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木块、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1:看到什么现象?

2: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①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但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桌上有三盏台灯,请同学上前操作台灯的使用

学生操作:一盏灯亮,有两盏灯不亮

引入课题:科学探究

二、探究活动1:台灯不亮的原因

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有几种假设:

可能停电了

可能开关坏了

可能插销未插好

可能灯泡坏了

……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上台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结论

由于灯丝断了、接触不良导致台灯不亮。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探究活动2:人的脚印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脚印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关系。

[讨论]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1):谁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找两个同学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脚印(鞋长度)

问(2):从这两个学生的个案能不能得出结论?

分小组讨论、回答

[强调]:还应测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问(3):怎样记录测量数据?提出的方法有何优点?

(表格法和图象法)

记录有何优点?(便于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同学间讨论交流)

学生对脚印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影视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探究活动1总结的方法,感受脚印探究的意义,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探究活动3:黑盒探究实验

简述: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

在我们研究的脚印实验中,我们可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如:我们生病发烧时,不能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就像手里拿的黑盒子。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里面的东西,对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探究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打开来看看,但很多东西是不能打开的。现在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来探究盒子里装的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

[实验]:探究盒子里装的东西。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学生上台交流,阐述探究过程,检验推测结果

根据推测结果,思考如何使设计方案更完备。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此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发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评析: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是在不断建立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可能是”什么,只有打开才能证明。

举例: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台灯不亮”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脚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通过“黑盒”问题参与了探究的实验,我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二、一起探究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2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学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 篇3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a的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的平方根称为算数平方根.

2 .实数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实数的分类: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无理数定义:

即非有理数之实数,不能写作两整数之比。若将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有无限多个,并且不会循环。 常见的无理数有大部分的平方根、π和e(其中后两者同时为超越数)等。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π、根号2等。

无理数性质: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是无理数 。换句话说,就是不可以化为整数或者整数比的数

性质1 无理数加(减)无理数既可以是无理数又可以是有理数

性质2 无理数乘(除)无理数既可以是无理数又可以是有理数

性质3 无理数加(减)有理数一定是无理数

性质4 无理数乘(除)一个非0有理数一定是无理数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时,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比如:4=4.0,五分之四=0.8,三分之一=0.33333……

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根号2=1.414213562…………

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改叫为“非比数”。

无理数的识别: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关键就看它能不能写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而把无理数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不但麻烦,而且还是我们利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

初中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类型:

(1)含根号且开方开不尽的方根,但切不可认为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化简后含π的式子;

(3)不循环的无限小数。

掌握常见无理数的类型有助于识别无理数。

4.实数的大小比较:用数轴表示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0>负数

( 1 ) 差值比较法:>0>,=0,<0<

(2)商值比较法:若为两正数,则>>;<<

(3)绝对值比较法:若为两负数,则><

(4)两数平方法:如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一一对应。

数a的相反数是-a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a的三次方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一个正数有一个立方根, 一个负数有一个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在实数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同样适用。先算乘方和开平,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规律: 正数的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大的较大。正数的立方根中被开方数大的较大。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4

3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植物种类及特性由胚决定。胚受损不能萌发。

33.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种子不能分成两半

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种子能分成两半

34.有胚乳种子: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无胚乳种子: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注意特点:一般来说,单子叶植物为有胚乳种子(慈姑除外),不能剥皮也不能分成两半;双子叶植物为胚乳种子(蓖麻、柿除外)能剥皮也能分成两半

3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淀粉遇碘会变蓝。)

36.种子萌发时需要的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一不可)

其他条件: 种子的形状 、大小 、饱满程度 及是否处于休眠状态

3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转绿。

3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一般会消失(提供营养)

注:①控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影响因素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②种子萌发时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自身的子叶或胚乳,跟外界无关

③多雨时,土壤中水多,导致空气变少,不利于萌发

39.芽的结构有叶原基(发育成幼叶)、顶端分生组织(使芽轴伸长)、幼叶(发育成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侧芽)等部分。

40.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 和 侧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41.顶端优势:顶芽发育较快,会抑制侧芽的发育。

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42.花的结构

43.植物的一生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植物的种族是在生长时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注:①植物生长的起点从受精开始,不是种子

②雄花只开花不结果

③果实主要食用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5

主备人:

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a、80%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和太阳活动,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b、80%了解月球的大小、表面和环形山。

C、70%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太阳活动和月球表面及环形山

难点: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情感调节

图片:在宇宙中,和地球最亲密的两个‘‘朋友’’

是什么呢?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自学一

自学内容:P127-129“太阳”(5分钟)

自学提示:

1、找出太阳的直径大小,表面温度,中心温度,日地距离。

2、找出太阳的大气层结构。

3、什么是太阳活动,有哪些太阳活动?分别发生在太阳的哪些部位呢?

知者加速:

思考:假如没有太阳,地球将是什么样子?

生活中,太阳能的应用例子

(二)互帮一

• 提示:时间5分钟。起立交流。

1、太阳的直径大小,表面温度,中心温度,日地距离。

2、太阳的大气层结构。

3、什么是太阳活动,有哪些太阳活动?分别发生在太阳的哪些部位呢?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太阳

(四)自学二

自学内容:P129-131(5分钟)

自学提示:

1、了解月球的大小、表面特点及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2、阅读图4-7,找出月面景观和地球有什么不同?

3、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测。

知者加速:

飞行器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天?

(五)互帮二

提示:时间5分钟。起立交流。

1.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_____,但看上去大小却是相似,原因是_____

2.月球表面明亮部分的地形是_____,阴暗部分的地形是_____分别称为____、______.3.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4.议一议:月面景观和地球有什么不同?

(六)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月球

四、当堂检测

五、知识建网

•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

一、“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简介

所谓任务教学,是指在学科或专业的范围内,以某一项或者某一类教学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摒弃了仅仅以主题或者知识点来施教的弊端,以此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统整、深层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实现学习迁移。[1]当前国际上不少理论都主张将教学聚焦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包括范梅里恩伯尔的综合学习设计、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具等。因此笔者为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存在的弊端,构建了“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操作思路如图1所示。

二、“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浙教版九年级“物质的鉴别”专题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根据学情,设计任务

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来教学,课前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精心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宁少勿多,构建微任务

“物质的鉴别”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将这一专题的内容都复习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来逐一分解,设计一些微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教师可以将每个任务都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每张表格包含任务描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对策(思路、涉及的知识点)。

微任务一:

小新家高朋满座,妈妈请小新去厨房拿白酒来款待客人。桌上放着2瓶无色的液体,你有办法帮小新找出白酒吗?

微任务二:

讲台上现在摆放有3瓶试剂,它们分别是硫酸铜、氯化铁和氢氧化钠,你能不用任何试剂就鉴别出来吗?

微任务三:

现有硫酸、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钡、碳酸钠五种无色溶液,怎样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不用任何试剂,你还能完成任务吗?如果不能,看哪个小组可以选用最少的试剂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2.激趣促思,创设趣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兴奋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则需要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科学现象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选取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来创设任务情境。

在本课中,笔者以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蜡笔小新为主角,以小新家招待客人为场景,设计了一个主任务,如表1所示。

3.环环相扣,形成任务链

教师设计的微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难度应逐步提升,针对一个复习主题形成一条任务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课中,笔者就通过三个微任务和一个主任务串起了一条任务链,使任务序列化。即: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两种物质→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三种物质→利用化学性质鉴别多种物质→先确定物质,再利用其性质进行鉴别。以下是三个微任务中为巩固新知而设计的问题。

微任务一:

下列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和氮气———用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D.二氧化碳与氢气———用澄清石灰水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81。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只需选择即可。

微任务二:

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用物理性质: ________。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用物理性质:______。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69。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需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微任务三:

有失去标签的甲、乙、丙、丁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 Cl2溶液、K2CO3溶液、Ag NO3溶液中的某一种。按照表中所述进行的实验和结论推出“丙+丁”的实验现象是(已知Ag2CO3难溶于水)()

A.一定有气体B.一定有沉淀

C.可能有反应但无现象D.可能没有反应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49。知识点:利用化学性质来进行鉴别,难点在于无法直接确定,需要分情况讨论。考虑到Ag2CO3难溶于水,所以可分三种情况讨论。

(二)课中:生为主体,解决任务

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课件出示一些蜡笔小新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小新家高朋满座的热闹氛围“。妈妈请小新帮忙去厨房里拿出白酒来招待客人”。通过此情境的设置来引出三个微任务及一个主任务。

2.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自行设计解决任务的方案,通过实验来验证,并及时填写好任务单中的内容。

3.总结反思,评价任务

整个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提醒,只需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在最后评价环节中予以指出。

(三)课后:自主探究,拓展任务

1.延伸拓展,升级任务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只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留下另一种物质让学生课后通过小组合作来自主完成。课后升级的任务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任务描述: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双氧水。课堂上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剩下另一种物质该如何鉴别呢?

解决对策:此任务建议四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先设计思路,仪器、药品等可以先考虑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来完成,若有需要也可以借用实验室部分药品。

2.留有空白,自设任务

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以教师设计的任务为模版,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观察了解,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些想要探究的任务,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反思“: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成效

与传统复习课模式相比,在复习课中引入“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层面:维持求知欲望,培养综合能力

在复习课中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之后,一改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复习的知识通过精心创设的各种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是“炒冷饭”,复习内容有了新意,求知的欲望也就得以维持了。将同一个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成绩相比较,可以发现高分段人数有增加,不及格的人数略有减少。

(二)教师层面:提升专业素养,锻炼教学能力

“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备课过程中的业务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下功夫,这样能使教师专业知识更扎实、更全面,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第二,有利于提高互动过程中的“公关”能力。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去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心诚意去感染学生。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能力。教师好比是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和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少讲、少问、少板书从而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将课堂魅力留给学生去品味、将学习乐趣还给学生去体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帮妈妈炒菜作文下一篇:结婚的简讯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