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推荐9篇)
相信许多人都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2008张笑脸,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肤色,同样灿烂的笑容,同样荡漾的喜悦,组成了一个环形的笑脸幕墙。那一张张此消彼现的笑脸,是心与心相连,是梦与梦相接,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和节日氛围。
由此,我想到了作家林清玄、赵丽宏、董桥、周涛、迟子建等人的意识流叙事散文。这种结构散文的方式与主题照片墙的艺术形式十分相似,蒙太奇式的镜头闪现,反复强化的主题,使行文更有了几分跳跃与灵动,很值得借鉴。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放生鸟》。
放生鸟
林清玄
在泰国清迈有名的古迹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
放生鸟通常是一对,放在一具用细竹子编成的粽形笼里,摆得满地都是,由当地的妇人或小孩看管,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庙前有高僧,专门为那些放生小鸟的游客祈福。
可是任有多少游客,为多少小鸟放生,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出来觅食的小鸟;可惜那些小鸟身上都没有记号,我时常想,有没有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里呢?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的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乡下的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它们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龟甲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放生,它们幸运地回到大海,一再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但是仍然有人放生,刻下自己的名字,飘到大海去。
一再落入轮回的海龟是否有知呢?
这两件在不同时地发生的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海龟缓缓地在水里邀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竞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那时溪边围满了人群,看莲花往溪的远方飘去,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生西方,投胎为人,莲花年年要放,因此在清明时节,就有专卖莲花的人。
是不是有鬼魂因攀到莲花而往生西方,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这些河灯可以引路,使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我童年时看人放河灯,总是到夜半还在河边,看那些灯在孤寂的夜空中,一盏盏熄灭,感到又凄凉又美丽。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死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边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下流,就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这恐怕是千古的大疑问,许多古老的习俗,都一再显示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着天空和大海的辽阔,对着溪河的绵长,对着一切物的有灵,人是显得多么渺小!
可是我们总是希望借着放生的小鸟和海龟,来和天空与海有所联系;借着漂在河上的莲花与灯,能和未知的世界有所沟通。到最后,我们却一再地自问着:它们到底去向何方?由于这些事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响着希望或者忧伤的调子。
我小的时候喜欢折纸船,把它放到河流里,虽然不知它流往的所在,但是心情上却寄望着,它能漂向一个开朗快乐的地方,童年的小纸船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却代表了一种远方的、宽大的、自由的希望。河里有了这种向往,也就有了生命。
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地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地悠游。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
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
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名如其人,文如其名,从这篇文章中亦可窥出一二,禅心禅笔写禅文,禅思禅语蕴禅趣。剖析这篇散文,我们可以得到意识流叙事散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一、意识流动,风行水上
一、从内容上看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 好的作文需要好的细节做填充。“一篇好的叙事散文往往是一幕感人的生活片段和细节”。
如,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中一段描写“我们家的农具, 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 锄头上锈迹斑斑, 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 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 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 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 拾掇得利利索索的, 不似我们家的农具, 一律被堆置在墙角, 任凭风雨侵蚀, 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 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 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迟子建在描写“我家的农具”时着重描写农具的邋遢、老钝, 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农具进行正面直接描写, 并且插入了生动的对比细节让人感到迟子建对自家农具的喜爱, 对美好童年的深情回忆。
二、从结构上看
散文虽然在形式上要求比较松散, 但是对结构的安排, 要求也是较严谨的, 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小桔灯》《枫桥夜泊》《荔枝蜜》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或者情感的变化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 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 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一文的结构正显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用对家乡、对童年的深情为线索, 把一系列美丽景物, 动人画面组合体来。和父亲、家人一块拉犁的场面心酸又温馨, 独自劳作在土豆地时的花香, 还有满园的白的或黄的蝴蝶是多么惬意, 浪漫、辛勤的打猪草在迟子建笔下也变得清新又生动。迟子建将美的场面, 美的细节用精巧的结构连接, 让读者才有了这样的视觉盛宴。
有时, 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可以把一篇语言平淡无奇的文章变成一个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的动人故事, 或者让人浮想联翩的场面描写。可以这样说, 结构的巧与不巧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从手法和语言上看
在文章手法和语言上来看, 散文写作的手法可以分成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三类。在描写手法中最常见的是白描。鲁迅先生说:“少做作, 留真意, 去陈言, 毋卖弄”。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孔乙己, 就是白描的典范。从抒情手法来说最常用的是间接抒情中的情景交融, 美好的景物, 美好的情感最能显现散文的美。修辞方面可用比喻、拟人使文章形象生动, 读者看而不忘。也可用排比, 让文章气势非凡。
散文的语言与手法不可分离来看, 但散文的语言之美绝对不可忽视。一篇文章, 优美的言辞要看平时的练习。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你动心的魅力无限的人与物, 光彩照人的景与象。在自己有心的感悟下描摹出心仪的人与事, 景与物。
仿写很重要, 记下那些美丽不可挡的文字, 通过你的变化让他们成为你笔下灵动的言辞。
如, 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以蔷薇花的感性生动来展现优美的意象, 进而营造绝美的意境。每一节如一片花瓣暗香浮动, 又层次分明。平时学生要多积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段, 采用摘抄的形式积累背诵, 像名言警句, 优美的诗词, 经典的美文段落。同时我们的课本也是好的素材库, 有大量的鲜活的写作素材, 如美的句子、好的实例、不衰的经典。有时用仿写来提高写景运用修辞的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总之, 写作需要有心人持之以恒的积累感悟。
参考文献
[1]孔德普, 魏玉花.主旨·技巧·语言: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语文报:高二版, 2011 (20) .
身边的人
□柴 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回到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國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选自《身边的人》)
写作借鉴
柴静的这次演讲确实有理由获得特等奖。不必听她的声音,只读她的演讲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柴静的这篇叙事散文稿对于中学生写作而言,大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精心选材,用典型激励人
柴静此文精心挑选了四则典型素材。从三十年中走遍西藏各地的有姓无名的中学女教师,到敢于挑战体制陋习的普通律师郝劲松,到真诚为民鼓与呼的政府官员陈锡文,到执着亲民为民的大国总理温家宝,选材角度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典型故事和认真态度相同。这样典型的写作素材,本身就有一种激励读者的强大力量。
二、凸显细节,用真情打动人
要让典型的材料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打磨、凸显人物的某些闪光的细节。文学动人的魅力就存在于细节中。上述四个典型素材中,柴静都用到了语言细节的描写,让人物自道其事,自述其志,一句话就让人物丰满了起来。在写陈锡文时,柴静写他用“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的这个细节,虽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大大增加了表现“真实、真诚、真情”的效果。
三、巧卖关子,用悬念吸引人
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常常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觉得平淡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卖关子。柴静的关子卖得好。试想,如果柴静直接先写“七年前,我采访过温家宝总理”,则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柴静没这样写,她先说故事,说一个老人捐助一个卖棺材的农民五百元钱来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然后,柴静才平静地说:“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个悬念的设置,让读者更深地琢磨那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敲结构,用合力震撼人
作文不能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即便材料本身很精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语段顺序,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表达效果。柴静文中四则材料的前后顺序显然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前三则材料来看,柴静似乎是要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关于温家宝总理的素材却偏偏放在最后而不是第二的位置上。现在这样的语段排序自然构成了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由小我到他人及天下的逻辑顺序,浑然一体,形成合力,震撼人心。
五、深入议论,用思想启迪人
柴静的演讲稿一共五段,前四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无前四段的叙述,当然无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那么,前四段的叙述就没有了落脚点。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以议论为叙述作结,画龙点睛,精辟深刻,高屋建瓴,升华文意。反之,如果删掉最后的议论段,此文几乎就只成了材料的堆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nlc202309090619
【习作展示】
尺 度
□王耕耘
有这样一只小船,船尾有两名船夫。躺在船板上的那位左手搭在横木上,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趾,好像着急地对另一个船夫喊:“快看茶壶烧开了吧!”另一个船夫停下右手摇晃着的大蒲扇,左手轻抚着眼前的小火炉,凝神静气地看着茶壶,像是专心在听壶水烧开了没有。这是明人魏学洢《核舟記》中匠人王叔远用桃核所刻的小舟一角。
有这样一位重度瘫痪者,除了他那还能眨动的眼皮和右手上那三根勉强还能轻点键盘的手指外,他既不能转动一下自己的脖子,也不能动一动他的嘴唇。他生活的全部空间似乎就是身下整天斜靠着的狭小的轮椅,但他却时刻在思考无比浩瀚的宇宙。他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有这样一位诗人,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常态,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是他和家人的无奈。无情的秋风吹走了他那简陋茅屋上的茅草,冰冷的秋雨透过屋顶的缝隙,打湿了床头他那破旧的被子。一夜无眠,诗人在心中吟咏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是千秋诗圣杜甫。
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前后14年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他一辈子献身“有教无类”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也许是某个夏日的黄昏,这位智者有了片刻的悠闲时光,他带着几个得意弟子站在滔滔不息的河水边,沉思良久后,他深沉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是万代师表孔夫子。
短暂的生命可以各有奇异的光彩,用了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便会展示出不同的精彩。精湛的技艺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尺度;对宇宙苍穹深入思考,会给思考者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这是思想的尺度;对社稷苍生满怀忘我的关爱,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心胸的尺度;时光流逝,能让短暂的生命超越自我、死而永生,这是时间的尺度。不妨问问自己:我要带着哪种尺度前行呢?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五十。“尺度”既可以指尺寸、尺码,也可以指评判事物的标准,此文显然是采用了后一个含义。在行文中,作者精心选择了角度不同的四则材料,通过概述和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得简短的叙事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这四则材料全都来自教材之中,自有典型性,而先叙事再点明来由的设悬念法,也增强了可读性。最后一段在叙述的基础上生发精彩议论,点明了“尺度”的不同内涵。而这四种不同的“尺度”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生命的尺度。最后,作者以疑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度过此生?
记叙文与散文的区别:
记叙文侧重于写人记事,要求写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这样做展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什么事情,如何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散文侧重于就一件事情,一个场面或一个景物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我把它叫作由所见、所闻到所想所感。总之,记叙文注重记事,散文注重抒情。
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四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散文的写作注意事项:
一是结构。散文的结构应该是由所见、所闻到所想、所感。也就是写散文的着笔处一定要有“见”或“闻”,然后由此产生联想和抒发感受。这一点在巴金的《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有体现,可以参考。
二是语言。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要美,它的美应该体现在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且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范文
荔枝蜜
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我有一回上树采花,不料让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不轻易蜇人,准是以为你要伤害它;它一蜇你,自己也就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也很可怜,便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当看见蜜蜂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忌惮。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湖水,简直是一幅山水画。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花开时节,满山遍野嗡嗡嗡的,那些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呢。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色泽美,养分高。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朋友送了我两瓶。我一开瓶盖,就闻到一股甜香。我舀了两茶匙放在杯里,加了水,搅拌好,一喝,很有点鲜荔枝味儿。我一向嘴馋,接着又喝了一大杯,不觉动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养蜂场。当时春色正浓,花开得正欢。我一走进养蜂场,就见到成群结队的蜜蜂进进出出,飞来飞去,一片沸沸扬扬的情景。
养蜂员老梁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体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赞叹地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问他:“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收多少蜜?”
老梁说:“能收几十公斤。蜜蜂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它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每回收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从来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只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常常要到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吗?”
老梁摇一摇头说:“蜜蜂是很懂事的,到时候,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头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命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创造自己的生活,等于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燕 子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间,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园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据她本人说:感觉一晚上过的挺快的,也不觉得困,等宝宝的烧退下去以后,才有点困意,这时已经是凌晨了,还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抓紧时间休息了两个小时,看着宝宝退烧了,才安心的上班来。
平时的我们,如果晚上通宵玩闹还可以,如果单单自己一个人熬到天亮,只怕还没有到12点,就困得睁不开眼睛了!母爱是精神食粮,让人忘乎自己,忘记时间,忘记困乏,才20多岁的她,为了宝宝的健康,她可以一夜不合眼,只要宝宝健康成长!这就是母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够一生平安!
无意间翻阅博客时,看到一位博友,也写得是母亲,他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老伴已经去世了,年龄稍大的她,每天都忙于她的菜园子,根据季节种各种农产品,他劝他的母亲,跟他来城里享福,可是她的母亲却执意呆在乡下,守着她的菜园子!
看着年迈的老母亲,很心疼,一直劝别忙于菜园子的事情了,该好好歇歇了,可是年迈的老母亲却说:你每次回来,都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拿东西,我在菜园子里种点农产品,你回城的时候,包里有东西,不至于是空的,让人家笑话,觉得咱们乡下穷。
母亲为了儿子的体面,一直在奔波劳累,可是不曾抱怨过,而儿子却不能够守在母亲的身边,尽尽孝心,让年迈的老母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每天每夜的盼望着儿子归来!
母爱是无法超越的,细微之处见证母爱的伟大,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要常打电话给母亲报平安,让她的心能够安定下来,常回家看看,让母亲看看日夜思念的孩子!多关注父母的身体,而不是父母一打电话,就说:我这忙呢,一会给您打回去!,可是这一忙,就忘记了回电话,孰不知母亲还在那头等着电话呢?
——时光荏苒,转眼便是十二年。常年待在工地虽是职责所在,可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多少有些遗憾。
事件,发生在好不容易轮休到我,正逢难得的晴朗天气,应儿子的要求,我们一家子一起逛超市。刚走上街边的人行道,儿子便说,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然后,在我和妻子前面展翼小跑。看着路上如织的车辆,妻子带着一脸的担忧,扔下我一边喊着注意车,一边跑上去卫护儿子。许是不满意我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走着,于是,儿子便回头做鬼脸鄙视慢腾腾的爸爸。这个小家伙!受儿子欢乐的感染,我兴高采烈的跟了上去。
刚走到超市门口,儿子只喊累,并强烈要求我背他。耐不住孩子的恳求,我笑着蹲下身来,儿子搂着我的脖子,猛的向我背上一蹿,使劲地将两条小胖腿往我肩膀上勾,小家伙明显是想骑“马马”了。只是,这个突然的动作,我并没有心理预备,小胖子重达39斤的冲击力,直接导致了我的站立不稳。想着,我倒了不要紧,可不能伤着孩子。于是,我便不顾身处台阶之上,硬是倾斜着身子横趴了下去。尽管身上的衣服比较厚,冷硬的台阶还是咯得我生疼。想着孩子没事就值了,我很快释怀了。不料,小家伙毫不领情,瘪了瘪嘴,竟然一副想哭的样子!
这让我,升起一种哭笑不得的尴尬来。
看着妻子一脸担忧,我慌忙拍了拍身上沾染的.尘土,表示自己没事,并示意妻子哄哄孩子。哪知,妻子并没有上来哄劝,而是板着脸说,“调皮的小孩子,应该怎么样?”儿子立马端端正正地站好,亮晶晶的眼泪含在眼眶里,撅着小嘴,将脸撇在一边,怯怯的小声回答到“没有糖吃……”“可是爸爸不让我骑马马,是爸爸坏……”儿子的话,瞬间将我的记忆带回到三年前。那一年,才两岁零十个月的“小不点”,最喜欢和我玩的游戏,就是骑马马。彼时,十多斤重、六十多公分高的“小不点”,背起来可一点负担也没有。那次休假的一个月时间,也让“小不点”第一次对他的船爸爸产生了依赖。于是,当我走的时候,“小不点”的眼泪第一次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滴落尘埃……我猛然警醒,原来这一晃眼的三年时间里,来去匆匆的我与上了幼儿园的儿子之间,竟然交集如此的少,以至于,这小子与老爸的互动记忆还停留在三年前!
想到这,我如何不羞愧!自儿子记事起,每当看到一个画面里有船舶造型时,他都会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他的爸爸是船员;稍大一些上幼儿园了,最先学会的简笔画,也是冒着一圈圈烟雾的大轮船,因为,他的爸爸是船员;以至于,如今放在他书桌上的三岁照片,还是他穿着小小水兵服的萌萌样子,因为,船爸爸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所以他所有对爸爸的思念,他都寄托在对船的喜欢上。
关键词:叙事时间 叙事视角 人称 叙事频率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中,作者让人物直接表达思想,人物的意识流反之深刻刻画人物形象。就现代文学而言,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都得到了极大的突破。
凯瑟林·安·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极为擅长意识流的手法。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这篇作品中,作者娴熟地运用多种叙事技巧将老奶奶的意识流进行有机整合,既展现了老奶奶临终前一天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的情感世界,又纵观了老奶奶一生坎坷、坚强、乐观的生活经历。全文通过老奶奶的内心独白,叙述了7个意识流片段,每个片段出现自然,形式参差,长短不一。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对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凯瑟林·安·波特的意识流创作加以分析,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其文本叙事风格与特色。
一 叙事时间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文本,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性的场景,故事发生的物理时间就是一天,但是作者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将小说主人翁韦瑟罗尔奶奶的一生铺展在这一天的意识流的回忆之中。
小说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对文学文本的创作因素需要考虑许多维度,包括情节维度、时间维度、结构维度等等。文本的叙事时间能直接影响作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而后者是指叙事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虚拟时间。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时间有两个,现实的时间和心理的时间。现实的时间就是物理时间,也就是病榻上的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的一天。而心理时间涵盖的范围显然更广,通过老奶奶的意识,以及她脑海中的记忆、思想和情感展现出来的近乎老奶奶的一生,也即老奶奶意识流所到之处,皆是心理时间范围。老奶奶临终前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况,支离破碎的一段段内心独白,一段段意识流,将时间的着眼点从过去拉到现在,又投向未来,在这样的叙述中将现实与虚拟完美结合在一起。整本小说的叙述时间呈现出一个非时序的点射形态,碎片化的呈现,一方面让读者眼前一亮,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让读者在持续阅读中渐次深化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虽然文本的物理时间是一天,是在从清晨到夜晚的顺时序叙述中完成的。但文中老奶奶坚强乐观、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以及她坎坷跌宕的人生则是按照倒叙的顺序通过最主要的三段意识流展示出来的,作者在时间的把握上,由近及远;由现在推往过去;由60岁到老奶奶20多岁的时候:60岁面临死亡时她坚强乐观;婚后养育孩子,料理家务,辛勤持家的格外艰辛;以及20多岁婚前被遗弃的伤心失望。顺序是对当下的叙述,倒叙却能够对故事整体性方面加以有效丰富和完善。倒叙能够凌驾于时间之上,在不影响情节走向的情况下展开叙事。它既能够不用现在时叙述现在时中“无关大局”的一件事,又能够重现整件事情的所有结果。倒叙能够将叙述者从情节中剥离出来,让其以更高的视角,去遥望那些曾经的事,能够让叙述者和读者都更理智审慎,能够更客观地呈现事实,也更好地弥补了意识流片段支离破碎带来的凌乱感,增强叙事的可靠度和真实性。
每一次意识流的产生都离不开外部世界或者身体内部观感的刺激。大脑受到刺激,自然引起内心活动,有时是对外部客观环境的反应,有时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全文共计7段意识流,除了上述以回忆形式出现的三段主要意识流,其余各处穿插了不少幻觉形式的意识流。而这里的叙事顺序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处于弥留之际的老奶奶,意识已经不太清醒,经常产生幻觉。幻觉的产生不是随机偶然的,而是受到一定的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她身体不舒服,可是拒绝医生,这种心理之下竟然产生了:“哈里医生像气球在她的床周围漂浮,浮到天花板上又飘了出去。”科妮莉亚和哈里医生的窃窃私语,为老奶奶带来了情感上的波动,让其回想到了过去管教孩子的种种画面,“想到这儿她真想马上卷起袖管重整家务。”
二 叙述视角与人称
虽然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叙述者始终坚持韦瑟罗尔奶奶的视角,并且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作者能娴熟地转换叙述人称,并将第一、第三人称加以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以第三者的视角呈现韦瑟罗尔奶奶,而且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自我呈现精神世界,进而增强人物塑造的立体化和完整性。
可以说,叙述视角的频繁转换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一大形式特征。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作者波特成功运用该手段呈现了人物难以捕捉的意识活动,把“过去”拉进“現在”的生活,或者把“现在”的状况植入“过去”的记忆,叙述笔法流转顺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令读者感知到的不仅是某一时段发生的事情,更是这些事件反映出来的韦瑟罗尔奶奶的整个一生及其家庭,让韦瑟罗尔奶奶的形象深入人心。这种频繁转换视角的创作手法,使得人物塑造变得更加灵活和立体。
例如,小说中有一段文字,在短短两个段落中出现了四次人称视角转换。作者首先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叙述韦瑟罗尔奶奶经过六十年后,“她的想法改变了,她想见见丈夫乔治”,作者间接地呈现了人物内心世界。随后,作者将人称视角转为第一人称,直接呈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我要让乔治知道,我还是有着丈夫、孩子、房子,甚至都是比以前更好的”、“请告诉他从我这拿走的所有我都再次拥有了,甚至比以前更多了”。在接下来的文字叙述中,作者再次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呈现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的痛苦,“呼吸壅塞就如同一把尖刀刺痛着她,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作者再次以第一人称视角的话语呈现凸显死亡前的痛苦,“好了,快去把医生叫来吧,是我离去的时候了”。至此,作者通过四次人称视角的转换,由间接内心独白的第三人称叙述,到直接内心独白的第一人称叙述,再到第三人称叙述病情痛苦,最后转成第一人称临终痛苦的直接描述,成功塑造了韦瑟罗尔奶奶真实的性格,显得那么丰富饱满、有血有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叉出现,有效消弱了客观叙述和评论所带来的陌生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走进人物精神世界。而第三人称的视角帮助我们看到了老奶奶的迷乱和清晰的想法以及情感,客观地呈现了老奶奶的勤劳和艰辛,不受命运的羁绊。
就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而言,这种叙事人称的变换可以通过老奶奶的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不断变换、有机结合得以完美阐释。如:“韦瑟罗尔奶奶觉得自己的骨头架已经失去了皮肤的束缚飘来飘去,哈里医生也如同气球一般不停地来回飘动。”“亮光闪过她的眼脸,一阵深沉的轰隆声将其吓醒,科妮莉亚,打闪了吗?那是雷声吗?”“我觉得发寒,科妮莉亚。总是躺着会阻碍血液循环的,我已经跟你讲过无数次了。”
在文本叙述中,作者波特采取了与传统完全不同的叙述方法,通过“展示”客观再现故事情境,尽量消除“讲述”的痕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把叙述者拉到幕后,叙述显得更客观。读者可以自行进入到人物的内心,穿梭于人物经历的过去与现在。处于弥留之际的韦瑟罗尔奶奶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她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客观的叙述上的不确定性。在文章开始,韦瑟罗尔奶奶已经神志不清,并认为自己的骨头架在不停飘荡。但她却认为自己的身体毫无问题。而随着死神的逼近,韦瑟罗尔奶奶的意识更紊乱零碎,叙事支离破碎。故事中出现的迷雾、黑暗、那盏被老太太点亮又熄灭的灯,穿梭出现的不同人物,乍看凌乱无序。这些是老奶奶临死前的心理及生理写照,整合在一起,正反映了被情人、丈夫及爱子乃至上帝遗弃的老奶奶试图在混乱和黑暗中建立秩序、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乐观。正如波特所讲的,人生本质上来讲就是混沌的,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行为,就是将那些混乱事物放在一个框架内,然后赋予它全新的价值。
三 叙事频率:单一和重复
顾名思义,叙事频率就是一件事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与叙述者叙述该事件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单一叙事是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最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一件事很少出现第二次叙述。当然,文本中也存在重复叙事,就是对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进行多次讲述,如有关韦瑟罗尔奶奶情人乔治的叙述就多次出现在文本中,年轻时惨遭遗弃的伤痛是她永远无法淡忘和抹除的。在潜意识的自然流露中,她至死都没有忘了这件事和伤害了自己的乔治。
她的意识反复出现早已忘了的乔治,但在临终前,她却非常希望去见一见这个曾经带给她巨大伤害的人。她在内心深处想要让乔治知道没有他的生活,想让他知道她现在过得比以前更好。在其弥留之际,在意识混乱中她想再次看到乔治,希望上帝能够显灵。但她能想起的依然是没有新郎的惨淡婚礼,这是她唯一能够想到的,因为这痛苦深入骨髓、压倒所有。最后韦瑟罗尔奶奶在内心深处大声疾呼:“我永远都不会原谅的。”另一个在老奶奶的意识活动中出现较多的是她早夭的儿子海普西,而这个人才是她真正想要见到的。“她好象自己就是海普西,海普西抱着的孩子原来就是海普西自己”;“老奶奶朝外走,走了很远,寻找海普西”。这个名字,如同最早遗弃老奶奶的乔治一样,在老奶奶死亡之前反复出现在她的意识之中,一次次点题。“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心中充满痛苦和失望,可是现实生活逼迫她要坚强和乐观,要好好管家理事。
韦瑟罗尔奶奶坚强能干,60岁时面对死亡就做好了准备。然而,在多次反复出现的意识流中,在一连串的内心独白中,老奶奶反复地说“我早已把他忘了”;“这孩子是她真正想要的一个”;可最终“我永远不原谅他”,我们看到,韦瑟罗尔奶奶是带着伤恨、屈辱以及遗憾离开人世的。
四 结语
波特的叙事特色,赋予了《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别样的审美色彩和艺术风格。经过作者巧妙构思情节,精心安排叙述时间,巧妙选取叙述视角,娴熟地变换叙述人称,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结合,将老奶奶的一生浓缩于短短的一天。主人公纷繁凌乱的意识流在作者笔下得到有序引导,将这位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一生和她的坚强能干、勤俭持家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纸上,深入人心,完美地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版。
[2]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王涵:《叙述模式与小说的艺术展现》,《群文天地》,2012年第9期。
[4] 辛俊武:《〈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意识流叙述风格》,《甘肃教育学院学報》(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秋天的脚步不紧不慢,缓缓走过来。让自然界的颜色慢慢地发生变化,由绿渐渐变成黄色,一场秋风一地落叶,一场秋雨一阵清凉,风的速度雨的温度。即是自然的力量,也是植物的轮回,即是光阴荏苒,也是生命流逝。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对季节的改变,不应该有过多的感怀,看到层林尽染的五花山,让更加思念去世不足百天的父亲,着实心情一点沉,父亲走的很急,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那是七月一十八日的下午,父亲突然患脑出血,只在医院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医生就把我们几个子女叫了过去,告知了病情,说已没有治愈的希望了,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征求我们的意见,是否继续治疗?我们决定回家,让父亲死在自己家的房子里,土葬。七月二十一日下午,父亲的呼吸停止了,结束八十一年坎坷的.人生,默默地走了。父亲入大为安之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想以后不在有人回应我叫一声爹爹了,巨大的失落感,让我悲痛万分,想父亲这些年被病痛折磨的景象,“去世了”也是享福了,让我感到了一种释怀。
看着埋葬父亲的坟,回想父亲平凡、艰辛、简单的一生,回想父亲长年累月地劳作,无怨无悔、坚毅不屈的性格。顿时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了深深的理解。一次,父亲因腿膝盖痛的厉害,到医院做了“cT”检查,结果发现在膝盖附近有一处陈旧性骨折。造成膝腔积水,我们感到惊奇,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过!家里其他的人也不知道,父亲回忆可能是好几年前,帮亲属用马车拉东西的时候摔的,真的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挺过来的,且从来没有因此休息过,那样的疼痛可以忍受的父亲,让我敬畏。
不幸和艰辛陪伴父亲着一生的生活,我的爷爷在父亲没有出生的时候,就离开人世了,奶奶在父亲刚刚断奶的时候,就改嫁了,把尚在襁褓里的父亲,留在父亲的四大爷家了。父亲是与叔伯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其中的事情,父亲一直不愿意提起,我只是记得,父亲说过小时候给叔伯大姐家放过牛,天冷的时候把脚踩在牛粪上取暖,把手放在牛身上热乎一下,父亲是在没有母爱父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幸运的有一份亲情的关爱,没有被冻死饿死,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二十五岁与母亲结婚,共生八个子女,其中一个女儿三岁的时候夭折了,最小的儿子无奈地送人了,家境一直贫困,勉强度日,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在生产队里赶马车,起早贪黑地出工,农忙的时候,我经常在上学前往地里给父亲送早饭,那个时候农民没有节假日,生产队有干不完的活。记得我们家一直欠队里“三角债”,年底领不到一分钱。如今想起,过年的时候,父亲用纸包好“菊瓣糖”发给我们的情景,倍感亲切和幸福。
单干以后,父亲领着我们种自家的责任田,这时温饱可以解决了,可是家境仍然十分拮据,我们兄弟每个需要结婚时,父亲就着实地“上一回火”,我内心曾经抱怨过父亲,没有像别人那样多赚一些钱,太保守了。其实我错了,父亲身上的负重太大了,在父亲的思想里,不让孩子饿着、冻着、健康地活着,就是父亲的底线。父亲尽了父亲的责任,我又做了些什么?给父亲回报了什么了?父亲遵守了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是一个最好的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把一生的爱无私地奉献了我们,把一生的全部精力消耗在他心中的家了,他不仅仅给了我生命,也教会我如何去做一个“父亲”。
1、完整的事件,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记事时首先要把这件事的六要素,也就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事件的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其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只要简要写明即可,事件的经过应花大力气写具体,这样读者才能明白你的作文里写了些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怎样的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欣欣向荣的都市变成了一座死城。这一刻立即牵动了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时间,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的心都连在了一起,全力抗震救灾。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条理清晰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情,条理非常清楚,叙事非常完整,读者看起来便易于接受。记事时有了具体的材料,就要考虑按什么顺序写:哪些材料放在前,哪些材料放在后;怎么写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清楚明了。一般情况写记事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事情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写作时,可以根据事情的这一发展顺序来叙述,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总有先后,把写作材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发生在前的献血,发生在后的后写,这样写作思路清楚,过渡自然。记叙过程中,一定要写清时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地点转换顺序写。
事情都发生在一定的环境里,有时,随着事情的发展,地点会有变化。在这种情况写,可以按地点的变化顺序来编排材料,使叙述的内容有条理。
3、采用插叙的手法
(1)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2)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3)插叙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乱用插叙,弄巧成拙。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插叙更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为了中心服务的一个片段,而且前后衔接要自然,要界限分明。插叙结束,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
4、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1)详写和略写,必须从写作目的出发,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凡与写作目的关系特别密切的,能够突出主题的主要材料、重点材料,要写的详尽、具体、集中,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主题、突出中心。次要材料则略写,通过交代、铺垫、过渡、照应、补充等,照顾全局,同样为表达主题、突出中心服务。这就要在动笔以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确定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考虑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在行文过程中,详写部分写充实,略写部分写精要。
修改润饰时,考虑详略是否得当。这样,把内容的详略落到实处。
(2)详写不是重复啰嗦,而是精当细致,浓墨重彩。
例如:《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鲁达的三拳,从味觉、视觉、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写出了神韵,而毫无多余之笔。所以,详写就是要从多角度观察,运用恰当地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用墨如泼,写全写细,写深写透,但不能用可有可无的字、句、段,要字斟句酌的好好下一番功夫。
(3)略写不是平淡单薄,而要以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写了一句“那雪下得正紧”。虽然只一个“紧”字,却境界全出,意味无穷,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因此,略写同样要认真对待,花一定的力气。它要求用少量的字数表达必不可少的内容,文字更为准确凝练。
详写和略写是相对而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详在必要之处,略在恰到好处。正如一幅好的山水画,绝不是,绝不是整个画面都满满的,而往往留下一定的空白,有近景也有远景,笔画有疏有密,用墨着色有浓有淡。一篇好的文章,同样要求有详有略,相互配合,详略得当,各尽其能,各显其妙。
5、选材精当,立意新颖,以小见大
文章贵“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文章往往使人望而生厌。所谓新颖,并非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或一般人尚未知晓的新鲜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平常小事。滴水藏金,巧妙挖掘,就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
莫怀戚在《散步》一文中,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可以毫不吝啬地说,《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想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们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因此,在写作时,只要在“新颖”二字上多动脑筋,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6、直接抒情,表达真情实感
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感染人,首先要做的是从自己身边寻找材料,写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是写好习作的一个前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是写好习作的一个前提。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把自己在事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在习作中将喜怒哀乐等情感抒发或者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要想使自己的文章不仅有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能在文章中自然地抒情吗,关键是我们带着感情去观察,体会周围的人事景物,带着感情去描写他们。
【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10-28
读书中的写作意识11-30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12-10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07-07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10-07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07-14
责任意识大局意识06-16
服务意识大局意识09-25
责任意识担当意识09-29
品质意识的培训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