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论文(推荐8篇)
1、Useful Courses for English-teaching include: Psychology, teaching methodology,phonetics, rhetoric, grammar, composition.
对英语教学有用的课程包括:心理学、教学方法论、语音学、修辞学、语法、写作。
2、Specialized courses pertaining to foreign trade: Marketing principle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practical English correspond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oreign exchange, business English.
和外贸相关的专门课程:市场学原理、国际营销学、实用英语函电、外汇兑换、商务英语。
3、Courses taken that would be useful for computer programming are: Computer science, systems design and analysis, FORTRAN programming, PASCAL programming, operating systems, systems management.
对计算机编程有用的课程有:计算机学、系统设计与分析、FORTRAN编程学、PASCAL编程学、操作系统、系统管理。
4、Academic preparation for management:Management: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ory, behavioral science.Communicatio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human relations.Marketing: Marketing theory, sales management.
大学时为管理所做的学术准备: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组织理论、行为学。交际学:商务交际、人事管理、人际关系。市场学:市场学理论、营销管理。
5、Curriculum included: Electric power systems, 90; Signal processing, 88; Systems and control, 92; Electric energy systems, 92; Solid-state electronics, 88; Communications, 94.
课程包括:电力系统,90分;讯号处理,88分;系统控制,92分;电力能源系统,92分;固体电子学,88分;通讯,94分。
关键词:中医语言,中医英语,翻译
1 引言
翻译是一门科学, 有自身的原理和方法论。持不同翻译观的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看法。中国传统医学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体系, 中医翻译是科技翻译, 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翻译, 不是文学翻译, 却又受其影响。科技文献的翻译标准:要根据科技语言的风格和读者对象, 达到内容准确完整, 语言简练规范。因而中医翻译尽可能集多家翻译之说, 吸取各家之长, 博取语言学、文化学和文艺学翻译观, 用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作指导, 探究一套较具体的, 切合实际的, 具有中医翻译色彩的理论和方法。
2 中医语言的风格与特点
在探究中医翻译时, 首先认真研究中医语言 (source language) 的风格和特点, 只有揭示了中医语言的语义特征, 才能正确理解中医医理, 准确地将中医语言的含义转达到译语中去。
2.1 发生学特征
2.1.1 医哲交融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 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 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2.1.2 中西混杂
中医语言中夹杂有许多西医用语, 一些意义并不相同的中西医概念具有相同的语言外壳, 如“伤寒”。中医上的“伤寒”有三层意思: (1) 为各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2) 为感受寒邪而发热的一种病邪; (3) 指冬天感受的寒邪。而西医上的“伤寒” (typhoid) 则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在理解中医语言中借入的西医概念或用语时, 需立足于中医这个使用语域, 摆脱其原有语义的影响。
2.2 词汇学特征
2.2.1 模糊性
中医语言中的“语义模糊”指其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或含混不清, 概念紊乱。中医藏象学说, 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比实际解剖概念宽广复杂, 一些疾病的命名有的以病命名, 有的以症状命名, 病、征、症三者概念不清, 容易产生概念的歧义。
2.2.2 歧义性
中医界有人明确指出“中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具有外延广泛、一词多义的特点, 对某一术语的理解, 在学术争鸣中常有歧义和误会。”对处理中医学中概念的歧义性问题, 只需注意研究上下文的关系并弄清楚一个词在特定使用语域中的特定含义, 概念的歧义词可以解决。
2.3 风格学特征
2.3.1 专业化水平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医语言是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日常用语、文学用语及哲学用语的混合产物, 因此专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 人们已开始摸索用现代语言对中医的医藉进行全面整理, 术语实现国防标准化, 以便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2.3.2 文学色彩浓郁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风格一大特点, 其文体有歌咏、诗赋, 语言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学色彩。
医学语言文学化, 与科技用语力求客观、严密、准确、简练的要求格格不入。要解决中医语言中文学色彩问题, 必须明确中医翻译的原则问题, 解决了原则问题, 就可以确立翻译的程序。
3 中医翻译的原则
目前的中医翻译由于缺少统一的指导原则, 陷入混乱局面。如将“五行”译成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和Wuxing的, 这种混乱局面使读者深受其害, 影响了中医的对外交流。有鉴于此, 从事中医著作英译与中医翻译理论研究的翻译家李照国总结归纳中医翻译三条原则, 实践证明, 这三条原则符合中医翻译的实际, 具有指导意义。
3.1 薄文重医, 依实出华
在翻译时, 如何处理中医语言中的文学色彩呢?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 在翻译古典作品时, 不少人认为, 译文中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必须保持古老的风貌才算是忠实原文。其实, 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古代作家的服务对象是那些与他们同时代的读者, 而不是几千几百年以后的现代读者, 所使用的语言在当时是不会有太多的古味的。由于译作的服务对象也应是与译者同时代的读者, 因此没有必要在译文中保留过时的词语。否则, 翻译的结果就会与原文的交际功能相矛盾, 而真正背上“不忠实原文”的罪名。
奈达关于顺乎自然的对等的论述, 同样适合于中医翻译。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而不是文学或哲学, 因此中医翻译应是向读者传达的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 译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如这样一句话“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的“贼风”无非是指引起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 即现代的科学术语pathogen, 有现成科学术语pathogen, 无须为了保持外国人并不能欣赏的古典文学及哲学而硬译成“thief wind”。对于那些文学化过浓的用语, 还是得“意”忘“形”的好。
3.2 比照西医, 求同存异
中西医这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很大的相似性, 比如对人体结构及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况的认识, 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探讨, 中西医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西医传入中国时, 早期译者正是看到人类文化的共性, 借用了中国传统医学固有的生理、病理知识和用语来翻译相应的西医概念, 力求大同而存小异。若将西医术语一概音译为“哈特” (heart) “斯普里” (spleen) “肯德尼” (kidney) …以示忠实, 会使西医与中国人固有的医学知识格格不入, 妨碍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当然中西医两者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医术语一般是多义的, 西医术语是单义的。因而早期译者在借用中医语言的同时, 采用了音译、直译或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西医术语, 如“淋巴” (lymph) 、“迷路” (labyrinth) 、“灰质” (grey matter) ……在今天中医对外翻译工作中同样可借鉴前人的经验, 借用西医的某些语言来转达中医的概念。
3.3 尊重国情, 保持特色
在中医语言中, 只有一部分用语在西医语言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语, 还有一部分是找不到的。原因在于“语言国情学”。
“语言国情学”理论核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数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 这些词汇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 这就是对应词。但是语言国情学还认为, 一种语言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 如中医基本理论核心阴、阳、气等。这类词汇在一国语言中占的比例很少, 它们却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医还有一部分用语, 从表层意义上似乎在英文中有对应词, 究其深层, 却大有文章, 这一类用语反映在方剂学名称上。“失笑散”是一例, 《医方发挥》对“失笑散”的解释是“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 前人用此方, 每于不觉中病悉除, 不禁欣然失声而笑, 故名`失笑散'”。若对其名称不问其内在的特殊含义, 译成“对应”的英语, 这样不但没有表达清楚中文的含义, 反而使读者产生误解, 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
在翻译中处理上述的词语, 可采用音译法。如将阴、阳译为Yin, Yang, 把气译为Qi, 把“失笑散”译作Shixiao Powder, 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在读者不了解所译概念的含义时, 适当加注。如“失笑散”在文章中首次出现时, 音译名Shixiao Powder, 之后加注:“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对于其它一些具有多种含义的中医概念也可采用此法译释之。
总的来看, 某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词语给以音译是比较合理的。
4 中医翻译的基本程序
中医翻译的程序指的是在中医翻译过程中, 译者对原文语义的解析与转换。下面通过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的实例予以说明。
[原文]
一难曰:十二经脉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 寸口者, 脉之大要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阳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阳。寸口者, 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故法取于寸口也。
[现代汉语释义]
一问:十二经都有动脉, 为何只选取寸口来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变和预后情况呢?
这是因为寸口是经脉的主要大会, 是手太阴经的动脉。人呼气一次脉行三寸, 吸气一次脉行三寸, 一次呼吸脉行六寸。人一昼夜约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 脉周流全身五十次, 漏水计时一百刻。营卫白昼运行二十五回, 夜晚运行二十五回, 合为一周。运行五十回后又会合于手太阴。五脏六腑气血循行始于寸口, 终于寸口, 所以诊脉独选寸口。
[英文翻译]
Question One:all the twelve meridians have their own corresponding arteries.Butwhy only cunkouis selected fordiagnosing visceral diseases as well as for making prognosis?
This is because cunkou is the main convergence of meridians and vessels as well as the artery of the lung meridian.The blood in the vessels flows for three cuns by one exhalation and another three cuns by one inhalation.Therefore, the blood travels for six cuns altogether in one respiration.A person breathes about 13500 times one day and one night., during which the blood in the vessels circulates around the body 50 times and water in the clepsydra descends 100 markings.The ying and wei circulate 25 times one day and 25 times one night, completing one cycle.After 50 times of circulation, ying and wei reconverge at lung meridian.Since cunkou is the place where visceral blood and qi begin and end their circulation, so it is selected as the region for feeling the palse.
4.1 语义结构分析
中医翻译基本程序包括两个“三点一线”:宏观上为古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微观上为语篇分析※语义单位划分※语义转换。要使译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较完整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结构, 语义解析至关重要。
从原文的结构上看, 只有五句话, 但每句话包含的信息密集, 这是中医用语语义结构的一个基本特点。译文对密集的信息进行疏散, 序列定位和主次辨析。从语篇分析出发, 对全文进行了语义单位的划分。
在研究语篇时必须联系其语境, 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 特定的语境创造了特定的语篇, 特定的语篇要求特定的语境。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 同一语言单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张美芳, 2001) 。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用以阐述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规律, 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但在“冲任之脉起于胞内, 阴阳过度则伤胞络……”一语中, “阴阳”却指是sexual intercourse。
译文在选定词义时正是注意了语境在语义的解析与信息的重新组织这方面。先从语篇分析入手对全文进行语义层次划分, 确定该文的语义单位。原文语义单位的序列为:第一句提出问题;第二句对所提问题予以回答;第三句和第四句具有论述寸口之所以能反映全身经脉、脏腑气血活动的原因;第五句归结全文。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语义单位的信息构成及其转换问题。
第一句为疑问句, 但问中有述。译文根据语义表述的层次将其译成一个独立陈述句, 好处是将文中隐蕴的“述意”具体化, 简化了译语, 符合英文文法。
“以决……死生凶吉之法”一语中的“死生凶吉”不是作“表化处理”, 译为:death of life, good or evil;而用“深化”译法, 译为:…diagnosing visceral disease as well as for making prognosis…
第二语义单位意义较明确。译文从语篇分析入手, 将“然”这一语气融入这一因由述式之中, 并由此而承上启下, 对所提问题从总体上作了回答。
“脉之大要会”的“脉”就中医上的“脉”的语义, 不仅限于“血脉”和“经脉”二义, 还有“脉象” (pulse condition) 、诊病 (taking or feeling pulse) , “博动显现于外的脉” (pulsation) 等。
从语篇分析来看, 寸口既是脉之大会 (这里的“脉”显然“血脉”一义) , 又是手太阴之动脉, 气血相济不言而喻。译文将此处之“脉”实含有“血脉”和“经脉”二义译为“vessels and meridians”。
4.2 名词术语翻译分析
难:《难经》中的“难”同“问”语义相通, 将“难”译作question, “一难”译作Question One贴切, 若译作difficulty (困难) 或difficult issue (难题) 则与原义不符。
经:“经”译作meridian, 符合国际标准。在WHO颁布的《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 “经”的英译形式采用是meridian, 而不是国内译作channel。
寸口:“寸口”属一个具体部位, 是一小部分汉语特有的词语, 把其从“共核”词语中分离出来纳入“国情词语”的范畴中是科学的, 采用了音译cunkou。
五脏六腑:根据语言国情学及中医翻译实际, 将五脏六腑音译为five zings and six fus较为恰当。如果五脏六腑不作限定或单独使用, 不必译为zang and fu或zangfu。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要求来看, 以viscera对译“脏腑”是可行的。
寸:这里的“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 音译cun准确。
“手太阴”是“手太阴肺经”的简称, 其实“手太阴”就是“肺经”。译文根据WHO公布的《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译作lung meridian。
营卫:“营卫”指的是“营气”、“营血”、“营阴”和“卫气”“卫阳”。对于“营卫”这样“含多义故”的词语, 意译或释义性翻译都很难完全再现其实际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 音译成了唯一可行之法, 因此“营卫”音译为ying and wei。
5 结语
翻译中的风格论所研究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 (Adaptation) 。中医翻译涉及学科自身的特点、语言和文化差异、译者的知识结构、语言素养和读者的需要这些影响原文的内容 (信息) 有效转换的问题翻译时既反映中医的原义又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是中医英译的目标。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種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傳递中医信息。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4]杨怀远.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48-49.
acupuncture针刺医疗法
amnesia(医)记忆缺失,遗忘(症)
anatomical解剖学的;解剖的
anesthetic麻醉剂
anti-aging抗衰老
antibiotic抗生素
antibody抗体
antidote解毒药
antitumor drug抗肿瘤药;抗癌药
antiviral抗病毒药
arthritis关节炎
asthma气喘,哮喘
asylum精神病院
bacteria缅菌
biomedical生物医学的
carcinogen致癌物
cell membrane细胞膜
cellular细胞的,由细胞组成的
cellulose纤维素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
cholera霍乱
cholesterol胆固醇
chromosome染色体
clinical临床的
clone无性繁殖系,克隆
coma昏厥
contagion接触传染
comea角膜
dehydrate(使)脱水
diagnose诊断
diarrhea泻肚
enzyme酶
epidemic流行病
euthanasia安乐死
excretion排泄,排泄物
gene mutation(基因)突变
gene pool基因库
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
genomic染色体的
glucose葡萄糖
healthy Diet Pyramid呈金字塔状的健康饮食
heart attack心力衰竭,心脏病发作
heterosexual异性恋的
HIV—positive艾滋病测试阳性
homosexual同性恋的
hormone激素
hygiene卫生,卫生学
hypertension高血压
hypnosis催眠术
1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
immunize获得免疫力
incidence发病率
inflammation炎症
inoculation接种,预防注射
insane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的
insomnia失眠(症)
latency period潜伏期
leukemia白血病
malaria疟疾
malignant恶性
measles麻疹
medication添加药物,药物治疗
metabolism新陈代谢
mother-to-fetus transmission母婴传播
multiply繁殖
mutate变异.突变
nauseate呕吐
neurological神经病学的
obesity过度肥胖,肥大
ointment药膏
organ transplanting器官移植
paralysis瘫痪
physician内科医生
plague鼠疫。瘟疫
potency药力
prescription药方,处方(的药)
preventive预防性的
psychiatrist精神病医生
rehabilitation康复,恢复
remedy疗法
removal切除
rheumatoid风湿的;类风湿(性)的
sedative镇静剂
self-medication自我药疗
stroke中风
suspected case疑似病例
surgery外科手术
symptom症状
syndrome综合病症
taint影响,腐化,使感染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
therapy治疗,疗法
toxicologist毒物学家;毒理学家
vaccine疫苗
vein静脉
l veterinary疾病的,兽医的
全面展现中医药特色
雨花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创建中医药特色先进单位国查评估整改汇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医改,体现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的功能,我院通过不断创建中医药特色,形成了一定的创建基础。10月28日全国中医药特色先进单位评估专家小组在区卫生局的推荐下,对我院中医药特色情况做了详细的检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通过此次检查评估,我院自身的中医药特色得到了深化,对于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也为我院进一步提高指出了方向。
一、不断创建硕果丰;
近年来,我院的中医药特色在不断创建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到迎接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检查、评估。每一次成功的创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全面升级。
对于自身来说,我院通过创建中医药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硬件的提升,建成了有浓郁古韵文化的中华名医馆、养生堂;建成了中医特色明显的花神庙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中医内涵的提升,中医项目得到了拓展,形成了特
色治疗项目,如中医对颈椎病、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等;中医人才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从“区域名中医”到“杏林新秀”,中医技术力量得到传承。通过“中医社区化、社区中医化”氛围的营造,百姓更乐于接受中医的干预和治疗。
二、全面提升固根本;
在此次国查评估前,我院针对国家标准对自身进行了全面的自查整改,通过不断的自查整改,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通过检查、评估中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人才队伍的培养,虽有进一步的提高,但人才的技术力量未能达到先进的水平;
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普及,虽然通过“社区中医化,中医社区化”的普及,中医药特色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百姓对中医药特色的知晓率、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甲流、手足口病的防治中,我院的中医药特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医药特色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更多优势项目没有充分体现,如中医药预防保健、医疗、干预、健康服务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对于中医知识培训,过多的注重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和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对于中医药传统精髓有所偏颇,特别是中医药人员的“三基”训练,重点没有注重中成药的辨症内容;
在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设计了很多的中医药的健康方案,举办多样的中医下社区宣传活动等,但是我们的台帐没有将实施、落实情况及时补充到位;
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有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将问题逐一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进一步巩固我院中医药特色的基础。
三、强化整改优举措
评估后,我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发展、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举措:
1.四项举措解决存在问题。
一是全面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加大培养力度,在“区域名中医”的基础上继续外聘有名望的专家,继续加大中、青年中医师的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自身特色的中医人才队伍;
二是全面加快中医项目的拓展,有效的增设一些百姓需求比较大的中医项目,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里,拓展一些推拿、针灸的服务项目;
三是全面普及中医药特色宣教,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大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力度,对于中医药宣教进行及时登记、记录;借宣教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知晓率和满
意度。
四是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医药内涵,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特色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在重点人群中开设多样化的中医药干预,有效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医药特色,充实其内涵。
2.三个突破充分体现优势。
突破传统思路,探索一条社区卫生的中医药特色之路。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从中医药文化、科室、人员、使用、技术、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养生保健、健康教育、设备配备等方面出发,结合二级甲等医院创建的内涵,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让中医药特色更深层次的渗入到中心服务的每个环节从,自内而外的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拓宽思路,通过资源的多样化整合,将现在的中医诊疗设备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从中心至站点形成中医特色一体化的标识,中医特色服务从中心延伸至站点,由站点反射到中心,充分体现少花钱,多办事,让百姓能享受到便利。突破传统观念,走出一条公共卫生的中医特色之路。公共卫生服务与中医预防相结合,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成重要的手段,突破传统中医坐诊的观念,让中医成为公共卫生防御卫士,让中医内涵里加入公共卫生防御的成份,借中医的方式让公共卫生服务更显出中医药特色的味道来,从而体现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服
务,中医药特色重点人群管理,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干预等。突破守旧意识,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医药特色之路。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是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我们借中医药特色发展,全面提升了中心的内涵。下一步,我们突破守旧意识,从二级甲等医疗机构的创建着手,一手抓西、一手抓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
雨花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摘要】中医药作为我国的魂宝,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祖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医药学子与中医文化的传承,引起重视,成为新课题。本文中阐述了中医药学子及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提出了多种想法,相应的策略力求中医药超越现状,再创辉煌。
中医药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医疗界占据市场己十分紧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中医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医并举,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中医药改变现状,超越现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神农尝本草”,自古以来,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医治病求本,中药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些种种却鲜为人知,由于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不够,使大家对中医药产生很多偏差的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应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中医过去在疾病治疗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患者经常是走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全套的医疗检查、治疗未果,才想起中医。在的“非典”中,中医对于这种病因不明,来势汹汹的疾病,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屡获良效,中医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办法防治“非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费用大大节省。不仅在“非典”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来几年发生的甲流、龠流感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
近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屠呦呦老专家的获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如何使中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医“谈恋爱”——热爱中医,不离不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热爱中医,对中医时刻充满爱好与兴趣,才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纵观中医史,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习中医,没有对中医的热爱,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会味同嚼蜡,就无法把中医学好学透。这个比喻打得好,要和中医“谈恋爱”,这样,就会觉得对中医有了一份责任,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最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中医发扬光大,不仅要超越现在,更要超越过去中医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学好中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虽然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能是枯燥的,难懂的,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坎儿,真正走入中医这个殿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丽的宝库。现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熟读《内经》,学好中药等这些基本课程是为以后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师,多临证——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
中医理论课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好了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照样不会看病。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是知识来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径和规律。学习中医犹需如此,只有回归临床实践、所学才能被验证、巩固,才能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推动中医发展。
(四)中医药学子要有时代责任、创新使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1 对翻译原则的思考
中医翻译界的泰斗李照国教授在《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总结归纳出中医英语翻译的三条原则。即薄文重医,依实出华;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
中医多采用古体语言,字斟句酌,语言精练,意义丰富,文学色彩浓厚,在翻译时该如何处理其语言特点呢?奈达曾在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在翻译古典作品时,不少人认为,译文中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必须保持古老的风貌才算是忠实原文。其实,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古代作家的目标读者是古代人,古体语言是当时普遍使用的语言。但生活于现代的译者,其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也是现代人,无需为了刻板地忠实于原文而使用古代文体,只需要用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的语言把文章所指表达清楚即可。因此笔者非常赞同李照国教授的“薄文重医,依实出华”,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传达文章的内容才是翻译的目的。当然,如果能兼顾语言风格实属完美,如果无法做到,就需要舍语言风格而求意义传达了,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了。中医的内容对外国读者来讲已经甚为陌生,如果再加上古体文的风格,不但不能使译文更加出彩,反而影响了读者的理解,实属不妥。
“比照西医、求同存异”是李照国教授提出的第二个中医翻译原则。中医和西医分别来自于东方和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如此,但是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西医传入中国时,借用了很多中医用语,使读者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易于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为西医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置了其顺利通行的保障。在中医英译中,同样可借用前人的做法,借用西医用语来表达中医的概念。这种做法避免了翻译带来的翻译腔和违和感,易于英语读者接受。对于那些中西医均有,但所指不尽相同的概念,可采用释义的方法加以解释区分,久而久之,随着西方读者对中医的了解,其所采用语言的意义也就变成约定俗成的了。
语言国情学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数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反映了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事物和现象。中国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是一样的,因此,中医的一些概念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其相对应的表达,英语亦然。因此,对于中西医共性的内容,中医英译中完全可以比照西医的概念和用语。
另一方面,语言国情学还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的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语,如中医的经、脉、气等概念,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诸如此类的词语,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既不影响英语读者理解,也保存了中医的传统文化色彩。此乃李照国教授所说的“尊重国情,保持特色”的翻译原则。
2 对翻译方法的思考
李照国教授在《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根据中医特点,从语篇角度提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五种基本方法,即深化法、浅化法、轻化法、淡化法、等化法。
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翻译方法均是直译法和意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其中等化译法属于直译,而深化、浅化、轻化、淡化译法则属于意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都是由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的。因此,中医英语翻译不能一概而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于其翻译目的。如果要翻译成一篇科普文章,轻化是最好的选择,轻化过的语言浅显易懂,很好地传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易于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但要翻译成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绝不能把中医理论的精髓给轻化了,否则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翻译中医时,一定要看其预期目的和目标读者,然后决定用何种翻译方法,该轻则轻,该深则深,绝不能一概而论,只有以此,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中医文章。
3 对中医英语翻译前景的思考
中医要想走向世界,就要提高其翻译水平,将其翻译成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英文,使之在世界上享有更广大的读者,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认识中医,学习中医。
中医英语翻译的关键在于对中医的理解程度和对英语的熟练程度。目前,中医从业者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提不出好的翻译方法,翻译工作者又不够了解中医,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太适合中医实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发掘英语专业对中医感兴趣的和中医专业英语基础好的学生,重点培养,让他们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中医。然而,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中医基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难度比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有系统地认识,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大部分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需要加强其中医相关英语的学习,即可具有一定的中医英语翻译能力。假以时日,具有了一定的翻译积累和经验,就能成为中医英译的栋梁之才,这一部分人是中医英译的重点培养对象。只有中医工作者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以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准确表达中医思想,从而更好的让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
摘要: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古典医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医是中国所固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行文风格给中医英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作者针对中医翻译现状,从中医英译的原则、方法和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中医英译,原则,方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照国.医学论文英语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79-88.
[2]李照国.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0-13.
[3]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
[4]李隽.试论中医英语翻译的现状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6):742-743.
[5]Nigel Wiseman.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J].科技术语研究,2004(4):30-34.
[6]牛喘月.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59-160.
[7]牛喘月.早期中医西译者的翻译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4):309-311.
[8]牛喘月.从西方第一次“针灸热”看语言与翻译问题对中医西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1):78-80.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英语 文化传播
一、前言
语言是人类伟大的文明成果,它承载着文化和信息。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语言、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反映特定的文化特征。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全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其形成过程中,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天文、地理、哲学和文学等诸多思想,融汇了佛学、道学、儒学等各家学说的精华。
二、中医药文化的现状
中医中药在中国这一片古老的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应用。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无数的病例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是有效可行的。在治病、防病或养生方面,都是有优势的。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医强势入侵,中医存废论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学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现代科技手段的发明,西方医学对中医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中医药学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路以来,中医中药在各界舆论的夹缝中生存。中医中药一直顶着被指责为不科学的压力。2003年以来,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2011年2月,在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未来十年是实现中医药全面走向国际、在世界范围获得丰富与发展的关键时期。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大。
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讲就是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重要缩影。中国传统文化要发扬和推进,中医药是绝对不能废除的,相反还应大力传播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于发展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语言则是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关键手段。因此,迈出发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脚步,用语言传播文化,达到交流的目的,发展和加强中医药英语是关键。
三、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然而,加强中医药英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理想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应该是既精通汉语包括医古文和英语,又精通中医和西医的全能人才。然而目前从事中医翻译的专家学者要不就是英语专业,自学的医学知识;要不就是医学专业,有一定英语功底。显然都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批中医药翻译队伍是很紧迫的。可以鼓励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师利用自身的英语基础,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有目的地进修医学相关课程,或参加各种医学相关会议与讲座,增长见识和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医学相关课程,鼓励英语专业的学生辅修医学,或者提倡英语专业学生报考医学研究生,积极为我国的中医药翻译事业贡献力量。
第二,中医药英语缺乏统一的标准。例如翻译中医著作时,往往会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中医的概念如“阴、阳”,“虚、实”等,如果仅仅依据字面意义进行简单翻译,无人能懂,因此必须做深层次的阐释。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靠用英语合理翻译来把中医的内涵介绍给世界。英语是中医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利用语言解释和传播文化的功能。
第三,中医药自身理论有待改进和发展。中医药就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而言,应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然而,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它提出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极具人文色彩。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理论建设,克服不足,改进思维模式,走中医现代化道路,让人们从根本上接受中医。
第四,中医药英语教学很薄弱。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国内中医药英语教学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课程设置不全,教学研究质量偏低,中医药英语方面的教师缺乏,学生对中医药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这都需要在国内的中医药高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育力量,使学生和教师都能重视中医药英语,齐心协力改革现状。
四、结语
因此,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除了自身理论的加强、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以外,还需要加强中医药英语语言和人才的建设,只有这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药文化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陈德凤. 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路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 陈媛,姚洪武.中医药对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3] 李璐娜. 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 科技信息, 2008(6).
【中医英语论文】推荐阅读:
中医诊疗论文12-01
中医师承教育论文06-03
山东中医药大学论文06-26
双语教学中医教育论文07-05
中医中药选修课论文07-25
中医针灸推拿毕业论文09-23
中医药统计学应用论文05-28
中医儿科医学实习的实效性论文12-20
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中医诊断试题六07-05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