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1

2.一块长方形铁板的周长是68分米,宽是12分米,求它的面积。

3.王大爷家院子里有一块菜地,它的长是5米,宽是3米,王大爷在这块菜地里种白菜,如果每平方米收白菜3千克,这块菜地共收多少千克的白菜?

4.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三个正方形州的和少了60厘米,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5.一个长方形,长16分米,宽12分米,在这个长方形上尽可能剪下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下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2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活动中加强概念的理解,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聚光灯、放大镜、图形编辑、手写识别等辅助教学工具,设计出层次清晰、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子白板,直观展示,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唤醒、重组、迁移中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对于面积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习面积的概念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适时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电子白板技术的恰当使用就可以使以上思路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交流活动。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个手掌印,猜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印?哪个是你们的手掌印?

师: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大小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将图1掌印色彩填充为图2),摸摸看,你们的手掌面有多大?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图”演示功能,现场师生动手描绘手掌印,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与数学上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再运用色彩“填充”或“涂色”功能形象展示“手掌面是什么?”,由此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布置“请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回归寻找生活中的面积。然后教师从“资源库”中拉出学生找的实物图片并进行演示。最后,小结“像刚刚找出的这些都是物体的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利用电子白板,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予其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子白板的相关功能的运用,可以使数学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了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

活动一:直观观察比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进行比较,出示图3,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变换为图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池与图书馆的面积,哪个比较大?”“聚光灯”功能的使用,从繁杂的情境图片中,忽略次要,凸显主要的信息,可以令学生的注意力及观察目标更加明确,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活动二:演示操作比大小

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直接观察比大小有时并不能分辨,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围绕图3的情境,追问“办公楼和生活区的面积又是哪个比较大呢?”(运用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中拖出办公楼和生活区的图片,如图5)。组织讨论“无法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大,那怎么办?”达成“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一致意见后,教师拖动图片使两张图片重叠,如图6(拖动图片,根据具体操作灵活设置叠放次序为“移到顶部”或“移到底部”)。

本层次活动较好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在稳定的情境下,变式引出第二层次探讨:无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重叠可以清晰比较大小。白板的演示操作,不仅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图孰大孰小,也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活动组织更为流畅。

活动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逐步理解、掌握和内化,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1]。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使其获得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层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进一步挖掘图3的情境价值,设计动手操作比大小的活动。教师仍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情景图中拖出教学楼与草坪两张图片(如图7),讨论“又是两个长方形的比较,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比较呢?”“观察法,无法帮助准确判断;重叠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该怎么比较呢?”交流讨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甚至还可以用贴一贴、比一比的方法,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图8)。

任何教学手段或技术运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贵在运用得当。以上环节,由电子白板营造探究氛围,引发借助实物动手操作,如此就较好地将直观观察与实物操作的价值融为一体,避免过度强调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直观替代动手实践的弊端。

三、善用电子白板,引发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授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工具,将事先画好的两个长方形遮挡,仅露出其中一边(如图9),设问“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分别露出了这样的一条边,你能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不能呀?!老师再给大家露一条,现在呢(拉幕,变为图10)”。进一步启发想象“想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呢?谁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动手比划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瞧(拉幕,呈现图11),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要预防过度强调直观性,而忽视创设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以上环节的电子白板“幕布”工具的使用,比起实物展示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拉幕时,恰当把握露出边的时机和数量能有效引发学生动脑想象、推理,并帮助正确做出判断,较好地突出了学科性,也体现了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

四、巧用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学科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坚持螺旋上升原则,对于“螺旋上升”课程,应该设计出螺旋式的教学安排。[2]在初步理解概念,经过一定的比较面积大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利用“幕布”工具,将两个图形隐藏于笑脸后面,启发“两个笑脸后面躲藏着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它们分别可以分成64格和17格(利用“手写识别”功能写上提示,如图12)。现在能知道了吗?”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之后,揭开笑脸露出隐藏的图形(图13),“是这样吗?为什么无法比较?那该怎么办?”根据学生建议,利用白板的图形“拖动”功能将图形移入方格图中(图14),“现在可以比较了吗?为什么?”最后小结“是呀,用数格子比较面积时统一格子的大小很重要。”

本练习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分成的格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还要注意统一标准,而且还为下一课时《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如此,巧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有效创设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总之,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且信息量大,便于操作。但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必须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科学扬弃的基础上有效使用[3]。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文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电子白板,丰富表象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拓展思维深度。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林锦城,陈著.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02):9-10.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6-72.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3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把它放在镜框里。

学生2:把它塑封。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比鲜段锾宓拿婊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文具盒的表面。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学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平平的。

学生2:我摸到数学书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边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边沿,面要大得多。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鲜镀矫嫱夹蔚拿婊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三角形比圆形大。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3惫槟擅婊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币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

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学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学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薄巴骋槐曜肌钡闹匾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1:图B面积大,因为图B有24格,而图A只有6格。

学生2:我不同意,两个图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单数格子的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新|课|标|第|一|网

通过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小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4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刚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先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到面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面、观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时,还让学生比较,什么才是封闭图形的面积,什么图形才有面积。让学生更深刻了解面积的概念。

二、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的数学时间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出示两个面积一样的长方形,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利用学具动手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个长方形的摆的图形形状不一样,比较不出面积的大小,摆的图形一样,才能比较出两个长方形的大小。通过活动,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学生经历和提议了同意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后,再出示1平方厘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再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厘米,使学生在活动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接着轻松地学习了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得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还想看看自己的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师:(自言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B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6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面积”与“周长”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对此,特意安排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节练习课,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学生了解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本课中,以求黑板四周的长度(周长)和贺卡的大小(面积)作为契基引入,关注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意在深化概念本质,从而达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安排一节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计量单位。并能灵活地运用面积与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以激趣导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亲切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课中,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本节课以始终“比较”为主线的思维方法,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的联系和区别整理成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面积分别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

21dm2

1cm2 各是多大?是怎样规定的?

3.揭示课题:你们能猜到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探索新知

1、探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来看一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内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能摆下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学生小组内交流,操作,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

再次组织活动: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先用直尺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按1厘米为一份,把一条边来分一分,看分了多少份?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量一量,分一分,说一说。最后汇报: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每1平方厘米作一份,平均分成了10份。教师引导把分的点连起来,数一数,分成了10行,10列。

教师引导思考: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并板书:1平方分米可以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试一试:我们用摆和分的方法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你们能找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最后汇报。3.归纳总结,及时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出示: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订正时说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说说如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再结合今天这节课内容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最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8

了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李京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1、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

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两次分一分活动,使学生产生平均分与平均数新旧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拓展埋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1、出示例一(课件)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丽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丽最少。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

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四人收集的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三)加深理解,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四)初步应用,内化提高、解答预设,加以区分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题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设计意图: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五)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 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六)练习:

1、求出7、3、6、4的平均数。

2、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在儿童节这天做小红旗,平均每人做几面?

(1)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共做8面,小芳做7面。

(2)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各做8面,小芳

做 7面。

3、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装有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的水,求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七)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八)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7页“长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教学思路: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次探究活动:一是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二是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这两次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猜测、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1、出示一个长方形,提问:如何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

2、出示一体育场的俯视图。

提出:如何知道这个体育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摆方便吗? 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说明:求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道研究长方形 1

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回顾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作好方法上的铺垫,同时创设用摆面积单位算体育场面积不方便的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体验

1、回顾旧知,引导猜想

回顾: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猜想:长方形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预案一:学生猜测与长和宽有关。

课件出示(长相等、宽不同和宽相等、长不同的两组图形):

(1)

(2)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长一定,长方形的宽越长,面积越大;宽一定,长方形的长越长,面积越大,从而使学生明确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确实与它的长、宽有关系。预案二: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有关。

教师应指出该猜测有一定道理,课下来研究。

(通过猜测、观察,让学生感知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关系,这为后面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否则学生在后面自主操作就没有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

2、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宽之和的2倍,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提供的若干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拼摆4个不同的长方形,边摆边填表,摆完后先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三个问题:

①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怎样摆的?②面积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出

来的?③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操作实验。

三、交流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若出现面积单位不够用的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出解决的方法:A:可以画格子;B、可以只沿着长摆一排,沿着宽摆一列„„

在交流中教师要根据小组的汇报适时追问: ①每行个数与长有什么关系? ②行数与宽有什么关系? ③总个数与面积有什么关系?

④认真观察表中的数据,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长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归纳提升

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长×宽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了每行摆的个数与长的关系、摆的行数与宽的关系,再通过交流,从而很好的理解了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在探索过程中的快乐,同时对于面积单位不够用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测反馈

1、基本练习:

2厘米

6厘米 4厘米

做完后共同订正。、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情境导入时的体育场图,让学生求出面积。

3、课后延伸

教师出示周长一定的一组长方形和面积一定的一组长方形。

3厘米

提出:刚才有的同学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有关。是不是这样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研究。

六、反思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进率,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的黑板、电视机、数学书表面到抽象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封闭图形,通过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等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然后通过比较面积大小,拓展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丰富面积概念的表象,深入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活动,丰富面积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及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对“面难把握,因此我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再经历比较各类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结合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线到面,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感知与理解面积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国旗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平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3.及时练习。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学反思:

面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周长”,对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及其计算已经掌握。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可以这样来说,《面积》是重点更是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的比较准,能够根据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另外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认识和体会面积。感知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首先从导入这块通过布置劳动任务,让学生引发矛盾,感知面的大小,初步感知面,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观察感知面的大小,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摸画中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画字典封面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的概念。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对学生布置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目标不明确,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熊主任指出整堂课设计非常好,创设擦黑板擦展板很好,涉及到老师没讲学生就已经知道面积,这时候老师应该表扬鼓励,不必要纠结。学生会描述面积就行,不必非强调表面。这个是生活中的面积,接下来有一个动作特别好,由实物字典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就是由生活转到平面,转点很好,很巧妙。刚才已经摸过了,这样过度过来比较自然。可以再加一个侧面引申一步

三年级下册数学求面积的应用题 篇11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但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重点: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猜想、分析、验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尺、1平方厘米正方形。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小动物们要召开运动会了,可是,它们却因为一块草地是正方形的,一块是长方形的,究竟哪块草地大,更适合召开运动会而犹豫不决?(电脑出示)

2.看着这么多你喜欢的小动物愁眉不展,你们想不想帮一帮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来实际操作。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题卡1,想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利用这一小袋小正方形,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把你们小组求的结果写在长方形下面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来介绍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求的这个长方形面积,带着你们的题卡和学具到前面来。

生1:我们是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的,在这个长方形里摆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2:我们是这样摆的,沿着长边摆4个,沿着宽边摆3个,就可以看出一行4个有这样的3行,也就是4×3=12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办法?

生3:我们小组是用长×宽来求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师:噢,那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能跟同学们说说吗? 生3:我们小组一开始也是沿长边摆了4个小正方形,沿宽边摆了3个小正方形,后来我们就发现长边摆4个长就是4厘米,宽边摆3个,宽就是3厘米,因此我们就直接用4×3是12平方厘米也就是长×宽来计算的,也是12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小组的方法吗?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小组用摆了12个小正方形的办法来求出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还有的小组沿长边摆了4个小正方形,沿宽边摆了3个,就看出了1行4个,能摆这样的3行,也就是12个小正方形,也是12平方厘米,还有的小组通过摆小正方形,想到了长边摆4个,长就是4厘米,摆这样的3行,宽就是3厘米,就可以长×宽来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闯关游戏,请看第一关:

画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并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第二关:

画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亮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是多少。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第三关,通过画和丈量,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是长方形面积=长×宽,(电脑出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四、寓乐于练,应用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做个练习,好不好?

1、师:(课件)有一个长方形的窗帘布,长5米,宽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看看哪位同学真的是出手不凡,快速做在练习本上(汇报时说想法)

生:3x5=15(平方米)

2、师:同学们都会计算长方形面积,那么我把这个题其中的条件改一下,你还能快速的做出来吗?(课件)如果整个窗帘布的长减少1米,宽不变,现在这个窗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3x4=12(平方米)

3、师:(课件)如果这个窗帘布的长继续减少1米,宽不变,这时这个窗帘的面积又变成了多少平方米?

生:3x3=9(平方米)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这个图形是什么行呢? 生:正方形

师:所以我们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课件)有一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应用结论,解决问题(课件)判断:

1.学生课桌面长10分米,宽4分米,面积是40平方分米。()

2.黑板长3米,宽1米,面积是4米。()

3.一张正方形邮票边长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4.科技楼的占地面积是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400平方米。()

应用:

1.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正方形草地的边长是20米。长方形草地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比较一下这两块草地的大小,看那块草地大,更适合开运动会?

聪明题:

一张长方形纸长19厘米,宽13厘米,面积是多少?怎样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折成的这个最大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折去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课堂总结,升华提高

上一篇:西安首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启动下一篇:无敌小飞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