实力现在能够强劲当然应该归功于近三十三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产生的奇迹,不是“大政府主义”
而是市场化的奇迹。到今天,中国和美欧各国的经济体制差别,不在于政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而是存在于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划在哪里的差别,不是“质”的差别。所以,现在的争论,不是围绕市场经济是否要被计划经济所取代,而是围绕监管的边界要往哪里延伸、延伸多少的问题。所以世界各国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政策选择或者改革。
美国是全球金融风暴的策源地,美国经济本身也蕴藏着深刻的矛盾,必须解决。如今,美国财政部的债券信用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财政开支在未来必须削减。美国既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人群,包括高科技、高等教育、高端制造等方面,苹果、微软、谷歌、波音等大公司比比皆是,但是必须看到,美国还存在着一大批积聚在低端制造业、普通的国内服务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人群,这部分人群是从拉丁美洲国家通过非法移民或投亲靠友进入美国境内的、连英语都讲不好的没有受过良好基本素质训练的新移民,这部分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包袱。
面对这样问题,美国长期形成的高福利的制度安排,导致60%以上的财政支出属于赋权性的财政支出,用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贫困救济、低收入家庭过多的住房补贴等方面。这一切使得美国社会中没有竞争力的那部分人群更加没有竞争力;而这种负担将越来越重,又会反过来作用到高端人群身上,使得他们的税收负担日益加重。
我们看到美国的政界为此争吵的不可开交,双方一直争执不下,以奥巴马为首的民主党人认为,应该增加社会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和解决社会矛盾;而以共和党、茶党为代表的政治家们,却想恢复美国早年以新教徒文化为社会核心的传统经济制度,那就是大幅度地削减财政开支、削减税负,以此刺激经济。
在现有科技条件下,有理由推断,美国经济格局在未来4-5年内很难出现大规模的逆转,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美国的主权债务规模很难在短期内削减。未来四五年美国的基本状况,可能是维持比较低速的经济增长,财政情况继续恶化。在此情况下,在美国的民主政治条件下,美国唯一的政策选择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此带动和刺激经济的发展。
欧元区的状况是一方面德国的制造业及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方是南欧一些竞争力较差的经济体,它们所面临的是必须削减政府福利性开支,既是为了平衡预算和削减债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削减社会福利的方式增加其劳工的竞争力。这些南欧国家必须启动改革程序。
从欧债危机两大主角的任一方来看,欧元垮台对它们都不利。从德国的角度看,如果其重新启用自己的货币马克,则将面临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从正处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南欧国家的角度看,欧元倒台更是引火自焚,因为如果脱离欧元区,它们自己发行货币将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因此,欧元机制不会因为这一次的债务危机而崩溃。
动荡的国际环境给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面对这样一个形势,中国必须做好认真的准备。必须加快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步伐,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外汇储备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态的发展充分说明,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增长,不但不能长期维持,而且早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各级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腐败迅速蔓延和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官民矛盾激化。近年来政府启动巨量投资和海量贷款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开始显现。
中国社会虽然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和权贵资本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样一来,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格局。
这种体制建立后,就出现了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逐渐成长为法治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强化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以及权贵资本力量,使经济的不断增长蜕变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权贵资本主义的联合体。
要避免出现后一种情况不仅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求政治体制改革配套地推进。历史告诉我们,一切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需要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是需要秩序的,是需要透明的规则和公正执法来保障的。所以,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应该配合起来推进。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全球, 对各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一)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在本次危机中, 美联储以利率调节为中心的货币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9.11事件”后, 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为了防止经济过度下滑, 美联储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且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 1%的低利率持续到2004年6月。低利率政策极大刺激了消费与投资, 使房地产市场迅速繁荣, 房地产价格连续上升并出现泡沫。由松到紧的货币政策, 直接导致次贷危机。利率的上升加重了贷款人的还贷负担并提高了借贷成本, 进而抑制了房地产市场需求并出现降温, 使得房价下跌, 违约风险增加。违约率不断上升使得资金链条断裂, 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二) 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角度
美国的次级贷款人由于信用风险低, 其利率往往要高于其他贷款人。面对持续高涨的房价和利润的诱惑, 银行往往将满足优质抵押贷款条件的借款人评定为次级贷款人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 金融机构对提供“零首付”、“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 使贷款违约率大大上升。Dell’Ariccia (2008) 违约大量出现导致次贷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与信贷质量与标准的下降有关。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 资本的趋利性使得新的贷款机构不断涌现, 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 导致信贷标准下降和贷款人承担的风险提高, 而抵押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上升, 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在宽松、乐观的金融市场形势下, 房地产贷款机构将抵押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 转移风险, 这种证券化引起银行中介职能分解, 风险与收益相分离。抵押贷款公司既可以赚取贷款手续费, 又能把违约风险转嫁到债券最终的买家身上, 因此, 房贷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 不负责任地放松了信贷审查。
投资银行等债券发行人购买了次级抵押贷款后, 以其为基础资产发行次级债券, 销售给投资者。为了增加债券的发行量, 债券发行人需要得到评级机构更高的信用评级。并且由证券发行人来支付给评级机构相关费用, 出于生存和赢利的压力, 信用评级机构不得不按照证券发行人的要求, 人为地提高证券的信用评级, 从而获得更为丰厚的佣金。并且评级机构不承担评级错误的责任, 所以高质量的评级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穆迪的CEO雷蒙德·麦克丹尼尔也承认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不断降低评级标准, 没有尽到监管的职责。
证券品种繁多, 包括一些金融衍生产品, 整个过程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发起人和评级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发起人的项目运行报告和评级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真实, 给缺乏金融知识依此来判断的投资者以误导。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次贷危机生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 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角度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大卫·麦考密克说:“次贷危机的确是一场在高度证券化和高度衍生品化的金融体系中, 由金融创新所引发, 因货币政策和政府监管失误所造成的系统性混乱。”
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 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一些金融机构购买MBS形成的资产池, 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CDOs, 再对其进行评级, 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叠不断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 杠杆率也加大。当出现按揭贷款违约时, 基础资产池恶化, 各类衍生品面临的风险则会更大。为了追逐利润, 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但是在金融创新过度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监管不紧反松。
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进而致使金融资产泡沫, 引发次贷危机。美国“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使外部监管滞后, 随着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 “双重多头监管”体制缺陷日益明显, 并且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未能对危机的种种预警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为金融危机的酝酿、发展、爆发、蔓延提供了温床。
(四) 从国际货币体系角度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美国国内的产品类产品供给不足, 需要国际贸易的调节。而对于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对其限制出口, 属于非贸易品, 但是这些又在美国GDP中占比很大, 为了刺激非贸易品的消费, 采用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样贸易品的需求也会加大。这样就会使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 而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为其带来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另一方面, 美元的大量输出使得石油输出国的美元储备也大量增加, 为了保值增值用美元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通过发行债券, 美元又回到了美国。这样就给美国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 面对有限的需求, 金融机构加剧了竞争, 不断降低贷款标准给信用级别较差的借款人, 在出现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时, 导致违约率上升, 爆发次贷危机。
新兴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通过国际贸易对美国的底层劳动力构成竞争威胁, 而这些劳动力是次级贷款者。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底层劳动力的盈利能力下降, 当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时, 违约率不断上升, 资金链条断裂, 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 货币政策的失误、创新过度与监管不利、道德风险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都成为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 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 如果政府等监管结构能够在信贷扩张期, 有效地加以遏制, 以减少道德风险的上升;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信贷投放的规模, 为证券过度创新创造了条件。正如RobinBlackburn所说:“次贷危机是一个金融化的危机, 它是由杠杆、放松监管和金融创新共同缔造的杰作”。
三、结论
通过对次贷危机成因的文献梳理, 人们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 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来防范历史重演。当前我国房价持续走高致使泡沫严重, 信贷投放较大, 尽管我国金融创新不足, 但由于流动性过剩也要加强监管防范危机的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贸易等渠道传导至我国, 给我国的实体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 我国经济发展也暴露了深层次的问题,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出口, 缺乏对国内消费的引导, 采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显得十分重要。此外金融危机使得美元贬值, 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 因此, 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吴慧婧.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 2008 (6) .
[2]、Dell’Ariccia et al.Credit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Evidence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Z].IMF Working Paper, 2008 (8) .
[3]、李培, 周睿.次贷危机根源再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3) .
[4]、翟伟峰, 钟道国.信用评级机构行为与次贷危机[J].经济与管理, 2009 (3) .
[5]、郭炳南, 唐海燕.信用风险、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J].现代经济讨论, 2009 (3) .
[6]、肖辉.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与蔓延[D].吉林大学, 2009.
[7]、殷格非.从次贷危机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缺失[J].WTO经济导刊, 2008 (8) .
[8]、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 2009 (1) .
[9]、刘玉霞.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环境, 2008 (12) .
[10]、王敬花.华尔街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9 (5) .
2007年初以来,美元指数不断走低, 8月初跌破80.00点关口,直至15年来低位79.96点,在这期间,美指仅在5月初至6月中旬有过一波小反弹。促成美元持续走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处“寒冬”,一直困扰市场的美国巨额双赤字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G7(世界7大工业国)默许美元贬值,各国央行选择多元化外汇储备等。除了上述老生常谈的因素外,今年以来影响美元指数走势的最大因素非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莫属。该危机令美国50多家次级贷款机构破产,不仅促成了美元指数下跌,在危机进一步深化蔓延后,数只对冲基金陷入困境,美国金融市场出现震荡,国际股市大幅下跌,更是令外汇市场风生水起,套息交易遭遇了平仓潮,一向走势疲软的日元也因此风光了一回。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曾风光无限
何谓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那些信用等级偏低,未能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向银行或其他贷款机构申请的一种贷款。
在美国,个人贷款者并非向银行而是向抵押贷款公司申请贷款。抵押贷款公司在获得客户的债权后,往往会将此类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做成资产抵押债券(ABS),接着,抵押贷款公司会将那些信用级别较高的ABS(如A级)卖给投资银行,以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并为更多的客户提供贷款。投资银行在接手那些A级的ABS后,再次对其进行证券化,做成担保债务凭证(CDO),而级别较高的CDO(如A++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而对冲基金则偏好那些级别较低而收益较高的CDO。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率,对冲基金还可能使用杠杆工具。因此,对冲基金在获得更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高风险。这样,就形成了下面这么一个链条:个人贷款者——抵押贷款公司(持有抵押房产)——投资银行(持有ABS)——对冲基金(持有等级较低的CDO)。
在2004年美国在调高联邦基准利率前,实链条上的所有人都是赢家。全球互联网泡沫于20世纪初破灭,美国经济受此拖累,陷入衰退。加之,2001年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令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为提振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增加货币发行量的同时,将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大幅调低,至2004年中期,美国的利率被降至1.0%水平。在美联储不断调低利率的几年中,美国房地产持续火热,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促成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链条上各个都是受益者。
链条断裂,一损俱损
在200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成功反弹,美联储逐步调高利率,2006年6月最后一次升息25个基点,之后至2007年8月便一直维持利率于5.25%水平。随着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调升,美国的房地产在2005年触顶,之后持续疲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荣景也逐渐随之烟消云散,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都遭受了损失。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链条断裂,并非是受到外界某个因素一蹴而就的结果,实际上是美国长期的高利率为此危机的爆发积聚了“火药”,在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自然发生而已。
汇市因危机而震荡
当个人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时,美国官方对此态度乐观,外汇市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仅把它当作美国房市不景气的附属产物,对美元的打击有限。而在危机真正爆发之前其实也有很多的征兆。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商——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停牌,美指当天收阴,最高83.97,之后一路下跌。美联储在当月的会后声明中,亦首次停用了“未来政策进一步紧缩”的措辞,预示着美联储的政策倾向转为中性。4月份,美指未出现过任何像样的反弹,5月1日美指最低见到了81.25。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美指下跌幅度逾3.2%。6月25日,《华尔街日报》报料称,美国第二大按揭券包销商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避险)基金大举投资CDO,截止今年4月,损失达到了23%,其债券人纷纷要求基金追加抵押资产。
7月10日,两大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先后发表了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声明,在评级声明公布后,美国债市出现大震荡,本就脆弱的美元再受打击,当天美元/日元最大跌幅逾250点,为今年2月27日以来最大跌幅,英镑/美元再度刷新26年高位至2.0281,欧元/美元刷新历史高位见1.3784。
7月下旬,市场爆出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因投资美国的CDO而遭受挫折,全球主要股市跟随美国股市大幅下挫,套息交易出现大量平仓盘,日元开始大放异彩,特别是在交叉盘中。
7月21日,英国巴克莱银行称,因投资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而面临4亿美元的损失。7月底,澳大利亚最大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透露,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拖累,其旗下的两只高收益基金可能面临25%的亏损;而之前,另有两只澳大利亚对冲基金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而出现巨额亏损。上述消息曝光后,澳元遭遇了强抛压,在三个交易日内,澳元/美元最大跌幅超过400点,澳元/日元更是从106.84高位跌至99.99低点。
8月9日,日元再度发飙,对所有货币均出现大涨,澳元/日元单日跌幅接近400点,英镑/日元一度下跌将近600点。汇市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原因就一个:巴黎银行声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行业出现问题令其基金受到冲击,因而决定暂停旗下三支基金的净值计算。
8月10日开始当周,各国央行纷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缓解信贷紧缩。美联储在9日和10日两天内向金融体系注资620亿美元,欧洲央行向货币市场注资2135亿欧元,日本和加拿大央行也向市场大量供应资金。在各国央行大力出手后,各国股市开始企稳反弹。这令市场风险情绪回升,套息交易平仓暂缓,日元涨势受限。
TIPS
在美国,拥有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向相关机构申请贷款时,所支付的利率水平是不一样的。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5.25%,贷款机构的优惠利率一般是8.25%,信用等级高于660分的个人,可按优惠利率获得贷款;而信用等级低于660分的个人,若想获得贷款,则须支付次级抵押贷款利率,即得付出更高的利率代价。通常,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会比优惠利率高2~3%。
危机终将逝去 现还余波未尽
的确,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及其蔓延给汇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危机刚出现时,遭受打击的仅仅只有美元,因市场预期,这只会拖累美国房市的复苏步伐,而对其他领域影响有限。随着危机涉及范围的扩大,美元持续走软,美指最终跌破80.00点关口,见到了79.96点。
危机加剧后,美国金融市场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美国股市下挫,并泱及外国投资者,这时日元才走上舞台,成为汇市主角,风光了一把。只要事件的发展未波及美国股市,套息交易都将有恃无恐,抛售日元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股市出现大幅下挫时,投资者就宜退出套息交易大潮,以避免损失,或者可选择买入日元,以分享套息交易平仓带来的收益。
但随后爆出更多的基金因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而亏损累累,比如高盛旗下3只投资基金。而国际股市持续走弱,刺激套息交易继续平仓。8月17日,为帮助金融市场恢复有序运行,美联储宣布下调再贴现率50 个基点至5.75%。同时,美联储表示,将调整联邦储备银行的相关操作规定,提供最长30天的定期融资,且允许展期。消息公布后,利率期货显示,FED(美国联邦储备局)在9月降息的可能性达到了100%,甚至不排除降息50个基点。
危机发生,似乎不该造成这么大的严重后果,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拥有次级抵押信贷衍生产品的投资者是遍布全世界的。随着美国金融衍生证券的日益发达,抵押信贷支持证券又和债务抵押证券结合在一起,其规模更加膨胀,其实,风险分散到全球各个角落,而风险一旦发生,也马上蔓延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欧美股市出现强劲反弹,亚洲股市在周一也大幅反攻。全球股市回暖,提升了市场的风险情绪,澳元、英镑等高息货币企稳反弹,日元则部分回吐早前的涨幅。欧元区经济增长也逐渐转为依靠区内的消费带动,对外出口贸易给经济的推动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否则,欧元区经济预计仍会维持近年来的稳定增长势头。而由于日本经济属于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对外贸易是拉动其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且美国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因此美国经济增长温和,对日本经济而言,自是坏事一件。
虽然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造成了全球股市的剧烈动荡趋势,但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却十分有限。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抵押债券的总额为1075亿美元。按通常情况推算,占整个抵押债券比例为15%,中国购入的美国次级抵押债券接近160亿美元,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为1.3万亿美元,还不足以对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造成大影响。因中国股市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度提升,人民币的中长期升值预期,共同支撑了中国股市仍牛头长昂,这可能归功于国家的投资政策和对资本的控制吧。
由此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收紧面对全球股市会产生压力。但是,谁也不好预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给汇市带来的冲击波何时才会终结,但显然,所有国家的央行均不希望看到汇市过度波动。各国央行对汇市的干预终将令汇市趋于平稳,恢复原来的运行态势,汇率的波动还是会由经济基本面所主导。
【08年美国次贷危机】推荐阅读: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06-16
次贷危机原理07-19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09-17
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07-11
人类生存危机05-30
危机与心态06-26
面对危机(素材)06-29
经济危机专题05-25
虫虫危机作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