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共5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 篇1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于时**未静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 古义:____________

2. 策扶老以流憩 今义:搀扶老人 古义:____________

3. 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古义:____________

4. 问征夫以前路 今义:出征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

5. 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 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4. 辞

归去来兮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乐琴书以消忧( )

2.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3.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4. 眄庭柯以怡颜( )

5. 悦亲戚之情话( )

6. 乐琴书以消忧( )

7. 倚南窗以寄傲( )

8.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 乐夫天命复奚疑!()

4.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6.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参考答案

一、“衡”通“横”。

二、1. 战乱;2. 拐杖;3. 知心话;4. 行人;5. 深远曲折的样子。

三、1. 端起/开弓、拉弓/举起;2. 将要/且,又/扶、持/拿,用/将领;3. 断绝/横渡/全然、绝对;4. 古代的一种文体/辞谢/告别/借口。

四、1. 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2.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 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 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5. 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 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8.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

五、1. 宾语前置句 既然世俗与我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2. 宾语前置句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3. 宾语前置句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4. 状语后置句 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5. 被动句 既然自认为内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呢?

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 篇2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播放第一张PPT)

(二)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 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略)

(播放第三张PPT)

(四)听课文录音

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

(播放第五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

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 什么内容?(作者辞官 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

(播放第六张PPT )

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 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的隐士情 怀。 (播放第七张PPT)

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 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略)

二、课堂实录

(节选)

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 前路, 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 致课堂上 的一系列讨论。)

生:“恨”是遗憾的意思。一个“恨”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师:此句可翻译为?

生:问路人前方的路程,遗憾的是天还是蒙蒙亮。

师:若这样翻译,似乎话未 尽,意未达。陶公到底 “恨”什么?他问路到底问到没有?

生一:问到了,征夫将前方的路指给他看,遗憾的是晨光曦微,看不到家在何方。

师:理由何在?

生一:陶公“虽迷途未远”,但回家的路略有陌生,问路人,表明他归家心切,但晨曦微光,看不见家,他所以 “恨”。

师:应该说有些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二:陶公根本没有问到路人。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

生二:陶公准备向行人问路,遗憾的是天刚擦亮,根本没有行人可问。这样写更能说明陶公思乡 心切。他夜以继日地往家里赶,下了船,上了岸,一时找不到归家的路,想问人,又遗憾太早,没有行人。此“恨”,有不识路之恨,有离开家之恨,与其文中的“迷途”,形成呼应。

师:“只缘君行早,已无早行 人。”这位同学 言之成理,与文章前后没有逻辑冲突,我认为也无可挑剔。

生三:我有不同看法。

师:哦,还有不同看法,我们来听听。

生三:这句话可以是个因果倒置句,陶公归家 心情急迫,遗憾的是下船时天还没亮,他担心耽误行程,所以他决定向行人问归家的路。

师:我还不太清楚,请接着说。

生三:有可能陶公从彭泽回九江的 家,一般乘船 到岸时,天都大亮了。可此次不同,他是随性而为,即时动身的,从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看出他心情愉快,顺风顺水,本想尽快回赶,无奈天未亮,路迷茫, 心着急,于是有了“恨”,想问早行的人,是归心似箭的多此一举。

师:这样一分析,陶公之“恨”,竟有了三种可能。一是陶公问到了路,为看不见家而“恨”;二是陶公没有问到路,找不到行人问路而“恨”;三是陶公因天未亮,走不快而“恨”。

师:同学们举手表决一下,看支持谁的观点多些?

(教师清数了一下,每个观点都有人举手。)

师总结: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与 理解有所 不同, 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代辞赋注重“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只要情感把握准确,陶公问路问到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此问题的剖析,了解到陶公归家心切,真正的恨之所在,可能是自己“心为形役”,误入官场。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看起来 没有完成 预期任务,留了一点 “遗憾”,但这个遗憾却带来很多收获。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是突破了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说到 底是个预 案,它不可能对未来的课堂所发生的情况做到完全的预设。它只是对知识点和知识教授的一个初步 安排。教案是静态的,课堂是动 态的。在课堂上 处理突发 的变故,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课堂“机智”。从某种情况说, 突破原来的教案是正常的;照本宣科是不正常的。课本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 情感得到培养。该“变故”是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有意而为。万物顺势而为,就合乎大道。

二是符合现代 教学理念。《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 标准》中就提倡多元化阅读,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生能对陶公的“恨”有多元表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探异求新的思维,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个培养。

三是对课堂走向进行了控制。“教学设计”具有普适性与预设性,它不可能完全契合课堂。而“课堂教学” 具有针对性与动态性,它才是教学的本真状态。但课堂不是放野马,不能无拘无束地任我行。本课学生的多元回答,均是围绕“陶公当时归家心切”的这份情感。以情感为中心,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不应提出异议。

四是落实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应该 是生发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同时课堂也是有 序的。本课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生成的答案为主,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张扬的空间。同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 现,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的。其实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主持人角色,关键是让学生精彩。

当然本课也肯定有不足之处,正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语文的宽泛性特点,让语文教学尤为艰难,所以课堂若 过于松散,直接效果 可能受到 影响。 但我认为语文不仅为当下考分负责,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摘要:选取《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旨在通过对该课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课例 篇3

[摘要]选取《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旨在通过对该课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0

课例简介:本教学课例选取第一课时为研究对象。课例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组成。“课堂实录”是教学中遇“变故”而讨论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播放第一张PPT)

(二)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略)

(播放第三张PPT)

(四)听课文录音

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

(播放第五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

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

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播放第七张PPT)

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略)

二、课堂实录

(节选)

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致课堂上的一系列讨论。)

生:“恨”是遗憾的意思。一个“恨”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师:此句可翻译为?

生:问路人前方的路程,遗憾的是天还是蒙蒙亮。

师:若这样翻译,似乎话未尽,意未达。陶公到底“恨”什么?他问路到底问到没有?

生一:问到了,征夫将前方的路指给他看,遗憾的是晨光曦微,看不到家在何方。

师:理由何在?

生一:陶公“虽迷途未远”,但回家的路略有陌生,问路人,表明他归家心切,但晨曦微光,看不见家,他所以“恨”。

师:应该说有些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二:陶公根本没有问到路人。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

生二:陶公准备向行人问路,遗憾的是天刚擦亮,根本没有行人可问。这样写更能说明陶公思乡心切。他夜以继日地往家里赶,下了船,上了岸,一时找不到归家的路,想问人,又遗憾太早,没有行人。此“恨”,有不识路之恨,有离开家之恨,与其文中的“迷途”,形成呼应。

师:“只缘君行早,已无早行人。”这位同学言之成理,与文章前后没有逻辑冲突,我认为也无可挑剔。

生三:我有不同看法。

师:哦,还有不同看法,我们来听听。

生三:这句话可以是个因果倒置句,陶公归家心情急迫,遗憾的是下船时天还没亮,他担心耽误行程,所以他决定向行人问归家的路。

师:我还不太清楚,请接着说。

生三:有可能陶公从彭泽回九江的家,一般乘船到岸时,天都大亮了。可此次不同,他是随性而为,即时动身的,从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看出他心情愉快,顺风顺水,本想尽快回赶,无奈天未亮,路迷茫,心着急,于是有了“恨”,想问早行的人,是归心似箭的多此一举。

师:这样一分析,陶公之“恨”,竟有了三种可能。一是陶公问到了路,为看不见家而“恨”;二是陶公没有问到路,找不到行人问路而“恨”;三是陶公因天未亮,走不快而“恨”。

师:同学们举手表决一下,看支持谁的观点多些?

(教师清数了一下,每个观点都有人举手。)

师总结: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有所不同,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代辞赋注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只要情感把握准确,陶公问路问到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此问题的剖析,了解到陶公归家心切,真正的恨之所在,可能是自己“心为形役”,误入官场。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看起来没有完成预期任务,留了一点“遗憾”,但这个遗憾却带来很多收获。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是突破了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说到底是个预案,它不可能对未来的课堂所发生的情况做到完全的预设。它只是对知识点和知识教授的一个初步安排。教案是静态的,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处理突发的变故,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课堂“机智”。从某种情况说,突破原来的教案是正常的;照本宣科是不正常的。课本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该“变故”是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有意而为。万物顺势而为,就合乎大道。

二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倡多元化阅读,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生能对陶公的“恨”有多元表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探异求新的思维,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个培养。

三是对课堂走向进行了控制。“教学设计”具有普适性与预设性,它不可能完全契合课堂。而“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与动态性,它才是教学的本真状态。但课堂不是放野马,不能无拘无束地任我行。本课学生的多元回答,均是围绕“陶公当时归家心切”的这份情感。以情感为中心,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不应提出异议。

四是落实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应该是生发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同时课堂也是有序的。本课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生成的答案为主,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张扬的空间。同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的。其实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主持人角色,关键是让学生精彩。

当然本课也肯定有不足之处,正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语文的宽泛性特点,让语文教学尤为艰难,所以课堂若过于松散,直接效果可能受到影响。但我认为语文不仅为当下考分负责,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为古代抒情散文的选文,旨在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辞”的风格韵味。结合对作者生平志趣的了解,认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并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个个性解读。

二、学情分析

接触《归去来兮辞并序》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其他文学作品。学生的个人经验中,已经对陶渊明的生平、作品风格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作为高中学生,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人生追求和志趣也会有一定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掌握文中“来、胡、奚、而、以、谏、审、三径、容膝、策、扶老、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2.强化朗诵,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结合实际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主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辞赋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五、课时计划

2课时

六、教学思路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初步鉴赏。2.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七、教学具体流程

第1课时

疏通文意 初步感知

(一)课前导学 课前自主预习,包括:

1.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初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思想情感和人生志趣。

(二)课前预习成果巩固

1.请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意和作者人生志趣的理解分别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领会个别学生朗诵中蕴含的情感特点和语言特点,并进行比较。3.结合学生的朗诵情况,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和文意。通过Ppt展示疏通文意中的注意点,帮助学生整理盘点。1.字音

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一稔(rěn)敛裳(liǎn)

2.实词

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 3.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复驾言兮焉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欲何之 4.字形

惆怅 轻飏 遐观 白玉微瑕 空暇 假期 流憩 景翳翳 壶觞 桨棹 哀悼 掉头 遑遑 慌不择路 荒诞不经 装潢 人心惶惶 蝗虫 5.名句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学生根据ppt的提示,自主巩固学习。

第2课时

领悟志趣

个性鉴赏

(一)课堂分组探究

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1.探究的角度提示

(1)文章的抒情手法

A.巧用动词抒怀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

B.写景状物抒情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

C.直抒胸臆咏叹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2)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A.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文中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B.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C.文中虽用了不少典故、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3)认识和评价文中表现的归隐选择

以一分为二的思想,分别认识和评价。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肯定既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A可以从从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的思想入、诗人的成就等方面入手探究

B.从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选择等方面评价。

(二)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交流

(三)总结与拓展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八、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 篇5

G(5-2.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上一篇:家具产品营销策划实例下一篇: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