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1

一.服务立项

(一)项目名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二)服务对象:碧江区“社区青少年”

(三)服务时间:2014.5.26--2014.6.26(共一个月)

二.项目背景

(一)问题与需求评估

1、由于现在大多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比较溺爱,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父母都会满足,对父母形成依赖,导致很多青少年都不能独立自主,有些甚至变成啃老族,导致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变成闲散青少年和失业青少年等。

2、现在很多家庭父母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家庭属于双职工家庭,父母都没时间管教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特别少,导致很多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同时也是对孩子缺乏管教,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很多青少年犯罪。

3、因为现在辍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辍学后有的在社会上闲散着,出现了边缘青少年,同时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

4、由于我国的教育基本属于应试性教育,只重视学业,不重视体育锻炼,很多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弱,同时也养成很多青少年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习惯,导致体质越来越不达标。

5、因为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家庭都比较贫困,形成了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

(二)介入理念与理论

1、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

我国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一大特征是“无法就学”。所以,我们需要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各种特征的科学的青少年教育。比如:道德观教育、法制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2、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时期。如果青少年心理与生理上不同步发展,会导致心理发展的滞后。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情绪困扰、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绪辅导;对已经出现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及时进行矫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3、社区青少年行为矫正

有些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来一些行为问题,比攻击行为、网络成瘾、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犯罪等,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是他们成为了问题青少年和边缘青少年群体。所以我们需要以社区青少年个案为对象,开展个案辅导:一社区青少年家庭为对象,开展家庭辅导;以社区团体为对象,开展小组辅导;一整个社区为对象,开展整个社区工作,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优越的社区环境,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推进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目标

1、了解社区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关注社区青少年不同层次的需求。

2、开展教育活动,对自己的行为有客观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助能力。

3、心理情绪疏导,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

4、针对已经出现的青少年人格障碍,进行矫正,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

5、整合资源(社区、家庭、同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并帮助其确立人生目标。

四.活动安排

(一)招募阶段(2014.5.26—2014.5.28)

1、在社区办公处张贴海报。

2、散发宣传单。

3、社区工作人员在当值时告知参加。

4、我们在和工作人员一起调查时亲自邀请参加。

5、根据小组性质进行筛选组员。

(二)小组开展阶段(2014.6.1—2014.6.21)

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和两个工作者相互认识并制定小组规范。

2、第二次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矫正。

3、第三次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行为矫正反馈。

4、第四次小组活动:工作总结及组员反馈。

(三)资源整合阶段(2014.6.22—2014.6.24)

整合资源(社区、家庭、同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五.所需资源

1、宣传海报

2、小组活动室一间

3、督导一位

4、礼品

5、宣传单

6、电脑

六.活动分工 七.预算 支出项目 数量 金额 海报 2 80 车费 6 240 水 待定 100 宣传单 若干 40 礼品 若干 100 活动材料 若干 100 总计

660

八、监督与评估

(一)评估内容

1.项目策划评估,由社工小组督导对项目策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2.过程评估:评估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变化情况; 3.成效评估:评估服务的效果、服务对象改变情况、满意度,评估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评估项目人力、资金投入情况等。

(二)评估方法

1.项目策划评估:采取征求民政部门和居民意见等方法进行;

2.过程评估:观察社工的活动记录与服务对象每次的活动评语,或是通过现场的观察进行评估;

3.成效评估:督导对项目指标完成情况,人力、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审核,通过直接采访或者问卷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度等

九、预测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解决方法

项目策划不合理 通过小组讨论和听取居委会的意见对服务项目进行修改 资金不足 1)与居委会协商; 2)拉赞助

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1)找出无法完成的原因;

2)与居委会协商调整方案或者延长服务时间 青少年拒绝参与 做好宣传和思想工作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2

如果工党赢得下届大选,每一个19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必须要做50小时的志愿者工作。布朗首相表示,工党的宣言将包含强制参加社区服务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志愿者工作可能包括帮助英国和国外的慈善机构,这项志愿者工作很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

到2011年,年轻人在18岁之前都必须接受教育或培训,而这项志愿者服务计划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之一。首相在写信给《世界新闻报》时说道,他希望社区服务是“每一个英国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的部分”。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对所有人来说更美好的社会。年轻人在19岁之前,应该为社区做出至少50小时的服务贡献。这将建立在我们的学生都具有公民意识的基础上。但由于我设想的社区服务大部份是在校外进行,这还将需要当地的社区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密切参与。”他还补充表示,应当设计一个“明确的认证制度”来为年轻人通过志愿者服务所取得的收获进行认可和评价。

布朗首相去年提出了“全国青年服务”的想法,引导年轻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去年9月,政府正式启动该计划,如果工党再次当选,那么这项计划将成为强制性的服务计划。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活动;教育课程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定位及教育目标,其注重青少年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社区组织与青少年的接触,使青少年对社区的各种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也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关于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活动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社区组织凭借社区力量,运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内青少年实施多种方式的课后教育,进而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过程或活动。其实质是通过社区,为青少年提供课后教育的优良环境、教育辅导及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在社区内拥有可阅读的书籍以及可实践的基地。

二、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原则

1.开放性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原则,是指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组织管理的开放,首先,遵循自愿原则,社区内所有青少年都是教育对象,都可以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其次,教育活动的内容应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而满足青少年对文化的需求;再次,改善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鼓励社区组织与社区学校或个人相结合实行共同管理。

2.实际性

遵循实际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社区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条件、设施、人员及文化等方面的优点,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模式。其次,社区教育活动的推广也要切合实际,应保留社区学校的独特性,采取示范及实验等形式逐步推进。

3.发展性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有利于学龄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通过社区进行课后教育,促使学龄青少年学会做事、求知及共处,从而培养学龄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人文及科学素养,为青少年的今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社区教育课程的类型

1.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信息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任何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广泛的知识中选取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社区教育也不例外,所选取的教育内容必须是真实反映社会文明以及时代精神的,进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社区青少年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自身特点,选择其可接受及乐于接受的教育

内容。

以青少年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与社区生活相结合,设

计适合的教学内容,编排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进度与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例如,社区艺术文化教育、娱乐活动及兴趣小组等活动都属于此类

课程。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

活动是人类获得知识及经验的最初源泉,也是获取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知、培养和创造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如演讲活动、参观及军事训练等课程,在社区教育内容中较为普遍,其教育目标是通过这类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处理、独立思考、竞争参与以及经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切实尊重学龄青少年的需要,从而发挥出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

3.精神文化教育课程

精神文化教育课程是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课程,也称隐性课程,其不指向学科知识,而注重非实体的精神文化教育。社区教育活动中的隐性课程,是指社区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社区学校的卫生、绿化、建筑装饰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隐性课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形的,具有潜隐性及持久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敬业精神等方面。因此,隐性课程是社区教育中较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是教会青少年生存与做人的深层次教育课程,其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社区整合、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

4.综合性课程

所谓综合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矫正与补充,将相近的学科内容重新构建成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龄青少年的开拓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灵活多样的内容来造就学龄青少年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宽厚的知识基础。实践证明,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多科知识为依托,强调青少年的主动参与及亲身体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综合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课程也是社区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课程类型。

总而言之,设置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课程,应加强运用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及综合课程,从而发挥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以学龄青少年的能力、兴趣、需求及经验为基础来设置课程,充分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及综合性,促使青少年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其次,注重运用活动课程,从而培养学龄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再次,重视隐性课程,促使青少年能够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

值观。

社区教育活动是社区与学校之间产生交流与合作的产物,可以将课外教育纳入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创造的优良氛围中,从而提高与巩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斌.关于“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

[2]邓美英,陶风华.关于加强城市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6.

XX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计划 篇4

为了全面提高我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充实其业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做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青少年,现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活动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指导,全面推动我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交流实践提供平台,为构建和谐社区作积极的贡献。

二、活动主题

1、“ 讲文明、树新风”实践活动

2、“环保——从我做起”

三、活动内容

利用节假日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拥军优属慰问活动、故事会、青少年法律维权知识学习、青少年环境保护,社区卫生义务劳动、“节能在我身边”,公益日活动等系列活动。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5

东海花园社区坐落于河北区榆关道和南口路交口,有1839户,5481人。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区青少年综合素质、创造适合青少年的温馨安全的社区环境,东海花园社区于2004年成立了“托起明天”青少年教育基地。基地由社区书记,一把主任任负责人,基地成员包括居委会班子、社区五老队伍、专职教育人员、法律志愿者以及党员志愿者等,登记在册的人员达40多人。社团以服务教育社区青少年,挖掘青少年志愿力量,促进社区家庭和谐为宗旨,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区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知识讲座、文体汇演、快乐营地、社区公益等,内容涉及法律维权、卫生康体、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经过多年的活动和经营,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每次活动都能吸引上百名青少年参加,基地曾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天津市快乐营地大赛的优秀项目奖。

一、注重传统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

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列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爱国电影展播和革命英雄故事会向孩子们讲述我们国家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开展“童心向党”学唱红歌比赛,使孩子在优美的歌声中纪念缅怀先烈,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组织“中国梦 我的梦”科学畅想主题绘画比赛激发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坚定了他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还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五好楷模”、“道德楷模”、五老队伍、优秀共产党员、离休老干部都是孩子们的老师。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道德楷模故事会、讲座和事迹报告等形式,学习了十大美德少年和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回顾了古代名人美德故事,学习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老师们的动情讲解使孩子们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在孩子们中间得到弘扬和传承。

二、加大法律安全宣传教育,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借助社区预青队伍,结合社区青少年维权工作,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健全长效工作制度,整合社区资源。基地吸纳河北区司法所驻社区律师和消防、公安部门的警务人员向青少年开展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案例分析、案件模拟、图片展览等浅显易懂的形式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安全防火知识、逃生避险、自救急救的技巧,增强青少年的法律观念、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我们还结合近年来青少年侵害案件频发的问题,于2013年开展了“护蕾行动 防拐防侵害”安全知识讲座,得到了孩子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缤纷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定期组织孩子们开展文体活动。每年暑期,我们都会举办祖孙同乐趣味体育活动,通过新颖有趣的团体对战游戏和互助游戏,激发孩子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更增进了孩子们与祖辈间的感情,培养他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还注重广泛借助社会资源。天津市河北区团委流动青年宫、天津学大教育、外国语大学附中等都是我们的共建单位。这些单位每年都会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了各种益智玩具、棋牌、机器人、手工编织工具等活动用具。并由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分类分组陪孩子们做游戏,在游戏中更新观念,获得新知,培养孩子们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和热爱。

2012年以来的,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了倡导节能环保的“齐动手 倡环保”系列活动。2012年2月19日举办的节能环保手工制作活动,不仅吸引了青少年参加,更被今晚报作为特色活动刊登报道。活动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解了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启发孩子们主动思考,提出节能环保的妙招。接着,又通过图片竞猜、抢答的方式为孩子讲解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意义,使孩子从小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最后,由社区小垃圾盒折纸、废旧报纸编制花瓶和烟盒制作烟灰缸的教学。

四、提倡社区公益,培养青少年公共意识

每逢节假日前期,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都会组织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包括清整白色垃圾、护绿清整和扫雪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美德。同时也会向孩子们介绍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劳动安全等知识,并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劳动的快乐。

基地也注重培养孩子们关爱他人帮困助困的良好品德。每逢节假日都会组织孩子们到社区孤老、独居老人家中进行慰问,送去节日的祝福和礼物,帮助他们做家务,为老人们送上歌舞表演等。通过以上的活动,既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公共意识、社会意识。

五、注重家庭教育,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变迁,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结合实际,着重开展了家庭教育、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两个特色工作。

从2013年起,东海青少年服务教育基地开展了针对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通过邀请社区教师志愿者队伍和育子成才的家长们现身说法,从家庭教育的方向、途径和内容入手,传授了年轻家长们如何科学把握儿童心理,培养孩子道德观和人文思想,为他们树立了立德树人、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

随着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东海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另一项特色工作。每年都组织社区青少年和街保洁队的子女们一同参加社区活动,更开展了周末学习角,为无暇照顾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分担教育孩子的压力,使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社区,体会社会的温暖,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东海花园居委会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6

二00九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及卫生部等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精神,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探索创新、大胆尝试,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人员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督导监管,扎实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2、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稳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合理、高效和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根据辖区人口总量和居民健康需求,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又好又快地推进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综合、连续、主动服务的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二是合理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预防保健逐步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三是进一步强化综合、连续、主动服务的能力,调整和改进服务方式,重点做好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和残疾人的服务。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提高主要慢病的防治效果。一是进一步健全辖区人群健康档案,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慢病防治服务;二是结合糖尿病、高血压两项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认真开展辖区人群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筛查,并做好确诊病例的规范化管理;三是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评价指标和方法,客观、真实评价慢病防治效果。

5、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岗位培训,推行技术支持,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重点做好全科医师、社区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二是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和鼓励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等机构技术人员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入大医院进修学习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医护人员进入大医院进修学习;四是开展社区卫生管理能力培训,增强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6、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开展以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设施和基础管理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二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引导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三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评估评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四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统计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真实反映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7、拓展思路,探索尝试,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一是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运行管理模式,选择基础

条件较好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二是有步骤、稳妥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试点;三是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四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尝试建立并逐步推进团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五是结合城市惠民医疗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试点并逐步全面推开。

8、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活动的效果。一是根据省卫生厅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创建活动;二是按照有关评审标准,对已经获得示范称号的中心站进行复核评估,促进巩固和提高创建效果。

9、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依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督导和管理;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置标准和条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三是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评审制度,对设置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进行执业评审;四是强化社会民主监督力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和居民满意度测评制度,定期公示和测评。

10、搭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研究。一是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统计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展各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二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定期例会制度,互相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或相关政策的研究;三是适时召开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和推广工作经验;四是充分利用省卫生厅编印的《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信息》,加强与省内其他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信息交流。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7

所谓社区矫正中的专业关系,是指专业社工与社区矫正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其目的在于使服务对象与其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一种合作关系。此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矫正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链接,激发了矫正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矫正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自觉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供协助。专业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矫正对象与矫正社会工作者之间亲切感和信任感的建立,使矫正工作有组织地开展,从而产生促进矫正对象改变的动力。从中可以看出互信是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互信,专业社工与矫正对象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没办法发生。

二、国内外专业关系建立的现状

(一)国外建立关系现状。

在西方社会,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的最早国家之一,其在社区建立“中途之家”,社会工作者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可以在“中途之家”开展服务工作,这对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给予服务者温暖与尊重,促使容易建立专业关系。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政府官员的支持下建立保护司,保护司的工作者也就相当于社会工作者,这些工作人员是由各个社区推荐而来的,这样就可以确保工作者和矫正对象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可以容易地建立关系。在国外,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是制度信任的关系,制度信任并不否认矫正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信任,矫正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是以专业为凭据的,而专业则包含了一系列严格的专业的知识、工作制度及其行业规则等,这些大多数都是相对固定的和普遍适用的,矫正对象以此作为衡量标准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关系。

(二)国内建立关系现状。

在国内,当代的社会结构依然是差序格局,人们更加信任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同时,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体系和实务上社会工作都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广州荔湾区为例,社区矫正机构与NGO组织签订政府采购服务合同,社工机构通过所购买的项目来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期间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是通过司法人员的介绍来进行的,这种专业关系的建立难度相对较大,建立关系不牢靠同时花费的时间较长。以上海浦田区为例,同样是与NGO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同时为矫正对象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工作场所,期间会有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矫正过程,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但要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还需与工作人员建立关系,并且政府工作人员参与使与服务对象建立的关系有进一步扩大。

我国学者王思斌教授指出,建立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沟通理性之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的实际利益出发的。但是从国内现状来看,专业关系的建立缺乏过程的细化,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方法,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或成熟经验。总体来说,在实践中往往靠学习国外经验与同自己以往经验的修正应用,此种情况下就会遭遇建立关系的难题。

三、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难点

(一)个人方面。

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快速发展,罪犯的标签贴在矫正青少年的身上,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生理健康的发展。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我认知能力较弱,无形中自我就把“犯罪”的意义放大,觉得自身与同龄人存在差距,内心会产生自卑,同时就会产生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对外界的人产生距离感,来保护自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压力,会导致矫正的青少年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难度加大,对于要帮助自己的人会产生抵制心理,这就为社会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关系带来了难度。

(二)家庭方面。

矫正青少年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就存在保护作用。处于矫正的青少年是受司法保护的,其犯罪行为也要进行保密,这样作为父母就更加替孩子的犯罪行为进行保密,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孩子的犯罪事实。社会工作者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把孩子交给一个陌生人去帮助,这就让父母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敌视,为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同样带来难度。

(三)司法人员方面。

社会工作者帮助矫正的青少年前提是需要通过购买政府的项目,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才能去帮助矫正青少年。在矫正过程中,每次的服务过程需和司法人员沟通,并且每次矫正服务司法人员需到场。司法人员参与的矫正服务,无形会对矫正的青少年造成压力,使其有话不敢说、有话不能说。与司法人员关系的处理也是社会工作人员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的难点。

四、与社区矫正青少年的专业关系之建立

笔者将通过自己所接触个案,来说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并要阐明建立关系的特点、要素和技巧。

案例:2015年7月12日,作为一名社工的笔者在司法工作人员王某的陪同下,前往xx社区,去帮助一名司法矫正青少年小宇(化名)。由于提前通知,小宇和其父母在家里等候。沟通所要给小宇提供的帮助及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成目标一致。由于事前已经了解小宇的犯罪过程,在这里只略作介绍,小宇17岁,高二学生,和同伴持刀抢劫在校大学生,但是小宇只是作为从犯,并未直接参与抢劫过程,因此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被执行社区矫正。第一次见面,笔者和小宇坐在卧室,小宇低着头很紧张,笔者先做了自我介绍,告诉小宇自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此时小宇微微抬头看了笔者一眼,比较好奇。然后让小宇介绍一下自己,说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所读学校。接下来笔者跟小宇聊了一下他的兴趣爱好,他说爱打篮球和打游戏。当说到打篮球的时候,小宇开始滔滔不绝,但是自从出事以后再也没机会打篮球。笔者觉得篮球是建立专业关系的起点,就承诺下周日带他去学校打篮球,他显得兴奋不已。在第二次见面之前,与司法人员和小宇的父母沟通,他们允许带着小宇到大学打一次篮球,班里同学和小宇来了一次篮球赛,小宇很开心,带着他回家了。第三次见面,小宇和笔者主动说了他的犯罪过程和原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笔者清楚地知道,和小宇建立关系成功了。

(一)建立专业关系的特点。

1. 达成共同目标。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矫正服务,与司法机关达成服务目标。在给小宇提供服务时,已经和司法所所长王某说了服务计划,共同达成目标。王所长才通过服务计划,同意笔者对小宇开展矫正服务。二是当第一次与小宇的父母接触时,笔者就把服务目标与小宇父母阐明,小宇的父母同意笔者的服务目标,才让笔者对小宇开展服务。

达成共同的目标,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链接点。只有与矫正的青少年的监护人和司法工作人员达成共同的目标,才方便协调资源,得到支持,为与矫正青少年建立关系奠定基础。

2. 以矫正青少年的利益为主体。

服务过程中,不能损害矫正青少年的利益,要从有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进行服务。和小宇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直接去问小宇所犯何事,而是了解小宇的兴趣爱好,同时找到适合他心理上可以接受的帮助方法。第二次见面,则是通过他喜欢打篮球的方式,找到这种既对小宇身体健康发展有帮助,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交流的方法,与小宇建立关系。符合矫正青少年的利益是与其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找到符合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方法,则可确定建立关系的重点方向。矫正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陌生人是抵触的,但是找到有益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利益点,则可直接有利地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3.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体现在服务的整个方面,是建立专业关系的重要保障。一是能通过自己的服务方案,购得政府项目,从这点可以看出,政府肯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司法工作人员也放心将矫正青少年交给社会工作者去帮助。二是对于矫正青少年的父母,在阐明自己的服务方案和服务目标时,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使其父母相信确实自己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三是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自始而终都以矫正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用平等、尊重、个别化等专业方法去对待矫正对象,让其信任社会工作者,有利其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

(二)建立专业关系的要素。

1. 沟通。

社会工作者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必须要进行沟通,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递二者直接的信息。当笔者向小宇介绍自己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时,笔者向小宇传递的信号是我和你是同龄人,咱俩交流无障碍。小宇听到这个信息是从低头到抬头正视笔者的过程,用肢体语言告诉笔者,我俩是平等的,咱们是一样的青少年,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慢慢开始关系的建立。与矫正服务对象准确沟通想法和感受是建立关系的第一要素,通过两者间信息的传递,交流信息从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关系建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就是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矫正对象有了沟通才能方便建立专业关系,才能使双方可以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服务。

2. 关心。

建立专业关系,需要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关心。服务过程中,小宇喜欢篮球,但没机会去打篮球,笔者觉得应该满足小宇的要求,通过征得其父母的同意,鼓励他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校园打一场篮球赛。通过关心小宇的需求,帮助他完成自己的需求,这样有助于其相信笔者可以帮助他,有利于小宇慢慢消除与笔者的距离感。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关怀是必要的,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关怀的重要体现。帮助服务对象找到需求,在可行的范围内,帮助满足需求,这就有利于矫正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慢慢产生熟悉感,专业关系也会逐渐建立。

3. 信任。

信任是让社会工作者与矫正服务对象彼此相互信任,可以让矫正对象放心地去接受帮助。第三次见面,小宇主动跟笔者谈起他的犯罪过程,这就表明小宇信任笔者,至少会相信笔者能替他保密,同时也能帮助他。这样的信任是通过前两次见面逐渐形成的,信任建立的成功也就是笔者与小宇专业关系建立的成功。青少年矫正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就是建立关系成功的重要体现。矫正对象把自己交给社会工作者,双方通过合作,使接下来的服务得以开展。信任的建立过程同样是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的缩影,矫正对象与工作者建立了信任,就表明二者建立关系的成功。

(三)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1. 同感。

所谓同感就是一个人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情感与其经历中的能力,即为能够服务对象的情感和生活,犹如自己身在其中,但在这个过程又不会失去自己的能力。同感是社会工作者努力、积极主动进入青少年矫正对象的生活中,在不丧失自己的立场的前提下,感受矫正对象的处境,并用这种理解帮助矫正对象提升能力。正如在帮助小宇时,笔者把自己想象成小宇,从自身理解小宇对篮球的渴望,才会有篮球赛作为笔者和小宇建立关系的突破点。增进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同感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没有与矫正对象接触之前,通过之前了解矫正对象的资料,假想自己是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帮助增进与矫正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在与矫正对象接触时,通过矫正对象的谈话找到假想自己就是对方,通过自己的感受找到对方的需求,来增加对矫正对象的同感。

2. 尊重。

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要关心、关注青少年矫正对象的一切,并能够向矫正对象传达温暖与尊重。在和小宇第一次见面,笔者先主动介绍自己,平等尊重和小宇进行交流,而不是采取以上对下的方式交流,在一个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尊重矫正对象,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对方,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技巧。通过尊重去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帮助提升对生活的愿望,以及愿意接受帮助的意愿。尊重矫正对象,也是社会工作者对自身本职工作的一份尊重。尊重服务对象的同时也会得到服务对象的尊重,这样就方便建立专业关系。

3. 积极主动。

社会工作者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和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你对矫正对象有兴趣,去帮助他。在和小宇见面时,笔者是主动来介绍自己,让小宇减轻陌生感。积极主动的方式,与矫正对象拉进距离,容易建立专业关系。研究显示,积极主动的态度会促进二者的沟通,减少矫正对象的紧张情绪。积极主动并不是意味着对矫正对象支配和控制,而是在恰当时间用恰当的方式给予矫正对象适当的回应。社会工作者要以矫正对象为中心,鼓励他们对自身积极探索,同时也得让矫正对象感觉社会工作者与其是在一起的,积极寻求资源协助,以回应矫正对象的需求,有利于和矫正对象建立关系。

五、结语

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尤其,实践经验最为欠缺,笔者通过自己的个案经历,对个案材料加以整理,发现建立专业关系之于青少年矫正社会工作的重大意义,即建立专业关系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矫正服务过程的成功与否。笔者通过全文的阐述,较为清晰地说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及技巧,意图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费梅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多元衍化及社工介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10,6

[2]席小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朱久伟,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费梅苹.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的形成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24

[5]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征——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服刑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8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

当前,关于社区矫正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限定范围,相关部门只是根据国家下发的通知开展工作,社区矫正没有被归为法律制度管理的范围,造成社区矫正的法律效力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虽然在试点工作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解决社区矫正法律效力问题的少之又少,特别是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强制性措施没有明确的法律根据。

(二)学校缺少教育监管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与未成年犯罪事件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关注。调查发现,包头市某社区青少年共有23人,经常三五成群集合起来欺负在校女生,但却没有受害者报案。而且发案学校有1088名学生,夏季在校住宿有230多人,冬季在校住宿的达到550人,但是学校只是安排2名生活指导教师进行检查。校园管理秩序混乱,来往人员过多,没有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学校周围有许多游戏厅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学校对住校生的安全管理缺乏。

二、优化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体系的途径

(一)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目前,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的瞬息万变,导致一些不良思想层出不穷,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涉及范围较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青少年缺少这方面的认知,极易被网络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为了有效阻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应加强社区网络管理的力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知识宣传力度,提升青少年对网络犯罪认识;二是健全完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院为中心,建立一个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平台,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到宣传当中,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例如,政府应专门建立为青少年开放的网吧,只对青少年开放,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提升和教育青少年为主,以此分流一部分网络痴迷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进来,家长适时与其进行沟通分析网吧的利与弊,以帮助他们健康上网。

(二)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预防与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是依靠法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关键。例如,包头市政府结合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情况,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上进行完善,同时配合各个地方司法部门协调青少年法庭工作,在提倡“教育、感化、挽救”原则的同时,适当加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另外,地方执法部门应加快完善《保护法》《预防法》有关规章制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并将其落实到位。修订《监狱法》,增加与青少年犯罪使用社区矫正的条例;补充《刑法》《刑事诉讼法》中保护青少年的条款,明确处罚原则,对使用的刑法种类进行详细规定,对缓刑、减刑与假释条件酌情放宽。同时,制定《社区矫正法》和《未成年人刑法》;最后,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根据情况制定《青少年社区矫正法》与《青少年刑法》,以此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制度进行界定。

(三)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主体

针对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缺少专业矫正人才的情况,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因此,要想促进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趋于职业化和专业化,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矫正工作人员职业制度的建设。建立一系列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业有关的制度,以此促进矫正工作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职业统一评价标准的建设。设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评价标准,以此统一衡量矫正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历,不仅可以确保人员流动的有序性,还可以为工作者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保证,进而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制定适宜的薪酬激励制度。在设计行业薪酬方面,应根据学历、岗位、业绩、资历和资格等进行制定。对于业绩突出和能力卓著的工作者,可以适当地表扬、奖励,甚至给予晋升的资格,以此留住高素质人才。四是加强专业化培训的力度。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水平。

三、结语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书 篇9

活动内容:

1、爱心助老志愿活动。以社区享受居民养老服务的孤寡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开展精神慰籍、保健指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创造健康优质的生活条件。

2、爱心助残志愿活动。发扬“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精神,为残疾人及家庭开展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服务,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增强残疾人自立自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3、爱心助困志愿活动。针对辖区困难群众、困难家庭不同情况,开展捐款捐物、结对助学和送医疗、送岗位、送信息、送技术志愿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实实在在的扶贫对子,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到关怀和温暖,逐步使困难群体脱贫致富。

4、爱心助学志愿活动。引导社区热心未成年人教育的各界人士,特别是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开展宣讲、辅导、教育、关爱等志愿服务,关心未成年人的

学习、生活,促进健康成长,让他们享受“同一片蓝天”。

5、文明社区志愿行动。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文明礼仪、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卫生知识、营养保健、科普知识等为内容的宣讲培训活动,在社区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和谐文明城区建设水平。

6、生态环保志愿行动。开展环保宣传、环境清扫、卫生督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提高环境意识,共同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营造整洁、生态、优美的生活居住空间。

活动要求:在开展服务活动时佩带标识,积极践行“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保持先进、提升自我”的宗旨,热心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社区服务工作计划 篇10

------------------

2009年12月15日来源:网络综合------------------

【网络综合-工作计划】:

2009年,为保障社区居民各方面的活动和教育等都能顺利进行,在制定居民社区工作计划时,社区服务工作计划已成为重中之重。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

一、大力开展面向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通过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一助一”等形式,开展助残和帮扶活动。

二、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对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

三、大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主动拓宽服务领域,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中介服务。对个私商户和外来投资者,注重为他们提供经营上、生活上的便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大力开展面向辖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加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认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以辖区单位和居民为依托,组建了由社区党员、老年、青年、妇女社区志愿者队伍,大力开展净化和美化社区环境、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医疗咨询义诊、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五、大力开展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风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同时,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计生服务

六、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加大文化、教育、体育服务质量

建设开展社区居民读书、阅览、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七、大力开展社区安全服务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学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社区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时尚”,运用广泛适合青少年服务对象。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江宁科学园小学和科苑社区设立的了两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所开展的实践就是小组工作实践的典型。社工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得到了很多经验,获得了专业提升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引言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1]。自20世纪初教育和精神健康运动中的小组尝试以来,小组工作逐渐趋于专业化,并且不断创新和发展,延伸出许多诸如兴趣小组、成长小组的形式出现在少年宫、社区兴趣辅导班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班会团课等实践中,对课堂教学形成辅助。就小组工作目前的发展而言,服务重量不重质,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标准呈现出“内卷化”趋势,也出现了服务者不专业、职业伦理模糊、小组与教育课程边界不清、总结分享效果低等问题,专业性不足。

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在社会工作视域下有轻优势视角和重问题导向的趋势。青少年生活在如家庭、社区、学校、同辈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当这些网络系统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正常功能或者社会生态系统角色失范时,就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问题。研究认为,青少年具有身心发展异步、心理“狂飙期”延续、自我认识缺乏、目标感淡薄、社交能力低下、与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等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着眼于青少年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个案辅导、家庭访谈、社区小组活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等等都是顺应问题导向产生的介入方法。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一)科学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公民教育小组活动

科学园小学于2003年创办,教师近百人,现有学生约2000人,学生基数大硬件资源少平均一个班45-55人。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是科学园小学的社团课时间,参与成员部分自愿参加的,部分由老师安排。我校服务站在科学园小学的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以小组工作为主(利用社团课时间),个案工作为辅(每次小组结束后)。该小组性质为教育成长小组,活动主题为公民教育。小组活动由两位领导者参与,组员为37位三到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被各年级班主任贴上了“调皮难管”的标签。小组活动持续16周,每周一次,采用多种形式,将幻灯片展示、视频材料播放与小组游戏相结合。整个小组从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小组以培养组员公民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为目标,促使组员了解基本社会规范,提高其社会化程度。

(二)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反思

在学校开展小组活动优势显著,以课堂的形式开展小组保证了组员安全且全勤投入,督促组员重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补充学校课程重视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老师多方面了解学生,学生团体去标签化、打破小团体边界以及拉进学生的亲社会链接的极好途径。然而它的不足也比较明显,具体如下:

1、学校对小组活动、社团课的管理比较松散。相较于对小组进程干预较多的东山外国语学校,科学园小学校方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督导老师很少进班督导,主课老师拖堂、占用社团课时间的情况频繁发生;个别社团课老师会提早下课或中途离场,上课期间时而能看到学生在走廊上追逐打闹。

2、权利剥夺。中小学体系严密,课程紧凑,工作者基本不可能自行进出中小学进行前期组员的招募、宣传,只能跟中小学校的德育相关老师对接,听从安排,小组领导者无权筛选组员。其次,组员在前期对小组主题、内容、性质以及领导者没有概念,“双盲”现象不利于领导者很好地容纳于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内部互动关系网络的组员群体中。

2、组员对于小组活动有偏见。学生对“副科”有“非主课=自习”的刻板印象,常见组员上课时间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趁机玩乐。领导者采用强调公约、私下对峙、个案交流等方法进行干预之后均并无明显效果,经过组内讨论之后,该现象有一定的改善,但小组中后期类似现象又反复出现。

3、学校机制对小组工作限制性大。学校以课程的形式接纳小组工作在学校的开展,偏重了小组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小组的过程成长和组员间互动参与,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小组,对任何一种小组模式的建构都有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学校社会工作在普遍中小学中的认同度言过其实。学校以教学任务为主,学校社工实务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主,这两者之间本身存在一定差异。故而校方对于短期效果并不明显的学校社工介入持怀疑态度,若没有重大危机事件的出现,重视程度并不高。再者,现下“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服务对象更有效”的刻板印象导致校方对于小组工作的认知还处在蒙昧阶段,加大了小组工作开展的难度。

4、学校场地提供有限。科学园小学心理活动室长期修缮,小组活动只能在教室开展,场地小且桌椅不可移动,同时学校不允许学生在体育课、活动课之外的上课时间开展室外活动,很多有意义的小组活动便无法开展,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组内容的生动性,小组沟通受限气氛僵硬,不利于组员互动和提升团队意识。

三、小组工作在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科苑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东北部,社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小区18家,现有住户9165户,长住居民28680余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科苑社区本身流动人口多,社区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比较重视。我校社工服务站在科苑社区展开小组工作的进程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先后在不同地点开展了3次青少年小组,1次老年小组,目前老年手工小组第二期活动还在进行中,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即将结束。

(一)科苑社区服务站的社区工作实务——青少年习惯养成、自我成长小组

南京晓庄社会工作服务站于2013年到2014年在科苑社区共开展2个青少年小组活动,分别是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和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

1.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

青少年习惯养成小组是服务站开展的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尝试。小组目标为素质培养,促进组员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小组周期为4周,一周一次,每次时长40分钟。组员均为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小组性质为开放小组。第一次活动采用了两人三脚、盲人拐杖等破冰游戏,以提高组员的参与度,形成小组良性互动。小组刚开展时组员们比较羞涩,但观望者多,随着游戏的进行更多同辈群体参与进来,气氛算是比较活跃。因为是开放性小组,中途有组员离去对小组的开展有一定副作用,组员凝聚感不强,维持秩序有一定难度。后几次活动领导者改进了计划,选用组员自己设计的游戏(写王字),虽然气氛比较活跃但对于组员在参与小组的过程中缺乏启发性收获。

2.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

服务站在科苑社区开展过两次青少年成长小组,第一次是在科苑社区开展的,组员为3-4岁小朋友,领导者通过带领组员进行益智游戏的实现儿童早期教育初步自我成长的目标,小组次数较少。第二次自我成长小组在市民学校开展,6次活动组员为自愿参与的10位四年级到六年级的社区青少年。小组以自我成长为主题,促进组员们的自我发展。

该小组的设计逻辑是从基本的自我认知到自我反思最后上升为生命教育。小组发展初期,我们通过荧幕情侣配对介绍等游戏促进组员的相互了解,为他们营造彼此建立友谊的氛围,之后共同建立小组公约达成组内约定,培养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我们使用了集体沟通小游戏形式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平日里扮演的角色并且向组员介绍不同的沟通模式组员。小组中期则将重点放在组员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反思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整理绘制自己的人生曲线图,在情景回顾中感受那些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情绪,从而在梳理中完成情绪心情图的使用方法。在操作技巧上,领导者通过自画像、生命五样等活动,依照冰山理论带领组员的从自我、他人、群体三个角度认知自己,达成“约会未知的自己”的目标。其中,自画像作为一种初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上小组进程较为顺利,组内出现的问题协同领导者都很好的通过引导和组内讨论循循善诱得以解决。由于组员年龄有一定的差距,阅历有限,所以后期跟进的小组计划应该考虑到组员的认知程度,否则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社区工作实务的专业反思

在社区开展小组活动优点如下,首先地缘优势大,室外场地多,活动形式不受限,宣传便易。其次,便于建立亲睦友好的社区邻里关系,较之于学校更容易塑造民主、融洽的小组氛围。然而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工作的局限性在于组员不稳定。社区小组趋向于开放性小组,临时招募的组员小组认同感淡薄。另一方面,遇到特殊情况领导者被迫更改时间开展小组,难以通知所有组员,易给组员造成工作者不守时、不守信的不良印象。

四、对比分析

相较于社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成员来源和时间、空间等机制的保证,但学校僵硬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小组过程的开展和组员启发式领悟。社区虽有地缘优势,保证了小组形式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同时组员的来源得不到稳定保证,组员到场次数也是个未知数,不利于小组连贯性和小组动力的发展。

(一)小组工作方法的效用问题

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介入各有,因而小组的有效性成了新的问题。对于经验不足的社会工作者,小组工作方法易上手,较常用,可实施性大,但是“百搭”型的活动设计和固着的模式,能否有效地实现小组目标、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以科苑社区的青少年自我成长小组为例,有的组员表示自我认知有了深层次的发现。据小组领导者的观察,随着小组进程组员们乱贴标签、打岔等现象都有很大的改观。有的组员依旧对小组认同感不高,自我披露程度很低,倾向于自我防御的应对姿态,问及“小组活动的参与有没有带来正向的影响”时,他们比较犹豫和迷茫。也有部分组员以“纯玩乐”的态度参与整个小组过程,对小组目标关注度低。再者,每个小组都不是长期开展的,平均4-6次,组员认知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想凭借区区几次小组活动重构服务对象的认知层面实属不易。

从社区角度讲,小组领导者属于新融入的角色,社区人口远多于组员人数,不是所有成员对于小组价值观都积极接受并对外辐射。想提高小组影响力更好的方法还是改变宣传方式,提升社区公民社区活动的参与度。

从学校层面而言,应试教育体制下小组工作的开展若是摆脱不了任务导向,效用便实属无稽之谈。于此,组员主动性的提高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改良小组计划,更需要学校老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但若是学校硬性安排“特殊群体”参与小组,无形加强了组内的负面同化,不仅小组开展的难度骤增,开展小组的意义和价值便不再显著。

综上,小组的自主性对于小组效用有直接影响,这一点很多学校、社区都没认识到。

(二)社区、学校联合问题

理论上,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对接,拓宽学生的实践,获取赞助资源。目前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而言,学校与社区之间是脱节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限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外出自由,尤其是全日制寄宿学校,这样封闭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近几年校方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设立学校开放日、动员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参观博物馆,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小组工作的团体互动模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果学校安排班级轮流周末去不同社区参与小组活动,比如社区探访、社区资源图绘制、进行自主互助小组活动等等,应该比课堂里枯燥空洞的公民教育直观的多。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具体可行性如何还需考证。

五、结语

小组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尤其是社区与学校层面的介入有其特有的优势,其本身的推广也是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可喜的进程,不过在不同场域的局限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的探索式介入实践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总结更好的介入手段并且不断创新。

【注释】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科苑社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870074.htm?fr=aladdin

[2]王欢.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文科教学资料,2008:5

[3]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许莉亚.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01)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12

1 对青少年犯适用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 加强对青少年罪犯的教育矫正, 通过多种形式, 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促使其弃恶从善, 这对于提高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

1.1 符合青少年犯罪的司法特殊性

刑法哲学追求谦抑和人道, 少用或不用刑罚 (而用其他代替措施) , 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而对于青少年犯罪则更为特殊, 使用监禁手段不可避免的会对青少年的身心构成负面影响, 是万不得已的做法。我国多年来在惩罚报应刑的观念指导下的实践也表明, 对青少年犯罪单纯依靠强制惩罚是很难收到实际效果的。所以, 淡化刑罚的惩罚色彩, 用教育刑思想和矫正论指导青少年犯罪工作对促使青少年犯罪人复归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1.2 避免青少年罪犯的交叉感染

从某种意义上说, 监狱、少管所等等监禁场所是各类型的青少年罪犯聚集的地方, 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罪犯们提供了学习各式犯罪技巧, 亦或是出狱以后结成新的犯罪团体, 从这种程度上来说, 监禁对于青少年的消极作用是不可避免的。社区矫正这种形式并没有将犯罪的青少年投入到一个罪犯更集中的环境中采用强制监禁, 而是将其和普通人放在一起, 让其受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 避免其受到其他犯罪分子的消极影响, 这样更利于对失足青少年的改造。

1.3 合理配置刑监资源

根据2010年相关统计, 全国在押犯的年人均支出高达18000元左右, 而且, 随着罪犯数量增加, 目前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出现监狱拥挤的现象, 刑监资源有限而犯罪人员过多, 给监狱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非监禁刑的社区矫正却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社区矫正可以大幅减少了刑罚执行成本。例如, 江苏省现有押犯9万多人, 江苏省财政每年投入约23亿元用于监狱设施维护、解决罪犯生活、医疗等问题, 人均达2.7万元左右;而对于省内在册4万多名社区矫正对象, 每年投入仅8000万元左右。

1.4 能充分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

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及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教育和感情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0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调查显示:青少年犯中, 父母离异、家庭氛围不好的占绝大多数。社区矫正工作通过举办青少年犯和家长的联合培训班, 一方面让父母和子女共同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共同坐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另一方面, 通过学习, 使双方相互理解, 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发展。

2 我国目前针对青少年罪犯的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之后, 一个突出的问题显而易见:如何构建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模式?在此过程中,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制度和方法, 结合国情进行创新, 是构建中国特色社区矫正模式的根本思路。然而, 综观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我国的青少年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法制统一性不足

现阶段, 我国各试点省 (市) 已经出台了社区矫正制度, 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全国层面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 二是省市地方社区的矫正工作制度, 三是社区的具体执行制度。相对于试点省市的社区矫正制度建设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 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创建和完善则显得缓慢不足, 无法适应矫正工作的发展需要。

2.2 教育项目单一

《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暂行办法》有规定:社区矫正机构执行的内容包括报到、学习教育、心理咨询、帮教活动、社区公益劳动以及对其它问题的指导帮助。但目前由于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 教育内容和教育项目大多只集中在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少年对呆板、僵化的矫正项目有抵触情绪, 限制了目前社区矫正制度全面、灵活的开展, 也因为项目的单一枯燥, 严重偏离矫正的目的, 造成青少年对社区矫正的抵触情绪, 使得实践中没能真正实现“矫正”的意义。

2.3 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国家几年前就将青少年犯罪的社区矫正工作推入实践中进行试点, 各地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政策。但对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仅着眼于“矫正”这一个环节,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对于矫正工作的前阶段和后续工作, 社区管理组织给予的重视力度有限,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迟迟未得以开展。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 农村地区将成为社区矫正最广阔和极需攻破的战场。

2.4 缺乏系统管理机制

我国把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区分为“执行主体”和“工作主体”两个部分, “工作主体”为司法行政部门, “执行主体”为公安机关, 要求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 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我国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几乎都是下设在各地的司法行政机构之中。这种“工作主体”与“执法主体”分离的工作模式导致做法的不统一, 司法行政机关在制定管理体制的时候, 只能较多的依赖于现有的行政组织网络和管理资源, 无法全面的考虑具体执行的有效性问题。

2.5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置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比较成熟, 一般均设有专门负责青少年犯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 并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 这对做好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人员主要由专业矫正人员 (包括司法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人员也多以兼职为主, 社区居委会、志愿者协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 虽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但毕竟不是执法人员, 只能起到协调沟通、辅助帮教的作用。

3 社区矫正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矫正中的运作

社区矫正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矫正的质量, 确保矫正效果。为提高矫正质量, 就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矫正方法, 从而确保青少年犯罪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1 完善立法, 将社区矫正纳入青少年司法系统

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处理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程序要求, 同时, 与矫正青少年犯罪相匹配的组织和机构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从立法和执法的指导思想上要逐步改良惩罚思想, 逐步树立对青少年罪犯矫正教育的观念, 放宽入罪标准, 例如在国外设有诸如“暂缓起诉”、“家族议会”、“前科消灭”等制度。应当强调的是, 社区矫正的开展, 不应当仅仅被定位于一种新的矫正措施, 而应当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是司法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环。社区矫正制度与司法体制创新密不可分, 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二者不可偏废。

3.2 判前调查, 掌握矫正对象的个性特点

判前调查在国外称为“罪犯调查”、“人格调查”, 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青少年罪犯的一些基本情况、犯罪情况、以往记录等;如英国的司法体制中, 量刑阶段就必须经由矫正执行机关向法院提供判决前的调查报告。可见, 虽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的适用权仍然由法院掌握, 可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也在决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之前就参与到这一决定过程中来。同时, 通过对这些背景因素的调查, 我们可以对犯罪青少年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对其危险性、主观恶性和再犯罪性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描述, 可以有效地防止人身危险性较大的青少年罪犯进入社区, 导致社区环境的不稳定, 也可以打消社区居民的疑虑和抵触情绪, 从而易于接纳被矫正者。

3.3 科学管理, 将社区矫正整合成线

入矫程序中, 可以适当对青少年罪犯在一些方面给予照顾和理解, 应告知矫正对象的权利与义务, 并告知其应当遵守的社区矫正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就有专门统一的《社区矫正对象首次见面谈话教育笔录格式》, 设置了包括认罪态度、家庭情况、社交情况、困难问题等项目及要求, 实际效果比较明显。

在矫正过程中, 除了日常的矫正对象管理之外, 思想文化教育是社区矫正机关的工作重心之一。但是教育过程, 社区工作者应该摆脱“说教者”的角色定位, 而是采用“艺术化”的方式, 理解为主, 灌输为辅, 所以社区工作者应该自觉运用科学的谈话方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 应形成严密的心理档案, 密切关注矫正对象的心理变化。

在矫正期满后, 应做好对矫正对象的解矫教育, 解矫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形势、政策、前途、守法等方面的教育, 也应该包括对解矫对象的心理辅导。

矫正工作完成之后, 社区矫正机构需要保存好矫正对象的资料、档案, 以便日后查阅。

3.4 队伍建设, 优化矫正工作的人员配置

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是各级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外经验, 专职工作者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来看, 除了培养新的专业矫正人员之外, 还应该着重加强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工作辅助人员和志愿者的建设。

在完善工作队伍的同时, 矫正组织也应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对工作突出的工作人员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 同时, 结合国情, 尤其是农村社区的社区性, 积极探索和建立相关基金, 最大限度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协会”或者其他非政府组织。

3.5 合理引导,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干预力量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基层党组织作为与社区群众关系最紧密的组织, 需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切切实实解决群众的困难, 解答群众的问题, 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 也要让群众切身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发展成果, 也只有如此, 才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真正做好百姓的当家人。

3.6 多位出击, 强化新科技在工作中的应用

针对矫正人员的监控问题, 2009年, 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对100名社区服刑人员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论证, 调查显示有93人使用中国移动。为节约成本又便于社区服刑人员使用, 海宁市司法局选择与中国移动合作, 对于使用非移动号码的社区服刑人员, 则鼓励其更换;对于家庭困难, 无法购置或更换号码的人员, 在查实的基础上, 酌情予以补助。另外, 与中国移动海宁分公司和浙江某软件公司合作, 完善了“海宁市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共具有心理测试、监控中心定时跟踪、越界告警报警、语音注册和呼叫、24小时实时监控等20多个功能, 几乎涵盖了社区矫正工作管控的各个方面。目前, 青少年普遍使用QQ、飞信、微信、微博等即时沟通方式, 新的沟通方式更能引起青少年的认同, 合理对被矫青少年的相关信息进行关注, 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的新动态, 有时候可以将一些犯罪的苗头及时扼住。

3.7 双管齐下, 重视家庭对矫正对象的影响

社区矫正对于链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有着重要的意义。矫正机构在矫正之前, 就应该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 消除人们的负面看法和偏见, 尤其是家庭对矫正工作的不理解。

为了做好犯罪青少年的矫正工作,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家庭参与”的制度。如保加利亚就实行“子女犯罪, 家长也要接受惩罚”的举措:即未成年人罪犯的父母也要接受相应的罚款。结合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对被矫对象的家庭情况做调查, 可以考虑根据家庭管教程度和家庭氛围, 制定具体的矫正方案;此外, 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 矫正工作人员应该与犯罪青少年的家庭进行积极的沟通, 在社区中设立“家长学校”, 要求被矫者的父母进入家长学校, 参与矫正工作。

“最好的刑事政策也是最好的社会政策。”李斯特这一著名的论断提醒着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是一项全社会都要共同参与的事业。所以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构筑起中国特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坚固堡垒。

摘要:结合现行的青少年犯罪矫正体系的特性, 将“社区矫正”引入其中, 如何发挥社区在矫正教育的作用, 且又能适应目前的国情, 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完善目前社区矫正在理论分析以及实践模式上的不成熟, 做一项基于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

参考文献

[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

[2][日]小林文人.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 2009.

[4]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5]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6]菲利普·赖斯, 金·盖尔·多金.青春期———发展、关系、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7]胡艳辉.国外“问题青少年”矫治的启示[J].文史博览, 2006, (2) .

[8]郭惠群.英国的社区矫正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5, (7) .

[9]田骏.我国移植社区矫正的前景展望及土化构建[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0]周焱.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与完善[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上一篇:教师的五年规划下一篇: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公函